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学 校 系 统 图 (
1951-1953
年 )
1951年学制的特点
第一,继承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使各级各类 学校互相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职业教育学校在学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 针。 第三,把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 教育纳入学制系统,贯彻了面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第四,加强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 类学校的联系和结构的完整性。
癸 卯 学 制
癸卯学制的意义
结束了沿用1300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对教育的
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颁布到推翻的九年中,各省相继推行,新式 学堂陆续创办,例: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 山西大学堂三所大学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教 学组织形式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二)
辛亥革命后,废除帝制,建立民国。 1912—1913 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仿照德国 学制制定,规定学生6岁入学,24岁大学毕业。 它废除了“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和毕业生 奖励出身等封建残余;缩短了普通教育的年限; 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美育课程;重视生产技能的训 练和实业学校的设置;要求改进教授方法,反对 体罚;提倡教育联系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点。 尤其是承认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
1958年学制改革要点
提出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和教育目的。即“党的教育 工作的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 成劳动相结合”。 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 原则。这也就是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建立并发展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农)半 读学校和业余学校。
对1958年学制改革的评价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课件
5.宋元明清时期——书院发展
二、学校的发展
中国学校的发展经历了官学、私学、书院、学堂、新式 学校等过程。
(二)中国近代学校的发展 1.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时期 ——新式学堂 西文类学堂: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 西艺类学堂:马尾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
(一)中国古代学校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兴盛 2.西汉时期——官学兴起
中央官学以太学为主
+ 地方官学以郡国学为主
二、学校的发展
中国学校的发展经历了官学、私学、书院、学堂、新式 学校等过程。
(一)中国古代学校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兴盛 2.西汉时期——官学兴起(太学)
3.西晋时期——国子学
1993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调整教育结构,改 革办学体制,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定了现行学制
四、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1.在学校层级与类别制度方面:
2.在学校入学与修业年限制度方面: 幼儿园3-6岁,小学6岁入学。高等教育取消本、专科 年龄限制,实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改革:2个方面 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制度改革趋势:5点
1922 年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制定了新学制,也称“壬戌学制”,规定小学修 业年限为6年,中等教育阶段设初中和高中,各三年,故也成为“六 三三”学制,一直沿用到建国初期。“六三三”学制使中国教育从封 建社会教育中摆脱出来,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51年 新中国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我国学制改革的一 个新阶段。这个学制借鉴苏联的办学经验,继承老解放区的办学 传统,体现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社会服务,标志着我国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和业余教育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形成,促进了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六章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六章第六章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1.定义教育制度——指⼀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的规则。
2.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教育机构的设置、层次类型的分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制度化,都受客观的⽣产⼒发展⽔平制约,具有客观性。
规范性:主要表现在⼊学条件(即受教育权的限定)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标的确定上。
历史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变化的,具有历史性。
强制性:它对受教育个体的⾏为具有⼀定的强制作⽤,要求受教育者⽆条件地适应和遵守。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1.定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处于教育制度的核⼼位置的。
2.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第⼀,⽣产⼒发展⽔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第⼆,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第三,学⽣的⾝⼼发展特点;第四,⼈⼝发展状况;第五,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3.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标志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制度化相对于制度化教育⽽⾔,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5.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学教育的衔接(2)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4)⾼等教育类型⽇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6)终⾝教育体系的建构(7)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8)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三、我国现⾏学校教育制度(⼀)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1.新中国成⽴以前的学制(1)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个近代学制。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之 1 学校的形成与发展 PPT
第一节学校的形成与发展◆思考题:◆1,学校是怎样产生的?学校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2,现代学校的基本职能有哪些?◆学校形成需要哪些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管理剩余产品——管理者——从事脑力劳动——形成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专任教师。
2,社会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
有了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意味着有了教学的内容,这构成了学校产生的条件之一。
3,文字的出现。
文字符号的出现,为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提供了可以教育和传播的载体。
(一)早期的学校在中国,最早的学校称为“庠”有上庠和下庠两类。
上庠提供较高等的教育,也称太学。
下庠提供较低程度的教育,也称小学。
西方最早的学校主要有两类:世俗学校和宗教学校。
世俗学校包括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和文士学校等。
宗教学校包括寺庙学校、古儒学校等。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形式化和制度化教育的开始,人类社会的教育从此成为一种专门化的事业。
1,中国学校的发展中国学校的发展历程历经了官学、私学、书院、学堂、新式学校等过程。
“稷下学宫”是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杰出代表。
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教育内容:倡导“有教无类”教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宋元明清时期:发展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等。
培养目标:外交人才、实用军事人才1905年-民国时期:废科举,兴学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接管旧学校并将旧式私立学校、教会学校转为公立学校,并着手普及小学教育。
1978年后:随着“科教兴国”重大战略的提出,我国学校教育有了快速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开始迈向现代化。
1995年,国家启动“211”工程1998年,国家启动”985“工程2015年,国家启动“双一流”大学建设。
古希腊时期:代表性的学校教育——雅典学校与斯巴达学校。
雅典学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斯巴达学校:以军事教育为主,教学方法偏严明纪律和刻苦训练。
中世纪时期:大学的兴起中世纪的大学确立了学位制度。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六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 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 行而确立的种种规范或规定。
一、制度规定的教育形式构成
(一)教育形式构成: 1、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 明确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制定各级各类教育发 展的具体目标。 2. 在教育结构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 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 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 摆到突出的位置。 3. 改革办学体制。 4. 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5. 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 6. 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由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构成 的完整体系。其中,学校教育制度构成了教 育制度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代表。 学校教育制度的设立受社会特定发展阶段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更要考虑 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规律。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 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 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 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二)学制确立的依据
学制的产生、发展、变化一般受到如下 因素影响: (1)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的直接制约。 (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影响学制产生 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学校教育制度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 接制约。 (4)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经常吸取原有 学制的合理成分,借鉴外国学制建设中的有 益经验。
教育学原理第六章教育制度
教育学原理第六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
二.学校教育制度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1.概念
2.特点
3.我国教育基本制度
1.学制的概述
2.学制确立的依据
3.各级学校系统
4.各类学校系统
5.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改革
I.概念
II.学制构成的基本要素
III.类型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综合化
3.非正规教育的复兴及其对正规教育的影响
4.高中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及其与大学的衔接
5.高等教育大众化
6.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A.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A.客观性
B.包含
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教育的管理系统
B.规范性
C.历史性
D.强制性
1951年学制改革
1958年学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学制改革
我国学制的改革趋势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2.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
1.学校的级别
2.学校的类型
3.学校的结构
1.双轨学制
2.单轨学制
3.分支型学制
社会的依据
人的依据
学前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阶段
中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
普通教育系统
师范教育系统
职业技术教育系统
成人教育系统。
第六章教育制度
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弹性化
中学
小学
美国学制
四、部分国家的学校制度(P212) (二)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三)法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四)德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双轨学制(英国、法国、德国)
一轨:学术教育,自上而下的结构,即大学→中学
一轨:职业教育,从下而上的结构,即小学→职业学 校
优点:分工明确,办学效益高;
学历:小学、初中、高中(包括:高中,职高,中 专,技校)、大专(大学专科)、大本(大学本 科)、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本章主要内容
1 学校的形成与发展 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3 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一节 学校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早期学校的产生
01
殷商:“有虞氏养国老于 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教育制度特点:
1.客观性
教育机构设置、层次类型变化等,均受客观的生产力制约。
2.规范性
主要表现在入学条件-受教育权的限定和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的 确定上。
3.历史性
教育制度随社会发展而变化。
4.强制性
教育制度要求个体无条件遵守。
(二)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没有教育制度 古代-出现学校,简单的教育系统 现代-发展程度大众性普及性,结构多类型、多层次 当代-由单一学校系统发展为庞大教育体系(幼儿教育、 校外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体系) 整体发展方向:终身教育 纵向:涵盖一生的教育 横向:正规与非正规教育
02 西周:周天子建立小学;
《史籀篇》辟雍,泮宫
03 春秋:文化下移,私学兴
起,稷下学宫
(二)外国早期学校的产生
(三)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活中间接经验的积累 记载和传承文化工具的出现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1.学校教育活动⑴“学校”的词源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
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
辛亥革命以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活动始于夏代,当时的学校称作“校”。
⑵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①社会生产水平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③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
④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⑶学校教育活动的运行机制:动力系统——工作系统——监控系统2.学校文化⑴学校文化的含义指学校这个教育组织系统中,所有成员的共享价值、规范、行为准则和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方式。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和规范文化。
观念文化(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学校文化的内在核心部分——精神文化;学校文化的外在表层部分——物质文化。
⑵学校文化的特点①学校文化是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的无形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约束性的文化;③学校文化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文化;④学校文化是一种有个性的文化。
⑶学校文化的功能①导向功能;②约束功能;③凝聚功能;④激励功能。
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习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育体制,是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2.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①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②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③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部分,借鉴外国学制中的有益经验;⑤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的状况。
教育学[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教育制度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一)古代教育制度在原始氏族时代,社会还处于混沌未分化的状态,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还没有产生学校,因此,那时就不可能有学制。
在进入古代阶级社会之初,由于社会的分化,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出来,古代学校就应运而生了,后来还有了简单的学校系统,古代学制就这样产生了。
由于古代学制只有等级性和阶级性,没有生产性和科学性,这就决定了古代学制的不系统和不完善。
古代学制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没有严格的教学年限的规定,学校类型很少,层次简单。
古代学制只有蒙学和大学,甚至连中学都没有。
(二)现代教育制度现代学校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产物。
它是社会的进一步分化,是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二次分离的结果。
现代学校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人才。
因此,现代学校不但有阶级性,而且还有生产性和科学性。
这就决定了现代学校教学内容上的科学性及其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规模上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决定了学校结构上的各种类型和层次的特点,从而决定了现代教育制度的系统和完善的性质。
(三)当代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在当代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它已由过去的现代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发展成为当代的以现代学校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为主体,包括幼儿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校外儿童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和成人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的一个庞大的体系。
它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这在发达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之 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思考题:1,我们为什么需要学制?学制对我们教育有哪些影响作用?2,中外的学制有哪些不同?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制度”(“SYSTEM”“INSTITUTION”)制度一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或组织的系统;二是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教育制度(广义):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广义教育制度的两个基本内容:(1)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2)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个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教育制度(狭义):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制度的主体。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的4个内容:1,学校层级与类别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2,学校办学制度。
3,学校入学与修业年限制度。
4,学校管理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二、我国的学校制度(一)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1,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从小学堂到大学堂,学制总年限长达20-21年之久。
(一)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2,1922年,我国制定了新学制(也称“壬戌学制”),规定小学修业年限为6年,中等教育阶段设初中和高中,各3年,总称为“六三三”学制。
(一)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3,1958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二)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法制化建设不断增强,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六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六章学校及其制度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学校概述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学校概述一、学校的概念和性质(一)学校的概念与动物相比,人类之间在自然属性上的差别最小,自然属性是人类之间最抽象的共同性。
(二)学校的性质1. 学校具有规范性2.学校具有强制性3.学校具有公益性二、学校的产生与发展学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伴随着一定的社会条件:第一,人类的文化已经发展到不通过学校,这些文化就不能被下一代青少年所掌握的程度;第二,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水平已经发展到能够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这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不仅能够推动教育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学校产生的必要条件;第三,文字的出现也催生了学校;第四,国家机构的建立,也在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经验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一)学校的萌芽(二)学校的产生1.在奴隶社会初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的情况,且伴随着文字的出现,古代东方各国以及我国都相继出现了学校。
2.在古代东方国家,目前发现的最早学校是位于现在伊拉克卡边西亚省尼善尔以南的苏美尔学校。
3.我国的学校早在路今4OOO多年前的五帝和虞舜时期就已出现。
4.无论是古代东方各国还是我国的学校,其基本理念都包括:第一,学校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二,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三,古代学校不同类型和阶段之间是不连续不系统的,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学制。
第四,教师在学校生活中占据绝对权威的地位,师生之间存在着基于政治或宗教利益的严重人身依附关系。
(三)学校的发展1.近代以来,西方出现了文科中学,与之前的学校相比,文科中学的组织更为规范,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的人学标准都更为严格,它标志着现代学校的形成,但组织更为严密的学校系统还没有形成。
2.进人到18世纪以来,由于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学校出现了新的类型-实科中学。
教育基本制度
第六章教育基本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教育机构的体系。
包括学校制度(即学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
我国的教育制度有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学位制度等。
一、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目前,我国实行的学制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一)学前教育1.定义学前教育,也称幼儿教育,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学前的幼儿所进行的有计划的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和基础阶段。
2.任务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3.机构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指各种体制的幼儿园或幼儿班。
(二) 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又称小学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对 6 至12 周岁的少年儿童进行德、智、体诸方面的基础教育,为中等教育奠定基础。
(三)中等教育1.含义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它分为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2.机构与任务实施普通中等教育的机构是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主要担负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以及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任务。
(四)高等教育1.含义与任务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是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学制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教育形式主要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
教育实施手段主要有广播、电视、函授及其他远程教育方式等。
3.设立原则《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这是高等教育设立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律原则。
二、义务教育制度(一)含义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2.欧洲中世纪学校教育 欧洲中世纪:公元500元—1500年之间的时期,大致在古罗马帝国 灭亡(公元476年)到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之间的时期。 (1)教会学校 (2)世俗学校:宫廷学校、行业学校、城市学校 (3)大学的发展:意大利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英国剑桥大 学、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开设文科、法科、医科、神科。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 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 、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我国的学校制度(P206)
二、 我国的学校制度(P206)
时间 学制
基本内容
备注
《关于教 明确指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妥 受“左”的影响
北宋四大书院
衡阳石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 商丘应天书院。
外国古代学校发展 1.古希腊时期的学校发展 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 受教育。但由于各自的政治、经济状况不同,因而教育体制也彼 此各异。 (1)斯巴达教育:是国家控住的军事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英勇 的战士,教学内容只重视军事体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学习。 (2)雅典教育:博雅教育,主要以私学为主。目的是为了培养身 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教育内容主要是“七艺”。
2.秦汉时期的学校发展 秦朝:以法为师,禁止私学,焚书坑儒,统一文字 汉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举贤任能,设书馆经馆,学校教育 制度逐渐发展完善。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盛行,官学时兴时废,私学艰难发展。 隋唐时期:学校发展进入恢复发展阶段,科举制度出现。 4.宋元明清时期: 官学进一步发展,书院出现,重开自由讲学之风。蒙学得到发展 。
第6章 教育基本制度
教育法学
四、国家、学校、家庭及社会的义务
国家的义务 学校的义务 家庭的义务 社会的义务
设置义务教育机构 并保障其顺利实施 。 承担并保障义务教 育经费的投入。 为义务教育提供合 格师资并保障其权 利。
通知适龄儿童、少年 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 监护人送其子女或者 被监护人入学接受义 务教育。 保障学生及教职工的 安全。 对在校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完成教育教学 任务。
教育法学
学前教育的目标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 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 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 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 、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 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 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 和能力。”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比较全面,涵盖了德育、智育、体育 、美育、劳动教育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现了我国的教育方针精神,为 幼儿未来的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法学
1.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的重要性
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维护教育公平、公正
重要性
社会关注程度高,涉 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教育法学
一、学前教育制度
1.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学前教育的性质
它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是对3周岁至6周岁的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 相结合的、接受学校教育前的预备性教育。但受多种因 素的影响,幼儿入园的年龄正表现出不断提前的趋势。
教育法学
学前教育的任务
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 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 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从这条规定中可以看出, 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包括两大方面,即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和为家长提供便利。为此,幼儿园应创设与其任务相适应的育 儿环境并配置符合相关要求的设备设施和人员,保障更好地完 成学前教育工作。
教育学原理第六到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一、名词解释题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育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2、办学体制:学校办学制度也可称为办学体制,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学校的兴办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一套制度体系。
3、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权限、管理机构设置和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管理方式等做出的制度规定。
4、义务教育制度: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对所有的学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国家予以保证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简答题1、学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学校产生有哪些重要意义?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生活中间接经验的积累;③记载和传承文化工具的出现。
意义:学校的产生不仅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学校的产生,是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质的飞跃。
这种飞跃是指,学校的产生,使学校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和主导形态,开辟了人类教育的新纪元。
其次,学校的产生,标志着形式化和制度化教育的开始,人类社会的教育从此成为一种专门化的事业。
学校产生以前,教育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是非形式化地存在的。
学校产生之后,教育便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分化出来,从而成为一种专门化、形式化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教育开始走向制度化。
最后,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学校产生之后,有了专门传道、授业的教师,使得人类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和文明成果有了不断传承的可能。
学校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与结品,负有传承文明和促进文明发展的使命。
所以,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现代学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1、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2、培养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3、文化的传承与创新4、开展科学研究5、提供社会服务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1、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的形成与发展
一、学校的产生
• 学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发展的产物,它在远古社会就已经 存在。
• 中国远古学校的称谓:庠、序、辟雍和泮宫等。 • 外国早期学校的类型:世俗学校、宗教学校。 • 在西方,学校的产生也源远流长。在英文中,学校称为school,源于
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
• 学校层级与类别的制度
• 学校入学与修业年限制度
从层级上看,往往分为初等教育学校、 中等教育学校、高等教育学校。
学校入学制度是对学生入学年龄、条 件的制度规定。学校修业年限依学校层
级而定,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
从类别上看,往往可分为普通学校、 职业学校、成人学校。
• 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权限、管理
• 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文字和 相应的文化工具作为载体的。 记载和传递间接经验的工具、 文字和相应的文化工具的出现 是学校出现的前提。
学校产生的意义
• 学校的产生,使学校教育逐步 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和主导形 态。学校的产生,开辟了人类 教育的新纪元。
• 学校的产生,开启了形式化和 制度化教育的先河,使人类社 会的教育成为一种专门化的事 业。
• 中世纪的学校发展
宗教学校与世俗学校的共同发展。
大学的发展。中世纪的大学起源 于11世纪。早期的大学主要有意大利 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 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 学等。这些大学为后来大学的建立树 立了样板,具有典范的作用。
现代社会学校的发展
• 西方现代学校的发展
• 中等教育学校的发展。中等教育学 校呈现出实施学术性教育的学校和
•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和地方 官学的继续发展;书院的发展 (南宋:白鹿洞书院、岳麓书 院、丽泽书院与象山书院 ); 蒙学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高等学校的变革与发展。
三、现代学校的职能
• 提高受教育者素质 • 培养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开展科学研究 • 提供社会服务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பைடு நூலகம்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
古代学校的发展
• 中国古代学校的发展
• 先秦时期:私学兴起(天子失 官、学在四夷)孔子的贡献
• 汉朝:设有官学和私学。中央 官学以太学为主,地方官学以 郡国学为主。私学分为书馆和 经馆两类。
• 隋唐:隋唐实施科举考试制度, 同时鼓励学校的发展。唐朝除 在京都设立国子学、太学、四 门学等弘扬儒学的学校外,还 设有律学、书学、算学、医药 学等培养专门人才的学校。
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共同发展的状
• 初等教育学校的发展。工业革命后, 况,也呈现出中等教育学校综合化
一些国家开始制定初等教育法,建
的状况。
立初等义务教育制度。在这样的背 景下,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必然要 求大力发展。在西方社会,德国是 最早提出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
• 高等教育学校的发展。普通大学或 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专科学校、职
•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和地方 官学的继续发展;书院的发展 (南宋:白鹿洞书院、岳麓书 院、丽泽书院与象山书院 ); 蒙学的发展。
古代学校的发展
• 外国古代学校的发展
• 古希腊教育:通常以斯巴达和雅典 教育为代表。斯巴达的学校与军事 机构融为一体。雅典把教育视为培 养城邦合格公民的有效工具,开设 的学校有文法学校、音乐学校(也 称琴弦学校)、体操学校、修辞学 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充分挖掘中等专业学校潜力,并有计划地把部分普通高中 改为职业中学或增设职业班。
第三,改革中等专业学校,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口招生, 逐步形成从初级到高级,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评价:分支型学制既有单轨学制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又有双轨 学制中学术性一轨的高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解决中等教育 面临地升学与就业的矛盾,比单轨学制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 现代学制发展趋势是传统的双轨制在向单轨制发展,更多国 据
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但是,制定 学制不能凭主观意志,因为任何一种学制,都要受一定社会 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义 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2.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深化充实着教学内容,带来教学手段的 现代化。(电化教学、多媒体、网络教育、远程教育)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必须满足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要求。 举例说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技术还不发达,劳动 力并不需要经过学校培养。学校为统治阶级所垄断,限于狭 小的范围,类型单一。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学校都没有严格 的大、中、小学之分,更没有幼儿园。
(二)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指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 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强调普及性、强制性、公共性,它的实施和 发展是人口素质提高的必然途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程度的最基 本标志之一。义务教育是国民的基础教育,普及教育必须走义务教育之路。 实现义务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的普及,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推进社会的 发展。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义务教育。 长远来看,适当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不仅是经济由“汗水经济”向“智力经济” 转型的现实要求,也是一个国家社会各阶层能够实现充分流动、推进社会 公平的最合理途径。 从当下的现实而言,我们也需要通过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延缓农村人口进 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从而缓解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恶化的就业形势。 一个国家能走多远,首先决定于它的教育能走多远。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从而奠定社会进步的基础,是政府的一种责任和努力的方向。在这一点上, 我们应该及早地实现,不能退却,更不能犹疑。
教育学第六章教案
单轨制后来被许多国家所采用,因为它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
(三)分支型学制
前苏联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直到20世纪初,西欧双轨制,一轨只有小学,一轨则只有中学和大学。后来,随着义务教育的上延,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实施,双轨制从小学开始向上与中等教育衔接。这样,西欧的双轨制开始向分支型转变,即小学、初中单轨、其后多轨。
(九)研究生教育机构
19世纪初在德国产生了现代学位(哲学博士)之后,又产生了现代研究生教育机构。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研究生教育在各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到了20世纪,研究生教育机构已成了不少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20世纪中期以来,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的国家的研究生以高于本科生增长速度的2-4倍增长。
第二节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演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这个学制未及实施,
到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其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总共26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填空: 1.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类____机构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 所需的种种____的总和。 答案:教育 规范或规定 2.教育制度的设立主体是____,是国家____制度化的体现。 答案:国家 教育方针 3.教育制度的主体是____。 答案:学校教育制度 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____,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____,具体规定 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答案:学制 学校系统 5.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在:重视____教育;小学入学年龄 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____教育多级化,____类型多样化。 答案:学前 高等 学校 6.1951年,中央政府公布《关于____的决定》,废除旧学制,实行 新学制。 答案:改革学制 7.1958年学制改革的要点是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 ____”、“六个____”的原则,建立并发展“三类____”。 答案:结合 并举 学校 8.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三个结合”的原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一、单选题: 1.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 规范或规定的总和,即( )。 A.学制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教育制度 答案:D 2.新中国成立以后,废除旧学制,推行新学制是在( )。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3年 答案:C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1985年4月 B.1985年10月 C.1986年4月 D.1986年10月 答案:C 4.我国现行的教育基本制度是在( )中规定的。 A.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则是指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____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 合的原则。
答案:普及与提高 9.1958年学制改革指出建立并发展的“三类学校”是____学校、 ____学校和____学校。 答案:全日制 半工半读 业余 10.1964年,中央推行两种____制度和两种____制度,以利于城乡普 及教育。 答案:劳动 教育 11.义务教育是指依法律规定,____和____都必须接受,国家、社 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答案:适龄儿童 青少年 五、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答:第一,学制的建立与发展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向学校提出新的要求,也为学制的推行提供物质 基础。 第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学制的重要因素;学制的制定、颁 布和实施都由国家政权机关进行,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 第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看学制。制定学制,如入学年龄、修 业年限、各级学校的衔接等规定,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于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不断揭示,有利于完善学制。 第四,原有学制和世界学制的改革影响着学制建立。学制是在不断 的吸收和借鉴中发展和完善的。一个国家具体学制的建立,总是原有学 制和世界学制改革综合影响的结果。 2.简述当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第一,重视学前教育。当今各国普遍把幼儿教育纳入学制体 系,加强幼儿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衔接,扩大其教育规模。
第二,小学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 展,人民的教育要求不断加强,众多国家在学制改革中提前入学年龄, 一般规定5—7岁入学;义务教育年限呈现延长态势,多数国家实施7—9 年义务教育,部分国家实施10~12年义务教育。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 第四,高等教育大众化,学校类型多样化。当代高等教育基本形成 低、中、高三级层次,即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随着终身 教育思想的传播,当代学校类型日益多样化,各国出现多种类型的学 校。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为什么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制约着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看学制的建立与发展,它既向学校提出 新的要求,又为学制的推行提供物质基础。在学制产生初期,学校教育 仅限于狭小的范围,类型单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需要各种专门 人才,学校类型随之日益增多。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兴起、科学 技术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一方面要求工人接受一定的学校教育、掌握 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求培养不同居次的各类专业技 术人才,因此近代学制中出现了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职业技术教育的 迅猛发展。当代社会,终身教育思想纳入学制之中,学校类型进一步多 样化,各种教育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上述变化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 在学制上的体现。 4.简评1951年新学制。 答:1951年中央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废除旧学制,实行 新学制。 这一学制继承了老解放区教育的优良传统,批判地吸收了旧 学制的一些特点,体现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 方针,保证了知识分子和各类干部接受革命的政治教育和提高文化科学 水平的机会,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与实施方式和方法的灵活性,
D.规范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E.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答案:ACE 5.五四学制的理论根据在于( )。 A.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B.克服三年制初中学生负担过重的弊端 C.五年制小学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 D.经济的发展为四年制初中提供了物质基础 E.三年制初中造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答案:ABCDE 6.美国学制改革的特点有( )。 A.初等教育形式多样化 B.“综合中学”迅速发展 C.由“双轨制”向“分支型”学制演变 D.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很大 E.重视幼儿教育 答案:ABDE 7.学制具体规定着( ) A.学校的性质 B.入学条件 C.学校的任务 D.学校之间的关系 E.修业年限 答案:ABCDE 8.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规定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 ( ) A.中学 B.中等专业学校
9.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是在( ) 中提出的
A.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B.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答案:B 10.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 )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教 育基本制度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答案:B 11.我国近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颁布的学制是( ) A.1902年《壬寅学制》 B.1904年《癸卯学制》 C.1922年 《壬戌学制》 D.《六三三学制》 答案:A 12.我国近代第一个在全国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 ) A.1902年《壬寅学制》 B.1904年《癸卯学制》 C.1922年 《壬戌学制》 D.《六三三学制》 答案:B 13.1986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 ) A.11年 B.9年 C.12年 D.6年 答案:B 14.“终身教育”的思想是由( )提出来的 A.杜威 B.保罗.朗格朗 C.布鲁纳 D.奥苏贝尔 答案;B 15.我国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实行的是( ) A.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B.国家统管 C.乡镇管理 D.省级 管理
也体现了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1951年学制奠定了中国当代学制 的基础。
5.简述1958年学制改革中制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性相结 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六个并举”是指在具体办学形式上,实行国家办学与厂矿、企 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 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 学并举;免费的教育与不免费的教育并举。
6.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关于义务教育的规定。 答: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 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 教育。” 7.简述1985年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国划分为三类地区,分步实施九 年制义务教育,并明确了义务教育实施中社会、家庭和学生各自的责任 和义务,明确了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第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小学、初 中、高中后进行三级分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逐步建立从初 级到高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第三,基础教育权属于地方,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基础教育 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逐步建立健全校务委员 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 8.简述我国现阶段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必 要性。 答: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
答案:A 5.英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学制是( )。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型学制 D.六三三制 答案:A 6.近年来,英国学制改革使传统的“双轨制”逐渐转向 ( )。 A.单轨制 B.五四三制 C.六三三制 D.分支型学制 答案:D 7.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 A.学校教育制度 B.国家 C.教育体制 D.义务教育 答案:A 8.二十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指( ) A.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 B.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D.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 答案:C
C.业余中学 D.工农速成中学 E.综合中学 答案:ABCD
9.我国1951年实行的新学制中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有( ) A.研究生院 B.专门学院 C.大学 D.中等专业学校 E.专科学校 答案:BCE 10.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指示》中提出的办学原则( ) A.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B.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C.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E.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答案:BCE 11.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必须履行义务的有( ) A.厂矿企业 B.社会 C.国家 D.家庭 E.适龄儿童和青少年 答案:BCDE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 行所需的种种规范或规定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