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骨髓细胞形态讲解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精品医学课件
标本采集
1.骨髓取材部位
骨髓标本常采用穿刺法吸取,以髂骨首选,也可 选胸骨或棘突等,2岁以下小儿主张用胫骨粗隆穿刺。 穿刺部位不同,细胞的数量和组成有一定差异,病变 呈局灶性分布的疾病差异更明显,故必要时应多部位 取材,以全面了解骨髓的造血情况。
2.骨髓穿刺方法
(1)穿刺部位的选择 骨髓腔中红髓丰富;穿刺部位表
3.骨髓质量保证
(1)无菌穿刺,预防感染。 (2)初诊者于治疗前做骨髓穿刺利于明确 诊断。 (3)动作应缓慢,避免稀释。 (4)多部位穿刺,提高阳性率。
4.干抽
干抽(dry tap)是指非技术原因多次、多部位 穿刺抽不出骨髓液或只抽到少量血液。常见于:
1.原发性和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症。 2.骨髓极度增生,细胞过于紧密结实,如白血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骨髓增生减低,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4.肿瘤骨髓浸润,包括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 瘤、骨髓转移癌。
观察血片
组织化学染色
填写骨髓图文结果报告单 (骨髓细胞特征 血片细胞特征 组化特征 )
骨髓片存档保存
正常骨髓象条件 正常骨髓象特征
一、正常骨髓象应具备四个条件 1.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2.各系、各阶段细胞占有核细胞的比例大致在
正常参考范围内。 3.各系、各阶段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4.无特殊病理细胞及血液寄生虫。
表现,可提出检查意见;
可疑性诊断
排除性诊断 形态学描述
骨髓有部分变化或有少量异常细胞,可 能为某种疾病的早期、前期或不典型病 例。提出进一步检查或动态观察; 临床怀疑某种疾病,但骨髓象不支持; 提不出诊断意见,可简要描述骨髓象特 征,临床诊断多属于此种。
×××××××
200915410
张三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培训课件
铁染色
原理:细胞中的铁在酸性条件下与低铁 氰化钾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铁氰化钾( 普鲁士蓝),定位与含铁的部位。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45
铁染色临床意义:
缺铁性贫血时,细胞外、内铁依次减少
非缺铁性贫血时,细胞外铁多增高
铁粒幼贫血时,铁粒幼细胞增多,出现 环状铁粒幼细胞。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46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核型:红细胞核圆形,逐渐缩小消失,淋巴细 胞始终圆形,粒细胞由圆形变为分叶状,浆细 胞始终呈圆形,单核细胞核变为不规则型,巨 核细胞核增大并分叶不规则。
核位置:红细胞希始终居中,粒、单核、浆细 胞、巨核细胞常偏位,淋巴细胞核一侧着边, 仅一边有胞质。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15
细胞核
核染色质:结构由疏松逐渐变为紧密 粗糙,颜色由浅到深。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24
油镜检查内容
有核细胞分类计数:连续分类计数200个或 500个有核细胞,按细胞的不同系列和不同 发育阶段分别计数,计算各阶段细胞所占
的百分比。再累计粒细胞系总数和幼红细 胞总数,计算粒红比例(G : E),正常为 2~4 :1。
观察细胞形态:进行分类计数时,同时观 察形态是否正常,有无异常细胞,寄生虫 等。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21
增生程度示意图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22
如何观察巨核细胞?
观察以下方面:数量、成熟程度、产血 小板功能及其形态(包括血小板形态) 。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23
如何观察有无异常细胞?
由于异常细胞的体积较大、形态特 殊,故应观察涂片尾部、边缘、骨 髓小粒周围。如恶性组织细胞病的 异常组织细胞、转移癌细胞、高雪 细胞、尼曼—皮克细胞等。
骨髓细胞形态学
第二部分
正常骨髓细胞形态
(一) 骨髓细胞分化
正常情况下,在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 成熟的整个演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造血干细胞逐级分化形成各系列、各阶段的骨 髓血细胞,造血干、祖细胞在形态上无法鉴别, 分化发育为各系列原始、幼稚细胞后,其形态 学特征才较明显,才能辨认。
1-2 单个细胞观察顺序
四: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 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 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 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 器,抑制正常造血。主要表现为贫 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
四、急性白血病
血象 贫血、血小板减少 WBC增高 分类见到大量异常的原 始或幼稚细胞(白血病 细胞) 骨髓象 增生极度活跃 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 正常造血功能受抑
恶性肿瘤史 有无转移,不名原因骨痛、骨质破
坏等。 助诊溶酶体贮积症(即类脂质沉积病) 进行血液病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
骨髓血细胞检查禁忌症
凝血因子严重缺乏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穿刺部位有炎症或畸形
晚期妊娠的妇女做髂骨穿刺要谨慎
二、血液和骨髓标本的来源
部位: 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穿刺
增生程度分级
增生程度
增生极度活跃 增生明显活跃 增生活跃 增生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
RBC与有核细胞之比 常见病
1:1 10:1 20:1 50:1 300:1 各类白血病 各类白血病 增贫 正常骨髓、某些贫血 慢性再障、MDS 急性再障 、急停
油镜下(100倍): 1.判断骨髓取材和涂片情况 2.有核细胞分类计数 3.观察细胞形态 4.粒/红比值(M:E)计算:参考值2-4:1.
骨髓细胞形态学
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S: 10 to 15 μm, round N: band shaped, U-shaped, S-shaped,
coarse chromatin, distinct vice-chromatin C: same as the metamyelocyte
have pseudopod, no granules
Promegakaryocyte 幼稚巨核细胞
S: 30-50 μm, irregular
N: irregular in shape, may show slight lobulation, multi-nuclei, coarser chromatin, nucleoli indistinct
Polychromatic normoblast 中幼红细胞
S: 8-15 μm, round
N: smaller, round, central, chromatin pattern more condensed in deep purple with distinct vice-chromatin , nucleoli absent
细胞大小 核大小 核质比例 核形态 核染色质 核膜 核仁 胞质量 胞质颜色 胞质颗粒
原始→→成熟
大→小
大→小
糙 疏松→致密 不明显→明显
有→无
少→多
蓝(嗜碱)→红(嗜酸) 或天蓝→浅蓝 无→少→多
备注
原始粒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 巨核细胞由小变大 成熟红细胞核消失
Neutr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S: 10 to 14 μm, round
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
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关键字: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1)粒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
核仁2~5个,较小,清楚。
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核仁可见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
3)中幼粒细胞①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
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桔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
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①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
胞质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
胞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
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
胞核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似。
造血细胞检验要点和介绍
胞体
10~18微米, 圆形较规则
10~18微米, 圆形规则
胞浆 天蓝色,透明
天蓝色,透明,有核 周淡染区
核型 圆形或椭圆形
圆形或椭圆形
染色质
细致的砂粒状,平坦 ,如薄纱
核膜 不清楚
核仁 2~5个,较小,清晰
颗粒状,稍粗
核膜浓厚,界限不清 1~2个,小而明显
原始单核细胞
15~20微米, 圆形或不规则形, 有伪足样突起
胞核
不规则,可呈肾形、 马蹄形、S形或分叶形 ,有明显的扭曲、折 叠
椭圆或一侧开始扁平, 可出现凹陷
染色质 粗网状,疏松
聚集成索块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四)中幼红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鉴别
中幼红细胞
浆细胞
淋巴细胞
胞体 圆形
一、概述
2.禁忌证
严重出血的血友病患者,禁忌作骨髓穿刺; 晚期孕妇慎做; 小儿及不合作者不宜作胸骨穿刺。
一、概述
二、标本采集
(一)骨髓取材的部位
首选髂骨,其次是胸骨、棘突 。由于胸骨穿 刺有一定的危险性,故首选髂前或髂后上棘。
2岁以下小儿主张用胫骨粗隆穿刺。 必要时应多部位取材,以便全面了解骨髓的 造血情况。
椭圆形
圆形
胞浆
嗜多色性,不透 明,无颗粒
蓝色,不透明有泡沫感, 有时可见红色镶边,边缘 不规则,近核处有淡染区 ,常有空泡,可见颗粒
天蓝色,透明, 有核周淡染区, 可见颗粒
胞核 圆形,居中
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位
圆形,常偏一侧 ,有切迹
染色质
粗密成块,如打 碎的墨砚,中间 有明显空隙,无 色泽
骨髓活检诊断病理学基本知识介绍[1]
骨髓活检诊断病理学基本知识介绍一、骨髓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图1)(一)支持造血组织的骨组织结构1.骨小梁:骨小梁是骨皮质在松质骨内的延伸部分,即骨小梁与骨皮质相连接,在骨髓腔中呈不规则立体网状结构,如丝瓜络样或海绵状,起支持造血组织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骨小梁具有一定的长度,它们之间有一定距离。
骨小梁形成后至20岁左右,骨小梁表面被覆一层骨原细胞(osteogenic cell)或成骨细胞(o ast),因为都在骨髓腔内表面,故通称骨内膜细胞(endosteal cell)。
成骨细胞,排列在骨小梁表面,胞浆突起可与周围的成骨细胞胞浆相接,它是由紧贴骨表面扁平的骨原细胞发育来的(1)。
图1 骨髓组织基本结构图2 骨与骨髓组织结构从左到右:骨外膜、皮质骨、骨小梁及骨髓造血组和血管。
石蜡切片H-E 染色100 ×2.骨原细胞:骨原细胞可认为是松质骨或骨小梁表面处于静止状态的“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不同的因子刺激下可转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
它常常与附近窦内皮相连续,在骨改建过程中它转化为成骨细胞,由扁平状变为立方状。
成骨细胞的作用是分泌骨胶原,合成骨基质中的有机成分(胶原和糖蛋白等)并身包埋在骨基质中。
在20岁以前的骨皮质内侧可见软骨基质(HE染色呈蓝色)及成串排列的软骨细胞,骨内膜面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也较多,软骨基质嗜呈浅灰蓝色。
20岁以后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逐渐减少,成熟骨组织逐渐增多,25岁以后均为成熟板层骨(HE染色呈红色),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也明显减少Islam HHA(1985)认为在适当的造血因子作用下,骨原细胞还可能转化为造血干细胞并发育或演变为某些造血细胞,如可分化发育为粒系造血细胞。
因常骨髓幼稚粒系造血细胞总是靠近骨小梁表面生长的,并将逐步发育成熟的粒细胞推向骨小梁之间中央区。
即越靠近骨小梁粒系细胞越幼稚,越远离骨小系细胞越成熟。
3.破骨细胞:破骨细胞(osteoclast)是一种大型分支状游动细胞,胞体直径可长100μm ,其分支不规则,形状和大小不一,胞核大小也不一致,数目可由6~50个或更多不相连。
骨髓ppt课件
正常细胞
白血病
红系
(-)
(+++)
粒系 原粒(-)余(+) (-)或(±)
淋系 (-)或(±)
(++)
单核系 (+)
(++)
巨核系 (++)
完整版PPT课件
32
临床意义
• LPD ;病毒感染正常 • 红白血病 +++; MA正常 • 急粒-;急淋+,颗粒状或块状;急单 +++,弥漫性
成熟巨核+++
鉴别:急粒、急单和急淋,特别是M3和M5。
完整版PPT课件
23
(二)苏丹黑B染色
• 临床意义同POX
完整版PPT课件
24
(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NAP
正常值阳性率10~40%完,整积版PP分T课值件 40~80
25
临床意义
• 慢粒 和类白血病反应 • 急粒 、急单 和急淋 • AA 和PNH • 化脓性感染 和病毒感染 • 恶性组织细胞病 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
•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 急单和急淋(-)
完整版PPT课件
28
(六)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α-NAE
主要存在于单核系细胞中
完整版PPT课件
29
临床意义
• 急单+++,但被NaF抑制
• 急粒±,不被NaF抑制
完整版PPT课件
30
(七)糖原染色(PAS)
完整版PPT课件
31
PAS染色反应
•
19
完整版PPT课件
20
三.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是骨髓涂片进行固定,化学反 应显色,复染等程序染色光学显 微镜下观察
完整版PPT课件
21
㈠过氧化物酶染色(POX) 苏丹黑染色(SB)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讲解
细胞发育规律
• 细胞核
o 大小:由大变小,巨核细胞则相反。 o 细胞核核形:
• 幼红细胞胞核始终呈圆形,最后脱核而消失。 • 各系白细胞原始阶段胞核均呈圆形或椭圆形,随着细胞成熟,核的一侧逐渐
凹陷,最后形成分叶状; • 单核细胞则由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 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系核形保持不变。 • 巨核细胞胞核逐渐增大并分叶,分叶不规则堆叠成为一巨大的核。
.
• 嗜酸粒细胞(中幼、晚幼、杆状核、分叶核)
嗜碱性嗜中碱幼性粒分细叶核胞粒:细胞胞体:直胞径体 10~15um。胞核 与上述直细径胞10相~似12u,m。但胞轮核廓分不叶清不 ,染色质结构模 糊分可。布覆嗜直但核胞散盖碱 径 其 染均嗜径两明有颗1性凹质质 乱 在0、1碱端显稀粒~晚陷粗0内 的 细呈~性钝,疏常1幼程糙含 紫 胞6紫1杆圆或的覆u粒度呈5m黑u状。数 黑 核呈大盖稍细一粗m色。核核堆小在量色上小胞般块的胞粒染积不核不特。。:不状嗜核细色状一上胞细超,多异碱狭胞质。、,核胞过排、性性长:粗胞分致明呈假列大嗜颗,细糙质布使显圆设紧粒弯胞呈小碱中不核凹形核密,曲呈块不性陷或直。呈圆状一颗呈椭径胞带形,肾圆的质但粒状, 染形形一量较,,直深,,半多粗颗。,大粒、也
.
细胞发育规律
• 细胞质
o 量:一般由少到多 。淋巴细胞变化不大。 o 染色:红、粒及巨核细胞系细胞浆着色多由深蓝色或浅蓝色而
变为浅红色,红细胞最终变为桔红色。 o 颗粒:从无到有 ,由非特异性颗粒到特异性颗粒 。如原始粒
一般无颗粒,早幼粒出现非特异性嗜天青颗粒,中幼粒以后各 阶段细胞嗜天青颗粒基本消失而代之以大量特异性颗粒。红细 胞系胞浆中不含颗粒。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
.
பைடு நூலகம்
骨髓细胞形态学分类和表现
3造血基质成分细胞(微环境成分)
◦ 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 围成毛细血管的细胞,不规则,卵圆形、梭
形或多角形。
造血基质成分细胞-2
◦ 纤维细胞:fibrocyte ◦ 胞体大,不规则, 长尾形,尾端有纤 维状物。
造血基质成分细胞-3
◦ 脂肪细胞:fatty cell
◦ 细胞浆内充满脂 肪小球或空泡。 胞核小,不规则 ,常被挤在一边 或被脂肪球体掩 盖而变形。
5.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或band form)
该期细胞显著特点: 细胞核继续凹陷超过“假想”直径的一半,但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 细胞核呈带状和杆状。 颗粒不同有中性、嗜酸性、嗜碱性之分。 模式图:
6.分叶核粒细胞(segmented granulocyte)
裸核型巨核细胞
血小板形态
非细胞结构,2~4um,星形、椭圆型、点状,染浅蓝 或淡紫色,中心有细小紫红色颗粒。
血小板
小型plt
大型plt
巨型plt
直径<2um <1/4RBC
直径<5-7.5um 与RBC相仿
直 径 >7.5um 多形性
七.骨髓内可见的其他细胞
1.造血细胞的其它形式 2.一些模糊概念细胞名称 3.造血基质成分细胞(微环境成分) 4.分裂期细胞 5.骨骼相关细胞成分
3.中幼粒细胞
该期细胞的显著特点: 细胞核圆、椭圆或一侧扁平,浆内出现了特异性颗粒,根据颗粒不同 有三个分支。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该期细胞显著特点: 细胞核开始出现凹陷,但不超过核“假想”直径 的一半 染色质更聚集,质地更粗。 颗粒不同有中性、嗜酸性、嗜碱性之分。
浆细胞病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浆细胞病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不同浆细胞病各自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
方法:采用瑞氏染色法对61例已确诊为浆细胞病的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
结果:57.4%的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显示原始、幼稚骨髓瘤细胞比例增高;16.4%的患者表现为浆细胞比例增高>10%,伴粒、红比例减低且粒系成熟障碍;8.2%的患者显示成熟型浆细胞比例增高;6.6%的患者仅表现为增生性贫血、感染、粒、红比例减低;4.9%的患者显示淋巴样浆细胞;3.3%的患者显示网状细胞型;3.3%的患者显示火焰状浆细胞型。
结论:骨髓浆细胞形态学是浆细胞病诊断的重要依据,正确的分型、分类对估计预后和预测某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有积极意义。
标签:浆细胞病;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型;预后浆细胞病(Plasma cell dyscrasias,PCL)是指产生免疫球蛋白的细胞异常增生,并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肽链亚单位合成及分泌增多的一组疾病。
在临床上可由浆细胞恶性增生及所分泌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直接引起病变[1]。
因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骨髓细胞形态学、X线以及单克隆蛋白检测是诊断的重要方法。
笔者参照Greipp等制定的多发性骨髓瘤分型标准,对61例浆细胞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及其生存期相关病历资料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61例已确诊为浆细胞病的本院住院患者,其诊断标准一律参照张之南等编写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
其中男29例,女32例,年龄33~78岁,中位年龄60岁。
1.2 方法按常规方法行骨髓穿刺、涂片,选择头、体、尾清楚,薄厚适宜的骨髓涂片,干燥后经瑞氏染色。
分类计数300个有核细胞,计算浆细胞的百分比,并对其进行分类、分型。
1.3 浆细胞分型根据Greipp等制定的标准,将浆细胞病中可见浆细胞分为:(1)原始、幼稚浆细胞,其胞体、仁较正常大而明显,双核、多核易见。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ppt课件
化钠所抑制。
•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与均为阴性或弱阳性,但
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所抑制。
•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为阴性反应。
精选ppt课件
27
PAS
【正常参考值】
• 有核红细胞呈阴性反应; • 淋巴细胞多呈阴性,少数弱阳性; • 粒系中,原粒细胞糖原染色(-),早幼粒以下阶段
可被NaF抑制 (+)~(++)
正常或增加
PAS(糖原染色)用于鉴别红白血病M6(强阳性)和巨幼贫
精选ppt课件
32
铁染色
【结果】
• 细胞外铁:按阳性强度(蓝色物质、蓝色颗
粒、蓝色小珠)分为5级。
• 细胞内铁:以铁粒幼细胞所占的百分率表示。
环状铁粒幼细胞:10个以上的粗大铁粒,环 绕细胞核排列超过核周径的2/3以上。
(2)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粒细胞缺乏或减少症
精选ppt课件
18
(五)单核细胞系统monocytes
增多
• 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 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感染性疾病 • 自身免疫性疾病 • 恶性肿瘤
精选ppt课件
19
(六)浆细胞系统plasmacytes
NAP)
▪ 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NaF抑制试验 ▪ 糖原染色(periodic acid –Schiff’s reaction,AS) ▪ 铁染色 ▪ 酸性磷酸酶染色(acid phosphatase,ACP) ▪ 特异性酯酶染色(specific esterase,SE)
精选ppt课件
22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红系常可达40-50%,伴有巨幼变 粒系相对减少,巨粒细胞可较早出现,可伴 分叶过多 巨核细胞大致正常或增多,可有核分叶过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无丝分裂 点击 (直接分裂)
11
4、粒 细 胞 系 列
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粒→分叶核粒
12
5、红 细 胞 系 列
原红 → 早幼红 → 中幼红 → 晚幼红 → 红细胞
13
6、单 核 细 胞 系 列
原单细胞 → 幼单细胞 → 单核细胞
14
7、淋 巴 - 浆 细 胞 系 列
原淋 → 幼淋 → 淋巴C → 原浆 → 幼浆 → 浆C
5
点击 后期 双星状期
核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平均分开,移向细胞两
极分成两个星状团
胞浆中间可略收缩
6
双丝球期 点击 末期
胞浆中间部位收缩呈 哑铃状 核染色体逐渐形成两 个线团样核
7
点击 细胞有丝分裂的分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单丝球期
单星状期 赤道板期
双星状期 两极期
双丝球期
8
分裂象图片1
9
分裂象图片2
96
粒系细胞在正常骨髓中的参考值
粒系占有核细胞的 40-60
%
原粒细胞 <2 %
早幼粒细胞 <5 %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20%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占12% 嗜酸性粒细胞 <5 % 嗜碱性粒细胞 <1 %
97
中性中幼粒细胞约占8%
中性晚幼粒细胞均占10%
总结及要求
掌握:各期红/粒细胞的形态特点。 红/粒系形态总特征。
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
22
图17
23
图1
24
图图 41
25
图8
26
图14
27
图2
28
图3
29
图5
30
图6
31
图7
32
图9
33
图10
34
图12
35
图13-1
36
图14
37
图15
38
图16
39
图16-1
40
图16-2
41
红细胞系统形态总特征
有时嗜酸性颗粒呈暗黄色
91
图57
92
图58
93
图58
94
图58
95
嗜碱性粒细胞
小的成熟嗜碱性粒细胞:其胞体小,核浆分不清, 核染色质结构也不清,核上可见少许嗜碱性颗粒 成熟嗜碱性粒细胞有时很难确定为哪一个阶段,可 统称为成熟嗜碱性粒细胞 小的嗜碱性粒细胞要注意与小淋巴细胞鉴别
无
同上
多
同上
同上
73
各期粒细胞的划分标准
原粒与早幼粒 早幼粒与中幼粒 中幼粒与晚幼粒
有否非特异性颗粒 有否特异性颗粒 两种颗粒多少、染色质、核形
晚幼粒与杆状核粒细胞 核形 杆状核与分叶核粒细胞 核形
74
图 4 2
中幼粒细胞
核凹陷程度 核假设圆形直径
核凹陷程度 核假设直径
核最窄 核最宽
<1/2
46
红系细胞在正常骨髓中的参考值
有核红细胞占所有核细胞
20%
,
以中晚幼红 为主,中、晚幼红各占10%
其中原红 <1% ,早幼红 <5% ,
47
14、各期粒细胞形态特点
原粒细胞(myeloblast)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 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 中性(neutrophilic) 嗜酸性(eosinophilic) 嗜碱性(basophilic)
/
/
晚幼粒细胞
杆状核粒细胞
1/2-3/4
>3/4
<1/2
>1/2
>1/2
1/2-1/3
分叶核粒细胞
核丝
核丝
<1/3
75
图43-四种颗粒图
76
四种颗粒的鉴别
中性颗粒
大小 最细小 大小一致 细颗粒状 多 淡红色或淡 紫红色 均匀
嗜酸性颗粒
粗大 大小一致 圆形 多 桔红色 暗黄色 均匀
嗜碱性颗粒
最粗大 大小不一 形态不一 常不多 深紫红色 深紫黑色 分布不均 常覆盖在核上
1、幼红 细 胞 岛
幼红细胞造血岛(erythroblastic island): 各阶段幼红细胞成堆存在,其中心有1-2个巨噬细胞,幼 红细胞从巨噬细胞中摄取铁。增多见于红系增生旺盛。
1
2、浆细 胞 岛
浆细胞岛(plasmacytic island): 成熟浆细胞成堆存在,其中心有1个巨噬细胞。多见于 免疫性疾病。
72
各期粒细胞形态特点 胞 细胞名称 体 核 圆或 椭圆形 核形同上,但 常偏于一侧 椭圆或一侧 开始扁平 明显凹陷呈肾 形、半月形 形 胞 核 核 仁 2~5 较小 常清 楚 常无 染色质 细颗粒 浆量 较少 胞 颗 无 出现A颗粒, 少许覆盖核上 出现中性颗粒 A颗粒常较多 中性颗粒丰富 A颗粒少或无 充满中性颗粒 浆 粒 颜色 天蓝或 深蓝色 淡蓝或 深蓝色 淡蓝或 淡红色 淡红色
胞体: 呈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 圆、居中 胞质: 由深蓝色 → 蓝灰、灰红 → 淡红色, 胞质中无颗粒
42
图17-3
43
各期有核红细胞特点
细胞 名称
原红
胞 直径 (µm) 15~25
体 形态 圆或类圆 形,常有 瘤状突起 同上 核 形 圆形 常居中 同上
胞
核 仁
核
染色质
胞 浆 量
较多 浆 色 深蓝色 不透明 深蓝色 灰蓝、 灰红或 灰色 淡红 色或略 带灰色 淡红 色
分叶核粒细胞(segmented granulocyte)
48
各期粒细胞
49
图18
50
图20K
51
图27
52
图30
53
图29
54
图32
55
图26
56
图25
57
图21
58
图23
59
图28
60
图40
61
图31
62
图33
63
图35
64
图34
65
图36
66
图37
67
图39
பைடு நூலகம்
颗粒
无 → 有
19
12、原始细胞形态学共同特点
胞浆嗜碱性 胞浆常无颗粒 核染色质细致 核仁有、清楚 高核浆比
成熟细胞特点 与之相反
20
13、各期幼红细胞形态特征
原红细胞(pronormoblast) 早幼红细胞(early normoblast)
中幼红细胞(ploychromatic normoblast)
68
图41
69
各期粒细胞图
70
粒系细胞形态总特征
胞体: 形态无明显变化,为圆形或类圆形 颗粒: 无颗粒 → 出现非特异性颗粒→ 出现特异性颗粒 → 特异性颗粒增多、 非特异性颗粒减少 → 仅有特异性颗粒 核形: 圆形 → 椭圆形 → 核一边扁平→ 肾形 → 杆状→分叶状
71
各期粒细胞图1
直径(µm) 形态 10~20 圆或 类圆 圆或 椭圆 圆形
原粒细胞 早幼 粒细胞 中性中幼 粒细胞 中性晚幼 粒细胞 中性杆状 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 核粒细胞
12~25
开始聚集 增多
10~20
呈索块状
多
10~16
圆形
无
呈块状
多
10~15
圆形
呈杆形、S形、 无 U形等
呈粗块状
多
同上
10~14
圆形
分叶(2~5叶)
嗜苯胺兰颗粒
较中性颗粒粗 大小不一 形态不一 少至中等 紫红色
形态 量 颜色
分布
分布不均 可覆盖在核上
77
图44-四种颗粒
78
图51
79
图45
80
图24
81
图46
82
图47
83
图48
84
图49
85
图50
86
图52
87
图53
88
图54
89
图55
90
图56
双染性嗜酸性粒细胞:有时嗜酸性颗粒呈嗜碱性 染色反应,颗粒呈深褐色,尤其见于中幼粒阶段
15
8、巨 核 细 胞 系 列
原巨 →幼巨 →颗粒巨→产板巨 →裸核、血小板
16
9、原始细胞特点
17
10、成熟细胞特点
18
11、血细胞发育的一般规律
胞体大小
胞核大小 核仁 染色质 核形 胞浆量 嗜碱性
大 → 小
大 → 小 有 → 无 细致 → 粗 圆形 →椭圆形 →肾形 →杆状 →分叶 少 → 多 强 → 弱、消失
2
3、有丝分裂的分期细胞图像 (主要根据核形)
前期(单丝球期)
中期(单星状期、赤道板期)
后期(双星状期、两极期) 末期(双丝球期)
3
前期 单丝球期 点击
核膜模糊不清
核仁消失
核染色质由细变粗, 聚集成染色体,宛如 线团
4
中期
点击 单星状期
核膜完全消失
染色体移向赤道面,
呈辐射状、星状排列 在赤道线上。
浆 颗 粒
无
1~2个 颗粒状
早幼红 10~18
模糊 或无
无
粗颗粒状 或小块
块状如击 碎木炭 固缩成 团块状
略 增多
较多
无
中幼红 8~15
圆形
同上 圆形, 居中 或偏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