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合集下载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内容摘要:侵犯行为是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侵犯行为直接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因此,侵犯行为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社会心理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指出了预防侵犯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本文用大量的事例来试图分析、探讨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力图减少和控制侵犯行为,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侵犯行为;产生原因;对策;一、案例陈述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翰林路郭南村口时再次将两行人撞伤,后交警大队郭杜中队将肇事车辆暂扣待处理。

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死者张妙26岁,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家中,四年前出嫁到同乡宫子村,两年半前,张妙生下一个儿子,如今已经两岁半。

据张平选回忆,2010年10月21日凌晨3 时许,他听见大门外有人敲了好长时间的门,黑暗里听见是堂侄张凯的声音。

打开门,堂侄张凯告诉他,一块去大学城附近一条马路上。

等赶到现场,张平选发现,几十个人将马路中央团团围住,现场有一大摊血,血泊中,张平选很远看见了女儿躺在地上。

民警表示:人已经不在了,只不过不是被撞死的,因为在死者身上,法医发现了多处刀伤,死者是被刀子捅死的。

据王辉讲这段时间,他几乎什么心思都没有,每天就是辗转于派出所和长安分局等各部门。

“我只想着尽快为死去的妻子讨个说法,至于以后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两岁半的娃丢给我,咋办呀” 。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侵犯]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侵犯]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九章侵犯一、侵犯的实质(一)侵犯的概念1.侵犯的定义侵犯(aggression)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①伤害行动——侵犯行为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和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

②伤害意图——没有造成伤害却有伤害意图的行为是侵犯;无意伤害不是侵犯。

③社会评价——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2)侵犯的分类敌意性侵犯:也称作情绪性侵犯,是源于愤怒,意在伤害的侵犯;工具性侵犯:把伤害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的侵犯。

2.侵犯与敌意(1)敌意的多种含义①非身体接触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②高度排斥性的态度;③人与人之间的高度怀疑,即一种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

(2)敌意与侵犯的关系①敌意没有明确的社会规范限制。

在侵犯受到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而不能实现时,往往是以敌意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敌意实质为代偿性的侵犯。

②敌意不是侵犯,但可能会激发别人的侵犯,也可能发展为侵犯。

敌意行为还可以直接激化人际冲突使敌意上升为侵犯。

3.侵犯的普遍性无论是在整个世界还是中国,暴力与犯罪都是有增无减,愈演愈烈。

(二)侵犯的本能论1.主要观点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本能论倾向的经典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和洛伦茨的习性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S.Freud)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与自我保持本能,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后期又修正为生的本能(性本能)与死的本能(侵犯本能),侵犯本能目的在于破坏,标志着人类有一种基本的无意识的死亡愿望。

弗洛伊德认为,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但由于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把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

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侵犯冲动。

如果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则表现为争论、竞技、冒险等。

如果侵犯冲动得不到表现,就会导致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心理异常者的治疗实践发展起来的,因而解释的范围限于心理病理患者,而不能简单扩展到正常人。

2022考研347应用心理: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侵犯行为含义及种类

2022考研347应用心理: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侵犯行为含义及种类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侵犯行为含义及种类1.侵犯行为的含义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

由侵犯行为、侵犯动机(直接原因)和社会评价(从效果上看,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2. 侵犯行为的种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可分为言语侵犯与动作侵犯;(2)根据侵犯行为的动机,可分为工具性侵犯(把侵犯作为其他目的的手段)和报复性/敌意性侵犯(为了使对方遭遇不幸);(3)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背社会准则,可分为反社会的侵犯行为(杀人放火)、亲社会的侵犯行为(警察击毙罪犯)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正当防卫、父母教育惩罚孩子)。

考研答题万能模板1.知道用什么原理作答,但不会写原理?第一种情况:考查辩证关系的,A和B的辩证关系。

适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等。

写作模板:A和B是辩证统一的,A和B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既要看到A,也要看到B;只看到A看不到B是不行的,只看到B看不到A是不行的,必须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

只有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反之,则遭遇失败。

例如:必然性与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既要看到必然性,也要看到偶然性;只看到必然性看不到偶然性是不行的,只看到偶然性看不到必然性是不行的,必须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只有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反之,则遭遇失败。

第二种情况:不是考查辩证关系的。

适用:联系、发展、矛盾、实践、人民群众等等。

写作模板:A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用A的观点看问题。

只有坚持A的观点,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如果不坚持A的观点,我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将遭遇失败。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用A的观点看问题。

例如: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侵犯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侵犯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 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二)习得的抑制
✿ 1社会规范的抑制 ✿ 2痛苦线索的抑制 ✿ 3对报复的畏惧
Page 15
(三)置换(metathesis)
某人由于另外一个人的阻碍而遭受挫折和烦恼,但又不能还 击他,因为那个人有地位、有权威或其他缘故。在这种情况下, 他会通过另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之一便是侵犯那些与 制造挫折者相似的人。
该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米勒等人于1939年 提出。
J.Dollard:“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 Pag以e 1挫0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
的侵犯。”
简言之:“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二)理论的修正
批评:过去的理论过于简单 1、ler(1941)修正: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侵犯概念的3要素: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 1. 侵犯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的伤害和可能造成
伤害的行为
外显行为
✿ 2. 判断是否是侵犯,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
意图
内在动机
✿ 3. 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Page 4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常采用以下标准来鉴别侵犯: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家庭里、大街上?)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母、外人)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前嫌) ✿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三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 1、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 2、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Page 8
四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1)激素 (2)遗传基因 (3)染色体(见图)
Page 9

社会心理学:侵犯概述

社会心理学:侵犯概述

- ⼼理学术语:侵犯:是个体的⾏为,也称侵犯⾏为,这种⾏为涉及个体对他⼈的伤害和危害。

凡是侵犯⾏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的⾏为。

侵犯⾏为是有⽬的的⾏为,是有明确动机所驱使的。

表现在⾏为、语⾔上。

基本解释 1. [encroach on;infringe upon]∶侵凌触犯 侵犯⾻⾁ 2. [intrude into;invade]∶进犯 侵犯领⼟或主权 详细解释 1. 侵凌触犯。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亦⾔灌夫通*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轢宗室,侵犯⾻⾁。

”《南史·傅昭传》:“及昭⾄,有⼈夜见甲兵出,⽈:‘ 傅公善⼈,不可侵犯。

’乃腾虚⽽去。

” ⽑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在有些地⽅,他们在⼯作中犯了⼀些错误,例如:⼀⽅⾯排斥贫农⼊社,不照顾贫农的困难;另⼀⽅⾯⼜强迫富裕中农⼊社,侵犯他们的利益。

” 2. 进犯。

《汉书·王莽传中》:“ 莽⽈:‘ 降奴服于知威侮五⾏,背畔四条,侵犯西域,延及边垂,为元元害,辠当夷灭。

’” 宋岳飞《奏郾城县并绛州垣曲县捷状》:“有番贼马军⼀千馀骑径来侵犯郾城县北五⾥店。

” 清昭连《啸亭杂录·解易占》:“ 噶尔丹叛时,侵犯乌阑布通,其势甚急。

” 袁静《伏虎记》第七回:“ 美国财阀们的贪欲和侵略野⼼是⽆⽌境的,这次⼜发动侵犯朝鲜的战争。

” 3. 抵触。

《朱⼦语类》卷九四:“只是那⼀箇定理在此中截然不相侵犯。

” 主要理论 有关侵犯的早期研究主要是S.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和后来K.Z.洛伦茨等⼈提出的习性学说,它们分别从精神分析⾓度和动物⽣存中习性发展的⾓度解释⼈的侵犯⾏为,虽然⾓度不同,但结论却有相似之处,即都认为侵犯是⼈的本能⾏为,是与⽣俱来的。

发⽣侵犯⾏为的动因来⾃⼈的内部。

这些看法因为缺乏实证,并且对深⼊理解侵犯现象⽆所帮助,所以不太受当代社会⼼理学家的重视。

挫折-侵犯假设 是第⼀个⽐较有影响的观点,由J.多拉德和N.E.⽶勒1936年提出。

什么是侵犯

什么是侵犯

什么是侵犯一、侵犯定义:社会心理学上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1.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

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

3.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二、侵犯的分类标准: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

三、侵犯行为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将侵犯看作是人的一种行为,这个定义因其简单明确,易于实验观察,所以广为人们所接受。

社会心理学对侵犯的研究主要涉及几个方面:1.人类中的侵犯行为从何而来,是天生的还是习得的;关于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社会心理学界已经形成了许多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是从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作为出发点进行论证的,大致有以下几种:(1)本能论:侵犯倾向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来的本能,人们基本不能摆脱它,只有通过替代性的活动消耗侵犯动力,才能使侵犯倾向得到控制。

(2)挫折——侵犯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侵犯和挫折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

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目标无法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3)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际冲突行为受到个体对冲突认知的指导,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 侵犯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个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

如果某人缺乏正确处理社会暗示和做出适当反应能力的话, 他就有可能对社会信息表现出不适应或者不恰当的行为, 这种不适应行为会使他受到周围人的排斥,进而可能会使他变得消沉, 或使他养成一贯的侵犯性(4)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际冲突行为受到个体对冲突认知的指导,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 侵犯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个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侵犯行为_2014级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侵犯行为_2014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三)侵犯的普遍性
120 每 个 (世 纪 单 因 位 战 : 争 百 死 万 )亡 的 人 数 100 80 60 40 20 0
16
17
18
15
19
1—
世纪
图 最血腥的一百年——20世纪
20
(到
95

)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四)侵犯的稳定性 侵犯行为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早年的侵犯性与后 来的侵犯行为有普遍联系。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二)侵犯的生物学理论
侵犯归于个体内部 脑机制: 海马:影响情绪; 杏仁核:该区域受到电击时,温和的机体变得暴躁;当该 区域的神经活动被抑制时,暴躁的机体变得温和; 大脑皮层:皮层受损时,会表现出更激烈的侵犯行为。 神经递质:
5-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侵犯增多);
雄性之间为争夺配偶而互相攻击,该种行为能够成功保 护配偶并把基因传给下一代,使得攻击性基因得以发展传递。
雄性对异性攻击的倾向弱很多,因为雌性可能会拒绝攻 击自己的雄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4.对本能论的评述 本能论认为侵犯行为的出现是因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侵 犯本能。这种观点遭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主要表现在: (1)在动物身上,是否真的存在侵犯本能? (2)即便在动物身上存在侵犯本能,那么是否就意味着 人类就一定具有侵犯本能呢?如果人类具有侵犯本能,那么 我们可以预期,人类应该在侵犯本能的驱动下程序化地表现 出侵犯性。由此,人类侵犯行为的表现上应该有许多相似之 处。事实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从 数量还是从种类上。
2.从效果上看,这种行为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 亲社会行为——认可的侵犯行为(Sanctioned aggression)

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

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

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王恩界 乐国安 内容提要 侵犯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学者们提出多种理论来解释人类的侵犯行为,对这些侵犯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加以回顾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对于我国学者进一步开展侵犯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侵犯行为 发生原因 心理学 侵犯行为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定义侵犯时基本赞同如下的描述:“侵犯,是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①虽然现在还没有关于人类侵犯行为起因的统一性理论,但是已经产生了几种有一定说服力的观点,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可以对一些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侵犯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结构化解释。

篇幅有限,简论而言。

一是关于侵犯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习得反应的问题。

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后半期,那时候的理论家受到达尔文学说的影响,普遍把人类的动机归因于先天的禀赋。

威廉·詹姆斯认为“侵犯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是人人都有其残余的好斗本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他人的仇恨”②。

在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的侵犯研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

弗洛伊德把侵犯行为与“利比多”联系起来,认为侵犯行为起因于被异性侵犯后受压抑的记忆所产生的困扰状态。

后来,弗洛伊德逐渐修正了他关于侵犯起因的观点,最终把侵犯行为与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

在20世纪早期,社会生物学对于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使用比较明确的概念来表达内在的生物机制,当神经学研究发现侵犯行为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脑反应时,这种研究倾向就被进一步加强了,并且直到今天还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当前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解释通常都是使用挫折、消极情感和愤怒等概念来加以描述的。

二是侵犯行为的社会生物学解释理论。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生物学因素只是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调节变量,但无可否认的是许多生物学因素在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知识讲解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知识讲解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班杜拉指出,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出心灰意冷,奋发图强或绝望自杀等行为.究竟采用哪一种行为,取决于个体以往生活经历所习得的,对付生活压力的行为模式.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即侵犯行为的起因和侵犯行为的习得.班杜拉坚持认为,并非挫折导致了侵犯,而是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情绪的唤醒,而情绪的唤醒乃是诱发侵犯行为的因素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任何情绪唤醒均将触发侵犯行为.不进愤怒,恐惧,而且情欲亢奋,异常欣快等情绪也可触发.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由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唤醒对那些经常以攻击的方式对付生活压力的人来说,才是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行为受到示范作用,模仿,诱发刺激和个体行为习惯等多样因素制约的.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社会心理第九章 侵犯行为课件文档

社会心理第九章 侵犯行为课件文档

第九章侵犯行为(P272)什么是侵犯行为?为什么会发生侵犯行为?什么样的情境更容易诱发侵犯行为?大众媒体对侵犯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怎样去减少攻击行为?第一节侵犯行为概述一、侵犯行为的定义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

几个要素:一是有目的性。

有侵害他人的故意。

二是有伤害他人的行为和后果产生。

二、认定一种行为是否属于侵犯行为的几个影响因素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将一个人推倒在地——侵犯行为将这个人推倒在地,是因为卡车从他后面撞过来了,他自己还毫不知情。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的原因。

车祸。

互相不认识。

4、行为者的身份特征经济地位、性别、种族背景、教育程度及职业地位。

卢旺达图西族人、胡图族人。

三、侵犯行为的种类1、根据是否违背社会准则: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亲社会的侵犯行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人身攻击、凶杀、打群架等故意伤害他人的犯罪活动,这样的行为违背社会准则;亲社会的侵犯行为:对社会准则起到了维护的作用。

公检法的执法。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正当防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父母的体罚。

2、根据侵犯方式的不同:言语侵犯、动作侵犯3、侵犯的动机:报复性侵犯、工具性侵犯。

报复性侵犯:针对受害者的复仇和教训;工具性侵犯:侵犯行为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4、广义的侵犯、狭义的侵犯。

四、侵犯行为的理论在分析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时,社会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种观点:生物学理论、挫折—侵犯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1、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侵犯冲动;2、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3、攻击行为是学习得来的。

(一)侵犯行为的生物学理论1、本能论哲学家关于人性的争论:性本善(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为代表,认为社会罪恶的原因是社会本身而不是人性)、性本恶(以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为代表,认为社会法律是控制残忍人性的必要手段。

这一观点得到了弗洛伊德的赞同)大象、马、山羊、狼、猴子——为了争夺配偶、争夺领土会彼此攻击。

弗洛伊德:人类的侵犯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本能的冲动。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作者: ————————————————————————————————日期:ﻩ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班杜拉指出,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出心灰意冷,奋发图强或绝望自杀等行为.究竟采用哪一种行为,取决于个体以往生活经历所习得的,对付生活压力的行为模式.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即侵犯行为的起因和侵犯行为的习得.班杜拉坚持认为,并非挫折导致了侵犯,而是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情绪的唤醒,而情绪的唤醒乃是诱发侵犯行为的因素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任何情绪唤醒均将触发侵犯行为.不进愤怒,恐惧,而且情欲亢奋,异常欣快等情绪也可触发.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由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唤醒对那些经常以攻击的方式对付生活压力的人来说,才是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行为受到示范作用,模仿,诱发刺激和个体行为习惯等多样因素制约的.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最新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最新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一)宣泄宣泄(catharsi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意思是用文学作品中悲剧的手法,使人们的恐惧与忧虑等情感得以释放,以达到净化的目的。

后来,这一概念被弗洛伊德引用到其学说之中。

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是人与生俱来的驱动力。

每人都有一个本能侵犯性能量的储存器,应当不断以各种方式使侵犯性能量发泄出来,如球赛、打拳、游泳以及培养人与人之间积极的情感联系等,还可以适当地表现一些侵犯的行为和举动,否则侵犯性能量滞存过多,后果将不堪设想。

洛伦兹也认为侵犯是人的本能,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战争是人的侵犯本能发泄的结果,因此他主张以一种不具破坏性的发泄途径来代替战争,如体育比赛、登山、航海等等。

有关侵犯的本能论虽没有被学者们广为接受,但那些考虑到挫折与侵犯行为关系的学者却也设想,对于那些受到挫折、体验到愤怒的人,让其适当地表现一些侵犯性的行为,能产生宣泄的作用。

也就是说,当给遭受挫折的人表现愤怒的机会时,他以后将显示出较小程度的侵犯倾向。

但是,除了通过直接表现一定的侵犯行为来达到宣泄目的之外,观看他人的行为是否也能使人的愤怒减轻呢?在此存在着分歧的观点。

按照宣泄论的观点,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但是,从伯克威茨的侵犯线索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看,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不仅不能减轻愤怒,而且还会强化侵犯的倾向和行为。

心理学家们还分别做了实验。

实验结果也表现出彼此矛盾的情形。

由此看来,观看别人的行为能否达到宣泄的目的,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应当指出,宣泄的方式是应当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由于社会道德与各种规范的限制,人们不能毫无顾忌地对使自己遭受挫折的人施行报复,而且有时使人处于困境的是许多因素构成的环境,并不是由哪个人造成的。

因此,寻求社会容许的有效方式来达到宣泄的目的就十分重要了。

例如,引导人们去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学会幽默,广交朋友,谈心等等。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 侵犯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 侵犯

社会心理学主讲人:王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第七讲侵犯行为一、侵犯(aggression)的实质•定义:侵犯行为,也叫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并且不被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特征:•有伤害的意图(动机)•具有社会评价性•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攻击二、侵犯的理论(一)本能论•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人具有生本能(性本能)和死本能(攻击本能)•侵犯是人天生的、独立的、本能的倾向,侵犯力产生于人体内部,必须得到释放,侵犯行为便是释放的一种形式。

•洛伦茨的习性说•侵犯是一种本能,但不是指向毁灭的,而是生物生存、繁衍的基本方式,它具有保持物种的数量、地盘和食物供应的意义。

(二)挫折-侵犯理论•在实现目标的途中受阻,产生的挫折感会增加攻击性。

•攻击的对象不一定是挫折源,在很多情况下敌意会被转移到更为安全的目标上。

•挫折并不是在任何情境下都导致侵犯,它只是导致了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也就是愤怒。

•挫折感的核心不是简单的剥夺,而是相对剥夺。

(三)社会学习理论侵犯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它既可以通过学习而产生,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

•通过强化习得侵犯行为•因做出攻击行为而获得奖励,从而习得。

•通过观察学习习得侵犯行为•通过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而习得。

•班杜拉(Bandura,1963)的实验许多证据显示,看暴力影视增加了人们(儿童和成人)攻击行为的倾向。

儿童看的暴力节目越多,青少年时代表现出的暴力行为也越多。

为什么大众媒体影响人的攻击性?•如果他们可以,我也可以(减少抑制)•原来可以这样做(模仿)•此刻应该感到极度愤怒(过度反应)•都杀掉算了(漠视生命)对控制媒体暴力的建议•鼓励创造更多有建设意义的节目和电子游戏。

•通过事先检测节目的内容,为孩子示范非攻击性行为并奖励非攻击性行为。

(四)生理论•神经化学因素与攻击•杏仁核受刺激会变得暴戾•5-羟色胺分泌少,攻击行为多•睾丸素高,攻击行为多•性别与攻击——男人比女人更具有攻击性吗?•男性更倾向于身体攻击,女性更倾向于言语攻击•当被严重激怒时,女性和男性一样具有攻击性三、侵犯的影响因素1、人格特点如反社会人格和A型人格2、情绪唤起水平暴力色情的宣传会提高性唤起的水平,从而增加侵犯性。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侵犯行为
第一,暴力电视为侵犯行为提供了榜样。 第二,暴力电视改变了儿童的思维方式。 第三,暴力电视影响了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
一、分配公正减少挫折感 二、惩罚侵犯行为
(一)惩罚是抑制侵犯行为的重要手段 (二)谨慎运用惩罚
1.使用严厉惩罚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往 往具有特别强的攻击性。 2.如果能在和睦关系的前提下明智地 运用惩罚手段,那惩罚就是有用的。
第七章
侵犯行为
第一节 侵犯行为概述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其分析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所谓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 的任何行为。 1.侵犯行为是有意图的行为 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 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1.根据动机的不同,可以分为 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报复性侵 犯的目的在于复仇、教训对方,给他 人造成痛苦和不快。侵犯的目的就是 要使对方遭到不幸。工具性侵犯的目 的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损害, 而是把侵犯行为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 手段(如强盗拦路抢劫)。
二、动机论 该理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 挫折引起侵犯。动机论认为,挫折并不总是 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 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当一个人遇到挫折之 时,如果认为这是由他人故意造成的,则其 挫折感很可能引起侵犯行为;如果认为这是 由偶然因素而遭到挫折,则其挫折很可能不 引起侵犯行为。 动机论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转移, 即找所谓替罪羊,而替罪羊一般是弱者。
(2)边缘系统。刺激边缘系统的杏仁核, 可使动物产生防御反应,而切除双侧杏仁核则 一般会引起情绪低落,动物变得较为温顺。 3、生物化学因素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与侵犯行为 有关。 (2)雄性性激素与侵犯有关。
(3)低血糖似乎都与侵犯性联系在一起。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

侵犯⾏为的理论解释
1.侵犯的⽣物观
(1)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死本能是⽀配⼈的⾏为的本能之⼀,它代表了恨与破坏的冲动,当它指向外时,就会成为对他⼈伤害、侵犯、攻击的动因,引发出⼈的侵犯⾏为。

(2)洛伦兹习性学观点:洛伦兹在观察动物伤害其他个体的基础上认为,不论以什么途径和⽅式,有机体内滋长的能量总得释放出来,因此侵犯是本能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

战争就是⼈的侵犯本能发泄的结果。

(3)威尔逊的社会⽣物学观:认为⼤⾃然的⾃然选择会将有利于物种⽣存的⾏为⽅式保存和遗传下来,⼈类之所以有侵犯⾏为,是因为这种⾏为有利于⼈类⾃⾝的⽣存。

该学派⽚⾯强调了⽣物学因素的作⽤,受到诸多批驳。

(4)侵犯⾏为的⽣理基础研究:研究了激素、遗传、染⾊体等对侵犯⾏为的作⽤。

2、挫折—侵犯假说
该假说认为侵犯主要是⼀种受挫折的后果。

包含两层意思:⼀是侵犯⾏为的发⽣,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是挫折的产⽣,将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

3、社会学习理论
这⼀学派强调个⼈后天⽣活经验的重要作⽤,认为侵犯⾏为和其他许多社会⾏为⼀样,主要是个⼈后天社会学习的结果。

(1)社会强化说。

强化是指通过个体⾏为,或者是⾏为所导致的后果,对其⾏为本⾝所施加的影响。

通过强化,可以使某种特定的社会⾏为增加或减少。

实验表明,如果强化⼉童粗鲁的⾏为,就会增加⼉童的攻击性和侵犯⾏为。

(2)观察与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班杜拉认为,⼈类许多⾏为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侵犯⾏为主要也是通过这种观察和模仿⽽形成。

如果⼉童经常⽿闻⽬睹各种侵犯现象,就可能学会各种侵犯⾏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
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
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
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
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
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
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
素制约的.
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
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它们把挫折和环境影响作为侵犯的原因,它们都把个人变量作为侵犯行为的中介作用,它们都强调了周围人对个人侵犯行为的作用等等。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挫折挑动,侵犯线索的引发,个人特点及当时的情境等。

挫折挑动包括:身体遭受疼痛刺激以及语言的辱骂,气温暂时性变化影响人们的行为,如热刺激;受他人侵犯;拥挤;
侵犯线索的引发。

柏格威茨指出人们受到挫折之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是无方向的,未分化的情绪唤起状态,这种情绪唤起状态是凭藉环境刺激所提供的线索才能找到方向,从而导致侵犯行为。

研究表明,第三者的挑动,身边的武器以及他人的侵犯行为均可作为线索而引起侵犯。

酒精往往是暴力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个人因素。

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进行身体攻击;个人的认知水平,也是影响侵犯行为的一个因素。

当人们认识到侵犯行为将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消极后果时,则其侵犯行为可能被控制。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们的侵犯行为也会加强,例如,当人们感到自己混在群体中,不为人知时,往往会放松自己的行为,易于发生侵犯行为。

暴力电视会影响儿童的行为,情绪,认知等各个方面。

三,侵犯行为的控制
社会控制侵犯行为有以下几种措施:
通过分配公平减少挫折感
惩罚侵犯行为是抑制侵犯行为的重要手段。

社会生活中惩罚是必要的。

惩罚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般来说,惩罚要相对地重些,使侵犯者感到痛苦与压力,以便吸取教训,同时达到杀一儆百的目地,惩罚要及时,即发现侵犯行为之后尽早予以惩罚,进行及时的负强化,使惩罚为其侵犯行为留下深刻的印象;惩罚必须具有针对性,惩罚量的大小与其严重程度要相称。

父母对子女的惩罚要有效,首先要具备的一个前提,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要有较好的感情,即父母是爱子女的,关心子女的,而子女对父母是尊重的,依赖的,父母惩罚自己是恨铁不成钢。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父母的惩罚才是有效的。

其次,父母惩罚子女是理智的,决不能随心所欲。

另外,父母本身也要作出榜样,不是侵犯的典范。

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对转变人们的态度是有效的,对与防止侵犯行
为的说服教育必须及早进行,如果能长期进行,从小进行,必能有良好的效果,等到发生了侵犯时,再来就事论事地讲道理,进行教育,只能暂时起一点作用。

说服教育时,提供受害者痛苦的线索,受害者的痛苦迹象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心,把自己置身于受害者的地位,设身处地体会受害者的痛苦,从而抑制侵犯行为。

如果说服教育的对象是已经作出伤害他人行为的人,则必须激发侵犯者的内疚感,说服教育强调用意志来克服自己的侵犯性冲动,即自我控制,侵犯行为来自侵犯性冲动,侵犯冲动强烈的人,其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差。

说服教育时,允许恰当的宣泄。

控制暴力电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