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教学学案
《菩萨蛮》精品教案[全文][修改版]
《菩萨蛮》精品教案[全文][修改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一词,该词出自教材第四章《宋词欣赏》第二节。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词的作者背景、词牌知识、词的意境和韵律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词牌特点及韵律美。
2. 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词中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菩萨蛮》的词牌特点、韵律分析以及意境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 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b. 邀请学生分享听音乐时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菩萨蛮》。
2. 作者背景及词牌介绍a. 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3. 诗词解析a. 指导学生朗读《菩萨蛮》,感受词的韵律美。
b. 分析词中的意象,如山水、花草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c. 讲解词中的关键词语,如“离恨”、“相思”等,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a.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宋词。
b.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b. 拓展延伸,介绍其他与《菩萨蛮》相关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菩萨蛮》2. 板书内容:a. 作者及背景b. 词牌特点c. 意象解析d. 情感体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宋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要求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菩萨蛮》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词本身,还应涉及作者的生活背景、创作情境以及词牌的历史渊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领略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和朗读。
2. 诗歌韵律、节奏和意境的分析。
3. 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
3. 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诗词朗诵视频,营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及其作品《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韵律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案例分析:(1)教师举例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和审美价值。
5.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融入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味。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韦庄《菩萨蛮》教案(优秀篇
韦庄《菩萨蛮》教案(优秀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唐诗宋词》中的《菩萨蛮》,主要内容包括词作者韦庄的生平简介、创作背景,《菩萨蛮》的词牌特点,以及词的具体内容分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韦庄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掌握《菩萨蛮》的词牌特点。
2. 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菩萨蛮》,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菩萨蛮》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词的内容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古风山水画,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进而引入韦庄的《菩萨蛮》。
2. 讲解:介绍韦庄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阐述《菩萨蛮》的词牌特点。
3. 朗读:带领学生朗读《菩萨蛮》,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4. 分析:详细解析词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菩萨蛮》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小令。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教案2. 内容:韦庄生平《菩萨蛮》词牌特点词内容分析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的艺术特色,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首词的理解。
艺术特色: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个人理解:《菩萨蛮》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菩萨蛮》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韦庄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菩萨蛮》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菩萨蛮》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小令。
菩萨蛮温庭筠优秀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优秀教案菩萨蛮温庭筠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人物形象的解析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通过抓关键词来分析人物形象;2.挖掘人物形象背后词人想表达的深层意蕴;3.学会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来描述人物形象。
三.教学时长:一课时四.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学生收集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一)新课导入以画入诗,明确画是用线条和色彩来塑造形象,而我们诗词是以文字来塑造形象。
幻灯片展示图画:柳宗元《江雪》师:欣赏这幅画,同学们有没有联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一首诗呢?生: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应该能抓住画中的人物)师:同学们很聪明,画是用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而我们的诗词是以文字来塑造形象。
二者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呢?这个问题咱们暂时搁置,今天我们新学一首温庭筠的《菩萨蛮》,看看这首词中又塑造了什么形象。
(二)初读课文,析形象师:咱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词。
生:诵读课文,进入诗词境界师:读完这首词,说说这首词写什么呀?生:(各抒己见,七嘴八舌)女人、美女、女人起床梳妆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回文本抓字词)师:噢原来这首词是刻画了一个人物形象,而且还是个女子形象,同学们还知道了词中写到这个女子起床梳妆打扮的全过程。
那这个女子有什么特征呢?来,咱们再来读一读,同学们再关注得深入一点。
生:齐读课文。
师:再读课文之后,说说该女子形象有什么典型特征?生:美、慵懒师:何以见得?(指导学生回到词中去找一些刻画人物最具表现力的词。
)生:师:(幻灯片展示关键字词)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明灭:时隐时现,忽明忽暗。
(引入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用“颦”字来加深对“重叠”和“明灭”的理解。
)度:飞越,这里是纷披、散落之意。
(这里形容头发蓬乱,丝丝袅袅,半掩着面容,呈飞飘之状。
)懒:慵懒。
迟:动作迟缓。
师: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用得精妙的字词在词性上都有规律可循。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韵律。
2. 熟悉《菩萨蛮》的背景和内容,掌握诗歌韵律和语言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领悟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表达诗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菩萨蛮》的背景和内容,了解唐代诗歌韵律和语言表达技巧。
2. 学会分析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表达诗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 图像展示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
3. 个性化学习法,让学生自由组合阅读材料。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菩萨蛮》的背景和韵律分析2. 第二课时:《菩萨蛮》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意象分析3. 第三课时:《菩萨蛮》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4. 第四课时:学生课堂朗读和阐述五、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菩萨蛮》的背景和韵律分析1.1 唐代诗歌背景介绍1.2 《菩萨蛮》的背景与作者介绍1.3 《菩萨蛮》的韵律分析1.4 学生讨论2. 第二课时:《菩萨蛮》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意象分析2.1 《菩萨蛮》的语言表达技巧分析2.2 《菩萨蛮》的意象分析2.3 学生讨论3. 第三课时:《菩萨蛮》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3.1 《菩萨蛮》的文化内涵分析3.2 《菩萨蛮》的审美意义分析3.3 学生讨论4. 第四课时:学生课堂朗读和阐述4.1 学生课堂朗读4.2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4.3 社会性写作:学生以诗歌、散文或随笔等形式,阐述自己对《菩萨蛮》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手段1. 讲义和PPT教学辅助材料2. 多媒体视频和图片3. 标准化答案和答案解析七、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问答和讨论。
2. 课堂笔记和作业评分。
3. 阅读测试和作品评价。
4. 学生小组和评课教师的评估性评价。
辛弃疾《菩萨蛮》精品教案+学案
辛弃疾《菩萨蛮》精品教案+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的宋词部分,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全文解读及其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其词作的艺术风格。
2. 通过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宋词的认识和欣赏,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词意、艺术特色及历史背景。
难点:词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词人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文。
3. 课文解读:详细解读词作内容,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具体句子为例,讲解如何鉴赏辛弃疾的词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辛弃疾的词作。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生平简介2.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文3. 意象、情感、修辞手法4.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鉴赏辛弃疾的另一首词作《青玉案·元夕》。
2. 答案:参照课堂讲解,从意象、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辛弃疾的词作,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其他宋词大家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解读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 例题讲解中如何鉴赏辛弃疾的词作。
3. 作业设计中的《青玉案·元夕》赏析。
《菩萨蛮》教学学案
《菩萨蛮》教学学案菩萨蛮教学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菩萨蛮》的作者以及诗歌的背景2. 理解《菩萨蛮》的主题和意境3.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手法4. 提高学生的欣赏诗歌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教学内容1. 诗歌导读(1)介绍李商隐和《菩萨蛮》的背景(2)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字面意义进行理解2. 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主题(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3. 诗歌韵律和节奏(1)解释诗歌中的韵律规律(2)教学生朗读和模仿诗歌的节奏4. 诗歌欣赏和表达(1)通过朗读和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三、教学过程1. 诗歌导读(1)介绍李商隐和《菩萨蛮》的背景: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婉约派为主,情感丰富并富有意境。
《菩萨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诗意深远,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感伤和思念之情。
(2)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字面意义进行理解:诗歌中描述了一个男子思念逝去爱情的场景,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哀怨之情。
2. 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主题:《菩萨蛮》共有七首,每首四句。
整体上描绘了一个男子思念逝去爱情的过程,表达了对爱情的追忆和哀伤之情。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诗歌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和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描写林中的花朵、借助春风衬托思念之情等。
3. 诗歌韵律和节奏(1)解释诗歌中的韵律规律:《菩萨蛮》采用了押韵的形式,每首诗的第二、第四句都是押韵的。
同时,诗歌的韵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
(2)教学生朗读和模仿诗歌的节奏:引导学生读诗,感受诗歌的流畅韵律。
可以进行诗歌朗读比赛,让学生在模仿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4. 诗歌欣赏和表达(1)通过朗读和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教师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好与感伤。
可以进行诗歌欣赏讨论,让学生表达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2)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对《菩萨蛮》的感悟和自己的思考。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菩萨蛮》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3)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知识,如作者、创作年代等。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的分析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4. 情景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5. 情景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方法。
六、教学内容1. 诗歌意象: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小山”、“重叠金明灭”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2. 诗歌情感:探讨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寂寞、相思等,分析其情感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1教案:《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该诗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
我们将学习这首诗的全文,并对诗中的意境、情感和韵律进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 能够欣赏和评价温庭筠的诗歌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欣赏和评价温庭筠的诗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展示诗文;2. 相关资料,包括诗人温庭筠的简介和诗作的背景介绍;3. 笔记本和笔,供学生记录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
2. 朗读:全班学生一起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教师对诗文进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5. 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温庭筠的诗歌创作,分析其艺术特点。
6. 写作:学生根据对诗中意境的理解,进行创意写作。
7.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诗文的结构、意境和情感的解析,以及温庭筠的艺术特点。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诗中意境和情感的分析文章;3. 请学生收集其他温庭筠的诗作,进行欣赏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讨论、欣赏和写作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意境和情感,并欣赏温庭筠的诗歌创作。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拓展延伸。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案《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解析是本节课的重点。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优秀5篇)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2、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教学方法诵读法、精读法、讨论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特色和技巧2.深入理解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1、看注解,合理想像,同学合作,理出词的大意: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在晨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忽明忽灭,蓬松如云的鬓发将掩未掩到雪白的脸颊,臃懒地起身后画起漂亮的眉毛,迟迟地梳理打扮。
插上头上的花饰,仔细地在镜子的前后照来照去,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穿上新贴图案的绣花丝绸短袄,那图案上是成双成对金色的鹧鸪。
2.概括上下片所写内容。
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形象。
下片:梳妆打扮的过程。
三、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发言。
1、找出词的韵脚,再前后读一读,说说在语感上有怎样的听觉之美?明确:韵脚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襦”、“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于听觉之美。
这就是词这种文学作品特有的音乐美。
2、词写了哪些意象?想一想作品如何营造出视觉之美的?明确:篇中写了“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美好的环境,柔美的鬓发,雪白的肤色,美丽的装饰,美妙的女子,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3、“双双金鹧鸪”和前面哪些写照相照应?又有怎样的含义?明确:“双双金鹧鸪”与“懒”和“迟” 相照应,见物生情,顾影自怜,孤独哀伤。
4、词中的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又有怎样的情怀?明确:篇中女主人公并非“无情”,只是她的“情”深藏不露,偶尔从“懒”、“迟”的动作中轻轻逗出,不经意地又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淡淡映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
客观而论,此词表面所写不过一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及其慵散无聊之心绪、自矜自怜之情怀,描绘了一幅唐代宫廷仕女图。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小山重叠金明灭”等诗句的含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爱情和离别之情,思考人生和情感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诗歌的韵律和结构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诗歌情感的深入分析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诗歌的文本材料。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简要介绍诗歌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诗歌: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小山重叠金明灭”等诗句的视觉效果。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解释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和交流。
5. 总结与拓展:对诗歌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欣赏,拓展文学素养。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兴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内容和理解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作业中的写作练习,包括诗歌理解和创造性写作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成果。
《菩萨蛮》教案[全文5篇][修改版]
第一篇:《菩萨蛮》教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菩萨蛮》教案【教学目标】1、简单介绍温庭筠,让学生能基本说出“花间词”和“温韦”的诗词风格。
2、通过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并说出词中的人物形象(慵懒的女子形象),并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心的孤寂无聊。
3、介绍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能让学生基本把握词中的白描和反衬手法,并能结合具体诗句作一定的鉴赏。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词起源于民间,中唐后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
“词”的别称: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词牌”。
一段称为一“阕”。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二、唐五代词(一)花间词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
花间词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共18人。
这些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花间词派的两种风格。
“温韦”并称。
(二)南唐词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词派。
南唐词,特别是后主李煜的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有所扩大。
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词风雄浑开阔奔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和柳永,词风缠绵细腻,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狭窄。
三、知人论世: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
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
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生活情感的深刻表达。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
(2)诗歌意境的分析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词。
(2)简介诗人背景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下注释,自主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及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深入欣赏诗歌之美。
(2)对比分析其他相似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3. 思考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中“愁”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策略2.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品味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意的理解: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语文素养的提高: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如何让学生领会诗中的意象,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2. 诗的韵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理解诗的音乐美。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音乐美。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3. 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诗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环境。
2. 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讲解诗的意思。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5. 总结:总结诗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 拓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投入和韵律感,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3. 讨论深度: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检验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文本,确保文本的准确性。
2. 参考资料:收集李清照的生平介绍、相关诗词评论等资料,以备讲解和拓展使用。
3.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朗读音频。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这首诗。
该诗选自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对诗句的解读、作者背景介绍、诗歌意境分析及修辞手法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全文,掌握诗句的含义。
2. 分析并了解作者温庭筠的创作背景及诗歌意境。
3. 掌握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把握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诗句含义的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掌握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小山重叠金明灭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作者介绍:介绍作者温庭筠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3. 诗句解读: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诗句的含义,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
4. 诗歌意境分析: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的意境,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5. 修辞手法讲解:结合诗句,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类似诗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作者:温庭筠3. 诗句解读: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4. 诗歌意境:描绘了一个美丽女子晨起梳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五言绝句,并对其进行简要鉴赏。
2. 答案示例:梦里花落知多少,夜深人静月如钩。
独上西楼望月空,遥思故乡在心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诗句的含义、诗歌意境及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菩萨蛮》教案[全文][修改版]
《菩萨蛮》教案[全文][修改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这首词。
该内容位于教材第四章《宋词欣赏》第二节《婉约派词人及其作品》。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牌介绍、作者介绍、词的内容解析以及艺术特色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背景知识、词牌特点以及作者生平。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菩萨蛮》所表达的情感及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词的内容解析、艺术特色分析。
难点:词中意象的解读、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入词中的意象。
2. 讲解:介绍《菩萨蛮》的背景知识、词牌、作者生平,分析词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3. 例题讲解:选取词中的一句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把握意象和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词进行解读,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2. 内容:背景知识词牌介绍作者生平词的内容解析艺术特色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菩萨蛮》为题材,创作一首诗或一幅画,表达你的感悟。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表达出对《菩萨蛮》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婉约派词人的作品,提高对宋词的欣赏水平。
组织一次诗词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中意象的解读2. 情感的把握3. 作业设计一、词中意象的解读1. 意象的象征意义:如“东风”代表着春天的到来,寓意生机与希望;“一江春水向东流”则暗示着时光流逝,人生无常。
2. 意象的描绘手法:词人运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使意象更具生动性和表现力。
3. 意象与情感的关系:词人通过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唐诗三百首》第四章第三节内容:温庭筠的《菩萨蛮》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菩萨蛮》全文。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温庭筠的词风。
3. 学生能够通过诗词了解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古代女性的心理。
2. 重点:背诵《菩萨蛮》全文和分析温庭筠的词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课本《唐诗三百首》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女性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
2. 讲解:讲解《菩萨蛮》的背景和作者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解析:逐句解析《菩萨蛮》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古代女性的心理。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句诗词,分析并展示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5. 练习:让学生背诵《菩萨蛮》全文,并进行随堂测验。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全文2. 温庭筠的词风特点3. 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写出《菩萨蛮》的译文和赏析。
答案:译文: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赏析:《菩萨蛮》是温庭筠的代表作之一,词中描绘了一位女性早晨起床梳妆的情景。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词的开头“小山重叠金明灭”,通过描绘山峦的叠影和金色的光芒,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
接着“鬓云欲度香腮雪”,以云鬓和雪腮来形容女性的美貌,形象生动。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通过“懒”字和“迟”字,揭示了女性内心的懒散和无聊,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女性生活的无奈。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令人深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温庭筠的词风,对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完整版《菩萨蛮》教案
完整版《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这首诗。
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唐五代诗词》第三节《花间集》,详细内容包括《菩萨蛮》的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词牌介绍、诗句解析以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菩萨蛮》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词牌特点;2. 掌握《菩萨蛮》的诗句内容,理解其意境和情感;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菩萨蛮》的意境和情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掌握《菩萨蛮》的诗句内容,了解其作者、创作背景及词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菩萨蛮》课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词背后的故事。
2. 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朗读《菩萨蛮》,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韵律;(2)介绍词牌特点,分析诗句结构;(3)解析诗句内容,理解意境和情感。
3. 例题讲解(15分钟)(1)选取一首与《菩萨蛮》意境相近的诗词,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2)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自主分析一首陌生诗词,锻炼鉴赏能力;(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5分钟)(2)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作者、创作背景、词牌特点;2. 诗句解析;3. 课后作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菩萨蛮》;(2)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写出自己的理解。
2. 答案:(1)背诵部分:自行检查;(2)分析部分:意象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花间集》中其他诗词,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菩萨蛮》的意境和情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2. 教学过程中的“解析诗句内容,理解意境和情感”和“例题讲解”;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写出自己的理解”。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温庭筠)这首诗。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材第四章“唐五代诗词”中的第二节“温庭筠诗词”,详细内容包括诗的背景、词牌、诗句解析、意境体会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背景、词牌特点及诗句含义。
2. 培养学生体会诗词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学习,了解唐代诗词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句的意境体会、词牌格律的理解。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了解、诗词风格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风插画,引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温庭筠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3. 诗词解析:逐句解析诗句,讲解词牌格律,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句中的意境美。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菩萨蛮》的鉴赏题,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诗词。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首类似的诗词鉴赏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主题:《菩萨蛮》(温庭筠)2. 内容:背景介绍、词牌特点、诗句解析、意境体会、诗词风格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的意境美,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答案:诗句“照影摘花花似面,蕊珠相对无言意”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感慨。
2. 作业题目:比较《菩萨蛮》与另一首唐代诗词的风格异同。
答案:唐代诗词风格多样,与《菩萨蛮》相比,另一首诗词可能更加注重抒情或议论,而《菩萨蛮》则以描绘意境为主,风格细腻、含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可布置拓展延伸任务,如让学生课后查找其他温庭筠的诗词作品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意境体会;2. 词牌格律的理解;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
菩萨蛮教案(通用3篇)
菩萨蛮教案(通用3篇)菩萨蛮教案篇1菩萨蛮韦庄请同学们阅读五首韦庄的《菩萨蛮》:一红楼别夜堪惆恨,香灯半掩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二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三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四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仆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五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一.简介:韦庄是唐初宰相韦见素的后人,杜陵人,少长于下邽,孤贫力学。
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
中和二年始离长安赴洛阳。
中和三年春,四十八岁作《秦妇吟》,结尾有“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之句,不久韦庄遂避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
乾宁元年五十九岁时中进土,为校书郎。
当时各地节度使不听中心号令,东、西川节度使不和,乾宁四年,朝廷遣“宣谕和协使”李洵入川,韦庄时年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
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王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
七十二岁的韦庄被任为宰相,开国制度均出其手。
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韦庄的诗集名《浣花集》。
二、阅读下面这首《菩萨蛮》,回答(1)—(2)两道小题。
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注①]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注②]似月,皓腕凝霜雪[注③]。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应当。
②垆边人:酒家女。
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教学学案
靖安中学彭丽
一、教材分析
《菩萨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的一首词。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个闺中女子起床、梳洗、画眉等一系列的动作,含蓄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孤独寂寞。
它选自中国最早的一本词集——《花间集》;它的作者是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
一首好词,本身就有一种魅力,你读它,就会被它吸引,被它感动,《菩萨蛮》就是这样一首好词。
通过学习这首词,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内心的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学情介绍
我所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的理科生,他们在高中语文必修四曾经系统的学习过词,在选修课本诗歌部分也学习了很多词人的作品,对词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但是,大多数理科生,他们平常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看文学类的书,更别说古典诗词了,课后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充与扩展,不符合语文学习一定要多读、多思、多写的要求,诗歌鉴赏能力还是相对薄弱。
从做诗歌鉴赏题目来看,通常是失分很多的一个题型。
所以激发他们对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诗歌鉴赏能力很有必要。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学情介绍以及《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背诵出这首词。
“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优美的语言、铿锵的声韵、向上的精神、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就能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提高学生诗歌方面的能力背诵可谓必不可少。
②学会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理解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而且“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也是《新课标》评价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我设置了教学目标二,又因为本文主题的含蓄性,所以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③在体会文本的语言、音律、情感之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热爱的民族是可悲的。
所以我设置了教学目标三。
四、教法与学法
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百花齐放的语文教学模式背后支撑的基本方法还应是“诵读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这两个方法迢递千年,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
所以教法我采用诵读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学法采用诵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
“自主合作探究”也是新课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由新课导入、自主诵读、合作探究、课堂小结、课后作业五个
部分组成
(一)新课导入
1、《菩萨蛮》正好是热播电视剧《后宫甄缳传》的插曲,所以我课前多媒体播放这首歌。
先声夺人,在上课开始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快速进入文本情境。
2、接着用问题导入:
这首《菩萨蛮》的歌是由姚贝娜演唱,歌词却是由晚唐五代时花间派代表人物温庭筠所写。
在《甄缳传》里这首词被安排在最后的大结局,歌曲随着甄缳对自己进宫以来经历的回忆渲染了一种浓重的悲情氛围。
俗话说:“女人心,海底针。
”通过歌词里对女主人公动作的描写,你能猜到歌词里女主人公的心思吗?
这里,以猜谜的形式使学生很快地处于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能够吸引学生很快的进入自主诵读。
(二)自主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文本。
(教师这时可以指导学生用这个单元要求的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下面注解和借助工具书的方式,“自行解决古诗文阅读中的障碍”)最后,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背诵出此词。
自主诵读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它既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一,也是下面合作探究的基础。
(三)合作探究
学生与教师的活动主要围绕二个问题,层层推进,能有效解决教学目标的重点与难点。
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围绕文本自由讨论举手发言进行表述。
教师主要是倾听、追问、总结,中间加上适当的方法指导。
这样的设计是因为“学生思想的疏漏,思维推进的过程,以及可贵的思想火花都在学生的表述之中,而教师在学生的表述中可以发现教学契机。
”
第一个问题:1、女子的心思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从"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两句很容易看出女子之孤独寂寞。
但这里尽量还是让学生自己说出。
“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②难点在“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这句,为了让学生明白一首好词,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字都有一种主题集中的效果,我会通过正话反说刺激他们思考:这句好像与主题无关,看来是闲笔了?学生不得不进入进一步思考。
这句的难点又在于“小山重叠金明灭”中“小山”指什么,所以从这个词语进行突破。
教师可以进行方法指导:1、学习诗歌要善于联想。
2、一个语言的符号,如何判断,要注意适合当时时代文化背景,才能够成立。
学生分析讨论发言表述。
明确总结:“小山”指“屏风”。
早晨的阳光照在有金碧螺钿的装饰的山屏上,金光闪烁,惊醒了还在睡梦中的女子。
足见女子是之慵懒。
“鬓云欲度香腮雪”,美却无人赏爱,更表现女子之孤独寂寞也,可见这句与文章主题也是一致的。
让学生体会好词的魅力。
③为了引导学生挖掘课文更深的意义,教师进一步追问:第一:但这位美女因为无人赏爱开始又“懒”又“迟”,但最后却还是“画”好了“蛾眉”,“梳洗”妆扮完了之后还“照花前后镜”看看自己是不是漂亮呢,这不是矛盾吗?第二:一个寂寞孤独的女子,为什么还要把那双双对对的的鹧鸪绣在自己的衣服上,让
自己每天都能看到呢?这不是更刺激自己让自己伤感吗?“通过继续追问将他们逼到思维的犄角,让他们处于'愤'和'启'的状态,这才是学习的关键。
”
说明这位女子虽然无人欣赏虽然孤独,但并没有堕落放弃自己,暗含女子对向上向美向好的执着追求,也是这首词最感人的地方所在。
接着进一步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
教师提问2、俗话说“文如其人”,《菩萨蛮》的描写的是一位美丽却无人赏爱孤独的女子,温庭筠为什么要设置一个这样的形象呢?与他自己本身有什么关联吗?
①指导学生以中国古代夫妻男女关系与君臣关系相似的角度去分析
②指导学生通过《离骚》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非常相似的角度去析。
得出温庭筠在这里很有可能想通过这位女子虽然不受赏爱孤独寂寞却仍然有一种向上向美向好的精神的追求,来表达自己的志愿。
(四)课堂小结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
人生最悲哀的事没有什么比心死了僵化了更悲哀的了,而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
学古典文学能让你有一颗活泼敏锐的善于感发的心灵,这是作为一个人真正的根本所在。
让我们教成为一个热爱诗词的幸福的人吧。
(这个设计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
1、写一篇课后随笔
2、推荐学生阅读有关诗词赏析书籍:诗词基础好一些的可以阅读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薄弱一点的可以阅读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和白落梅的〈〈烟月不知人事改〉〉。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通过随笔,教师能从中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以此反观教学效果,及时发现教学不足之处,及时对日后的教学加以补充或更正。
新课标还要求,学生需要“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
”“学生在一段时间里专注地读好一两本书,会终身受益。
”所以我设置这了这两项作业。
整堂课的三个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得到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