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理想的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职业理想的调查

【论文摘要】本文在小组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参考大量文献,对大学生职业理想的教育、特点、意识发展、动力、择业等方面进行分折,大学生应客观地认识、分析自我和市场需求,不断探索、确立符合自身志向与特点的职业理想。

【论文关键词】职业理想理想职业择业观市场需求特点发展

一、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择业观

这次问卷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5份,回收率90%。问卷发放范围涉及xx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体育学院、机械与运载学院、土木与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六个学院,问卷发放对象涵盖大一至大四等四个年级。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一、大一的学生中仅有30.3%的人能够清晰地定位好自己的理想职业,大二至大四的学生中这一比例依次为:35.2%,42.4%,56.8%。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水平的增加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越来越清晰,但不容忽视的是即便是大四的学生中能够明确自己理想职业的人也只有56.8%,说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总体偏弱。二、就理想职业的选择原因方面有67.7%的受访者选择了个人兴趣,23.6%的受访者选择了易取得较丰厚的经济效益,总体而言兴趣是学生选择自己理想职业的首要因素。三、56.6%的受访者认为工作能力是最重要的职业素质,40.4%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关系最重要,认为学习成绩和学校好坏最重要的比例分别为:1.8%

和 1.2%。说明进入大学后随着应试压力的减小,学习成绩不再是学生最重视的事情,学生日益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同时社会关系几乎和工作能力并驾齐驱,这反映在贫富差距加剧、社会等级拉大的现实下,“李刚门”等事件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在工作待遇方面60.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能接受的最低月薪为3000—4000元,仅3.3%的受访者选择了1500元。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为1700元。绝大多数的受访者的期望薪水远高于平均水平,这与学校好坏存在一定的关系。湖南大学作为全国“985”、“211”重点大学,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就业水平也高于一般大学。五、工作地点的选择方面67.5%的受访者选择了大城市,20.5%的受访者倾向于国外,12%的受访者倾向于中小城市。值得突出的是没有一位受访者愿意去基层工作。虽然大城市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但大多数人还是对其充满了向往。无人选择去基层一方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功利心理,另一方面反映了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缺失。六、在工作单位的选择方面45.5%的受访者选择了国家事业单位,20.5%的受访者选择了外资企业,选择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比例为24%和20%。这与当前的公务员热是想契合的。选择外资企业的比例高于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这与外资企业较高的薪酬待遇是相联系的。

大学生能力分析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条件是表达能力,其次是职业素质,再次是协调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反而不重要了,其实这是同学们的一个误解,很多大规模和专业型的

用人单位都是把员工的专业素质放在第一位考虑的,从这方面来讲,现在的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还是缺乏的厉害,同学们应该多去了解一些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而大学生最欠缺的能力是语言表达能力、社会经验和求职技巧。用“高分低能”来形容当代的中国大学生有点不恰当,但其中的道理很明显,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一味的只顾着学习理论知识,反而忽略了实际的重要性,理论知识强,但动手能力却弱,从而影响了一个人的执行能力,而这恰恰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但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和职业岗位的人事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二、职业意识的发展

人生的选择多种多样,但关键性选择只有三四个,职业选择是其中一个,它将深刻而长远地影响大学生一生。职业选择的千差万别,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轨迹。从个人角度而言,职业是维持个人、家庭生存和发展的手段,是获得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同时也是个人社会地位的象征。职业意识是大学生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它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自己对自己现状的认识,二是自己对职业的期望。职业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由浮浅趋于深刻、由模糊趋于鲜明、由幻想趋于现实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幻想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在小学时期。小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职业意识,不过它是以萌芽状态表现出来的,并且具有空想的突出特点。小学生从自己原始的兴趣爱好和崇拜对象的职业中形成职业理想,不去考虑职业与自己的性格、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的

现实需求。想象成分居多,现实考虑极少,带有随机性,易随客观环境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是分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中学时期。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这为职业意识的深化奠定了前提。起初,兴趣主导着中学生的职业选择;之后,能力因素逐渐占据优势地位;继而,日渐明晰的价值取向开始左右职业选择,并试图将兴趣和能力统一于价值观体系中。随着心理、生理等各种因素的不断发展,中学生职业目标同原来的职业意向出现分化,分化原因主要是中学生已认识到未来职业与主体状况的内在联系。他们在不断地分析比较中选择自己的目标,并且向预定目标进行各种各样的努力。

再后便是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是一个由主观愿望落实到具体计划的过渡期,大学生正处于这一阶段。专业选择是职业意识的具体表现,大学生权衡各个职业的价值,选取相对价值最高的职业目标。大学生专业选择实际就是职业选择,尽管将来未必从事本专业工作,但大学学习也是为将来就业所进行的实际准备,这种准备体现出职业意识,表明职业意识已经逐渐现实和具体。大学生就正处在职业意识成熟阶段的前期,处在职业社会边缘地带,但已经开始向职业社会过渡,进行着低层次的职业选择,并通过某些实践体验职业社会对某些职业的要求与态度,以求更好地完成职业定位。

它的特点是具有差异性。职业是多样性的。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与他的思想品德、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都很大的关系。政治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水准以及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