中国历史要籍介绍_共20页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一、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二、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三、《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四、《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五、《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优缺点:(1)首创国别体。

(2)与《左传》互相参证补充,史料价值高。

(3)缺点:文风、语言不统一。

六、《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七、《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勘误一、上册74~110页《史记》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史记》2001年9月第二版。

①《秦始皇本纪节选》原文: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①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改正:下划线上的双引号应去掉。

②廷尉李斯议曰:‚②周文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周天子弗能禁止。

改正:下划线上的“文武”之间应加顿号,即为“周文、武王”。

③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③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改正:下划线上殷周之间加顿号即为“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④《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原文: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臵百官,④宫观僭於天子。

改正:下划线上的应该为“置百官,宫观,僭於天子。

”⑤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谪削地,⑤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馀汉。

改正:下划线上应为“是以燕、代无北边郡,”二、下册162~180页《资治通鉴》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资治通鉴一》。

原文:《党锢之祸》[延熹九年秋七月],初,帝为蠡吾侯,受学於甘陵周福,及即位,擢福为尚书。

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①因师獲印周仲进。

‛②譏二家宾客,互相譏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

由是甘陵有南北部,③党人之议,自此始矣。

汝南太守宗资以范滂为攻曹,南阳太守成以岑为功曹,皆委心听任,使之褒善纠违,肃清朝府。

滂尤刚劲,疾恶如雠。

④滂甥李颂素无行,中常侍唐衡以属资,⑤资用为吏,滂寝而不召。

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今日宁受笞而死,滂不可违。

‛资乃止。

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怨之。

于是二郡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但坐啸。

‛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泰及颍川贾彪为其冠,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一、《尚书》:是现存史书中最古者,主要是记录古代帝王的言论。

东汉王充解释《尚书》的名称说:《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地位和作用:相传为孔子所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坑儒,损失很大。

要职:1、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2、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对后代的作用:1、《尚书》实际上是二十八篇,每篇有一个标题,在一个标题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2、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 3、作为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先例。

严格的说过《尚书》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我国史籍的雏形,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春秋》:是西周、春秋时期编年史书的统称,周王室和一些诸侯国都著有《春秋》。

这里所要介绍的《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而成的,其体例是编年体。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记载历史事迹,起源于春秋时代。

优点:便于考察历史事迹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以避免重复论述。

缺点: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个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事迹,以致详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和文化情况。

《春秋》是春秋时期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写的《鲁春秋》并修改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编成,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

地位和作用:1、《春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对中国史学体例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2,、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开后世私人修史的先例,是我国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3、孔子也是私人办学的开创者,4、孔子的《春秋》记事以明义,垂言以立教。

三、《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原名《左氏春秋》。

作者:左丘明体例特点:1、同《春秋》一样,同属编年体2、用史实疏证《春秋》3、叙事,不只详明当时事件的原委,还记载人物对话当中,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以前历史的重要资料。

成就:1、保存了大量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最重要的史书。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
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同乐不能分。
10《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11《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汉代司马迁著《史记》称周文王的作品为《周易》。现存《周易》皆附“彖辞”与“象辞”,是否文王所为?尚待考证。
东周孔子及其弟子将“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夏商周礼教规范 写入《文言》,《系辞》,编入“周易”。汉末儒生将“周易” 改称《易经》并冠以“孔夫子作品”。包含《文言》,《系辞》,《说卦传》等杂货的“易经”,并非正宗《周易》,应当称为〈儒学易〉。其详情,请看以下诠释。
8《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34、《资治通鉴》简称“通鉴”,编年体通史。

由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编撰,历时十九年。

这部书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供统治者“鉴于往事,资于治道”,所以叫《资治通鉴》。

全书共294卷,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时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历史。

全书按朝代分为16纪,即《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该书条理清晰而条贯,作者把从周威烈王到后周世宗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记述中重点突出,详近而略远,隋唐五代371年为全书重点所在,占全书40%,。

其中《唐纪》所占篇幅最多,为81卷,其次为《汉纪》为60卷。

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突出“资治”这一写作目的。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

又如《通鉴》魏明帝太和五年载“(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对此朱熹曾表达他的不满,认为“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资治通鉴》于叙事之后,皆有附论,共186篇。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1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1

• 【原文】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
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
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
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
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2021/6/16
12
• 《尚书·多士》记载周灭掉商以后,商朝的遗民不服, 周公就对他们讲:“惟殷先入,有典有册,殷革夏 命”。即你们商朝的典册上有记载,你们是夺取了夏 的政权而上台的。现在我们打败你们,夺取政权也是 有先例可引的,你们也不要怨恨我们了。
文字始祖-仓颉
2021/6/16
7
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 ——《尚书》
• 《尚书》介绍:
• 《尚书》可以说是我国最古的史书。
尚书
尚书古今文注疏三十卷
2021/6/16
8
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 ——《尚书》
•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 书》,即上代的书。 “尚”是上代的意思,“书”是历史简册, 用现代的话说,《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
2021/6/16
14
• 2、《尚书》在体例上拥有三个第一 • (l)每一篇都有一个标题,每一个标题下都记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
件,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 (2)《尚书》按朝代编排,每一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先后, 使人读后,能大致了解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过程,实际上又开了编 年体的先河。
• (3)《尚书》中的《禹贡》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了 九州的地理情况,给中国人民一个中国政治从来就是统一的,疆域 从来就是广大的观念,意义极为重大。作为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 又为后世书志体开了先例。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2019/2/25
导言: 本课程的过去与今天


1、本课程的开设
(1)20世纪20年代陈垣的《史学名著选读》《评论》 (2) 20世纪60年代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 (3) 20世纪80年代十多部《要籍》、《文选》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在前言中说: “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 也向学生介绍有关中国史料学和史学发展概况的常识。”
2019/2/25
●虞书·尧典 ●虞书· 舜典 ●虞书· 大禹谟 ●虞书· 皋陶谟 ●虞书· 益稷 ●夏书· 禹贡 ●夏书· 甘誓 ●夏书· 五子之歌 ●夏书· 胤征 ●商书· 汤誓 ●商书· 仲虺之诰 ●商书· 汤诰 ●商书· 伊训 ●商书· 太甲上 ●商书· 太甲中 ●商书· 太甲下 ●商书· 咸有一德 ●商书· 盘庚上 ●商书· 盘庚中 ●商书· 盘庚下 ●商书· 说命上 ●商书· 说命中 ●商书· 说命下 ●商书· 高宗肜日 ●商书· 西伯戡黎 ●商书· 微子 ●周书· 泰誓上
·


二、诗经的主要内容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为《小雅》和《大雅》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颂》包括《周颂》《鲁 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三、

《尚书》的史学地位 《尚书》的注本
(1)保存上古珍贵的史料:上起尧下至秦穆公尤其是西周初年的史料。 (2)它的编撰方法有深远的影响:记事本末体;编年体;书志体。
(1)唐· 孔颖达《尚书正义》( 13经注疏本) (2)清·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2019/2/25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

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

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一万六千多字。

其纪年依据鲁国,但记述范围却遍布当时整个中国。

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但其记述事件简约。

《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

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

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

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

《古文尚书》:西汉武帝时鲁共王从孔壁中发现,因其由古字写成,故称《古文尚书》。

相传有二十九篇,其中包含《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等诸书。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5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1、《尚书》“尚”即“上”,《尚书》即是上古之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其内容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

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

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

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

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

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尚书》的目录如下●虞书·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夏书·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商书·汤誓·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盘庚上·盘庚中·盘庚下·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周书·泰誓上周书·牧誓·武成·洪范·旅獒周书·金滕·大诰·微子之命·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陈·顾命·康王之诰·毕命周书·君牙·冏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2、《逸周书》班固认为是周代的史书,刘向则认为是周代的“诰誓号令”文献集。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第一节 《尚书》介绍《尚书》的编订及主要内容《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史书之一。

属于最早的几个王朝的历史文件汇编。

……上起唐、虞之际,下至秦繆(p5、8),……“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

”相传为孔子编订。

《尚书》所记内容,上起尧舜,下讫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时间约前2200年至前600多年,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今传本58篇,其中有25篇为“伪古文”。

具体內容主要是敬天法祖与讨伐逆命,即“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尚书的体裁《尚书正义》:六种说:典、谟、训、诰、誓、命;典是追述圣王的言事;谟即谋议,君臣的讨论纪要;训、诰是发布的教诫文告;誓是作战誓辞;命为君对臣发布的使命文告。

《禹贡》、《洪范》一类为因事命篇。

十种说:典、谟、训、诰、誓、命、征、贡、歌、范。

《尚书》的主旨其一,明仁君治民之道。

其二,明贤臣事君之道。

《尚书》的地位和作用 1对研究奴隶制时代乃至封建初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宗教、文化等观念,有很高价值。

2《尚书》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3《尚书》开编年体之先河4《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开书志体之先例。

今、古文《尚书》及其真伪问题尚书 今古文之争:《尚书》自西汉初年分为今文、古文两种版本。

今文传自伏生壁藏《尚书》,从文辞来看,他是用汉代通行隶书写成,但艰涩难懂,佶屈聱牙,与商周以后文辞迥然不同,可见其真实性,所以《今文尚书》是真《尚书》《古文尚书》出于孔子壁中,孔安国得之。

以其用古字写成,故称《古文尚书》。

武帝时未列于学官,但在私下传授,且世代相传。

东汉时古文经学盛行,贾逵所授《古文尚书》据清代学者考证,即是孔安国所传授的《古文尚书》今古文尚书西晋均已佚散失传 所谓伪《尚书》指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即十三经注疏本《尚书》。

此书比伏生多二十五篇,又析伏生书为三十三篇,并序共五十九篇。

宋吴棫、朱熹皆疑其伪,清初阎若璩撰《古文尚书疏证》一书,遍举其作伪的证据,这才定案,断为伪《尚书》。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
经之一。 唐玄宗时卫包“隶古定”今字本《尚书》。
清代阎若璩、惠栋判定为伪造,世称“伪古文尚书”。
三、重要参考书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刘起釪《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 刘起釪《尚书源流及传本考》,辽宁大学出版社,2019年。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19年。 鲁惟一(M. Loewe)主编《中国古代典籍导读》,英文版,
是秦记;汉代部分用《楚汉春秋》、当时的国家档案和自己游历 采访所得的材料。 2、三家注: 刘宋裴骃《集解》,之前有晋末宋初人徐广的《音义》。 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 日本 瀧川资言(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
四、《史记》的成就:
开创纪传体史书体裁;中国第一部通史;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 进步的史学思想和观点;史学与文学价值兼具。
王学典、孙延杰《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0年。
第二讲 《春秋》及其三传
一、《春秋》:
春秋各国各有史书:晋:乘;楚:梼杌;鲁:春秋。亦为通称。 周王室派史官到各国记录历史:“崔杼弑其君”;王官之学。 礼崩乐坏时代,孔子开始私家撰述,笔削鲁之《春秋》成一部诸
夏的国际史,有天下一统观念。
杨向奎:“古史的分化演进说”,就是层累造成的古史未必都是一线单传, 后来居上而形成的,也会有不同的分支分别演进,最后被人为汇合成一个东 西的情况。
汇编成七册的《古史辨》,从1926年到1941年陆续出版。1982年由上海古籍 出版社影印再版。海南出版社,2019年。意义。 《古史考》,海南出版社, 2019
导言:古籍目录与分类
一、中国古代典籍的分类:
经、史、子、集四部。
《汉书·艺文志》: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 →《隋书·经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一、名词解释。

1、《隋书》:《隋书》,唐修五代史中的一部,其记事内容上起北周静帝三年(581年)篡周,建立隋朝,下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隋灭亡。

全书共八十五卷,由魏征等人分两阶段修纂而成,是研究隋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其中的书志为独立的典制体史书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成书众人之手,也存在前后不一,互相矛盾等缺点。

2、《通志》:《通志》是宋代郑樵私人编修的纪传体通史。

其记事内容自上古至隋朝,全书共二百卷,实际上主要分为纪、传、年谱、略、世家、载记六体,其中以二十略最为有名,它是继《史记》后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二十略有着发凡起例的作用,为研究以前历代典章制度沿革提供了参考,就全书而言,一些观点有所偏失,不够公允。

3、《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编年体通史,由宋代司马光编纂。

其记事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家分晋,下讫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加上目录、考异各三十卷,共三百五十四卷。

该书所记内容十分广泛,且较为真实可靠,是我们研究战国到五代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源。

4、《通典》:《通典》是一部专门记载历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沿革变迁的典章制度通史。

唐杜佑编纂,全书共二百卷。

其记事内容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讫唐天宝末年。

它为我国的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力图为政治服务,对后世影响深远,保存了大量的史料,比新旧唐书更可靠,而且所列之书为今很多书所不存,作者的一些进步观点,对后世史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材料取舍、内容详略、节目编排上仍存在一些不足。

5、《文献通考》:《文献通考》也是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史书。

全书以杜佑的《通典》为蓝本,共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端临著,其记事内容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末年。

该书材料丰富,是研究古代,特别是宋代典章制度不可缺少的一部重要史籍,另外其编纂方法也比较好,在他的基础出现了一大批的续作。

历史要籍介绍

历史要籍介绍

3. 《尚书》1)《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

2)汉代以後,《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四书五经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

3)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

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4)《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

5)《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

6)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

7)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

8),《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

从唐代以来,人们把《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

後来经过明、清两代的一些学者考证、辨析,认为相传由汉代孔安国传下来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写的《尚书传》是伪造的因此被称为《伪古文尚书》和《尚书伪孔传》。

(这点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没有争议。

)9)现存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传说是秦、汉之际的博士伏生传下来的,用当时的文字写成,所以叫做《今文尚书》(《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写成)。

4. 《逸周书》先秦1)先秦史籍。

本名《周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始称《逸周书》,《隋书•经籍志》又误题为《汲塚周书》(实际并非汲塚*所出)故隋唐以後亦称《汲塚周书》。

2)汉刘向,《隋书.经籍志》及刘知几《史通》皆以为是孔子删削《尚书》之余篇。

今人多不信从,而以为是战国人所编。

3)《逸周书》内容庞杂,各篇体例不尽一致,性质亦有不同。

4)汉时有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无文,四十二篇有晋五经博士孔晁注。

孔晁注後在各篇篇名均赘“解”字。

历史要籍

历史要籍

二十四史:史记 ( 汉·司马迁) 汉书 ( 汉·班固) 后汉书 ( 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 ( 晋·陈寿) 晋书 ( 唐·房玄龄等) 宋书 ( 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梁书 ( 唐·姚思廉) 陈书 ( 唐·姚思廉)魏书 ( 北齐·魏收) 北齐书 ( 唐·李百药) 周书 ( 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 ( 唐·魏征等) 南史 ( 唐·李延寿) 北史 ( 唐·李延寿)旧唐书 ( 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 ( 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 ( 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 ( 宋·欧阳修) 宋史( 元·脱脱等) 辽史 ( 元·脱脱等)金史 ( 元·脱脱等) 元史 ( 明·宋濂等) 明史 ( 清·张廷玉等)1.在夏代,就设有史官。

2.许慎的《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3.史的初义: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

4.史官:在殷周的国家机构中,凡是职掌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的官吏。

5.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6.《尚书》:现存史书中最古者;不是一部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古代史籍的雏形;上起于尧,下讫于秦穆公;实际又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特别是《禹贡》记载了九州的地理情况,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

7.《尚书》的题材:典、谟、训、诰、誓、命。

8.《牧誓》:选自《尚书》,周武王伐纣在牧野的誓师词,是一篇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

9.《逸周书》:原名《周书》、《周史记》,现存最古的史书之一;“尽信书不如无书”。

10.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1.《春秋》: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而成;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讫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

中国历史要籍

中国历史要籍

《隋书》1《经籍志》:《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是研究汉唐间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文献。

《经籍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著录书籍,在目录学上价值很高。

《新旧唐书》2《旧唐书》特点:缺点:全书前后很不平衡,前半部分写得较好;后半部分缺少事实,还有不少重复缺漏。

优点:其一,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

其二,条理清晰,“本纪惟书大事,简而有体;列传叙述详明,赡而不秽。

”后半部分稍略,文笔也依然简略3《新旧唐书》体例区别?《旧唐书》有本纪,志,列传。

《新唐书》有本纪,志,表,列传。

4《新唐书》的特点优点:体例更为完整,多有创新。

《新唐书》有表四种,新创三志,新创四种列传。

“事增于前”志传部分增加了许多史实,特别是许多文人的文章。

“文省于旧”《新唐书》比较简洁,重复现象很少。

缺点:本纪过于简略,很多事实被删掉,削弱了史学价值,有时不载年月,看不出史实的时间关系。

5为什么撰写新唐书?北宋宋仁宗时,对《旧唐书》很不满意,遂下令设立书局,诏令欧阳修、宋祁等重撰《唐书》。

由曾公亮监修,参加编修的还有范镇、宋敏求等人。

《史通》6什么是史评体?史评体就是指就史事、史书或史家进行评论的史学理论著作。

7史评的分类史评体要籍分为三类:一是评史事,二是评史书,三是评史学。

最早出现的是评史事,有名的是《十代兴亡论》《唐鉴》《读通鉴论》《宋论》评史书和评史学,《史通》《新唐书纠谬》《文史通义》及清代三大考史名著。

8《史通》内容:《史通》20卷,分内、外篇各十卷,内篇36篇,专门讨论历史编纂学;外篇13篇,叙述史学源流、杂评史人得失。

第一,论述史学的源流及史官制度。

《六家》《二体》第二,论述史学的编纂体例、编纂方法、史料搜集等。

这是《史通》的主要部分。

第三,论证了史学态度及一个是家必备的条件,史家必须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的精神,史家应有“才、学、识”三长。

9史学评论其一,六家二体说,认为纪传编年各有优缺点不能偏废。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超大量)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超大量)
殷周甲骨文、金文里,已经有标明年月日的记事方法了,但 时间顺序排列不得当,一般是日、月在前,年在后,如武丁 卜辞:已巳卜 贞……十一月;大盂鼎铭:唯九月,……唯王 二十又三祀。到春秋时代,《春秋》等史书,才确定了“以 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即按年、时、 月、日顺序记事的方法,时间顺序的排列才完全适当。后世 《左传》、《前汉纪》、《资治通鉴》等均采用该种是方法 记事,形成了中国古代四大史书体例之一。
• 其次,《尚书》虽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全书编排,是按
朝代,先《虞夏书》,然后是《商书》、《周书》。在每一 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 了解一个王朝兴衰的历史过程。《尚书》又是我国编年史的 开端。
• 最后,《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
了九州的地理情况,给中国人民一个中国政治从来就是统一 的、疆域从来就是广大的观念。意义极为重大。它作为中国 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其先例。
• 记事起止时间与《春秋》大致相同,但全书字数达到十八万,是《春
秋》的十倍。不仅较为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春秋时代的历史,而且还辑 录了不少春秋以前的史料。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的记载(如庄公三十 二年,襄公十年、二十三年,昭公十二年、二十三年、三十一年,哀 公十一年等);有关于战争的记载(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僖公二 十二年宋楚泓之战、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等);有关于诸侯争 霸的记载(如郑庄公图霸、齐桓公称霸、宋襄公争霸、晋楚争霸等) 有关于田制、军制改革的记载(如晋做三军、做六军,鲁国初税亩、 作丘甲、作三军、用田赋等);有关于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记载等。
作,其共同特点是“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 采用问答体式,逐字逐句解释“微言大义”,极少叙事, 史料价值不高。但有利于理解《春秋》字词含义及当时名 物、礼仪制度。《春秋左氏传》则重在用史实疏证《春 秋》,补充了大量史料,史料价值极高。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一、先秦历史相关典籍(一)文献汇编1、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

记载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

它以记言为主,主要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

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2、逸周书《逸周书》,原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汲冢周书》。

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

记载了上起周文王,下讫春秋末灵王的历史。

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二)编年体1、春秋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开了我国编年体史书的一个先河。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的历史,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它完成了我国编年体史书的创造。

2、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相传为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

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

(三)国别体1、国语《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

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2、战国策又称《国策》。

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刘向编定。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