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合集下载

b20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部分课后练习题))

b20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部分课后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部分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商品经济成为最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的社会形态是DA. 原始社会B. 奴隶社会C. 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2、商品是: ( D)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B. 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C. 一切物品;D.一切有用的物品;3、下列各项正确表述商品含义的是DA.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B.具有稀缺性的物品C. 为自己而生产的有用物品D.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物品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D )A. 两种劳动;B.两次劳动;C.两个过程的劳动;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5、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A. 劳动生产率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C.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5、.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BA. 二者成正比B. 二者成反比C.二者总按相同比例变化D. 二者总按不同比例变化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BA.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必要劳动时间7、.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A.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B.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矛盾C.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D.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矛盾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C)A. 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C. 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6、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D )A. 一切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B.私有制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C. 商品经济会共同存在的现象;D.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9、从较长时期看,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消费资料的物质内容B-----A. 不会有很大变化B. 会不断扩大C. 会不断缩小D. 只能有小幅度微调10、剩余价值来源于( C )A. 不等价交换;B.工人工资的扣除;C.工人的剩余劳动;D.劳动力的价值;1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C )A. 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C. 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12、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D )A. 工人工资的高低;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C. 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13、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DA.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B.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C.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D.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A.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C. 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C )A.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C.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16、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是( A)A. 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C.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D.资本主义竞争激烈;17、产业资本循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B)A. 流通阶段;B.生产阶段;C.购买阶段;D.售卖阶段;18、产业资本循环采取的职能形式是CA. 生产资本、流通资本和银行资本B.生产资本、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D.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19、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属于资本周转过程中的BA. 生产时间B. 流通时间C. 劳动时间D. 停工时间-----20、货币资本的职能是( C )A. 生产剩余价值;B.实现剩余价值;C. 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D.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21.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 A )A. 劳动时间和产品的销售时间;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C.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D. 劳动时间和购买时间;22、资本的周转速度和( B )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C.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D.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23、超额利润是CA. 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B.个别价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C. 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市场价格的差额D.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24、把生产资料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A)A. 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C. 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25、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D )A. 原料;B.燃料;C.辅助材料;D.机器、设备;26.利润本质上是 ( D)A. 成本价格的产物;B.所费资本的产物;C. 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剩余价值;27、 . 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值程度的是( B )A. 剩余价值率;B.利润率;C. 平均利润率;D.年剩余价值率;28、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它的利润率一般BA.高于社会平均水平B.低于社会平均水平C.等于社会平均水平D.等于其剩余价值率29.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C)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D .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30、商业资本家所占有的剩余价值是通过-----A. 剥削商业店员的具体劳动获得的B. 剥削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获得的C. 剥削产业工人的具体劳动获得的D. 剥削产业工人的必要劳动获得的31、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主要体现在无偿占有A. 店员销售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B. 店员销售商品的劳动所实现的全部价值C. 店员必要劳动实现的价值D. 店员剩余劳动实现的剩余价值31、从理论上讲,股票的价格A. 同股息成正比,同利息率成反比B. 同股息成反比,同利息率成正比C. 同股息和利息率都成正比D.同股息和利息率都成反比32、利息的本质是A. 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B. 平均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C. 使用借贷资本支付的报酬D. 使用产业资本支付的报酬33、土地价格是A. 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B. 级差地租的货币表现C.利息的资本化D.地租的资本化34、在资本主义社会,垄断组织销售产品时多采取A. 垄断高价B. 垄断低价C. 社会生产价格D. 市场价格35、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分为A. 分工、协作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B. 自由竞争和垄断两个阶段C. 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三个阶段D. 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两个阶段36、.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 )A.18 世纪末期;B.19世纪中期;C.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7、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A.国际卡特尔 B. 混合联合企业级C.跨国公司 D .国际康采恩38.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A.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了;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D.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39、 .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是( )A. 垄断统治;B.资本输出;C.国际垄断同盟;D.占领殖民地40、.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垄断地位的资本是()A.产业资本;B.金融资本;C.银行资本;D.商业资本41、 .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A. 参与制;B.个人联合;C. 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42、 . 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现的A. 合作参与制;B.个人联合;C. 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4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B.发展中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C.对外开放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D .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运动44、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是( )A. 用垄断代替自由竞争;B.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C. 用国际垄断代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 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45、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A. 垄断资本主义B. 国家资本主义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 金融资本主义46、 . 以下不属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新变化的是A. 高科技产业的大发展B. 产业工人的大幅增加C. 第三产业的大发展D. 信息产业的兴起4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A. 其社会性质已发生本质改变B.其基本矛盾已得到彻底解决C. 其社会发生了阶段性的部分质变D. 其社会主要矛盾得到了根本缓解48、马克思主义认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A. 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B. 生产资料私有制代替生产资料公有制C. 全世界实行垄断资本主义D.全世界实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二、多项选择题:-----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A. 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C. 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价值的表现形式;2.商品的价值是( )A. 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 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3、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正确表述有A. 它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 它指的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C. 它决定商品的二因素D. 它由商品的二因素决定4、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有A. 自发地调 _i5 社会资源的配置B. 促进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生态平衡C. 白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 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5、.从资本的不同分类来看,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不变资本 B 、可变资本C、固定资本 D 、流动资本 E 、生产资本6、劳动力的价值包括( )A. 维护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劳动者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 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D. 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7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A.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B.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C.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D.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8、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构成要素包括A. 不变资本B. 可变资本C. 剩余价值D. 平均利润9、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 )A. 劳动时间;B.生产资料的供应时间;C. 正常的停工时间;D.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10、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A. 划分的根据和标准不同;B.划分的目的不同;C. 划分的意义不同;D.划分的内容不同;1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A.I(v+m)=IicB.I(v+△ v+m/x )=II(c+△ c)C.I(c+v+m)=I(c+ △c)+II(c+△c)D.II(c+v+m)=I(v+△v+m/x)+II(v+ △ v+m/x)1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包括A. 危机阶段B.萧条阶段C. 复苏阶段D. 高涨阶段13、 . 借贷资本的来源包括-----A. 职能资本运动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B. 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C. 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D. 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14、 . 以资本形态划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形式包括A. 借贷资本输出B. 生产资本输出C. 私人资本输出D. 国家资本输出15、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6、战后国内垄断得到迅速发展,这表现在( )A. 垄断财团的实力增长;B.金融资本与国家政权更加密切地溶合;C. 金融寡头的统治进一步加强;D.财团的家族色彩日趋淡薄;E.出现了康采恩这种垄断组织形式17、垄断价格是 ( )A. 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价格;B.由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构成的;C. 垄断组织凭其垄断地位规定的一种市场价格;D. 保证垄断利18、垄断利润的源泉有A. 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B. 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C. 其他国家劳动者创造的部分价值D. 垄断价格带来的利润19.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A.垄断价格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B.按垄断低价买卖的行为,仍然是等价交换;C.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D.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E.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20、垄断形成的原因是( )A. 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B. 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C. 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D. 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三、问答题1、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高三政治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教案及练习题

高三政治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教案及练习题

高三政治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教案及练习题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下是课件网为您推荐的关于《高三政治教案: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供大家学习参考!教学目标:1.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等基本概念。

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作用。

2.能够运用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交换问题。

能够运用价值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的、普遍的经济现象。

3.进一步熟悉和领会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作用。

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科技意识,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引发的商品交换比例的变化、价值规律的实现(等价交换的实现)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商品和商品经济1.商品的含义▲ 什么是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经济的产生时间: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而出现。

3.商品经济产生与存在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商品经济的内容: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总和。

5.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商品经济发展至今日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新型的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的关系▲先有商品生产还是先有商品交换▲送给别人的礼品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的区别和共同点.(略)▲先有商品生产还是先有商品交换: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是先有商品交换,后有商品生产.;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是先有商品生产,后有商品交换.▲送给别人的礼品是不是商品为什么商品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只存在于流通领域,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则成了消费品,也就不是商品了。

马克思试题4-1

马克思试题4-1

单项选择题1.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A.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B.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C.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D. 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2.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A. 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B.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C. 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D. 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3. 商品经济是:A. 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B. 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C. 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D. 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4.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A. 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B. 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C. 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D. 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5. 市场经济是:A. 和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式B.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形式C. 有国家干预和调节的一种经济形式D. 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一种经济形式6. 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A. 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B. 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C. 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D. 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7.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段话说明:A. 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B. 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C. 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D. 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8. 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和包括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是:A. 劳动商品的出现B. 雇佣劳动的存在C.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D. 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的存在9.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 创造新价值B. 创造剩余价值C. 创造必要价值D. 创造使用价值10.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A. 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对立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C. 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D. 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对立11. 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由:A. 价值构成的B. 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C. 资本构成的D. 货币构成的12. 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的统一的,这对矛盾解决有赖于:A.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B. 货币的出现并充当交换媒体C. 商品的出现D. 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13. 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他们:A. 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 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C. 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D. 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14.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知识点复习 (人教版)

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知识点复习 (人教版)

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知识点复习(人教版)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分工,有了商品和商品交换,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根本原因),第二次分工出现,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2、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3、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私有制。

4、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性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现,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

5、商品经济的类型:小商品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6、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它不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

7、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

它反映的是人和人的关系,它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8、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称作商品的两个因素,二者是统一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第一,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第二,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必须让出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让出商品的价值。

)9、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决定的。

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0、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地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指的是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条件。

马克思问答题、论述题 答案

马克思问答题、论述题 答案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吾道一以贯之】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的科学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同实际紧密结合。

其次,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2.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3二者是统一的其表现是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和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大P106-109)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4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4
(简答)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1)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多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多选)目前实行多党制的有法国、意大利等资本主义国家。
(单选)各个资产阶级政党在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各种政党制度的阶级本质都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单选)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度是指公民普遍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
(单选)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多选)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体现在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单选)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人生观,宣扬人生的目的就是谋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享乐。
(2)(单选)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3)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4)(多选)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代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简答)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互为前提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作为商品,必然时同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特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答:社会分 1 _是商品经济户二生和存在的,般基础和条夕}.社会分I 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匕出现的,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卜.随着社会分l 一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牛产者或经济单位,他们之间需要互通有无,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J 不同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不同的生产者各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和平等的权利,必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就表现为商品广品生产和交换成为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答:1 .商品的基本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 ) 统一性表现在: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相互依存,缺-不可。

(2 )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排斥要求分离,一个商品对于它的所有者来说,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能同时兼得。

它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通过交换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同样,他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必须通过交换让渡商品的价位。

〔 3 )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是商品的内在矛盾,而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商品的交换。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答: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大J 几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二者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只要把雇佣!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仁,雇佣卜人在生产中新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芳动力的价值,资木家就可以从雇佣!人身l 几榨取到剩余价值产业资本连续正常循环的条件是什么?答:产业资本正常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空间匕的并存性,即各企业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把自己的全部资本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在购、,仅、销三个环}犷丘,以便使货,币资本G ,生产资本P ,商品资本w ’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时间上的继起性,即存在于购、产、销三个环节上的资本不是静}}小动的,而是各部分资本都要在时间仁相继通过循环的各个阶段,转换资本的职能形式,完成各自的特殊循环。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一)1.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社会生产总过程有什么重要作用?(1)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2)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

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和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第三,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

(3)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第二,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状况好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

(4)生产过程、分配过程、交换过程、消费过程,共同组成物质生产总过程,形成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

理解社会生产总过程的重要性就可以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容。

2.人们为什么必须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是什么?(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或改造规律。

(3)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人们的经济行为绝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如果违背经济规律,就会遭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从而使自己从事的经济活动失败。

(4)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相比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绝大多数经济规律,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

第二,经济规律是不能离开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的。

第三,在阶级社会里,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带有阶级性。

(5)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第一,有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即在一切社会都存在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

(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另一个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它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扩展资料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自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

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曾有过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使生产具有单一性,生产的单一性与需求的多样性发生了矛盾,为了解决矛盾,互通有无成为必要。

但社会分工并不能决定相互交换的产品必须采取商品形式,因而也不能决定商品经济的存在。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

这个决定性条件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家庭和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事不同产品生产的不同财产权利主体,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在互通有无时,惟一能够接受的方式,就是等价交换,这样,产品便表现为商品,产生了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同社会生产力相联系而产生和发展的,最终也将会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归于自行消亡。

所以,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经济原因。

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应物,具有与自然经济不同的特征:第一,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和消费资料的全部或大部分都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商品生产者以追求价值为目的,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第二,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人与人之间、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及生产单位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紧密,范围也日益扩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同步综合练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同步综合练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同步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项选择或未选均无分。

1.(P18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是〔〕A.劳动力成为商品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社会分工D.价值规律起基础性作用答案:C2.(P183)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生产关系D.交换关系答案:B3.(P184)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答案:C4.(P185)具体劳动〔〕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D.创造剩余价值答案:C5.(P186)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决定的因素是〔〕A.生产条件B.劳动强度C.劳动熟练程度D.生产规律答案:A6.(P187)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答案:B7.(P18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A.成正比B.成反比C.不成比例D.反向变化答案:A8.(P19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答案:C9.(P189)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C.流通手段D.价值的表现形式答案:B10.(P190)贵金属货币和纸币在执行何种职能时其作用有较大区别〔〕A.价值尺度职能B.流通手段职能C.支付手段职能D.贮藏手段职能答案:D11.(P190)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A.不会发生B.可能发生C.取决于商品数量D.是不可防止的答案:A12.(P190)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A.价值尺度职能B.流通手段职能C.支付手段职能D.价格标准职能答案:C13.(P191)价值规律是〔〕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C.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答案:B14.(P194)在私有制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导致小商品生产者〔〕A.都成为资本家B.都成为雇佣工人C.两极分化D.彻底破产答案:C15.(P198)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一般不包括〔〕A.生存资料B.生产资料C.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费用D.教育培训费用答案:B16.(P198)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对各因素都有影响和渗透作用的因素是〔〕A.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C.教育培训费用D.历史和道德因素答案:D17.(P19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B.货币投入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带来剩余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D.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答案:C18.(P19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创造新价值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答案:B19.(P199)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是〔〕A.物质财富创造过程B.价值形成过程C.价值增殖过程D.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过程答案:C20.(P20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A.个别资本家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实现的B.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C.各个资本家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而实现的D.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答案:D21.(P203)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A.生产绝对剩余价值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C.降低劳动力价值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答案:D22.(P201)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流通资本D.流动资本答案:A23.(P205)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A.剩余价值B.可变资本C.资本积累D.剩余劳动答案:C24.(P206)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上的比例的是资本〔〕A.有机构成B.价值构成C.技术构成D.数量构成答案:C25.(P206)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A.社会总资本的增大为前提B.生产资本的增大为前提C.流通资本的增大为前提D.不变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答案:D26.(P207)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A.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B.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C.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D.劳动力供应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答案:D27.(P210)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主要有〔〕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B.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及专制专制制三种C.两党制和多党制两种D.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三种答案:A28.(P214)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是〔〕A.法院B.检察机构C.议院或国会D.警察机构答案:C29.(P217)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A.议会制B.三权分立制C.民主共和制D.普选制答案:A30.(P219)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A.实用主义B.利己主义C.自由主义D.民主主义答案:B31.(P218)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A.只具有历史进步性B.只具有阶级局限性C.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D.既无历史进步性也无阶级局限性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考研政治-49

考研政治-49

考研政治-49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0,分数:100.00)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是∙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C.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产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A. √B.C. √D.2.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是∙ A.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C.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D.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A. √B. √C.D.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A、B正确。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所以,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实际上是价值与其表现形式的矛盾,也就是说,C只涉及商品的价值方面,这显然不能完整地表达商品的含义,是错误的。

商品是历史范畴,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D错误。

3.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于一般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 A.它是为别人、为社会的使用价值∙ B.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它是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 D.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A. √B.C.D. √A、D正确。

B是共同点,不是不同点。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C项错误。

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课后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绪论和1-3章)

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课后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绪论和1-3章)

导论思考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无产阶级要求有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诞生。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而且还批判地继承了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有价值的见解,阐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

马克思、恩格斯从青年时代就积极投身于那个时代的社会实践。

在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中,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状,研究了大量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关注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和新问题。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的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

物质资料生产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3.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相互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也标志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

政治经济学考点讲解

政治经济学考点讲解

政治经济学考点讲解政治经济学考点讲解:一、商品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称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分工使生产者或独立的经济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这就为交换提供了必要性。

由于生产资料和产品为不同的所有者所有,从事不同产品生产的生产者或经济主体之间,只能通过等价交换来取得对方的产品,从而为交换提供了可能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属性决定的,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这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要通过交换满足他人的需要。

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各种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中都有同质的东西一一价值。

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它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即由交换价值来表现。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又是抽象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又称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

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元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b20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部分课后练习题))解析

b20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部分课后练习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部分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商品经济成为最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的社会形态是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2、商品是:( D)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C.一切物品;D.一切有用的物品;3、下列各项正确表述商品含义的是DA.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B.具有稀缺性的物品C.为自己而生产的有用物品D.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物品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D )A.两种劳动;B.两次劳动;C.两个过程的劳动;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5、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BA.二者成正比B.二者成反比C.二者总按相同比例变化D.二者总按不同比例变化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B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低于必要劳动时间7、.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A.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B.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矛盾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D.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矛盾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C)A.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6、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D )A.一切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B.私有制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C.商品经济会共同存在的现象;D.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9、从较长时期看,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消费资料的物质内容BA.不会有很大变化B.会不断扩大C.会不断缩小D.只能有小幅度微调10、剩余价值来源于( C )A.不等价交换;B.工人工资的扣除;C.工人的剩余劳动;D.劳动力的价值;1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C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12、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D )A.工人工资的高低;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13、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D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C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16、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是( A)A.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D.资本主义竞争激烈;17、产业资本循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B )A.流通阶段;B.生产阶段;C.购买阶段;D.售卖阶段;18、产业资本循环采取的职能形式是CA.生产资本、流通资本和银行资本B.生产资本、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19、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属于资本周转过程中的BA.生产时间B.流通时间C.劳动时间D.停工时间20、货币资本的职能是( C )A.生产剩余价值;B.实现剩余价值;C.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D.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21.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A )A.劳动时间和产品的销售时间;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D.劳动时间和购买时间;22、资本的周转速度和( B )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C.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D.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23、超额利润是C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B.个别价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C.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市场价格的差额D.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24、把生产资料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A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25、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D )A.原料;B.燃料;C.辅助材料;D.机器、设备;26.利润本质上是( D)A.成本价格的产物;B.所费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剩余价值;27、.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值程度的是( B )A.剩余价值率;B.利润率;C.平均利润率;D.年剩余价值率;28、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它的利润率一般BA.高于社会平均水平B.低于社会平均水平C.等于社会平均水平D.等于其剩余价值率29.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C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30、商业资本家所占有的剩余价值是通过A.剥削商业店员的具体劳动获得的B.剥削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获得的C.剥削产业工人的具体劳动获得的D.剥削产业工人的必要劳动获得的31、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主要体现在无偿占有A.店员销售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B.店员销售商品的劳动所实现的全部价值C.店员必要劳动实现的价值D.店员剩余劳动实现的剩余价值31、从理论上讲,股票的价格A.同股息成正比,同利息率成反比B.同股息成反比,同利息率成正比C.同股息和利息率都成正比D.同股息和利息率都成反比32、利息的本质是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B.平均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C.使用借贷资本支付的报酬D.使用产业资本支付的报酬33、土地价格是A.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B.级差地租的货币表现C.利息的资本化D.地租的资本化34、在资本主义社会,垄断组织销售产品时多采取A.垄断高价B.垄断低价C.社会生产价格D.市场价格35、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分为A.分工、协作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B.自由竞争和垄断两个阶段C.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三个阶段D.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两个阶段36、.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 )A.18世纪末期;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20世纪初;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7、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A.国际卡特尔B.混合联合企业级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38.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A.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了; 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D.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3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是( )A.垄断统治;B.资本输出;C.国际垄断同盟;D.占领殖民地40、.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垄断地位的资本是()A.产业资本;B.金融资本;C.银行资本;D.商业资本41、.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A.参与制;B.个人联合;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42、.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现的A.合作参与制;B.个人联合;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4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B.发展中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C.对外开放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D.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运动44、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是( )A.用垄断代替自由竞争;B.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C.用国际垄断代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45、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A.垄断资本主义B.国家资本主义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金融资本主义46、.以下不属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新变化的是A.高科技产业的大发展B.产业工人的大幅增加C.第三产业的大发展D.信息产业的兴起4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A.其社会性质已发生本质改变B.其基本矛盾已得到彻底解决C.其社会发生了阶段性的部分质变D.其社会主要矛盾得到了根本缓解48、马克思主义认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A.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B.生产资料私有制代替生产资料公有制C.全世界实行垄断资本主义D.全世界实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二、多项选择题: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A.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B. 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价值的表现形式;2.商品的价值是(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3、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正确表述有A.它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它指的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C.它决定商品的二因素D.它由商品的二因素决定4、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有A.自发地调_i5社会资源的配置B.促进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生态平衡C.白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5、. 从资本的不同分类来看,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E、生产资本6、劳动力的价值包括( )A.维护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劳动者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 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A.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B.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C.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D.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8、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构成要素包括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剩余价值D.平均利润9、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 )A.劳动时间;B. 生产资料的供应时间;C.正常的停工时间;D.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10、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A.划分的根据和标准不同;B.划分的目的不同;C.划分的意义不同;D.划分的内容不同;1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A.I(v+m)=IicB.I(v+△v+m/x )=II(c+△c)C.I(c+v+m)=I(c+△c)+II(c+△c)D.II(c+v+m)=I(v+△v+m/x)+II(v+△v+m/x)1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包括A.危机阶段B.萧条阶段C.复苏阶段D.高涨阶段13、.借贷资本的来源包括A.职能资本运动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B.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C.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D.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14、.以资本形态划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形式包括A.借贷资本输出B.生产资本输出C.私人资本输出D.国家资本输出15、.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6、战后国内垄断得到迅速发展,这表现在( )A.垄断财团的实力增长;B.金融资本与国家政权更加密切地溶合;C.金融寡头的统治进一步加强;D.财团的家族色彩日趋淡薄;E.出现了康采恩这种垄断组织形式17、垄断价格是( )A.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价格;B. 由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构成的;C. 垄断组织凭其垄断地位规定的一种市场价格;D.保证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18、垄断利润的源泉有A.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B.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C.其他国家劳动者创造的部分价值D.垄断价格带来的利润19.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A.垄断价格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B.按垄断低价买卖的行为,仍然是等价交换;C.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D.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E.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20、垄断形成的原因是( )A.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B.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C.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D.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三、问答题1、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马克思单选题及答案

马克思单选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1CA.吃喝穿住B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D .社会关系的形成2.20世纪 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

这说明: 2D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说明: 3D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4AA.生产方式B.传统意识C.政治制度D .阶级关系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5B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6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 .阶级斗争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7.群体意识是: 7DA.集体主义的产物B.个体意识的总汇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D.群体实践的产物8.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8A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10D B. 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C. 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D.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9. 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9CA. 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 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 生产劳动的发展史D. 阶级斗争的发展史10. 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A. 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B .它有相对独立性C. 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D. 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1.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11CA.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B.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 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12.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 12BA.决定作用B .加速或延缓作用C.无足轻重的作用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A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 .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1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A.政治法律思想B .道德规范C.文学艺术D.哲学思想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是: C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16.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17.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DA.自然界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18.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A.劳动工具的状况B .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D .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19.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 BA.劳动对象B .科学技术C.劳动者D.管理方式20.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 D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B.劳动者C.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D .生产工具21.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 CA.人与自然的关系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 A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科学技术水平D.国家政权的性质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 B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B .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 .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24.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C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25.生产资料包括: C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 .生产工具和劳动者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26.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 D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27.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DA.道德B.哲学C.艺术D.语言学28.道德是: DA.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B.最抽象的意识形式C.上层建筑的核心D.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9.社会形态是指: C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30.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 AA. 生产力中B.生产方式中C.社会形态中D.经济基础中31.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 DA.封建社会B .资本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一切社会形态3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 AA.经济基础B .政治制度C.国家政权D.意识形态33.组成上层建筑的两部分是: D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B .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D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3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 DA.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C.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35.经济基础是指: AA.—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3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 D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B .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C 2D 3D 4A 5B 6A 7D 8A 9C 10D 11C 12B 13A 14A 15C 16A 17D 18A 19B 20D 21C 22A 23B 24C 25C 26D 27D 28D 29C 30A 31D 32A 33D 34D 35A 36D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CA.人民群众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D .科技革命2.社会基本矛盾是: D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3.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 A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C.经济基础的发展D.上层建筑的发展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D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B .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C. 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5.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DA.政治权力B.社会生产力C.天才的创造力D.阶级斗争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DA. 根本动力B.惟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7.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C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B.—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 .剩余产品的出现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B .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D .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9.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A.经济标准B .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 .社会标准10.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B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B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11.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D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B .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高D.有一个敢于和善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C 2D 3A 4D 5D 6D 7C 8A 9A 10B 11D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CA.吃喝穿住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D.社会关系的形成2.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 AA.人的社会关系B.人的自然属性C.人类的共同利益D.人的自身需要3.所谓抽象人性论意指: AA.否认人的社会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B.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C.一种否认人之共性的错误理论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4.在抗击“非典”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D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B .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C.人的价值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大小D.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A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B.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C.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发展D.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约束6.“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这个观点的实质是: BA.历史唯物主义B .历史唯心主义C.历史主义D.自然主义7.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8.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是: AA.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B.人民群众的生活等于文艺作品C.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是文艺创作的典型D.人民群众的生活寓于文艺作品之中9.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特点是: BA.重视人的自由B .脱离人的社会关系来考察C.肯定人的价值D .主张发展人的个性10.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

202104全国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104全国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试卷(含答案)

全国2021年0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财)试题课程代码:000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A.生产力B.生产资料C.生产关系D.经济基础【答】BP0-54【解析】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自然经济形成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答】AP1-70【解析】自然经济形成于原始社会。

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的尺度是A.简单劳动B.复杂劳动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答】AP2-89【解析】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

4.货币的最初形式是A.牲畜B.铸币C.纸币D.贵金属条块【答】DP3-99【解析】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是以贵金属条块的形式出现的5.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A.剩余价值B.劳动力价值C.劳动对象的价值D.劳动资料的价值【答】BP4-112【解析】工人的劳动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在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一部分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A.提高工人劳动强度B.延长工人劳动时间C.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D.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答】DP4-114【解析】C选项是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7.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A.资本积累B.剩余价值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转化为资本【答】AP4-117【解析】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8.商品资本的循环形式是A.G-W…P…W'-G'B.G—W…P…W-GC.W'—G'•G-W…P…W'D.W—G•G—W…P…W【答】CP5-124【解析】略9.某企业厂房价值1000万元,可使用25年;机器设备价值400万元,可使用10年;原材料、工资等支出200万元,1年周转2次。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答案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答案
47.简要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56.怎样认识基本的本质?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答:怎样认识资本的本质?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答:(1)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旧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
答:(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源自本观点。 (2)群众观点主要有以下四个内容: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第三、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45.简述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答:(1)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2)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政治经济学题库选择填空判断

政治经济学题库选择填空判断

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在于( D )A、前者是劳动生产出来的,后者是天然具有的B、前者是他人生产的,后者是为自己生产的C、前者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后者不是社会财富 d、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D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句话说明 (B)A、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B、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C、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C)A、劳动产品成为商品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资本家手中集中了很多商品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它是在( A)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C、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D、商品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5、复杂劳动可以折合为倍加的简单劳动,这种折合比例( C)A、参加交换的商品生产者自觉协商出来的B、由经纪人规定并取得买卖双方同意的C、在无数次交易中自发形成的D、由社会职能部门自觉计算出来的6、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B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B、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D、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A、价值手段与流通手段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D)A、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9、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B)A、剩余价值B、商品价值C、劳动力自身价值D、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和10、从整个社会来讲,在不延长工作日且实际工资还有所提高的情况下( B )A、工人所受剥削就会有所减轻B、剩余价值率仍会提高C、资本家攫取的剩余价值量不会增加D、剩余价值量仍可增加1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是因为( C )A、剩余价值被视为不变资本的产物B、剩余价值被视为所费资本的产物C、剩余价值被视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剩余价值被视为超过成本价格的部分12、商业利润来源于( D)A、商业销售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B、商品购销价格的差额C、资本在流通领域的增值D、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13、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 A)A、社会价值B、平均利润C、生产价格D、成本价格14、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B )A、成本价格B、生产价格C、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价格D、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成本15、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 )A、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C、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的收益不同D、土地的优劣等级差别16、借贷资本是一种富有资本拜物教性质的资本,其特殊的运动形式是( D)A、G-G-W-G’-G’B、G-W-G’C、W-G-WD、G-G’17、股份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表明(A)A、社会资本代替了单个的私人资本B、出现了资本民主化C、拥有小额股票的工人成了企业的主人D、生产资料公有制日益形成18、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金融资本是( C)A、私人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B、各银行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C、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相融合而成的资本D、银行资本加上工业资本的混合物19、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C)A、资本积累的实质问题B、资本运动的形式问题C、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D、剩余价值的产生问题20、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了棉花是作为( A)A、流动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剩余资本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A)A、以市场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础性手段的经济运行体制B、与计划机制彻底脱C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很相似D、以国家宏观管理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2、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表现在( C)A、农业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产业B、农业为国家财政提供了大部分资金C、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是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推进的重要条件D、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是同步的23、我国实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D)A、保证劳动者的充分就业B、实现共同富裕C、使劳动者老有所养D、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24、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就是要( C )A、优先考虑积累B、优先考虑消费C、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积累与消费都有所增长D、可不必考虑积累与消费价值构成与实物构成的统一25、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利润率,是企业的利润总量与(D)A、企业总产值的比率B、企业产品总成本的比率C、企业借入资金的比率D、企业占用资金的比率26、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是( A)A、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B、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C、固定价格、浮动价格、自由价格相结合的价格体系D、统一定价仍将占有一定比重27、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就是要(C)A、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B、由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转变为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C、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D、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28、当前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A、国际卡特尔B、国际康采恩C、混合联合公司D、跨国公司29、股票价格( A )A、股息的资本化B、股票所代表的投入企业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C、按票面值可从企业利润分成的额度D、股票本身是纸,没有价值,因而股票价格是一种虚拟资本价格3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答:
产生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存在条件(1)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

(2)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必然采用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3)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是一种简单商品经济。

2.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答:(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要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了不可避免的。

(2)就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应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所在。

4.真理及其客观性?
答: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认证、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

(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应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5.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它使各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

(2)贸易全球化。

国际贸易体制和规则更为规范,对全球贸易活动进行规制和调节的范围和作用趋于扩大,有力的推动贸易的全球化进程。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的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6.意识能动性的关系
答:意识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和活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的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不仅可以反应事物的外部现象,还可以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唯物辩证的实质与核心?
答: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明显。

9.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辩证关系?
答:
感性认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直接反应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10.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经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2)一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力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1.矛盾及属性?
答: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统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对立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统一性和对立性是相互联结的、相辅相成的,矛盾的对立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对立性和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12.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特殊关系和意义?
答:(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3)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4)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毛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3.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答:(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

(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

14.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答:(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2)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15.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
答: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而是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

在共产主义社会,为生产而生产的利润动机不复存在,物质生产不再不顾人的实际需要而盲目扩张,人类文明与自热环境之间将达到动态平衡与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