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4章水环境演化原理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第2节《水的变化》教案1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第2节《水的变化》教案1

第二节水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水的三态变化.(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电解水的实验。

2.确定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2.使学生充分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问题]天上的雨和雪来自哪儿,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导入]今天我们要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来解答以上问题。

[板书]一、水的三态变化请同学们自学课本,讨论水的三态变化.[板书]二、电解水实验[演示实验]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注意]1.提示学生观察两电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

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

[回答现象]①通电后,两根电极上都出现气泡,即产生气体,气体都是无色的。

②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评价]大家观察得非常认真仔细,希望在以后的实验中大家依然这样,这也是学化学所必备的一种品质。

[板书]现象:①两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②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提问]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讨。

[板书]三、验证实验[演示实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

[学生观察][讨论]试管1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讨论后回答]①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课件-(6水环境演化原理)

课件-(6水环境演化原理)

耗氧和复氧的共同作用,使水中的溶解氧在距离排污口
下游的一段距离内,因耗氧超过复氧而沿程逐渐下降,
直至最低点,而后随着复氧作用逐渐大于耗氧,溶解氧
沿程不断增加,并逐渐趋于溶解氧的饱和浓度,这个过
程称氧垂曲线。
15
3. 水体的耗氧过程
▪ 1、水体的有机物耗氧:首先是CBOD氧化分解过 程yC(t),如线(1);然后是NBOD氧化分解过程 yN(t),如线(2)。
水环境规划与管理
2012.03
1
第四章 水环境演化原理
▪ 1 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 ▪ 2 水体的耗氧过程和复氧过程 ▪ 3 水质迁移转化基本方程及其解
2
1. 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
▪ 1、污染物的水中迁移过程:污染物在水中 的物理迁移过程,主要包括污染物随水流 的输移与混合,受泥沙颗粒和底岸的吸附 与解吸、沉淀与再悬浮,底泥中污染物的 输运等。
M
mx
E
C x
▪ 式中:Mmx某点在x方向由于分子扩散作用污染物 于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质量,称为分子扩散
通量,mg/(m2.s);C为该点的污染物浓度,mg/m3;
Em为分子扩散系数,一般在10-9~10-8m2/s之间。
6
1. 污染物在水中动扩散是由于紊流中 涡旋的不规则运动一起的。紊动扩散通量,可用 类似分子扩散通量的Fick定律表达
▪ 水环境数学模型:根据排入水体的污染物, 即污染负荷,模拟预测受纳水体未来水质 状况的一种数学手段和工具。
3
1. 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
▪ (1)移流作用的输移:河水移流运动,是指以时均 流速为带便的水体质点的迁移运动,也称对流运 动。对于某点污染物沿流向x的输移通量为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从水的起源到循环过程分析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从水的起源到循环过程分析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从水的起源到循环过程分析)一、引言水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

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为它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而在这个全球变暖的时代,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教案将围绕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水循环展开,重点介绍水的起源以及水的循环过程。

希望通过教学,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到自然界中水的不可替代性,加深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并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的起源尽管地球上的水是现在已经存在了数亿年的时间了,但水的起源是一个以诸多不同的观点而存在的科学难题。

目前学术界最广泛接受的理论是,水是在地球形成过程中的陨石撞击和行星形成中形成的。

这一理论的证据有以下几点:1.月球月球被认为是地球的姊妹星球,它和地球一样都是由陨石形成的。

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的保护,所以被认为是地球物质组成的最终阶段。

研究人员通过对月球采样的石头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中包含有地球内部相似的化学物质,包括水、铁、钛等,这就证明了水一定是在行星形成过程中产生的。

2.彗星科学家们对来自彗星的样本进行了多年研究。

研究表明,彗星中的水化合物和地球上的水化合物非常相似。

这一发现支持了水是在行星形成过程中形成的观点。

3.古生物学证据在地球形成早期,大气层大多是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氨气、氧气和氮气。

这时的地球环境和今天完全不同,但生命的起源可能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诞生的。

古生物学家发现,在地球最早的生命形式中,就有一些可以利用水分解光合作用的蓝藻,这说明早期地球上的水已经存在了。

三、水循环过程了解水的起源后,我们来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分为四个阶段:1.蒸发阶段蒸发是水循环中最开始的过程,它是指水从陆地和海洋上升到大气层中的过程。

蒸发的过程是通过能量输入,将水变为水蒸气,使它上升到大气中形成云层。

2.降水阶段云层中的水蒸气在冷却和凝结后会形成水滴和冰晶,最终会从云层中落下来。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自然界的水循环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活动2【活动】水圈的构成”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

水循环原理教案

水循环原理教案

水循环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水循环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关系。

2. 水循环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以理论课为主,巩固为辅。

结合图片和实际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通过分组合作,口头报告和实验等不同形式来帮助掌握相关知识和培养能力。

四、教学内容一、水循环的定义和原理1. 概念:水循环就是地球上水资源无限再生的过程,是自然界中一种水循环再生的现象。

2. 环节:水循环包括:水汽上升、成云、下降、降水、流进地面、蒸发、流进河流、冬季积雪。

二、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 维持生态平衡:水的循使得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平衡。

水循环对植物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支撑了我们人类的生存。

2. 维持气候平衡:水的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的气候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水汽进入到大气中,随着天气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现象,影响着空气的湿度。

三、水循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 生活用水:人类对于水的消耗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饮水,烹饪食物,农业生产,甚至工业生产。

2. 预防自然灾害:快速的大雨、干旱等灾害在水循环过程中被追溯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引起了人类对防灾抗灾的认识。

四、水循环中的作用1. 运用营养物:地球上70%是水,洁净的水是所有生命的基础条件,同时优质的水是人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2. 生成药物:人类生产药物一直依赖着水,水循环使得人类从地球上获取清净的水,并将之转化为对于人类有用的化学物质。

五、实验部分在实验中模拟出一部分的水循环过程,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了解水循环原理。

利用水、制作小型模拟水循环。

让学生体验手动操作和亲身体会,以增强学生对于水循环原理的理解和感悟。

六、作业部分1.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并倡导周边环境有关生态环境的环保行为,如节约水和植树造林等。

(需上交心得体会)2. 提出科学问题,即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哪些水循环问题,思考如何解决,用文字来描述你对于解决方案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第2节《水的变化》教案2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第2节《水的变化》教案2

第二节 水的变化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三态变化。

2.过程与方法(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对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霍夫曼电解水装置、电源、酒精灯、火柴、水、氢氧化钠溶液,小木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水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物质,历史上人们一直认为水是一种单一的物质,那么水这种物质里究竟含有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水的变化。

推进新课导入新课: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水分子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会有白云、细雨和白雪? 一、水的三态变化水在自然界是怎么循环的?请同学们自学课本,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水的三态变化. 二、水的组成[分析] 水可不可以继续分解还需要我们从科学实验中寻找答案! 1.电解水的实验[演示] 实验:水的电解实验。

(1)现象:出现气泡 V 正极∶V 负极=1∶2[分析] 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通电后,在电极上有气泡产生,并且两支玻璃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不同,一段时间后,还可以观察到两支玻璃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1∶2,因此我们猜测气体就是水分解产生的新物质,而且生成的是两种不同的气体。

[设问] 实验中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呢?[分析] 如果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那么生成物会是两种什么气体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在18世纪化学家就开始研究了。

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发现水可以分解,产物为氢气和氧气。

[图片展示] 拉瓦锡(2)水−−→−通电氢气+氧气H2O H2 O2[提问]大家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两支玻璃管中的气体分别是氢气和氧气吗?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

[回答]我们知道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氧气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若木条复燃则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尝试画水循环图。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展示学习目标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

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

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水生态系统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水生态系统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水生态系统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第一章:水生态系统演化的概述水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的水体、湿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各种水生生物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其演化过程是由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生态系统演化的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时期的水生态系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化,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各类水生态系统。

其中,最早的水生态系统可以追溯到约38亿年前的原始海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变迁,逐渐演化出了现代海洋。

第二章:水生态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水生态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包括自然驱动和人类活动两种。

自然驱动是指自然因素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如天气、水文、气候、地质等因素。

这些因素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是长期的、累积的、不可逆转的。

人类活动是指人类对水生态系统的利用和影响,主要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染物排放、水生物资源开采和河流治理等。

这些因素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短期的、直接的、可逆转的。

第三章:水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控制因素水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质结构和水动力学等。

气候变化是影响水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变化可以改变水资源的分布、水文循环以及水温、 pH值等水质环境。

地质结构是水生态系统演化的基础。

地质结构的改变不仅直接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分布和演化,同时也会影响水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等。

水动力学是影响水生态系统演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水动力学过程是水生态系统中水体流动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调节水深、水流速度和水体输运等控制因素,对水生态系统的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章:水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水生态系统中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水生动植物、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等。

它们通过相互交流和依存,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

因此,保护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水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改变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初中化学水的进化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进化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进化教案教学内容:水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 知道水的结构与性质;2. 了解水的存在形态;3. 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二、教学重点:1. 水的分子结构;2. 水的性质;3. 水的存在形态。

三、教学难点:1. 水的循环过程;2. 水的结构与性质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水、试管、燃烧器、玻璃棒、瓶塞等;2. 教学课件:包含水的分子结构、性质、存在形态和循环过程的图片;3. 实验辅助材料: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水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引导学生思考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2. 讲解水的分子结构和性质,让学生了解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的,具有极性分子的特点。

3. 展示实验:利用水、试管和燃烧器进行实验,展示水的燃烧性质,引导学生探究水的化学性质。

4. 讲解水的存在形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让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5. 通过课件展示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等,引导学生探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规律。

6. 练习: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水的结构与性质、存在形态和循环过程的联系,并提出问题。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水的重要性和循环过程,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课外资料,了解水的其他性质和应用;2. 完成水的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实验展示、小组讨论等,使学生对水的结构与性质、存在形态和循环过程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初中化学水的进化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进化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进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起源和进化过程;2. 掌握水的分子结构和性质;3. 探索水的净化方法和原理;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水的起源和进化过程;2. 水的分子结构和性质;3. 水的净化方法和原理。

教学难点:1. 水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的理解;2. 水的净化方法的原理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漏斗、滤纸、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2. 教学课件和图片;3.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盐酸、硫酸铜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水是什么?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水的起源和进化(10分钟)1. 教师介绍水的起源和进化过程,如:地球的形成、冰川时期、河流和湖泊的形成等。

2. 学生观看相关课件和图片,了解水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三、水的分子结构和性质(10分钟)1. 教师介绍水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如:H2O的分子式、氢键、水的熔点、沸点等。

2. 学生观看相关课件,了解水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四、水的净化方法和原理(10分钟)1. 教师介绍水的净化方法和原理,如:过滤、活性炭吸附、离子交换等。

2. 学生观看相关课件,了解水的净化方法和原理。

五、实验操作(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如:过滤实验、活性炭吸附实验、离子交换实验等。

2.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如:水的起源和进化、水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水的净化方法和原理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操作体会和理解,提出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回答水的起源和进化过程;2. 学生能理解水的分子结构和性质;3. 学生能掌握水的净化方法和原理;4. 学生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起源和进化过程,使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和地球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初中化学水进化教案

初中化学水进化教案

初中化学水进化教案教材:初中化学(人教版)单元:水的进化课时:1教学内容:水的性质及进化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性质和组成。

2. 理解水的进化过程。

3. 掌握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点:1. 水的化学性质。

2. 水的物理性质。

3. 水的进化过程。

教学难点:1. 掌握水的进化过程。

2. 理解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1. 教科书、教学PPT。

2. 实验器材:试管、燃烧瓶、火柴等。

3. 板书和彩色粉笔。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水的化学式是什么?二、讲解水的性质和组成(10分钟)1. 讲解水的组成:化学式H2O,由氢和氧元素组成。

2. 介绍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3. 解释水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热、表面张力等。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实验一:水的燃烧性质。

2. 实验二:水蒸气的凝结过程。

3. 实验三:水的结晶现象。

四、讲解水的进化过程(10分钟)1. 解释水的进化过程:地球上的水循环。

2. 介绍水的来源:大气中凝结的水蒸气、地表的降水和地下水等。

3. 探讨水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作业:思考水对我们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写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和进化过程。

通过实验的观察,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水的变化过程,增加他们对水的认识和了解。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使他们能够从实验中提升学习水的兴趣和学习水的动力。

掌握小水滴演化规律教案

掌握小水滴演化规律教案

掌握小水滴演化规律教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和自然界,我们制定了一份小水滴演化规律教案,帮助他们掌握水的变化规律和基本属性。

此教案为针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科学教案,旨在使学生了解水的演化过程,以及在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变化。

第一步:探究水的基本属性水是天然界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通过此教案,我们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水的基本属性,包括水的分子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实验,让他们对水的特性有一个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第二步:了解水的环境变化水的变化是由环境所导致的,例如温度、气压、化学物质等。

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教导学生,让他们了解水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同时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环境对水的影响。

第三步:观察小水滴的演化过程观察小水滴的演化过程是进一步掌握小水滴演化规律的关键步骤。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和模拟,使学生对小水滴的运动和演化过程有一个更真实的感受。

让学生自己完成一个小实验,通过实验结果来深化学生的对小水滴演化规律的理解。

第四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一些问题在掌握小水滴演化规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回答一些问题,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巩固对知识的学习。

例如:水滴的大小受什么因素影响?水滴的运动过程符合哪些定律?等等。

第五步:小结在本教学中,我们深入探究了水的基本属性、环境变化和小水滴的演化过程,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究和了解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和探究精神。

通过本教案的探究和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小水滴演化规律,从而加深他们的对自然界和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此教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2024年多变的水科学教案大班

2024年多变的水科学教案大班

2024年多变的水科学教案大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多变的水科学》教材第四章,详细内容包括水的性质、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循环过程以及水资源的重要性。

重点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水的性质,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2. 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认识到水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过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水的性质、水的循环过程以及水资源保护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烧杯、冰块、热水、墨水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水的三态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水是如何变化的。

2. 教学新课(10分钟)(1)讲解水的性质,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特点。

(2)介绍水的三态变化,结合实物模型进行讲解。

(3)讲解水的循环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举例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冰块融化、水蒸气凝结等。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生活中观察到的水的三态变化现象,并进行记录。

5. 实验环节(15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冰块融化、热水蒸发等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水的性质2. 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3. 水的循环过程4. 水资源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现象。

2. 答案:根据观察,如实记录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开展水资源调查,了解当地水资源状况,为保护水资源提出建议。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实验环节5.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生活化的场景,使学生能迅速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认识水的循环与变化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认识水的循环与变化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认识水的循环与变化认识水的循环与变化一、引言在小学四年级的科学学习中,认识水的循环与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了解水的循环过程以及水从一个形态变为另一个形态的过程,能够增强学生对水资源宝贵性质的认识,并培养他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本节课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水的循环与变化。

二、主体1. 什么是水的循环?(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上雨水滋润土地、湖泊河流向海洋流去等情景,引起学生对于水和地球关系紧密性质的思考。

(2)讲解:简单介绍水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方式,并说明水的循环是指自然界中水分子在不同储存处之间不断转移和交换。

(3)示例演示:利用瓶装实验演示蒸发、凝结、降雨等过程,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水分子转化及运动方式。

2. 水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是如何进行变化?(1)导入:通过观察实验中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激发学生对于水变化的好奇心。

(2)学习:分别介绍水分子在固态、液态、气态状态下的排列和运动方式。

通过查阅资料或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水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是如何进行变化的。

(3)互动活动:设计互动游戏或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操作和观察不同温度下水的变化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水循环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1)导入: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水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讨论: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提出问题并激发学生回答。

例如:“为什么烧菜时锅底会有水滴?”、“为什么洗手后手会湿?”等问题。

(3)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结果,帮助他们认识到水循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产生影响。

结合教材知识点,提醒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并保护地球上稀缺的淡水资源。

三、延伸拓展1. 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水循环现象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水循环现象,比如雨滴落地形成水洼、湖水蒸发成为云等,并制作简单的实验记录和报告。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河流、湖泊或海洋进行实地考察,带领他们观察和记录不同储存处的水体变化情况,并结合实际感受加深对于水循环与变化的理解。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自然界之水循环的奥秘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自然界之水循环的奥秘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自然界之水循环的奥秘。

一、水的几种形态水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呈现不同的形态。

如在室内,水是以液态存在的;而在冰箱中,则是以固态形式呈现出来。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水还会变成“风水”,以蒸气形式存在。

这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空隙比较大,所以蒸气分子会在空气中散布。

二、水循环的过程地球上的大多数水源来自于海洋。

太阳能使海水不断蒸发,这个过程会形成海洋气候中的大量蒸汽。

所以,太阳能是水循环的源头。

蒸发后的水蒸气上升到空气中,遇到冷却的空气逐渐凝结成云,随着云以风向移动漂浮着。

云遇到冷空气时,水汽会继续凝聚成水滴,变成雨水、雪,或者霜等形态从云层中降下来,称为降水。

雨水落地后,它要么被蒸发,要么渗入土壤或者地下。

如果雨水被渗入土壤,那么它就会和地下水混合,最终进入到河流、湖泊等水域中。

如果雨水被蒸发,那么它会回到水循环中。

三、地球上的水资源虽然地球上的水是不可枯竭的,但我们依然需要明智地利用水资源。

全球的水分布十分不均匀,因此每个地区都需要根据当地的环境和气候条件,采取不同的水资源利用措施。

我们应该避免浪费水资源,并尽量使用循环利用水资源。

四、探究水循环的实验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小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究水循环的过程。

以下实验可以在教室中完成:(1)准备两个相同大小和形状的容器,一个装满开水,另一个不加水。

在开水的容器上方悬挂一个瓶盖,凉水的容器不需要。

过一会儿再观察,发现开水的瓶盖上已经有了水滴,而凉水的容器并没有这种现象。

(2)将一碗盛满水的温水放在窗户下方,过一会儿液体表面上会有水珠出现,这是因为从温水中升起的水蒸气在窗户玻璃表面冷却时凝结成水珠的缘故。

(3)把一锅开水放在窗户下方蒸发,用透明塑料膜覆盖在锅上会发现在塑料膜上多了些许水珠。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孩子形象地理解水循环的原理。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循环过程。

了解它的过程和原理,对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认识水的循环与变化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认识水的循环与变化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认识水的循环与变化一、认识水的循环与变化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它存在于各个物质之中,不断地在地球上进行循环与变化。

小学四年级的科学教案就是要让孩子们通过实践和观察,认识水的循环与变化的过程,并理解水对生命的意义。

本文将从水的循环和水的变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帮助师生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学习。

二、水的循环1. 水的存在形式水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三种: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在认识水的循环之前,首先要让孩子们了解水的不同存在形式及其特点。

液态水是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水,它在常温下是呈现流动状态,可以被我们喝到、洗澡、洗手等等。

固态水是指水在较低温度下结冰形成的状态,我们常见的是冰块、雪等。

气态水是指水在高温条件下变为水蒸气的状态,我们常见的是云、雾、蒸汽等。

2. 水的循环过程水的循环指的是水在地球上不断地循环流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下水等环节。

蒸发是指液态水在受热的作用下转化为水蒸气,变成气态水。

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大海、湖泊、河流等水体表面。

凝结是指水蒸气在遇冷的情况下转化为液态水,形成云、雾等。

降水是指云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从云中凝结下来并降落到地面上,成为雨、雪、雾等形式。

地下水是指经过降水后渗入地下形成的水体。

它可以通过井水、泉水等形式表现出来。

以上这些过程相互作用,构成了水的循环。

三、水的变化1. 溶解与凝固溶解是指在溶剂中,固体物质的分子逐渐与溶剂分子相互间杂交,从而形成溶液。

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观察溶解实验,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凝固是指溶液或液体在遇冷的条件下,转化为固态物质的过程。

让孩子们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液体的变化,理解凝固的原理。

2. 融化与汽化融化是指固态物质在受热的条件下,转化为液态物质的过程。

通过实验活动,让孩子们观察并理解融化的过程。

汽化是指液态物质在受热的条件下,转化为气态物质的过程。

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活动,观察并理解汽化的过程。

深入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教案

深入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教案

深入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教案自然界的生命活动需要水的支持,水循环是水资源得以得到利用的必不可少的过程。

通过对水循环过程和机制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保护和维护水资源,减少水的浪费和污染。

因此,在中学自然界与生活知识课程中,加强水循环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地完成这一任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机制,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2.理解水循环过程中涉及到的自然界动力学原理;3.能够熟练运用图像、模型等方式展示水循环过程;4.能够正确利用实际案例和数据解释水循环问题。

二、教学内容1.水循环的定义及重要性;2.水循环的过程和机制,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地表水;3.水循环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4.实际生活中的水循环问题。

三、教学方法1.教师主导讲授和展示,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2.模拟和实验教学;3.学生个人或小组实践和研究;4.案例分析和数据解释。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理念和关键词汇,并对水循环的重要性作出简单解释,让学生对水的特性和水在地球上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有一定了解。

第二步: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机制教师介绍水循环的过程和机制,并从自然界科学原理的角度深入解释每个步骤。

着重分析水循环过程中的地球大气层、大洋、陆地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影响。

第三步: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加深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上的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先进行一下简单的蒸发、凝结等模拟试验,然后再进行一次比较复杂的水循环模拟试验,分析各个环节及其作用。

第四步:案例分析以具体的案例为例,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和动态模拟,来深入了解水循环的常见问题,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法。

例如,可以分析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等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五步: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加深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并进一步了解关于水循环的相关措施和实践。

水系演变 说课稿

水系演变 说课稿

水系演变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关于水系演变的说课。

水系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主题,它涉及到地球表面水资源的分布、变化和相互关系。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一起探索水系演变的过程和原因,了解它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

首先,我们将回顾水系的定义和主要类型,如河流、湖泊、海洋等。

通过图片和实例,大家将对不同类型的水系有更直观的认识。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水系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这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形地貌、地质过程等,以及人类活动对水系的影响,如水利工程、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等。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水系演变,我将组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活动。

同学们将有机会思考和讨论一些具体的水系演变案例,并探讨其原因和后果。

在课程的最后,我们将总结水系演变对生态系统、水资源管理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大家将认识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水系演变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激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水系演变说课稿框架,你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细化。

如果你还有其他需求,比如教学方法、教学重点等方面的建议,或者需要更多的细节内容,都可以随时告诉我哦。

水体生态环境变化的科学原理与预测

水体生态环境变化的科学原理与预测

水体生态环境变化的科学原理与预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水体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因为大量的人类活动以及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水体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的影响。

由于这些负面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

了解水体生态环境变化的科学原理以及预测该环境的变化趋势,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水体生态环境变化的科学原理水体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人类活动是对水体生态环境影响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例如,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大量废水以及造成水体污染的各种化学物质和有机物等,都会对水中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然而,气候变化却是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深远的因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量发生了变化,地表水库的流量和水位也随之变化。

因此,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水体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水体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首先,水体污染会导致水中生物死亡,这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非常不利。

其次,水体的不断变化也会导致水资源的稳定性大幅下降,从而为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威胁。

再次,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带来进一步的后果。

预测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为了减少对水体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我们需要对它们发生变化的方式进行预测。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开发了各种预测模型,以预测未来数十年内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

这些模型是基于水文学、气候学、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环境生态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以及得出的趋势和模式。

预测模型的目的是为未来可持续发展设定目标,帮助人们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这些模型可以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发现可能的危机和解决方案。

科学家们将采取一系列的行动,以减轻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

结尾总之,水体生态环境对人类以及其他动植物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水体生态环境变化的科学原理以及预测该环境的变化趋势,这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让我们的下一代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中有机物降解与转化

厌氧降解转化
是指在无分子氧但有化合态氧的情况下(如NO3-, NO2-, SO42-, S2O32-, CO2 ),依赖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的生 物化学作用,对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的过程,最终达到无 机化。如反硝化作用:
C6H12O6 + 6H2O —— 6 CO2 + 24 H 24 H + 4 NO3- —— 2N2 + 12 H2O
好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把1/3有机物 分解为无机物,把2/3有机物合成为微生物自身。当活性污泥 进入二沉池时,作为剩余污泥排放,达到了有机物的稳定化和 无害化。
基本概念
分解代谢是微生物在利用底物的过程中,一部 分底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降解并同时释放出能量 的过程。 合成代谢是微生物利用另一部分底物或分解代 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在合成酶的作用下合 成微生物细胞的过程。 内源呼吸是微生物利用自身内部储存的能源物 质进行呼吸。
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过程
----离散(弥散)作用输移

弥散输移:为了补偿由于采用状态的空间平均值 描述实际的空间分布不均所产生的输移。
C 3 C 3 C I D , I D , I D x y y z z x y z
3 x

式中, I表示 x , y , z 方向上由湍流扩散引起 的污染物扩散通量; D 为离散系数; C 为环境介 质中的污染物的时间平均浓度。
dS m X dt y0
当基质浓度很高时,Ks相对于S 甚小,可以不计,上式可得: 当基质浓度较低时,S与Ks相比甚 小,可以忽略不计,上式可得:
dS m X S dt y0 Ks
近似为一级反应动力学:
dS K1S dt
K1
mX
y 0 Ks
K1—降解系数
一、反应速度
在生化反应中,反应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 内底物的减少量、产物或细胞质的增加量。例:生 化反应:S→y·X+z ·P 反应速度: dn dn dn

湍流扩散和弥散的引进是为了弥补在实际计算中采 用时间和空间平均值而引起的误差。
u
u
取时间平均
t
取空间平均
x
废水在河流中的混合

由于移流、扩散、离散作用的存在,废水排入河流 后在河流中一般出现三种不同混合状态的区段。 竖向混合河段:沿垂直方向达到混合均匀(三维) 横向混合河段:从竖向均匀混合到下游污染物在整 个横断面上均匀混合的区段(二维) 纵向混合河段:横向混合均匀河段之后的河段(一 维)


C 1 C 1 C I E E E m , I y m , I z m x y z
1 x

式中: I 分别表示 x ,y ,z方向上的污染物扩散通量; Em 为分子扩散系数m2/s,C是时均浓度。
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过程
----紊动扩散作用输移

紊动扩散:紊流流场中质点的瞬时值相对于平均值的随 机脉动导致的分散现象。
水中微生物的增长速率
----莫诺特( Monod )方程 μ的表达:即微生物浓度增长速度与当时的微生 物浓度之比 dX / dt S dX/dt X m ax X K S s
μ ——微生物比生长速率,(s-1);
X——微生物浓度,(mg/L);
S——限制性底物浓度,(g/L); Ks——饱和常数,即当μ=1/2μmax时的底物浓度。
产乙 酸菌
通过不同 途径转化 为CH4+CO2 等
CO2 [H] 乙酸 产甲烷
水解酸化
产氢产乙酸
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物转化示意图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可分为三个阶段,大分子有机物 (不溶性)→小分子有机物(溶解性) 、无机物→有机 酸、无机物→CH4、CO2、NH3、H2S,使有机物得以降 解和稳定。
水中微生物的增长速率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停滞期(适应期):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从零逐 渐开始增加,细菌总数增加。出现于污泥培养 驯化阶段,或水质发生变化、停产后又生产阶 段。一般几分钟到几个小时。 对数期:微生物以最大速度增长,细菌总数快 速增加。当废水中有机物浓度高,且培养条件 适宜,可能处于对数期。处于对数期的微生物 降解有机物速度快,但沉降性能差。
污水生化反应动力学
生物降解反应速度相关因素,主要是污染浓度、
微生物变化: (1)水中微生物(菌、藻)增长规律,直接影 响污染物的降解; (2)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规律,与水质预测 直接相关。
水中微生物的增长速率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按微生物的生长速度, 其生长可分为四个时期: 停滞期; 对数期; 静止期; 衰老期。
C 2 C 2 C I E , I E , I E x y y z z x y z
2 x
式中: I分别表示 x , y , z 方向上由湍流扩散引起的 污染物扩散通量; Ex ,Ey, Ez 为紊动扩散吸系数m2/s ; C为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的时间平均浓度。


吸附作用

一是弗劳德利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二是海纳利(Henery)吸附等温式;
Freundlich Henery

S e kC S e kC
1/ n e e
Se:吸附达到平衡时水中泥沙的吸附浓度,等于泥 沙吸附的污染物总量除以泥沙总量。μ g/g计 Ce:吸附平衡时水体的污染浓度, μ g/L计 k、n为经验常数
A
A

反应级数: x+y+z=0 x+y+z=1 x+y+z=2 x+y+z=3
dt
kC CC
x y z A B C
零级反应 一级反应 二级反应 三级反应
酶 反 应 速 度 ν
νmax
1/2νmax
混合级反应区 (0<n<1) 一级反应区 (n=1)
零级反应区 (n=0)
CS max Km CS
总反应式:
C6H12O6 + 4 NO3-——6 CO2 + 6H2O + 2N2 + 1755.6 kJ
废水或污泥 中不溶态大 分子有机物
发 酵 蛋白质 菌 多糖 脂类
氨基酸 C6H12O6 甘油 脂肪酸
发 酵 菌
I 类 产 物 II 类 产 物
甲酸 甲醇 甲胺 乙酸等
甲 烷 菌
丙酸 丁酸 乳酸 乙醇等
基质降解速率方程
根据试验,微生物增长与其消化基质之间存在如 下关系: dX y 0 dS
y0 —产量常数,即消化单位浓度的基质而增长的微生 物浓度,于是有:
dX /dt dS /dt y 0 X X
基质降解速率方程
有上式可得:
dS X m SX dt y 0 y 0 Ks S
水中微生物的增长速率
----莫诺特( Monod )方程
1942年,现代细胞生长动力学奠基人Monod提出,在微 生物生长曲线的对数期和平衡期,细胞的比生长速率与限制 性底物浓度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S max Ks S
μ ——微生物比生长速率,(s-1); μmax——微生物最大比生长速率,(s-1); S——限制性底物浓度,(g/L); Ks——饱和常数,即当μ=1/2μmax时的底物浓度。
断面最小浓度和最大浓度之差在5%以内作为达 到完全混合的标准;
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过程
----吸附与解吸

吸附:水中溶解的污染物或胶状物,当与悬浮于水 中的泥沙等固相物质接触时,将被吸附在泥沙表面, 并在适宜的条件下随泥沙一起沉入水底,使水的污 染物浓度降低,起到净化作用;
解吸:被吸附的污染物质当水体条件(流速、浓度、 PH)改变时,又溶于水中的过程。 吸附-解吸作用总的趋势:水体污染浓度减少
水中微生物的增长速率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静止期(稳定期):微生物生长速度开始下降, 细菌总数达到平衡。当废水中有机物浓度降低, 污泥浓度较高时,微生物可能处于静止期。此时 污泥絮凝性好(菌胶团细菌易于相互粘附,分泌 物增多),二沉池出水水质最好。 衰老期(衰亡期;内源呼吸期):微生物生长速 度变为负值,细菌总数下降。当有机物浓度低, 营养物明显不足,则可能处于衰老期。此时污泥 较松散,沉降性能好,出水中有细小泥花。
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过程 ----对流

对流迁移通量的计算
f u C ,f u C ,f u C x x y y z z

式中: fx , fy , fz 分别为 x , y , z 方 向上的污染物对流迁移通量; ux , uy , uz 环境介质在 x , y , z 方向上的时均流 速分量; C 是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时均 浓度。
分解代谢 1/3 (有氧呼吸)
H2O、CO2、NH3、SO42-、PO43- +能量 放 热
有机物+氧
M
2/3 合成代谢 原生质
内源呼吸 M、O2
H2O、CO2、 + 能量 NH3 净增细胞物质
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物转化示意图
合成代谢方程式:
CXHYOZ+NH3+O2 →C5H7NO2+CO2+H2O-能量
S
S
如果反应过程V恒定,则反应速度:
dC S S dt
Vdt
X
X
Vdt
P
P
Vdt
三个组分的反应速度之间的关系: S X P
1 y z、反应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
等温恒容不可逆反应: aA+bB+cC→dD+Ee+… 反应速率方程 d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