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论文 歌德《浮士德》在中国的翻译与介绍
【赏析】歌德《浮士德》

【赏析】歌德《浮士德》歌德:《浮士德》作品内容《浮士德》是一部诗剧,取材于德国中世纪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民间故事。
诗剧以天帝和魔鬼靡非斯特关于人的争论、赌赛为开端,引出作为赌赛对象的浮士德博士,并进而引发了浮士德与魔鬼的赌赛。
年过半百的学者浮士德沉湎于中世纪的书斋,脱离了现实生活,为烦琐、僵死的知识所困,苦闷到企图自杀,直到复活节的钟声响起,他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在与学生瓦格纳的郊游中,他看到了充满活力的生活,同时也遇到了靡非斯特变的黑狗。
回到书斋后,浮士德与靡非斯特订立了赌约:魔鬼甘愿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到天地间寻求各种满足,解除他的苦闷,而浮士德一旦发出流连忘返的赞叹,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
于是,浮士德离开了书斋。
他喝下了魔汤,恢复了青春,爱上了少女葛丽卿。
深陷爱中的葛丽卿却因此家破人亡,虔诚于宗教的她在狱中等待上帝的裁判。
浮士德经历了瓦卜吉斯之夜群魔会,赶来解救葛丽卿,却遭其拒绝,内心感到了极大的痛苦。
此后,浮士德继续得到靡非斯特的帮助,从个人的小世界投身社会的大世界:开始他接触政治生活,希求功名,向皇帝倡议大量发行钞票,解救了财政危机,却被昏庸的皇帝视作浅陋的魔法师。
于是,他又在瓦格纳的“人造人”帮助下,穿越时空,追求古希腊的美女海伦,并与海伦结婚生子,儿子欧福良无限制的追求高飞,却坠地身亡,海伦也悲痛离去。
回到现实后,浮士德帮助国王平息了叛乱,得到一块赏地,他决定筑堤拦海,改造自然,却间接害死了无辜百姓。
在这过程中,他双目失明了,听到为他掘墓的声音,却以为是大堤将成的信号,激动的他由衷盼望时间为之停留,随即颓然倒地。
按照赌约,他的灵魂将归魔鬼所有,但天使及时到来拯救了他,他进入天国见到了圣母与葛丽卿。
作品解读中国“五四”之前已开始对《浮士德》进行介绍。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写道:“欧洲近世之文学中,所以推格代(歌德)之《法斯德》(《浮士德》)为第一者,以其描写博士法斯德之苦痛,及其解脱之途径,最为精切故也。
歌德与《浮士德》解读

人必须每天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自由 的生活和享乐。
这是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最高 归宿
这是智慧的最后结论: 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我愿看见人群煦来攘往, 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 我对这一瞬间可以说: 你真美呀,请你暂停!.….. 现在我怀着崇高幸福的预感, 享
靡非斯特
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 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 就终归有毁; 所以倒不如一事无成。 因此你们叫作罪孽、毁灭等一切, 简单说,这个“恶”字 便是我的本质。
其实你说破自己,就算得是个哑谜。 我试把你的本质仔细分析: “善人和恶人都少不了你, 对善人你是甲胄,磨练刺击, 对恶人你是帮闲,胡作非为。 而两者都使宙斯大神感到有趣。”
歌德
(1749—1832)
地位 性格 “弱点” 歌德语录
地位
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 是欧洲启蒙文学的最杰 出的代表;欧洲文学第四 座里程碑
性格
一个全面的人,和谐的人 永远努力 既外向又内向 有很高的悟性和诗情
“弱点”
“怯懦” 对王公贵族 对革命 对婚姻
歌德语录
伟大的人物通过他的 伟大之处、他的优点来显 示他高于时代之处;而通 过他的弱点来和他的世纪
浮士德一生1
知识悲剧:绝望于对学问的追求决意走 出书斋投入社会阶段:
表明对中世纪学问的否定,象征人文主义者 摆脱中世纪学问投身社会探索人生真理的愿 望
对生命的不满足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本能,是人 的创造力和破坏与的源泉
唉!我到而今已把哲学, 医学和法律, 可惜还有神学, 都彻底地发奋攻读。 到头来还是个可怜的愚人! 不见得比从前聪明进步;
《浮士德》主题新解——文学论文

事物的矛盾法则——从《浮士德》中的人物与事件分析摘要:关键词:。
一、浮士德的人生五部曲在《浮士德》一书中,歌德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不满足,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寻找更好的人生境界的道路。
因此,浮士德的五次追求都是无目的性和功利性的,他需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肯定和满足。
于是他在五次的追求中不断的体验与扬弃。
欲望不断,痛苦不断,追求亦不断,人生就是这样,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追求。
浮士德明明为现实所痛,却又要直面现实,体验世俗的百味;明明为理想所苦,却又要不断地否定过去,给自己树一个个的目标。
于是生命成了“不能息肩的重负”和“不能驻足的前奔”。
1、浮士德的书斋生活在书中,浮士德是以一位学识渊博、功成名就的老博士的形象出场的。
但他却对这种停滞不前生活状态感到失望与痛苦,从而造成了他内心的矛盾与不满足。
这个矛盾是人内心对自然外界的渴望以及书斋对人行动的遏制产生的。
他一面享受着知识给他带来的欢乐,一面又不满被书斋的抑制。
于是就有了浮士德这样的一段独白:“有两个我居住在我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于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扭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跃。
”这也就说明了浮士德对人性的追求。
两种思想的相互斗争使浮士德无所适从,甚至想要自杀。
2、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当浮士德防老还童之后,被梅菲斯特带入一个酒色的官能享受,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本能、人的本性的回归。
也是对埋葬青春的书斋生活的否定。
但当生命的形式本身就是一场痛苦的境遇时,一味地追求生命表象的满足将会更加陷入灾难。
“我觉得人总不会十美十全!你给了我逐渐接近诸神的欢乐,又给了我一个不可分离的伙伴,他可是既冷酷而有厚颜,使我自己也感到卑贱。
”其实当浮士德说这句话的同时也是在阐述其生命表象满足中存在的缺陷:简单的官能享受不能使浮士德感到真正的满足。
《浮士德》汉译及解读考索

《浮士德》汉译及解读考索一在中国,真正意识到将包括歌德在内的德国哲人引入中国之重要性的,严复当为先驱者之一。
这点罕见人及。
他早年留英,曾译出包括《天演论》在内的多部英语名著,成为中国系统介绍西学第一人。
但有人针对“近世学者轻佻浮伪,无缜密诚实之根”,建议他“多择德人名著译之”。
严复在肯定“此诚挚论”的同时,透露已凭英译读过康德、黑格尔及歌德等德人著述,对自己不谙德文感到遗憾,也对这些转译“不逮原文甚远”发出感叹:足下慨近世学者轻佻浮伪,无缜密诚实之根,思欲补其缺愚,使引入条顿之风俗,此诚挚论。
顾欲仆多择德人名著译之,以饷国民。
第仆于法文已浅,于德语尤非所谙。
间读汗德、黑格尔辈哲学及葛特论著、伯伦知理政治诸书,类皆英、美译本,颇闻硕学者言,谓其书不逮原文甚远。
严复所识德人著作中,恰有歌德的《浮士德》。
他曾巧用此剧,对梁启超发难:德文豪葛尔第Goethe戏曲中有鲍斯特Dr Fawst者,无学不窥,最后学符咒神秘术,一夜招地球神,而地球神至,阴森狰狞,六种震动,问欲何为,鲍大恐屈伏,然而无术退之。
嗟乎!任公既已笔端搅动社会如此矣。
然惜无术再使吾国社会清明,则于救亡本旨又何济耶?以上所述,事涉《浮士德》第一幕第一场。
浮士德在烦闷之际,念出符咒,召来地灵,即严复笔下的“地球神”:“他(浮士德)拿起书本,神秘地念出地灵的符咒。
一道淡红的火焰闪动,地灵在火焰中显现。
”严复的“阴森狰狞,六种震动”语,似有夸张,但符合他用“请神容易送神难”之话语方式讥讽任公的初衷:他以为梁启超招来共和之神,引发社会骚动,由于无法退之而陷入困厄;犹如浮士德引来精灵,因为无法脱身而造成悲剧。
以上严复对《浮士德》的引述,出自他1916年的“与熊纯如书”。
约三年后,郭沫若在《时事新报·学灯》增刊上,译出《浮士德》第一部的一段开场白,标志汉译《浮士德》正式登场。
郭译《浮士德》第一部1928年在上海出版,第二部出现在上海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的郭译《浮士德》全译本中。
比较文学论文歌德《浮士德》在中国的翻译与介绍

比较文学论文歌德《浮士德》在中国的翻译与介绍第一篇:比较文学论文歌德《浮士德》在中国的翻译与介绍歌德《浮士德》在中國的翻譯與介紹歌德是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
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富裕市民家庭, 曾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深受卢梭, 莱辛和斯宾诺莎的影响;和席勒交谊深厚,青年时为狂飙运动的主要人物。
早期重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访问意大利对古典艺术发生兴趣, 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进行文艺创作完成剧本《哀格蒙特》。
代表作诗剧《浮士德》系根据16世纪民间传说写成, 长达一万二千余行, 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 ,反映从文艺复兴至于19世纪初德国进步的, 科学的力量和反动的、神秘的力量之间的斗争, 宣扬人道主义的思想。
他的作品对德国和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
歌德是一位文化巨人,被恩格斯誉为“德国文学的伟大时代” 开创者之一,在我国广大人民心中是光辉的。
他的思想曾对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产生过影响。
他的艺术曾滋润过我国现代的新兴文学, 我们现代文学的许多前辈, 都直接从歌德的作品中吸取过思想和艺术养料, 推动了我国文学的蓬勃成长。
歌德作品在中国有著廣泛的翻译与流传。
歌德的名字早在1878年就已出现在《李凤苞使德日记》中.李凤苞是清末外交家,深为李鸿章赏识。
李凤苞在《使德日记》中写道:午后,李参加美国驻德公使耶台勒丧仪,“美国公法师谟孙诵诔词。
耶生前笺注《果次诗集》(即《歌德诗集》),脍炙人口。
”钱钟书在《七缀集》中称李凤苞“中国著作提起歌德,这是第一次。
据吴晓樵先生查证,晚清文坛怪杰、学贯中西的辜鸿铭与德国文豪歌德的文学因缘,是应使我们认为:辜鸿铭是比较早接触歌德的,而且在中国,辜氏是最早尝试翻译歌德诗篇的先驱之一。
而更重要的是,辜鸿铭还是最早将孔子思想与歌德精神相互参比的文人。
曾与辜鸿铭合作以法文翻译出版《论语》的法国学者弗兰西斯·波里这样评论道:“他(指辜氏)也是人文主义者,罕见的人文主义者,因为他接受了东方圣贤和西方圣贤———特别是歌德———的教诲。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的创作和思想对世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3
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02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 主题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正经历 着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洗礼,社会 变革和科技进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个人背景
歌德在魏玛宫廷担任要职,对德国社 会的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他通过《浮士德》表达了自己对时 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浮士德》的主题思想
人生意义探索
作品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个 人如何在社会变革中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了道德与恶并非孤立存在,而 是相互依存、相互映射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
作品中涉及了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与融合,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科学发 展的思考和对宗教信仰的质疑。
反思人生意义
通过《浮士德》,现代人可以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如何在物质主义的社 会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contents
目录
• 歌德生平介绍 •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 《浮士德》的情节和人物分析 • 《浮士德》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 歌德和《浮士德》的现代意义
01 歌德生平介绍
歌德的成长经历
歌德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 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 陶。
情节概述
故事背景
《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国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背景的诗剧,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和探索,展现了欧洲社 会的历史变迁。
情节线索
全剧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每个部分都有 不同的主题和情节线索。
初中语文文摘文苑郭沫若翻译浮士德

郭沫若翻译《浮士德》1927年11月,上海窦乐安路(今多伦路201弄89号),一条寻常巷陌,一座坐东朝西的二层小楼,是那种落地长窗加红漆木板的格局,环境寂静。
楼前有一棵香樟树,投下淡淡的疏影。
就在这座小楼的二楼,一个面目清癯、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正在一张书桌上挥笔疾书。
这个中年人,就是诗集《女神》的作者郭沫若。
对于郭沫若多伦路旧居的认定,还费了一番周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任虹口左联纪念馆副馆长的张小红请来郭沫若与日籍夫人安娜所生儿子郭博,帮助寻找这座旧居。
郭博热情地陪小红一同去多伦路,一间间房子辨认。
70多岁的郭博还保存着童年的记忆,当走到201弄89号门口处,他停了下来,指着这栋房子说:“就是这座。
”此刻,郭沫若抬起头,望了望窗外,“真静啊!”他轻轻说了一声。
因为参加南昌起义被国民党政府通缉,从烽火连天的战场撤出后,在一位农会主席的帮助下,他先去了香港,然后转道至上海,隐身于窦乐安路。
对于这段历史,在郭沫若传记与年谱中所记是一致的。
但张小红《郭沫若在虹口》一文却提出了不同的说法。
据郭博对张小红说,南昌起义失败后,父亲被敌人打散到山里转不出去,此时遇到一位认识他的流氓,万幸的是此人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崇拜郭沫若,非常仗义地一路跋山涉水,护送郭沫若到上海。
郭沫若风尘仆仆赶到虹口公共租界,到北四川路内山书店找到老板内山完造。
经内山完造介绍,租住了窦乐安路的房子,左邻右舍均为日本人,便于隐蔽。
郭沫若在此过起了半潜居的生活。
接着,又将夫人安娜和孩子们接来同住。
此时,他掸去身上的硝烟味和灰尘,怀着走上另一个战场的心情,在夫人安娜的鼓励下,从箱子翻出安娜为他保存的《浮士德》第一部(即上半卷)译稿(10年前曾花了他整整一个暑期翻译),开始整理、润色、补译。
翻译歌德这部积60年生活经验写成的皇皇大著,郭沫若是有准备的。
年轻时,他翻译过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译作出版后,他创作的题诗传诵一时:“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洁至纯……”这次是中国名诗人翻译德国大诗人的诗作,他以诗人敏锐的艺术感觉,把自己10年间经历的风雨沧桑融合进去,尽展胸中丘壑、笔底波澜,译作洋洋洒洒,文采飞扬,音乐节奏好,句子韵味足,极富表现力。
《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

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概览•介绍《浮士德》作为歌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探讨歌德对该作品的多重解读,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分析不同解读对于作品内涵的影响和理解方式文学解读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具有丰富象征意义和多层次内涵的文学作品。
在文学解读上,可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物形象:分析浮士德和梅菲斯特这两个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发展轨迹及其象征意义。
2. 情节结构:研究小说中的事件安排和情节衔接,突出其戏剧性和艺术表现力。
3. 文学风格:分析歌德在文字运用、叙事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如隐喻、比喻、修辞手法等。
哲学解读作为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歌德在《浮士德》中也融入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哲学层面的解读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由与命运:分析浮士德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命运挑战,探讨其对自由意志和宿命论的思考。
2. 人类存在:研究浮士德作为一个普通人类存在的困境和哲学思考,涉及存在主义、人生意义等话题。
3. 道德伦理:考察作品中有关道德选择、良知等问题,并分析歌德对道德观念和道德决策的阐述。
历史背景解读《浮士德》出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现象。
历史背景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 文化和风尚:分析18世纪末欧洲文化风尚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如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等。
2. 政治与社会变革:探讨法国大革命及其他历史事件对《浮士德》中社会画面描绘和政治暗示带来的影响。
3. 时代意义:理解《浮士德》作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文学作品,对于当时社会思潮的表达和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总结通过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作品在文学、哲学和历史层面上的内涵。
从不同角度探讨《浮士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剖析其中的象征、思想和历史背景,并从中汲取启示以拓宽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浅析浮士德精神

浅析浮士德精神我的悲歌将为陌生的人群而唱,他们的喝彩啊一样会令我心惊。
那些曾经喜欢我的歌的人们,他们纵然活着,也四散飘零。
长久克制的欲望猛然将我攫住,对肃穆的幽灵世界我充满憧憬;我于是开始歌唱,如轻声絮语,我音调忽高忽低,似风鸣琴声。
我突然浑身战栗,泪流个不停,已经铁硬的心中,又充满温情;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
------歌德这是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写在他的代表作《浮士德》之前的献词。
《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是歌德以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杰作,是他全部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在德国民族艺术中的概括,并根据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展望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全书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的发展,表现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以来的基本思想和一贯精神。
歌德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也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歌德于1773年开始创作《浮士德》,时写时辍,到1831年完成全书,其创作时间持续60年之久,贯穿于歌德的全部写作生活。
这六十年间,世界发生历史性巨变,歌德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这些变化都反映在《浮士德》之中。
正如歌德所说:““五十年来我一直在心里想着这部作品,我把它留到现在,对世间事物认识得比过去清楚,才提笔把它写下来,结果也许会好些。
”《浮士德》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的诞生贯穿了整个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地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
18、19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的因子处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态下。
《浮士德》歌德课程论文

从浮士德的行为看人类追求概要:本论文将从歌德的作品《浮士德》出发,看浮士德在和魔鬼梅菲斯特签订了契约之后的行为,他从对学术的渴求,变成为爱而疯狂,最后又沉迷于权力。
从浮士德的变化,探讨人类的追求到底是欲壑难填的褒义词,还是对理想的无尽延伸?关键词:行为追求欲望爱情正文:一、《浮士德》的追求。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开了一场赌局,赌约内容就是“浮士德的满足”。
然而何谓满足?浮士德在梅菲斯特的予取予求中,获得过知识、获得过生命、获得过爱情、获得过金钱、获得过权力。
但是他从未满足,他不断地追求,直到忧愁来袭,他方因为对理想国度实现的幻想感到满足,从而说出“你真美丽啊,请停留一下!”而死亡。
现在总是有很多人说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会活的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
我们要去追逐与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是,我们追求的东西是正确的吗?发自内心想要的而去奋力追求一定是正确的吗?心理学上说的欲望,是“世界上所有物质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
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是一切物质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
一切物质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与存在。
”欲望是本能,是本性,满足自身欲望与满足自我追求的本质上是否一致?理想其极致衍申自柏拉图的“理型论”,其理论认为完美的概念只能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完美的镜像展现。
理想是美好愿望或抱负或宏伟的目标或指好的状态。
恒常、实质、永恒的外观或现象特质,为深植于完美理念或典型中的审美特质。
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是力量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是活着的希望。
在《浮士德》中,浮士德不断地追求,而最终令他满足的,却是理想的实现。
欲壑难填,然后只有理想方能于这欲壑对抗,最终获得满足。
二、在《浮士德》中浮士德的追求过程中看人类。
歌德《浮士德》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歌德《浮士德》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歌德《浮士德》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浮士德》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德]歌德类型:诗剧背景搜索本书成书于1773年1831年间,前后延续近60年。
《浮士德》研究索引与综述-例文

研究综述例文《浮士德》研究索引与综述课程名称:外国文学史学号:200813000000 姓名:虢彧尨【内容摘要】《浮士德》研究从20 世纪70 年代至今得到了蓬勃发展,其研究范式逐渐多元化且极大的充实和加深了我们对其认识。
在中国,其研究成果主要有《浮士德》主题研究、审美艺术研究和《浮士德》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在西方,对《浮士德》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审美研究;主题;西方文明;灵魂中国有句古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意是用来抒发诗人情丝缠绵的诗句,越过大洋赋予欧洲传奇人物浮士德的身上则折射出不同寻常的人文光辉。
追求!不懈的追求成为歌德笔下具震撼力般的呐喊。
浮士德这一传奇形象早已成为可代表德国甚至欧洲的精神实体。
对此形象的评论有如雨后春笋在文学领域争鸣。
下面我结合20 世纪70 年代至今的部分评论和我自身的观点对《浮士德》做一个综合性的叙述和概括,愿尽心探寻作品精髓。
一、主题和审美研究从文章主题和艺术审美上说,有以下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剖析,其论述基调基本上一致或接近,角度选择大相径庭。
【1】据笔者统计,有几个大的角度论说《浮士德》的精神内涵,入手点相同,方式各异,观点趋近一致,在此我做一下概述,具体说分这么几大方向:……(一)人生观问题在欧洲文艺复兴之际曾讨论千百次的问题如哈姆雷特那句“生存还是毁灭”在浮士德这个传奇人物身上得到实践的解决——个人奋斗,无懈追求,成长蜕变的演化充满崎岖和反复的生活际遇使我们在痛苦和思索中渐渐明白灭亡是多么渺小的懦弱的想法,浮士德给予的人生观正如诗人所说“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简洁却铿锵有力。
对人生观问题研究成果显著者主要有冯至先生……(二)关于人文主义思想的探讨诗中浮士德曾说:“这儿我是一个人”,即强调自我的价值,即存在的实质是独立的个体而非某种力量下的木偶。
反思中世纪人文主义的突现第一次把欧洲从宗教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压抑于心中本能的欲望充溢于整个社会每个角落,于是,人的善与恶美与丑也一样如同潘多拉的魔盒被解禁般带来了不光是自由解放的兴奋,同时也带来了无束缚的极端化现象,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或是其他领域中慢慢成长……所谓物极必反,当一切如同无束缚和管束下的孩童一样,在他接受新的知识时,势必会形成一种本能的无所顾及,日久天长当然将会是一种无法估量的结局。
《浮士德》:人性追求的悲剧

《浮士德》:人性追求的悲剧1. 引言1.1 概述:《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伟大文学作品,波澜壮阔地描绘了主人公浮士德对人性追求的悲剧故事。
这部戏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而享誉世界。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浮士德》为主题,探讨人性追求的悲剧。
首先,我们将通过分析浮士德所展现的复杂多样的人性特点,阐述人性的多样性。
接着,我们会探讨浮士德对知识与力量渴望、精神自由与满足等方面的追求;然后,我们会深入探讨浮士德所面临的悲剧命运,如贪得无厌导致的堕落、对爱情和欲望执着带来的痛苦以及心灵空虚引发的绝望与孤独感;最后,我们将对这一故事进行反思,并探讨其中给予当代社会和个体生活价值观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挖掘《浮士德》中人性追求的悲剧,并通过对故事进行分析与思考,引发读者对于个人欲望和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我们希望读者通过对这一经典作品的理解与思考,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审视个人目标追求对他人和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内心满足与真正幸福之间的关系。
2. 浮士德的人性追求:浮士德作为《浮士德》这一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展现了人性追求的多个方面。
他的渴望知识与力量、追求精神自由与满足等特点,更是让他成为一个充满激情和欲望的角色。
2.1 人性的多样性:浮士德体现了人性多样化的一面。
我们可以看到他既是一个聪明才智出众的学者,希望通过不断积累知识来满足自己对世界认知的渴望;同时也是一个怀有无限欲望和野心的人,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大更广阔的力量和地位。
这种对权力和掌控的欲望展示了人性追求深层次需求的一种表达。
2.2 渴望知识与力量:浮士德深刻地渴望知识与力量,并试图通过魔法来实现自己对于无限力量的追求。
他阅读大量书籍,不仅寻找认知世界的答案,也试图用所获得的知识支配世界。
这种追求体现了人类对于知识与掌控的渴望,是我们作为人类特有的品质。
2.3 追求精神自由与满足:浮士德并不满足于传统社会对他的束缚,在他眼中,个体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外国文学歌德浮士德终稿

• 第三代歌德研究者的代表人物杨武能,一是《歌德与中国 》较为全面的梳理了歌德与中国的关系,二是尝试在冯至 的研究基础上,有所推进,例如《走进歌德》,三是以德 文撰作的《歌德在中国》,使得德语学界有可能了解中国 歌德接受与研究状况。 • 其余的还有余匡复的《〈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 • 高中甫《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歌德接受史1773-1945 》
3.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
• 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 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 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同时失所依傍、彷徨、 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 表。他的主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的反映与 其他问题的解决。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 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 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 之道。所以有人称他的《浮士德》是近代人的圣 经。
浮士德与魔鬼的关系:
• 1)两者的个性和人生追求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对立的 • 2)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 3)因此,两者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 证关系。
2.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 (1)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和幻想结合 • (2)在人物塑造上:辩证,矛盾 • (3)形式多样化。自由韵体、民歌体、古希腊悲 剧的诗体、象征、比喻、暗喻 • (4)形象性与哲理性的高度统一 • (5)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有机交融 写实客观 幻 想性
浮士德
1.1原型
16世纪传说的江湖术士 魔术 魔鬼签订条约 灵魂与享乐
赌约 原文: 浮士德
1.2马洛版的浮士德(戴镏龄译)
为我转告伟大的魔王: 由于肆无忌惮的反抗了天帝, 浮士德已被注定遭受万劫不复的死亡; 他甘愿向魔王献上灵魂, 只要魔王赏他再活二十四整年, 由他尽情去享受一切; 并有你时时刻刻跟随在身边; 要什么就给我什么, 问什么就答我什么, 杀死我的仇敌,帮助我的朋友,永远服从我的意愿。 回去见那伟大的魔王, 半夜回到我的书房里来再相见, 回复我你主子的心意。 遵命,浮士德。
歌德作品对中国文学翻译影响的研究

歌德作品对中国文学翻译影响的研究概述: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中对中国文学翻译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旨在探讨歌德作品对中国文学翻译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启示和借鉴。
一、歌德作品对中国文学翻译的影响1.引进西方文学思想歌德的作品使中国读者首次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的思想和风格,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主题和表达方式,而且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启示。
2.译介德国浪漫主义歌德作品中融入了德国浪漫主义的思想和情感,他的诗歌、戏剧和小说等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中传播了德国浪漫主义的精髓。
这对中国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使中国文学得以汲取西方浪漫主义的营养,拓宽了文学的发展路径。
3.诗意表达和哲学思考的结合歌德的作品融合了诗意的表达和哲学思考,他通过诗歌和戏剧中的艺术形式探索了深层次的人生和宇宙问题,这种形式创新和思想深度在中国的翻译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中国的翻译者在将歌德的作品翻译成中文时,必须兼顾其诗意和哲学思考的特点,这对中国的文学翻译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歌德作品对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启示1.传播与借鉴并重歌德作品的成功翻译中,中文读者既能欣赏到原作的风采,同时也能借鉴其中的艺术和创作技巧。
这一启示对中国文学翻译事业非常重要,翻译者要在传播的基础上,努力发现原作的独特之处,并汲取其精髓,以提高中国文学翻译的水平和质量。
2.注重形式和内涵的统一歌德作品的翻译不仅传承了其艺术形式,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其中的哲学思考。
这为中国的文学翻译启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注重形式和内涵的统一。
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的诗意和艺术性的基础上,准确传达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三、歌德作品对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借鉴1.多元化的翻译方法歌德作品的翻译实践证明,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才能更好地传达原作的风格和思想。
读浮士德有感优秀例文五篇

读浮士德有感优秀例文五篇《浮士德》中恶魔靡菲对上帝说:这个世界就是苦海,永远不会改改变”所有的人都带着白色面具,你看不到面具背后狰狞的脸。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读浮士德有感优秀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读浮士德有感优秀例文一从小,我就与同龄人不一样,我天生就不会享受,除去对那书的情有独钟,其它的一概便是不知了。
而在这样一个网络已经取代了书的时代,我却依旧享受并不舍那一缕书香带给我的满足于喜悦。
当然也因此,我读了不少书,而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是歌德的《浮士德》。
《浮士德》是一部悲剧。
其悲剧意义不在于从书斋到爱情再到政治和事业的复杂情节,而在于人作为一个无从选择的生灵,被上帝和魔鬼所控制的近乎宿命式的悲凉。
人只是个傀儡而已,绳索一会儿交给上帝,一会儿交给魔鬼。
到底控制我们的是上帝还是魔鬼,又有什么实在意义呢?对于一只蚂蚁来说,死在大象脚下还是人脚下,有什么分别呢?人理应相信并尊重真理,但是如果真理是像石头一样握在谁的手中,那么它就不再是可敬的;倘若上帝以慈悲的名义占有我们的灵魂,那么我们应该向这位顶礼膜拜并接受它施舍的羽翼飞升天堂,还是牵着魔鬼的手义无返顾地下地狱呢?我想,这也是《浮士德》留给我们的并不难回答的问题。
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浮士德》也至始至终贯穿并隐约流露这个主题。
浮士德与魔鬼签订契约,在皇宫荒.唐地享乐无一不体现着他的追求。
就在浮士德即将长逝的时候,还预言着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呼喊着:“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浮士德也在预言中得到了满足。
依据契约,浮士德被光明圣母带上了天堂,好像一位为杀戮而生的将军被送进了养老院——全世界都为之兴奋,而他自己却活得像个小丑。
哦看完书之后。
我想,每个人都曾向往自由,也曾渴望幸福。
但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都不一样,方式也大不相同。
不论怎样,我们却要坚持一个道理:坚信只有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争取到的才是最长久也是最弥足珍贵的,其他任何方式所带来的结果注定是一场悲剧。
外国文学浮士德人物标准译名

外国文学浮士德人物标准译名浮士德,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是德国文学巨匠歌德所创造的一个虚构人物。
浮士德故事流传广泛,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人物形象之一。
然而,在不同的翻译版本中,浮士德的名字却存在着译名的多样性,这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因此,对外国文学浮士德人物标准译名进行探讨,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浮士德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浮士德这一名字的原始含义。
浮士德是一个哲学家、学者和医生,他对人类的本质和命运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代表了现代人的追求和挣扎,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人类文明中永恒的主题之一。
因此,浮士德的译名应当能够准确地传达这一人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在不同的翻译版本中,浮士德的译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些常见的译名有Faust、Faustus、Foster等。
其中,Faust是最为常见的译名,也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Faust就是最合适的译名。
事实上,浮士德的名字在德语中有着特定的含义,译名应当尽可能地保留这一含义。
浮士德一词在德语中意味着“拳击手”或“手工艺人”。
这一名字选择的背后,折射出了歌德对于浮士德这一角色的理解。
浮士德是一个与上帝和魔鬼争执的人,他既是一个思想家和学者,又是一个与世界对抗的战士。
因此,译名应当能够体现出这一复杂性和矛盾性。
考虑到这一点,我认为浮士德的标准译名应当是Fist,这个译名在意大利文化中有着“拳头”、“力量”等含义。
Fist能够传达浮士德作为一个战士和思想家的形象,也能够表达出他对抗命运的决心和勇气。
同时,Fist的音韵与浮士德相似,能够更好地保留原始名字的音节特点。
当然,这只是一个个人的观点和建议。
在实际的翻译中,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语言特点和读者的接受程度。
因此,对于浮士德的译名,我们应当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找到最适合的译名。
总之,外国文学浮士德人物标准译名的选择对于读者理解和欣赏浮士德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译名应当能够准确地传达浮士德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同时保留原始名字的含义和音节特点。
论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及郭沫若的翻译

On Goethe's "Faust Part One" and Its Translated
Version by Guo Moruo
作者: 彭建华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出版物刊名: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页码: 16-2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形象学;艺术翻译;郭沫若式;改写
摘要:歌德《浮士德》第一部由场景分散的25幕构成,主要是用诸多诗体写成,第二十三
幕是散文体,其主题是知识悲剧和葛丽卿的爱情悲剧。
《浮士德》第一部经历了《初稿》和
《片段》两次修改。
郭沫若翻译的《浮士德》主要是追随原诗的白话诗体适译,但在诗体上缺
乏细致的区分。
郭沫若的译诗较好的传达了原诗的情感色彩,多糅和了文言和方言成分,往往
也有改写。
《浮士德》在中国“一切才刚刚开始”

《浮士德》在中国“一切才刚刚开始”今年10月,期盼了二十几年的《浮士德》上部演出终于登上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舞台。
观众们和评论界都对这部尊重原著精神的演出充满了期待,这种期待其实是对话剧艺术的本体魅力的期待。
可是在观众呼唤和关注经典戏剧演出的同时,又对经典戏剧演出怀有一种恐惧心理,怕经典作品的故事离开我们当今的社会生活太远。
那么,经典话剧《浮士德》上部的魅力在什么地方7尊重原著会是一次戏剧考古吗?长期以来我们对话剧艺术的本质魅力怀有误解。
由于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原因,我们说不清楚话剧最大魅力的来源,比较容易讲成是演员当众表演故事。
可是当众表演其实是所有舞台艺术的特征,用这个特点也许可以把话剧和影视剧分开来,却不能说明话剧在舞台艺术中的独特魅力在什么地方。
话剧演员的表演手段有限,舞台语言,即使是“诗化语言”本身也难以像“唱腔”、“舞蹈”、“武功”那样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个性。
所以与戏曲不同,话剧的最大魅力来源于表演对作品的深入细致的体会。
《浮士德》上部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侧面和深度也不尽相同。
那么对于这部作品来说,它的经典性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呢?这个戏只看故事的话,不是最有意思的。
因为它的写法不像莎士比亚戏剧,并没有把很多很有戏剧性的地方直接描写出来,比如浮士德是如何地躲过甘蕾青的妈妈和她约会,她的妈妈是怎样地死去的,浮士德是怎样负罪逃跑等等。
缺少了这些重要情节点,这个戏像是用蒙太奇的场次拼接起来的,而没有了跌宕起伏的情节,所以吸引人的故事不是这个戏的最大特点。
那什么是这个戏的最大的特点?《浮士德》的创作特点不在于情节、故事,甚至不在于那些写得非常动人的情感,而在于意义。
1829年4月2日,歌德在同爱克曼谈话时说了这样一句名言:“浪漫是病态的,古典是健康的。
”他的用意和我国的儒家精神是一致的,作品要“哀而不伤”。
《浮士德》演出必须饱含深情,但是只有深情是不够的。
《浮士德》是一个象征性的作品,学者们说《浮士德》是一部人类精神的自传。
奈瓦尔之翻译《浮士德》

奈瓦尔之翻译《浮士德》摘要:歌德贊扬了奈瓦尔翻译的《浮士德》法译本,这是翻译史家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
但是对奈瓦尔翻译该剧的具体细节,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本文从奈瓦尔厚厚的传记材料中,整理出他翻译《浮士德》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再现了他不同寻常的翻译经历,复原了这部翻译杰出的本来面目,并从中得出了相关的启示,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翻译常识。
关键词:奈瓦尔;浮士德;翻译;颠覆一、引子二、令人吃惊的事实对传统翻译的颠覆颠覆之一成功的译者一定要有丰富的经验这是常识,一般来说,翻译杰作的产生即使不是译者晚年技艺纯熟的结晶,至少也是有一定翻译经验的中青年时期的产品,比方菲茨杰拉德之译《鲁拜集》、查普曼之译《荷马史诗》、霍克斯之译《红楼梦》、郎费罗之译《神曲》、波德莱尔之译《奇异故事集》、朱生豪之译莎士比亚戏剧、卞之琳之译《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穆旦之译《唐璜》。
他们大多为他们的翻译对象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在晚年才译出了其巨著。
笔者以为,奈瓦尔之译《浮士德》,也应当如此,毕竟那是杰作中的杰作,歌德为之付出了六十年的心血,且又是诗剧,其难度可想而知,就是德国人要完全读懂,也不是容易的事,何况一个外国人。
所以不花几年的苦功夫,是不可能将其读懂的,更不要说翻译了。
但看了奈瓦尔的传记,我们真要惊异他的天才了:他出生于1808年,而译作《浮士德》1828年就出版了,事实上是出版于1827年底,而他实际翻译的时间是1826—1827年〔参见皮舒瓦,布里,2022,63〕。
也就是说,这时的奈瓦尔只有十八九岁,而且,他还是个没毕业的中学生〔同上,62-63〕。
确实太不可思议了,古今中外的翻译史上,还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例子。
但是,虽然如此年轻,他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和作家了。
1825年,即奈瓦尔十七岁时,他发表了《致迪蓬谢尔先生的十一首书简诗》,1826年4月,他又发表了《拿破仑与战斗的法兰西》,到1827年5月,小册子《民族哀歌与政治挖苦诗》面世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德《浮士德》在中國的翻譯與介紹
歌德是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
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富裕市民家庭, 曾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深受卢梭, 莱辛和斯宾诺莎的影响;和席勒交谊深厚,青年时为狂飙运动的主要人物。
早期重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访问意大利对古典艺术发生兴趣, 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进行文艺创作完成剧本《哀格蒙特》。
代表作诗剧《浮士德》系根据16世纪民间传说写成, 长达一万二千余行, 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至于19世纪初德国进步的, 科学的力量和反动的、神秘的力量之间的斗争, 宣扬人道主义的思想。
他的作品对德国和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
歌德是一位文化巨人,被恩格斯誉为"德国文学的伟大时代" 开创者之一,在我国广大人民心中是光辉的。
他的思想曾对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产生过影响。
他的艺术曾滋润过我国现代的新兴文学, 我们现代文学的许多前辈, 都直接从歌德的作品中吸取过思想和艺术养料, 推动了我国文学的蓬勃成长。
歌德作品在中国有著廣泛的翻译与流传。
歌德的名字早在1878年就已出现在《李凤苞使德日记》中.李凤苞是清末外交家,深为李鸿章赏识。
李凤苞在《使德日记》中写道:午后,李参加美国驻德公使耶台勒丧仪,“美国公法师谟孙诵诔词。
耶生前笺注《果次诗集》(即《歌德诗集》),脍炙人口。
”钱钟书在《七缀集》中称李凤苞“中国著作提起歌德,这是第一次。
据吴晓樵先生查证,晚清文坛怪杰、学贯中西的辜鸿铭与德国文豪歌德的文学因缘,是应使我们认为:辜鸿铭是比较早接触歌德的,而且在中国,辜氏是最早尝试翻译歌德诗篇的先驱之一。
而更重要的是,辜鸿铭还是最早将孔子思想与歌德精神相互参比的文人。
曾与辜鸿铭合作以法文翻译出版《论语》的法国学者弗兰西斯·波里这样评论道:“他(指辜氏)也是人文主义者,罕见的人文主义者,因为他接受了东方圣贤和西方圣贤———特别是歌德———的教诲。
”有人也看到,在辜鸿铭的家里左首上方显赫地悬挂着歌德的肖像。
可以看出辜鸿铭对歌德的喜爱和崇敬.1898年辜鸿铭在上海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译著《论语》,1906年又推出了第二本译著《中庸》。
辜译《论语》的副标题是:“一部引用歌德和其他作家的言论参证注解的特别译文”,标题直明对歌德的景仰。
辜氏对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推崇备至,多次引用,而且提及著名的《迷娘曲》。
在英译《中庸》里,辜鸿铭也大量援引歌德。
辜氏早年负笈英伦欧陆达十年之久。
他精通多国语言文字。
他也曾在歌德母校莱比锡大学留学数年,获工科文凭。
在求学德国期间,他经常往返于耶拿、魏玛等地,凭吊往昔先贤圣哲。
辜鸿铭对歌德的钦仰还可能受到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求学时的导师、著名学者托马斯·卡莱尔的影响,因为卡氏本人对歌德深有研究,也是非常推崇歌德的,并且翻译过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第一部。
从辜鸿铭所援引的歌德文字中,可推知他阅读涉猎的歌德作品至少包括《浮士德》、《威廉·迈斯特》、《歌德童话》、《歌德格言与感想集》以及歌德自传《诗与真》等。
据传,辜鸿铭在留学欧洲期间,就是能背诵《浮士德》的。
辜鸿铭是中国接受和传播歌德的先驱者。
光绪三十四年,杂志《学报》《百年来西洋学术之回顾》一文里, 作者仲遥更概括的介绍了歌德,并提到《浮士德》、《赫尔曼与窦绿苔》。
歌德作品的翻译始于名诗人马君武。
继马君武之后, 有名的诗人苏曼殊, 热爱歌德。
较全面深入介绍和研究歌德的莫过1920 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三叶集》, 收有田汉、宗白华、郭沫若三人通信数十封。
在信里交换了对歌德的看法和评价,反映了对歌德作品倾倒的情形, 以及他们互勉对歌德迸行全面深入研究和介绍。
"歌德" 这个译语就是田汉首先使用的。
五四运动以后, 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
郭译《维特》风靡读书界, 引起了我国的"维特热" 。
继郭沫若之后, 其他人也纷纷翻译《维特》。
新中国成立后, 重印郭沫若的旧译《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新出版了朱光潜《歌德谈话录》、冯至《歌德与杜甫》、《歌德研究论文集》等中央实验话剧院与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中国艺术研究话剧所戏剧工作室合作, 连续在北京演出了
十几场歌德名剧《浮士德》, 广受好评。
在郭沫若的译著中,歌德的两部作品一一哲理诗剧《浮士德》、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两书的翻译, 我们可以看出郭沫若和歌德的关系以及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
郭沫若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的一些片断, 张东蒜就约郭沫若为其学社的丛书把《浮士德》译完。
郭沫若感到非常高兴, 但不幸的是最初翻译的《浮士德》的译稿遭了一次"鼠灾",影响了他的翻译工作进行。
郭沫若从1919 年开始翻译《浮士德》。
他说:“我是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中着手翻译的。
我们的五四运动很有点象青年歌德时代的‘狂飙突起运动', 同是由封建社会蜕变到现代的一代划时代的历史时期。
因为有这样的相同,所以和青年歌德的心弦起了共鸣,差不多是在一种类似崇拜的心情中, 我把第一部译完了。
那时的翻译仿佛自己在创作一样, 我颇感觉在自己的一生中做了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
"( 《"浮士德" 第二部译后记》) 书,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28 年才由现代书局出版。
郭沫若说:" 我开始做诗剧便是受了歌德的影响。
在翻译了《浮士德》第一部之后, 不久我便做了一部《棠隶之花》。
"可以说, 收在《女神》第一辑中的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禄之花》都是在歌德影响下写成的。
《女神之再生》开头就引了《浮士德》结尾的诗句:" 永恒之女性, 领导我们走。
" 《女神》这个诗集的题名,也很可能是出自歌德的《浮士德》。
《浮士德》第二部于1947 年 5 月初译完。
从着手译第一部到第二部译完差不多绵亘了三十年。
周扬在《悲痛的怀念》一文中曾谈到郭老与歌德,"我们在谈话中, 偶然谈到了歌德。
我想起恩格斯曾经把歌德比喻为奥林普斯之神, 我面前的这位老人不也可以比作泰山之神吗? 两个文化巨人确有相似之处。
文思的敏捷和艺术的天才。
百科全书式的渊博知识, 对自然科学的高度热爱, 都是相似的。
……但是比拟总是不能完全切合的, 郭老和歌德到底不同。
我对郭老说, 您是歌德, 但您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
这位《浮士德》的译者, 聽了我的话微笑了。
郭老和歌德一样是文化巨人, 是自己民族的骄傲, 就这一点上也是相似的。
"我们认为郭老是一位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而十八世纪七十年代"狂飘突进时期"的歌德是与他无法比拟的。
馮志對歌德在中國的傳播也做出了偉大貢獻。
1987 年联邦德国驻華大使韩培德在北京将代表该国最高荣誉的"大十字勋章" 授给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冯至教授。
表彰他在德国文学研究、翻译和教学以及促进中德文化交流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这是我国文化界人士首首次获得联邦德国最高荣誉勋章。
冯至在德国求学, 专攻文学与哲学, 获博士学位, 冯至不断把世界文坛巨匠海涅和歌德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 并培养了许多青年学者。
他发表了译歌德诗《箜篌引》和《迷娘》、《中德四季晨昏杂咏》组诗14 首。
冯至在昆明联大教书, 开始认真阅读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德国出版的40 卷《歌德全集》中一部分.他自己手中还有袖珍本《歌德书信日记》、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等书。
他还翻译了歌德的长篇小说《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1979 年撰写论文《〈浮士德〉海伦娜悲剧分析》,可以说冯至的一生是宣传、研究歌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