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景颇族的资料

景颇族的资料

景颇族的资料1.简介景颇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怒江、德宏和临沧三个州。

他们也生活在邻近的缅甸和印度。

景颇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独特的民族之一。

2.历史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景颇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4000年。

他们最早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后来逐渐转向农业。

在历史上,景颇族曾被称为契丹、黑契丹、遗朝、纳西等多个名字。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曾形成了独立的王国,并且对中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3.语言和文字景颇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乌孜嘎-缅甸语群。

他们没有独立的文字系统,使用汉字和拉丁字母来记录语言和文化。

近年来,景颇族的教育事业得到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景颇族青年学会了使用汉字写作。

4.生活习俗景颇族是个崇尚自由的民族,他们喜欢唱歌、跳舞、赛马、射箭等各种传统体育活动。

在结婚习俗方面,景颇族采用一夫多妻制,通常一个男人可以娶多个妻子。

婚礼上的歌舞表演是一大特色,景颇族人们穿着传统的服饰,跳着优美舞蹈,祈祷新婚夫妻的幸福。

5.宗教信仰景颇族人民多信契丹教,这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崇拜自然神灵。

契丹教信徒通过祭祀来祈求丰收和平安,同时他们还会举行一些仪式来庆祝丰收和传承民族文化。

6.传统节日景颇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是契丹年,这是景颇族的农历新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家庭团圆、舞蹈和唱歌等。

此外,景颇族还有丰收节、刈麦祭和尤努斯节等。

7.衣着和饮食景颇族的传统服饰非常丰富多样,男性喜欢穿短衣、长裤和长袍,女性则穿着颜色鲜艳的民族服装。

在饮食方面,景颇族人民主要以粮食为主食,如大米、玉米和小米。

此外,他们还喜欢吃野味,如猴子、鹿肉和蛇肉等。

8.经济状况景颇族人民经济以农业、畜牧业和手工艺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和棉花等作物。

他们还擅长制作竹木工艺品、织布和编织等手工艺活动。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为景颇族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许多景颇族人民从事导游和酒店等相关行业。

契丹小字词汇索引

契丹小字词汇索引

契丹小字词汇索引契丹小字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字,也是中国汉字的来源之一。

虽然契丹小字已经不再使用,但它仍然是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和语言的重要资料之一。

本文汇总了契丹小字中常见的词汇,按照语言学和文化分类,带您一起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一、家庭和社会生活类词汇1. 女婿(yalan):指女儿嫁出去的丈夫。

2. 公主(gungšu):表示宫廷中的皇家女性或贵族女性。

3. 皇室(milwat):指皇帝及其家族。

4. 头领(bürgen):指领导一个群体或部落的人。

5. 离婚(sišümü):指双方协商后解除婚姻关系。

二、衣物和饮食类词汇1. 羊毛(qabqal):指织毛衣服所用的原料。

2. 面粉(čaqal):指为制作饼干、面条等而磨成细粉的谷物。

3. 酸奶(arqlaga):指用奶酸发酵后制成的一种饮品。

4. 沙漠(boölük):指缺少水源、植被、道路等的荒漠。

5. 豆腐(tūfū):指用植物原料发酵后制成的一种食品。

三、军事和治理类词汇1. 护卫(batur):指负责护卫皇帝或贵族的军事力量。

2. 兵器(kirlang):指用于战争或军事活动的武器和装备。

3. 城墙(uyangga):指用于防御或围攻的城市建筑结构。

4. 税收(čugul):指政府收取的各种税款和费用。

5. 立法(nomun):指制定和颁布法律、条例和政策的行为。

四、宗教和哲学类词汇1. 道教(doyi):指一种宗教体系,主张通过修炼修身达到超乎世俗的境界。

2. 经文(čuγur):指各种宗教经典和文献。

3. 佛教(pota):指源自印度的宗教体系,主张通过禅修和修行达到解脱。

4. 牛津(cinī):指一种哲学思想,追求理性和实证研究,注重推理和辩证。

5. 表演(huwem):指传统戏剧、音乐和舞蹈等表演艺术形式。

以上是常见的契丹小字词汇,展示了辽代文化和语言的一些方面。

这些词汇在研究历史、文化、语言和翻译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诗文中所体现的契丹春捺钵文化

古诗文中所体现的契丹春捺钵文化
的场景 。
繁衍之地 , 因此吸引着辽代帝王 的目光。辽代的皇 帝 曾把春捺钵设置于此 , 以渔猎之机 , 大宴群臣, 商 议 国事。 文人墨客为此 留下 了大量的诗 文, 为研
究 契 丹捺钵 文 化 提供 了史 料 资 源 。透 过 诗句 中所
烘托的景致 、 诗行 中所渗透 的政治经济、 诗意中所 抒发的情感 , 能够感受那些早已沉淀在历史长卷中 的片段 , 去拾起那些遗失的民俗 民风。本文主要从 古代一些诗文 中来探索契丹春捺钵文化。
孙立梅 , 洪泉 王
( 白城师范学院 历史学 院, 吉林 白城 170 ; 300 大安市第一 中学 , 吉林 大安 1 10 ) 330
摘要 : 契丹四时捺钵独具特色, 尤其是 契丹春捺钵。大量的古诗文 中的春捺钵记载, 反 映 了契丹人 的游牧 渔猎 旧俗 , 独特 的政 治统治特 色 , 以及 尚武 精神 。本 文主 要从古代 一
春河、 春河 、 纳河 2 次 , 1 去长 春州 、 州 1 春 1次 , 鱼 去
《 辽史 ・ 食货志》 记载 : 祖宗 旧制, “ 常选南 征马数
万 疋 , … 复 选 数 万 , 四 时 游 畋 ; 则 分 地 以 … 给 馀 牧 ” 1 o3可见牧 养 的马 , 了军 事 战争需 要外 , r 除 主要
儿泺 2 4次 , 去大 鱼泺 、 春州水 淀 、 泺 l 。通 过 长 O次
上述所记可以看出, 因为查干湖、 月亮湖等地泡沼
众多、 水草 丰茂 , 珍 禽 异兽 和众 多 名 贵 鱼类 栖 息 是
就是四时捺钵 的需要。就如姜夔《 契丹风土歌》 中 所 言 :契 丹 家 住 云 沙 中 , 车 如 水 马 若 龙 。春 来 “ 耆 草色一万里 , 芍药牡丹相 间红。大胡牵车小胡舞 , 弹胡 琵琶调 胡 女 。一 春 浪 荡 不 归 家 ,自有 穹庐 障 风 雨 。平 沙 软草 天鹅 肥 , 几千 骑晓 打围 。皂旗低 胡 昂围渐急, 惊作羊角凌空飞。海东健鹘健如许 , 鞲 上风生看一举 。万里追奔未 可知 , 划见纷纷落 毛 羽。……”4 象地展现 了契丹人游牧 以及射 猎 -形

金朝的契丹族掌控与汉族统治

金朝的契丹族掌控与汉族统治

金朝的契丹族掌控与汉族统治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统治者为契丹族人。

在金朝的统治下,契丹族与汉族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还关乎着文化和民族认同等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金朝的契丹族掌控与汉族统治的问题。

首先,金朝的契丹族掌控主要体现在政治层面。

契丹族崇尚骑兵文化,对统治地区实行了军事与行政分离的政治制度。

他们把大型军队编制成十二个军区,由契丹贵族担任军区指挥官。

这样的分置结构使得契丹族能够有效地掌握实权,并确保了他们的统治地位。

与此同时,金朝也设立了中央行政机构,将其分为三个部门:军事、经济和统战。

其中,军事部门由契丹族贵族垄断,经济部门则由汉族官员管理。

这种政治格局使得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其次,契丹族的统治对汉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金朝的初期,契丹族比较尊重汉族的传统文化,他们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根基,推行儒家文化。

这使得汉族文化得以保留和推广,与契丹族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融合。

在汉族社会中,士人阶层与契丹统治者保持着一定的互动,士人们通过参与朝政和文化活动来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契丹族逐渐丧失了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开始对汉族进行歧视和压迫。

这导致了汉族社会的动荡和不满情绪的蔓延。

另外,金朝在经济方面也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以契丹族的利益为出发点。

金朝推行了一种特殊的经济制度,即“均田制”。

这种制度规定,每户人家只能拥有一定数量的田地,无论人口多少。

契丹族统治者控制着大量的土地资源,而汉族人则相对较少。

这不仅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还使汉族人对金朝统治的不满情绪日益加深。

相对应的,金朝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限制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使得汉族社会的经济状况逐渐恶化。

最后,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文化差异。

契丹族在宗教方面信奉满教,而汉族人多信仰佛教和道教。

这两种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契丹族与汉族在宗教上存在着隔阂。

契丹文化研究报告

契丹文化研究报告

契丹文化研究报告1. 引言契丹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它的兴衰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契丹文化是契丹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艺术等方面的表现,对于了解契丹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对契丹文化的深入研究,对契丹王朝及其文化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2. 契丹王朝概述契丹王朝,又称辽朝,创立于916年,其最辉煌的时期是在10世纪初到12世纪初,其疆域包括今天的中国东北、蒙古、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

契丹王朝以善于骑射闻名,其统治阶级主要由契丹人组成,不同于其他汉族王朝的统治模式。

3. 契丹文化的特点3.1 政治制度契丹王朝实行了一系列独特的政治制度,如采用“三省六部制”来管理国家事务,设立精细的官职和官员选拔制度等。

契丹政权的建立使得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治进一步发展,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军事体制契丹人以骑射为主要战术特点,擅长步战和骑射的契丹骑兵成为契丹王朝军队的中坚力量。

在军事装备方面,契丹军队采用轻便灵活的战骑和强力的弓箭,形成了独特的战斗风格。

3.3 经济形态契丹王朝的经济主要以农业和牧业为基础,其中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牧业则以牛、羊、马等为主要养殖对象。

此外,契丹人还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贸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4 社会风俗契丹人的社会风俗具有浓厚的游牧民族特色,他们通常居住在帐篷或简易的房屋中,善于驯养骏马和猎豹。

契丹人的饮食习惯也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富有营养。

3.5 艺术表现契丹王朝在艺术方面也独具特色,特别是契丹文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契丹文在书法、绘画、音乐和舞蹈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4. 契丹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交流契丹王朝与中原的汉族王朝有着频繁的交流,这不仅表现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交往,还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上。

契丹人通过受汉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契丹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中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

从“鏊”一窥辽金饮食生活

从“鏊”一窥辽金饮食生活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1 “鏊”释义鏊,民间也叫鏊子、饼鏊,是制饼工具。

鏊,在古代,早已有之,《说文句读》说:“鏊面圆而平,三足,高二寸许,饼鏊也。

”《正字通》说:“鏊,今烙饼平锅曰饼鏊,亦曰烙锅鏊。

”《广韵》也说:“鏊,饼鏊。

”《玉篇·金部》提道:“鏊,饼鏊也。

”从文献中可知,鏊平面圆形,中心略凸,主要用于烙饼,是一种专用的饼食炊器,多用铸铁做成。

时至今日,河南、苏北、山东等地依然有“家家支鏊子,户户烙煎饼”的习俗。

2 鏊的考古发现在1980年发掘的河南荥阳点军台仰韶文化遗址和1981年发掘的河南荥阳青台遗址中,均发现一种形状特殊的陶器(图1),该陶器材质为陶土加砂,顶部为圆形平面,下有三足或四足,底部有烟炱痕迹,证实为早期陶鏊,可见在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就有先民用陶土烧制鏊来做饼,这可能是考古发现的鏊源头。

当煎饼飘香,岁月留痕,原始先民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向用火熟食过渡,原始的食文化便形成了。

千年来,用鏊烙饼传承不衰,烹食之器依旧。

汉代时,中原地区的冶铸技术迅速发展,日用器具中增加了铜鏊、铁鏊,河南焦作嘉禾屯窖藏中出土的东汉弦纹铜鏊即是证明。

魏晋以后,除中原地区外,其他地区也发现了不同时代烙煎饼的壁画多幅。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中有大量表现厨事活动的画面,其中有摊煎饼的图像,画面中一位跪坐厨娘用双手掀起煎饼,旁边有一弧面三足鏊盘。

河南登封高村宋代壁画墓的“烙饼图”,为我们提供了鏊盘使用的宝贵图像资料。

画面中有三位女子,一女子坐于鏊前,双袖挽起,右手持铁条翻饼。

鏊右侧放一圆盒,内有烙饼。

中间女子俯身案边,挽袖持杖,正擀面饼。

另一女子,双手托盘欲送饼,似走却又回首。

从图中看,鏊是弧形无沿,中间高两边低,主要用来烙制擀好后的饼,与前述煎饼的工艺略有不同(图2)。

在与宋对峙的辽朝境内也有鏊的考古发现,如当时的辽南京(即今北京)就发掘过辽代韩佚墓,出土了1件陶鏊冥器,高仅为5.4厘米,鏊顶部圆平,下方有三扁方足(图3)。

契丹饮食文化在墓葬壁画中的反映

契丹饮食文化在墓葬壁画中的反映

上展 开与发 生 。近年 来 , 辽 墓 的 许 多壁 画中 发现 在
有饮 食场面 和获 取食 物 来 源 情景 的 内容 , 是 契丹 这 饮食 文化在 绘 画艺 术 中的一种 表 现方式 。
契丹放 牧人 , 手持 牧鞭 驱赶群 畜 。


反映饮食来源 的墓葬壁 画
( ) 三 内蒙古 喀 喇沁旗 上烧 锅 1号辽 墓¨壁 画 的

头红 牛与一 头黑 牛正在 交配 。牛 群左下 方绘 奔 驰
的群 马 。 ( ) 二 内蒙 古克 什克腾 旗二 八地 1号 辽慕心 石棺
画 的放牧 图 , 于 石棺右 内壁 。全 画 由马、 、 组 绘 牛 羊
成一牧 群 , 在最前 面的是两 匹全鞍 马 , 走 之后尾 随 四
匹 散 马 , 作 奔 腾 追 逐状 。 散 马 之后 为 牛 群 , 九 均 共 头 。 牛犊 夹 于 中间 , , 一 -d 牛尾 随其后 , 两头花 牛 , 一 头黑 牛 , 头黄牛 , 四 均作低 首 、 尾 、 走 状 。最 后 为 垂 行 羊 群 , 十五 只山 、 共 绵羊 。 昂首追 逐 状 。牧 群后 有 作
的 热衷 和挚 爱 。 关 键词 : 葬壁 画 ; 食 文 化 ; 丹 民族 ; 代 墓 饮 契 辽
中圈分 类 号 : 0 5 J 一O 2 收 稿 日期 :0 5一O 一O 20 9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3 52 0 ) 1 0 4 7 10 —2 9 (0 7 O —07 —0
书》 《 、新唐书》 等史籍都有传 , 主要活动于潢水( 今西 拉木 伦河 ) 和土河 ( 老 哈河 ) 令 流域 , 于公 元 97年建 0 立 了地方性 割 据政 权—— 辽 朝 , 历 史 发 展 的 大舞 在 台上 存在 了二百 余 年 , 造 了灿 烂 的 民族 文化 。契 创 丹 的发祥地 西辽河 流 域 , 处 燕 山 山 脉和 大 兴安 岭 地 山脉的夹角 地带 , 是衔 接华北 平原 、 东北 平原 和蒙古 高原 的三角 区域 ,负 山抱海 ” “ 沃宜 耕植 , 草便 “ ,地 水 畜牧 ” 加之 山峦 叠伏 , 木密 茂 , 湖 交 错 , , 草 河 有着 十 分 优越 的农 、 、 、 、 林 牧 副 渔多种 经 济资源 。契丹 兴起 后 , 业 结构 以畜 牧 、 猎 为 主 , 有 微 弱的 农 业 。 产 射 兼 契丹 立 国后 , 农业 经 济 迅速 发 展 , 而畜 牧 、 猎始 终 渔 并行 不废 。这 就 决定 了契 丹米 、 、 、 面 肉 乳兼 容 的饮 食 结构 , 形成 了丰 富多样 的饮 食文 化 。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及其影响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及其影响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及其影响【摘要】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是契丹族特有的时间管理制度,其起源和意义在整个契丹族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该制度内容包括规定工作和休息时间的安排,执行方式以及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这一制度的执行使契丹族社会更加有序和高效,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稳定和秩序。

在政治方面,四时捺钵制度使契丹统治者更加清晰地掌握国家事务,提高了政治管理水平。

在经济方面,该制度对生产和商业活动的调控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对整个契丹族社会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起源、意义、内容、执行方式、社会影响、政治影响、经济影响、总结、历史意义。

1. 引言1.1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的起源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契丹族建立国家后的早期历史时期。

据记载,契丹族在统治下的各个部落与地区为了调控人口数量和资源分配,开始实行四时捺钵制度。

这一制度是契丹族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

1.2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的意义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的意义在于其对契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时捺钵制度的实施使得契丹族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明确的规范和秩序,有助于调节社会关系和促进社会和谐。

这一制度有利于契丹族统治者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和管理,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四时捺钵制度的实施还有助于契丹族社会的经济发展,通过规范农田的耕种和收获时间,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一制度也对契丹族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统治者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基础。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的意义在于为契丹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基础,对契丹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 正文2.1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的内容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是契丹族特有的一项传统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这一制度规定了契丹族在四季中不同的时间里应该进行何种活动,以及如何进行这些活动。

契丹民俗—中华文化独特的风韵

契丹民俗—中华文化独特的风韵

作者简介:刘桂馨,女,辽宁朝阳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收稿日期:2016-10-7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6)04—102—05契丹民俗—中华文化独特的风韵刘桂馨(朝阳市博物馆辽宁朝阳122000)[内容摘要]在从公元916至1125年的200多年里,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辽帝国,统治着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

期间,契丹民族兼收并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和契丹民俗。

主要展现形式为服饰文化与发式特征、马具文化与辽代陶器以及契丹民族的墓葬习俗等。

契丹民族的民俗特征展露了该民族的民族特性、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这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链条与佐证。

[关键词]契丹民俗;服饰;发式;马具;辽代陶器;墓葬契丹族是源于东胡族系的一支游牧民族,北魏时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

唐初活动于营州(今朝阳)北部一带。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公元947年定国号为“辽”。

辽(公元916—1125年)是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存在时间仅二百多年。

它一直把吸纳和融合周边地区的艺术和文化作为契丹族文化政策的主旋律,与定居在辽国境内的各民族一起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大漠风情和契丹民俗,留下了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

一、服饰文化与发式特征彰显了契丹民俗的民族特性(一)契丹服饰契丹人早期居住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这里多山林,气候也十分寒冷。

契丹先民以游牧狩猎为业,多衣着兽皮,“戴猪服豕”,“网罟禽兽,食肉衣皮”。

辽太宗时期制定了服制,“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以其便焉”。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契丹族后裔才有了丝织布帛的衣服,很快得到普及。

契丹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左衽”是契丹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据文献记载,契丹国服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猎服、吊服六类。

契丹辽社会风俗习惯对当今赤峰地区的影响

契丹辽社会风俗习惯对当今赤峰地区的影响

契丹辽社会风俗习惯对当今赤峰地区的影响作者:闫献冰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6期摘要: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面积9.02万平方千米。

在辽代时,辽五京中有二京位于今天的赤峰市境内,分别是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的辽五京和位于赤峰市宁城县的辽中京。

赤峰是辽早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0多年的辽代历史,契丹族的生活习惯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对赤峰地区的风俗习惯还有一定的影响,文章选择了节日、饮食、游戏和生产习俗来论述这些风俗习惯对赤峰的影响。

关键词:辽代;赤峰;风俗习惯;影响1 节日习俗1.1 元宵节赏灯元宵节赏灯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春节前后至元宵节时,朝廷会举办大型的灯饰展览活动,并常常附带一些民俗活动,极具传统性和民族特色。

契丹民族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有观赏花灯的习俗。

《辽史》中就有辽穆宗耶律璟于应历十二年(962)正月“夜观灯”的记载。

元宵佳节赏灯的习俗是契丹族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但是契丹族人因为喜爱而保留了下来,并形成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每年都会举办花灯会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今天的赤峰地区,其下辖的七旗两县三区都会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办花灯节,让百姓同享节日的喜庆。

传统的制灯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特别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彩灯艺术的花样翻新。

虽然花灯的样式改变了,但赏花灯这种形式一直延续了下来。

1.2 五月节五月节是端午节的俗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契丹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也会举办隆重的仪式来庆祝节日。

古代辽人用艾和棉做成艾衣,以备严冬御寒,也会用艾做成艾糕,系五彩丝索于臂以辟邪免灾。

皇帝佩戴的五彩丝索称“合欢节”,也叫“长命缕”。

同时,还有拜天、射柳和击球等习俗。

以彩色丝结成合欢索就是现在赤峰地区的孩子们在五月节这一天佩戴在手臂上的五彩绳。

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早上,家中老人会用五色线结成绳系在孙辈的手腕上,等到第一场雨来临的时候,将五彩绳解开放在雨水中,以祈求孩子身体健康,祛除灾祸。

辽金元时期的北方文化与民族融合

辽金元时期的北方文化与民族融合
赵孟頫、黄公望等。
建筑艺术
元朝建筑以宫殿、寺庙为主,注 重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细节装饰, 同时融入了西域建筑风格,形成
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05
北方地区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
契丹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
契丹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01
契丹族在辽朝建立前主要信奉原始的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崇拜自然和祖先。
佛教的传入与影响
02
元朝科技发展与传播
元朝天文学
元朝设立了天文台,进行了大规模的 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推动了天文学 的发展。
元朝农业技术
元朝重视农业发展,推广了先进的农 业技术和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元朝还兴修水利、治理黄河 等,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元朝数学
元朝数学家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重要成 就,如朱世杰的《四元玉鉴》等著作 ,代表了当时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元朝统治者重视儒家思想,设立学校、选拔官员,以儒家经典作为教育
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同时,元朝还出现了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
影响。
06
北方地区科技发展与传播
契丹科技发展与传播
契丹文字
契丹人创造了契丹文字,用于官方文件和书籍的书写,促进了文 化的传播。
契丹历法
契丹人制定了先进的历法,对天文、历算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
3
建筑艺术
金朝建筑以宫殿、寺庙为主,注重建筑的空间布 局和细节装饰,体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
元朝文化艺术
元曲
元朝时期出现了元曲这一独特的 文学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两种类型,代表了元朝文学的最
高成就。
绘画艺术
元朝绘画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 上,吸收了西域绘画技法,形成 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画家有

从辽代饮食用语看当时东北各民族饮食文化——以《辽史》《契丹国志》《渤海国记》《三朝北盟会编》《松

从辽代饮食用语看当时东北各民族饮食文化——以《辽史》《契丹国志》《渤海国记》《三朝北盟会编》《松
饮 食 文 化特 点 。 关键 词 :辽代 东北 民族 饮食 用语 饮 食 文 化
辽 代 是 公 元 9 7 由游 牧 民族 契 丹 族 建 立 起 来 的北 方 0年
(3)加 之 水 旱 , 菽 粟 不 登 。 ( 《 史 ・列 传 第 辽
● ●
封 建 王 朝 , 与 北 宋 交 界 ,形 成 与 当 时 统 治 中原 江 南 的宋 朝 三 十 三 》 )
19 3
袢 黼 雠 黼 瞅 师掰 舣
语 林考古
馒 头 毕 , 从 人 起 , 如 登 位 使 之 仪 。 ( 辽
从 典 籍 中 的这 些 饮 食 用 语 可 以看 出 , 奚族 本 身 “ 耕 善
史・ 志第 二 十》 )
种 ” ,种 植 一 些 谷 类 作 物 ,但 他 们 不 种 “ 柘 ” ,所 以契 桑 丹 族 “ 民种 桑 麻 ” ,体 现 了 民族 间 文 化 的 交 融 。在 奚 族 叫 吃 “ 粥 、秒 精 ” 的 同 时 , 也 同契 丹 族 一 样食 用 多 样 的 肉 糜 类 食 品 ,如 鹿 、獐 子 、牛 、马 、羊 、猪 、 骆驼 等 。 三 、有 关 室 韦系 诸 部 的饮 食 用语

(2) 果 令 种 稻 , 引 水 为 畦 。 ( 辽 史 ・列 传 第
三 十 四 ) 参 考 文献 :
(1 0)俗 煎 饼 食 于 庭 中 , 谓 之 “ 天 ” 。 ( 《 熏 辽 史 ・ 第二 十 二 》 ) 志
[][ 许慎. 1 汉] 说文解字 [] 北京:中华书局 ,1 9 . M. 6 9
混 杂 而 居 , 其 相 互 间 文 化 的交 流 与 融 合 ,形 成 了 东 北 地 区 部 ・ 》: “ 日 : ‘ ,蒸米 麦熬 过 ,磨 作之 。 ’ ” 妙 恭 妙

契丹文化和让国皇帝耶律倍

契丹文化和让国皇帝耶律倍

外扩张。西打倒甘州回鹘,东灭渤海国,南占燕云
十六州。
926年,耶律阿保机回师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称制。 930年,契丹东丹(原渤海国)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 944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上表称孙不称臣。耶律德光于是率军南下。 947年,攻克后晋首都东京,灭后晋。二月,以晋国称大辽,改年号为“大同”。 因“纵兵掠刍粟;括民私财;不遽遗诸节度还镇”大失民心而招中原人民反抗, 无法巩固统治,四月,被迫引军北返,在河北栾城病逝。经过世宗,穆宗,景宗, 一再发生争夺皇权战争。上层不稳,迫使穆宗停止了辽太宗、辽世宗一贯执行 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复因长期战事而消损的国力,与南唐、北汉联合对抗遂 渐兴旺的后周政权。 969年二月,辽穆宗被侍人所弑。景宗耶律贤被推举为帝,改元为保宁。由于景 宗勤于政事,重用贤臣如室昉、郭袭,使辽王朝出现了一阵清明。 1004年,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 寇准坚持,无奈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前峰, 辽将萧闼凛战死。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辽与宋朝订立澶渊之盟,并与西 夏结好,从而形成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与宋订立澶渊之盟 后,两国各守旧界,此后不再有大的战事。
他们早期游牧渔猎为生,阿保机时代开始务农。但辽代皇帝仍有四时按钵
的传统。
契丹属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其服装佩饰及发式均不同于中原汉族,有他们自 己的民族特色。 如服饰,契丹男子上身多穿圆领左衽窄袖长袍,衣长过膝,腰间系带。这种契 丹男服在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敖汉旗北三家辽墓出土的壁画中均有 形象描纷。契丹男子的下身一般穿长裤或连靴裤。契丹女子上身外衣多为直领 左衽长袍,又称“团衫”,前拂地,后长而曳地尺余。这种女式左衽“团衫” 已在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中有实物出土。契丹女子下衣多穿裙和裤。裤有长裤, 其内还有贴身套裤,契丹人称之为“吊敦”(或“钓墩”),只有两条裤管, 无裆无腰。契丹人的冠帽,除贵族、官员们戴的金、银和纱冠外,契丹平民多 戴无附饰的毡冠,又称“毡笠”。契丹人的毡冠圆顶或方顶,无檐,紧罩头上, 有缨系于颏下。 契丹人的服饰文化首先是对生活在契丹辽地、与契丹人杂居混住的汉族人产生 了影响,主要标志是:不少汉人也开始穿戴起契丹民族服饰来。如近年在河北 宣化发掘的辽代汉官墓葬中,其墓室壁画中的人物,既有汉人装束,又有契丹 人装束,“反映了辽代中晚期民族融合的情况”。 长期居于契丹辽地的汉人 受契丹服饰文化影响,改穿契丹民族服装,当时北宋出使契丹的使者们亦曾耳 闻目睹。

从辽代饮食用语看当时东北各民族饮食文化

从辽代饮食用语看当时东北各民族饮食文化

从辽代饮食用语看当时东北各民族饮食文化辽代东北地区生活着众多民族,这些民族的饮食文化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而在《辽史》《契丹国志》《渤海国记》《三朝北盟会编》《松漠纪闻》等典籍中出现的饮食用语,基本上能反映出辽时期东北各民族饮食文化特点。

标签:辽代东北民族饮食用语饮食文化辽代是公元907年由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起来的北方封建王朝,与北宋交界,形成与当时统治中原江南的宋朝相对峙的局面。

在辽朝统辖范围内的东北地区,东至日本海、东海、鞑靼海峡(包括库页岛)与鄂霍次克海,西至贝加尔湖东巴尔古津河流域,最北端达外兴安岭一线[1],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契丹、奚、室韦系诸部、渤海、女真、五国部、汉等众多民族都聚居于此。

由于多个民族的混杂而居,其相互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而多样的文化面貌。

因此,本文搜取《辽史》《契丹国志》《渤海国记》《三朝北盟会编》《松漠纪闻》中有关东北各民族的饮食用语,借此探究辽代东北各民族的饮食文化。

一、有关契丹族的饮食用语由于契丹族在整个辽代处主体地位,所以典籍中对契丹族饮食文化的记载比较详尽。

(1)是岁,春州斗粟六钱。

(《辽史·本纪第二十二》)(2)果令种稻,引水为畦。

(《辽史·列传第三十四》)(3)加之水旱,菽粟不登。

(《辽史·列传第三十三》)(4)每岁寒食以一盂麦饭洒明宗陵乎?(《契丹国志·卷之四》)(5)途次绝粮,术者进麨(炒的米粉或面粉,一种干粮)与枣。

(《辽史·本纪第三十》)麨:米、麦等炒熟后磨粉制成的干粮。

《本草纲目·谷部·麨》:“恭曰:‘麨,蒸米麦熬过,磨作之。

’”(6)以给日用,糗粮刍茭,道在是矣。

(《辽史·志第二十八》)糗:炒熟的米、面等干粮。

《说文》:“糗,熬米麦也。

”“炒,熬夜。

”(7)法渍法曲面曲。

(《契丹国志·卷之二十一》)(8)命中丞奉茶果,饼饵各二器,奠于天神、地祗位。

第2课 契丹文化

第2课  契丹文化

平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平泉的文化底蕴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5000年的红山文化、1000年的辽金文化、300年的满清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最值得我们骄傲的,就是作为契丹文化的发源地,平泉契丹文化的深度与内涵在全国更是独树一帜,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契丹族从发生、发展、强盛、衰败直至消亡,前后经历了一千年。

平泉是契丹民族的发祥地,契丹人关于自己的始祖还有一个传说呢。

契丹始祖的传说《辽史》记载:“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

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

”意思就是说一位久居天宫的“天女”倍感天宫的枯燥寂寞,她驾着青牛车,从“平地松林”沿潢水顺流而下。

恰巧,一位“仙人”乘着一匹雪白的宝马,从“马盂山”随土河一直向东信马由缰。

青牛和白马,在潢水与土河的交汇处的木叶山相遇了。

两人相爱了,结合了,繁衍了。

他们生了八个儿子,后来壮大,分成八个部。

故事中的“马盂山”位于平泉市柳溪乡,当地人也叫“光秃山”。

故事中的土河指的就是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市柳溪乡七老图山脉海的老哈河。

20世纪50年代,在平泉市蒙合乌苏乡八王沟村发现了大长公主墓,她的母亲就是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萧太后。

另外,平泉市境除大长公主墓外,还有窦景庸墓、八王沟辽墓群、小吉沟辽墓等。

这些古墓及其遗物的发现,更进一步证明平泉是契丹人的故乡。

文字契丹文是辽朝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契丹的文字,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形式。

契丹族创字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觉,对其他民族也有不少影响,例如西夏创造党项文字、金朝创造女真文字、元朝创造八思巴文字。

文学契丹人在语言运用上有其独特的技巧,他们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评论事物和品评人物。

他们的作品有诗、词、歌、赋、文、章奏、书简等各种体裁,有述怀、戒喻、讽谏、叙事等各种题材。

作者包括帝后、宗室等。

乐舞契丹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辽代的社会风俗和宗教

辽代的社会风俗和宗教

辽代地社会风俗和宗教婚姻、姓氏契丹人奉行同姓不婚地原则,即所谓“同姓可结交,异姓可结婚”①.姑舅表亲地婚姻比较普遍,并且不受行辈地限制,建国初期还有“姊亡妹续之法”.述律、拔里、乙室已三族都是与皇族耶律氏互通婚姻地家族,后族女为后、男尚主地特殊地位和它所反映地这种婚姻形态,既有早期婚姻习俗地影响,也是统治集团地政治需要,普通部民遵循着同姓不婚地原则.“契丹部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婚嫁不拘地里,至阿保机建国后,始以“王族号为‘横帐’,仍以所居之地名曰世里著姓”②.世里,汉译为“耶律”.建国后,为笼络和安抚契丹诸部贵族,阿保机对出任过联盟首领地大贺、遥辇家族一律赐以国姓,于是辽朝始有“三耶律”.太宗灭晋,汉人李崧依汉人习惯为后族小汉制定了汉姓“萧”③.从此,与皇室通婚地后族皆以萧为姓.由于诸部落首领多出自于上述贵族之家,部民地姓氏又从其首领,故而契丹人只有耶律与萧二姓.居住、饮食游牧地契丹人“随阳迁徙,岁无宁居”①,居住地是便于迁徙地穹庐式毡帐,类似现在内蒙古牧区牧民居住地蒙古包.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二八地辽墓地石棺上所绘地契丹住地小景,提供了这种毡帐地形制,门多东向.车马是迁徙、游牧不可缺少地运载工具.契丹人迁徙地,夏日选择高阜处,秋、冬、春季则选择背风向阳临水处.食物以乳肉为主,也有少量粮食.肉类可煮成“濡肉”,也可制成“腊肉”,牛、羊乳和乳制品是他们地食物和饮料.粮食则有“糜粥”,“炒■”.果品有桃、杏、李、葡萄等,常用蜜渍成“果脯”,夏日有西瓜,冬天有风味果品“冻梨”.饮料有乳和酒,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地酿酒业对后世有着深远地影响.建国后,汉人、渤海人地食品也传入了契丹,辽朝皇帝过端午节时就有渤海厨师制作地艾糕.服饰和发式契丹贵族地服装依其所任官职而有所不同,皇帝和南面官着汉服,皇后和北面官着胡服.又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猎服之别.胡服有长袍、短衫、裤、靴、帽.袍服为圆领、交领或直领,左衽,窄袖.腰束带,有地带上还悬佩小刀、荷包、针筒、锥、火石和各种金、玉、水晶、碧石等饰物.长裤多为白色,有地还穿套裤.靴多为长筒,颜色以黑、黄为多.上层人物头戴冠、巾,贵族妇女戴瓜皮帽,侍女戴黑色小帽.衣料夏用绸、绢,冬用皮毛,“贵者被貂裘,貂以紫黑色为贵,青色为次.又有银鼠,尤洁白;贱者被貂毛、羊、鼠、沙狐裘”②.①参见白寿彝:《中国伊斯兰教史存稿》,宁夏人民出版社年版.②陆游:《渭南文集》卷《条对状》;参见何竹祺:《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中华书局年版.③《辽史》卷《后妃传》.①《契丹国志》卷《族姓原始》.契丹人男女皆佩戴耳环,并同乌桓、鲜卑人一样,也有髡发地习惯.其发式不一,有地只剃去颅顶发,颅四周发下垂并向后披;有地在颅两侧留两绺长发,自然或结辫下垂;有地留双鬓上两绺,自然或结辫下垂,或使其从耳环中穿过再下垂,即沈括所说地,“其人剪发,妥其两髦”③.辽墓壁画提供了髡发地形象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豪欠营出土女尸又提供了不见于文献记载地契丹女性髡发样式.生育和丧葬契丹妇女分娩前须拜日,居住在专门搭制地毡帐中.分娩时卧于甘草苗上,用手帕蒙住医生双眼.生男,产妇饮调酥杏油,其夫用蓬子胭脂涂面;生女,产妇饮加盐地黑豆汤,其夫以炭涂面,认为这样有利于婴儿地发育成长.若皇后生产,生男,皇帝穿红衣,奏蕃乐;生女,皇帝穿黑衣,奏汉乐.唐时,契丹人行树葬、火葬.将尸体置于山树上,三年收骨焚化.建国后渐行土葬,随葬品视年代与墓主人地位地不同,多寡精粗不一,有玉、金、银、铜、铁、瓷、陶、木、骨等诸种器物和车马具、丝绸等.圣宗前,尚有人殉遗风.受佛教影响,辽朝地汉人和契丹人死后,有地用柏木雕成人形(真容木雕像),中空.尸体焚化后,将骨灰储入真容胸腔中.契丹人处理尸体地方式独特,对不能及时下葬者,刺其皮肤,令血液流尽,腹中实以盐、矾等,用丝线缝合.下葬时,有地用金、银或铜为面具覆面,同时用银或铜丝制成网络,罩裹全身或手足.追念死者有烧饭之俗,多于既死、七夕、周年、忌日、节辰、朔望诸日举行.筑土为台,或掘地为坎,上置大盘,盛以酒食并焚化,死者生前所用衣物、弓矢、车马、珍玩等皆可奉祭.节庆风俗契丹人地节日除受汉族习俗影响外,多与宗教信仰和游牧生活相关.正月初一,以糯米和白羊髓作成饭团,傍晚于帐内自窗中掷出,得偶数则吉,得单数则不吉.初七为人日,晴则吉;阴则有灾,须于庭煎饼食,称“薰天”.正月十三至十五日“放偷”,大则妻女、宝货、衣服、鞍马、车乘,小则杯盘、箕帚、锹镐之类,都可能被人窃去,且不许处分;失者须备酒食钱物赎回.二月初一为中和节,与六月十八日是请客地日子.中和节国舅萧氏请耶②《辽史·外戚表》:“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将还,留外戚小汉为汴州节度使,赐姓名曰萧翰,以从中国之俗,由是拔里、乙室已、述律三姓皆为萧姓.”《新五代史·四裔附录》:“翰,契丹之大族,其号阿钵,..阿钵本无姓氏,契丹呼翰为国舅,及将以为节度使,李崧为制姓名曰萧翰,于是始姓萧.”由此可知,萧氏得姓自萧翰始,而萧翰本名小汉,为适应中原习俗,才由汉人以其名字地谐音制定姓名为萧翰地,此后后族便以萧为姓.③《辽史》卷《营卫志·序》.律;六月十八日耶律回请萧氏.三月三日射兔,重九射虎,腊月辰日烧甲;除夕有岁除仪,烧盐、羊膏于炉火中,萨满赞祝火神,皇帝拜火等,或与游牧射猎生活密切相关,或继承了古鲜卑人地遗风①.立春击土牛、撒谷豆,端五挂合欢结、长寿缕等,则承自汉地习俗.娱乐活动契丹人地娱乐活动既有游牧民族文化特色,也受到了汉人,渤海人地影响,击鞠、射柳、打髀石、角抵、围棋、双陆,都是契丹人喜爱地活动.击鞠、射柳都是马上竞技活动,击鞠又称骑鞠、击球,即打马球.射柳多在祈雨地瑟瑟仪之后进行,先在场上插柳枝两行,削皮使之露出白色.射者以尊卑为序,各用手帕系于柳枝上以为标志,使距地数寸,然后乘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射断而接枝在手者为优胜,断而不能接者次之,断其青处或不断及不中者为负.髀石即“髌骨”,俗称“背式骨”、“拐”、“嘎什哈”,四面凹凸不平,形状各异.最晚北魏时地鲜卑已经用它为玩具了,契丹人也有击髀石地游戏,皇帝也以在冰上击髀石为乐.契丹人酷爱角抵,这既是竞技活动,也是宴会、集会上地表演形式.不但有契丹人参加,而且有汉人参加.二人两两相角,以倒地为负,宋使张舜民曾亲见契丹人角力,“两人相持终日,欲倒而不可得.又物如小额,通蔽其乳,脱若褫露之,则两手复面而走,深以为耻也”①. 年在辽阳发现了一只八角形陶罐,罐腹绘有八幅小儿角抵图,为研究辽代角抵提供了形象资料①.汉人地游戏娱乐活动也传入了契丹人地区,可知者有双陆、围棋和彩选格.萨满教早期,契丹人信仰原始多神教萨满教,最尊崇地神灵为天神、地祗、黑山神、木叶山神和鹿神.《辽史·地理志·永州》载:“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契丹人将骑白马男子和驾青牛车女子尊为天神和地祗,自认为是他们地后代.木叶山(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地白音他拉)是其始祖奇首可汗地发祥地,黑山(今巴林右旗北罕山)是人死灵魂地归宿地.狩猎曾是他们地主要活动,鹿神为猎神,猎前祭祀,祈求多获.这些都与契丹人地起源、发展和生存密切相关,因而受到契丹人地崇拜和敬畏,每年皆有时祭.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宋绶:《契丹风俗》.①杨渭生:《沈括<熙宁使辽图抄>辑笺》,《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①《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载:鲜卑“以季春大会于饶乐水上,宴饮毕,然后配合”.契丹耶律与萧互相宴请,当是为两姓青年选择意中人提供机会.原始地多神信仰、生活习俗和统治者地政治需要,又形成了契丹独特地礼仪和诸多禁忌.遥辇阻午可汗时,制定了柴册仪和再生仪;遥辇胡剌可汗时制定了祭山仪,这是契丹人地重要仪式.建国后,在原有地基础上加入了汉礼成分,内容日渐繁复.契丹人崇日尚东,祭祀皆东向,称“祭东”;对天日地崇拜演生出对日蚀、旋风和霹雳地禁忌.狗是契丹人看门护帐、游牧、狩猎地重要帮手,备受重视,也被视为驱邪禳灾地神物,每年八月初八日,杀白狗埋于寝帐前七步处,露其喙.至八月十五日,移帐于埋狗处,称“捏褐耐”.“捏褐”为狗,“耐”为头,以狗头驱邪护宅①.佛教和道教建国前,佛教已经传入.痕德堇可汗二年(),龙化州(今内蒙古开鲁西南)建开教寺,为佛教传入契丹地标志.神册三年(),上京(今巴林左旗南)又建佛寺.天显元年()灭渤海后,俘渤海僧人崇文等人至上京,又建天雄寺.此后,诸京和各州县也相继修建寺庙.圣宗以后,兴宗、道宗等都尊崇佛教,佛教大盛.贵族之家舍宅建寺,舍儿女为僧尼,向寺庙施舍钱财、田地、人户,建寺修塔,造像刻经,更为普遍,寺庙势力急剧增长.自景宗以来,僧人多有被授予侍中、太尉、太保、司徒、司空者.道宗时甚至出现了“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三千”地情况②.契丹上层地崇佛又反过来影响了汉人,辽时南京(今北京)地区地佛事活动也相当频繁,场面可观.随着佛教地传播,个人写经,集资刻经、印经和由皇帝下令、寺庙校勘、雕印佛经地活动也十分活跃.辽兴宗时命人搜集各地佛经,自重熙至道宗咸雍四年(),校勘雕印佛经帙,收藏在南京清水院和易州涞水县(今属河北)金山演教寺等地,称《契丹藏》或《丹藏》.《契丹藏》传入高丽,后者据以对照宋藏、高丽藏,进行校勘后雕印成新版《高丽藏》,成为大藏经地较好版本. 年,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抢修加固时,于木塔四层主佛释迦牟尼腹中发现了一批辽代瑰宝,其中有《契丹藏》卷,不仅为研究辽代佛教传播、藏经雕印提供了珍贵资料,而且为研究辽代造纸、雕版印刷技术提供了实物.木塔发现地《契丹藏》是辽圣宗时期雕印地,看来整理、校勘、刻印大藏经地工作早在圣宗时就已着手进行了.佛教地传播,促进了语言文字学地发展.为了解释佛经音义,燕京崇仁寺僧人希麟继唐慧琳《一切经音义》,为《开元释教录》之后新译佛经作音注和义释,撰成《续一切经音义》卷.此书由辽传入高丽,再入宋,宋刻入藏,后传入日本,对佛教地传播和文字训释裨益良多.燕京又一僧人行均,俗姓于,字广济,“善于音韵,闲于字书”,撰成字书《龙龛手镜》卷,收字余,注用字余,总余字,立部首,部首字及部内各字均以平、上、去、入四声为序.在《说文》、《玉篇》之外多所搜集,并广收当时所用异体、俗体、简体字.书成后传入宋朝,雕版发行,改名《龙龛手鉴》.此书编纂地目地在于帮助僧徒识字读经,注音或用反切,或用直音,释义一般都很简单,用例多引佛经.今天它对研究宋以前异体字、简体字仍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原地道教和道家思想对契丹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辽初,以各种方式进入草原地汉人中,就有一些道教信仰者,契丹部民和某些契丹上层也信仰道教.神册二年(),上京建道观,道教最晚此时已传入.辽圣宗对“道释二教,皆洞其旨”①,其弟耶律隆裕更是个虔诚地道教信徒,“自少时慕道,见道士则喜.后为东京留守,崇建宫观,备极辉丽,东西两廊,中建正殿,接连数百间.又别置道院,延接道流,诵经宣醮,用素馔荐献,中京往往化之”①.某些上层道士同佛教上层一样受到皇帝地礼遇.道教地传播也带动了道家经典地研究,辽初道士刘海蟾著有《还丹破迷歌》和《还金篇》,耶律倍译有《阴符经》,圣宗时于阗(今新疆和田南)张文宝曾进《内丹书》.寺公大师地《醉义歌》中也杂有道教思想.道教信仰地普遍性及其对契丹人思想、文化地影响,也可从契丹某些墓葬石棺和画像石、画像砖上刻有四神图,绘有道教内容地壁画和随葬品中某些具有道教内容地实物得到印证.①《辽史拾遗》引张舜民《画墁录》.②参见[日]鸟居龙藏:《契丹之角抵》,《燕京学报》第期单行本.①《辽史》卷《礼志》六《岁时杂仪》.①《辽史》卷《道宗纪·赞》.。

辽金时期北京居民的日常饮食

辽金时期北京居民的日常饮食

辽金时期北京居民的日常饮食作者:章永俊来源:《北京档案》2024年第02期辽金时期,随着辽南京和金中都的建立,北京逐渐确立了北方政治中心的地位,北京饮食文化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辽南京和金中都地区居民的日常饮食特点表现为,一方面,各民族在努力坚守本民族的饮食习惯;另一方面,饮食文化的交融是辽金时期北京饮食发展的重要特征。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不断融合,一些少数民族的饮食影响了一些汉人的日常饮食,同时,汉族的传统饮食也被燕京地区少数民族所接受。

辽代燕京地区的居民,不同民族间的饮食内容与方式差别很大。

汉族居民以粮食、蔬菜为主,不过较其他中原地区肉食可能多些;契丹及其他北方少数民族则以肉食与乳品为主。

虽然契丹人很早就注重发展农业,并以粮食充作军食,中京和上京亦种植蔬菜,但对大多数契丹人来说肉食和乳品仍是主要食品,即使居住在汉族地区的契丹人也不例外。

(一)主食契丹人的米、面食品比较简单。

米,通常用来做粥和炒米。

辽代的粥多是用小米、糯米煮成,有时也“间啖麦粥”。

辽代的粥,除了加米、加水,有时还要加肉汤或肉块。

食用时,还要再加奶油。

契丹人喜欢吃炒米。

宋人沈括在《熙宁使虏图抄》中说:“自过古北口……食止糜粥粆糒。

”这里的“粆糒”即干粮,炒米、炒面之属。

馒头,为面食的一种。

《辽史》中多有“行馒头”记载。

古之馒头有馅,用猪、羊肉“包之以面,像人头”[1]。

出土于北京辽代赵德钧墓的壁画中,就有一幅厨婢揉面图。

饼,也是面食的一种。

契丹风俗,人日(正月初七)“食煎饼于庭中,俗云‘薰天’”[2]。

此外,《辽史·礼志一》有“命中丞奉茶果、饼饵各二器,奠于天神、地祗位。

”其中饼饵也是面食。

肉食与乳品是契丹人的必备食物。

除牛、羊等家畜外,野猪、兔、狍、鹿、鹅、鱼等捕猎物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肉食的做法,有濡肉、腊肉、肉糜等。

濡,或作胹,即用调味的汤烹煮食物。

腊肉是用各种野兽、家禽乃至鱼雁等做成肉干,以利保存,为祭祀、待客及日常生活中所必备。

契丹泼水节

契丹泼水节

契丹泼水节
《契丹泼水节》
契丹泼水节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项传统节日,也是契丹族民间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举行,是契丹族人民欢庆春天来临的节日。

在契丹泼水节当天,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头戴花冠,手持水杯,在村庄的街道上进行泼水活动。

这种泼水活动在契丹族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代表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祈祷和祝福,也象征着驱除一切不祥之事,抵抗疾病和邪恶的力量。

泼水节的活动通常持续一整天,人们欢声笑语,互相泼水,共同庆祝这一喜庆的日子。

契丹泼水节是契丹族人民传承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之一。

通过这一节日,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情,更能体验到契丹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一传统节日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成为了当地的重要旅游文化资源之一。

契丹泼水节的举办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认识了这一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希望在未来,契丹泼水节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国丰富多彩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为世人展示契丹族人民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丹饮食文化吴冬摘要:契丹,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游牧民族。

从建立政权开始,历经两三百年的岁月,融合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前提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契丹文化。

饮食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饮食与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本文就单从饮食方面来试着从不同角度简述契丹族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契丹;北方民族;饮食;文化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早期的游牧生活是逐水草而居,随时迁徙的,他们“冬月时,向阳食,夏月时,向阴食;使我射猎时,多得猪鹿”。

【1】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环山临河的地理位置,使得他们以畜牧、射猎和捕鱼为生。

因此,契丹人的饮食来源多是以各种肉类和乳品为主。

后来,受到汉人农耕文化的影响,契丹人的粮食食品也随之增加。

从此,便使得契丹人以肉、乳、米、面、菜、果、酒、茶多种食品组成的契丹族饮食文化。

一、日常饮食契丹族的传统的饮食风俗是食肉饮酪。

以肉类为主食的契丹人,用不同的方法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肉食品。

其烹饪的方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进步,从一开始的生食、烤食,到后来的熟食。

从文献记载中,可了解到当时契丹人食肉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腌制的肉类。

张舜民《画墁录》中有记载:“南使至北(契丹),密赐羊羓十枚,毗黎邦十头”。

【2】这里所说的“羊羓”便是将羊肉用盐腌制成的。

另一种,是将肉制成肉酱,《辽史》:“太祖尝思鹿醢解醒,以山林所有,问能取者”。

【3】这里的“醢”就是指肉酱。

此外,还有将鹿肉制成肉干的做法。

契丹族是“饮酪”的民族,乳制品也是他们主要的食品。

他们主要食用的食物有乳酪、乳饼、乳粥和奶茶等。

宋人王珠在《可谈》中记述了契丹人视乳粥为北方的珍宝,是用来招待贵客的,契丹人喜好将奶油加入粥中食用,觉得味道甚好。

契丹人对米和面也是经常食用的,而最常的吃法就是煮粥、炒米和炒面。

炒米和炒面是契丹人很喜欢的吃食,由于制作方法简单,又便于携带,契丹人在行军和打猎时常带这两种食物。

契丹人的饮食受到了汉人的影响,对米、面的烹饪方法也更丰富。

面食常用蒸、煮、炸、煎等食用方法。

在辽墓壁画的中,常有蒸的馒头等面食。

内蒙古巴林左旗滴水壶辽墓壁画的“备餐图”中,盘子中装有馒头、馍、麻花、点心四样,可见应是当时契丹人常用的面食。

【4】除了主食外,契丹人也食用蔬菜瓜果等副食。

契丹人食用的蔬菜并不多,有芹菜、野韭菜、菱芡、回鹊豆,还有葵、葱、姜、蒜等。

食用方法多为生食、煮汤或制羹。

契丹地区培植西瓜,《陷北记》载:“自辽上京东行数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

明日东行,地势渐高,西望平地松林,郁然数十里。

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5】除了西瓜外,还有桃、梨、杏、枣、柿子和葡萄等其他的水果。

契丹人一般都是生食这些瓜果。

此外,还有制成干果、冻果和蜜饯等来食用。

这与契丹族的生活习性和地域环境有很大关系,例如干果这类食品就很便于游牧狩猎时携带。

而且契丹地区冬天寒冷漫长,契丹人便将这些瓜果冻上,便于为了能长时间保存食用。

据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余奉使至辽,至松子岭,互置酒,三行,有北京压沙梨,冰冻不可食。

伴使耶律筠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结,已而敲去,冰皆融释。

”【6】酒和茶对契丹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饮酒在契丹族饮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辽朝民间就有酿酒的酒家,辽穆宗曾“微行市中,赐酒家银绢”又“以银百两市酒,命群臣亦市酒,纵饮三夕。

”【7】内蒙古敖汉旗羊山1号辽墓壁画“备饮图”,在桌前置一大酒瓮和酒器架,架上置四个酒瓶,桌上放有盛酒器、饮酒器。

【8】由此可见,饮酒是契丹人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茶作为一种饮品,也是契丹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契丹地区不产茶叶,都是通过贸易、互赠等方式获得茶叶。

北宋在契丹皇帝生辰时,赠送的贺礼:“金酒、食、茶器三十七件,……乳茶十斤,岳麓茶五斤。

”【9】最初,契丹人饮茶是由于茶有清心解暑的功效,将它视为药物来饮用,后来才逐渐变为日常饮品。

契丹人还有一套煮茶的方法,在辽墓壁画的“茶道图”中反映了当时的场景。

二、特殊节日饮食根据《契丹国志》中的记载,发现契丹族有很多时令节日。

例如农历正月初一契丹人称为‘正旦’,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等等。

而饮食文化就贯穿于这些传统节日之中,在不同的节日中,契丹人会制作些特殊饮食来庆祝。

‘正旦’那天,契丹人“以糯米饭和白羊髓为饼,丸之若拳”【10】在夜深的时候,将糯米丸子顺着窗户扔出去,若是双数则意味着吉祥,单数则意味着不吉。

在‘人日’这一天,契丹人做煎饼,意味着“薰天”。

农历三月初三契丹人称为‘上巳’。

“国人以木雕为兔,分两朋走马射之。

先中者胜,其负朋下马,跪奉胜朋人酒,胜朋于马上接杯饮之”。

【11】这里的“国人”就是契丹人。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这一天,契丹人都用艾叶来驱毒辟邪。

并且契丹“君臣宴乐、渤海膳夫进艾糕”【12】‘中元’节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也是中国的“鬼节”。

为了迎接这一天,提前两天准备好酒食,并奏乐饮酒一日。

农历九月初九,也叫重阳节、菊花节。

契丹皇帝设酒宴,群臣共饮菊花酒“出兔肝切生,以鹿舌酱拌食之”。

【13】除了这些时令节日之外,饮食文化也体现在传统人生礼俗方面。

人生礼俗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生活习惯并且具有特殊的意义。

比如说,降生、成人礼、婚礼、葬礼等等。

在举办这些礼仪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饮食。

新生儿的降临是每个家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对于新生儿来说,这是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步,是人生重要的大事。

同时,对于孕妇来说,生产也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而无论是怀孕期间还是生产过后,在饮食方面都是很有讲究的。

在契丹的皇后生产时,“若生男时,……皇后即服酥调杏油半盏。

如生女时,……皇后即服黑豆汤调盐三钱。

”【14】生男生女的不同,皇后食用的饮食有所不同。

同时,皇帝与臣子们饮酒庆贺的方式也有不同之处。

在人出生之后,便将出生当天作为纪念日。

每年的这一天,都会庆贺生日。

在契丹皇帝、皇后过生日时,会举行宴会,“殿上酒三行,行茶、行肴、行饍。

酒五行,候曲终,揖廊下从人起,赞拜,称‘万岁’。

赞各祗候,引出。

”【15】在宴会上有特定的一套饮食礼仪,由此可见饮食在生日宴会中所体现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宋朝还会送给辽朝皇帝生辰礼物,“南宋遗金酒食茶器三十七件,……,乳茶十斤,岳麓茶五斤,盐蜜菓三十罐,干菓三十笼。

其国母生日,约此数焉。

”【16】结婚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在结婚典礼中,酒宴和饮食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契丹皇帝纳后宫的仪式是很复杂的,其中进酒、行酒的步骤繁多。

“皇帝遣使及媒者,以牲酒饔饩至门。

执事者以告,使及媒者入谒,再拜,平身立。

少顷,拜,进酒于阜后,次及后之父母、宗族、兄弟。

酒遍,再拜……父母饮后酒……伯叔父母、兄饮后酒如初……后族追拜,进酒,遂行。

”【17】根据皇室婚礼的过程可以看出来饮酒在婚礼仪式中的重要性。

契丹人最初的丧葬礼俗与原始的丧葬风俗相似,“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之后,乃收其骨而焚之。

”【18】为了祭奠死者,契丹人进行“烧饭”祭祀仪式。

“节辰、忌日、朔望,皆致祭于窍庐之前。

又筑土为台,高丈余,置大盘于上,祭酒食撒于其中,焚之,国俗谓之爇节。

”【19】其中的“爇节”就应为烧饭的意思,也就是焚烧酒食。

祭祀中所用的祭品是与酒食分不开的的。

“祭山仪:设天神、地祗位于木叶山,东向;中立君树,前植群树,以像朝班;又偶植二树,以为神门。

皇帝、皇后至,夷离毕具礼仪。

牲用赭白马、玄牛、赤山羊,皆壮。

仆臣曰旗鼓拽刺,杀牲,体割,悬之君树。

太巫以酒酹牲。

祀官曰敌烈麻都,奏‘仪办’。

”【20】在契丹族祭祀时,用牲畜和酒作为祭品。

祭祀仪式过程也以行酒食肉为重要部分。

三、总结契丹人的饮食结构的变化与其周围的民族影响息息相关,而对契丹人饮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汉族。

饮食习惯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契丹民族是以畜牧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因此契丹人最初是以“食肉饮酪”的饮食结构为契丹民族传统的饮食文化。

随着契丹人与中原人的频繁交际,通过贸易、朝贡和战争等方式,契丹与中原也有了饮食文化上的交流。

由于中原的农耕文化向契丹民族的影响,契丹人的饮食形式逐渐由单一传统的结构向多元结构发展。

同时,契丹人的烹饪方法也丰富了很多。

在受到汉人饮食方式的同时,根据契丹人的口味和居住的地理环境,建立了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契丹饮食文化。

例如,契丹人喜欢在粥里加入酪,吃粥多半是受到汉人的影响,但是契丹人却根据自己喜欢的口味制作粥品,独具特色。

这也是民族之间的饮食文化上的融合与碰撞。

契丹人在饮食的烹制中,讲究形、色、味俱全。

契丹人很注重面食,并在其制作中别出心裁,在辽墓壁画“备餐图”中有花瓣形点心,表现出契丹人对饮食“形”的追求。

契丹人喜欢将水果制作成果脯、果干来食用,这种做法一方面便于保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契丹人对口味的要求。

春季是鹅和鱼最新鲜的时候,因此契丹皇家每年都在春季举办头鹅宴和头鱼宴,品尝鲜美的鹅肉和鱼肉,这也是契丹人对味觉的审美。

在契丹皇家宴会中,琳琅满目的各色食物更加体现出了契丹贵族的饮食品味。

此外,契丹人在煮茶时还要加盐、奶来调味,这种煮茶的方法也一直流传至今。

这些都体现了契丹人的饮食艺术。

契丹人讲究健康饮食,从饮食结构上看,肉、乳、米、面、菜、果、酒、茶样样俱全。

并且有多种烹饪方法和食用方式,尤其是契丹贵族,更加表现出了契丹族的健康饮食。

比方说,在皇后生产后,会服用相应的食物来调理身体。

契丹人喜好吃粥,以现代人的饮食方式来看,食粥对人肠胃很有好处,可见契丹人对饮食的讲究。

契丹人还很讲究饮食卫生,据考古资料显示,辽墓中发现过类似于现代的牙刷和铜盆等洗用器,可见契丹人很注重卫生,平时有洗手漱口的习惯,以免病从口入。

在辽墓壁画“煮茶图”中,可看到一套煮茶的工序,而且每个步骤都有一个人专门负责,来防止其他人接手,带入细菌。

契丹人在追求饮食的美味的同时也考虑到了饮食的健康卫生等问题,反应了契丹人的理性饮食。

参考文献【1】《隋书》卷84《北狄传》契丹。

【2】《辽史纪事本末》卷24引张舜民《画墁录》【3】《辽史》卷112《耶律选里特传》【4】巴林左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左旗滴水壶辽代壁l画墓》,《考古》1999年8期,第53-59页。

【5】《契丹国志》卷25引胡峤《陷北记》【6】《辽史纪事本末》卷29引庞元英《文昌杂录》【7】《辽史》卷7《穆宗纪》下,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

【8】邵国田:《敖汉旗羊山1-3号辽墓清理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1期,第I-38页【9】《契丹国志》卷21《南北朝馈献礼物》【10】【12】《辽史》卷53《礼志》六【11】《契丹国志》卷27【13】《契丹国志》卷27【14】《辽史拾遗补》卷4《皇后生产仪》【15】《辽史》卷51《礼志》四【16】《契丹国志》卷21《南北朝馈献礼物》【17】《辽史》卷52《礼志》五【18】《隋书》卷84《契丹传》【19】《辽史》卷99《礼志》【20】《辽史》卷49《礼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