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的解释说明
五行学说的概念
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学说的概念什么是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描述和解释宇宙万物变化的理论体系。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即木、火、土、金和水,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转化和生生不息。
五行的含义木•木代表生长、蓬勃和活力之意。
•相关属性:春季、东方、星座中的青龙、颜色中的青色等。
火•火象征热情、活力和照明之意。
•相关属性:夏季、南方、星座中的朱雀、颜色中的红色等。
土•土象征稳定、重实和守护之意。
•相关属性:四季交替的节气、中央、星座中的伏羲、颜色中的黄色等。
金•金代表坚硬、光明和荣誉之意。
•相关属性:秋季、西方、星座中的白虎、颜色中的白色等。
水•水象征柔和、流动和洁净之意。
•相关属性:冬季、北方、星座中的玄武、颜色中的黑色等。
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学说认为,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相生•木生火:木的生长需要火的照明和热量。
•火生土:火能将物体燃烧成土壤,促进土壤的肥沃。
•土生金:土壤中蕴含的矿物质是金属的来源。
•金生水:金属矿石熔化后可以成为水槽、水池等容器。
•水生木:植物需要水分才能茁壮成长。
相克•木克土:植物的根系会破坏土壤的结构。
•火克金:熔融的金属容器会被火的高温烧毁。
•土克水:土壤会吸收水分,使水分减少。
•金克木:金属锋利的边缘可以砍伐木材。
•水克火:水能够熄灭火焰。
五行的应用领域五行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中医学:认为五行与人体脏腑、经络等有关,研究疾病与五行的关系。
•建筑风水:依据五行学说进行建筑规划与布局,追求环境与人的和谐。
•音乐艺术:五行学说影响了传统音乐的创作和演奏。
•园艺园林:五行学说用于设计和布置园林,使之与自然融洽。
五行学说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一种哲学思想,通过对宇宙和人类的观察与思考,以五行为基础解释和理解万物的变化。
在实际应用中,五行学说被广泛运用于中医、建筑、艺术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正能量和秩序。
中医基础理论5五行学说
说明脏腑病的传变
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
如:肝脏有病 病传至心 — 母病及子 病传至肾 — 子病及母 病传至脾 —
子病及母 肾 侮 肺
肝
母病及子 心 乘
相乘 病传至肺 — 相侮
脾
五行学说认为
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 轻浅,子病及母病情较重。 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 较深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浅。
木
水
火
五行相乘
金
土
乘,以强凌弱,克制太过之意。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 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关系。 相乘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土→水→火→金→木。
引起相乘的原因 五行中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对被克制一行的克制太过 ,导致被克一行的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 常。 如:“木亢乘土” 五行中某一行本身虚弱,使“克我”一行的克制相对增 强,导致其本身更加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 异常。 如:“土虚木乘”
构建天人合一的五脏系统 五脏一体观 自然界的五行系统 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相关联系 人与自然的统一,即“天人合一”。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肝属木,木曰曲直,肝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火曰炎上,心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土爰稼穑,脾能化生气血。 • 肺属金,金曰从革,肺以肃降为顺。 • 肾属水,水曰润下,肾有主水之功。
病色与反映在面部的分部
本脏之色见于本脏之位,是色脉相 符,表示病情较轻。 心 病变的色部相生,表 示病证为顺。 病变的色部相克,表 示病证为逆。
脾
肺
肝
肾
脉象与季节
在疾病中,脉象变化与时节相应,表示病证为顺。 如 《四言举要》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
五行学说讲义
五行学说第一节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用来归纳宇宙万物并且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义: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引申义: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②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此表的内容常以各种形式的考试题出现,应当熟记)五行自然界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气五方五季木青角酸生风东春火赤徵苦长暑南夏土黄宫甘化湿中长夏金白商辛收燥西秋水黑羽咸藏寒北冬五行人体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木肝胆目筋怒呼握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土脾胃口肉思歌哕金肺大肠鼻皮悲哭咳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引申义: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五行之中,其特性为“炎上”的是A.木B.金C.火D.水E.土『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引申义: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五行中“金”的特性是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E.从革『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五行学说名词解释
五行学说名词解释
五行学说是一种中国古代的物质观,它把大自然和宇宙万物都视为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并随着这五种物质的盛衰而产生变化,同时影响到宇宙万物的循环运行和人的命运。
在五行学说中,宇宙万物都被归属于五行中的某一行,如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行学说是一种整体概念,它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并强调了整体平衡的重要性。
在中医领域,五行学说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根据五行学说,人体内部的五脏和五腑以及外在的身体器官和组织都与五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都可以通过五行学说进行解释和分析。
在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之间互相制约、相生相克,它们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是维持宇宙万物稳定和健康的关键。
如果五行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采用五行学说中的相生相克原理,采用相应的药物和针灸方案来调整患者身体的五行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五行学说也被广泛应用于占卜、风水、预测等领域,被认为可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的来说,五行学说是一种广泛影响中国古代文化和医学的重要理论体系。
五行学说的内容
五行学说的内容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可以归纳到五种基本元素或者说“五行”中,分别是金、木、水、火和土。
五行学说包括以下内容:
1.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之间存在一种相生相克的循环关系。
2.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之间存在一种相克的关系,即某种元素可以克制另一种元素。
3. 五行运行规律:五行之间存在一个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通过互相制约来维持宇宙的稳定运行。
4. 五行与人体健康:五行学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五行之间的平衡息息相关,不同的五行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器官、组织和身体功能,通过调节五行之间的平衡来维持人体的健康。
5. 五行与八卦:五行学说与八卦图密切相关,通过将五行和八卦进行组合,可以推演出丰富的变化和相互关系,被运用于命理学、风水学、医学等方面。
总体而言,五行学说是观察和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现象的一种理论框架,通过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和平衡规律,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内在联系与运行规律。
(优选)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行学说
•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 克制。又称“倍克”。
• 相乘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土→水→火→金→木 。
• 相克用于说明正常(生理)情况,相乘用于说明异 常(病理)变化。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 • 太过
所不胜过亢,对其所胜过度克制。如“木亢乘土” • 不及 所胜过弱,其所不胜的克制相对过亢。如“土虚木乘” • 太过且不及
,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 现象。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 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 一般规律是: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 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母虚→子虚→母子两 虚。
➢子病及母: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 到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优选)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行 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的排列及其运动变化。“五”,指由宇宙本 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 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 质的排列和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 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 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 金克木: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 • 木克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 土克水: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
(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 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致于虚损,又因有 他脏的制约和克制而不致于过亢。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 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 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 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将人 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 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 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第一章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二节五行学说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母
子
相生相克关系的传变 病
病
及 子
肝
及 母
心
肾
乘
脾
侮肺
第二节五行学说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
确定 病位
面青 喜食酸 肝病 面赤 口苦 脉洪 心病 脾虚病人 面见青色 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 面见黑色 肾水凌心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
抑木扶土 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 泻南补北
疏肝健脾 补脾利水 泻肝清肺 泻心火滋肾阴
第二节五行学说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
4、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
5、指导针灸治疗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
第二节五行学说
2、五行相侮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
木
行反向克制。
水
火
侮
次序:木→金→火→水→
土→木。
金
土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五行学说
2、五行相侮 形成条件: 所不胜一方太弱
所胜一方太过
上述二者兼而有之
(二)五行相乘与相侮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五行相侮
第二节五行学说
木克 土
10g
10g
(二)五行相乘与相侮
练习题
1、四时季节属于五行之“土”的是
A.春 B.夏 C.长夏 D.秋
E.冬
2、五行指导诊断,面见赤色,脉洪( )
A.肝 B.心 C.脾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2.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一种五行系统结构论的哲学范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
(1)木的特性——“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伸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4)金的特性——“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并能变革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润下”,是指水具有润泽、向下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现象,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1)取象比类法: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有征象,并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进行类比而确定其五行归属。
(2)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其相关事物的五行归属。
(3)中医学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从而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五行之间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2)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一、五行的概念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尚书·周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此时的五行,已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
(二)五行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畅达•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如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
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第一节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的含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元素的运动。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常用的五行概念,来自于最初的“五材”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义: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火的特性是A.曲直B.稼穑C.从革D.炎上E.润下『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五行中“金”的特性是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E.从革『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第二节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生和助长作用。
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邻为相生关系)。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
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
五行的属性:木——代表生气旺盛的——“木曰曲直”火——代表炎热的、向上的——“火曰炎上”土——代表具有营养作用的——“土曰稼穑”金——代表具有摧残杀伤作用的——“金曰从革”水——代表寒冷的、向下的——“水曰润下”二、五行学说的内容(一)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1.五行相生(资生、助长、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关系。
以水为例,生我者为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是木,则木为水之子。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
2. 五行相克(制约、阻抑、克服):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关系。
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则金为木之“所不胜”,我克者为土,则土为木之“所胜”。
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3.五行制化(相克并相生):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4.相乘(乘袭)。
相乘与相克意义相似,只是超出了正常范围,达到了病理的程度。
相乘与相克的次序也是一致的。
即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如木克土,当木气太过,金则不能对木加以正常的制约,因此,太过无制的木乘土,即过强的木克土,土被乘更虚,而不能生金,故金虚弱,无力制木。
5.相侮(欺侮)。
相侮与反克的意义相似,故有时又曰反侮。
相侮的次序也与相克相反,即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以上相乘、相侮的两个规律,都是在病理情况下才会产生,例如,水气有余,便克害火气(所胜),同时水又会侮土(所不胜)。
如果水气不足,则土来乘之(所不胜),火来侮之(所胜)。
(二)自然与人体结构、机能的五行分属五行归类(三)五行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①肝木乘脾土,则临床上见肝脾不和证,治疗时一般是采取“培土抑木”(疏肝健脾)的方法。
五行学说
学习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而成。
在《国语·郑语》中有“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尚书·洪范》中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的记载。
它指出了“五行”和“五味”(咸、苦、酸、辛、甘)之间相互的内在的联系。
中医根据五行的特性,来描述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
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而畅达,肝属木,其特点是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温热而炎上,心属火,其特点是心阳有温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属土,其特点是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其特点是具有清宣肃降之功能;水性润下,有下行、闭藏之性,肾属水,其特点是主水液代谢之蒸化排泄,并有藏精功能。
五行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制约和约束。
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
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
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
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
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脏腑间的病理影响,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详解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马淑然写在课前的话通过本课件的学习,掌握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内容以及五行学说在人体中医藏象中的应用,以及其中相关联系。
一、基本概念(一)定义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行是运动、变化的意思。
五行学说就是运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抽象的属性来分析归纳认识自然界当中所有事物和现象当中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来说明物质世界变化根源的一种理论和学说。
(二)基本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木曰曲直,原义指树木的生长形态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火曰炎上,指火具有炎热升腾的作用,引申为自然界事物中凡是具有温热上升这样的特点事物或现象。
土曰稼穑,稼,播种。
穑,收获。
土曰稼穑是指的土的特点能播种又能收获,后引申为凡是具有收纳升华承载这样的特性事物现象。
因此说“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
金曰从革,革,变革,变化。
后世引申为凡是具有清洁肃降、收敛这样的特点事物和现象。
水曰润下,水的特点是滋润、向下,后延伸为寒冷、滋润、下降这个特性的事物和现象。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根据五行学说理论,我们是怎样将大自然中的万物,或者是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五行分类的呢?(一)五行归类用五行对自然界的万世万物进行归类,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叫取象比类方,另一种叫做推演络绎法。
取象比类法是指根据事物表现出来的现象所具有的不同属性与五行属性的相似性而划分不同类别的方法。
推演络绎法是指根据某事物与五行的相关性,间接推论另一些事物也与五行具有相关性的方法。
取象比类法,如日出东方和日落西方,日出东方是和木的升华条达的特点类似,所以东方属木,而日落于西方,这个日落于西方是和金的肃降特点相类似,所以西方属金。
而南方和北方这两个方位的五行属性正如水和火的特性,北方寒冷,与水的润下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温热升腾的特点类似,故归属于火。
五行学说详细讲解
五行学说详细讲解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构成的。
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形成了世界万物的发展和变化。
下面将详细讲解五行学说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五行概念1. 木:象征生长、扩张、发展和生命力。
2. 火:象征热情、创造、活力和光明。
3. 土:象征稳定、安全、保护和孕育。
4. 金:象征收敛、厚重、坚韧和财富。
5. 水:象征流动、柔顺、清凉和智慧。
二、五行相互制约五行之间相互制约,即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表示一种元素向另一种元素转化的过程,相克则表示某些元素之间会互相抑制。
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下:1.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三、五行相互促进五行之间也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即相生相助。
五行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如下:1. 木助火,火助土,土助金,金助水,水助木。
2. 木水相济,水火相济,火金相济,金土相济,土木相济。
四、五行与人体健康五行学说也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五行与人体器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人的五脏内脏分别与五个元素相应,分别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如果五行元素不平衡,就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五、五行及其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用于中医、风水、占卜等领域,还被应用于管理学、心理学等现代学科中。
五行学说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万物的发展和变化,并帮助人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
中医五行学说
中医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将事物归属于五行,并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统一性和事物正常发展运动变化的规律,用相乘、相侮来解释事物间平衡失调的机制。
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辨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间存在着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制约、克服的作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乘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其所胜一事物的过度克制。
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之间的克制次序遭到破坏,出现逆向克制的异常相克现象,又称“反克”。
因此,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正好相反。
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相乘、相侮是五行关系中正常的生克制化失调所出现的异常相克情况。
实际上相乘、相侮可同时发生,即某一行力量过强时就会乘其所胜,侮其所不胜;某一行力量虚弱时会导致其所不胜的相乘和其所胜的反侮。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行学说
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 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 属。 • 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 、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络 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其他类推。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 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 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 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将人 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 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 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 益火补土法:
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 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 阳不振之证。
• 【必须说明的是,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 ,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 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以暖脾土。但随着命门学说 的兴起,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 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 (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 火与脾阳的关系。】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 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 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炎热、升腾、光明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五行相侮 •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 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 木→金→火→水→土→木。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什么是五行学说
什么是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战国至两汉时期很有影响的哲学思想。
在阴阳学说方面其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五行学说,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五行学说它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整个世界,五种物质的不同配比,组成了万物,因此,世界万物都可以归入这五大类之中。
五行学说源于先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
《尚书·洪范》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到了战国晚期,贤哲们还根据五行的特点,将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或现象,最终归纳为五大类别。
并认为五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次序和联系,遂构建起一整体关联的世界图景。
这一学说渗透进入中医学,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一大方法。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一)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因此,可将“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就性质而言,五行学说也是古贤用以解释世界和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
(二)五行的特性古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长期观察,抽象出五行的特性,并以此归纳各类事物的特点,并作出演绎分析。
现结合《尚书·洪范》的记载,将五行特性分述如下: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所谓“曲直”,是以树干曲曲直直的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
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火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所谓“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征。
因此,凡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
“稼”指播种,“穑”指收获。
所谓“稼穑”,指土地可供人们播种和收获农作物。
延伸而言,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土”。
由于农耕生产方式影响,古人对“土”特别重视,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以及“土为万物之母”的说法。
中医五行学说解析
中医五行学说解析中医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中五行学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五行学说源于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万物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总结,通过将事物分类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进行解释和应用。
本文就中医五行学说进行深入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古老而又智慧的学说。
1. 五行学说的起源和基本概念1.1 起源:五行学说最早出现于我国古代哲学经典《周易》中,随后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1.2 基本概念: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互依克、相生相克,同时代表着不同的特性和功能。
2. 五行学说的应用2.1 中医诊断: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师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人所属的五行类型,并进而判断病症所在。
2.2 食疗调理:五行学说指导下的食疗可以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平衡营养。
2.3 中药选择:中医师在开方时,可以根据五行学说的原则,选择与病症相应的中药,以达到治疗目的。
3. 五行学说与人体健康3.1 五行与脏腑:五行学说将人体脏腑与五行对应,如心肺与火、肝胆与木等。
通过调理五行,可以促进脏腑功能平衡,保持人体健康。
3.2 五行与情绪:五行学说也将情绪与五行联系起来,如愤怒属木,喜悦属火等。
平衡五行有助于调节情绪,维持心理健康。
3.3 五行与季节:五行学说认为每个季节都与五行元素相关。
在不同季节,适当调节五行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预防疾病。
4. 五行学说的局限性和争议4.1 局限性:五行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待科学验证,无法准确解释一些现代医学现象和病症。
4.2 争议:五行学说在学术界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个人经验成分。
总结: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至关重要的理论之一,通过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帮助中医师了解疾病的本质,并指导中医诊断、治疗和调理。
然而,五行学说也有其局限性和争议,需要更多科学研究的支持和验证。
无论如何,五行学说作为中医文化的一部分,仍然在中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它也是一种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祖国医学中,首先以归类的方法,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
在病理情况下,也以这种关系分析判断病情。
五行的属性:
木-代表生气旺盛的-“木曰曲直”。
火-代表炎热的、向上的-“火曰炎上”。
土-代表具有营养作用的-“土曰稼穑”。
金-代表具有摧残杀伤作用的-“金曰从革”。
水-代表寒冷的、向下的-“水曰润下”。
二、五行学说的内容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
1.相生规律:生,含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义。
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助长的关系。
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以水为例,生我者为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是木,则木为水之子。
其它四行,以此类推。
由于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起资生和促进作用。
2.相克规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义。
五行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服,相互阻抑的关系,简称“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则金为木之“所不胜”,我克者为土,则土为木之“所胜”。
其它四行,以此类推。
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起着制约和阻抑的作用。
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同时也寓有相生。
这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
如果只有相生而无相克,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发展;有相克而无相生,则万物不会有生化。
所以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只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
例如,木能克土,但土却能生金制木。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土虽被克,但并不会发生偏衰。
其它火、土、金、水都是如此。
古人把五行相生寓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寓有相生的这种内在联系,名之曰“五行制化”。
制化规律的具体情况如下: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4.相乘规律:乘,是乘袭的意思。
从五行生克规律来看,是一种病理的反常现象。
相乘与相克意义相似,只是超出了正常范围,达到了病理的程度。
相乘与相克的次序也是一致的。
即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如木克土,当木气太过,金则不能对木加以正常的制约,因此,太过无制的木乘土,即过强的木克土,土被乘更虚,而不能生金,故金虚弱,无力制木。
5.相侮规律:侮,是欺侮的意思。
从五行生克规律来看,与相乘一样,同样属于病理的反常现象。
但相侮与反克的意义相似,故有时又曰反侮。
相侮的次序
生气,并出现青的颜色,故用木来象征春。
在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中,属于“生”的一环。
春季多风,结合人体肝脏性喜条达舒畅,象征着木和春的情况。
而五脏中的肝和六腑中的胆是表里关系,肝又开窍于目,在五体中主筋,故肝病每多出现目病或抽筋(痉挛)的症状。
肝木旺者多喜怒,而大怒又易伤肝,所以在五志中主怒。
某些肝病,往往会出现青的颜色。
把以上这些自然现象和生理与病理现象联系在一起,就可以把木、春、肝、胆、目、筋、怒、青等一系列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的一类之下,形成了一个系统。
若是从横的方面来看,则亦有明显联系,就以五行本身来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就是明显的横的联系。
(三)五行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调整五脏间生克乘侮关系来治病。
如:①肝木乘脾土,则临床上见肝脾不和证,治疗时一般是采取“培土抑木”(疏肝健脾)的方法。
②肾生肝,(水生木)肾精能滋养肝脾不和证,即“水能生木”,当“肾水”不足时,肝木失养,病人出现“肝阳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证,治疗时要滋水涵木,肝阳上亢的证候可以得到改善。
③肾助脾(火生土),脾的运化功能需要肾阳的帮助才能正常进行,如果肾阳虚导致脾阳虚,临床上出现脾肾阳虚证,产生腹泻、水肿等证。
治宜温补肾火,资助脾阳(温肾健脾)的方法。
④脾益肺(土生金),脾气健运,将饮食精微运输给肺,从而保持肺的功能正常,脾虚精微不升,废浊不降,容易产生痰湿,出现痰多,咳嗽等肺的症状,治疗则需健脾化痰,即“培土生金”健脾补肺的方法治疗,往往取得较好的效果。
⑤肾济心(水火相济),肾主水,心主火,肾藏精。
正常时,心肾互济,心助肾以阳,肾助心以阴,互相交往,保持平衡状态,中医叫“心肾相交”。
如肾水不足,则不能滋润心阳,就会引起心火亢盛的症状,出现“心肾不交证。
”治疗应当滋肾水(阴)降心火,使病证得以痊愈。
总之,懂得这些规律,可以帮助加深对中医病因,病理的理解。
治疗方面,同样利用五行关系,指导临床实践,仍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