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目标:1、认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的原因,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及其季风的形成,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2、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机器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的特点3、通过合作学习、实验、集体讨论,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地理探究、迁移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用具:水、水杯、酒精灯、铁架等教学重点、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课题1、王老师乘飞机到外地出差。
在机场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后不久后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背景设置:1、回忆初中化2、宇航员进入太空所穿的宇航服有哪些功能?为什么需要这些功能?3、飞机为什么常常在1万米左右的高空飞行?学生广泛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出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活动:见图2-2-5,寒冷季节,室外万木凋零,而温室内却春意盎然,你能说出温室保温的原理吗?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集体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2、初春的早晨,为什么农民在田埂上放烟雾驱赶昨夜的寒气?三、大气的运动1、热力环流实验展示:把半杯水放在酒精灯下加热,让学生观察水开的时候,水体是怎样流动的。
学生认真观察,讨论结论。
教师:假如是大气,也会产生如此运动,我们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让一位学生上黑板绘制大气热力环流图。
冷热冷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活动”中海风和陆风的形成。
你还能说出哪些现象与此相关吗?根据热力环流图,大气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教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2课时
必修1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课程标准】1.能够识别、描述大气的垂直分层,并说明对流层、平流层、高空层的主要特点2.能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3.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发展变化规律有理性认识,并能够运用语言、图像等进行表述。
4.知道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的地理原理。
【学业水平考试标准】C级标准: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2.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3.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4.知道风形成的直接原因,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B级标准: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原理解释有关现象2.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有关现象A级标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种气候的成因及特点【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本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第一次接触,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
对教与学都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了解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点2.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3. 理解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热力环流4.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的根本原因,以及近地面和高空风向的受力分析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表的绘制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绘制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3.通过绘制风的形成示意图,掌握风的形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1.大气的垂直分层特点和大气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原因及受力分析【教学难点】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原理解释有关现象2.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有关现象【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互评。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必修1(大气运动)
请另一位同学展示理想状态、高空、近地面的受力情况。
看大屏幕,交流自己ຫໍສະໝຸດ 的预习。培养良好的预
习习惯
和方法
了解学
生的预
习情况
互动
探究
互动
探究
互动
探究
互动
探究
过渡:各位同学请注意。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几乎是中学阶段我们解释大气运动的唯一的原理。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请大家看热力环流的演示实验。
师:同学们先结合预习,自主思考1分钟。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请思考。
师:(1分钟后)时间到,请同学们小组交流2分钟。为了提高讨论的效果,请同学们都站立讨论。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前面的同学转身,面向后面。
(师巡视知道,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师:(2分钟后)时间到,请各位同学做到自己的位子上。大家讨论的很好。我们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结合示意图给我们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在等压线图中如何判断风向。
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手段:教材文字、插图等,学案,多媒体等
(二)主要教学方法: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兴趣
导入
PPT课件播放:学生教材、学案的进行预习情况的图片展示,背景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播放。
计了以下思路:
课前:学生利用课本、市高中新课程学案、预习补偿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课上:结合预习并利用热力环流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确热力环流中空气的运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运动的原因并反馈,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在学生预习并思考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完整、形象演示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热力环流并能学以致用。借助模型,从等压面转换到等压线。分析风向在等压线中与各力的关系,总结出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向的基本方法。通过以上的生生、师生交流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升。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资源等,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提高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大气运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我调控能力。
3.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地球仪或多媒体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结构,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大气层是如何保护地球生命的?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4.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和国际视野。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如气压、风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有的地方冬暖夏凉,有的地方冬冷夏热?”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大气圈的基本概念,介绍大气层的结构及其特点,解释大气运动的原因。
2.运用动画、图表等教学资源,详细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等,以及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2.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合作调查大气污染对当地天气、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
地理ⅰ鲁教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2
地理ⅰ鲁教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2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4课时〕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包括常见的天气系统。
天气系统主要是对天气的影响,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内容,高考中也经常涉及。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2、能力目标:●〔1〕、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2〕、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2〕、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难点:●〔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2〕、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转方向。
●〔3〕、天气系统图的分析,特别是理解锋面气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必修1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建议4课时)札记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一、导与学目标1.知识目标(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组成和结构。
(2)能够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3)掌握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能力目标(1)能够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等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简易天气图。
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树立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自然观。
二、导与学过程(一)情景设置生活中人们常说:“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古诗中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你知道其中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吗?“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天气现象与什么天气系统的影响有关呢?(二)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大气圈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组成阅读教材P36-37正文及表2—2—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思考回答:低层大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干洁空气又主要包括哪几种成分?你能说出各种成分的作用吗?【探究】人类活动会影响大气成分的变化吗?【探究】人类活动会影响大气成分的变化吗?札记(2)大气的垂直分层阅读教材P37及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说出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对流层大气的特点是什么?、、。
【探究】对流层的厚度在不同纬度地区一样吗?各纬度有何不同?为什么?平流层大气的特点是什么?高层大气的特点是什么?(三)大气的受热过程阅读教材P37-38课文部分,思考:(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能说出它们是如何选择吸收的吗?2.阅读教材P38及图2—2—4“大气的保温作用”,你能说出什么是大气的保温效应吗?请概括出大气保温效应的3个过程。
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精品学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学案: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大气的运动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知道空气受冷、受热后垂直运动方向2、能说出高空、近地面的风受到的力二、预习内容1、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分布规律:低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_____,气温较______,气流________,近地面气压_______,高空气压_______;高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_____,气温较______,气流________,近地面气压_______,高空气压_______。
这样,在高空和近地面,空气从___气压流向____气压区,形成热力环流2、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总是_____于等压线由______指向________.3、在高空,空气受到_____力_、_____力的作用,风向在南北半球分别发生____偏、_____偏,最后和等压线_______;在近地面空气受到________力、_______力、_____力的作用,最后和等压线_________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会说出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能熟练画出高空、近地面的风受到的力及风的方向学习重难点: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高空、近地面的风受到的力及风的方向二、学习过程1、热力环流的成因热气球和孔明灯是怎样升空的,又是如何降落的?仔细观察第38页1—4图[ 探究1:假如地表性质均一,且温度一致情况下A、B、C三地空气密度和等压面随高度的变化均是一致的。
探究2:假如地表性质均一,A地受热,B、C两地冷却,A、B、C三地空气怎样运动?。
在同一高度的上空A'、B'、C'空气密度发生怎样变化?气压怎样变化?空气发生怎样的运动?。
那么近地面情况呢?探究3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地区间会存在地面的冷热不均呢?探究4:大气运动有何意义?2、“城市风”探究5:城市风示意图,城市与郊区哪个地方热?为什么?这样在城市与郊区之间会形成简单的热力环流,请学生自己讲述。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强化对大气层划分、大气运动原理的讲解,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
3.加强对学生地理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大气现象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关注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4.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大气层划分和大气运动原理的思维导图,要求清晰、准确、具有逻辑性,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讲解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压分布和风带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对气候的影响。
4.地理图表分析: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理解地理图表,分析大气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的变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讨论:
1.分析大气层划分的意义和作用,讨论各层大气对地球生物圈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科学已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大气层的划分及其特点认识不够深入,对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存在困难,以及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气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相对较少,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程度不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教案 鲁教版必修1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背景情境导入在“神舟”七号飞船降至100千米高度时,返回舱进行姿态调整。
在距地面约80千米时,返回舱再入稠密大气层。
进入黑障区后,通信中断。
约距地面40千米高度时,出黑障区,通信恢复。
什么叫稠密大气层?什么叫黑障区?稠密大气层是指对高速飞行物体产生较大阻力的大气层,一般距地表100~120千米以下,该层大气密度较大。
稠密大气层之外称为外层空间,大气逐渐变得稀薄,它一直可以延伸到3000千米左右,这一层也被称为稀薄大气层。
稠密大气层之外一般称“天”,之内就是“空”。
在稠密大气层内飞行的就是航空飞行器,在外层空间飞行的就是航天飞行器。
当返回舱大约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进入稠密大气层时,返回舱与周围空气发生剧烈摩擦,使返回舱周围气体分子呈黏滞状态,温度不易散发,形成一个温度高达几千摄氏度的高温区,返回舱变成一个火红的流星,周围的气体和返回舱表面材料的分子被分解和电离,形成等离子鞘套电磁屏蔽。
因为等离子体能吸收和反射电磁波,会使返回舱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衰减,甚至中断,雷达也无法发现它的踪迹,这个区域因此被称为“黑障区”。
黑障区范围取决于进入大气层的物体的外形、材料、再入速度、无线电频率和功率等。
如果无线电频率选择合适,也可以避免黑障现象。
返回舱在下降到距地面大约40千米时,返回舱升力控制系统开始起作用,速度也有所放慢,黑障现象就会消失。
问题:大气层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教材内容详析知识点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知识背景 近地面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
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及高度大,对流层顶高;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及高度小,对流层顶低。
同一地区,对流层高度夏季大于冬季。
大气的组成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等成分不仅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而且对人类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有重大作用;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对大气成分产生影响,从而改善或者危害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如:燃烧矿物燃料→CO 2增加→温室效应,制冷工业发展→氟氯烃含量增加→破坏O3层,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
鲁教版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涉及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第三目“洋流及其地理意义”,简要介绍了洋流的概念及按水温不同所进行的分类,知识窗介绍了洋流的成因。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教材结合大气运动、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详述了洋流的分布规律。
对这部分知识教材还提供了“活动”题加以巩固,并引导学生读图2-3-6和图2-3-7加深理解。
最后教材从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沿岸地区的气候;对海洋生物分布(渔场)的影响;以及洋流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三方面,介绍了洋流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洋流的分类和成因。
(2)说出洋流的分布规律(3)说出洋流的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图表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及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德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难点:洋流的地理意义。
四、学情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考虑的因素很多,如风带、海陆位置、地转偏向力等,较难理解,应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
洋流的地理意义的学习应落实到圈层之间的联系这一基本点上。
五、教学方法1.要求学生先学习课本,完成预习学案。
2.通过简图带动知识点的学习,即“以图带讲”的教法学法。
学案导学法、探究学习法.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完成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多媒体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水圈和水循环
【民生新闻】 最近科学家在澳大利亚西侧 发现许多海龟,搭洋流便车全程搭乘到达塔斯 马尼亚岛西部。这是一条世界上最长的连续沿 海洋流。这条洋流长约5 500 km,沿着澳洲西 部和南部海岸流动,为那些像海龟之类的温水 动物提供到达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南部的免 费旅行。洋流对地理环境有哪些意义?
要点1
[读图观察]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要点2 [读图分析]地表径流。
要点3 [读图归纳]黄河流域降水补给是主要方式。陆地 上水资源主要通过海陆间循环得到不断的补充和 更新。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 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人类可以通过影响水循环中的________环节, 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增加丁环节水量的主要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校地理活动小组拟研究所在城市“河水的 自然净化”课题。你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应包 括哪些内容?
(5)分布规律
海区
世 界 洋 流 分 布 规 律
洋流分布规律
副热带高压 为中心的大洋 以_____________ 环流 顺时针 方向流动,南 北半球呈________ 逆时针 方向流动 半球呈________ 寒流 ,西部为 大洋环流东部为______ 暖流 ______ 寒流 暖流 ,西岸为______ 大陆东岸为______
水循环 发生区域 类型 海陆间 海洋与陆 循环 地之间
水循环环节
作用
蒸发、水汽 使陆地水得以补充, 输送、凝结、 水资源得以更新, 降水、地表 是对人类最重要的 径流、下渗、 水循环类型,又称 地下径流 大循环
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三课时)精品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教案: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三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等重要问题。
是对上一节课时大气运动的一个应用。
又是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名称。
(2)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3)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4)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三圈环流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3)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献身气象事业,为“四化”建设服务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季风环流形成原因,东亚和南亚季风区别难点: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季风环流形成原因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什么叫大气环流?大气环流的形式有哪些?问:大气环流的意义是什么?(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挪威森林大面积遭受酸雨危害,却将英国告上法庭。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2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课件(共张PPT)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82021/8/82021/8/82021/8/8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鲁教版 高中必修一 第二章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2.3大气运动
学习目标 • 1、明确热力环流和风的概念及形成的原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大
气运动现象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 风力的的影响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 对A、B、C、D四点的气压值由高到低进行排列
材料:右图为“某城市市中心和郊区气温分布图”
1.画出该城市和郊区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2.该市规划在B、C两处建一座对大气污染较重的水泥厂和
一条绿化带,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思考应如何选址?为什 么?
2、该市规划在B、C两处建一座对大气污染较重的水泥厂 和一条绿化带,从保护城市环境的角度思考应如何选址? 为什么? B地建绿化隔离带,C地建水泥厂。绿化带建在城市与郊 区热力环流之内,而污染严重的水泥厂建在热力环流之 外,减少对城市的大气污染。
2、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风力的 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的形成
2、三力不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1、气流在垂直方向上怎样运动?为什么?
2、垂直运动后,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如何变 化?气压如何变化?
3、气流在水平方向上怎样运动?为什么?
地 地转偏向力
半球向_右____,南半 球向_左___
面
风 摩擦力
3.摩擦力:与风向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大气圈的定义、范围及其主要成分;
2.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3.掌握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动力,如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等;
4.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如降水、风向等;
5.能够分析天气预报图,预测天气变化趋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对大气现象的感知和观察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天气预报视频、气象卫星云图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大气运动规律;
3.采用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结合实际案例,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夏日的午后突然暴雨倾盆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的思考;
2.结合校园气象站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际气象变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会出现暴雨?”“大气运动是如何影响天气的?”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通过实地观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夏日的午后暴雨这一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抽象的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大气圈的构成、大气运动的形式及其影响。通过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读课本35-36页文字部分和图2-2-2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2、通过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理解大气的保温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对大气环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格陵兰岛冰川融化”视频。
教师提问全球气候变暖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相关?设疑导入。
〈二〉预习交流
多媒体显示:
1、低层大气成分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杂质各有什么作用?
2、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请举例说明。
3、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教师板书:大气——组成
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并展示预习情况
教师点拨:
、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重点掌握臭氧、二氧化碳、水汽1 的作用;、点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的读法。
2
教师板书:结构大气——〈三〉合作探究探究一
多媒体显示:
大气结构总结表格
特点与人类的
关系天气现气温垂气流运动状况直变化象
对流层平流层大高层气
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教师点拨:对流层中地面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上冷下热——对
流运动,并且多固体杂质和水汽,所以天气现象多变。
抢答:展示的题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过渡:对流层及平流层气温变化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大气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哪
里?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的能量源泉,让我们来了解太阳辐射的一些特性。
1
: 知识补偿太阳辐射指导学生提取地理信息: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是可见光部分,属于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探究二
多媒体显示:大气削弱作用动画;
1、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哪三种形式?、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物质有哪些?分别吸收了太阳辐射的哪部分能2 量??
3、为什么多云的白天通常气温较低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小组讨论完成探究二。
教师点拨: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被吸收得很少,绝
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过渡:? 太阳辐射的绝大部分穿过大气层到达近地面会怎样呢探究三
多媒体显示问题:大气怎样对大地起保温作用的?
学生活动:学生同过阅读课本并观察动画,进行小组讨论,理清大气怎样对大
地起保温作用的,理解大气的保温过程。
教师点拨: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绝
大部分能够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被称作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学生活动:用箭头画出大气受热过程各环节,并且根据箭头描述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渡:通过前边的探究,我相信大家现在一定有能力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
学以致用:学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1.阴天的日温差要比晴天的日温差小。
2.全球气候变暖。
小结:运用动画总结大气受热的全过程。
〈四〉当堂训练,当堂达标
〈五〉质疑反馈,总结全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