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建艺术概论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摘要:一、艺术定义与分类二、艺术发展概述三、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四、艺术鉴赏与批评五、艺术家与艺术流派六、艺术与社会文化正文:一、艺术定义与分类艺术是一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它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手段,表现人们对自然、社会、内心的感悟。

艺术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和审美价值。

根据表现形式和媒介,艺术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摄影等。

二、艺术发展概述艺术发展历程中,各个时期均有其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从古代到现代,艺术不断发展演变,成为反映人类历史、文化、思想的镜子。

艺术发展的驱动力包括社会变革、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

三、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主观能动性,将现实生活、内心情感和审美观念融合的过程。

艺术家需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敏感的心灵和扎实的技术功底。

审美心理是指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的心理反应,包括共鸣、愉悦、思考等。

四、艺术鉴赏与批评艺术鉴赏是观众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鉴赏能力需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创作的评价与分析,有助于推动艺术发展和社会认知。

五、艺术家与艺术流派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他们以独特的才华和视角展现世界。

艺术流派是具有共同理念和风格的艺术群体的集合。

不同流派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

六、艺术与社会文化艺术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它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艺术作品反映了社会风貌、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

同时,艺术对个体和社会具有教育、陶冶和启示作用。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
【原创版】
目录
1.艺术概论的定义与作用
2.王宏建的艺术理论观点
3.王宏建对艺术创作与审美的看法
4.王宏建的艺术批评观
5.总结
正文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现象、艺术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旨在揭示艺术的本质、功能和价值。

在众多艺术理论家中,王宏建的艺术理论观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王宏建认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艺术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反映和创造的结果。

他强调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审美揭示和批判。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判断力,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的作品。

王宏建对艺术创作与审美的看法颇具启发性。

他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艺术家需要通过观察、体验、想象和表现等环节,将自己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构思物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应注重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勇于创新,力求突破。

而艺术审美则是观众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需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把握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在艺术批评方面,王宏建主张批评家应以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对
待艺术作品,既要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要关注作品的社会价值。

他强调批评家应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特点和优缺点,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总之,王宏建的艺术理论观点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学术价值,为我们认识和把握艺术现象、艺术活动及其规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王宏建艺术概论题

王宏建艺术概论题

王宏建艺术概论100题1.召唤结构在意识鉴赏中的作用“召唤结构”指艺术作品因布满空白点和未定点;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在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实际上;艺术鉴赏的再创造属性;正同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艺术作品中包含着许多有待于鉴赏者去补充;填塞的空白点、未完点;它才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力;并去进行艺术再创造..倘若一部艺术品通篇浅显;一目了然;毫无内在意蕴;那么必然缺乏回味余韵;不值得去进行什么再创造了..2.艺术作品的情节由哪几部分组成情节是叙事性艺术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有机连接与组合;是生活中矛盾斗争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所以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在一些大型作品中;有的还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序幕是故事发生前对故事的因由、背景、人物关系或作者意图作简要交代..开端是故事发生的起点;矛盾冲突的开始;一般以主要人物的出场为标志..发展是矛盾冲突的逐渐激化;是故事的演化进程;它是情节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高潮是矛盾冲突的白热化;故事发展到顶点;原有的平衡再难以维系下去..结局是矛盾冲突的结果;是故事的收场..尾声是故事结束后对人物事件发展的补充交代;或给读者、观众留下回味深思的余韵..;3.试比较艺术中典型与意境的异同..典型和意境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二者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1典型与意境同属于美学范畴..2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3在被欣赏接受时;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像;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典型与意境的区别主要在于:1各自酌含义不同;2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3典型与意境具有不同的特征..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诉之于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二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4.简述表现发生说..表现发生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与交流的需要;故此说又称“情感表现说”或“心灵表现说”..这种说法曾受到西方许多文艺家和心理学家的拥戴..如托尔斯泰主张“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厨川白村把文艺看做“苦闷的象征”等..影响较大的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艺术只不过是人的心理变化的表现;把文艺的起源归根于人的潜意识活动;是人的本能和欲望的变相满足;是一种“白日梦”..持这类观点的还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和美国学者苏珊·朗格等..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源是情感;直觉即表现..因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特别是抒情的表现..科林伍德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表现情感..因此;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想像和情感的表现..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晶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 这些说法虽然强调丁人的主体意识、主观感情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割断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排斥了理性因素在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然也是片面的.. ·5.试述书法艺术的特征1线条与组合..书法是以线条的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人的审美情操..书法用的毛笔用兽毛制成;有软毫、硬毫和兼毫诸种;它们能够表现出粗细、浓淡、虚实、方圆、厚薄、刚柔等种种线条..书写在吸水性渗化性很强的宣纸上;能够创造出晕化的趣味和墨色的美感;从而具有图画的美;使书法艺术更韵味无穷..书法的组合包括结构与章法两种..书法的“结构”..包括字的结构;以及每个字的大小、疏密、斜正等..书法的“章法”;是指作品的总体布局;即整幅字从总体上看应当错综变化、疏密相问、具有节奏和气势;从而体现出整幅作品内在的神韵..2具象与抽象相统一..中国历史上有书画同源的说法;汉文字确实是从象形起源的..因此..不仅爷法文字的点画具有形象性;而且文字的字形结构也具有形象性的特征..这使书法带有一定的具象性..但实际上书法中的具象又不同于绘画中的具象;即使是象形字;也早巳脱离·了事物的具体形象..书法主要是以线条点画为艺术语言;只能抽象地表现出书法家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一种抽象的形式的美;3情感性与象征性;书法艺术;历来被人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乐章”..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它最适宜表露主观意念、情趣、感受和理想;带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建构了一个性灵世界.. 书法又常常富于象征性..俗话说:“书如其人”;书法艺术往往凝聚着笔者的心力和精神;反映出作者的性格;气质和审美情趣;诱发出一种独特的神韵气势和风格..成为书法家人格、品性的象征..6.艺术创作要经历那几个阶段艺术创作过程要经历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它们是互相联系;彼此交错的..其具体内容是:1艺术积累阶段..大体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欲望三部分..1材料储备..艺术创作的基础是生活素材和情感的积累..艺术家只有搜集到大量生活的原始材料;才可能在此基础上选择题材、提炼主题、进行创作..所以每个艺术家创作的第一步无不从积累生活素材开始..2艺术发现..有了一定的生活和情感积累;艺术家的目光会更加敏锐;观察力、感受力、想像力、异常活跃;这时就会有更多的艺术发现..使艺术家有所激动;有所思考;并产生将所发现的东西表现出来的强烈愿望;这就启动了创作欲望或创造冲动..3创作欲望..所谓创作欲望;是在艺术发现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推动构思并进一步付诸艺术表现的心理要求和情感冲动..艺术感受愈真切;艺术发现愈深入;创作欲望也就愈强烈..2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1构思的方式及运作;艺术构思是一项艰苦、复杂和充满创造性的精神性劳动..为完成艺术构思的任务;艺术家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将浩如烟海、错综复杂的生活材料重新组合;并使之形成新的、具有丰富内捅的艺术意象..艺术构思的方式是复杂和多样的;但一般常见的是以下4种方式..A.综合;是创造主体进行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B.·变形;是指艺术家在构思中以一定的审美原则为指导;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想像和创造能力;对客观对象做较大的改动和重建;甚至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手法创造艺术意象的方法..C..移情;是指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外化;融人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之中;并生成新的审美情思的心理活动..2意蕴的凝结..’艺术意蕴是指艺术形象里所蕴含的美学意味;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哲理玄思或美学意境..3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转化为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象或艺术作品的过程;艺术表现是艺术创造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1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是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的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2艺术内涵的深化..A.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B.主体在物化的过程中应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C.艺术意蕴将在物化过程中获得提升..D.艺术内涵获得深化的表征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7.艺术意象意识构思中的意象同艺术作品中的意象有何区别和联系艺术意象这个概念在习惯上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指“意中之象”;即艺术学在艺术构思当中;出现于心中而尚未表现出来的形象..它属于作者意识中的“象”;还没有物化为可视可闻的感性形象..艺术意象的另一种解释为“寓意于象”..即指艺术作品中寄寓着艺术家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的特定物象..它是已经通过艺术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这种意象由意与象两部分统一构成;所谓“意”;指人的意志、思想;情绪、理想、旨趣等;是包容着理智和情感的一种复合性心理构成..所谓“象”;即指客观的、具体的、感性的物象..当然;上述两种意象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并有密切联系的..因为艺术家构思中的意象最终总要物化为艺术作品申可感的意象;丽艺术作品中的“寓意之象”;其实仍是艺术家构思的产物;归根结蒂他仍都是艺术家主观情思同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8.艺术批评的功能艺术批评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艺术作品而言;艺术批评够作出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指出其艺术特色;揭示其审美意;评价其审美价值;使其审美潜能得封充分释放..2对艺术创作而言;艺术批评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予以积极的推进..艺术批评是艺术传播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帮助艺术家更深刻地认识艺术规律;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所以贺拉斯把艺术批评比之为“磨刀石”;它虽不能直接切割东西;却可以使刀更锋利;使艺术创作更成熟.. 3对艺术鉴赏而言;艺术批评能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性分析评价;加以正确的引导..艺术鉴赏是一方个人的审美天地..然而;与艺术作品之间深层审美沟通的建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艺术批评却可以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深层透视;将一般接受者难以达到的审美层面开掘出来..艺术批评的理性深度可似为接受者的鉴赏活动带来宝贵的启示和实际的帮助..9.雕塑艺术的特征1物质与技艺的统一..在所有造型艺术中;物质材料对审美效应制约最大的是雕塑和建筑;不同的物质材料;对于雕塑晶的外观、气质、风格等均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玉石、大理石、象牙、青铜、泥土等;其本身就蕴含着不同的审美意味..此外;技艺对于雕塑艺术也有重要作用;除了艺术创作所需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构思外;技巧性、制作性对雕塑也必不可缺;雕塑创作本身·就带有某种艺术制作的味道;雕塑家掌握的刀工;手法、技巧都对雕塑艺术的成败高低至关重要..2造型与观念的融合..一般说;雕塑的题材大多较单纯..雕塑以实体性的形体为艺术语言;这使它在题材上受到很大限制..这决定了雕塑的造型必须追求单纯明朗;必须舍弃生活现象中大量的偶然细节;选择那些最有概括性和最富表现力的:瞬间形体动作与表情来塑造静止而单纯的形象..然而;雕塑艺术的长处正在于把表现的单纯性同精神的内在性有机结合起来..雕塑所表现的内在的灵魂;所表现的情感、气韵、神采和精神;不能由外部注入;只能在形体的塑造中“自内向外”辐射..10.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对艺术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是科学技术对艺术发展所产生的积板作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许多术形式就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最明显莫过于电影..科学不仅指技术;技术只是科学的操作、应用部分..科学更重要的是指科学思想;科学观念.. 科学思想、科学观念对文艺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随着自然力的逐渐征服;人类将以一种新的世界观看待宇宙和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一些文艺形式的衰败以至消亡;例如古代的神话史诗曾经耀人眼目;随着科学思想:的深入;今天已失去了他们重新产生的文艺土壤..与此同时科学思想·、观念又在不惭创造着、催进着新的文艺形式诞生..例如科幻文艺即为其中一种..11.怎样理解典型人物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曾把艺术中的典型人物称之为“熟悉的陌生人”..他说: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把典型人物称之为“熟悉的陌生人”;这提法是正确的;它从典型人物的社会效应方面深剿地揭示了典型人物共性同个性的关系..切典型人物都是鲜明、独特韵个性同集中、深刻的某种共性的统一..由于典型人物身上总能反映出社会生活中某类人或某种事物的本质共性带有谣堂的普遍性;是人们所常见的;所以会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另二方面;由于典型人物个个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是不可重复的;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少见;所以; 人们又会有“陌生”感..比如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他那种虚荣好胜、自欺欺人的可笑品格;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一种弥漫于社会各阶层的恶劣国民性;不少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沽上一点;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所以;“阿Q精神”是人们所熟悉的..但阿Q 的具体个性;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特征;比如被人欺侮挨打后僦说上一句“儿子打老子”来自我解嘲;因头上长疮袍;葡忌讳入说“亮了”等等言行举止;是罕见的;只有阿Q才会如此;所以;人们又对他产生新鲜感陌生感正是人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构成了读者“熟悉”和“陌生”的统一;只有“熟悉”而不“陌生”;便成为只有共性缺少个性的公式化、概念化人物;只有“陌生”而无“熟悉”;则虽有个性却缺乏共性;容易变得离奇荒诞;沦人非理性主义泥坑..所以;二者必须巧妙结合;缺一不可..12.在艺术鉴赏的流程中主要包括那些审美心理活动艺术鉴赏流程是艺术鉴赏活动的全面展开;是接受者由外及内由浅人深地感知、体验、理解艺术作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活跃着多种心理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环节:1直觉与感知..接受者鉴赏艺术作品;最先接触到的是外在的形式美..对外在形式美的发现和掌握;主要是通过直觉与感知来实现的..审美直觉;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的一种不假思索的直接迅捷的把握;体现为对形式美的敏锐感受和对审美意蕴的瞬间领悟的浑然一体..审美感知;是审美主体调动相应的感觉器官对艺术作品实现感性掌握..审美感知主要是运用视觉和听觉....审美感知不仅与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美相联系;而且已经开始涉及到了艺术作品的内在审美意义..2体验与想像..体验与想像;是艺术鉴赏.流程的中心环节..审美体验;是接受者在直觉与感知的基础上;切身潜入艺术作品的规定情境;融进艺术作品的形象世界;同艺术作品交融为一的特殊心理状态..审美想像;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将原有记忆表象重新化合;以构成新的审美意象的积极心理活动..3理解与创造..审美理解;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意蕴、特色、意义、价值等的理性认知..它既包括对作品的语言、形式、形象、情境的审美掌握和判断;也包括对作品的整体价值追追寻.. 艺术鉴赏的目标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完成..再创造实际上贯穿于审美直觉、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想像、审美理解等心理要素的积极活动之中..接受者的再创造;突出体现在对艺术作品形象体系的补充、完善、变异以及对艺术作品审美意蕴的丰富、引申、发展这两个层面..13.艺术批评有那些功能1对艺术作品;艺术批评能够作出深人的分析和判断;指出其艺术特色;揭示其审美意蕴;评价其审美价值;使其审美潜能得到充分释放..许多艺术作品;都是经过了艺术批评独具慧眼的阐释与评价之后‘才受到接受者高度重视的..2对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予以积极的推进..艺术批评是艺术传播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之一..艺术家总是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总是在已有创作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行..而艺术批评则帮助其更深刻地认识艺术规律;也更深刻地认识自我..3对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能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性分析评价;加以正确的引导..而艺术批评却可以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深层透视;将一般接受者容易忽略的艺术特色指点出来;将一般接受者难以达到的审美层面开掘出来..也就是说;艺术批评的理性深度;正可以为接受者的鉴赏活动带来宝贵的启示和实际的帮助..14.艺术作品的形式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亦即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式.. 主要指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艺术作品的内部联系通过内部形式表现出来;包綦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碉形态皇藏为外薛形式;即表理;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类型体裁等..15.艺术流派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几种1有组织、有纲领、有创作实践;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 ’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常有一些艺术家为了宣扬自己的文艺主张;就寻找志同道合的艺友;自组艺术团体;积极创作;从而形成一种有组织、有纲领的艺术流派..例如..20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的未来派.. 2以一两个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为核心;围绕着一批艺术家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艺术流派..这类艺术流派的形成;往往因一个或几个有成就、有-威望的着名艺术家提出某种艺术主张. 从而引起其艺友、学生、后辈的赞赏和推祟;并在创作中有意学习模仿;形成一种比较相近的风格特色..3由于艺术风格相似而被后人归结在一起的艺术流派..这在文学流派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这种流振往往没有固定的组织和共同的纲领‘甚至没有确定的成员;主要是以作品风格为主..它们因在题材内容上、艺术形式上、作晶风貌上给人较多近皿的感觉和印象;人们大多是后人就把它们归为一种类型、一个个流派..16.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宗教总是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因而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它既能促进艺术发展;也会阻碍艺术发展这一点上;与此同时;宗教又在一定程上阻碍誉艺术的发展;因为宗教总是要求艺术为宗教服务.. -宗教对艺术的影晌有两面性:其有害的一面是;它往往掩盖了文艺应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内容;丽把虚幻的、歪曲酶内容作为文艺的对象;它会使人放弃对于现实美、真的追求..其有益影响是;在宗教未成为一种统治力量;未与政治结合时;文艺可借用宗教故事的形象性和想像力;以及宗教文艺的独特技巧手法拓展文艺家的创作思路;创作出一批别具二格的艺术珍品;给人以巨大的美感享受..艺术对宗教的影响主要表现于艺术参与宗教活动;宣扬宗教思想;以及渲染宗教氛围等方面..许多宗教教义往往借助于文艺作为宣传媒介;不仅以语言文字形式流传;也以绘画、雕刻、塑像形式四处出现;这在古今中外无数教堂寺庙中处处可见..17.艺术意境有那些特点所谓艺术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形象的有机统一..“意”侧重于艺术家情志、理想的主观创造;是情与理的结合;境;侧重于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是形与神的统一..意境的审美特征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情景交融;韵味悠长..意境是情思与景物的统一..在文艺的意境中;文艺家描绘的景物、事物是情感的载体;因而是情感化的景物、事物;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同时;文艺家表现感情时;又必须渗透、融化在景物和事物之中;也就是“化情思为景物”..意境就是“化景物为情思”和“化情思为景物”二者的有机统一..2虚实相生;象外有象..虚与实是艺术辩证法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虚实对比;虚实相生;晶我国倚统文艺最用的艺术手法..具有意境的文艺作品;艺术形象往往虚实结合;相互转化;以虚为实+姬实为枣:构一种虚虚实实;发人联想的艺术境界..所谓实境;是指文艺家运用文字、线条、色彩、声响吨动作、表等直接表现出来的实际存在的形象;它能为欣赏者通过感官直接认识和把握..所谓虚境;是指文作品借助实境的描绘间接地暗示象征而表现出来的形象..它不能直接由感官把握到;必须通过想才能感受到..意境的虚实结合的特征;给欣赏者提供了充分发挥想像的余地‘欣赏者可以在恕像联想中进一步补充、丰富作品酌整体意境..3含蓄蕴藉;意蕴深厚..我国古典文艺一向重视含蓄美;耐人咀嚼..这一特点在意境中体现最为突。

王宏建艺术概论100题全部

王宏建艺术概论100题全部

21.艺术批评同艺术鉴赏有何联系和不同?两者的联系在于;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都属于广义的艺术接受。

艺术鉴赏构成着艺术批评的基础,艺术批评是对艺术鉴赏审美感受的条理化和提炼、升华。

任何脱离了艺术鉴赏的艺术批评,都必然是空洞的。

两者的不同在于,(1)艺术批评是一种科学认识活动,艺术鉴赏则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2)艺术批评主要是调动理性,对艺太现象进行严密的分析、研究、推理、思考,艺术鉴赏则主要是依靠直觉、感知、体验、想像、情感等审美心理要素,丰富艺术作品的形象体系,拓展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蕴。

(3)艺术批评要求客观,排除个人芝恶,艺术鉴常则允许接受者的主观偏爱。

(4)艺术批评的目的是作出科学的评判,艺术鉴赏的目的则是生成审美效应,获得审美感受。

(5)此外,艺术批评的对象比较广泛,以艺术作品为主,同时还包括其他艺术现象,如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实践、接受者的艺术鉴赏实践、艺术流派、艺术思潮,艺术运动等。

艺术鉴赏的对象则比较单一,就是各个门类的艺术作品。

22.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直接,它往往关系到艺术的广衰成败。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在艺术与经济之间是最重要的中介。

艺术要接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施加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

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倾向,对政治施加影响。

23.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建筑艺术除了实用性同审美性相统一这个主要特征外,一般还具有三大特征:(1)造型的形式美追求。

建筑的美主要从造型上体现出来,这是许多艺术共通的设计原则。

建筑的造型本身要求高度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如运用对称、平衡、合适的比例,质感、色彩、形状讲究多样统一,注意整体和局部、个体和群体、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及环境的协调等。

各种建筑部件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的组成,往往给人以类似于音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所以有人把建筑称之为“凝固的音乐”。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摘要:1.艺术概论的定义与作用2.王宏建的艺术观点3.艺术创作与审美4.艺术的功能与价值5.艺术概论的学习方法与重点笔记正文: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现象、艺术规律和艺术价值的学科,旨在帮助人们理解和欣赏艺术,提升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在众多关于艺术概论的研究中,王宏建的观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王宏建认为,艺术是表现人生、传达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独特方式,是人类创造美的重要手段。

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受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艺术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些背景。

王宏建强调,艺术创作应遵循真实、美的原则,艺术家应关注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以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性。

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方面,王宏建主张以人民为中心,认为艺术应服务于人民,反映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愿望。

艺术家应站在人民的立场,关注人民的命运与幸福,努力创作出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同时,王宏建提倡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各国艺术成果,推动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王宏建认为,艺术具有教育、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个体的精神陶冶和对社会的文化传承方面。

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创造能力和道德情操;通过艺术作品的传播,可以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学习艺术概论,首先要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艺术的起源、发展、分类和创作规律等。

其次,要关注艺术实践,多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此外,还需关注艺术产业的发展动态,了解艺术市场的运作规律,为艺术创作和传播提供有力支持。

在学习过程中,做好笔记,整理归纳重点内容,有助于加深对艺术概论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艺术概论作为一门研究艺术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王宏建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资料

2022年王宏建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资料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旳社会本质“本质”,是事物旳主线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她事物旳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旳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旳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旳位置由于艺术旳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发明艺术品旳人也是社会旳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旳人,也就没有艺术,因此社会性是艺术旳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旳本质艺术在社会中旳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旳社会形态,是经济基本旳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本,也反作用于经济基本。

艺术旳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本所决定旳。

经济基本最后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旳艺术旳重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本发展旳需要而发展旳。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旳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本之上,并从主线上说是为了经济基本所决定旳上层建筑。

艺术与其她意识形态旳关系:她们都是经济基本旳反映并都最后反作用于基本,并且它们之间也都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这是她们旳共性。

它们和经济基本旳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旳地位。

反作用于经济基本旳方式与限度也使不同旳。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本。

艺术与“中间环节”旳关系:直接和密切。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本,它同“中间环节”旳关系。

艺术与政治旳关系:(1)从整个社会历史旳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旳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旳互相影响旳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旳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互相影响旳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旳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旳地位是不同样旳。

(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本,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本,只有通过政治旳中介才干联系于经济基本。

经济基本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

超越政治旳艺术家是不也许存在旳,超越政治旳艺术也是不也许存在旳。

艺术与道德旳关系:(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旳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旳有关社会生活旳规范,能指引人们一般旳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旳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旳对于社会生活旳反映(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旳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旳作用。

王宏建《艺术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王宏建《艺术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王宏建《艺术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绪论一、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一)《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1.概述(1)性质《艺术概论》是艺术理论,作为课程,它是《艺术概论》;作为学科,它是艺术理论。

《艺术概论》是概括地、简要地讲述或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

(2)从学科的角度来说,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①哲学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说,它以整个世界(包括宇宙、自然界、社会和人)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切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发展规律,解决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以及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等一系列最基本的问题。

c.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高度概括,涵盖一切学科,包括美学、心理学和艺术理论。

②美学a.美学是以一切美的领域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体地说,就是美的存在、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认识、美的感受、美的创造等领域。

b.美学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美的存在、美的本质、美的认识等,又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美学领域的体现,所以许多美学家把美学看成哲学的一个分支。

c.美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艺术,而且艺术是美学的研究重点,以至一些美学家如黑格尔、丹纳等把美学看做是“艺术哲学”。

③艺术理论a.艺术理论在研究人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创造等问题上是同美学相通的,同时又同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b.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规律的学科,如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能力、性格等心理特性的规律。

c.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和艺术创作活动等,确实涉及到一些特殊的心理现象,于是又出现心理学美学、艺术心理学等交叉学科,这些学科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美感或艺术活动的。

(3)哲学、美学、艺术理论以及相关的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从上图示可以看出:①美学、艺术理论、心理学等,都包含在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②在审美认识、审美观念、美感等问题上,美学和心理学又是相交叉的;③艺术理论又包含在美学同时也包含在哲学的研究范围内,在某些问题(如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等)上,又同心理学相交叉。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艺术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通过对艺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艺术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王宏建老师在讲授艺术概论时,强调了以下重点内容:1. 艺术的定义和特点:-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形式的活动。

- 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 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形式、结构和风格,并且可以透过艺术作品反映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

2. 艺术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艺术可以分为视觉艺术、音乐艺术、戏剧艺术、文学艺术等不同形式。

- 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从古代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现代艺术等时期进行划分,每个时期有其特定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3. 艺术作品的要素和分析方法:- 艺术作品包括主题、形式、内涵等要素。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

- 分析艺术作品可以从叙事结构、符号和象征、色彩和构图等方面入手,综合考虑作品的整体效果和意义。

4. 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艺术作品可以反映出所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特征和变迁。

- 艺术在社会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艺术,人们可以更好地传递情感、分享经验、表达思想。

5. 艺术的欣赏和评价:- 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和享受,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喜好可能不同。

- 在评价艺术时,可以考虑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创新性、情感传达、技术水平等因素。

通过学习艺术概论,学生能够对各种形式和风格的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思考能力。

王宏建《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

王宏建《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

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王宏建《艺术概论》章节题库-艺术发展论【圣才出品】

王宏建《艺术概论》章节题库-艺术发展论【圣才出品】

第3章艺术发展论一、填空题1.中国古代画论中的“()”说与西方模仿说相似,也是从唯物主义角度理解美术与现实的关系,认为现实是绘画的根源。

【答案】师造化【解析】中国古代画论“师造化”强调画家要向自然学习,更真实地反映现实。

姚最的“心师造化”,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新源”,王履提出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以及袁宏道的“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都表明了这种观点。

2.关于艺术发生的理论主要有:()、()和()。

[杭州师大2009年研]【答案】模仿说;游戏说;劳动说【解析】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主要有:①艺术起源于“模仿”;②艺术起源于“游戏”;③艺术起源于“表现”;④艺术起源于“巫术”;⑤艺术起源于“劳动”。

其中“模仿说”“游戏说”和“劳动说”是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关于艺术发生的重要理论。

3.德谟克利特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我们学会了唱歌”是支持艺术起源说的()。

[浙江农林2014年研]【答案】模仿说【解析】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他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在他之后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

二、单选题1.“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这段话的作者是()。

[中传2011年研]A.康德B.马克思C.柏拉图D.阿恩海姆【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出自马克思的《马克思论文学与艺术》。

神话常被当作文学最早的源头。

作为人类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原始神话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和各地区,尽管神话的内容大多神奇怪诞,但它仍植根于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当中。

2.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理论中最有影响的观点是()。

A.表现说B.游戏说C.巫术说D.劳动说【答案】C【解析】20世纪以来,西方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研究中,过去一些盛行的理论如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起源于“表现”等,都被看做是过时的理论,不再受到重视。

王宏建艺术概论100题

王宏建艺术概论100题

王宏建艺术概论100题1.召唤结构在意识鉴赏中的作用“召唤结构”指艺术作品因布满空白点和未定点,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在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

实际上,艺术鉴赏的再创造属性,正同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艺术作品中包含着许多有待于鉴赏者去补充,填塞的空白点、未完点,它才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力,并去进行艺术再创造。

倘若一部艺术品通篇浅显,一目了然,毫无内在意蕴,那么必然缺乏回味余韵,不值得去进行什么再创造了。

2.艺术作品的情节由哪几部分组成情节是叙事性艺术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有机连接与组合,是生活中矛盾斗争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

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所以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

在一些大型作品中,有的还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序幕是故事发生前对故事的因由、背景、人物关系或作者意图作简要交代。

开端是故事发生的起点,矛盾冲突的开始,一般以主要人物的出场为标志。

发展是矛盾冲突的逐渐激化,是故事的演化进程,它是情节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

高潮是矛盾冲突的白热化,故事发展到顶点,原有的平衡再难以维系下去。

结局是矛盾冲突的结果,是故事的收场。

尾声是故事结束后对人物事件发展的补充交代,或给读者、观众留下回味深思的余韵。

,3.试比较艺术中典型与意境的异同。

典型和意境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二者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1)典型与意境同属于美学范畴。

(2)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3)在被欣赏接受时,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像,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典型与意境的区别主要在于:(1)各自酌含义不同,(2)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82)答: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

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2、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82)答: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3、联系实例,解释不同艺术门类之间互相吸取、配合与结合的现象。

(140)答:不同艺术门类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系甚至结合在一起,首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本质,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这是它们能够相互联系和融通的根本原因;另外,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共同的特点,这也是它们能够联系的因素,艺术门类联系与结合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①吸收与借鉴;②配合;③结合。

在艺术领域里,各种门类相互联系和融通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不同的艺术门类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系甚至结合到一起,首先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本质。

另外,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在某些方面可能有着共同的特点。

一种艺术,经常会从其他艺术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例如不少改变的电影、电视剧,利用文学将其改编;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并不是直接利用他种艺术的题材内容或因素,而知识从他种艺术所创造的境界或形式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示。

(汲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出现在一件作品中,新成统一和谐的整体,但这并不会改变其各自的性质,在这种配合之下,各种艺术的地位一般不是平等的,而有主次之分。

(配合)两种以上的艺术结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离,也没有各自的独立价值。

这种结合的方式不能理解为几种不同的艺术类型的想加,而是几种艺术要素的融合。

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性的艺术品种。

(结合)在艺术领域里,各种门类之间相互联系和融通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从艺术的发展史上看,有一些现在作为独立门类的两门或多门艺术本来就是结合在一起的。

例如在原始艺术中,音乐、舞蹈与诗歌就是“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他们是一门艺术。

不同的艺术门类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系甚至结合到一起,首先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本质。

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性感形象来反映世界。

这是它们共同的“基因”,是他们能够相互联系和融通的根本原因。

另外,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在某些方面可能有着共同的特点。

(1)吸收与借鉴这是以一种艺术为主,吸收它种艺术的某些长处,用来丰富和发展自己。

一种艺术,经常会从其他艺术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例如不少改变的电影、电视剧,利用文学将其改编;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并不是直接利用它种艺术的题材内容或其他因素,而只是从它种艺术所创造的境界或形式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示。

比如水墨画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在这部电影作品中,它利用了文学作品中的题材内容。

也就是说它把文学作品进行了“改编”,而后,形成了一部很好的电影电视作品。

以文学作品为题材,创造出了电影电视作品,将文学作品中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加上场景、动作、语言、特定的音效效果,将作品的本上呈现得更加栩栩如生了。

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典型的以一种文学作品为主,吸收它的长处,用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因而创造了优秀的电视影片。

是典型的艺术之间的吸收与借鉴。

(2)配合这是一种以艺术为主,用另一种艺术来补充和风自己。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作品出现在一件作品中,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但是并不改变其各自的性质,在这种配合之下,各种艺术的地位一般不是平列的,而有主次之分。

举个例子来说,歌与舞应该说是两种独立的艺术门类。

而在近代音乐中,在舞台上却经常可以看到“歌伴舞”的这一种形式。

这就是艺术门类之间的配合。

舞蹈和音乐通过一个歌舞作品中呈现出来,形成统一和谐的一个整体,但是并不改变其各自的性质。

然而在音乐和舞蹈的配合下,很自然的展现出了主次之分:显然是以音乐为主,舞蹈起着配合和陪衬的作用。

所谓“歌伴舞”,应该就是这样来的。

这就又体现了在艺术门类的相互配合之下,各种艺术地位是不平列的,有主次之分的观点。

(3)结合两种以上的艺术结合成一个整体,因而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不可分离,也没有各自的独立价值。

例如诗、歌、舞的“三位一体”,这种结合的方式就不能理解为几种不同的艺术因素的融合。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产生新的艺术品种。

例如,音乐和戏剧相结合形成了歌剧。

歌剧就是由表演艺术和文学、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

这就符合了两种艺术因素的结合,成为第三种艺术,因而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歌剧。

4、*什么是艺术发展的他律性?(200)答: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就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与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也就是揭示艺术的外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着艺术的发展。

主要有以下几条:(1)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①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②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第三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第四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

因为政治集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拥有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物质力量。

因此,政治即可以成为强大的动力促进艺术的繁荣,也可以成为巨大的阻力导致艺术的衰败。

(3)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①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即宗教对艺术否定;②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

③宗教推动艺术的发展。

(4)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

(5)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①哲学通过美学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②哲学通过创作方法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5、*什么是艺术发展的自律性?(200)答: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1)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

(2)从艺术的横向联系来看,不同民族艺术之间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6.艺术家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修养和审美能力?(274)艺术家应该具有五方面的修养:进步的世界观和深刻的见解;广博的文化素养;丰厚的生活积累。

审美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记忆力卓越的创造力和精湛的技能技巧7、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各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创作方法是艺术史的主流?(275)答:(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基本特征:①艺术描绘的客观性;②艺术形象的典型性;③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现实主义在表现手法上,往往要求运用朴素的艺术语言,客观、写实地叙述和描绘,冷静、细腻地刻画人物和事件,构成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

(2)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

基本特征:①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②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③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常常运用奇妙的幻想、强烈的对比、绚丽的色彩、昂扬的节奏、夸张的语言、离奇的情节,甚至超越时空,构成奇幻特色,形成浪漫主义的外部特征。

原因:自艺术产生之后,就存在着以描绘现实和表现理想为主的两种不同的基本创作倾向,体现了侧重再现和偏重表现以及二者有机统一的创作规律,因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就成为两种基本的主要的创作方法。

8、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317)答: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

9、简单解释艺术作品的“意蕴”、“意境”、“风格”、“格调”与“品位”(317)答:“意蕴”: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

“意境”: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风格”: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

“品位”:所谓“品位”,原是矿物学上的术语,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率,含量百分率越高,品位越高。

艺术作品的“品位”主要看该作品中有益于提高人们精神素质的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

10、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有哪些?(371)答:①艺术展览馆;②新闻媒介;③艺术出版社;④艺术博物馆;⑤艺术市场;⑥艺术院校。

11、简要描述艺术欣赏的过程?(371)答:(1)准备阶段:①定向与期待;②审美态度的形成。

(2)初级阶段:①知觉――完形与弥散;②知觉――错觉。

(3)高级阶段:①理解;②体验;③回味。

论述题:综合你所欣赏的艺术作品,通过格调,意蕴,意境,品味等等来论述艺术作品的艺术美。

董源《潇湘图》: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