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4年公开课教案《雨霖铃》
公开课教案《雨霖铃》《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掌握其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学会鉴赏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离愁别绪,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谊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介绍2.诗歌内容分析3.诗歌艺术特色解读4.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描绘雨夜离别的画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画面中的情境。
然后引出课题——《雨霖铃》。
2.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柳永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3.诗歌内容分析(1)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情感和意境。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内容。
4.诗歌艺术特色解读(1)赏析诗歌的语言美①炼字炼句②叠词叠韵(2)赏析诗歌的音韵美①平仄押韵②节奏韵律(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①寓情于景②以景结情5.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关注,明确内容和情感(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3)关注注释隐含意(4)关注意象寄托意(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6.实践活动(1)朗读比赛:学生分组朗读《雨霖铃》,评选最佳朗读者。
(2)创作比赛:以《雨霖铃》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
7.总结拓展(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收集柳永的其他诗作,进行鉴赏分析。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学生对诗歌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一、诗歌语言美的赏析1.炼字炼句《雨霖铃》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经过作者的精心雕琢,充满了诗意。
例如,词的开头“寒蝉凄切”,仅用四个字就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奠定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柳永的生平和时代特点。
2. 诗文内容:解读《雨霖铃》的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诗文翻译:对《雨霖铃》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诗文赏析: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用词等。
5.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诗词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柳永及其他词人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诗意;(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解读;(2)艺术特色的分析;(3)拓展阅读的相关作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诗文内容;(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3)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背景、意象、艺术特色等;(4)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书写,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背景、图片等;(2)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3)纸质教材:提供诗文原文及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雨霖铃》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诗文,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4.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背景、意象、艺术特色等。
5. 诗文赏析: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用词等。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词牌《雨霖铃》的由来与背景1.1 讲解《雨霖铃》词牌的历史渊源,包括创作背景和作者柳永的生平等。
1.3 引导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以及柳永在词坛的地位。
第二章: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意境解析2.1 逐句解析词作中的意象和意境,如“寒蝉凄切”、“长亭晚”等。
2.2 分析词作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2.3 引导学生感受词作中的情感变化,如离别之痛、思念之情等。
第三章:词作《雨霖铃·画角连营》的军事意象3.1 讲解《雨霖铃·画角连营》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军事意象。
3.2 分析词作中的战争场景描绘,如“画角连营”、“秋夜梧桐”等。
3.3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战争与民间情感的关系,以及柳永对此的抒发。
第四章:词作《雨霖铃·夜雨寄北》的思念之情4.1 讲解《雨霖铃·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思念之情。
4.2 分析词作中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4.3 引导学生感受词作中的相思之苦,以及作者对远方亲人的牵挂。
第五章:《雨霖铃》词作的文学价值与影响5.2 分析《雨霖铃》对后世词坛的影响,如词风的传承、词人的借鉴等。
5.3 引导学生认识学习《雨霖铃》的重要性,以及对词坛的贡献。
第六章:词作《雨霖铃·organ》的音乐特点6.1 讲解《雨霖铃·organ》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音乐意象。
6.2 分析词作中的音乐描写,如“organ”、“旋律”等。
6.3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音乐与词作的关系,以及柳永在这首词中对音乐的运用。
第七章:词作《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的情感抒发7.1 讲解《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情感抒发。
7.2 分析词作中的抒情手法,如借酒消愁、以景抒怀等。
7.3 引导学生感受词作中的忧愁情绪,以及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第八章:词作《雨霖铃·良夜好梦》的美好愿景8.1 讲解《雨霖铃·良夜好梦》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美好愿景。
《雨霖铃》的教案设计
《雨霖铃》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雨霖铃》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相关文化知识;能够理解并背诵《雨霖铃》。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雨霖铃》,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1.2.2 课文解析:分析《雨霖铃》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1.2.3 文化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柳永及其创作年代的相关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步骤2.1.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雨霖铃》,激发学生的兴趣。
2.1.2 朗读与解析:让学生朗读诗词,边读边解析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2.1.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2.1.4 总结与拓展:对诗词进行总结,提出思考题或拓展活动。
2.2 教学方法2.2.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2.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3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评价方式3.1.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3.1.2 作业与测试:通过课后作业和小型测试,检验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3.1.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3.2 评价标准3.2.1 课堂表现:积极参与、主动发言、合作良好。
3.2.2 作业与测试:正确理解《雨霖铃》的内容,能够正确运用相关知识。
3.2.3 小组讨论:能够提出有深度的观点,与小组成员良好合作。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4.1.1 课文文本:《雨霖铃》的原文及其注释。
雨霖铃语文备课教案优秀5篇
雨霖铃语文备课教案优秀5篇雨霖铃语文备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2、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写景句子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词的概述1.1 词的定义: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词牌是词的格律,每首词都有固定的词牌和格律。
1.2 柳永与《雨霖铃》:《雨霖铃》是柳永的一首著名词作,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1.3 词的特点:词的语言优美、抒情,注重音乐性和节奏感,通常以描写自然景色、表达感情为主要内容。
第二章:词的创作背景2.1 柳永的生平:了解柳永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时期,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2.2 《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探讨《雨霖铃》的创作背景,了解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3 词的创作技巧:分析《雨霖铃》的创作技巧,如用词、句式、意象等方面的运用。
第三章:词的意象与抒情3.1 意象的定义:意象是词中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具象事物,通常具有象征意义。
3.2 《雨霖铃》中的意象: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如“寒蝉”、“长亭”、“骤雨”等,理解其象征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3.3 抒情的表达:探讨词中抒情的表达方式,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等,分析其效果和艺术价值。
第四章:词的语言与音韵4.1 词的语言特点:分析词的语言特点,如对仗工整、用词精妙等。
4.2 《雨霖铃》的语言特点:探讨《雨霖铃》的语言特点,如用词精准、对仗工整等。
4.3 音韵的运用:了解词中的音韵运用,如平仄、押韵等,分析其音乐性和节奏感。
第五章:词的鉴赏与评价5.1 词的鉴赏方法:介绍词的鉴赏方法,如关注词牌、意象、语言等方面的运用。
5.2 《雨霖铃》的鉴赏:分析《雨霖铃》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进行鉴赏和评价。
5.3 词的评价与影响:了解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评价柳永的词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六章:宋代词风与柳永词派6.1 宋代词风的形成:介绍宋代词风的形成背景,包括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
6.2 柳永词派的特点:分析柳永词派的主要特点,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等。
6.3 《雨霖铃》与柳永词派:探讨《雨霖铃》与柳永词派之间的联系,分析其在词派中的地位和影响。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篇一:《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B、能力目标:1.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C、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二、教学重点:1.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 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三、教学难点:1. 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 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2. 讨论法;3.提问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离别。
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面对离别难免会有许多离愁别绪。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离别”的。
――板书[雨霖铃]二、作者及词牌的介绍1、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词集有《乐章集》。
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词牌介绍。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
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
三、朗读,整体感知。
雨霖铃教案范文3篇
⾬霖铃教案范⽂3篇⾬霖铃语⽂教案教学⽬标:1、理解诗⼈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法。
3、体会词缠绵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1、理解诗⼈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法。
教学难点: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的赏析。
具体教学步骤:第⼀课时⼀、导⼊:俄国著名⽂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是⽤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凡⼀⾸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独特的意境、风格。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作《⾬霖铃》就是⼀幅优美的画。
现在让我们⼀起⾛进《⾬霖铃》的世界,请同学们和我⼀起,⽤⽿朵去听,⽤⼼去感受这⾸词吧!⼆、⼀进感觉:初步感受。
(⼀)听录⾳(⼆)全班齐读(三)初步感受:刚才我们第⼀次共同⾛进这⾸词,听了录⾳,⾃⼰也读了⼀下,我想和⼤家分享⼀下对这⾸词的第⼀感觉,你们觉得这⾸词美吗?——学⽣发⾔,⾔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这⾸词很美,它是⼀种凄美,不知道⼤家是否同意。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是谁创作了这样⼀⾸凄美的词?——柳永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婉约词派创始⼈。
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
排⾏第七,⼜称柳七。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活在⼀起,放荡不羁。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官屯⽥员外郎,世称柳屯⽥、柳郎中。
柳永死之⽇,家⽆余财,群伎合⾦葬之于南门外。
写作这⾸词的时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情⼗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想到从此将不能跟⼼爱的⼈⽣活在⼀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
这⾸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情。
(四)明确基调:通过我对柳永⽣平以及这⾸词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同学们对这⾸词的第⼀感觉,我们朗读这⾸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词的基调应该是?请⼏位同学谈⼀谈,读⼀读。
《雨霖铃》教案 (语文版高一上册)共3篇
《雨霖铃》教案 (语文版高一上册)共3篇《雨霖铃》教案 (语文版高一上册)1《雨霖铃》教案(语文版高一上册)引言《雨霖铃》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所作的一首七绝,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它通过描绘秋夜时雨声落在芭蕉叶上发出的“铃铃”声,抒发了诗人对思乡之情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雨霖铃》这首诗歌。
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宗元和他的代表作品;2.了解七绝的特点和韵律;3.理解和分析《雨霖铃》的意境和表现手法;4.通过诗歌学习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柳宗元和他的代表作品讲解柳宗元的生平、文学性格和代表作品。
2.了解七绝的特点和韵律讲解七绝的诗歌形式、节奏和韵脚等基本要素,领会七绝诗歌表现方式和特点。
3.理解和分析《雨霖铃》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声韵、形象等方面,比较《雨霖铃》和其他诗人对雨的描写,探索诗歌的情感、语言和艺术特点。
4.通过诗歌学习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诗歌中学习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丰富的词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和分析《雨霖铃》的意境和表现手法2.通过诗歌学习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分析《雨霖铃》的意境和表现手法2.准确把握柳宗元的文学性格和艺术特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解读,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分组讨论法分小组,各自讨论《雨霖铃》的情感表现、表现手法及诗歌结构,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创设情境法结合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流程(一)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听赏音乐并设问:你们听的这首音乐让你们想到了什么?这首音乐给你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和感受?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伟大的诗歌《雨霖铃》,它和这首美妙的音乐一样,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秋夜里的清凉和幽静。
《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霖铃》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简介引入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雨霖铃》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雨霖铃》。
(2)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
(3)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理解友谊的重要性。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
2. 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3.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语句,分析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句意,感知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困惑。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讨论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歌和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
3. 单元测试:进行诗歌鉴赏测试,了解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教材。
(教学设计)雨霖铃诗歌语文教学设计
雨霖铃诗歌语文教学设计雨霖铃词牌的来历: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所以这支曲原来就是寄予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雨霖铃诗歌语文教学设计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雨霖铃诗歌语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会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力量目标:1、在诵读品尝的过程中提高同学的审美情趣;2、引导同学初步把握品赏词的根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同学理解和鉴赏词的力量。
情感目标:培育同学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尝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同学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根底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同学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2、争辩法;3、点拨法。
教具预备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词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奇苏轼曾问一个擅长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答复:“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凹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雨霖铃),今日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二、关于柳永: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生疏了很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提升个人情感素养。
(2)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释义和翻译。
(2)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意境领略。
(3)诗人的情感把握和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把握。
(3)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美。
2. 案例分析法:精选典型实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内容。
3.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简要介绍诗人柳永及《雨霖铃》的背景。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要求学生释义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 案例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寒蝉凄切”。
(2)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如“留取丹心照汗青”。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问答环节:(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雨霖铃》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理解友谊的可贵。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友谊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部分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柳永及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2)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友谊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友谊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3. 搜集有关友谊的名言警句,进行积累和感悟。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雨霖霖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霖教案雨霖铃公开课教案1、准确理解词中意象,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重点)2、理解本词虚实相生的用法和妙处。
(难点)3、有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
(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百年来别离之情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
今天就让我们轻叩古典诗词的门扉,来聆听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雨霖铃》。
(板书课题)说起离别我们学过很多的名句,你还记得吗?(出示课件并齐读)这些内容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现在请大家欣赏歌曲,然后再来回答。
(播放歌曲)听完之后,你有何感受?(凄凉哀婉,低沉感伤,悲伤无奈)大家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来深入文本学习二、出示目标(板书目标)1、准确理解词中意象,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2、理解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用法和妙处。
3、有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
三、解题并初读1、《雨霖铃》出自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这一词牌本身就有哀伤的含义,所以要读出这种情感。
2、(师有感情诵读)3、请学生有感情朗读,看导学案诵读指导4、抽学生朗读四、完成自主学习内容请同学板演答案五、合作探究:1、本词都写了哪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寒蝉、长亭、骤雨凄切悲凉烟波、暮霭、楚天苍茫落寞杨柳、晓风、残月凄清孤寂2、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交代了哪些内容,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
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每课一诗,由徐晓燕同学介绍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蝶恋花》。
教师稍加点拨,要求同学们熟读成诵。
二、《雨霖铃》教学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
下面,就请李佳梁同学来主持这篇课文教学。
主: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来主持这篇课文的学习。
刚才,徐晓燕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宋代词人晏殊脍炙人口的名作《蝶恋花》,下面我们要学的同样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词。
说到词,它究竟是怎样一种诗体呢?请大家看投影幕。
〔显示〕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馀)、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主:我们知道,宋词与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后人习惯上把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这风格迥异的两派,前者往往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而后者则以清丽柔婉见长。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是针对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
历史上的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亦不乏婉约的作品。
比如苏轼,我们对他的“大江东去”相当熟悉,但他的作品中也有婉约之情。
这是我们要在鉴赏过程中注意的一点。
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估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1
雨霖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可见,代表着豪放和婉约两大词派的苏柳二人不分伯仲,各有千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具体感受婉约词的凄美·缠绵!二、新课讲授(一)解题雨霖铃,又雨淋铃,词牌名。
马嵬病变后,杨贵妃缢死。
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音与山相应。
玄宗悼念贵妃,作《雨霖铃》(二)背景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整体感知1.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本词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导语:提起唐宋文学,同学们首先能想到哪个词?(对,就是“唐诗宋词”)在教材必修三中我们已经品鉴了唐诗中的一些精华之作,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词中的一首代表作《雨霖铃》,共同来赏析宋词之精粹。
二、(回顾关于“词”的基本知识和)介绍作者(展示“走近柳永”——小组汇报预习情况)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曲子词”等。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规定(旋律、节奏、文字、音韵结构)——“填词”词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流派风格:豪放(苏辛)和婉约(柳永、秦观、李清照)字数:小令(59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段数: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他的作品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年近半百方才进士出身。
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词作极佳,流传甚广。
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乐舞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将名字抹去。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
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
是非莫挂心头。
”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
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
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
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
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雨霖铃——“雨淋铃”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颠沛流离,苦不堪言。
他曾在蜀地栈道中遇雨闻铃声,百感交集,他悼念贵妃,不由悲从心来,痛不欲生,因而作了《雨霖铃》曲。
后来《雨霖铃》成了词牌。
白居易“夜雨闻铃肠断声”。
写作背景——离开都城汴京(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
婉约词派“四大名家”——“闺语”——李清照 “别恨”——晏殊 “情长”——柳永 “愁宗”——李煜三、美读词作1、自由诵读2、朗读小组点名其他小组成员诵读,并作点评、指导和范读四、整体感知问1:读完本词你有什么感受?答:哀伤、悲惋之美。
(师: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很多都带给人这种感受,对吗?) 问2:本词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你能否为它起一个题目?(可从文本中找词语) 答:“伤离别”“离别苦”“别佳人”“长亭别”等。
问3:围绕"离别"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 离别前——环境衬托 离别中——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问4: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欣赏一首词?答:意象意境、思想感情、艺术手法(板书)五、鉴赏分析1、谁感意象美?(1)词中意象有哪些?请找出来。
(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酒 杨柳 晓风 残月)(2)这些意象中哪些是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小组展示搜集成果并解读) 时间蝉——(郁达夫《故都的秋》“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元代卢挚《沉醉东风 重九》:“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 片愁,谁肯 教白衣送酒?”宋代晏几道《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补充:“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唐长亭——秦汉时期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送别场所,成为离愁别绪的象征。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弘一法师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雨——或喜或悲之情。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杨柳——与“留”谐音。
折柳送别乃习俗(唐代尤盛“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折杨柳》曲)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霸桥伤别。
月——伤感愁绪(离别、思念、时光流逝)离合的象征《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苏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酒——消忧解愁的最好办法。
“酒醒”即是“愁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3)在本词中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请小结一下。
(可让上一小组随意选取其他组成员回答并点评)寒蝉、长亭、骤雨——交代时间、地点、特定环境,渲染凄楚悲凉气氛,烘托出浓重的离愁别绪。
烟波、暮霭、楚天——描绘朦胧、灰暗、迷茫之景,传递出漂泊无依的愁绪。
杨柳岸、晓风、残月——构成凄凉之景,更衬托人之孤寂难耐。
(板书:意象——渲染气氛、烘托情思)2、谁解离别情?(1)你认为本词中哪句最能体现作者心声?为什么?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A、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抒情、议论)B、你所得知的“自古伤离别”的诗词语句有哪些?(小组展示所搜集的关于“离别”的名句并略作鉴赏)“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2)请赏析能体现离别情意的其他语句。
(由刚才展示的小组点人回答并点评)A、“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欲饮无绪,欲留不能,难舍难分(凄楚、无耐)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a、描述一下此情景b、“执”(握、牵)比较c、由此两句你可想到哪些诗句?“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板书:缠绵、哀婉)C、“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虚设、无人诉说(板书:孤寂、落寞)3、谁识手法妙?(1)融情于景、直抒胸臆(2)虚实结合请小组展示找到的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典型诗词作品进一步感知妙处(学过、练过的为主)《琅琊溪》(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ch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古风》(第十九首)(李白》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配合练习:《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鉴赏诗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答:一二句写在飘散着橘柚清香的秋日,诗人于靠江的高楼上设宴,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三四句以“忆”虚构友人旅夜孤寂的场景:离别后友人将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难以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凄清的猿啼也会声声闯入他梦境之中。
这是虚写。
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六、比较鉴赏踏莎行周紫芝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请与《雨霖铃》做比较,品鉴异同之处。
上片写别时,下片写别后。
开头两句,连用两个比喻。
“情似游丝”,喻情之牵惹;“人如飞絮”,喻人之飘泊也。
两句写出与情人分别时的特定心境。
游丝、飞絮,在古代诗词中是常常联用的。
接着便用一个特写镜头给予具体的细致的刻画——“泪珠阁定空相觑”。
两双满含着泪珠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彼此相觑。
句中的“空”字意味着两人的这种难舍、伤情,都是徒然无用的,无限惆怅、无限凄怆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两句把“空”字写足、写实。
一派天真,满腔痴情,把本不相涉的景与事勾联起来,传达出心底的怨艾之情和无可奈何之苦。
借此,又将两人分别的地点巧妙地暗示出来了。
这种即景生情的刻画抒写,怨柳丝未曾系住行舟,含蕴着居者徊徨凄恻的伤别意绪。
下片写离别之后心情。
过片仍写居者在行人走后的凄怆情怀。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这是“ 兰舟”去后所见之景,正是为了引出、烘托“如今已是愁无数”。
这里景物所起的作用与上文又略不相同了。
上片写伤别,下片写愁思,其间又能留下一些让人想象、咀嚼的空白,可谓不断不粘、意绪相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