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大地上农民的力量
论抗日战争的中国农民
农民占中国人口80以上,是中国最为深厚的抗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抗日战争实质上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农民是抗日战争中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大承担者和战争的直接参与者,没有农民的合作与广泛参与,中国就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
抗日战争中,中国农民表现出了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首先,农民是最主要的兵源和最具战斗力的士兵。
中国军队,无论是国民党军队还是共产党军队,绝大多数都是穿军装的农民,还有遍布广大城乡的农民武装,如农村自卫队、民兵、游击队、各种义勇军等,他们同正规军密切配合,成为打击敌人最深厚的战争伟力。
农民收到日本人压迫与残害最为严重,日本侵略者的刀枪上染红了谈们亲人的学,谈们要报复,压迫复仇因而,他们是最激进的抗日者,他们奖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发回的淋漓极致。
坚决不妥协,打到日本帝国主义。
他们坚决将抗战进行到几。
其次,农民是军粮的供应者。
粮食是战争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抗战初,军粮供应与平时并无两样,从1939年开始,由于军队人数和人均日定量大增,生产条件又日益恶化,沦陷区和战区人口大量迁往后方,加上中国出入口被日军封锁,所以粮食需求大量增加,粮价暴涨,粮食一时成为“当前贯彻抗战,争取胜利唯一之要政”。
因此,中国农民承受了保障粮食供应的沉重压力。
据记载,在大后方和正面战场,农民虽然年收入不好,生活困难,但购买军粮亦皆遵令办理无误。
在敌后解放区战场,广大农民群众为了支援战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根据地经济基本自给,战胜了严重的物质困难,为抗战胜理坚定了物质基础。
再者,农民是战勤的服务者。
战争既要有直接参战的穿军装的正规武装和不穿军装的农民武装,还要有大量的战争勤务人员,如破坏交通、运送物资和伤员、侦察、向导、袭扰敌人、坚壁清野,等等。
对此,农民有着杰出的贡献。
在平津、淞沪抗战中,战地附近的农民群众踊跃出粮草、出民工,参加构筑工事、修筑道路,为部队送水、送饭、抬担架、救伤员侦查,向导,袭击敌人等等。
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农民群众关系的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农民群众关系的宝贵经验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长盛不衰有许多因素,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处理与农民群众的关系。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工农联盟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促进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理论中国化;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对农民进行持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至今,一直保持着“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i]的良好作风。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农民群众中来,到农民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ii]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处理与农民群众关系的宝贵经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满足农民群众千百年来对土地的渴求,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并对农民进行持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工农联盟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主张工农联盟。
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书中指出,“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iii]但是,要发挥农民这一重要因素的作用,把农民力量转化为革命性力量,需要将农民引导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形成工农联盟的强大阶级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指导,“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逐步地建立了完全新式的群众组织,”[iv]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同志深入农村,了解农民,于1927年3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指出了农民是国民革命成功的重要因素,强调“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的农民地位问题及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的农民地位问题及启示作者:宿钟文来源:《管理观察》2014年第25期摘要:农民地位问题在毛泽东思想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而在当下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的农民地位问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民土地流转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农民地位当代启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问题是解决中国革命各种问题的关键所在。
而农民问题的解决之所以如此关键是因为农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的重要性。
毛泽东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曾提出“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的思想。
1.农民是革命主力军的原因农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有当时中国实际的原因,也有当时农民境况的原因还有当时中国共产党决定走的路线的原因。
1.1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生活在最底层,这是原因之一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就说“农民在全国总人口中大约占百分之八十,是现时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
”[1]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还讲到:“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
……。
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2]1.2近代中国农民受压迫最深,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这是原因之二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也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近代农民深受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三重压迫,生活状况恶劣,他们的反抗情绪最浓厚、反抗愿望最强烈。
正如毛泽东所说:“农民问题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农民是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封建势力实现人民解放的主要力量,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
”[3]1.3近代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原因之三在这场斗争中,人力和物力的主要源泉都在农村。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依靠农民,还要深入农村。
所以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无产阶级只有取得农民的支持才能实现自身的领导权。
中国农民阶层现状录 历史奇迹背后的惊人事实
。这可以说是农民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最深沉的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一。”要知道,八亿散沙式的农民面对的并不是一个在任何意义上都可以视为非法的强盗集团,而是一个按照行政原理和军事原理组织起来的可以合法行使暴力的统治集团,而且,这个集团事实上可以行使没有任何限制的权力。许多人纳闷,为什么农民那么苦,他们为什么不起来反抗呢?农民与党国政府力量对比如此悬殊,要造反岂不是以鸡蛋撞石头?因此,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除了指望当权者的开明,开恩和盼望多几个包青天之外、或者除了以死相抗之外,他们几乎没有其他选择。
案例之一:
1989年,山西稷山县因为乡政府未徵求当地群众同意就把原杨赵乡该名造纸农民进行反抗,不可思议的是,这次官民对峙时间长达7年。作为抗争主体的杨赵村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变成了不服乡镇政府领导的“独立王国”,村民们“拒绝乡党委的领导,不承认乡政府,不与乡政府打交道,前几年甚至不允许县、乡的领导进村。
这里面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日本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决策必须考虑到一个农民利益集团---全日农协联盟(NOKYO)的意见,而这个团体的意见是举足轻重的。在日本,这个农民团体在对农业政策的决策过程中具有广泛的权力,其领导的提高粮食价格战以及保护家畜和为柑橘生产者反对自由进口农产品而享有极高的政治声誉。1982年8月和1983年1月,在美国总统里根访问日本前,各合作社总同盟前后资助了20次大规模的群众集会,反对农业政策自由化和扩大农产品进口指标。
也许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1984年前后,数字统计的结果显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历史奇迹,农民王驾远写中堂把农民生活比作“不是神仙,胜似神仙”这些事实的背后是1978年到1984年,全国基层干部数量减少了一半,这个数字出自中央政府在1984-1985年作的一项目调查。可以说农村基层党政组织大规模的瘫痪、半瘫痪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奇迹和农民的神仙般生活。而农村农民负担的加剧,则是在共产党政权重建乡村基层党政组织的前后。这种惊人对比强有力地告诉人们:强大的公共权力并不是农村经济发展及其农民权利的福音,而是一种巨大的灾难。
共产党是如何动员农民革命的
(1)刘少奇:《在全国土地会议上的结论》(1947年9月),《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4—395页。
(2)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92、99、170、240—242页。
(3)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124—125页。
那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动员农民革命的呢?
(一)土地集中、家庭贫困与农民革命
土地分配不均、家庭贫困与农民革命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是中国大陆学界最为传统的解释,也是传统革命史观的基本体现。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中共革命领导人就对此作过阐述。中共革命领导人刘少奇,从土地改革的角度作出解释。1947年9月,他在中共中央全国土地会议上报告指出:实行彻底平分土地的政策,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只有发动群众,彻底进行土地改革,才能战胜蒋介石。我们解放区有一万万五千万人口,蒋介石管区有三万万多人口,比我们多,但蒋介石那里农民没有翻身,在反对他,在他的脚下安了“磙子”。我们这里农民翻了身,我们脚跟站得更稳了。这样,就将使我们与蒋介石的力量对比上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们有一万万五千万人,群众自动参战,人力、财力、物力是无穷的。中央苏区过去只有二百多万人口,几个县的土地改革搞彻底了,支持了多年战争,抵住了蒋介石,直到现在还在那里搞。土地改革搞彻底,群众发动好,力量是无穷的。(1)
到1970年代以后,不少外国学者也倾向于社会经济改革的解释,不过其分析视角与中共传统解释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他们虽然否认土地分配等社会经济结构与农民革命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但又认为中共社会经济改革对动员农民革命起了重要作用。这种看法在西方学者看来,属于“社会交换理论”,内含道德经济论和理性经济论两个方面,总之就是通过给农民最急迫的实在利益换取他们的广泛支持。中共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只在于抗日爱国,而是社会经济方面的改良,例如累进税给贫雇农和中农很多好处,这是中共得人心的基础。
解读《大地》中的中国农民形象——以王龙为例
解读《大地》中的中国农民形象——以王龙为例中国自古就是“男耕女织”农业社会。
农民的生产生活、离合悲欢一直是文学作品描绘的重要对象。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以其在中国长达30年的生活阅历写下具有划时代意义“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真切而取材丰富”的《大地》。
小说描写了当时多灾多难的中国,下层普通民众贫困状况。
再现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生活的原貌,塑造一批逼真十足有血有肉的中国农民形象,扭转19世纪以来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人负面形象小说讲述农民王龙由一个自食其力的农民慢慢变成富甲一方的王财主的过程。
而王龙,就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穿着一身破衣服畏畏缩缩、憨厚而腼腆,“抱着单纯的信仰过着单纯的生活信着单纯的命运观”,生于斯死于斯,终其一生都与中国传统息息相关,都与土地休戚与共。
一,对父辈的仁孝与宽容 1中国传统道德奉行“百行孝为先”。
男主人公王龙每天早上都会为老父亲做早饭烧开水润喉,当父亲责骂说:“难道我今天不吃饭了?”王龙回答说:“我这就去做”。
以及“他(王龙)一般都煮玉米粉粥给他父亲,而自己不吃”;闹灾荒的时候,有点吃的也要先给老人,“谁也不能说他在生死关头忘了自己的老爹,即使割自己的肉给老人吃也是应该的”;逃荒南方老人在墙角晒太阳,全家照样把最好的留给他2还有贪婪懒惰的叔父,“诸姑伯叔,犹子比儿”,经常以这样的孝道威胁王龙一家养活他们,王龙也都应承下来。
因为如果不这么做,“是要遭人耻笑的”。
通过王龙对老父、叔父的奉养,使中国孝道得以重要体现二,对生命的执着与坚韧 1作为《大地》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他的生活状况是十分困窘不堪的,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都达到为人的一种边缘状态。
但是他没有退缩,与妻子阿兰向命运积极抗争,显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
他们努力劳作,他们背井离乡逃荒,对火车惊恐不安,他们甚至参与抢劫富豪行列,忍受着一个有一个接踵而来的天灾人祸,历经身心煎熬最终得以生存下来。
“相忍以饥寒,相强以劳苦”,在时时面对死亡的威胁,抑制心中的恐惧,以顽强坚韧的求生意志和力量实践着对生命不屈不饶的渴望。
论普通民众在抗战中的作用
论普通民众在抗战中的作用1.农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一场全民族广泛动员和参与并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这场关系中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农民是中国最为深厚的抗日力量,没有农民的合作与广泛参与,中国就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
事实证明,中国农民在整个抗战时期做出了与民族和社会厚望相符的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第一,贡献粮食。
粮食是战争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据记载,在大后方和正面战场,农民虽然年收入不好,生活困难,但购买军粮亦皆遵令办理不误。
1944年,正面战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但国统区农民所负担的田赋却由1943年的6200万石增至8000万石,1945年更增至1亿石。
从1941年7月至1945年6月,大后方通过征实、征购和征借等方式从农民手中所得到的稻麦总量约为4亿石左右,H1从而保证了正面战场官兵和非农业人口的粮食供应。
在敌后解放区战场,广大农民群众为了支援战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根据地经济基本自给,战胜了严重的物质困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补充兵源。
8年抗战,农民源源不断地为军队补充兵源。
正面战场,抗战初期兵员成倍增长,1941年为425万人,1942年为521万人(也有说600万人),1944年为618万人。
据官方统计,8年抗战中,从大后方补充兵员达1422万人,尚不包括征集中折损伤亡人数。
在这些兵源中,大多数为农村青年。
在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不断发展壮大,主要兵源同样来自农民。
“成千成万的军队,成千成万带枪的人,他们是谁呢?他们是人民,其中最大多数的是农民。
”第三,参战杀敌。
大批不穿军装的武装农民配合正规军战斗在敌后战场。
在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大部分适龄农民参加了自卫军、民兵和抗日游击队,成为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民兵的特点是一边生产、一边战斗,战时是兵,无战是民,把战斗与生产结合,武力与劳力结合,担负着生产、侦察、扰敌、掩护群众等任务,并且注重独立自主的作战及其配合主力军作战,封锁与围困敌人据点,打击小股日军和汉奸武装。
关于土地革命的故事
关于土地革命的故事《土地革命的火种》遥远的上世纪初,中国大地上的广袤土地上,农民群众沉重的耕作在一再压榨下,一直以来备受摧残。
他们的土地被地主富农剥夺,他们的生活被压迫者摧残,他们的未来一片茫茫不定。
一位叫李大山的农民,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家境贫困,生活艰辛,他一直与家人艰难度日。
面对不公正的现状,他内心深处的却是愤怒和无奈。
他思索着,为何他们一天比一天的辛苦,而那些地主富农却像寻常人家一样过得舒舒服服?为什么他们的汗水,就能让那些地主富农百姓吃海呢?机会终于来临了。
一场意想不到的相遇,改变了李大山的命运。
一个来自外地的“火种子”传教士,在一次戏剧性的相遇后,给了李大山这个内心充满愤怒的农民一个新的启示。
他教给李大山一些新的知识,通过他的教导,李大山逐渐认识到,为什么农民一天比一天穷困潦倒。
在“火种子”传教士的教化下,李大山开始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需要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
在此之后,李大山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他将这份火种的力量,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他发动了一次农民的抗争,号召更多的农民一起,反抗地主富农的剥夺。
起初,他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力,但他毫不动摇,继续宣传着这份火种的力量,坚定地感染每一个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农民被李大山的理念所感染,他们也开始加入到这场“土地革命”中来。
他们摆脱了原本对于命运的被动态度,站出来,奋起反抗,不再让那些地主富农轻易摧残自己。
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场土地革命引起了当地地主富农的强烈反抗和镇压。
他们动用一切手段,想要扑灭这股革命的火种。
李大山和他的同伴们,在这场斗争中屡遭阻挠和打压。
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动摇,他们坚持,因为他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看到了未来的光明。
这股火种的力量,终于在一次次的农民抗争中,燃烧得愈发旺盛。
在城乡的农民,纷纷响应这场革命,他们投身为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为了自己的命运,为了子孙后代的未来。
终于,这场土地革命的火种,点燃了整个中国大地。
百年伟业 “三农”华章——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领域的百年成就及其历史经验(上)
百年伟业 “三农”华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贯通历史、现实、未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揽,回顾第一个百年奋斗光辉历程,展望第二个百年奋斗光明前景,深刻阐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是一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一条重要线索,党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走过的百年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的百年奋斗史诗的重要组成,是党的初心使命最生动的诠释。
农业农村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总结、系统梳理党领导做好“三农”工作的历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把握历史规律,汲取前进动力,接续拼搏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谱写新的“三农”华章。
一、从百年党史看,“三农”问题始终是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一以贯之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焦点和任务不同,但“三农”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这是由“三农”问题本身的一系列本质特性所决定的。
“三农”问题具有政治性,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长期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力量,解决“三农”问题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也必将伴随现代化全过程。
“三农”问题具有基础性,农业是关系吃饭问题的基础产业,农民是关系政权稳定的基本群体,农村是关系永续发展的战略后院,土地制度是最重要的生产关系安排,农业农村这块“压舱石”如果稍有动摇,就会影响经济社会大局。
“三农”问题具有全局性,“三农”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方面面,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事关国家现代化全局。
“三农”问题具有战略性,构建新发展格局,农业农村可腾挪的空间、可投资的领域、可激发的动能都很大,新阶段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稳住农村这个大后方和根据地。
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
河 北 学 刊
He b e i Ac a d e mi c J o u ma l
J u 1 . , 2 01 3
V 0 1 . 3 3 No . 4
第3 3 卷第 4 期
论中国城镇化进程 中的农 民问题
胡士杰 , 朱海琳 , 孙增 武
( I . 河北行政学院 , 河北 石家庄 0 5 0 0 3 1 ; 2 . 北京林业 大学 经济管理 学院 , 北京 1 0 0 8 3 )
孙 增武( 1 9 6 3 一) , 男, 河北省辛集市人 , 河北行 政学院副院长、 教授 , 主要从事管理学研 究。
[ 中图分类号 】 F 2 9 1 .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3— 7 0 7 1 ( 2 0 1 3 ) 0 4— 0 0 9 4— 0 3 [ 收稿 日期 ] 2 0 1 3—0 5—1 6
提条件 , 是解决当前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 的必 然选 择 j ( 。城镇 化之 所 以在 和“ 重要经济政策 ” 的高度 ,
是外部环境“ 倒逼” 下的一种现实选择 , 是在改革攻 坚中破解土地 、 户籍 、 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深层次矛盾
的需 要 。 因此 , 中 国 的城 镇 化 进 程 明显 带 有 “自上
而下 ” 的政治色彩 , 是一场“ 自上而下” 的革命 , 而农 民问题则是这场革命 的根本 问题 , 故城镇化在本质 上是一场“ 自上而下” 的农民革命 。
一
改革 、 社保制度改革等诸多问题 , 农 民的市民化有助 于促 进这 些 问题 的解 决 , 也 依 赖 于对 这些 问题 的解 决 。小部 分农 民的专业 化 问题 以大部 分农 民的市 民
基辛格《论中国》摘录
1、中国的光荣孤立在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酝酿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自我意识。
中国的精英阶层逐渐习惯于认为,中国举世无双,不仅是世界诸文明中的“一个伟大文明”,更是文明的化身。
2、一个聪慧的欧洲人,如果习惯于思考一些国家的优势和不足,只要提出几个问题,即便不掌握什么数据,也可对一个他此前并不了解的国家的人民有一个大致不错的认识。
但若以为这一点也适用于中国,则大谬不然。
对外国的排斥加上本国的封闭导致中国人根本没有比较的机会,这可悲地禁锢了他们的思想,使中国人完全无力挣脱自己的生存环境,评判任何事情皆套用中国的传统观念。
3、没有一位中国当政者提出过中国应控制日本列岛的理由。
4、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疆界与其说是政治和领土的分界线,不如说是文化差异的分水岭。
5、几乎所有帝国都是凭借武力建立的,然而没有一个能够靠武力延续下去。
若要长久统治世界,必须化武力为义务。
否则统治者会为了维护统治耗尽精力,却无力塑造未来,而塑造未来才是政治家追求的终极目标。
压迫若能让位于共识,帝国即可得以延续。
6、1000年来中国得以延续至今,主要靠的是中国平民百姓和士大夫信奉的一整套价值观,而不是靠历代皇帝的镇压。
7、中国(古代)的目标是让诸如朝鲜的藩属承认自己的特殊地位,以换取通商权力等好处。
至于中国人知之甚少的远方夷人,如欧洲人,中国虽以礼相待,但始终保持着一种居高临下的疏远。
他们几乎没有兴趣让外夷皈依中国文化。
8、中国无力征服四周所有的邻国,其人口主要由固守乡土的农民组成。
统治阶层的精英不是靠作战英勇封官,而是靠熟谙儒家经典和精通书墨升官,例如精于书法和诗歌。
四邻部族每一个都对中国构成极大的威胁,倘若它们联合起来,中国将难以应付。
9、在西方人的脑海里,长城是中国的主要象征,而长城也恰是中国根本弱点的体现,它在抵御外敌方面几乎没起什么作用。
中国的政治家靠的是运用丰富的外交和经济手段,诱使中国潜在的外国敌手与它结成比较容易驾驭的关系。
最理想的目标不是征服(虽然中国偶尔也对外大举用兵,而且是先发制人),而是遏制入侵,避免夷人结盟。
中国农民问题
——刘亚洲与一位县委书记的谈话县委书记:L先生,我有很多问题想请教您。
但您时间短,马上就要走。
我只好挑最重要的问题了。
您知道,我们县是个贫困县,以农业为主。
县委书记的主要工作就是抓农业。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国家一个严峻的问题,你能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吗?L先生:我以前当过兵,但对农民问题始终是关心的。
中国是个农业国。
中国军队有着强烈的农民烙印。
常说解放军的大陆军意识浓重。
陆军代表土地,土地代表农民。
因此解放军还算一支农民军。
农民军怎么能不关注农民问题?甚至可以这么说,中国农民的问题一天不解决,解放军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化的问题。
很少有人把中国军队和农民问题结合起来看。
其实这二者密不可分。
你看,解放军最大的兵源来自农民。
他们的素质基本是农民的素质。
他们的观念也是农民的观念。
部队中乡土观念很重,还有山头主义,无一不是从农民习性上派生出来的。
县委书记:有道理。
L先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军队。
它成军至今,快八十年了,基本没打过败仗。
纵观中国历史,解放军能够媲美秦军、汉军、唐军,早期清军,比宋军强,比明军强,比晚期清军更强。
我们面对的敌人总是比我们装备好,无论是蒋军、美军、印军,但为什么解放军战无不胜?这个原因恐怕还要从农民身上寻找。
中国农民数千年来艰辛劳作,劳动强度极大。
天灾频仍。
环境恶劣。
农民与天争食,特别能忍饥耐劳。
这样的人一旦从军,能迅速形成战斗力。
锄把子和枪把子是联通的。
他们也许没有远大的理想,也许不懂高深的技术,但最能吃苦。
作风顽强。
农民根植于大地。
解放军在地面上不让任何一支劲旅。
到天空和海洋上也许是另一回事。
朝鲜战争中,解放军进攻时除了吹冲锋号,还敲锣。
美军士兵最怕听见那刺耳的锣声。
每忆此景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农村里庙会跳大戏的。
解放军以劣势装备战胜强敌的荣誉,本质上讲是应当属于中国农民的。
县委书记:想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
L先生:也有另一面。
中国农民,主要是汉族,世世代代的劳作形式是农耕,终生脸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的目光始终注视着脚下这块土地。
农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作为与作用
农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作为与作用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明中,农民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社会群体不管在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农民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
农民是社会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基石。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没有农民就没有粮食,如果没有粮食这问题就大了。
先说一个国家的军事吧,都说兵不动粮草先行。
然后是经济,要看个国家实力如何就要看它的经济,像美国那么先进,就因为它是农业输出最大的国家。
农业输出大就代表得到的钱多,只有钱多了才能搞其他的东西。
所以说,农民是社会的基石。
没有农民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本文主要就近代史来谈一下农民的作为及作用。
从戊戌维新运动开始,特别是从20世纪初以后,中国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的确代表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取得了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资格,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这个革命领导到胜利。
为什么?这与资产阶级不重视去领导或者发动农民的革命力量是有关的。
维新运动的发动者仇恨或者说恐惧农民革命的力量,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虽然注重从下层群众中去寻找支持力量,但未能把农民的力量发动起来。
他们领导的改良的和革命的运动虽然起到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却始终未能完成应当由他们承担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这从反面证明了农民的革命主力军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从正面来说,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是中国近代史上单纯由农民发动的运动。
农民拉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国运动。
在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等人发动了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群众在全国范围内同封建地主阶级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如火如荼的斗争,在《北京条约》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外国侵略者积极谋求支持清政府镇压农民革命的时候,太平天国又勇敢地走上了反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战场。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又是农民以义和团的形式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阻止了帝国主义迅速使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
是的,农民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提不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明确主张,这是他们的阶级局限所在。
农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作为与作用
农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作为与作用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明中,农民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社会群体不管在古代近代还是现代 , 农民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
农民是社会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基石。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没有农民就没有粮食,如果没有粮食这问题就大了。
先说一个国家的军事吧,都说兵不动粮草先行。
然后是经济,要看个国家实力如何就要看它的经济,像美国那么先进,就因为它是农业输出最大的国家。
农业输出大就代表得到的钱多,只有钱多了才能搞其他的东西。
所以说,农民是社会的基石。
没有农民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本文主要就近代史来谈一下农民的作为及作用。
从戊戌维新运动开始,特别是从 20 世纪初以后,中国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的确代表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取得了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资格,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这个革命领导到胜利。
为什么?这与资产阶级不重视去领导或者发动农民的革命力量是有关的。
维新运动的发动者仇恨或者说恐惧农民革命的力量,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虽然注重从下层群众中去寻找支持力量,但未能把农民的力量发动起来。
他们领导的改良的和革命的运动虽然起到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却始终未能完成应当由他们承担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这从反面证明了农民的革命主力军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从正面来说,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是中国近代史上单纯由农民发动的运动。
农民拉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太平天国运动。
在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等人发动了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群众在全国范围内同封建地主阶级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如火如荼的斗争,在《北京条约》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外国侵略者积极谋求支持清政府镇压农民革命的时候,太平天国又勇敢地走上了反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战场。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又是农民以义和团的形式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阻止了帝国主义迅速使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
是的,农民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提不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明确主张,这是他们的阶级局限所在。
“农民丰收节”的文化内涵探微
“农民丰收节”的文化内涵探微农民丰收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秋收季节举行,是中国农民庆祝丰收、感恩大地的重要节日。
农民丰收节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农耕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民俗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这里,我们将对农民丰收节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
一、历史渊源农民丰收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
古代农耕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人们寻求自然界的帮助和祝福,希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景。
在中国古代,丰收祭祀是十分重要的祭祀活动,在农历的秋季,人们主要祭祀的是土地神和谷神,祈求他们能够保佑农作物丰收。
无论是在农田、村庄、还是在宫庙、祠堂,丰收祭祀的活动都是非常盛大的。
而到了宋代,就有了专门的丰收节。
民间丰收节以期,举办各种庆祝活动,炊烟袅袅,节日的祭祀活动,走亲访友,唱歌跳舞,焚香献花,流行起各种丰收节的习俗,各个地方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些丰收节供信仰和纪念。
二、文化内涵农民丰收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农民丰收节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丰收对于农耕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人们需要把握好时机,等待并期盼着丰收的到来。
农民丰收节的举办,就是为了让人们感受到丰收的欢乐,弘扬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念。
农民丰收节也体现了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农民丰收节不仅仅是一次丰收庆典,更是对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丰收节期间,农民会表演一些与农耕相关的舞蹈、歌曲,这些表演都是农耕文化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农业文化。
农民丰收节还是农民精神文化的体现。
中国农民是勤劳朴实、勤劳努力、勇于拼搏的代表,农民丰收节正是在庆祝这种农民精神。
丰收节上的朗朗乡音、农家舞蹈、农耕歌谣,无一不在展现着农民的勤劳和朴实,这也是农民丰收节的精神内涵所在。
三、丰收节的传统习俗在农民丰收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和传统仪式。
丰收祭祀是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
列宁对农民问题的论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收稿日期:2020-08-1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寻求民意最大公约数的难题及其破解研究”(2015CK S20)。
作者简介:周华国(1997—),男,广东茂名人,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列宁对农民问题的论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周华国,王高贺(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632)摘要:列宁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相联系的桥梁,而农民问题是列宁主义能够对中国产生影响的重要催化剂。
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的论述是解读列宁主义的关键环节,也是理解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点。
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列宁的农民问题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列宁主义;中国化;农民问题中图分类号:A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20)06-006-05农民问题是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革命胜利前后都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是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
俄国与中国具有十分相似的国情,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文化落后,二者都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国。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了俄国国情,对俄国的农民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俄国革命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毛泽东通过学习列宁主义,正确把握了当时中国的复杂国情,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苦苦探寻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
一、农民问题是列宁主义回答的关键问题(一)农民问题是俄国革命的基本问题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列宁对俄国基本国情进行了客观、全面的分析,对俄国的农民阶级状况有着清醒认识。
从19世纪末开始,列宁就关注俄国农民运动,逐渐形成了重视农民问题的意识。
在后来的俄国革命中,他认为农民问题对俄国革命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列宁吸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农联盟的思想,重申“农民是工人的天然的同盟者”,分析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解决了俄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找到了俄国革命的光明前途。
小满麦浪翻滚的季节
小满麦浪翻滚的季节小满麦浪翻滚的季节,是大地迎来麦田金黄的季节。
农田里的麦浪,像一片片金黄的海洋,在微风中缓缓起伏,向人们展现着大自然的丰饶和生机。
这个季节,寄托着农民们的希望和辛勤劳动的成果。
一、麦浪翻滚小满,古代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着大地开始进入麦收的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麦浪翻滚的景象是最为引人注目的。
广袤的农田上,金黄的麦穗如波浪般翻滚,一片片连成一片,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这个季节,麦浪既是农民的劳动成果,也是大自然的恩赐。
农民们日夜不停地工作,将一年的辛勤耕耘化为一波波金黄的麦浪。
他们从春耕到夏长再到秋收,无论是晴空雨露,还是风雪严寒,都没有间断过对农田的呵护和耕作。
麦浪翻滚,正是农民们智慧和辛劳的结晶,也是对大自然丰饶回馈的证明。
二、丰收的喜悦小满麦浪翻滚的季节,是农民们最为期待的时刻。
他们通过数月的辛劳努力,看到了耕耘的结果,体验到了大自然恩赐的力量。
当麦田里金黄的麦浪被一棵棵青翠欲滴的麦穗覆盖时,农民们心中满是喜悦和欣慰。
丰收的喜悦并不仅仅是对收成的满足,更是对生活的希望。
农民们将大自然的馈赠转化为食物和财富,带来了美好的前景和更好的生活。
他们经历了辛勤的努力和等待,在麦浪翻滚的季节里,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
三、麦浪的力量麦浪的翻滚,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观,更蕴含着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韧性。
在农田中,麦浪承载着大地的温暖和阳光,将这些能量转化为农作物的生长力量。
即使遭受风雨的洗礼,麦浪也能坚韧地挺立在土地上,用实际行动展示着生命的顽强。
麦浪的力量教会了人们,勤劳和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正如农民们一年四季的劳作,他们在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中,也逐渐体会到了勤劳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地付出努力,才能迎来丰收的喜悦,才能在麦浪翻滚的季节里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小满麦浪翻滚的季节,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共生关系。
农民们依靠大自然提供的阳光、雨水和土地,努力耕耘、播种和收割,创造了丰饶的生活。
黄土地在现代文学中的意义探究
黄土地在现代文学中的意义探究黄土地是中国独特的地貌景观之一,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心灵的寄托。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黄土地经常被用来寄托人民的力量、奋斗和坚韧的精神,体现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追求。
黄色象征着土地的肥沃和生命的力量。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黄色被赋予了神秘而神圣的意义,与大地的孕育能力相联系。
然而,在现代,黄土地的意义更加深远。
它代表了贫困和荒凉,是人民艰苦奋斗的象征。
在张承志的小说《黄土地》中,黄土地成为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缩影。
故事发生在陕北的一个村庄,村民们为了生计不断地搬迁到更为肥沃的土地上,抵抗着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苦难。
小说通过描述这些艰辛和困境,展现了人民对土地和生活的执着追求,表达了对黄土地的深情厚意。
黄土地在文学中还经常象征着人民的精神境界。
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黄土地成为了阿Q内心的精神寄托。
无论阿Q遭遇怎样的屈辱和挫折,他总能够通过对土地的牢记和追求,找到力量和希望。
黄土地是阿Q内心的根基,是他赖以生存的动力。
黄土地还是作者表达革命情感和反抗精神的重要意象。
在萨冈的小说《红色土地》中,黄土地被赋予了革命的象征意义。
小说以红色土地作为开头和结尾,通过描写农民起义的过程和结果,展现了人们对于权力的反抗和追求自由的意志。
黄土地的存在使得平凡的农民具有了改变命运和追求公平正义的力量。
黄土地对于现代文学的意义还体现在它的接地气和自然美上。
黄土地是中国大地的真实写照,没有任何修饰和做作。
它的质朴和朴实使得黄土地成为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余秋雨的小说《豆腐花》中,黄土地被描绘成了田园风光的一部分,使得作品具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氛围。
总的来说,黄土地在现代文学中具有丰富的意义。
它不仅代表着土地的肥沃和生命的力量,更寄托了人民的力量、奋斗和坚韧的精神。
黄土地是作者对土地热爱和追求的象征,同时也象征着人民的精神境界和反抗精神。
黄土地的存在为现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主题和素材,使得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地上农民的力量
中国大地从古至今都有一股被人忽视的力量,都有这么一群人供养着权贵,供养的军队,供养着统治阶级,他们如“蝼蚁”一样活着,他们活着卑微也活着伟大,灾难面前第一个受伤的是他们,灾后重建最强大的力量也是他们,战乱纷争最无力的是他们,政权更替最强大的力量也是他们,他们就是最为广大的农民阶级。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对他们重要性最完美的诠释。
封建王朝重农抑商,这除了生产力落后,还有根本的原因,深刻的体现农民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每朝每代的繁荣,都离不开关于农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落实,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一个国家才能更加富强。
封建王朝的更替,都是从农民生活遭到破坏开始。
农民是一个很知足的群体,是一个为了生存而奔波的群体,尤其是在封建统治下,农民就是一群在生存线上刨土的人。
但是,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更何况几亿农民群众,从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开始到太平天国运动,无不向世人展示了这个群体强大的力量。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他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同时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侵略者应有的教训,为整个中华民族树立信心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它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
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为其他亚洲国家民族起义做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对冲击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做出了良好的典范,彰显出了农民不仅在中国大地上具有强大力量,并且在全世界都有着巨大的力量。
然而太平天国最终依然失败,从客观原因来说太平天国的失败是由于敌人十分强大,除了本国的封建实力还有凶残的外国侵略者,他们有火枪大炮,有先进的军事指挥理论,有训练有素的士兵,他们对起义的农民展开血腥的屠杀。
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也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未能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生,也未能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使聚起来的群众失去了向心力,军心涣散,内部斗争,贪污腐败,使得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大大的减弱。
还有战略上的失误,太平军偏师北伐孤军深入,分散兵力,和太平天国后期拜上帝教的思想理论给太平天国带来的危害,最终使得太平天国起义走向失败。
这场起义运动初步显示了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胜利的重任,这为后面的革命起到了警示,说明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农民阶级是股强大的力量,无论是生死关头的伟大革命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富国强军,农民阶级都在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生力量。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惧怕群众,脱离
群众,将范围仅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只能如无根之水一样。
辛亥革命的失败也是没有放手发动工农群众,特别是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他们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之一。
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发动工农群众展开斗争,农民运动从此蓬勃发展起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就是因为失去民心,而迅速陷入全民包围之中导致三大战役失败。
新中国就是靠农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积极发展经济,农村哺育城镇,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展人民公社,实行大跃进,我们不评价这些活动开展的意义,只是看其中农民群众迸发的力量和智慧。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就是18户农民,在饥饿的逼迫下签下“生死契约”,从此中国农村改革在全国拉开,小岗村也自此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农民群众,不仅有力量也有智慧。
所以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为根本工作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9.4亿农民就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他们开始自己经营,开始进城务工,在城市里脏活、累活、工资低技术要求低的活当中,农民的身影随处可见。
农村的发展已经制约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农村哺育城镇已经过去,现在是城市反哺农村,随着城镇一体化的发展,实现了城乡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农民,不仅有力量,也有智慧。
2008年中国政府四万亿的投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
今天的农村已经基本实现村村通路通水通电,为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今,农民已经不是单纯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大多数农民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工作者、服务者,他们在为各个城市更美好而服务,在为城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中国大地上的农民,是一群勇敢、可爱、聪明的群体,他们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即使是农民转型的今天,中国政府仍然始终不忘这个群体,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标,要让所有中国人过上小康生活是我们一代代人努力的方向。
中国大地上的农民,支撑着这个国家从灾难走向富强,我相信在今后的三十年里,曾经的9.4亿农民依然会支持这个国家这个政党走向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