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已故著名建筑师
98岁的贝聿铭宝刀未老十几处世界著名地标性建筑惊艳世界华人骄傲

98岁的贝聿铭宝刀未老,十几处世界著名地标性建筑惊艳世界!华人骄傲!艺术和历史才是建筑的精髓——贝聿铭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生于苏州诗礼之家,名门望族之后。
他曾多次获得各项国际著名奖项,其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大量的划时代建筑奠定了其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的地位。
1983年,他荣获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
这项殊荣将他的事业再次推至巅峰,他的作品遍及五大洲,为现代建筑史上的巨匠。
几十年来,贝聿铭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也在加拿大、法国、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建筑。
每一个都是世界级瑰宝,美与艺术的极致写意。
今天,金田一带你去看一看,贝聿铭那些璀璨与世的作品,一起去触摸大师的灵魂。
作品欣赏玻璃金字塔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我最感兴趣的,一直是公共项目,而我认为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
卢浮宫关乎建筑,但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
”卢浮宫改造项目,是贝聿铭此生最重要的项目。
也正是这一项目,成就了这位世界级建筑大师。
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和扩建艺术宝库卢浮宫。
当得知被选中的是贝律铭的金字塔方案时,整个法国都快崩溃了,骂声沸沸扬扬。
法国人问:为什么,一个中国人,居然要在法国造一座金字塔?可事实证明,贝聿铭的卢浮宫改造项目,是现代建筑史上,建筑与艺术融合的最佳代表。
秉承了贝聿铭一生的建筑设计理念。
开创了现代主义建筑新的里程碑。
如今的卢浮宫,已经变成了一座现代博物馆、法国的标志性建筑,完全对外开放,充满历史感的庄严和华贵。
这座法国人引以为豪的国家瑰宝每天迎来的是潮水般的游客。
在卢浮宫项目上,贝聿铭向我们证明了——古老和现代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现代建筑可以融入极具历史感的环境当中,并带来新的亮点。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贝聿铭最后的“宣言”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卡塔尔多哈的一个人工岛屿上,贝聿铭称其为——将是他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
中国建筑名家名篇

中国建筑名家名篇在中国建筑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名家,他们为中国建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围绕着[中国建筑名家名篇]这个主题展开,一步一步回答。
中国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绵延了几千年。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建筑名家。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伟大的建筑师叶嘉莹。
叶嘉莹,生于清朝末年的上海,是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早年留学欧洲,在法国巴黎艺术学院学习建筑设计。
1907年,叶嘉莹回国后创立了国内第一所现代学校——南洋公学。
他在设计建筑时,综合运用了西方的技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启了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新篇章。
叶嘉莹的作品所融合的西方技术和东方文化使他的设计独具特色。
他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功能性和美学的结合,致力于创造出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建筑风格。
他设计的建筑采用了现代的技术手段,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同时又汲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用木材和石材等传统材料来表达中国建筑的独特韵味。
叶嘉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位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
他在设计故宫博物院时,借鉴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特点,保持了传统建筑的气势和尊贵感,同时又加入了现代建筑的设计元素,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叶嘉莹的建筑作品不仅在外观上富有美感,更在内部的设计上注重功能性。
他设计的建筑,如故宫博物院,都充分考虑了展览空间、通风系统、安全设施等方面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安全且具有艺术感的展示环境。
除了叶嘉莹,还有一位名家不容忽视,那就是贝聿铭。
贝聿铭是一位华裔美国建筑师,他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
他的设计充满了规模宏大、简洁大气的风格,以及独特的现代主义特点。
贝聿铭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座位于北京的建筑以其独特的外观而闻名于世,有着被称为“大鸟蛋”的外观形态。
大剧院采用了先进的结构设计和材料,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艺术。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他在设计中注重绿化和环保,使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著名建筑师简介

著名建筑师简介他们是影响人类开展进程的十大修建师,正是由于他们,令20世纪——21世纪的修树立计史变得尤为壮观,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们。
一:创新修建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修建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修建师。
Santiago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修建知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
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修建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修建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
他以为美态可以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状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
所以,他经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示灵感的泉源。
他设计的桥梁以地道结构构成的优雅静态而举世知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出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似乎逾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那么的约束。
有的时分,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端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惯例预料。
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专长。
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不时被拜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修建师退避三舍似乎已成习气。
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修建师们才突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迸发了对桥梁停止修树立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末尾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相貌。
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
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外地的修建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形成了相对喧宾夺主的局面二追求内外协调一致:贝聿铭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的修树立计师,他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
唤回记忆-北京院20世纪50年代的“八大总”

唤回记忆:北京院20世纪50年代的“八大总”引子:我们要动笔写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BIAD)20世纪50年代“八大总”题材的文章是酝酿多年的愿望,虽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们先后与张镩、张开济、赵冬日、华揽洪、顾鹏程有过接触,但至少还有三位大师未曾蒙面。
十年前的1999年主办“与共和国一同走来“的展览时,曾将院内历届副总建筑师,副总工程师以上的专家作过介绍,进一步了解到建院历史上曾颇有名望的“八大总”及院内“一百单八将”的说法;2004年院庆五十五周年,我们承办“在共和国旗帜下――讲述建院的五十五个故事”展览时,又将“八大总”作为一个“故事”专门讲述。
尽管如此,还是由于历史资料的奇缺及相关采访线索的中断,介绍得并不深入。
近来年,院老领导周治良和马国馨院士等都曾提议我们要研究、总结院里老一辈专家的事迹,因为他们在共和国建筑设计的历程中曾经做出过非常重要的贡献,是后辈不可忘记的。
我们也在近十余年间积累了一些影像及文字资料,现将我们整理成的这篇文字奉献给大家,希望读者从中能感受到他们作为一代中国建筑工程设计先辈的不平凡,或许会从中寻觅到被历史烟云遮蔽的大家的不同命运。
依我们的调研,不仅现在建筑院校的青年学生(甚至青年教师)中对近代哲匠录中数以百计的建筑师、工程师先辈很陌生,就是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不少中青年设计师也已经淡忘了曾属于他们光荣的BIAD 20世纪50年代“八大总”,这不能不说是多年来对建筑师宣传的缺失。
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的人,风云时代产生风云人物,刚刚开启新中国大幕的建设事业使人才辈出成为可能,在新中国后不同时期来到北京院的“八大总”正是这样一批“巨匠”。
如果说社会革命及其理想是群体的思想革命,它必须有一呼百应的社会基础,同时要有裹挟那个时代的物质力量。
在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已经到来之际,我们重沐大地春光,自然会感受到忆旧的别有情怀,因为有太多的授业于诸师的故事已经历历在目。
每个人都是一部历史,在宏大的历史叙述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向来都是影响行业发展的“英雄”,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成了建筑金字塔的基石。
中国历史上十大建筑师,你都知道是谁吗?

中国历史上⼗⼤建筑师,你都知道是谁吗?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多姿多彩的建筑,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度。
⽽创造这些建筑的设计师、建筑师,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却罕见记载,他们的名字随着建筑的消失演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今天⼩编就以简短的⽂字,讲述古代这些伟⼤建筑师的故事。
⼟⽊⼯匠始祖鲁班姓公输,名般。
⼜称公输⼦、公输盘、班输、鲁般。
鲁国⼈(都城⼭东曲⾩,故⾥⼭东州),“般”和“班”同⾳,古时通⽤,故⼈们常称他为鲁班。
⼤约⽣于周敬王⼗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五年(公元前444年),⽣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于世代⼯匠的家庭,从⼩就跟随家⾥⼈参加过许多⼟⽊建筑⼯程劳动,逐渐掌握了⽣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位出⾊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直在⼴⼤⼈民群众中流传。
我国的⼟⽊⼯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隋代著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师宇⽂恺宇⽂恺(555年~612年),姓宇⽂,名恺,字安乐,祖上是鲜卑⼈。
朔⽅夏州(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境内),后徒居长安。
出⽣于长安城(今西安市西北部)。
出⾝于武将功⾂世家。
宇⽂恺是中国隋代著名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师。
⾃幼博览群书,精熟历代典章制度和多种⼯艺技能。
长期担任隋朝主管建造⽅⾯的官员,官⾄⼯部尚书。
主持建造许多⼤型建筑,尤其是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为以后各代都城建设树⽴了样板,展⽰了宇⽂恺⾼超的建筑技艺和卓越的设计才华。
隋代造桥匠师李春李春是隋代的⼀位普通⼯匠,由于史书缺乏记载,他的⽣平、籍贯及⽣卒年⽉已⽆法得知。
隋开皇⼗五年⾄⼤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
李春是我国隋代著名的桥梁⼯匠,他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开创了我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为我国桥梁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贡献。
我们仅能根据唐代中书令张嘉贞为赵州桥所写的“铭⽂”中有:“赵郡洨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不知其所以为。
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及作品

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最高水平,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的赞誉,也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的声誉。
以下是一些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及其作品的介绍。
1.丁桥(Ding Qiao):丁桥是中国最著名的现代建筑师之一,也是中国建筑学会的主席。
他擅长将传统的设计元素与现代的结构形式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他的作品包括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北京的鸟巢体育场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他的设计以创新和大胆而闻名,为中国的建筑界树立了榜样。
2.王晨(Wang Chen):王晨是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的杰出人物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城市规划师。
他的作品涵盖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建筑,包括办公楼、住宅和文化设施等。
他的设计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尊重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北京奥运村、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和杭州西湖博物馆。
3.靳尚谊(Jin Shangyi):靳尚谊是中国建筑设计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和建筑师。
他致力于将艺术和建筑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建筑作品。
他的设计作品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注重让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
他的作品包括上海的新上海图书馆和广州艺术博物馆。
4.孙家正(Sun Jiazheng):孙家正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曾担任中国文化部长。
他擅长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建出具有独特风格和功能的建筑。
他的作品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剧院、艺术馆和大型公共建筑。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音乐厅和广州图书馆。
5.李兴钢(Li Xinggang):李兴钢是中国建筑设计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创新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他的作品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住宅、商业和文化设施等。
他的设计注重形式和功能的统一,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北京的国贸大厦、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和广州的塔尖。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梁思成(1901-1972)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胜利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解放后一些建筑组织的倡导者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1901.4.20 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1915-1923 北京清华学校学习1924-1927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27-1928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肆业1928-1931 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1931-1946 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1944-1945 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1946-1947 美国耶鲁大学兼任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1948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6-1972 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1972.1.9 逝世于北京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于日本,19l5年~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l94l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ll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l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古代著名建筑师

古代著名建筑师1.有巢氏——中国第一名建筑师与他的“原始屋”2.姬旦、弥牟——中国第一对都城规划师与建造师搭档3.鲁班——中国民间匠师(建筑师)的总代表4.赢政、蒙恬——中央集权国家建筑文化的开创者5.萧何、杨城延、刘彻——西汉建筑风格的奠基者6.曹操、拓跋(元)宏、穆亮、李冲——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造)者7.綦母怀文、郭安兴——中国佛塔建造技术的先驱者8.刘伶、陶渊明——魏晋文人对建筑的影响9.宇文恺——中国第一次“文艺复兴”的建筑师10.阎立德、梁孝仁——唐代“豪劲”风格的兴起及其衰落11.王维、白居易——唐代文人以及民间匠师的建筑功绩12.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北宋汴京13.王禹偁、苏轼、苏舜钦——北宋文人建筑师和民间匠师14.喻皓、李诫——宋代两位杰出的建筑理论家15.辽代无名匠人存世的著名建筑16.朱熹、张浩、贺承珍——新“三国”(南宋、金、西夏)建筑师的创造17.刘秉忠、郭守敬、也墨迭儿——生态城市元大都的规划师和建筑师18.阿尼哥、张留孙、阿老丁——元代“跨文化”建筑的缔造者19.朱棣、蒯祥、吴中、阮安——明都城和宫殿的建造师20.三罗喇嘛、班丹藏布、郭瑾——明代“御敕”宗教建筑21.卢溶、计成、张涟——明代民宅和私家园林的设计师22.梁九、雷发达(样式雷)——为清廷服务的职业建筑师23.李渔、戈裕良、姚承祖、黎巨川——清代的民间建筑师与园林师1.有巢氏——中国第一名建筑师与他的“原始屋”知识链接人类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房屋议论一“中国为什么没有金字塔”及木、石之争2.姬旦、弥牟——中国第一对都城规划师与建造师搭档知识链接西方第一位官方建筑师——伊姆霍特普3.鲁班——中国民间匠师(建筑师)的总代表知识链接西方建筑师始祖——代达罗斯4.赢政、蒙恬——中央集权国家建筑文化的开创者知识链接路易十四的“太阳王”宫殿5.萧何、杨城延、刘彻——西汉建筑风格的奠基者知识链接罗马帝国的公共建筑哈德良别墅6.曹操、拓跋(元)宏、穆亮、李冲——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造)者知识链接君土坦丁堡的规划与建设7.綦母怀文,郭安兴——中国佛塔建造技术的先驱者知识链接哈吉亚·索菲亚的建造8.刘伶,陶渊明——魏晋文人对建筑的影响知识链接自然主义思想议论二中国有没有文艺复兴?9.字文恺——中国第一次“文艺复兴”的建筑师知识链接伊斯兰的建筑文化——清真寺10.阎立德、梁孝仁——唐代“豪劲”风格的兴起及其衰落知识链接卡洛林王朝的基督教堂11.王维、白居易——唐代文人以及民间匠师的建筑功绩知识链接西方田园诗人与建筑12.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北宋汴京知识链接11世纪的威尼斯13.王禹偁、苏轼、苏舜钦——北宋文人建筑师和民间匠师知识链接建筑的“意境”14.喻皓、李诫——宋代两位杰出的建筑理论家知识链接西方的建筑理论家15.辽代无名匠人存世的著名建筑知识链接欧洲“罗马风”时期的“游牧”匠师16.朱熹、张浩、贺承珍——新“三国”(南宋、金、西夏)建筑师的创造知识链接哥特式建筑与职业建筑师的出现17.刘秉忠、郭守敬,也黑迭儿一生态城市元大都的规划师和建筑师知识链接西方生态城市——尼德兰18.阿尼哥、张留孙,阿老丁——元代,跨文化”建筑的缔造者知识链接世界各地的塔(楼)功能19.朱棣、蒯祥,吴中、阮安一明都城和宫殿的建造师知识链接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表现20.三罗喇嘛,班丹藏布,郭瑾——明代“御敕”宗教建筑的建造者知识链接中西宗教建筑的社会功能21.卢溶,计成,张涟——明代民宅和私家园林的设计师知识链接欧洲人的造园思想议论三中国有没有第三、第四次文艺复兴?23.梁九、雷发达(样式雷)——为清廷服务的职业建筑师知识链接伦敦“玻璃宫”23.李渔,戈裕良、姚承祖、黎巨川——清代的民间建筑师与园林师知识链接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城市与住宅。
建筑师林徽因的生平事迹

建筑师林徽因的生平事迹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
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
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下面是跟大家分享的林徽因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官宦世家。
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
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
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
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
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在此期间,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
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因为建筑系要学习很晚,晚上回宿舍对女生不利),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
1927年夏,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
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
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
建筑大师—梁思成

结语
梁思成自强不息、勇于开拓、覃思美妙且充满学术自觉的专业实践,在现 代以来探寻中国建筑之道的伟大历史征程中,为复兴中华建筑奠定了最坚实 的理论基础、勾画出最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做出了异彩纷呈的高超示范。既 开风气亦为师,他的设计作品与思想,不仅导夫先路,而且流泽长远。
谢谢
人物生平
1.成长求学时期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末改革家,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 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1912— 1914)就学。1915年,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2.抗日战争期间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梁思成于1931年回到北平,
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任法式部主任)。 在1932年, 主持了故宫文渊阁的修复工程。同年,著成《清式 营造则例》手稿。1934年是梁思成硕果累累的一年。 中国营造学社也在这一年,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委托开始详细测绘故宫,并接受其为此支付 的五千元工作费。
纵观梁思成先生一生,不仅创立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 建筑学系,东北大学建筑系(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及建立 清华建筑系,还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建筑人才。其著作《清式营 造则例》是中国建筑史界的一部重要教科书,被称为是中国古 代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之一。而他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的贡 献同样是不可估量的。
建筑作品
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 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 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 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 1953年5月,北京市开 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梁思成因 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梁思成向周恩来 总理进言说,北京的古牌楼属帝王庙这两座形式最好,雕刻最 精,晴天时衬托着阜成门,可以望见西山,落日余霞时景观尤 为优美。周总理答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0-21世纪世界十大著名建筑师,中国只有一位

20-21世纪世界十大著名建筑师,中国只有一位追求内外协调统一:贝聿铭(Pei,Leoh Ming)有人说他是狂徒,以一介华人身份,将一座晶莹剔透的金字塔搬进了法国人的“圣地”——卢浮宫;有人说他堪比外交家,顶着建筑师的名号,在国家元首与上流社会间游走。
他的作品每每造价惊人,引发议论无数。
他被尊为“大师”,却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理论著述。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
北京香山饭店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苏州博物馆新馆澳门科学馆疯子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西班牙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属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高迪曾就学于巴塞罗那省立建筑学校,毕业后初期作品近似华丽的维多利亚式,后采用历史风格,属哥特复兴的主流。
卡佛之家米拉之家圣家族大教堂文生之家现代建筑的旗手: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柯布西耶是对当代生活影响最大的建筑师,是20世纪文艺复兴式的巨人,是毕生充满活力,永无休止进行创造的设计大师、建筑大师和艺术大师。
他是20世纪最多才多艺的大师:建筑师、规划师、家具设计师、现代派画家、雕塑家、挂毯设计师,同时他又是多产作家,出版有50多部专著及无数文章。
萨伏伊别墅朗香教堂马赛公寓巴黎瑞士学生宿舍艺术建筑大师:约翰·伍重( Jorn Utzon)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建筑设计大师约翰·伍重(Jørn Utzon)2008年12月29日于丹麦逝世,享年90岁。
约翰·伍重(JornUtzon)出生于1918年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
著名建筑师梁思成

梁思成(1901——972)建筑学家。
广东新人。
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
1928年入美国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回国后,曾任东北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
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一至四届副理事长,北京市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
1946年创设清华大学建筑系。
对中外古建筑、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造诣颇深。
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
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营造法式注释》、《APictorialHistoryofChineseArchitecture》(英文版)等。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
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于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
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弃厌恶心理。
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
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国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门面,取而代之。
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
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可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
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Historicallandmark),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Localcolor),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
近如去年甘肃某县为扩宽街道,“整顿”市容,本不需拆除无数刻工精美的特殊市屋门楼,而负责者竟悉数加以摧毁,便是一例。
梁思成逝世

梁思成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广东新会人,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他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1]在《建筑五宗师》书中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快速导航人物履历词条图册城市百科中文名梁思成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01年4月20日星座白羊座毕业院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妻子林徽因(1928年结婚-1955年逝世) 林洙(1962年结婚-1972年寡居)女儿梁再冰国籍中国出生地日本东京逝世日期1972年1月9日职业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父亲梁启超儿子梁从诫主要成就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中央研究院院士展开内容目录1人物简介2人物履历3人物生平出身求学工作磨难感情4成就荣誉培养人才建筑理论保护奈良同名奖项5社会评价学风严谨人格典范6建筑作品7学术著作8兄弟姐妹9词条图册1 人物简介梁思成,梁启超之长子,是梁启超原配夫人李蕙仙所生,建筑大师,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是解放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回忆,梁思成“开玩笑说”,“他的生日,4月20日,和希特勒是同一天。
”[2]2 人物履历梁思成1912—1914年在北京汇文中学学习。
1915—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3年5月,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在途中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使他留学美国不得不推迟一年。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建筑硕士学位。
杨著名建筑师廷宝

杨廷宝作品欣赏杨廷宝(1901~1982)中国建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南南阳人。
1915年考北京清华学校。
1921年毕业后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924年在美国克雷建筑师事务所实习。
1926年赴欧洲各国考察建筑。
1927年回国后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曾任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校理、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
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建筑系主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主任,中国建筑协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南京工学院副院长兼该院建筑研究所所长等职。
1979年任江苏省副省长,此前任历届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他是中国近代建筑设计科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50多年完成了100多项各种类型的建筑工程设计。
在设计工作中,主张博采各家之长,兼容并蓄,勇于创新,注重因地制宜,强调符合国情。
他的设计具有稳健、凝重、严谨、庄重的风格。
著有《综合医学建筑设计》、《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等。
基泰大楼现为长泰大楼,由黑龙江省驻津办事处使用。
该楼建于1927—1928年,位于滨江道109—123号。
大楼钢筋砼条形基础,砖混结构,西式建筑风格。
中部5层,两面4层。
首层是商业店铺,2层以上为办公和出租用房,主入口上为过街楼。
立面对称的壁柱与清水墙简洁明快,圆形、方格和相交的花饰,形成体型对比。
该楼内装修考究,中2楼为圆形金黄色木栏杆,饰以中式云纹。
地面为水磨石和大理石,各项设备齐全。
前面门洞为半圆形拱券,顶为黄色方格。
解放后,杨廷宝历任南京大学和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副院长,建筑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副省长等职。
他还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1—5届代表、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
杨廷宝从事建筑设计50多年,主持和设计了为数众多的建筑物。
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起,他设计的著名建筑有:南京的中央医院、中央体育场、中央研究院地研所,北京的交通银行、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京奉铁路沈阳总站等。
20世纪中国十大建筑学家1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
在我们的视线中有这么多建筑艺术家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而其中不乏一些中国的建筑艺术家。
来自“/wiki/%E5%87%AF%E6%96%87%C2%B7%E6%B4%9B%E5%A5%87”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是美籍华人建筑师,江苏苏州人,生于广州,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丹下曾任职前川国男建筑事务所,设计了岸纪念体育馆。
凯文·洛奇(Kevin Roche,1922年6月14日—)是一位重要的美国當代建筑师,也是1982年第四届普利兹克奖得主。
凯文生于爱尔兰都柏林,1948年移民美国。1964年成为美国公民。
他去美国时,起意环球旅行10年,每年为不同的建筑师工作。伊利诺理工学院的研究生课程成为他的第一站,当时,密斯正执教于斯。
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
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பைடு நூலகம்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

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材料吧,既然这样,那么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有哪些?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供大家参考!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精选篇1)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至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浙江杭州人。
它的原名是林徽因,它的名字来源于“石大雅四七:大思的继承人徽因,然后是白思的男性”。
后来,它经常被误认为是“林伟音”,一个当时的男作家,所以它被改名为“徽音”。
中国著名建筑师和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精选篇2)林徽因早年立志投身建筑事业需要极大勇气,建筑师和建筑行业很长时间里都是男性垄断。
她最初想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但因建筑系不招女性而只好选择先进美术系,再选修建筑课程这样的迂回战术。
在林徽因后来的建筑设计实践中,她不断将自己的女性经验和主体意识融入作品,成功证明了自己作为女建筑师的地位。
1935年,梁氏夫妇设计的北京大学女生宿舍建成,该建筑是中国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设计采用不对称的布局,造型简洁,比例匀称。
徽因心细,考虑女生手小,楼梯扶手比一般细小,体贴入微,备受称赞。
”抗战爆发前,梁氏夫妇在华北地区对存世古建筑进行了抢救性考察,其中的高光时刻就是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唐代佛光寺。
林徽因在东大殿北次间大梁上辨认出了“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字样,意味着这座千年佛殿很有可能就是一位名叫宁公遇的女性出资重修的,欣喜之余,她还与宁公遇的塑像留下了一张著名合影。
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

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梁思成(1902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
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在《建筑五宗师》书中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成长求学时期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朝著名的改革家,为躲避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迫害而出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随父母从日本回国,曾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就学。
1915年入北平清华学校(1928年之后的清华大学),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
1924年和林徽音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未毕业)。
1928年与林徽音在温哥华结婚后赴欧洲考察各地建筑,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张学良时任校长)任教,在那里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同时成立了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造了东北大学主楼,并测量考察了清昭陵的建筑,当时就试图保护沈阳钟鼓楼,但不被当地政府采纳,终于被拆毁。
1930年和张锐参与天津市规划,以《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获奖。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东北后,梁思成于1931年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梁思成入营造学社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在1932年主持故宫文渊阁的修复工程。
梁思成原计划即时着手研究宋代《营造法式》,不料“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竟如天书一样,无法看得懂”[1]。
为了深入研究古代,他首先从比较近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着手,拜北京老木匠和彩画匠为师,配合研究北平大量清代建筑,搞懂《清工部工程作法则例》,在1932年著成《清式营造则例》手稿(1934年出版)。
同时期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同人,还收集和整理清代匠作则例中建筑师傅历代相传的《营律大木做法》、《大木分法》、《小木分法》等手抄本,1932年出版梁思成编订的《营造算例》,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分三次刊印[2]。
中国近现代建筑五宗师: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梁思成、杨廷宝

吕彦直吕彦直〔1894---1929〕,字仲宜,别号古愚。
安徽滁州人。
我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
1894年生于天津。
吕彦直先生照片吕彦直的父亲名叫吕增祥,安徽滁州人,光绪五年举人,在晚清李鸿章幕府任文案知县。
曾任驻日使馆参赞。
历任临城、南宫、天津知县。
1900年,吕增祥任开州知府,1901年因脑瘤卒于任上。
吕彦直年仅7岁。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随其姐吕静宜居巴黎数年。
常参观罗浮宫博物馆,酷爱绘画和雕塑艺术。
回国后,先后入南京金陵中学、北京五城学堂学习。
1911-1913年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求学。
1913-1918年由北京政府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建筑工程(先入电子系,后转入建筑)。
1918-1921年担任美国建筑师墨菲助手。
吕彦直曾担负北京燕京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的建筑工程设计,用中国传统风格设计现代建筑,初显其才华。
1921—1925年9月回国后,先与过养默、黄锡林组织在上海东南建筑公司任职,设计上海银行公会等大型建筑工程的设计,后独立创办彦记建筑事务所。
期间,他的建筑设计多为小巧、舒适和花园式洋房,但已在研究中国古典式建筑,并努力融合中西建筑艺术的精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是年5月,总理丧事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悬奖征集中山陵墓设计图案,轰动了国内外的建筑师和美术家,许多人纷纷报名应征。
当时吕彦直还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青年建筑师,但他对自己的才学满怀信心,毅然报名,与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展开竞争,终于一举夺魁,荣获首奖。
吕彦直设计中山陵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
1925年9月—1929年3月接受“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聘请,任陵墓建筑师。
接受南京国民政府聘请任总理陵园计划专门委员。
他潜心研究,周密构思,设计出的中山陵墓图案,具有鲜明的中国建筑风格与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5年9月,他荣获孙中山陵墓设计首奖,并被聘为陵墓建筑师。1927年5月由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再度夺魁。
他的主要设计作品有杭州浙江兴业银行,清华大学体育馆扩建工程,清华大学电气馆、机械馆、航空试验馆和教工住宅,北京大学沙滩图书馆,天津浙江兴业银行,天津盐业银行,天津新华信托银行。此外,他还设计了不少商业建筑和私人宅邸等。
沈理源先生于1951年11月21日病逝于北京。
——20世纪中国已故著名建筑师
20世纪是建筑业飞速发展的时代,建筑流派异彩纷呈,各路名家竞显才能。在这缤纷的世界里,建筑师如璀璨的群星,为建设人类美好家园贡献出各自的智慧与才能。
建筑师肩负着时代的责任,他们为时代勾画出美丽的画卷,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构筑巢穴和空间。
1927年,他与其他建筑师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建筑师公会(1931年改称中国建筑师学会),当选为首任会长,以后又多次被选为会长。
庄俊早年配合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Murphy)做清华学校校园规划及清华一些早期建筑的设计,其完成的主要设计项目有:上海金城银行,济南、哈尔滨、大连、上海、青岛、徐州等地的交通银行,汉口大陆银行,南京盐业银行,中国科学院上海理化试验所,上海大陆商场,上海孙克基妇产科医院以及住宅、别墅等。
1928~1934年,他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教授,1938~1951年任国立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和天津工商学院及津沽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在大学教学中,除担任建筑设计课的教学任务之外,他还向学生们讲授西洋建筑史。
1949年后曾兼任纺织工业部总工程师及天津市建设委员会总工程师。
1949年以前,基泰工程司的业务曾遍及北京、上海、南京、重庆、广州、沈阳、香港等地,它在近代中国建筑师开办的建筑师事务所中是最负盛名的。
关颂声先生于1960年11月27日病逝于台北。
吕彦直(1894~1929)
吕彦直是山东省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他8岁丧父,9岁随姐姐侨居法国巴黎。回国后入北京五城学堂,1911年改入清华学校,1913年毕业后去美国康奈尔大学,初学电学,后改为建筑,1918年毕业。他曾作为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关颂声因拒绝任伪满洲国工程部长而遭监禁,后经营救脱险返回上海。
1949年后去台湾。他在台湾的建筑设计作品有香港万宣大楼。邵氏大楼、台湾人造纤维公司、台北综合运动场、台中省立体育场等。在台期间,曾担任台湾建筑师公会理事长,对社会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也做出过贡献。
庄俊先生于1990年4月25日病逝于上海。
沈理源(1890~1951)
沈理源先生1890年7月11日生于浙江,他于1909年考入意大利拿波里奥工业大学,攻读土木和水利工程。1915年回国,就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工程师;不久,即转向建筑工程设计工作。初期,在北京与别人合作设计了前门外劝业场和电影院。此后,在天津建立华信工程司,在京津一带从事建筑师业务。
关颂声(1892~1960)
关颂声,字校声,广东番高人,1892年8月29日生于天津,他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4年去美国留学,人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17年获建筑学学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先后任天津警察厅工程顾问、北宁路常年建筑工程师,并助理监造北平协和医院。1920年他创办了天津基泰工程司,主要负责组织和对外联系业务。他还曾担任南京首都建设委员会工程组委员。1928年曾参加全国大学工学院分系科目表的起草和审查工作。他曾经是中国营造学社社员。
庄俊(1888~1990)
庄俊先生1888年6月6日生于上海,他于1910年考取清华学校庚款留学生第二届预备班,同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学习,获建筑工程学士学位。1914年毕业后被清华聘为讲师和驻校建筑师。1923年秋,受清华委托,他率领百余名学生赴美留学,本人也于1923~1924年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进修,并到美国各地及欧洲考察建筑。1925年,庄俊在上海创办建筑师事务所。1949年以后,先后在交通部华北建筑工程公司、建工部中央设计院和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任总工程师,直至1958年退休。
吕彦直于1929年3月18日在上海病逝。
刘敦桢(1897~1968) 刘敦桢,字士能,1897年9月19日生于湖南省新宁县,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22年回国后,在上海与柳士英等人共同创办华海公司建筑部。1925年任教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1927年该校与东南大学合并,1928年改称中央大学。1931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1932年任学社文献部主任。1943年任中央大学教授,1944年起任建筑系主任,同时兼任重庆大学教授。1946年起,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1949~1952年任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1952~1968年任南京工学院教授,其间在1960~1968年间还任建筑系主任。1953年,创办中国建筑研究室。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建筑师同样还负有历史的责任,他们在为人类发展记录下昨天的辉煌与衰败的同时,还要创造出未来的美丽与发展。
我们所介绍的建筑师是这些璀璨群星中的优秀代表,他们给后辈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与纪念,但他们没能享受到新世纪的美好与幸福,相继离我们而去。
回顾历史,人们不应忘记他们;展望未来,后代更应该铭记他们的英名。新世纪到来之时,表达对他们的怀恋,可说是对过去世纪永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