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湘西民间传统建筑文化

合集下载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湘西传统建筑是指湘西地区民间建筑,其特点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烙印。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呈现出典型的“框架式”建筑,结构简单,使用的材料也比较朴素,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下通常采用当地自然资源,如木、石、土等材料,富有地方特色,又称“木石土”建筑类型。

1、形态特点(1)建筑风格独具一格,呈现了鲜明的本土民族文化特色。

(2)建筑外形怪异,犹如一个个巨人,巨柱、巨梁造型独特,既有松柏之力,又有碑刻之美。

(3)建筑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往往从形式、布局、用料等方面反映了本土民族特点。

(4)狭长敞亮透明,完美体现建筑面积的利用率。

(5)色调明亮,跟自然环境相呼应。

2、建筑布局特点湘西传统建筑的布局通常以一个中轴线为基础,沿着中轴线对称分布。

在平面布局上,以庭院和厅堂的空间组合为主,庭院是整个建筑布局的重心,在庭院周围辗转蜿蜒,形成迂回曲折的空间线路,增强了空间的变化性和层次感。

在建筑体块的层面上,可以分为正厅、副厅、厢房、厨房、储藏室等几个单独的部分,各自依次排列,形成一条长长的房间长廊,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同时,建筑布局也考虑到了自然环境的因素,如如房屋前后排布整齐、拒风避雨、更好地与外部环境保持联通等。

3、特殊建筑结构湘西传统建筑在建筑结构上,采用了木构墙体和石构墙体两种方式,并融合了中华传统的“插楼”、“斗拱”、“斗栱”等木雕技法。

这些技法体现了精湛的匠心和建筑技术,妙手深浓,反映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1)木构墙体:以木梁、木柱、木枋条等构件支撑所造的墙体和屋面结构,通常采用榫卯结构,斜交支撑,其中特别是“斗栱”型的木构建筑,是湘西地区独特的建筑形式。

(2)石构墙体:以石块、石板、石头等石材料构成的墙体和屋面结构,常在底部和底层采用夯土砖石墙体作为基础,通常使用的是竖井式的石墙结构,穿插着铁丝网或芦苇筛子。

总之,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特点是强调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依据地貌、气候环境等本土文化特征等理念的综合呈现,体现了对灵魂认定的独特理解和理念。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湘西地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充满着古朴、原始和自然风光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湘西传统建筑为当地人民提供了稳固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特点之一是其古朴而淳朴的外观。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木质结构,外墙或者屋顶使用粗糙的石材或者粘土砖瓦进行覆盖。

在建筑的面貌上,更多的保留了原始的自然材料的纹理和色彩,给人以朴实的感受。

古老的建筑形态和材料的采用,使得湘西传统建筑显得古朴而稳重,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在山间树影中显得更为美丽。

除了外观古朴之外,湘西传统建筑还体现出了其独特的形态特色。

在建筑的整体布局上,湘西建筑多以“四合五天井”为主要形式,即四周建有房屋,中央为院子。

这种建筑布局形式,强调了对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使得建筑内外空间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并在空间上体现了和谐的美感。

湘西传统建筑还具有独特的屋顶形式。

湘西传统建筑的屋顶常采用抬檐和重檐的形式,且常常使用红色的琉璃瓦作为屋顶的覆盖材料。

这种屋顶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渗透,在视觉上也显得尊贵而典雅。

这种屋顶形式也在风水学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被当地人民认为能够带来好运和平安。

除了形态特点之外,湘西传统建筑的建筑布局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传统建筑的室内布局上,讲究客厅朝南、卧室朝北的理念。

这种室内布局方式,既可以使得客厅更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使得室内更加明亮和温暖,同时也能够使得卧室保持较为清凉,有利于居住者的休息。

湘西传统建筑的建筑布局还注重了对家庭和谐的关怀。

在传统建筑的布局中,多会设有家庭神台,以及供奉祖先的神龛。

这些设施的设置,不仅能够让家人们感受到心灵上的安宁,也对家庭关系、家族尊敬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建筑的布局中,还强调了对周围环境的尊重。

在建筑的周围往往布满了绿树、花草,同时搭配着池塘、小桥、流水等人工景观,构成了一幅自然和人工相融合的美丽画卷。

这样的布局方式,不仅能够让居住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也能够使得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和宜居。

湘西民族风情

湘西民族风情

湘西民族风情湘西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起秋节、吊脚楼、西兰卡普,苗家的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久负盛名。

土家刺绣、苗家蜡染堪称一绝。

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

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

有对歌、盘歌、山歌、蓐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真意挚,优美悦耳。

闻之如品干饴、如沐春风。

再来看看土家族苗族特有的吊脚楼,吊脚楼属于木结构,四周都有设计独特的楼角垂吊,刷桐油,省工省料,美观大方,成为湘西一景。

服饰苗族服苗族服饰,绚丽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放特色。

古时,男女都是“色彩斑纹布”,上身穿花衣,着百褶裙,头发,包赫色头帕,穿船形双鼻绣花鞋,佩戴银饰。

清代“改土归流”后,男子逐渐以裤代裙,裤管短而宽,穿土产花格子对襟衣。

老年人裹黑布头巾,打绑腿、束腰带。

妇女服装,胸前、袖口和裤筒,滚边绣花,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皆系满襟,没有衣领。

衣服有琵琶襟、套襟、四角挖云、四叉式之分。

但也有两臂皆白上衣,短马褂,下不著,长裙青红相间,自成文彩。

亦有绣花卉者,上衣下裙以层数多者为美。

土家族服饰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

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挑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房屋特色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

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湘西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的分支,包括了湖南省西部、湖南、湖北、四川三省边缘地带的历史建筑。

相较于其他地区的传统建筑,在湘西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地方特色的表达,并且这些特点也相当独特,下面就来看其中一些具体的形态和布局特点:一、建筑形态1. “三进院”式湘西传统建筑中比较典型的布局形式就是“三进院”式,一般由山门、前院、正院和后院组成四部分,前院和正院间相通,后院和正院之间仅有一条小巷隔开。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建筑更加庞大,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生活空间。

此外,这种“三进院”式的布局方式也带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当外敌入侵时,可以将重要人物(如家族祖先)藏于后院。

2. “坊厝式”在湘西地区的城市和镇上,常见的建筑形态是“坊厝式”,也就是一条幽长、蜿蜒曲折的街道两旁,建筑物的左右相邻,前后相连,构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关联紧密的建筑群体。

这种形态的建筑布局既能满足生活、工作和社交需要,也能提供借鉴他人经验、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得居住在这种“坊厝”里的人们相互关注和支持,建立起一个紧密联系的社区生活。

3. “偶数跨”在湘西地区,建筑物的跨度大小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以“偶数跨”占比较多,例如2跨、4跨、6跨等。

这种规律的设计不仅使得建筑稳定,同时也让建筑具有一定的美感,整体非常和谐。

二、建筑布局1. 廊庑式在湘西地区的农村,建筑布局较为松散,住宅建筑的布局往往是“廊庑式”,即房子的两侧围绕着开敞的庭院,房子通过一条宽阔的通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长街。

这种布局方式可以提供通风、采光和绿化条件,同时也方便人们在户外活动,成为一种热爱自然、健康生活的体现。

2. 中轴线对称布局湘西传统建筑的建筑布局中,也非常注重中轴线对称,在整个建筑中,通常有一个核心的中轴线,在这条线上,建筑的各个部分都相对称衡。

这种布局的设计理念是以平衡、和谐、庄重为中心的,为建筑增加神秘感,也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安定、肃穆的感觉。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一、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二、空间组合
湘西地区除土家族以外还生活着苗、汉、侗等民族,其建筑形制与风格各有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形制风格和空间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筑形制在大西南干栏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经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记载,土家建筑该属“井院式干栏”。井院来自黄土地区的井院窑洞,干栏则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居住形式。“井院式干栏”的形成,与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关,在此不作深究。土家住宅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开间,以龛子(厢房)作为横屋,形成干栏与井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从最简单的三开间吊一头的“一字屋”、“一正一横”的“钥匙头”,到较复杂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间为堂屋,后部设祖坛,位置与苗族民居无异。堂屋两边分别为火堂(长子结婚分家后形成两个火塘),其等同于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卫照明之功能。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边或两边各建一厢房,于是分别形成“钥匙头”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则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成。村寨“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到达敞厅或敞廊,城镇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湘西地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部,是一个风景秀丽、人文丰富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传统文化和乡土风情的地方。

在湘西地区的建筑中,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些建筑不仅在外观上独具特色,而且在建筑布局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它们受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的深刻影响,充分展现了湘西的独特风情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一、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特点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外观和建筑结构上。

1. 建筑外观特点湘西传统建筑的外观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屋顶形态独特,多为坡顶、歇山顶或悬山顶,屋顶覆以青瓦,屋檐下垂,檐角翘起,构成了独特的屋檐特色。

在屋顶的设计上,往往还会加入一些木雕或彩绘的装饰,以增加建筑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其次是建筑立面色调较为丰富,多采用青灰、朱红、乌黑等颜色,这些色彩搭配在一起,既能凸显建筑的古朴风采,又能体现出一种浓厚的地方特色。

建筑的窗户和门扇也是湘西建筑的一大特色,窗棱为木雕、花格或透窗,门扇则为雕刻精美的木门,这些窗户和门扇的设计,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还能给人们带来一种质朴和温馨的感觉。

首先是建筑材料多为木质和石质,屋顶采用青瓦覆盖,梁柱搭建采用木料,墙体多为石砌或土坯墙,这些建筑材料的选择,既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质环境,又能够保证建筑的稳固和耐久。

其次是建筑的结构设计简洁而稳固,遵循了比较严格的传统格局,房屋多为平房或阶梯式建筑,进深较浅,周围常被院墙围合,这种建筑结构不仅能够满足生活的需要,还能够提供一定的防护和安全。

1. 空间布局特点首先是建筑的整体布局多为围合式,将多个建筑按一定的顺序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的房舍群,内部有天井或庭院,这样的布局不仅能够保证建筑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还能够提供一定的采光和通风条件。

其次是建筑的室内空间多为多功能空间,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设置不同的房间,房间的大小和形状也会有所不同,但整体上都是以宽略舒适为主,能够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湘西是中国湖南省西部的一个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这里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建筑风格。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有以下几个特点:1. 民居类型丰富多样:湘西传统建筑主要包括庄园、公馆和民居。

庄园是富裕家族的住所,通常由大牌楼、正厅和后院组成,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威性。

公馆是地方官员和乡绅所住的大型建筑物,一般分为前院和后院,前院是接待客人的场所,后院用于居住。

民居则分为层屋、四合院等各种形式,根据当地居民的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多样的样式。

2. 木结构的建筑形态:湘西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使用的木材多为柚木、柳木等。

建筑的骨架由柱子、梁和檩组成,搭建起屋顶和墙壁的框架。

屋顶一般采用抬檐和斗栱的形式,既能保护房屋免受雨水侵蚀,又能增加建筑的美观性。

墙壁多采用砖木结构,砌墙的砖瓦大多为红色或黄色的陶瓷砖,具有非常浓郁的土家族特色。

3. 建筑布局体现居住和生活方式:湘西传统建筑的布局十分注重居住和生活的便利性。

一般来说,建筑的主体是居住区域,包括卧室、客厅、厨房等。

而建筑的后部则是生活和储藏区域,包括厕所、茅厕、粮仓等。

建筑体量和布局一般呈矩形或正方形,空间上形成前后院和主次分明的居住空间。

4.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湘西传统建筑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在山区地形复杂的地方,建筑往往选择在山脚或山坡上建造,利用地势起伏,使建筑相互错落有致。

建筑还会增设天井和露台,以便家人活动和晾晒物品。

在气候方面,湘西地区夏季炎热,建筑常常设置凉台或挂藤架,以提供遮阴和通风。

5. 装饰和彩绘:湘西传统建筑在外观装饰和内部彩绘上非常注重细节。

外墙砖瓦常常使用彩色陶瓷砖,图案多样,富有民族特色。

柱子和梁上还会雕刻花纹,墙壁上常常绘有各种图案和神话故事。

内部也会进行精心装饰,比如门窗上会凿花,屋顶和柱子会彩绘,墙壁上则会悬挂画卷和字画。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具有丰富性、适应性和装饰性。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多种多样,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文化传统以及居民生活方式。

以下是湘西传统建筑的几个典型特点和形态。

一、形态特点:1. 仿山形:湘西传统建筑的建筑形态常常借鉴了周围山峦的形态,善于借势建筑,使建筑与自然山水环境相融合,增强了建筑的流动感和美感。

2. 笔直的柱子和矮墙:湘西传统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特点是墙体矮而坚固,柱子笔直,常常没有船式屋顶。

3. 独特的屋顶造型:湘西传统建筑的屋顶造型非常独特,常见的有坊式、连坊式、楼式等。

屋瓦多用以红陶瓦,屋脊上常常雕刻着各种神兽和装饰物,寓意着对守正执一的信仰。

4. 窗棂的艺术:湘西传统建筑的窗棂制作工艺很精细,常常使用木材、石材或铁艺进行装饰。

窗棂上会雕刻出各种传统的文化符号和自然景物,寓意着家庭的吉祥繁荣和美好愿景。

二、建筑布局的特点:1. 围合式布局:湘西传统建筑常常以院落为基本的建筑布局,即将建筑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中心院落,围合式布局有助于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保持私密性。

2. 前低后高:湘西传统建筑的房屋多采用前低后高的布局,即前部低矮,后部较高。

这种布局一方面可以遮风挡雨,保护前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山地的起伏变化和陡坡地形。

3. 室内外空间的分隔和结合:湘西传统建筑注重室内外空间的交流和结合,常常在建筑内部设置有庭院和天井,用以采光、通风和调节温湿度。

也为家庭成员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

4. 文化传统的体现:湘西传统建筑的布局和某些细节常常可以看出湖南当地的饮食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婚丧嫁娶等习俗。

建筑中常常设有厨房、神龛和喜马等功能空间,以及对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尊重。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多样丰富,展现了湘西地区丰富的人文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特点使得湘西传统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精神的象征。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湖南湘西凤凰古城位于中国湖南省境内,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古城之一。

凤凰古城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还以其独特而丰富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这里,传统文化得到了保留和传承,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宛如走进了一个迷人的古代世界。

本文将为您介绍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

1. 建筑文化凤凰古城拥有众多古老的建筑,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历史传承而受到游客的喜爱。

街道两旁的木质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传统工艺和当地建筑风格完美结合,每栋建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

漫步在古街上,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感受着传统古建筑的宁静和神秘。

2. 民间艺术湘西凤凰古城以其独特的民间艺术而闻名。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表演,让人们感受到湘西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苗族的牛皮锣、白色水妹的扇子舞等各具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凤凰古城还有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如蜡染、剪纸等,它们代表了这个地区独有的技艺和风貌。

3. 传统节日凤凰古城举办各种传统节日,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

传统的节日如苗年、苗族芦笙节、苗族古乐会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研究者。

这些节日举办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人们可以欣赏到民俗表演、乐器演奏、舞蹈和歌曲,深入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4. 民间婚俗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间婚俗是游客们颇感兴趣的一部分。

这里的婚礼仪式独特而浪漫,充满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娘穿着绣花旗袍,婚礼上会有各种各样的传统仪式和习俗。

例如,新郎要先执葵扇,接着新娘要唱巧文,这些都是特色鲜明的湖南湘西凤凰古城婚礼的独有风格。

5. 神秘的巫术文化湖南湘西地区除了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外,还有着独特的巫术文化。

巫术作为一种具有迷信色彩的宗教信仰,一直以来都是湘西地区文化的一部分。

凤凰古城的巫术文化主要体现在巫山神女的崇拜,巫婆跳湘妹子舞等。

这些神秘而神奇的巫术活动为古城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色彩。

总结: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一方面彰显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另一方面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亲近湖南湘西地区的机会。

谈湘西民间传统建筑文化

谈湘西民间传统建筑文化

谈湘西民间传统建筑文化政管学院08公管2班吕枫学号:20084012089 传统古民居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有着重要的旅游价值和广泛的旅游市场。

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许多古都重镇,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湘西地区也遗留了大量的传统民间建筑湘西地处山区,木材丰富,山民历来喜建木房,木结构居所十分普遍。

木房为全木结构,木柱、木梁、木壁、木窗、木门、木地板,屋顶盖瓦。

三柱四棋、四排三间的木结构穿斗式房屋是湘两山区民居中使用最多的一种。

吊脚楼——湘西的特色民居“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淳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吊脚楼也伴着甜美的歌声深深映进了熟悉和不熟悉湘西的人们的脑海里。

吊脚楼是湘西民居中颇为流行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土家、苗、汉等民族都有建吊脚楼的习俗,以土家山寨中最为常见。

吊脚楼的形成,既有气候环境的因素,也有一定的历史成因。

湘西雨水多,云雾多,空气潮湿,加之山中野兽、毒蛇出没,为适应山区环境,古时即有干阑式建筑。

后逐渐演变而成吊脚楼。

历史原因,主要是在土司统治时代,开征“火坑税”,多一个火坑就要多一份税。

贫穷的山民难以承担这些额外负担,因此,兄弟之间很少分家,同居一屋,室不容住,只好就地挨着正屋搭建偏屋。

山区平地很少,建房修屋,常选在溪边坎上,加盖“偏厦”,屋场地不够,只能悬空挑梁穿枋延伸,吊脚建屋而居。

久而久之,传承至今,便成了现在的特色民居——吊脚楼。

早期吊脚楼,柱大枋粗,与正屋成一字形。

其构架是加长各层穿枋,托起往外伸出部分,柱子吊脚下去,楼面铺上木板,即成。

这样的“楼阳台”,屋檐处理采用单檐悬挑、屋面反翘的结构,“飞檐”悬出正屋,造型舒展向上;用料讲究天然取材,弯梁和挑梁均不加工修饰,以天然生成为上等;基础采用木柱吊脚,建造简易,省工省料。

整个吊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

房屋布局,通常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湘西是湖南省境内的地理文化区域,这里的传统建筑形态和建筑布局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湘西地区,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建筑的形态和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当地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特点是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湘西地区,山川纵横,自然风光秀丽,这就要求建筑与自然环境能够和谐共存。

湘西传统建筑往往采用木质结构和斗拱构件,建筑外墙多用青砖绿瓦,整体色调明快,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映衬。

建筑的屋檐常常施以飞檐翘角的设计,给人以灵动的美感,也能够有效排水,增加了建筑的实用性。

湘西传统建筑的建筑布局特点是注重通风透气和采光明亮。

湘西地区气候湿热,所以传统建筑的布局通常会采取开敞的格局,以便通风透气。

建筑中的天井和庭院设计常常可以使空气畅通,不仅能够保持室内通风,还能够增加采光。

传统建筑的布局还注重了私密性,大多数建筑都会设置院墙,提高了居住者的私密空间。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湘西地区,人们崇尚自然和生活和谐,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布局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保留了丰富的文化传统。

湘西地区的居民喜爱民间艺术,善于在建筑上进行雕刻和装饰,因此很多传统建筑都具有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装饰,这些装饰往往采用了当地的民间传统图案和符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历史意义。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鲜明地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和文化特色。

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通风透气和采光明亮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人们对于宜居环境的追求和对自然和谐的尊重。

与此它们还融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成为湘西地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因为如此,湘西传统建筑在当地乃至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历史意义,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积淀者。

对湘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文化的思考

对湘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文化的思考

内容摘要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装饰面临着保护与 传承的挑战。一方面,一些传统建筑材料的获取和使用受到限制,导致一些传统 建筑工艺逐渐失传;另一方面,一些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引入,虽然提高了建 筑的质量和效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建筑的原生态和文化底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容摘要
为了保护和传承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和完善传统建筑保护法规: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 传统建筑进行认定和保护,避免因开发或改造而遭受破坏。
一、历史
一、历史
湘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湘西地区的土家族、 苗族等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创造出了独特的建筑装饰文化。随着时 间的推移,这些传统建筑装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和特色,成为湘西地区 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
二、特点
1、材质特点
1、材质特点
湘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在材质上多采用当地的木材、石材和泥土等自然材料。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质朴、温暖的特点,还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在建 筑装饰中,木材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材料之一,其纹理优美、易于加工,被广泛用 于门窗、梁柱等部位的雕刻和彩绘。
三、传承
三、传承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湘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文化面临 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保护工作
1、加强保护工作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湘西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保护这些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同时,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民居 建筑装饰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色彩特点
2、色彩特点

《2024年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现代适应性研究》范文

《2024年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现代适应性研究》范文

《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现代适应性研究》篇一一、引言湘西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其中尤以土家族、苗族等为代表。

在这些地区,传统木构民居不仅是一种居住方式,更是文化遗产的珍贵载体。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木构民居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的现代适应性,以期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的特点湘西地区的传统木构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而著称。

首先,在建筑风格上,这些民居多采用坡屋顶、挑檐、马头墙等元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

其次,在结构特点上,传统木构民居主要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榫卯结构相互连接,形成稳固的建筑结构。

此外,这些民居还具有通风良好、冬暖夏凉等优点。

三、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的现代适应性挑战尽管湘西地区的传统木构民居具有诸多优点,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它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木构民居在舒适度、安全性、功能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其次,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使得传统木构民居在建筑风格和结构上受到冲击。

此外,传统木构民居的维护和修缮成本较高,也给居民带来了经济压力。

四、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的现代适应性策略为了使湘西地区的传统木构民居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应加强对传统木构民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通过建立保护机制和政策支持,鼓励居民参与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其次,在改进和优化方面,可以根据现代生活需求,对传统木构民居进行适当的改造和优化。

例如,在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和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安全性和功能性。

可以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技术,对传统木构民居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其抗震、防火等安全性能。

同时,可以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增加厨房、卫生间等设施,提高居住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解读湘西传统建筑艺术及其文化价值

解读湘西传统建筑艺术及其文化价值

地 域 建 筑 流 派 中重 要 的一 支 .近 年来 逐渐 走 人 人 们 的 视 线 。 它 早 定 居在 这里 .在 开发 建设 的过 程 中 立 下 了 不可 磨 灭 的功 绩 浓 郁 的 民族 风 情 ,灵动 的 装饰 处 理 ,因 人 而 异 因 地 而 变 的 形 制特 点 ,都 是 湘楚 大地 藏 之 山野 而令 人珍 爱 的 明珠 ,是 湘 西 人 民智 慧 和 审美 诉 求 的集 中体 现 。

( 3 。在 湘 西 文 化 圈 中 多 民族 插 居在 自治 州 、县 之 中 ,呈现 图 ) 大 杂 居 、小 聚 居 ”的分 布 状 态 ( 4 。尽 管 各 民族 文化 源 流 不 图 )

但 正 如 湘 西 群 山竞 秀 却 又 形 成 统 一 和 谐 的 自然 风 景早 期 民 居 建 筑 的
和 走 兽浮 雕 , 艺 精 美 , 栩 如 生 。城 楼 山 川景 观 、楼 阁 亭 台 花 卉乌 兽 等 , 美 代 表 。 居 坐 落 在 凤凰 县城 内 中营 街 , 工 栩 精 故 始
生 16 年 . 整体 高 2 O米 .通 面 阔 1 2米 ,城 门洞 高 3 传神 . 动 别致 。大 门后 是 戏 台 面 朝 正 建 于 清 同治 五 年 (86 ) 四合 院 形 式 ,
西 文 化 也 显 示 出 多样 统 一 的特 点 。而 这 种 文 化 特 征 ,正 构 成 了
二 湘西的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
通 常所 说 的 “ 西 ” 湘 ,实 际 包 含 了 湘 西 、湘 西 北 和 湘 西 南 , 即 湖 南 省 行 政 区 划 的 湘 西 土 家 族 苗 族 自治 州 、怀 化 市 以及 永 州 市 的 部 分 地 区 。而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的 湘 西 , 本 文 所 研 究 的 范 围 , 即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1. 引言1.1 介绍湘西传统建筑的重要性和特点湘西传统建筑是湖南省西部地区的一种独特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种建筑风格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智慧,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湘西传统建筑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湘西地区文化传承和延续的载体,是湘西人民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反映。

其建筑形式和布局体现了湘西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及对生活方式的追求,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宇宙观和价值观的理解。

湘西传统建筑也是湘西文化的一部分,是湘西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湘西传统建筑的特点包括独特的建筑形态和精致的建筑细节,融合了当地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

其建筑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功能性和美学性的统一。

通过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布局,湘西传统建筑展现了湘西人民对自然、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理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

【已达到200字,待续...】2. 正文2.1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特点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外观和结构上。

湘西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建筑整体呈现出简洁而雅致的风格。

屋顶多为悬山顶,屋檐的翘角下垂,富有动感。

湘西传统建筑的墙面常常采用木砖结构,外墙以木条糊砌,内部填土或夯土,具有较好的保温和隔热效果。

湘西传统建筑的窗户多为木窗,设计精美,有利于采光通风,同时也起到装饰作用。

建筑的色彩多为素雅的灰白色或青砖色,搭配红木色,整体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特点体现了简约、古朴、雅致的风格,展现出湘西独特的文化魅力。

2.2 湘西传统建筑的建筑布局特点一、院落式布局湘西传统建筑的建筑布局通常采用院落式布局,即建筑围绕一个中心庭院布置,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这种布局形式既能满足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庭院中通常种有花草树木,美化环境,增添生活情趣。

二、厅堂分明湘西传统建筑的建筑布局一般会区分为前堂和后堂。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湘西传统建筑在形态和建筑布局上有着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历史风貌所塑造的,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以下是对湘西传统建筑形态和建筑布局特点的详细解析。

一、形态特点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敦厚朴实,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结构简洁、造型优美,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

1.屋顶特点湘西传统建筑的屋顶特点是方形或矩形的平顶或流线型屋顶。

平顶通常被用于大型公共建筑或寺庙,而流线型屋顶多用于寺庙、宅院及商贸建筑。

流线型屋顶的特别之处在于翘角处有尖顶或弯角,让屋顶显得更加灵动。

2.建筑立面湘西传统建筑的立面特点是对称、简洁,并且用色彩丰富进行点缀。

其建筑通常是高大而宽阔的,且用石质和木材相互搭配。

整体以深色为主,配以浅色和彩色的雕花以突出装饰效果。

3.窗户湘西传统建筑的窗户特点是形态丰富,既有固定窗、推拉窗,也有仿生窗、鱼眼窗等。

在造型上,窗框的线条曲折流畅,看上去优雅而神秘。

4.门楼风格湘西传统建筑的门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自然美。

一些门楼上有精美雕刻的装饰,主要表现了湘西民族风格的特点,追求自然的简约和原始的素质。

门楼上的图案以花卉和动植物为主,出现率极高,其中以树叶、花朵和果实的装饰较多。

二、建筑布局特点湘西传统建筑的建筑布局与其形态相辅相成,以纪念或祭祀为目的。

建筑布局通常具有中心式或对称式结构,以方便祈祷和宣扬信仰,有清晰分工的房间布局,符合生活日常所需。

1.对称式布局传统湘西建筑常用对称式布局,以表现建筑空间的严整和整齐。

布局通常是左右对称,包括门、窗、梁等,主要是为了寓意善恶有报、景德镇。

2.中心式布局传统湘西建筑的中心式布局通常是以祭祀为目的,特别是在宗教或师长家庭中。

布局上,通常会在中心处放置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庭院或祭坛,其他房间则围绕其建造。

3.房间分布传统湘西建筑的房间分布非常合理,具有清晰的分工。

常见的空间设计包括正房、厢房、客厅、卧室、戏楼、厨房和厕所等,一个房间常常会有多个用途。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湘西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特点,融合了湖南、湖北、江西和广东等地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湘西建筑文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的整体形状、建筑材料和建筑手法等方面。

首先是建筑的整体形状,湘西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横坐标和纵坐标相互交错的格局,形成了独特的“口”字形、龙形和凤形平面布局。

湘西传统建筑的屋顶多为坡屋顶和歇山顶,用瓦覆盖,屋顶的边缘常常有着精美的翘角,点缀着小巧的花雕和翘角砖,给人一种非常别致的感觉。

其次是建筑材料,湘西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和石材,其中木材主要用于梁柱、榫卯和楼板的搭建,而石材则用于台基、雕花和门楣等部位,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湘西传统建筑在建筑手法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如斗栱和悬山墙等构件的雕刻形式,铺地贴墙的形式等都展现出其独特的建筑手法。

湘西传统建筑的建筑布局特点主要体现在院落布局和房屋功能分区上。

首先是院落布局,湘西传统建筑的院落布局通常采用四合院布局或者是重山重水式布局。

四合院布局是将四个独立的建筑组合成一个院落,形成中间庭院,四周均有建筑环绕,使得整个院落具有私密性,同时也有利于采光和通风。

重山重水式布局是将屋舍依山傍水,形成连绵的建筑群落,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

其次是房屋功能分区,湘西传统建筑的房屋通常分为前厅、中堂和后厅,前厅一般用作客厅和招待客人的地方,中堂用作起居和用餐的地方,后厅则用作主人居住的地方,房屋功能有明确的分区,使得家庭生活更加有序。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其形态上的“口”字形、龙形和凤形平面布局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建筑材料的选用和建筑手法的使用也体现出其独特的建筑文化,而院落布局和房屋功能分区则展现了其在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上的独特魅力。

这些特点使得湘西传统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具一格,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湘西地区传统建筑是指在湘西地区长期生活和繁衍的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以及汉族人民所创造的传统建筑。

这些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布局,反映了湘西地区历史文化的特点和民族文化的特色。

一、形态特点1.屋顶形态丰富在湘西传统建筑中,屋顶形态十分丰富,可以分为单檐、抬檐、屋脊屋面等多种形式。

在屋面上还有采光、通风、做饭的烟道等小结构,非常实用。

2.布局紧凑湘西传统建筑的大门、房间、庭院都是紧凑的。

大门前有一个天井,紧随其后的是进门厅,各种房间都围绕着进门厅而建,形成了紧凑的整体构造。

这种布局使得房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同时还避免了室内经常受到阳光的照射,保证了室内凉爽。

3.结构坚实湘西传统建筑的结构一般都使用木材或者石头,墙壁基础使用的是石头或者砖石结构。

房子的基础相对较低,以便于在盛夏的气温条件下,人们可以躲避细菌繁殖的阴凉之处。

底部的基础可以保证房子不被洪水冲走。

二、建筑布局的特点1.依山傍水湘西地区是一个地貌复杂,山势起伏的地区,传统建筑所处的地盘大多是山地和水域,建筑布局以依山傍水为主。

这种布局可以让建筑物更加协调、和谐,与大自然相融合。

在视觉上也使人感到愉悦。

2.对称性强湘西传统建筑的建筑布局对称性强,一般会将大门、窗户等布局成对称的形式,四周的房间分布也是一样。

这种对称布局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更可以使建筑物更加美观。

3.采光通风湘西地区气候潮湿多雨,有时候温度很高,传统建筑的布局必须保证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因此,在建筑的屋顶、墙体上都设有透光的小窗户和门。

在地面上,人们还会盖一些竹篾或木格子做出通风口。

总之,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都体现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与大自然相互交融,构建出湘西地区美丽的人居环境。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湘西地区是湖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其中的传统建筑形态以及建筑布局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形态和布局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形态特点:1. 简约朴素湘西传统建筑形态朴素简约,不追求华丽的外表。

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整体呈现出朴素自然的风格。

建筑中常使用的材料有砖、石、土、木等,这些材料有着很好的保温和通风效果,在湘西的气候条件下更具有实用性。

2. 反复参差传统建筑的立面、屋顶和内部空间布局都呈现出反复参差的形态。

建筑外观呈现出层层迭起的效果,对比鲜明。

屋顶呈曲线状,较为典型的形态是如牛角般的屋脊。

在内部,建筑布局也多以错落有致,不规则排布的形态为主。

3. 装饰富于变化传统建筑的装饰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当地文化的特点。

在建筑的门窗、梁柱、壁画等处都有着别具一格的装饰。

门窗的造型简洁而有力,以简单的线条和雕刻取代过于繁琐的图案。

梁柱的装饰也少见追求华丽的造型,更多的是自然风光和人物形象的雕刻。

壁画则是传统建筑装饰中的一大特色,多以人物、动植物等为图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布局特点:1. 院落式布局湘西传统建筑的布局以院落式为主,即针对居住的需求而设计的中央开放空地,与家庭建筑一起构成整个布局。

这种布局形式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空气,同时提供了方便的通行口和居民之间的交流空间。

2. 层次分明传统建筑的布局层次分明。

它们往往会以家庭建筑为单位,建筑群之间有着明显的高低差。

每个家庭建筑都是独栋或者半独栋,一般只有两层高。

与此对比的是,建筑群的主建筑往往会比家庭建筑更高,具有明显的层次感。

3. 两院三进湘西传统建筑的房间布局一般是两院三进,前后院落之间有一座建筑,构成了一个包含内院、前厅、正厅、后厅、侧房等房间的生活空间。

这种布局充分尊重了家庭居住和日常生活的需求,不同的房间在空间上也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

总之,湘西传统建筑形态朴素、简洁,布局合理、四通八达,体现了湘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典范之一。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而著名。

在传统住宅建筑方面,湘西地区也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形态上,湘西的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

湘西传统建筑的建筑风格结合了南方和北方的建筑元素,融合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特点。

传统建筑外形鲜明,形态多变,具有非常浓重的地方特色。

在建筑造型上,一般采用坡屋顶、斗拱结构,房屋多呈方形或长方形,厅堂和卧室等各功能区域分布合理。

在建筑布局方面,湘西传统建筑格局分为“院落式”和“排屋式”两种。

院落式建筑常见于村落建筑、寺庙、怀旧园林等。

院子里通常种植有花草树木,错落有致,不同构件相互呼应,空间变化多样。

建筑群的中央通常是一个大厅,左右分别是卧室、厨房和储藏室等功能区域。

院子的四周设有房屋,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格局。

而排屋式布局则是将房屋建在一起,共用一面墙壁,通常增加中间的墙体,实现单间和多间等不同区域的分隔,从而节省空间并方便管理。

排屋建筑在城市的老城区比较常见,也常出现在商业、工厂等场所中,因为相邻的房子能够共享墙体,可以有效地节省空间和建筑成本,因此逐渐流行起来。

湘西传统建筑在材料和施工技艺方面也有许多特点。

对于建筑材料的选用,湘西人通常使用当地的板栗木、桐木等木材,因为这些木材的质地比较坚实,耐久,而且生长在本地,容易获取。

对于墙体的材料,湘西人士则通常使用黄泥、白灰等粘土和石灰,能够很好地隔绝寒冷和高温,而且还具有调节湿度的作用。

施工技艺上,湘西传统建筑使用的是传统的木工、泥工技艺。

湘西木工技艺流传甚广,其独特的工艺技巧,让木屋材料的连接具有很高的质量性、稳定性和美感性。

泥工技艺则是使用泥土、河沙、竹编等构件进行加工,制作工序复杂,需要刀刻、捏模、破损、拍实、晾晒等程序,效果也比较美观。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充分反映了当地民俗风情和文化,具有独立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极具文化魅力,深受人们的青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湘西民间传统建筑文化
政管学院08公管2班吕枫学号:20084012089 传统古民居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有着重要的旅游价值和广泛的旅游市场。

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许多古都重镇,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湘西地区也遗留了大量的传统民间建筑
湘西地处山区,木材丰富,山民历来喜建木房,木结构居所十分普遍。

木房为全木结构,木柱、木梁、木壁、木窗、木门、木地板,屋顶盖瓦。

三柱四棋、四排三间的木结构穿斗式房屋是湘两山区民居中使用最多的一种。

吊脚楼——湘西的特色民居
“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淳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吊脚楼也伴着甜美的歌声深深映进了熟悉和不熟悉湘西的人们的脑海里。

吊脚楼是湘西民居中颇为流行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土家、苗、汉等民族都有建吊脚楼的习俗,以土家山寨中最为常见。

吊脚楼的形成,既有气候环境的因素,也有一定的历史成因。

湘西雨水多,云雾多,空气潮湿,加之山中野兽、毒蛇出没,为适应山区环境,古时即有干阑式建筑。

后逐渐演变而成吊脚楼。

历史原因,主要是在土司统治时代,开征“火坑税”,多一个火坑就要多一份税。

贫穷的山民难以承担这些额外负担,因此,兄弟之间很少分家,同居一屋,室不容住,只好就地挨着正屋搭建偏屋。

山区平地很少,建房修屋,常选在溪边坎上,加盖“偏厦”,屋场地不够,只能悬空挑梁穿枋延伸,吊脚建屋而居。

久而久之,传承至今,便成了现在的特色民居——吊脚楼。

早期吊脚楼,柱大枋粗,与正屋成一字形。

其构架是加长各层穿枋,托起往外伸出部分,柱子吊脚下去,楼面铺上木板,即成。

这样的“楼阳台”,屋檐处理采用单檐悬挑、屋面反翘的结构,“飞檐”悬出正屋,造型舒展向上;用料讲究天然取材,弯梁和挑梁均不加工修饰,以天然生成为上等;基础采用木柱吊脚,建造简易,省工省料。

整个吊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

房屋布局,通常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

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近代以来的吊脚楼,既求坚实,又逐渐讲究工艺,重视装饰,且形式上也与早期吊脚楼有所不同。

布局往往与正屋成90度直角;结构上,转角处常以三、四块挑枋交叉穿过两柱,托起翘檐;屋顶多为歇山顶,制作精致。

屋架自成一组,因作厢房用,按“客不欺主”之俗,一般不高于正屋房脊。

吊脚楼外设悬挑走廊,二面走廊俗称“转角楼”,三面走廊称“走马楼”。

走廊栏杆雕“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悬柱(也称“吊瓜”)或为八榜、六棱、四方形.或雕成绣球、会瓜状,涂彩漆,着五彩,山野气息十分浓郁。

吊脚楼内格局,上层多为闺房、卧室,书香人家作书斋;抑或为土家、苗族姑娘们织锦、绩麻、打花带的场所;或作晾晒衣被的阳台。

底层一般不作正式房
问,或为谷仓,或为柴房,或养牲畜。

有的吊脚楼,干脆架在溪流之上,仅作夏夜纳凉之所,流泉汩汩,别具风情。

随着旅游业的开发,湘西吊脚楼声名远扬。

凤凰古城沱江沿岸吊脚楼民居,吉首市城区洞河吊脚楼一条街,永顺县王村古镇傍河而建、悬出峭壁的特色吊脚楼和泽家湖吊脚楼群,以及龙山县洗车河、花垣边城的吊脚楼民居,每年都会迎来大批慕名而来的旅游观光者和民俗建筑爱好者。

籽蹬屋——实用的苗家民居
“籽蹬屋”是苗家民居的一大特色。

湘西苗家房屋,前后出檐较大,堂屋门前有意留下一片空地,使堂屋门处两侧,檐柱与金柱之间,形成一个凹形“吞口”,大门退至金柱,左右两侧板壁装齐檐柱,从而,大门地面与阶沿连成一片,呈凸字形,苗家人称之为“籽蹬屋”。

探其源流,因苗乡山多田少,盛产油桐,秋收桐籽后,剥出的桐籽堆放檐下,阶沿狭窄,损失不少。

相传,鲁班路过此地,见此情景,告诉苗民说:“你们不妨把大门往内退一截,好留块空地堆放桐籽。

”世代相传,便形成了苗家特有的“籽蹬屋”。

这种房屋苗民很是喜爱,农忙时,收工回来,将犁耙、斗篷、蓑衣等往籽蹬屋两壁一挂,泥草都不带进室内(苗家人最忌讳带青草进屋);秋后剥下桐籽时,空坪又是堆放桐籽的好地方,进门出门,踩踏桐籽,霉灰尽落,桐籽溜光,“籽蹬”因此而得名。

现代山乡苗居,不少人家将籽蹬屋阶沿铺上水泥,平整光滑。

茶余饭后,籽蹬屋便成了人们纳凉、休息、闲谈的好地方。

这种苗居,在吉首、凤凰、花垣、古丈、保靖等县山村苗族聚居地,至今仍然很多。

颇具特色的居室配置习俗
湘西乡民住宅,房屋格局多以三柱四棋、四排三问为主,中间为正屋,两边为厢房,或左配厢房右配吊脚楼,或厢房旁侧再搭建偏厦。

房屋从左至右称为头问、二问、三间。

大户人家还有五间、七间的,吊脚楼、偏厦不计在内。

三间者,正中为堂屋,左右两间作居室、厨房。

每间房屋以中柱为界,分为前后两室。

头间前室一般作起居、客厅之用,架空离地约一尺高安装木地板,内设火床(即火坑)。

头间后室进深不过三“步”左右,是为卧室,居左为尊。

土家族人家常将二间分作前堂、后室,居中靠前为堂屋,靠后隔出一问为北屋,北屋俗称“抱兜房”,是为上房。

第三间或为居室,或作厨房。

很多人家,厢房两侧搭建吊楼、偏厦。

吊楼多作起居、休息之所,偏厦内往往设仓房、碓房、牛栏、猪圈、厕所、鸡舍、灰棚及杂物问。

通常,灰棚靠近厕所,碓房、鸡舍靠仓房,猪栏靠近厨房。

也有将鸡舍安置在居室窗前的,大概是为了鸡鸣报晓吧。

还有的人家将牛栏设在三问后面,关牛于宅,以防盗贼。

居室配置安排,旧时严遵传统的“阳尊阴卑”惯制,尊者居中,卑列两旁。

正中为堂屋,最尊,不作起居,只用于置办婚丧大事和招待宾客。

北屋为上房,为家中长者居住;东西为厢房,为晚辈子媳所居。

居住俗规根据人多人少,以先左后右、先正后偏、再为木楼转角楼的原则而定。

分居规矩通常是:一儿一女成年后,父母居左间,儿子居右间,女儿则居木楼或转角楼;家有两子成婚后,兄
居左间,弟居右间,父母住北屋上房(抱兜房);若三代同堂,则祖父母住抱兜房,父母住偏房。

来客多居木楼或转角楼。

现在,三代同堂或四世同堂居住者已为数不多,儿子结婚后,普遍习惯各立门户,分居而住。

同堂居住者在居室分配中,等级观念日趋淡化,迷信色彩逐渐消失。

湘西民间传统建筑自身价值分析
1.建筑特点
湘西传统民间建筑以吊脚楼为主,它是湘西先民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转迁徙所带来的干栏式建筑工艺在适应当地山区新环境下逐步形成的,是当地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载体。

在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吊脚楼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性,它是当地人民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

湘西吊脚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自然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其建筑形式较多,有临水,也有依山傍谷的,有的建在田梗上,有的建在河边,有的建在半山腰。

建起来比较方便只要稍微的开凿修砌,再选上好木料便可以建起一座座的吊楼来,如诗如画的吊脚楼简直可以与传说中的空中楼阁相媲美。

湘西吊脚楼很多都是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几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得光亮,并嵌有花窗,通风向阳。

总之,湘西吊脚楼中丰富多样的细部处理手法,不仅反映出湘西地区民间工匠高超的技艺,也生动地反映出各个时期的社会生产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2.乡土文化内涵
湘西传统民居建筑在审美观念、哲学思想、宗教伦理的影响下,结合当地生活方式及其他观念,融合了灵活多变的地方特色,展示出其独特的人文内涵,长久以来,也成为美术、建筑等专业大学生实习的天堂,亦是当今影视剧拍摄的理想基地。

这些富含深刻文化内涵的建筑作为旅游资源,还有待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