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第二章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理论第二章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理论第二章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a2dc80d4d8d15abe234ea5.png)
式中 K 为比例常数, P 为阀门前后的压差。若流量 Q 与压差 P 在其平衡点 (Q0 , P0 ) 附近作微小变化,试导出线性化
方程。 解:
设正常工作点为 A,这时 Q0 = K P0
在该点附近用泰勒级数展开近似为:
y
=
f
(
x0
)
+
df (x) dx
x0
(
x
−
x0
)
即 Q − Q0 = K1 (P − P0 )
其中 K1
= dQ dP P=P0
=
1K 2
1 P0
2-7 设弹簧特性由下式描述:
F = 12.65 y1.1
其中,是弹簧力;是变形位移。若弹簧在变形位移附近作微小变化,试推导的线性化方程。 解:
设正常工作点为 A,这时 F0
=
12.65
y1.1 0
在该点附近用泰勒级数展开近似为:
2-3 试证明图2-58(a)的电网络与(b)的机械系统有相同的数学模型。
2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图 2-58 电网络与机械系统
1
解:(a):利用运算阻抗法得: Z1
=
R1
//
1 C1s
=
R1 C1s
R1
+
1 C1s
=
R1 = R1 R1C1s + 1 T1s + 1
Z2
=
R2
+
1 C2s
(C2
+
2C1 )
du0 dt
+ u0 R
=
C1C2 R
d 2ui dt 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详解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3539c408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6.png)
习题习题2-1 列写如图所示系统的微分方程习题2-1附图习题2-2 试建立如图所示有源RC网络的动态方程习题2-2附图习题2-3 求如图所示电路的传递函数, 并指明有哪些典型环节组成(a)(b)(c)习题2-3附图习题2-4 简化如图所示方块图, 并求出系统传递函数习题2-4附图习题2-5 绘制如下方块图的等效信号流图, 并求传递函数图(a)图(b)习题2-5附图习题2-6 系统微分方程组如下, 试建立对应信号流图, 并求传递函数。
),(d )(d )(),(d )(d ),()()()(),()(),(d )(d )(),()()(54435553422311121t y tt y T t x k t x k tt x t y k t x t x t x t x k t x t x k tt x t x t y t r t x +==--==+=-=τ习题2-7 利用梅逊公式直接求传递函数。
习题2-7附图习题2-8 求如图所示闭环传递函数, 并求(b)中)(s H x 的表达式, 使其与(a)等效。
图(a )图(b)习题2-8附图习题2-9 求如下各图的传递函数(a)(b)(c)习题2-9附图习题2-10 已知某些系统信号流图如图所示, 求对应方块图(a )(b)(c)(d)习题2-10附图习题答案习题2-1答案:解:设外加转矩M 为输入量,转角θ为输出量,转动惯量J 代表惯性负载,根据牛顿定律可得:θθθ1122d d d d k t f M tJ --=式中,1,1,k f 分别为粘性阻尼系数和扭转弹性系数,整理得:M k t f tJ =++θθθ1122d d d d习题2-2答案:解: 设r u 为输入量,c u 为输出量,,,,21i i i 为中间变量,根据运算放大器原理可得:1221d d R u i R u i t u c i r c c ===消去中间变量可得: r c c u R Ru t u C R 122d d -=+ 习题2-3答案: 解: (a)11111111221212211121121120++=+++=+++=+++=Ts Ts s R R R C R s C R R sC R sC R sC sC R R sC R u u i β其中:221121,R R R C R T +==β, 一阶微分环节,惯性环节.(b)21121212111221122011//1R R s C R R R s C R R R sC R R R sC R R u u i+++=++=+= 11111111212121221121111++=+∙++∙+=+++=Ts Ts s C R R R R s C R R R R R R s C R R s C R αα其中 α=+=21211,R R R T C R , 一阶微分环节,惯性环节.(c)s C R s C R s C R s C R s C R sC R R sC sC R u u i 21221122112211220)1)(1()1)(1(1//11+++++=+++= 由微分环节,二阶振荡环节组成。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e2fe8884868762caaed599.png)
2-1试建立如图 所示电路的动态微分方程。
解:输入u i 输出u ou 1=u i -u oi 2=C du 1 dt )- R 2(u i -u o )=R 1u 0-CR 1R 2( du i dt dt du oC + - u i o R 1R 2 i 1 i i 2u 1i 1=i-i 2 u o i= R 2u 1 i 1= R 1 = u i -u o R 1 dt d (u i -u o ) =C C d (u i -u o ) dtu o - R 2 = u i -u o R 1 CR 1R 2 du o dt du idt +R 1u o +R 2u 0=CR 1R 2 +R 2u i(a)i=i 1+i 2 i 2=C du 1 dtu o i 1= R 2 u 1-u o = L R 2 du o dt R1i= (u i -u 1) (b)C+-iu o R 1R 2i 1 ii 2Lu 1 = R 1 u i -u 1 u o +C R 2 du 1 dtu 1=u o + L R 2 du o dtdu o dt R 1R 2 L du o dt + CL R 2 d 2u o dt 2 = - - u i R 1 u o R 1 u o R 2 +C )u o R 1R 2 L du o dt ) CL R 2 d 2u o dt 2 = + +( u i R 1 1 R 11 R 2+(C+ 解:2-2 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变换。
(1)t t t f 4cos 4sin )(+= (2)te t tf 43)(+= (3)t te t f --=1)((4)te t tf 22)1()(-= 解:(1) f(t)=sin4t+cos4tL [sin ωt ]= ωω2+s 2=s s+42+16L [sin4t+cos4t ]= 4s 2+16s s 2+16+s ω2+s 2L [cos ωt ]=解:(2) f(t)=t 3+e 4t 解:L [t 3+e 4t ]= 3!s 41s-4+ 6s+24+s 4s 4(s+4)=(3) f(t)=t n e atL [t n e at ]=n!(s-a)n+1(4) f(t)=(t-1)2e 2tL [(t-1)2e 2t ]=e -(s-2)2(s-2)3解:解:2-3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反变换。
自动控制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课后习题答案 夏德岑_第三版 PDF可打印
![自动控制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课后习题答案 夏德岑_第三版 PDF可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15d37ee5f8c75fbfc77db2df.png)
, t 0
比较上述两种情况, 可见有 z 1 零点时, 单位脉冲响应的振幅较无零点时小, 而且产生相移, 相移角为 arctg
1 2 n 。 1 n
2.单位阶跃响应 (a) 无零点时
ct 1
2 n t 1 2 t arctg 1 e sin n 1 2
G( s) 2a ss (2 a) s (2 2a)
2
根据条件(1) ,可得
Kv 1 2a 0.5 esr 2 2a
解得 a 1 ,于是由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 s) 2 ss 3s 4
2
3-10
1M 2M
3t
s
p p
46.6%, t s 7.99s2%, ( n 2.12rad / s, 0.24) 16.3%, t s 8s2%, ( n 1rad / s, 0.5)
C m s 60 U a s s La Js 2 La f Ra J s Ra f C eC m 2
2-4
C s Rs
K A C m 60 iL a Js 3 iL a f Ra J s 2 i Ra f C eC m s K A C m 2
C 2 lim
s 0
d2 2(0.1s 2 s 10) 20(0.2s 1) 2 s lim 0 e s 0 ds 2 (0.1s 2 s 10) 3
(1)
s (t ) r (t ) R0 ,此时有 rs (t ) R0 , r r (t ) 0 ,于是稳态误差级数为 s esr t C0 rs (t ) 0 , t 0
自动控制原理题海02(含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题海02(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c47b687c1cfad6195fa7ce.png)
第二章习题及答案2-1 求下列各拉氏变换式的原函数。
(1) 1)(-=-s e s X s(2) )3()2(1)(3++=s s s s X(3) )22(1)(2+++=s s s s s X 解(1) 1)(-=t e t x(2) 原式 =)3(31241)2(83)2(41)2(2123++++-+++-s s s s s ∴x (t )= 24131834432222++-+-----t t t t e e e t e t (3) 原式 =1)1(1211)1(12121222121222++⋅++++⋅-=++-s s s s s s ss ∴)(t x =)cos (sin 2121t t e t-+- 2-3 试建立图2-2所示各系统的微分方程。
其中外力)(t F ,位移)(t x 和电压)(t u r 为输入量;位移)(t y 和电压)(t u c 为输出量;k (弹性系数),f (阻尼系数),R (电阻),C (电容)和m (质量)均为常数。
解(a )以平衡状态为基点(不再考虑重力影响),对质块m 进行受力分析,如图解2-1(a)所示。
根据牛顿定理可写出22)()(dty d m dt dy f t ky t F =-- 整理得)(1)()()(22t F m t y m k dt t dy m f dt t y d =++(b )如图解2-1(b)所示,取A,B 两点分别进行受力分析。
对A 点有 )()(111dtdydt dx f x x k -=- (1) 对B 点有 y k dtdydt dx f 21)(=- (2) 联立式(1)、(2)可得:dtdx k k k y k k f k k dt dy2112121)(+=++ (c) 应用复数阻抗概念可写出)()(11)(11s U s I csR cs R s U c r ++= (3) 2)()(R s Uc s I =(4)联立式(3)、(4),可解得:CsR R R R Cs R R s U s U r c 212112)1()()(+++=微分方程为:r r c c u CR dt du u R CR R R dt du 121211+=++ (d) 由图解2-1(d )可写出[]Css I s I s I R s U c R R r 1)()()()(++= (5) )()(1)(s RI s RI Css I c R c -= (6) []Css I s I R s I s U c R c c 1)()()()(++= (7) 联立式(5)、(6)、(7),消去中间变量)(s I C 和)(s I R ,可得:1312)()(222222++++=RCs s C R RCs s C R s U s U r c 微分方程为 r r r c c c u RC dt du CR dt du u R C dt du CR dt du 222222221213++=++2-8 已知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 t te e t c --+-=221)(,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和脉冲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82f5879902020740bf1e9b75.png)
解:由图可得
联立上式消去中间变量U1与U2,可得:
2-8某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方块图如图2-7所示。已知电位器最大工作角度,功率放大级放大系数为K3,要求:
(1) 分别求出电位器传递系数K0、第一级与第二级放大器得比例系数K1与K2;
(2) 画出系统结构图;
(3) 简化结构图,求系统传递函数。
证明:(a)根据复阻抗概念可得:
即 取A、B两点进行受力分析,可得:
整理可得:
经比较可以瞧出,电网络(a)与机械系统(b)两者参数得相似关系为
2-5 设初始条件均为零,试用拉氏变换法求解下列微分方程式,并概略绘制x(t)曲线,指出各方程式得模态。
(1)
(2)
2-7由运算放大器组成得控制系统模拟电路如图2-6所示,试求闭环传递函数Uc(s)/Ur(s)。
2-10试简化图2-9中得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s)/R(s )与C(s)/N(s)。
图2-9 题2-10系统结构图
分析:分别假定R(s)=0与N(s)=0,画出各自得结构图,然后对系统结构图进行等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换,将其化成最简单得形式,从而求解系统得传递函数。
解:(a)令N(s)=0,简化结构图如图所示:
可求出:
令R(s)=0,简化结构图如图所示:
所以:
(b)令N(s)=0,简化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所以:
令R(s)=0,简化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2-12 试用梅逊增益公式求图2-8中各系统信号流图得传递函 数C(s)/R(s)。
图2-11 题2-12系统信号流图
解:
(a)存在三个回路:
存在两条前向通路:
所以:
(3)简化后可得系统得传递函数为
自动控制理论第三版课后答案
![自动控制理论第三版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97fc44f7ec4afe04a1df59.png)
《自动控制理论 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第二章2-1 (a)()()1121211212212122112+++⋅+=+++=CS R R R R CS R R R R R R CS R R R CS R R s U s U(b)()()1)(12221112212121++++=s C R C R C R s C C R R s U s U 2-2 (a)()()RCs RCs s U s U 112+= (b) ()()141112+⋅-=Cs R R R s U s U (c) ()()⎪⎭⎫⎝⎛+-=141112Cs R R R s U s U 2-3 设激磁磁通ff i K =φ恒定()()()⎥⎦⎤⎢⎣⎡++++=Θφφπφm e a a a a m a C C f R s J R f L Js L s C s U s 26022-4()()()φφφπφm A m e a a a a m A C K s C C f R i s J R f L i Js iL C K s R s C +⎪⎭⎫⎝⎛++++=260232-5 ()2.0084.01019.23-=⨯--d du i2-8 (a)()()()()3113211G H G G G G s R s C +++=(b)()()()()()31243212143211H G H G G G H G G G G G G s R s C +++++=2-9 框图化简中间结果如图A-2-1所示。
0.7C(s)++_R(s)113.02++s s s22.116.0+Ks+图A-2-1 题2-9框图化简中间结果()()()()52.042.018.17.09.042.07.023++++++=s k s k s s s R s C2-10()()4232121123211G H G G H G G H G G G G s R s C ++-+=2-11 系统信号流程图如图A-2-2所示。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答案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843123de80d4d8d15a4ff0.png)
C
G1G3 G1G2 G3 H 1 G1G2 C R ( s) R( s ) 1 G2 H 1 G1G3 G1G2 G3 H 1 G1G2
2)令R(s)=0, 求出CN(s)
R+ +
G1 (s)
G4 (s)
N
G 2(s) H 1(s) G3(s)
+
+
+ +
C
U r (s)
R2
u c u o -
-
图E2.3 题2-3 RLC电路
+
R1 ur
u u co
C
L
+
IR1
IC
IL
R2 uo c u -
-
Ur -
1 R1
IR1
-
IC
1 C1 s
UC
-
1 R Ls IL 2
Uo
U o ( s) R2 G( s) U r ( s) ( R1Cs 1)(Ls R2 ) R1
C(s)
G4 (G1G3 G1G2 G3 H 1 G1G2 ) 1 G2 H 1
N(s)
+ + G1G3 G1G2 G3 H 1 G1G2 1 G2 H 1
C(s)
G4 (G1G3 G1G2 G3 H 1 G1G2 ) 1 G2 H 1
C (s) 1 G2 H1 G4 (G1G3 G1G2 G3 H1 G1G2 ) 则 N ( s) 1 G2 H1 G1G3 G1G2 G3 H1 G1G2 1 G2 H 1 G4 (G1G3 G1G2 G3 H 1 G1G2 ) C N ( s) N ( s) 1 G2 H 1 G1G3 G1G2 G3 H 1 G1G2
自控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自控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86a3329ddaef5ef7ba0d3c5b.png)
[答2 ( 31 ) 1 ) ] (t) x(t) (t) Tx T sx(s) x (s) 1 1 1 T x (s) 1 T s 1 s T 1 t 1 T 1 1 T x ( t ) L x (s) L e 1 s T T
答2 4(c)
e y (s) e x (s) C2 1 1 I(s) R 1 R2 C1s C 2s R 2 C 1 C 2 s 2 C 1s 1 R 2 C1 C 2 s C1 2 (R1 R 2 )C1C 2 s C 2 s C1s (R1 R 2 )C1C 2 s C 2 C1 R 2 C1 C 2 s C1 (R1 R 2 )C1C 2 s C 2 C1 (R1 R 2 )C1C 2 s C 2 C1 R 2 C1 C 2 C1 s K d Td s C 2 C1 C 2 C1 K (R1 R 2 )C1C 2 s (R1 R 2 )C1C 2 s Td s 1 T s 1 1 1 C 2 C1 C 2 C1 为实际微分环节 惯性环节 1 I(s) (R 2 ) C 2s
X(s) G1 G1 H3 H2 H1
-
Y(s) G2
G3
G4 X(s)
G1
-
-
G2 H3
-
Y(s) G3 G4
-
H2
G4 H3
1 2e 2t e t cos 3t 3s2 2s 8 8 A s 1 2 s(s 2)(s 2s 4) s 0 2 4 3s2 2s 8 B (s 2) 2 2 s(s 2)(s 2s 4) s 2
自动控制理论第三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自动控制理论第三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ed5a1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b.png)
自动控制理论第三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前言自动控制理论是现代自动控制技术的基础课程,课后练习题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巩固实践技能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本文档整理了自动控制理论第三版的课后习题,提供了详细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自动控制理论。
1. 第一章课后习题1.1 第一章习题1题目已知一个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frac{1}{s(s+1)(s+2)}$,求该系统的稳定性。
解答该系统的零点为0。
该系统的极点为−1和−2。
因为系统的极点都在左半平面,没有极点在右半平面,所以该系统稳定。
1.2 第一章习题2题目已知一个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frac{1}{(s+2)(s+3)}$,求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解答该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表示为$G(s)=\\frac{A}{s+2}+\\frac{B}{s+3}$的形式,解得$A=\\frac{1}{s+3}$,$B=-\\frac{1}{s+2}$。
所以,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y(t)=1−e−2t−e−3t1.3 第一章习题3题目已知一个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frac{1}{s^2+5s+6}$,求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解答该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写成$G(s)=\\frac{1}{(s+2)(s+3)}$的形式。
所以,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 y(t)=1-\\frac{1}{2}e^{-2t}-\\frac{1}{3}e^{-3t} $$2. 第二章课后习题2.1 第二章习题1题目已知一个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frac{1}{s^2+4s+3}$,求该系统的稳定性。
解答该系统的极点为−1和−3。
因为系统的极点都在左半平面,没有极点在右半平面,所以该系统稳定。
2.2 第二章习题2题目已知一个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frac{1}{s^2+4s+3}$,求该系统的单位冲击响应。
解答该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写成$G(s)=\\frac{1}{(s+1)(s+3)}$的形式。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二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二章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60e100b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e.png)
x kx ,简记为
y kx 。
若非线性函数有两个自变量,如 z f (x, y) ,则在
平衡点处可展成(忽略高次项)
f
f
z xv
|( x0 , y0 )
x y |(x0 , y0 )
y
经过上述线性化后,就把非线性关系变成了线性 关系,从而使问题大大简化。但对于如图(d)所示的 强非线性,只能采用第七章的非线性理论来分析。对于 线性系统,可采用叠加原理来分析系统。
Eb (s) Kbsm (s)
Js2 m(s) Mm fsm(s)
c
(s)
1
i
m
(s)
45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建立的,因此,它只 是系统的零状态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有现 实意义,而且容易实现。
26
三、典型元器件的传递函数
1. 电位器
1 2
max
E
Θs
U s
K
U
K E
max
27
2. 电位器电桥
1
2
E
K1p1
K1 p 2
U
Θ 1
s
Θ
K1 p
Θ 2
s
U s
28
3.齿轮
传动比 i N2 N1
G2(s)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信号,并 以各方框输出信号的代数和作为输出信号,这种形
式的连接称为并联连接。
41
3. 反馈连接
R(s)
-
C(s) G(s)
H(s)
一个方框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后,得 到的输出再返回到这个方框的输入端,构成输 入信号的一部分。这种连接形式称为反馈连接。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29a5ba1a37f111f1855b4c.png)
h = h0 +
代入原方程可得
1 d h | h0 ⋅Δh = h0 + ⋅ Δh dt 2 h0
(1)
d (h0 + Δh) α 1 1 + ( h0 + ⋅ Δh) = (Qr 0 + ΔQr ) dt S S 2 h0
在平衡工作点处系统满足
(2)
dh0 + α h0 = Qr 0 dt
式(2) , (3)相减可得 Δh 的线性化方程
2-9
试用结构图等效化简求图 2-7 所示各系统的传递函数
C ( s) 。 R( s)
图 2-7 解 (a)
系统结构图
所以: (b)
G1G2 G3G4 C ( s) = R( s ) 1 + G1G2 + G3 G4 + G2 G3 + G1G2 G3G4
所以: (c)
C ( s ) G1 − G2 = R ( s ) 1 − G2 H
(c)图中有 1 条前向通路,3 个回路
P1 = G1G2 G3, Δ 1 = 1, L1 = −G1G2 , L2 = −G2 G3, L3 = −G1G2 G3, Δ = 1 − ( L1 + L2 + L3 ),
2-8
已知系统方程组如下:
⎧ X 1 ( s ) = G1 ( s ) R( s ) − G1 ( s )[G7 ( s ) − G8 ( s )]C ( s ) ⎪ X ( s ) = G ( s )[ X ( s ) − G ( s ) X ( s )] ⎪ 2 2 1 6 3 ⎨ ⎪ X 3 ( s ) = [ X 2 ( s ) − C ( s )G5 ( s )]G3 ( s ) ⎪ ⎩ C ( s) = G4 ( s) X 3 ( s )
《自动控制理论 (夏德钤)》(第四版)习题答案详解
![《自动控制理论 (夏德钤)》(第四版)习题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ad0f24f87c1cfad6195fa7f3.png)
解:
C s Rs
K A C m 60 iL a Js 3 iL a f Ra J s 2 i Ra f C eC m s K A C m 2
2-5 图 2-T-5 所 示 电 路 中 , 二 极 管 是 一 个 非 线 性 元 件 , 其 电 流 id 与 u d 间 的 关 系 为
C (s) 。 R( s)
G2 R(s) + _ + + G3 _ H1 C(s)
G1
a) H1 R(s) + _ + G1 + _ G2 H2 H3 b) 图 2-T-8
G4 G3 + + C(s)
解:(a) 化简过程如下 G2 R(s) G1 + + _ + + G1 R(s) + _ G3 C(s) G3 H1 C(s)
联立三式可消去 I1 ( s) 与 I 2 ( s) ,则传递函数为:
U o (s) U i (s)
1 C2 s 1 1 R1 C1s C s R1 1C2 s ( R1C1 R1C2 R2C2 ) s 1
两个互不接触的回环只有一组,因此, L2
在节点 R ( s ) 和 C ( s) 之间仅有一条前向通道: P 1 1
1 1 1 1 ,并且有 1 sC1 R1 sC2 R1C1C2 s 2
1 1 ,则
C ( s) 1 R2 P 11 2 R( s) 1 L1 L2 R1R2C1C2 s ( R1C1 R2C1 R2C2 ) s 1
解: id 2.19 10
3
0.084u d 0.2
自动控制理论 夏德钤 上 课后答案【khdaw_lxywyl】
![自动控制理论 夏德钤 上 课后答案【khdaw_lxywyl】](https://img.taocdn.com/s3/m/c7509e6fb84ae45c3b358c42.png)
1 2 n n 1 2
e
n t
1 2 2 sin 1 n t arctg n
加了 z 1 的零点之后,超调量 M p 和超调时间 t p 都小于没有零点的情况。
3-13
系统中存在比例-积分环节
K 1 1 s 1 ,当误差信号 et 0 时,由于积分作用,该环节的输出保持不变,故系 s
U 2 s R 1 1 R U 1 s R Cs 1 4
(c)
U 2 s R R 1 1 Cs 1 U 1 s R 4
m
图 A-2-2
题 2-11 系统信号流程图
2-12
(a)
C s 1 abcdef agdef abcdi adgi Rs 1 cdh
3-11
s
15s , ( n 0.4rad / s, 1.25) ,过阻尼系统,无超调。
(1)当 a = 0 时, 0.354, n 2 2 。 (2) n 不变,要求 0.7 ,求得 a = 0.25
1 2 n 2 , t 0 ct e sin 1 n t arctg 2 1 1 n 比 较 上 述 两 种 情 况 , 可 见 有 z 1 零 点 时 , 单 位 脉 冲 响 应 的 振 幅 较 无 零 点 时 小 , 而 且 产 生 相 移 , 相 移 角 为 1 2 n n n
案
网
e s lim C 0 lim s 0 s 0
co
首先求系统的给定误差传递函数
m
s (0.1s 1) 0 0.1s 2 s 500 d 500(0.2s 1) 1 C1 lim e s lim 2 2 s 0 s 0 ds (0.1s s 500) 500 e s lim C 0 lim s 0 s 0 C 2 lim s 0 rs (t ) sin 5t s (t ) 5 cos 5t r rs (t ) 25 sin 5t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到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到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2848e804a1b0717fd5dddf.png)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到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2-1试求下图所示电路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解:(a )根据电路定律,列写出方程组:001Li R c L R C di L u u dtu R i i dt Ci i i ⋅+==⋅==+⎰消除中间变量可得微分方程:20002i d u du L L C u u dt R dt⋅⋅+⋅+=对上式两边取拉氏变换得:2000()()()()i LL C U s s U s s U s U s R⋅⋅⋅+⋅⋅+= 传递函数为022()1()()1i U s R G s L U s R Ls LCRs s LCs R ===++++ (b )根据电路定律,列写出方程组:12011()i i u i R R idt C u u i R =++-=⎰消除中间变量可得微分方程:121012i R R Ru u idt R R C+=-⎰ 对上式两边取拉氏变换得:2012()(1)()(1)i U s R Cs U s R Cs R Cs +=++传递函数为0212()1()()1i U s R CsG s U s R Cs R Cs+==++2-3求下图所示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电路的传递函数。
解:(a )由图(a ),利用等效复数阻抗的方法得22111(s)1(s)()1o i R U R Cs Cs G U s R R Cs ++==-=-+(b )由图(b ),利用等效复数阻抗的方法得222121211221211111(s)()1(s)1()1o i R U C s R R C C s R C R C s G U s R C s R C s R C s++++==-=-+2-5试简化下图中各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 s R s 。
2-6试求下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11()()C s R s ,21()()C s R s ,12()()C s R s 及22()()C s R s 。
自动控制原理参考答案-第2章
![自动控制原理参考答案-第2章](https://img.taocdn.com/s3/m/faac7cff770bf78a65295489.png)
La ⎧ ⎪Tl = R a ⎪ JRa ⎪ ⎪Tm = C C e m ⎪ ⎨ ⎪ K = 2k1 H 0 ⎪ 1 k2 ⎪ 2F H 0 ⎪ ⎪T1 = k2 ⎩
题 2-8:试用动态结构图简化方法求解题 2-8 图所示两系统的传递函数。
u2
L R ia
+
u i(t)
+
u d (t)
+
Ea
M m(t)
J1
f1 r 1 f2
-
-
-
ω1 r2
M c(t)
+ if 题 2-5 图
ω2
J2
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拖动开环系统
(1) ud (t ) = 2.34U 2 {0.82 − 0.57[ K1ui (t ) − 35o ]} = 2.34U 2 {1.168 − 0.57 K1ui (t )} (2) 参照教材 38 页图 2-24 (3) 参照教材式(2-4)、(2-5)、(2-6)、(2-17) 2.73U 2 ⎧ ′ ( s) = M c ( s) / i ⎧M c − 1.34 K1U 2U i ( s) ⎪U d ( s ) = s ⎪ ⎪ ⎪i = r2 / r1 ⎪ LsI ( s ) + RI ( s ) + C Ω ( s ) = U ( s ) 其中, ⎨ a e 1 d ⎨ a 2 ⎪ J = J1 + J 2 / i ⎪ M ( s ) = Cm I a ( s ) ⎪ f = f + f / i2 ⎪ 1 2 ⎩ ′ ( s) ⎪ ⎩ JsΩ1 ( s ) + f Ω1 ( s ) = M ( s ) − M c
⇒
[iJLs 3 + (iJR + ifL) s 2 + (ifR + iCmCe ) s ]Ω1 ( s ) = 2.73CmU 2 − 1.34 K1CmU 2 sU i ( s ) − ( Ls + R ) M c ( s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2
+
2C1 )
du0 dt
+ u0 R
=
C1C2 R
d 2ui dt 2
+ ui R
+
2C1
dui dt
2-5 设初始条件均为零,试用拉氏变换法求解下列微分方程式,并概略绘制x(t)曲线,指出各方程式的模态。
(1) 2x&(t) + x(t) = t;
解:对上式两边去拉氏变换得:
(2s+1)X(s)=1/s2→ X (s) =
其中 K s
=
ded dα
α =α
= −Ed 0 sinα 0
2-9 若某系统在阶跃输入r(t)=1(t)时,零初始条件下的输出响应 c(t) = 1 − e−2t + e−t ,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和脉冲
响应。 解:对输出响应取拉氏变换的:
C(s) = 1 − 1 + 1 = s 2 + 4s + 2 因为: C(s) = Φ(s)R(s) = 1 Φ(s)
s s + 2 s + 1 s(s + 1)(s + 2)
s
所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Φ(s) = s 2 + 4s + 2 = 1 +
s
=1− 1 + 2
(s + 1)(s + 2) (s + 1)(s + 2) s + 1 s + 2
系统的脉冲响应为: g(t) = δ (t) − e−t + e−2t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2—1 设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方案如图 1—18 所示,其中 Q1 为水箱的进水流量, Q2 为水箱的用水流量, H 为水箱中实际水面高度。假定水箱横截面积为 F,希望水面高度 为 H 0 ,与 H 0 对应的水流量为 Q0 ,试列出
水箱的微分方程。
解 当 Q1 = Q2 = Q0 时,H = H 0 ;当 Q1 ≠ Q2 时,水面高度 H 将发生变化,其变化率与流量差 Q1 − Q2 成
所以: c(t) = 2 − 4e−t + 2e−2t
7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2-11 在图 2-60 中,已知和两方框相对应的微分方程分别是
6 dc(t) + 10c(t) = 20e(t) dt
20 db(t) + 5b(t) = 10c(t) dt
且初始条件均为零,试求传递函数 C(s) / R(s) 及 E(s) / R(s)
1
= 1 −1+ 4
s 2 (2s + 1) s 2 s 2s + 1
运动模态 e −0.5t
−1t
所以: x(t) = t − 2(1 − e 2 )
(2) &x&(t) + x&(t) + x(t) = δ (t)。
解:对上式两边去拉氏变换得:
(s 2 + s + 1) X (s) = 1→ X (s) =
解:系统结构图及微分方程得:
u0
= (iC
+ iR1 )R2
=
C
duC dt
+
uC R1
R2
=
C
d
(ui −
dt
u0
)
+
ui
− u0 R1
R2
整理得:
CR2
du0 dt
+ C
R2 R1
+ 1u0
= CR2
dui dt
+C
R2 R1
ui
(b) :列写电压平衡方程:
ui − u0 = uC1 (1)
(1)
s 2C(s) − sc(0) − c&(0) + 3sC(s) − 3c(0) + 2C(s) = 2R(s) (2)
将初始条件代入(2)式得
(s 2 + 3s + 2)C(s) + s + 3 = 2 1 s
即: C(s) = 2 − s 2 − 3s = 2 − 2s + 6 = 1 − 4 + 2 s(s 2 + 3s + 2) s s 2 + 3s + 2 s s + 1 s + 2
K
=
1
K2
( f1 s + 1)( f 2 s + 1) + f1
K 1
K2
K2
所以图 2-58(a)的电网络与(b)的机械系统有相同的数学模型。 2—4 试分别列写图 2-59 中个无源网络的微分方程式。
解:(a) :列写电压平衡方程:
ui − u0 = uC
iC
=C
duC dt
iR1
=
uC R1
K 2 x0 = f (x& − x&0 )
消去中间变量 x,可得系统微分方程
f (K1
+
K
2
)
dx0 dt
+
K1K2 x0
=
K1 f
dxi dt
对上式取拉氏变换,并计及初始条件为零,得系统传递函数为
X 0 (s) =
fK1s
X i (s) f (K1 + K2 )s + K1K2
③图 2—57(c):以 x0 的引出点作为辅助点,根据力的平衡原则,可列出如下原始方程:
Q=K P
式中 K 为比例常数, P 为阀门前后的压差。若流量 Q 与压差 P 在其平衡点 (Q0 , P0 ) 附近作微小变化,试导出线性化
方程。 解:
设正常工作点为 A,这时 Q0 = K P0
在该点附近用泰勒级数展开近似为:
y
=
f
(
x0
)
+
df (x) dx
x0
(
x
−
x0
)
即 Q − Q0 = K1 (P − P0 )
正比,此时有
F
d(H − dt
H0)
=
(Q1
−
Q0 )
−
(Q2
−
Q0 )
于是得水箱的微分方程为
F
dH dt
= Q1 − Q2
2—2 设机械系统如图 2—57 所示,其中 xi 为输入位移, x0 为输出位移。试分别列写各系统的微分方程式
及传递函数。
图 2—57 机械系统 解 ①图 2—57(a):由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在不计重力时,可得
1
=
1
(s 2 + s + 1) (s + 1/ 2)2 + 3 / 4
运动模态 e−t / 2 sin
3 2
t
所以: x(t) =
2 3
e
−t
/
2
sin
3 2
t
(3) &x&(t) + 2x&(t) + x(t) = 1(t)。
解:对上式两边去拉氏变换得:
(s 2
+ 2s + 1) X (s) = 1 → X (s) = s
− u0 R
+ 2C1
d (ui − u0 ) dt
= C2
du0 dt
−
C1C2
R
d 2uC1 dt 2
即: ui R
− u0 R
+ 2C1
dui dt
− 2C1
du0 dt
= C2
du0 dt
−
C1C2
R
d 2ui dt 2
+
C1C2
R
d 2u0 dt 2
整理得:
C1C2
R
d 2u0 dt 2
+
s(s 2
1 + 2s + 1)=Leabharlann 1 s(s + 1)2
=
1− s
1+ 1 s + 1 (s + 1)2
5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运动模态 e−t (1 + t)
所以: x(t) = 1 − e−t − te−t = 1 − e−t (1 + t)
2-6 在液压系统管道中,设通过阀门的流量满足如下流量方程:
K1 (xi − x) + f (x&i − x&0 ) = K 2 x0
移项整理得系统微分方程
f
dx0 dt
+ (K1
+ K2 )x0
=
f
dxi dt
+ K1xi
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并注意到运动由静止开始,即
xi (0) = x0 (0) = 0
则系统传递函数为
X 0 (s) = fs + K1 X i (s) fs + (K1 + K 2 )
于是传递函数为
X 0 (s) =
f1
X i (s) ms + f1 + f 2
②图 2—57(b):其上半部弹簧与阻尼器之间,取辅助点 A,并设 A 点位移为 x ,方向朝下;而在其下半部工。
引出点处取为辅助点 B。则由弹簧力与阻尼力平衡的原则,从 A 和 B 两点可以分别列出如下原始方程:
K1 (xi − x) = f (x& − x&0 )
(4)
将(4)式代入(1)式中得
K1K 2 (xi − x0 ) + K1 f 2 (x&i − x&0 ) = K1 f1x&0 − f1K 2 (x&i − x&0 ) − f1 f 2 (&x&i − &x&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