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_地面沉降、地裂缝及其研究汇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d)地裂缝的产状。
• b.运动学特征
• (a)地裂缝发展的阶段,萌芽期、 发展期、强活动期和超活动期。
• (b)地裂缝活动的周期,与地震相 似,活动期的速率是平静期的数倍。
• (c)地裂缝在剖面和剖面上的位移量。
都有较广泛的分布。
• 主要受构造背景的影响,我国大多数 的地裂缝都与构造有关。产生在第四 纪沉积物中。
(2)地裂缝的成因
• a.构造成因 • 特征: • 延伸稳定,分布不受地形、岩性的影
响,可切过陡坎、阶地, • 平面上:折现状、锯齿状、雁行状排
列。 • 剖面上:近于直立、阶梯状、地堑状。
• (a)断裂活动引起
沉降、冻融作用、干旱作用、盐丘 作用、矿山采空等。
c.地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分类
• (a)成因分类 • 构造地裂缝 • 非构造地裂缝 • (b)活动强度分类 • 弱活动:<2mm/a。 • 中等活动: 2~20mm/a。 • 强活动: 20~80mm/a。 • 超强活动:>80mm/a。
• (c)活动方式分类 • 垂直升降: • 水平拉张: • 水平扭动: • 超强活动: • (d)活动范围分类 • 线状分布 • 片状分布
2、地裂缝的危害
地裂缝的主要危害
• 建筑物墙体开裂。 • 地面设施破坏。 • 地下设施损坏。 • 有害气体的溢出。 • 垃圾场污染地下水。 • 农田漏水。
3、地裂缝的调查研究
• (1)地裂缝特征的调查研究
• a.几何特征
• (a)地裂缝的延伸方向。
• (b)地裂缝呈带状,段与段的关系。
• (c)地裂缝的组合特征,如雁行排 列、侧列、Y字组合、树枝组合、 环行组合等。
资源、土地资源等。
• (3)地面沉降的治理 • a.节约用水,改变水源。 • b.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开采季节。 • c.地下水人工回灌。 • d.加工地下工程。 • e.地基加固工程。 • f.避开活动断层。
• (4)地面沉降的监测 • a.大地水准测量。 • b.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位、地下水
• (a)松软的第四纪沉积物
• 黏土 粉砂质黏土 黏土质粉砂
•
粉砂 细砂 粗砂
砾石
• (b)新构造运动的沉降区
b.地面沉降的致因
• (a)过量开采地下水 • 水压力降低,地层压缩,孔隙体积减
小。 • 地面沉降中心与地下水开采漏斗一致。 • 地面沉降等值线与地下水开采漏斗等
值线一致。
日本
上海市地面沉降
第三讲 地面沉降、地裂缝及 其研究
一、地面沉降及其研究 二、地裂缝及其研究 三、地面塌陷及其研究
一、地面沉降及其研究
1、地面沉降的成因 2、地面沉降的危害 3、地面沉降的研究与防治
1、地面沉降的成因
• (1)地面沉降的状况 • 分布: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平原、
盆地的大城市和油气开发区。 • 沉降速度:几~几十厘米/年。 • 沉降量:几米~近十米。
压、地下水质、地下水回灌。
• c.建筑物和其它设施因地面沉降破坏 监测。
• d.预测地面沉降速度、幅度、范围和 可能的危害。
• GIS、GPS、InSAR等技术的应用。
二、地裂缝及其研究
1、地裂缝的成因 2、地裂缝的危害 3、地裂缝的调查研究
1、地裂缝的成因
• (1)中国地裂缝的分布 • 分布广泛,在西北、华北、长江流域
• 地面沉降分布特征:
• (1)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 区,如上海、天津、沧州等。
• (2)小型河流三角洲区,如福州、 湛江、宁波等
• (3)山前冲洪积扇及倾斜平原区, 如北京、保定、郑州等。
• (4)山间盆地和河流区,如西安、 太原、运城等。
(2)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
• a.形成的地质条件
• 北京市的地面沉降(最大速率): • 1966年以前:缓慢形成,2~5mm/a。 • 1966~1973年,加速,10mm/a。 • 1973~1981年,快速发展,50mm/a。 • 1981年以后,下沉减缓,29mm/a。
• 1966年地下水开采量增加,70年代中 期猛增。
(b)地下油气开采
• 开采油气造成地下压力亏损,引 起地面沉降。
• 如加州的长滩市的地面沉降量达 9米。我国的大庆、胜利油田都 出现地面沉降。
(c)人类工程
• 地面建筑物增多,负荷过重。 • 地下隧道。 • 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 1173~1185年,建至3层,塔发生倾斜。 • 1274~1284年,建至7层,塔斜增加。 • 1350年,塔建成,塔顶偏离中心1.5m。
• 断层的缓慢蠕滑形成地裂缝,是 构造地裂缝常见的一种。
• (b)地震活动引起 • 地震地裂缝。形成的地裂缝规模比
较大。
• (c)火山活动引起 • 火山喷发前夕何喷发过程中形成。
b.非构造成因
• 特征: • 分布的方向不明显,延伸的长度较
短,剖面多呈弧形、椅状、直立。 • 主要的原因: • 膨胀土作用、黄土湿陷作用、地面
水压
• d.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位变化, 地下水位等值线。
• e.油气开采分析。 • f.地下和地面工程分析。
• (2)地面沉降灾害的调查研究 • a.地面建筑物的损坏,倾斜、下沉、
墙壁破裂、桥梁破坏。
• b.地下工程破坏,通讯管道、自来水 管、下水管线等变形、损坏等。
• c.海防设施的破坏和加固。 • d.城市洪水灾害。 • e.城市资源破坏,如淡水资源、港口
管、下水道等断裂、变形等。 • (5)地面建筑物破坏。 • (6)桥墩下沉,河流通航能力下降。
3、地面沉降的研究与防治
• (1)地面沉降原因的研究 • a.活动断层研究(遥感、物探手段)。 • b.沉积物特点研究(沉积物成因、岩性、
岩相,从立体研究,钻探、物探)。 • c.地面沉降的速率、面积,沉降量等值线。 • 沉降速度:-dH/dt=k(Po-P) • K-系数;Po-标准地下水压;P-现地下
(d)新构造运动、火山喷发
• 新构造运动的沉降区。 • 如西安地面沉降区位于西安断陷区,
由构造下降占地面沉降量的3.1~7%。
• 火山喷发 • 造成地下物质亏损。
2、地面沉降的危害
• (1)海水入侵,滨海地下水破坏。 • (2)海岸侵蚀增加,海防投资增加。 • (3)海面上升,港口设施失效。 • (4)城市地下系统遭受破坏。如水
• b.运动学特征
• (a)地裂缝发展的阶段,萌芽期、 发展期、强活动期和超活动期。
• (b)地裂缝活动的周期,与地震相 似,活动期的速率是平静期的数倍。
• (c)地裂缝在剖面和剖面上的位移量。
都有较广泛的分布。
• 主要受构造背景的影响,我国大多数 的地裂缝都与构造有关。产生在第四 纪沉积物中。
(2)地裂缝的成因
• a.构造成因 • 特征: • 延伸稳定,分布不受地形、岩性的影
响,可切过陡坎、阶地, • 平面上:折现状、锯齿状、雁行状排
列。 • 剖面上:近于直立、阶梯状、地堑状。
• (a)断裂活动引起
沉降、冻融作用、干旱作用、盐丘 作用、矿山采空等。
c.地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分类
• (a)成因分类 • 构造地裂缝 • 非构造地裂缝 • (b)活动强度分类 • 弱活动:<2mm/a。 • 中等活动: 2~20mm/a。 • 强活动: 20~80mm/a。 • 超强活动:>80mm/a。
• (c)活动方式分类 • 垂直升降: • 水平拉张: • 水平扭动: • 超强活动: • (d)活动范围分类 • 线状分布 • 片状分布
2、地裂缝的危害
地裂缝的主要危害
• 建筑物墙体开裂。 • 地面设施破坏。 • 地下设施损坏。 • 有害气体的溢出。 • 垃圾场污染地下水。 • 农田漏水。
3、地裂缝的调查研究
• (1)地裂缝特征的调查研究
• a.几何特征
• (a)地裂缝的延伸方向。
• (b)地裂缝呈带状,段与段的关系。
• (c)地裂缝的组合特征,如雁行排 列、侧列、Y字组合、树枝组合、 环行组合等。
资源、土地资源等。
• (3)地面沉降的治理 • a.节约用水,改变水源。 • b.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开采季节。 • c.地下水人工回灌。 • d.加工地下工程。 • e.地基加固工程。 • f.避开活动断层。
• (4)地面沉降的监测 • a.大地水准测量。 • b.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位、地下水
• (a)松软的第四纪沉积物
• 黏土 粉砂质黏土 黏土质粉砂
•
粉砂 细砂 粗砂
砾石
• (b)新构造运动的沉降区
b.地面沉降的致因
• (a)过量开采地下水 • 水压力降低,地层压缩,孔隙体积减
小。 • 地面沉降中心与地下水开采漏斗一致。 • 地面沉降等值线与地下水开采漏斗等
值线一致。
日本
上海市地面沉降
第三讲 地面沉降、地裂缝及 其研究
一、地面沉降及其研究 二、地裂缝及其研究 三、地面塌陷及其研究
一、地面沉降及其研究
1、地面沉降的成因 2、地面沉降的危害 3、地面沉降的研究与防治
1、地面沉降的成因
• (1)地面沉降的状况 • 分布: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平原、
盆地的大城市和油气开发区。 • 沉降速度:几~几十厘米/年。 • 沉降量:几米~近十米。
压、地下水质、地下水回灌。
• c.建筑物和其它设施因地面沉降破坏 监测。
• d.预测地面沉降速度、幅度、范围和 可能的危害。
• GIS、GPS、InSAR等技术的应用。
二、地裂缝及其研究
1、地裂缝的成因 2、地裂缝的危害 3、地裂缝的调查研究
1、地裂缝的成因
• (1)中国地裂缝的分布 • 分布广泛,在西北、华北、长江流域
• 地面沉降分布特征:
• (1)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 区,如上海、天津、沧州等。
• (2)小型河流三角洲区,如福州、 湛江、宁波等
• (3)山前冲洪积扇及倾斜平原区, 如北京、保定、郑州等。
• (4)山间盆地和河流区,如西安、 太原、运城等。
(2)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
• a.形成的地质条件
• 北京市的地面沉降(最大速率): • 1966年以前:缓慢形成,2~5mm/a。 • 1966~1973年,加速,10mm/a。 • 1973~1981年,快速发展,50mm/a。 • 1981年以后,下沉减缓,29mm/a。
• 1966年地下水开采量增加,70年代中 期猛增。
(b)地下油气开采
• 开采油气造成地下压力亏损,引 起地面沉降。
• 如加州的长滩市的地面沉降量达 9米。我国的大庆、胜利油田都 出现地面沉降。
(c)人类工程
• 地面建筑物增多,负荷过重。 • 地下隧道。 • 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 1173~1185年,建至3层,塔发生倾斜。 • 1274~1284年,建至7层,塔斜增加。 • 1350年,塔建成,塔顶偏离中心1.5m。
• 断层的缓慢蠕滑形成地裂缝,是 构造地裂缝常见的一种。
• (b)地震活动引起 • 地震地裂缝。形成的地裂缝规模比
较大。
• (c)火山活动引起 • 火山喷发前夕何喷发过程中形成。
b.非构造成因
• 特征: • 分布的方向不明显,延伸的长度较
短,剖面多呈弧形、椅状、直立。 • 主要的原因: • 膨胀土作用、黄土湿陷作用、地面
水压
• d.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位变化, 地下水位等值线。
• e.油气开采分析。 • f.地下和地面工程分析。
• (2)地面沉降灾害的调查研究 • a.地面建筑物的损坏,倾斜、下沉、
墙壁破裂、桥梁破坏。
• b.地下工程破坏,通讯管道、自来水 管、下水管线等变形、损坏等。
• c.海防设施的破坏和加固。 • d.城市洪水灾害。 • e.城市资源破坏,如淡水资源、港口
管、下水道等断裂、变形等。 • (5)地面建筑物破坏。 • (6)桥墩下沉,河流通航能力下降。
3、地面沉降的研究与防治
• (1)地面沉降原因的研究 • a.活动断层研究(遥感、物探手段)。 • b.沉积物特点研究(沉积物成因、岩性、
岩相,从立体研究,钻探、物探)。 • c.地面沉降的速率、面积,沉降量等值线。 • 沉降速度:-dH/dt=k(Po-P) • K-系数;Po-标准地下水压;P-现地下
(d)新构造运动、火山喷发
• 新构造运动的沉降区。 • 如西安地面沉降区位于西安断陷区,
由构造下降占地面沉降量的3.1~7%。
• 火山喷发 • 造成地下物质亏损。
2、地面沉降的危害
• (1)海水入侵,滨海地下水破坏。 • (2)海岸侵蚀增加,海防投资增加。 • (3)海面上升,港口设施失效。 • (4)城市地下系统遭受破坏。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