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开题报告格式模板

合集下载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格式模板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格式模板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格式模板“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我校与瓦甸小学联合研究课题。

这个课题已于XX年5月被南通市教科所列为“xxx”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经过5个月的筹备工作,今天正式开题了。

我代表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向各位作一个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基于共生理论研究成果、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持续加速的今天,劳动力流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进一步扩大,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数量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现象将会也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有。

据相关统计数字表明:城镇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 30%,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的 40%。

而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仅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就近 XX万人,而且还有增长趋势。

“留守儿童”因为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水准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和缺位,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一些儿童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为懒散,我行我素;一些儿童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电子游戏、赌博;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

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注重的现实问题。

注重留守儿童是学校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的需要。

留守儿童身上明显存有的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学校全面育人目标的达成。

注重留守儿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曾指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从负面看,父母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留守儿童课题开题报

留守儿童课题开题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关爱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尊敬的各们专家、领导:大家好!我校申报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关爱教育研究》课题,经奉节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为基础教育科研2012年度县级课题。

根据县教研室的相关要求,定于今天开题,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评审专家指正、审议。

一、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1.根据国家留守儿童现状提出据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显示,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约15亿人,18岁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童2000万人,留守在农村的也有2000万人,这一数字约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8%。

而在甘肃、河北、江苏等省开展的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47.7%。

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

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影响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国策,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怎样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让他们在关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迫切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2.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提出为了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实施关爱行动,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我校服务范围为草堂镇学前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儿童少年的教育。

在我镇现有生产力和生产规模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幼儿)家长涌入城市,而他们的孩子则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

作为承担全乡幼儿和儿童教育任务的我校,幼儿和儿童1232人,留守儿童542人,约占全校学生的43.99%。

调查中还发现:这些留守儿童有的留给爷爷奶奶管教;有的留给外公外婆教养;还有的寄养在姑姨叔伯及朋友家中。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开题报告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开题报告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一、背景介绍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监护人长期离家外出务工,而被迫留在农村家乡的儿童。

他们在家庭教育和情感关系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加速,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问题陈述留守儿童问题的核心是孩子们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缺乏有效的监护和教育,面临着心理、教育、社交等方面的困境。

这些困境可能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探讨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对他们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状况。

四、研究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步骤进行研究:1.收集数据: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收集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数据和案例。

2.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了解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影响因素。

3.问题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深入分析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和影响机制。

4.解决方案探索:基于问题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

5.解决方案实施:在具体实施解决方案时,需要考虑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多方合作的可能性。

6.解决方案评估:对已实施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了解其效果和改进空间。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增加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并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和行动指南。

通过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机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六、预期结果预计本研究将揭示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

这些解决方案将包括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学校教育支持、提供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等措施。

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我们有望改善留守儿童的发展状况,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七、计划进度本研究的计划进度如下:1.数据收集(2周):收集相关数据和案例,包括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

2.数据分析(1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获取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影响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 题 开 题 报 告一、“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及条件一、“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及条件1.11.1“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进,,国家经济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国家经济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速提高,,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得以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也得以加快,,从而引发了农业中出现剩余劳动力并大量向城市转移的现象。

城市转移的现象。

1.21.2“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社会大环境和转移者自身条件的限制由于我国社会大环境和转移者自身条件的限制,,数量如此之多的农民工在进城的同时子女却无法进城无法进城,,结果许多子女都被留在原籍由父母中一方或祖辈或他人来抚养、管理和教育管理和教育,,这使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分别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分别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1.31.3“留守儿童”的发展忧虑“留守儿童”的发展忧虑“留守儿童”的发展忧虑目前目前,,全国虽然还没有留守儿童的确切数据全国虽然还没有留守儿童的确切数据,,但我们可以从已有的资料中了解其大概。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当时全国留守儿童多达2300万人万人,,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儿童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 17%。

这也就是说这也就是说,,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能与父母中一方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只有4343··83%83%。

随着劳动。

随着劳动力转移人数的逐年递增力转移人数的逐年递增,,留守儿童的数字会增加不少。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开题报告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开题报告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开题报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哎,这可真是个让人揪心的话题。

你想啊,孩子们在父母外出打工的日子里,常常是像小树苗一样被留在老家,没了父母的陪伴,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父母为了生活而奔波,孩子们却在乡村的泥土上孤独地成长,难免会觉得苦涩。

说真的,这种现象就像一场无声的战争,孩子们是战士,孤单和缺乏关爱就是他们面临的敌人。

我们总听说“家是温暖的港湾”,可是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往往像是一个空荡荡的壳。

晚上回到家,除了叽叽喳喳的鸡鸣声,可能就只剩下自己的回声。

想想看,孩子们一个人在家,心里肯定会有很多的思念和无奈。

他们渴望的是父母的陪伴,而不是孤零零地盯着墙上的挂历发呆。

说到这,孩子们的学习又成了大问题。

缺少父母的关心,学习上就像是没有方向的船,时常在风浪中摇摆,难以掌握航向。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光靠学校和老师可不够。

老师们也是辛苦,面对一群留守儿童,心里自然有种说不出的无奈。

有些孩子上课听得模糊,心思却飞到了远方,想着爸妈在干什么,甚至想着家里的小狗。

可是,教育这事儿又不能马虎,毕竟知识就像是给孩子们打开的一扇窗,透过窗子,他们能看到更大的世界,能有更高的追求。

可惜啊,有些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迷失了方向。

说到关爱,乡村的老人们常常是孩子们的守护神。

那些爷爷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们的爱是温暖而坚韧的。

尽管他们有时候会无奈地摇头,觉得现代的东西太复杂,还是会尽量给孩子们一些关怀和支持。

可是,你想啊,代沟可不是随便就能弥补的,爷爷奶奶们能理解的,总是那一代的故事,而孩子们的世界又完全不同。

很多时候,孩子们需要的是更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光靠爷爷奶奶的爱心是远远不够的。

社会也不能掉链子,很多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觉得这是个偏远的事儿,离自己太远。

留守儿童的问题,跟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

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希望的承载者。

如果我们对他们的关心仅限于口头,那这份关心就显得苍白无力。

社会应该多出一些力,给这些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 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日益普遍,造成大量农村儿童在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的情况下,成为留守儿童。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孤独、焦虑、抑郁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选题目的本课题旨在深入研究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影响,探索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和应对策略,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三、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1)丰富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通过分析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及其成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证依据。

(2)为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本课题将构建一个包含心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实践意义(1)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研究,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相关工作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法和应对策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家庭、学校和社会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关爱。

(3)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在国际上,对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相对较早,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国外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为各种原因离家去城市打工,将孩子留在家乡的现象。

在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据统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超过6000万,这些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相关的研究领域。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的学习和发展,也与农村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助于了解其影响因素和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促进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改善。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的改善。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重点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包括家庭背景、家长离家务工、学校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线索和思路。

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和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实地访谈等方法,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例如学习资源匮乏、心理健康问题等。

3. 改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和措施: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和措施,包括政府层面的政策和资源投入,社会组织的参与等方面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文献资料收集和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报道,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为本研究的具体内容提供理论支持。

2.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获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数据和实证资料,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具体情况。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定性分析,得出结论并呈现研究结果,揭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际情况和影响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一、选题背景及意义(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加速期。

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加速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随之加快,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产生了。

生了。

近年,近年,近年,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并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客观、真实、全面的了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找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切实有效的措施,找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切实有效的措施,不仅具有重要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意义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较为特殊的弱势群体,该问题的合理解决对于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特别是在我国提出经济发展转型的新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镇,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镇,由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大中由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动使留守儿童问题更加引人注目。

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动使留守儿童问题更加引人注目。

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课题,课题,客观、客观、客观、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能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推进该地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文献综述二、文献综述(一)国内研究进展1、留守儿童含义、留守儿童含义留守儿童(留守儿童(the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源和解 决方案,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
研究价值与社会贡献
研究价值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 问题,研究其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和理论价值。
社会贡献
通过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可以为 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问 题的解决,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和社会和谐发展。
确定研究主题和目标
明确本研究的核心主题和目标,确定研究范围和重点。
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
进行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已有的对策。
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
实施调查和访谈
在选定地区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工作,收集数据和信息 。
数据整理和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国际 比较研究
国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 政策与实践
国外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问题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
研究述评
已有研究的优点与不足分析 研究空间与研究方向的探讨 本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0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01
通过实地调查和已有文献研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 告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文献综述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研究重点难点和预期目标 • 相关工作与资料准备 • 结论和展望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1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欠发达地 区,留守儿童比例较高。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1一.研究的背景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二、研究目的: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2、加强家校联系,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进行指导,培养留守儿童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及社会适应能力。

3、有计划地推行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方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留守儿童之家”工程,为留守儿童创建健康、安全、平等的成长环境。

四、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我国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

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

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亲情缺失,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研究、心理等方面都面临挑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研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性格行为上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有些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变得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等。

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比较普遍。

2、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存在缺陷,容易形成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例如网络暴力、低俗文化等,导致价值观扭曲。

这些问题引发了对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关注。

留守儿童需要更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家长外出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了物质上的改善,但忽视了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了不良惯和思想误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等原因,长期在农村寄宿亲戚或祖辈家独立生活的未成年人群体。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育机会。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影响、解决方案第一部分引言1.1背景介绍中国近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许多父母被迫将孩子留在乡村,寄宿亲戚或祖辈家。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监护,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1.2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案,为相关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第二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2.1经济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经济压力无法承担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并需要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因此被迫将孩子留在乡村。

2.2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匮乏,教育条件与城市相比存在差距。

父母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不得不将孩子留在乡村,接受相对良好的城乡结合教育。

第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影响3.1心理影响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往往更容易感到孤独、焦虑和抑郁。

他们缺乏家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2学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资源匮乏的环境中成长,面临较大的学业挑战。

他们的学习状况相对较差,成绩普遍较低,容易掉队。

第四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4.1加强政府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教育设施和资源,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

4.2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注孩子的学业和心理健康。

4.3建立社会支持体系社会各界应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支持体系,提供志愿者和专业人员的帮助,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验”系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宗申小学“十五”期间科研课题。

我校于20xx年7月30日申报,20xx年6月30日由商都县教育局正式批准立项。

经过前期的组织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

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与会领导、专家汇报我们的开题工作,向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教师作开题报告,恳请在座的领导及专家提出宝贵意见,给予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在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农村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等问题,也成为我们面前的新问题新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数以千万计的父母不得不和自己的孩子分离,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或他人照管。

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并且这一群体还在迅速扩大。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1、前在变量分析我校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这些留守儿童因为缺失亲情与教育,给我校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正确地解决,必然会影响我校教育均衡发展。

为了解决好这一教育问题,我们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摸底调查,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验”课题。

我们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在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培养方面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有效地解决我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促进我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前测数据统计分析如下:(1)留守儿童人数与所占比例: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19万人,我省有留守儿童280万人,我市有留守儿童30万人,我县留守儿童有5.7万人。

据统计,我校20xx年留守儿童达21.3%,20xx年达35%,20xx年达39.5%。

20xx年我校857名学生中,留守儿童人数达352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1.1%。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低语组)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低语组)

“留守儿童的导师制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核心概念的界定:1、“留守儿童”:本课题所提及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指因其父母单亲或双方常年外出打工,由其祖辈或他人代养、监护的那部分孩子。

这部分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

2、导师制:“导师制()”,来自于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

在我国,导师制是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导师一般带一名或几名学生,负责其研究学习,包括授课、研究指导、论文的撰写和论文答辩。

3、“留守儿童的导师制”:本课题中所要研究的“导师制”,是遵从“留守儿童”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提高学习能力水平为目的的一种个体化的教育管理形式。

其突出特点,就是在较大程度上发挥教师本身教育资源的优势,跟踪“留守儿童”成长发展足迹,发挥教师的“育人”功能,指导“留守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认识发展自己,促使“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的导师制”的构建研究是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构建较完善的留守儿童导师制度。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特指还地桥镇小学及其周边的农村小学。

对于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条件差、心理有障碍的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使其行为习惯向良性化方向发展;对于具有个性特长、某方面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搭建起更大的舞台,促使其潜力得到开发,特长得到发展;而对于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特长,又存在行为偏差的学生,使其朝好的方向发展,也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帮扶、教育的运行机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把他们留在原地,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从而导致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

在学习方面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学习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格式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FS-DY-20387留守儿童开题报告格式“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我校与瓦甸小学联合研究课题。

这一课题已于XX年5月被南通市教科所列为“xxx”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经过5个月的筹备工作,今天正式开题了。

我代表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有关内容向各位作一个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基于共生理论研究成果、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劳动力流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进一步扩大,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数量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现象将会也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

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城镇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30%,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的40%。

而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仅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就近XX万人,而且还有增长趋势。

“留守儿童”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和缺位,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一些儿童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为懒散,我行我素;一些儿童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电子游戏、赌博;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

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现实问题。

关注留守儿童是学校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

留守儿童身上明显存在的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学校全面育人目标的达成。

关注留守儿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曾指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从负面看,父母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它最终会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会影响农村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共生理论是一种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理论。

“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不同种属的生物一起生活。

在我国古老的中医学说中,也早就提出了“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和方法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开始应用于社会领域,主要是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和经济领域。

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首先为西方社会学者们所提出。

他们认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识的人与生产工具的综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

因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已经结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共同体。

在此基础上,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一种“共生方法”的理论来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与关系。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共生理论”认为到,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

依据“共生”理论来看待和分析学校教育中的发展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宏观重大关系问题就是一种“共生关系”。

如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家长、学生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协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共生体,三者之间是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

而作为共生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群体完全有可能依据共生体的有效交往资源得以生存、转化与协调发展。

二、课题概念阐释留守儿童是指远离双亲或单亲,多数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

共生理论。

“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的是不同种群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从而能够合作共生。

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与经济领域之中。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等。

该理论强调种群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运用共生现象普遍性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中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关系,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从而按照共生原理不断推进其向优化转变,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就是学校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现状的分析,研究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策略,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积极融入学校主流环境,获得健康快乐成长的研究。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以共生理论观照和分析、解决学校教育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尚属新生领域。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已开始并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一般理论研究方面,而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和实践研究是不够的。

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现状的分析,但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还没有较完善的方案出台。

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针对性矫治留守儿童问题,但从系统层面解决这一问题还鲜有涉及。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借鉴共生理论,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作进一步的理论梳理和实践探索,以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观点:共生理论下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就是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1、开拓共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新进展。

2、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

3、进一步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4、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适应当前农村现状的要求,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基于共生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在学校,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实现教育目标,构建和谐校园。

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和睦、幸福,促进农村家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家庭。

在社会,对促进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学校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并探索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a、共生理论下的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b、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现状。

c、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

d、探索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三)研究重点: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本课题研究力图以“研究——尝试——反思——生长”为研究模式,力图在研究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生长。

1.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学习。

广泛搜集、学习,把握国内外教育教学关于共生理论、留守儿童研究的先进理论与成功经验。

2.现状调查与分析。

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

3.探究试验的实践研究。

在切实把握应然与实然状态的基础上,提出试验方案,开展如问题留守儿童个案研究、留守儿童情感补偿的实践研究、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实践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困难矫治研究等。

4.经验总结法。

总结经验教训,建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发展模式。

六、研究安排(一)研究思路: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思想、智力教育的研究,并通过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教育。

在心理教育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包容、向上”;在思想教育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自强、协作”;在智力教育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进步、成才”。

(二)研究过程:第一阶段(XX年5月—XX年10月),准备阶段。

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并落实课题研究人员。

组织研究人员深入调查,分析现状,确立研究内容,制定研究方案。

根据研究方案,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

规划研究经费,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第二阶段(XX年11月—XX年12月),实施阶段。

1、认真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现状,不断发现新的情况,贴近学生,走近学生。

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让学生留得下,学得好,生活开心,家长放心。

2、根据“留守儿童”现状,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活动中受启发,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处中求愉悦,从个性中找共同点,从共性中找差异。

收集案例,加以分析,因材施教,探索出教育“留守儿童”的新方法,新措施。

初步拟定留守儿童发展方案、提纲,总结规律,分析提高。

第三阶段(XX年1月—XX年7月),总结阶段。

1、总结经验,搜集成果,整理档案,撰写研究报告。

2、初步制定《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方案》并付诸实施。

3、申请课题结题。

七、研究预期成果及保障措施(一)预期成果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调查报告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研究阶段小结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研究阶段小结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智力教育的研究阶段小结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共生发展的研究阶段报告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制度制度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方案制度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共生发展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二)保障措施1、人员条件及资源保证:人员条件是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保证。

从参与课题的人员结构看,本课题具备很好的人员条件。

课题主持人及核心组成员均从事管理工作已经有多年,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课题研究工作经验,并共同合作参与一项市“十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圆满结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