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功能人居的概念_机制与启示_浙江现象_下的产住共同体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Ⅱ-Ⅲ-Ⅳ 表明产住人居构成 级差性的 4 个层次
根”(Compact Land - Use) 成为产住一
体化现象生成的最直接原因。生产群落、
市场群落依附于聚居群落的自然分布。
一方面,原先分散的产住功能逐渐在空
间 上 复 合, 例 如 在 温 州 龙 港、 义 乌 福
田、台州路桥等地出现的社区市场化现
城镇市场社区和乡村产业聚落,是 但产住界面依然较为模糊。
共同单元的混质维度演进。一方面,不
当前混质人居增长与类型演进的两个基
3) 水平维度(horizontal dimens-ion), 同社会时期下的混质维度具有纵向传承
点。反过来,城乡产销分工的聚居协同, 在“浙江模式”的增长初期,发轫于前 关系,另一方面,产住复合关系并不拘
2 市场与居住区的叠合现象
3 产住社群的共同体层次
象 ( 图 2) ;另一方面,产住共同体的人 居转型进一步要求土地价值的提升。产、
必要对中西定义进行接驳。从混合用途
诚然,生计动力与体制阻力既有矛 住水平伸展的布设方式大量减少,取而
的概念上看,西方的理论描述没有明确 盾对立,又相互妥协,二者共同作用于 代之的是更具空间效益的复合功能的竖
体规划。而中国混合聚居突出以生计为 住的共生与演进依赖于区域混质需求的 人居的规模化提供解释。
核心组织方式,强调“生产”(work) 和 驱动力。
2) 泛家族的共同体意识
“生活”(live) 的二元复合,在混合形制
长 期 以 来, 家 族 制 是“ 浙 江 现 象 ”
和尺度上更为广义。与西方追求品质化、 3 浙江现象下混质人居动因
1840 ~ 1940’s 半工业初始期
1978 ~ 1990’s 粗放模式增长期
1990’s 以后 集约模式转型期
增长期到成熟期的变化,产住功能在空 类型应对
与“乱”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对混合模 盾 制 约,“ 浙 江 现 象 ” 下 的 城 镇 化 扩 空间的聚居稳定性。
式的怀疑和排斥,并造成粗放的产、住 张,从土地资源的有限供应,转向空间
由此,土地紧缩使用和产住共同体
分离倾向。
利 用 的 强 度 提 升。 自 发 性 的“ 紧 缩 地 组织,构成了混质聚居发展的直接而显
2 混合功能人居的观念趋向 由 于 形 制 传 承 的 连 续 性 与 多 样 性,
混合使用在中国人居观念上产生累积效 应。长期以来,聚居营造对混合功能模 式 形 成 了“ 习 惯 ” 与“ 认 同 ”。 然 而, 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途径取道西方功能 主义,面对混质发展的现实需求,缺乏 相应的专业关注度和成熟的建设标准。 因此,混质人居发展的中国特色主要为 两方面 :
模化的“家庭工坊”为范式特征。例如 义乌“四层半”( 图 2),产住界面强调
嘉兴针织业盛行“租机之制”,仅在平 竖向的分户性,通过规模化的联排组合
4 产住共同体的维度与范式
湖就有近万架织袜机散设于农宅。工副 来实现空间集成。纵观表 1 分项的关联
4.1 混质维度的演进
业成为生计主导,宅形有了功能分区, 性,生计方式的类型转变,决定了产住
建筑学报 2011.2 ARCHITECTURAL JOURNAL
96
性动力。同时,地域传统、政策体制、 “破墙开店”等现象,生产功能居于从 粗放形态。
பைடு நூலகம்
营造技术作为间接性的推动要素,同样 属地位,产住二元缺乏实质性界面,且
4) 垂直维度(vertical dimension),
影响产住一体化的进程。参照聚居载体 没有固定宅形。
透过聚居历史比较来看,西方混质 人居的演进并非线型,从中世纪“教区 与社区统一”下的功能一体化,到现代 混 合 功 能 理 论 发 展, 演 绎 着 博 弈 与 反 复 ;反观中国传统聚居形态,其组织特 征因循“重等级、轻功用”的观念,在 社群关系上强调层级划分,却在功能空 间上偏向多元聚合。区别于西方往复式 的过程,中国社会背景下的混合聚落演 进具有明显的历史连续性。在现阶段人 居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空间混合使用 模式一直长期存在,量大面广,并衍生 出复杂多样的地域建构形制,例如浙江 通天房、闽粤竹筒屋、台湾商住透天厝、 甚至受同源同构影响的日本长条街屋等 ( 图 1)。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5090170) 浙江省哲学社会学规划项目(08CGSH002YB)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YJGZH252)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建筑系(杭州,310058)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杭州,310014) 收稿日期:2010-08-10
功能多元化源自人类自身的复杂性 与矛盾性。聚居空间作为生计活动的物 质载体,体现着最朴素的混合发展观。 近年来城镇化处于快速膨胀期,产业集 聚与人居增长在地理空间上高度复合。 产住一体化社区大量出现,形成民本经 济特色的人居范式。一方面,功能多元、 空间复合、社群交叉,显现“自下而上” 的混质活力(Messy Vitality)[1]。另一方面, 由于长期功能分区的惯性,“自上而下” 的导控缺乏混合发展意识,表现出或禁、 或避、或默许的消极态度。随着混合功 能发展的集约转型,现状繁荣与建管滞 后的矛盾迅速扩大。因而,还原区域产 住混合动因,优化空间复合体模式,则 成为混质人居发展的关键。
也为“浙江现象”的生成提供了经济地 两种混质类型。范式样本具有产住界面, 泥于混质维度的界线,而体现出较强的
理渊源。产住复合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类 在温州等地区,形成“前店后宅”、“前 个体选择性和空间灵活性。基于相同时
型化规律可循。依据 A. Rowley 对混质 宅后场”等类型。在经营性空间膨胀下, 期或特定地域,混质维度可以多样并存,
事 实 上, 在 西 方 理 论 热 度 的 背 后,
以加拿大 DAL 大学教授 J.Grant 和英国 雷丁大学 A.Rowley 为代表的规划学者, 以及英国 R . R o g e r s 为代表的建筑师群 体,开始意识到混合功能概念的不确定 性 [3],并基于城镇开发、社区更新、复 合建筑改造等多个尺度,力图解决混合 发展模式在现实应用中的局限性。
的二元悖论。具体到混合聚居模式,“内 庭工业村落”等特征化范式,在空间形 族型、乡友型、非社缘型 ( 合作雇佣 )3 种,
在的需求秩序准则”与“外表的杂乱, 制上进一步拓展。作为民间营造法则, 前两者占到 70%,常驻经营户大多从事
缺乏一致性” [5] 相互并存,强烈的自发 “地到天”、“四层半”等称谓,则成为 着相同行业,既有竞争与合作,又是生
的共识,诸多国内外学者通常引用美国 混质人居的生成。但是,由于经济体制、 向叠加。在土地集约观念下,功能组织
土地管理局 (LUI) 的界定 [4],即:3 种以 文化背景、政策向背的差异,混合功能 从分散到复合,空间范式从平面到立体,
上功能结合、物质与功能集成、遵循总 发展在空间深度和广度上并不平衡,产、 明确产住一体化的外在动因,并为混合
1) 混质释义的宽范性与生计内核 论及混合人居特征的差异,首先有
95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1.2 建筑学报
住宅研究 HOUSING STUDIES
a
b
c
d
1 区域多样化的混合住居空间形制 (a. 浙江台州通天房 ;b. 广州近代竹筒屋 ;c. 台湾商住透天厝 ;d. 日本福冈长条街屋 )
使用方式的划分,聚居组织可以归纳为 水平式产住混质是以土地扩张为代价的 共同组织,相互转换。
时间性混合、共享性混合、水平性混合、 垂直性混合 4 个基本维度 ( m i x e d - u s e dimension)[7]。随着混质形制从初始期、
历史演进
16 ~ 19 世纪初 生产辅助启蒙期
表 1 产住共同单元的维度演进
混合功能人居的概念、机制与启示
——“浙江现象”下的产住共同体解析
朱晓青
摘要 / 西方混合用途发展 (MXD) 理论与实践 的比较,阐述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背景 的混合聚居现状与特征。以“生产”和“生活” 共同体为核心,解释“浙江现象”下产业与 人居叠合发展的地域动因。在单体和组团两 个维度上,分析和评价产住共同体社区的自 组织范式原型,进而通过混质维度与空间级 差的建构,提出产住共同体模式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 / 混合功能 共同体 动因 范式 适宜性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ixeduse Development (MXD), this paper makes account of the status of Chinese Mixeduse habita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and takes work-living complex as a core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motivation of “Zhejiang phenomenon”. It discusses and evaluates the prototype of W-L (work-living) complex community and proposes the way to develop W-L complex pattern in future construction of mixed-use community. KEY WORDS/ mixed-use, complex, motivation, pattern, applicability
质效率。
普遍。以“浙江现象”为典型,混质人 下的同构性,血缘、亲缘、地缘、业缘
2)“混即是乱”的经验误区
居发展随着“温州模式”、“义乌经验” 成为产住共同体的“缘动力”( 图 3)。
中国的传统文化既认同多元,又惧 等经济社会背景,形成地域识别性。其 在 2007 年对义乌、萧山等地的专业市
怕混质,“求同”与“存异”是管和用 功能混合组织依托“专业市场社区”、“家 场社区调研来看,基本社群关系分为亲
的重要特征,生产与生活组织围绕“差
人性化的“后功能主义”改良不同,中
产住一体化的人居模式与民本式经 序格局”[6] 的泛家族核心来维系。源引
国式的混质特征多表现为“产住共同体” 济发展联系紧密,特别在东南沿海地区, 费孝通观点来看,从家元个体到族阈社
的空间增长,更加侧重生产、经营的混 产住复合的社区开发、改造、更新尤为 区,产住共生关系表现出不同空间尺度
性特征带来建设与管理的难度,因而容 区域混合人居动因的共性诠释。
活邻里。观其内因,正是依靠泛家族的
易被偏解为无序和失控。从“不以为意”
1) 朴素的土地集约观念
集聚性和多缘化的协作,产住共同体在
到“ 不 以 为 然 ”, 意 识 上 往 往 将“ 混 ”
受“ 七 山 二 水 一 分 田 ” 的 人 地 矛 意识上被普遍认同,从而产生混合功能
以土地紧缩为原则,在“退二进三”城
与动因的关联性,混质人居的演进既是
2) 共享维度 (shared premises 镇化转型中尤其突出。基本范式采取底
社会过程,也是空间过程,并赋予混质 Dimension) ,是混质现象初始期,以规 商上住形制,样本包括台州“地到天”、
维度与范式的多样性和识别特征。
1 混合功能发展的中西比较 从 现 代 城 镇 理 论 来 看, 混 合 功 能
理念在西方城镇发展历程中具有深刻 影响。1961 年,美国城市研究学者 J . Jacobs 描述了混合的基本功能 (mixed primary use)[2],引发 1960 1970 年 代对现代功能主义分区的反思与批 判。1976 年,“混合功能发展”(mixeduse developments) 的概念被正式提 出, 混 合 增 长 的 思 想 与 案 例 实 证 进 一 步结合,促成了此后新都市主义 ( N e w Urbanism)、紧缩城市 (Compact City)、 精明增长 (Smart Growth) 等理论的分化 与演进。然而,由于私有土地开发与经 营体制的束缚,西方的“混质功能发展” 仍然声者众、行者寡,现实的推进远缓 于理论进展,并着重在小规模或局部的 案例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