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爱生建立和谐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主任评价

走进任何一所中小学,都会随时听到学生向老师打招呼的声音:“老师早!”“老师好!”。然而,也会发现有的学生躲着老师走,不跟老师打招呼。这的确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当然也会有个别的老师不回应学生打招呼。

孙老师写的案例让我们对校园中的这一现象有了很深的感受,也引发我们思考几个问题:“李萍同学好”是不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如何认识孙老师的做法?师生打招呼的本质意义是什么?孙老师的做法有什么地方值得商榷?

一、孙老师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孙老师利用班会时间对初一新生进行礼貌教育,这既是班主任常规性的教育内容,也是他教育责任心的反应。他希望学生做文明人,每天见到老师要主动与老师打招呼。他给学生讲的道理重点在“尊重老师”、提高“素质和修养”上。道理明白,学生们当然乐意接受。学生们的表现非常好,受到了老师广泛的好评。但是,学生总是有差异的。孙老师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敏感的老师,她发现李萍同学总是躲着老师,不跟老师打招呼。作为班主任肯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孙老师认真思考李萍不跟老师打招呼的原因,是因为她性格内向,且学习不太好,有自卑感。孙老师先是与李萍沟通,提出要求,并没有解决问题。后来,孙老师灵机一动,首先跟李萍打招呼,马上对李萍一鞠躬,大声喊“李萍同学好!”初见成效之后,还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经过李老师的“轮番轰炸”,李萍不仅能大声与老师打招呼,而且“李萍的性格也变了,脸上的自卑和忧郁不见了,露出了笑容和自信。上课敢大胆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进步”。

对于李老师的灵机一动,我们不能仅仅看作是临时的聪明决定,应该是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表现。这种机智,既有经验的原因,更有教育思想的原因。孙老师对李萍采取的做法,源于她对李萍的性格与心理的了解。

表面看,孙老师解决了一个打招呼的问题,实质上又积累了新的的教育智慧。

孙老师的感悟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指导学生,无形中会给学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古人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的典范,我们平时总强调学生要尊师,而忽视了教师对学生的礼貌和尊重。

二、北师大张教授对孙老师的教育策略进行了概括:

1、示范——以身作则;

2、差异化教育——先主动于李萍打招呼;

3、表扬——及时反馈,重点表扬;

4、典范策略。这个概括,对班主任很有启发。

北京教育学院何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孙老师的教育行为进行了分析:“设计情境——制造机会——诱发行为——加以强化”。如果班主任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能够充分运用心理学理论,定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何教授还提出,教育机智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太生硬了不行。如果遇到个些学生一时解决不了问题,不要着急,慢慢来。这提醒我们,教育工作是很复杂的。

孙老师“把这种做法用到其他一些学生身上,其效果真是妙不可言”。如果真是这样,李老师肯定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区别对待,否则是不太可能的。在教育中,有些经验是不能照搬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孙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过程中,发现了学生中的问题。事实上,老师们不回应学生打招呼或不认真回应学生打招呼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可以找个机会让学生讨论学生和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的不足,学生们肯定会有积极性的。学生也会对老师提出很多的意见和建议。如果这样做,师生关系会出现更新的局面。“师生共同成长”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

(二)孙老师在班上进行的教育和发现的问题,不只是一个班级的问题。应该提高到“和谐校园”的

建设上来认识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

当然,有的班主任会想:我仅仅是一个普通教师,人微言轻,很难对全校发挥什么作用。你不妨想想,你有学生呀!他们的作用可能会很大的。

(三)孙老师还可以考虑在师生如何“打招呼”的方式方法上有新的尝试,通过与学生讨论,改变非常普遍的、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的“打招呼”形式。比如,早晨第一次见面,问候语可以灵活一些:“老师早!”“老师好!”“您早!”“您好!”,或者用英语:“goodmorning”等等。而老师回应学生的语言也可以更灵活些:“你早!”“你好!”“你今天真精神!”“好帅呀!”“好漂亮!”等等。“打招呼”强调发自内心,真诚而不是应付,对学生说些简明的“赞美语”,更具激励性。

而且,打招呼不仅仅在早晨。一天里,师生再次见面时可以用微笑、点头、摆手、击掌、抚摸(教师对学生)等多种方式“打招呼”,自然而亲切。

(四)从心理学角度看,“打招呼”是一种阳光心态的反映,核心是尊重人,对人热情的问题。“阳光心态”使人产生舒适感,幸福感。教师要保持积极的阳光心态,更要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阳光心态。

四、案例意义的延伸。

我们还应想到,在学校里不只有老师和学生,还有其他职工,如炊事员,清洁工,门卫等许多服务人员。教师、学生与他们之间也有互相尊重的问题。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与他们“打招呼”,也是应该严肃对待的。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关系。校园里的“和谐”与外面的世界是紧紧联系着的。正如延教授所说:“文明教师培养出文明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会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