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_治未病_思想浅析

合集下载

关于中医治未病思想,你需要了解一下

关于中医治未病思想,你需要了解一下

关于中医"治未病"思想,你需要了解一下很多人第一次听到中医的“治未病”这个词语时,不了解的会以为是“治胃病”,还有人因为不懂读成了“治末病”。

总之,就是不懂“治未病”这三个字到底啥意思。

有些人做了解释后,可能还会有人不理解,身体没什么毛病治什么病?就和现在爷爷奶奶们年龄大了以后爱买保健品是一个道理,但不一样的是,保健品买的是心安,却未必有效,而治未病真就是从你身体本身出发,提前帮您防病的。

那么,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到底有哪些含义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学习学习。

一、“治未病”简单释义“治未病”这一思想出自《黄帝内经》,其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简而言之,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擅长致病,而擅长预防疾病。

给大家讲个扁鹊答魏文王的故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三个兄弟都精于医术,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就是能提前铲除病因,但大家都不知道;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大家觉得他只能治疗小病,因此名气也不大;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因此大家觉得我医术高明。

”其实,这就是“上医治未病”。

“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也说明古人早就对疾病“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

二、“治未病”的三级预防思想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内容。

具体为:1、未病先防中医认为,当机体未生病时,也应进行适当的管理与维护,简而言之,我们常开的车都需要定期保养,人体也不例外,这就是未雨绸缪,也就是让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顺应自然规律,养护好身体,以免疾病发生。

一般来说,未病先防不一定非要依赖药物,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即可予以调节。

而一旦病邪入体,导致了某些隐匿性的病理变化但尚未达发病状态,病人尚无显著症状时,就是“潜伏期”这种,“病而未发”状态时可能临床上查不出得了什么疾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摘要】“治未病”思想肇始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则安 居安思安则危 未病思防则健 未病不防则病。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 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思想体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 弘扬“治未病”思想 传承中医学文化 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正文】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确立了临床治疗原则,创造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中医治疗学。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明确地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防患于未然”的原则。

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并且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恬淡虚无,真气从子,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精辟的论述,突出了“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从而阐述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真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主动的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入侵,做好各项防御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同自然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人体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从而确立了人与自然相应的观念。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详细解读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详细解读

【原文】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解读】治未病,是指通过情志、饮食、起居、运动、中草药等多种措施或疗法,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等平衡,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使人少生病、不生病,得病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黄帝内经》中“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未病先防”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具体说来,就是要保持精神上的清静闲适,保持心情愉悦安宁;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春季晚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顺应“春夏养阳,春秋养阴”的法则等。

《黄帝内经》曾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说明阴阳平衡对生命活动来说是多么重要。

“既病防变”是指生病了就要及时治疗,既要预测到疾病可能的发展方向,还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说明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而防止传变则包括“阻截病传途径”与“先安未受邪之地”两个方面。

首先,邪气侵犯人体后,根据其传变规律,阻截其病传途径,可以防止疾病的深化与恶化;其次,“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五脏的整体规律、经络相传规律等来进行判断,顾护受其影响的脏器。

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意思是说,肝病常会影响脾胃,所以在治疗肝病的同时,需配以调理脾胃的药物,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

“瘥后防复”则是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做好疾病后期的治疗与调理,巩固疗效,注意调摄,以防止疾病复发。

中医“治未病”思想浅析

中医“治未病”思想浅析
在 大 痈 也 , 当预 备 痈 药 以 防 之 ” 还 提 及 “ 其 脉 证 , 知 犯 何 。 观
于心 ,心属君火 ,为物所感则易动 ,心 动则相火亦动 ,动则精
自走 ,相火翕然而起 ,虽不交会,亦 暗流而疏泄 也。所 以圣贤 教人收心养心 ,不使邪火妄动 ,保持 阴平 阳秘 。 ③饮食有节 :朱丹 溪 在 《 格致余论 》中认为 :“ 人身之 贵 ,父 母遗体 。为 口伤身,滔滔 皆是 ” 。食物 的性 味有阴阳之
的关系 。人 的精 神情志活动可影 响机 体气机 的正常 升降 出入 。
“ 则气 上 ,喜 则气 缓 ,悲 则 气 消 ,恐 则 气 下 ,惊 则 气 乱 , 思 怒
则气 结” 思伤脾 ,喜伤心 ,恐伤 肾,怒伤肝,忧伤肺 ”故在 。“
寒 既浅,气血脏腑未伤 , 自然治之甚易 ;至于邪气 深入,则邪 气 与正气 相乱,欲攻邪则碍正 ,欲扶正则助邪,即使 邪渐 去, 而正气 已不支矣……所 以人之患病,在客馆道途得者 ,往往难
临床 的常识 ,早在 《 伤寒论 》就有很多诸如 “ 服桂枝汤 ,犬汀
出后 ,大 烦 渴 不 解 ,… … 白虎 加 人 参 汤 主 之 ”等 的条 文 :不 效 不 更 方 ,是 临 床 真 正 识 得 病 机 的表 现 ,需 要 的实 力 和 胆 识 ,如 《 寒 论 》 条 文 :“ 阳病 , 初 服 桂 枝 汤 ,反 烦 不 解 者 ,先 刺 伤 太 风 池 、 风 府 ,却 与 桂 枝 汤 则 愈 ” ,抓 住 了疾 病 之 病 机 , 静 待 药 效 的 的积 累 ,不 贪 一 日之 功 ,是 临床 的高 境 界 。综 上 ,古 医 家 驾 驭 中 医 的 “ ” 的 能 力 是 很 强 的 ,并 经 过 了认 真 思 考 。 效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2)既病防变:在疾病初起或病情尚轻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 疾病进一步恶化。
1、“治未病”理论的核心概念和思想内涵
(3)瘥后防复:在疾病康复后,继续调理身体,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
2、“治未病”理论的中医理论 基础
2、“治未病”理论的中医理论基础
“治未病”理论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 学说。这些学说为“治未病”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如根据阴阳五行 学说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进行针灸和按摩等。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 及其指导意义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内涵解析
引言
引言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 床经验闻名于世。其中,“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在疾病 未发生或未恶化之前进行防治,以达到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次演 示将深入探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以期 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3、“治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
因此,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治未病”理论对于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推动 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内容
治未病理论指导骨质疏松健康教 育
治未病理论指导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根据治未病 理论,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对于及早预防和治疗此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 将指导读者如何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3、“治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
结论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作为预防医学的代表,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防治, 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在临床实践中,“治未病”理论不仅对 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治 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也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

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

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中医非常强调未病先防〃注重养生防病和病后防变等〃了解和学习治未病观念对现代人的生活、健康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中医治未病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人提出了治未病的观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中医认为〃治未病思想应包含四层意思:一是未病先防〃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过各种方法如调神养心、劳逸结合、合理膳食、节欲养精、药食养生、太极拳等方法〃调节机体功能〃以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是已病防变。

对已发生的疾病要及早治疗〃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三是治疗已经存在〃但还没有临床表现和体征的疾病。

现代许多疾病可以通过检测手段早期发现〃但一经发现要视具体情况〃及时治疗〃防止加重。

四是病愈防复。

疾病初愈〃抵抗力低下〃极易复发或发生其他疾病〃此时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机体的康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治未病思想的临床意义〃古今有别〃古代治未病思想仅限于对个体的保健和医疗指导方面〃现在则更多体现在群体预防保健和临床医疗等方面。

有许多病人〃临床上还没有不适表现和痛苦〃感觉正常没有疾病的体征〃但通过体检和现代检测仪器等手段发现了一些疾病或异常情况。

对此〃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病人及早进行治疗〃由医生对病人进行养生保健方面的指导〃使其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如高血脂、无症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肝功异常、蛋白尿等〃均可采取饮食调摄、运动、适当药物治疗等方法〃使这些疾病得到很好的控制或治愈。

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全民教育〃提高认识〃经常体检〃发现问题时大家能够科学地认识并积极地进行防治〃这也是“治未病”思想的一个方面。

此外〃中医常讲“有诸内〃必形诸外”〃中医能够通过人们表现出来的神色形态以及各种表象〃来认识其内在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协调情况〃进而对人们的饮食起居以及工作等进行调整〃或者通过药物调整〃从而巩固和促进以上所说诸方面的平衡协调。

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总结

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总结

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总结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它着重强调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志调摄等手段,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下面就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进行总结。

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是指在人体内部疾病没有出现之前,通过调养身体、调整生活、预防疾病,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强调“治未病”,认为病症的出现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气血不畅等原因所导致的。

因此,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以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养生的核心方法是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中医强调“以食为先”,认为饮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中医养生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即食谷、果脯、肉、蔬菜等五大类食物要均衡摄入,以满足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节饮食的烹饪方法和食物的荤素搭配,以增强食物的营养价值和食欲。

此外,中医还强调规律的生活习惯,包括定时作息、有规律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

中医养生的另一个核心方法是情志调摄。

中医认为情志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因此,中医推崇“心静则神宁”,强调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

中医养生还提出了对于不同情绪的调节方法,比如愉快的情绪有助于气血调畅、内脏功能平稳,而愤怒、忧郁、悲伤等消极情绪则容易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引发疾病。

中医养生也注重个体化的调养。

中医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体质和病理特点,因此在养生过程中应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养。

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艾灸等,都要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总的来说,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志调摄等手段,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它具有个体化、综合性、整体性等特点,注重防病于未然,注重人的整体健康,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保健方式。

浅谈中医“治未病理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浅谈中医“治未病理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浅谈中医“治未病理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治未病”一词最早源于两千多年前的《皇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重视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思维模式。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四个方面。

标签:中医的“未病”;预防;现实意义1中医“未病”的范畴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其“未病”之人可归纳为:一是身体健康,并想预防疾病之人;二是体质先天虚弱、是疾病易患者;三是自觉不适症状明显,但生化指标无异常者;四是生化指标处于疾病诊断的临界值,也可认为是疾病的前期或潜伏期;五是慢性疾病稳定期,希望延缓疾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者;六是病已痊愈,但需预防复发者。

众所周知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状态”:虽然机体无明确的疾病,但在机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机体的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亚健康表现。

中华中医协会将亚健康定义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

其中,一类人群表现为各种不同的躯体、心理、社会交往方面的主观感觉上的不适应或能力减退,但现代仪器检查未发现阳性指标;另一类则表现在体检化验中发现一些生物参数偏高,但够不上疾病诊断的标准,临床上也无明显不适等。

所以亚健康人员也应归属于中医的“未病”之人。

2我们国家的健康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生活的节奏加快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亚健康状态人员的剧增,导致疾病谱的改变:现代文明病、生活方式病、精神心理疾病、诸多慢性病、营养过剩及代谢紊乱等疾患已在源源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机体,加上环境污染以及新的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如:艾滋病、非典、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H7N9禽流感等;以及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使人们不能很好的享受健康的快乐,同时给家庭经济和国家财政支出造成了想当大的负担。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自古以来,中医一直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即通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

这一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要求人们不仅要治病,还要防病,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掌握疾病的主动权。

因此,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法则是摄生防病、既病防变和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摄生防病强调调摄精神意志,保持安闲清静,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同时,要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过分疲倦,同时节欲保精。

中医还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既病防变强调在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在治疗肝病时,要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以防止其传变于脾胃。

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

在治愈疾病后,要注意预防疾病的复发,避免治愈后遗症的出现。

总之,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预防为主,强调摄生、防病和治疗,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第三个方法是运动养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八段锦是一种运动养生的方法,其中包括托天理三焦、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摇头摆尾去心火、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等动作。

这些动作可以在办公室里做。

第四个方法是房事养生。

《洞玄子》、《素女经》等书籍研究了“”,讲究阴阳和谐,强调欲望不可过早、过度或缺乏。

第五个方法是气功养生。

《庄子》中提到了“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吐故纳新指的是做气功,___则表明人应该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

这两种方法都是导引,可以帮助人们养形。

养形的目的是像___那样长寿。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精选5篇)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精选5篇)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精选5篇)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篇1中医治未病的含义“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

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①摄生防病。

《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

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中,“治未病”的理念更是中医思想的精髓之一。

那么,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呢?“治未病”这一概念最早出自《黄帝内经》,书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生动地阐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强调了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刚刚萌芽时就采取措施,避免病情的发展和恶化。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未病先防”。

这意味着在身体健康、尚未出现疾病症状的时候,就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四季的更替、气候的变化、饮食起居等都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要顺应自然规律,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比如,在春季要注意养肝,夏季要养心,秋季要养肺,冬季要养肾。

在饮食方面,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和季节,选择适宜的食物,避免过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在起居方面,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适度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调理,可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另一个核心思想是“既病防变”。

当疾病已经发生时,要及时治疗,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和传变。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发展趋势。

因此,医生要根据疾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截断病邪的传变途径,防止病情加重。

比如,在感冒初期,如果能够及时解表散寒,就可以避免病情发展为肺炎等严重的疾病。

在肝病的治疗中,如果能够在肝气郁结阶段及时疏肝理气,就可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

“瘥后防复”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

当疾病痊愈后,要注意调养身体,防止疾病的复发。

疾病痊愈后,人体的正气往往还比较虚弱,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浅解.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浅解.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浅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中医学认为“上医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这种以“治未病”为中心的预防思想要优于以治已病为中心的医疗思想,不仅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且能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老年养生“治已病”是很重要的,因为有病不治如养猛虎,有朝一日会葬送人的生命。

但是,从养生、健康长寿角度看,“治未病”更为重要,因为老年人经不起疾病的折磨,而“治未病”则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和反复。

它更有助于老年人健康长寿和颐养天年。

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有四大方面:(1)未病先防。

中医学的“治未病”首先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防患于未然,采用气功等养生之术,增强机体、脏腑的御病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诸多致病的因素和条件,使疾病不至发生,西医称为预防医学。

诸如预防感冒、中暑,预防空调病,预防肝肾病、肠胃病、糖尿病、心脏病,预防各种传染病,预防癌症等等。

如果老年人能把预防疾病思想贯穿到整个生活之中,那么就能减少许许多多疾病的发生。

(2)救治萌芽。

在人的健康和疾病之间有一个亚健康,即它既不是完全健康,又未达到疾病程度,人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有些失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疾病危险因素,处在患某种疾病的前期状态,即出现了疾病的萌芽状态。

这种状态需及早发现并设法防止它转化为疾病,这就是“上工救萌芽”的“治未病”,即把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

老年人的机体、器官、组织都在退行性变化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疾病的前期,诸如糖尿病前期、癌症前期、肾肝病前期等等,如遇这种“萌芽”状况,赶快就医,定期检查,并防止它转化为疾病,否则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3)既病防变。

老年人常常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这并不可怕。

问题在于要正确对待疾病,要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加强养生,防止疾病的恶化和转化成更严重的疾病,如思糖尿病者一定要防止糖尿病综合症发生,防止危及生命的低血糖,要防止肾病向尿毒症和肾力衰竭转变。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治未病”的理念更是中医智慧的集中体现。

那么,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呢?要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首先得明白“未病”的含义。

“未病”并非仅仅指尚未生病,它包含了三层意思。

一是指健康无病状态,即人体没有任何疾病的迹象;二是指疾病的萌芽状态,也就是身体已经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但还没有发展成明显的疾病;三是指疾病的复发倾向,即曾经患过病,经过治疗已经痊愈,但仍有可能再次发作。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未病先防”。

这就如同在战争来临之前做好防御工事,提前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循四季的变化来调整起居饮食。

比如,春季万物生发,应早睡早起,多进行户外活动,舒展身体;夏季炎热,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心情舒畅;秋季气候干燥,宜滋阴润肺,少吃辛辣食物;冬季寒冷,要注意保暖,适当进补。

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的情志刺激,如大喜大悲、暴怒忧愁等。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合理的饮食也是未病先防的重要环节。

中医强调饮食要有节制,五味调和,不偏食、不暴饮暴食。

比如,过多食用肥甘厚味容易导致痰湿内生,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

“既病防变”是中医治未病的又一重要核心思想。

当疾病已经发生,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和传变。

就像火灾刚刚燃起时,如果能够迅速扑救,就能避免火势蔓延造成更大的损失。

比如,感冒初起,如果能够及时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可能就不会发展成肺炎等严重疾病。

中医认为,疾病的传变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不同的疾病和人体的体质特点,判断病情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前进行干预。

比如,肝病容易传脾,在治疗肝病的同时,要注意调理脾胃,防止脾病的发生。

还有“瘥后防复”,这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延伸。

疾病痊愈后,身体往往还处于比较虚弱的状态,需要进行适当的调养,防止疾病的复发。

中医学“治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乃是医学最高境界。

“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中医认为,“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含义。

首先,“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

其次,“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

此时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任何临床表现的状态,也就是说病理信息的发展仍处于“潜伏”时期。

再有,“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某一器官已有病,会影响到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中医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肝可传脾,当先实脾”以防之。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治未病”越来越成为医疗卫生实践的理想境界,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是一种防病养生的治疗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出。

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治未病的意义在于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防病于未然、既病之后防其传变、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防病于未然是治未病的第一种意义,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同时,要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此外,中医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既病之后防其传变是治未病的第二种意义,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是治未病的第三种意义,强调在治愈后继续加强保健,避免疾病的复发和治愈后遗症的发生。

总之,治未病是中医学说的基本法则,强调预防为主,防病于未然,既病之后防其传变,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研究和实践。

未病”一词最初出现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

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中医养生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老子和___。

老子强调“清静无为”和“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而___则注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

“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中有一段话强调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

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浅述中医治未病思想

浅述中医治未病思想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 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 神俱,而尽忠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 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 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 节。”——《素问· 上古天真论》
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注重药物预 防,如“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 也”。 十六世纪,发明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 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及全世界。 此外,苍术、雄黄等烟熏以消毒防病, 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茵陈、 栀子预防肝炎,马齿苋等预防痢疾。
加强锻炼
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减少或防 止疾病的发生。 汉· 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 道理,创造了“五禽戏”,即模仿虎、 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 身体,促使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 畅达,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以及后 来不断演变的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 等多种健身方法。
生活起居规律
浅述中医治未病思想
田兆华
急诊
治未病的定义
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 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 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圣人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 乱。……”
治未病必要性
目前医学科学在世界水平上不能解决的 问题,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健康损 害越来越显现,SARS、艾滋、高血压、 高血脂、糖尿病等,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单纯的修补医学已经不适应今后的医学 发展,须治疗和防护两手抓。
治未病必要性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亚健康人群增 多,预防为主的医学理念转变,为 中医治未病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治未病所体现的医学学术优势,有 利于中医学优势发挥,应当是中医 学发展的着力点。一词, 学术渊源可追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 文献。如《周易》云:“水在火上,既 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治未病思想首现于《黄帝内经》,这种 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 一直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重要的理 论基础。

中医_治未病_的理论研究

中医_治未病_的理论研究

中医_治未病_的理论研究中医养生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是指通过调整人体的内外环境、改善身体的整体状态,以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与自然环境、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只有在内外环境的和谐平衡、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状态下,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因此,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内外环境,保持人体内外的平衡。

治未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调节饮食、锻炼身体、养生保健、心理调节等多方面。

在饮食方面,中医强调根据个体的体质、环境和季节特点,合理膳食,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等发物,适当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保持肠道健康。

此外,中医还提倡适量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生保健方面,中医讲究调节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心理调节方面,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压力和疲劳。

在临床实践中,治未病也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疾病的防治。

中医认为,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内环境的紊乱、人体的功能失调有关。

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调理方式,可以调整人体的内外环境,增强对病因的抵抗力,减少并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治未病的理论研究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健养生的意识和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还可以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此外,治未病的理论也有助于将中医学融入到现代医学体系中,形成更为完整的健康管理体系。

然而,目前治未病的理论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治未病的方法和措施需要因人而异,因此如何合理进行个体化的调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其次,目前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来支持治未病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最后,治未病需要借助现代技术和方法来推广和普及,需要在医学教育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推广。

发挥中医经验和“治未病”思想

发挥中医经验和“治未病”思想

发挥中医经验和“治未病”思想中医“治未病”指的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在疾病、疫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

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症状越来越多,病情越来越深重。

清代出现了许多新的传染性热病,叶天士等温病学派的医家,在不明致病微生物的条件下,用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足见中医温病学说的价值,许多宝贵经验仍有待我们去挖掘和传承。

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中的作用,有效开展全省中医药防治工作,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医疗救治省级中医药专家组,讨论拟定了中医药预防中药汤剂,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积极响应,为市民提供省中医药专家出具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中草药处方。

有需要的市民到我院一楼门诊中医科找医生根据自身体质辨证施治开具处方。

温馨提示:新型冠状病毒来,做好预防不用怕,待在家里少出门,出门不忘戴口罩,不去人多的场所,外出回来要洗手,强体质增营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疾病属性归类及早期病理特点《温病条辨》记载,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计有9种之多。

吴鞠通自注曰:“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使然也;《黄帝内经》言:“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温病命名其实和季节密切相关,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备流行性、传染性,属于急性传染病,故属于中医感受天地间的杂气—疫疠之邪的温疫范畴,以肺部为主要病位的传染病,本病的因是以湿为基属性的之气,从发季节及病邪性质,属于淫邪为的房范,可称之对“湿毒疫”。

早期病理特点:1)多伴发热。

虽然患者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但大多身热不扬,多不伴恶寒,无壮热或烦热,也有部分病例不发热;2)干咳,痰少,咽喉不利;3)乏力、倦怠突出;4)多伴消化道症状,食欲差,甚至出现一些恶心、大便溏泻等消化道症状;5)口干,口苦,不欲饮;6)舌质多暗或边尖稍红,80%的舌苔表现为厚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1 VOL.(3) NO.18成,哲学是解释自然现象及问题的追问与反思,是万事万物之间各种相关联系的最朴素的诠释,中医的理论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和证明而定型,中药的“五味”的阴阳区分和五行归属,使得中药自然纳入中医体系,关键是用这种方法有能重复之效验,故而中医理论得到固化和确定。

从现在看来,中医理论是一种工具,把形似无关的中药和人体疾病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也许是一些在宏观层面,或者是从肤浅的视角揭示某种规律或真理存在的苗头和提示,中医就是用一种朴素的哲学观提前发现了人体一些未知的相关,如:心肾相关是根据五行理论提出,在现代医学揭示出两脏器有神经递质相关联时,已在中医发现之后很久了。

最后还得指出,中医单药运用非常成熟和系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单药运用疗效很好,中医存药废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中药是有效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是有效的,中医的效不能独立于中医理论之外。

6 中医“效”的临床实践古代医家以“效”来指导临床方案的修订,集中表现在:效不更方,即坚持守方守法的原则,在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效必更方,在外感疾病中,外邪解后获得初步之效,随即换方以治余患,如《伤寒论》条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旋复代赭汤主之”;不效更方,是临床的常识,早在《伤寒论》就有很多诸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等的条文;不效不更方,是临床真正识得病机的表现,需要的实力和胆识,如《伤寒论》条文:“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抓住了疾病之病机,静待药效的的积累,不贪一日之功,是临床的高境界。

综上,古医家驾驭中医的“效”的能力是很强的,并经过了认真思考。

7 中医的发展与阶段性“效”的总结中医临床是传承、践行“效”,中医科研是归纳、求证“效”。

若能循着“效”的轨迹,以“效”为线索,从有效处模仿,从有效处研究,反思中医的理论,优化中医系统,那中医不仅能保持原味,同时中医“效”最终能得到合理、可信、科学的解释。

编号:ER-11090100(修回:2011-09-21)中医“治未病”思想浅析Analysis on the thought of treating future disease in TCM陈忠明(商丘市中医院,河南商丘,476000)中图分类号:R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1)18-0070-02【摘要】“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

首先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Abstract】Treating future disease is the important principle of TCM disease prevention. The first, Suwen·Siqi Tiaoshen Dalun said that wiseman don’ t treat the patient who had got the disease, but treating future disease. It propose the prevention ideas that preven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reating, it make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Treating future disease included Prevention before getting disease and prevent lesion when getting disease.【Keywords】Treating future disease; Prevention before getting disease; Prevent lesion when getting disease1 未病先防的原则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饮食有节,适度活动,药物预防①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应也,与日月相应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

根据天地之阳气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所以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丹溪心法》曰“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为此;与鸡俱兴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

人体三阴三阳之气,与在天之风、寒、暑、湿、燥、火是相应的,是上下相因,内外相贯,护于经络之外的,一旦为病邪所伤,气气相干,才入于经络而发病。

六淫的产生,一是六气的变化异常;二是人体正气虚弱,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的低下[1]。

所以应“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自然变化固然对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极大,但是“主性命者在乎人”,“修短寿夭,皆自人为”。

人类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1年第3卷第18期-71-达到与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协调而延年益寿。

②和喜怒而安居处:人的思想活动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可影响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思伤脾,喜伤心,恐伤肾,怒伤肝,忧伤肺”故在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长期反复的精神刺激下,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致病。

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也能使疾病恶化。

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而不致发病。

阳主动,阴主静,人体常居于“阳动”的状态之中,七情五志最易妄动,耗损阴血;肾主闭藏,肝主疏泄,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属君火,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也。

所以圣贤教人收心养心,不使邪火妄动,保持阴平阳秘。

③饮食有节: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认为:“人身之贵,父母遗体。

为口伤身,滔滔皆是”。

食物的性味有阴阳之别,故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选择食物,就可起到协调阴阳、补益精气的作用。

丹溪翁又曰:“蜷彼味者,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

所以饮食失宜,五味偏盛,可使肠胃受伤,最终导致气血生化无源、阴阳失衡,产生疾病。

人的脾胃健运如常,就能营养百骸;失常,就会使四肢枯痿。

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辛辣,油腻,酒酪,臭恶和生冷之物,最易伤脾,过量饮食,最易伤胃。

脾胃受伤,则气血乏源,百病由生。

雷晋等认为[1]调养脾胃元气,维护后天之本,是防病抗衰,延年益寿的一条重要原则。

所以人的饮食要有规律和节制,假若饮食没有规律,而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说明饮食起居对人体的正气强弱有很大的关系。

④适度活动:《儒门事亲》说“君子贵流不贵滞,贵平不贵强”就是告诫人们要经常活动和锻炼,不能养尊处优,好逸恶劳。

但是活动要适度,不可自恃体强而过劳,包括过度体力活动,过度脑力活动和房事不节。

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应用“导引术”和“吐纳术”来防治疾病。

汉代华佗又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恒动观,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运动状态演练成“五禽戏”,作为防病强身的运动。

随后,健身方法日益发展,创制了“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气功”等。

这些方法均能养精,益气,安神,活血,协调精,气,血,神的相互关系,从而调畅气机,平衡阴阳,运行气血,疏通经络,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⑤药物预防:《素问·遗篇·刺法论》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表明我国很早就开始了药物预防。

早在16世纪中叶我国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人工免疫法”的先驱。

此外,还有雄黄,苍术等烟熏来预防疾病。

现在运用中药预防疾病的方法很多,板蓝根,大青叶等预防感冒;大蒜预防肠道疾病和结核;茵陈,山栀预防肝炎,活血化瘀中药预防脑血管疾病等。

2 既病防变:是对已经发病的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说明既病之后,就应及早诊治,防止疾病由小到大,由轻变重,由局部发展到整体,做到防微杜渐,防止传变。

《医学源流论》说“盖病之始入,风寒既浅,气血脏腑未伤,自然治之甚易;至于邪气深入,则邪气与正气相乱,欲攻邪则碍正,欲扶正则助邪,即使邪渐去,而正气已不支矣……所以人之患病,在客馆道途得者,往往难治,非所得之病独重也,乃既病之后,不能如在家之安适,而及早治之;又复劳动感冒,致病深入而难治也。

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

此则凡人所当深省,而医者亦必询明其得病之故,更加意体察也”。

唐代,医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记有:“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思虑有大痈,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发痈疽而卒,所以戒之在大痈也,当预备痈药以防之”。

还提及“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指出用药物预防消渴并发疮痈。

②控制疾病的传变:传变,是指脏腑组织病变的转移变化,又称传化。

对于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传变途径与发展规律。

如外感病多以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或三焦传变;而内伤杂病则多以五行生克制化传变,脏腑传变以及经络传变等。

掌握了疾病的传变规律,在治疗时就应辨明哪是首先被侵害的部位,采取适当的措施,将疾病控制在早期阶段,以防传变。

《金匮要略》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说,在临床上治疗肝病时,常须配合健脾和胃之法。

李富旺[2]认为通过“实脾”,使脾健运、消化、吸收、运输功能旺盛,确保胃肠通利,有利于胆汁的输送、排泄;胆道通畅,促使“肝之余气”的溢泄并发挥其正常作用,肝病自然易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