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三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人教版高三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教案【一】教學準備教學目標進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內容,能熟練運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關問題,如判斷三角形的形狀,證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熟練運用定理.教學難點:應用正、余弦定理進行邊角關係的相互轉化.教學過程一、復習準備:1.寫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論等公式.2.討論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類型.二、講授新課:1.教學三角形的解的討論:①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條件,解三角形.分兩組練習→討論:解的個數情況為何會發生變化?②用如下圖示分析解的情況.(A為銳角時)②練習:在△ABC中,已知下列條件,判斷三角形的解的情況.2.教學正弦定理與余弦定理的活用:①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角的余弦.分析:已知條件可以如何轉化?→引入參數k,設三邊後利用余弦定理求角.②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斷三角形的類型.分析:由三角形的什麼知識可以判別?→求角余弦,由符號進行判斷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試判斷△ABC的形狀.分析:如何將邊角關係中的邊化為角?→再思考:又如何將角化為邊?3.小結:三角形解的情況的討論;判斷三角形類型;邊角關係如何互化.三、鞏固練習:3.作業:教材P11B組1、2題.教案【二】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重要性:正、余弦定理是學生學習了平面向量之後要掌握的兩個重要定理,運用這兩個定理可以初步解決幾何及工業測量等實際問題,是解決有關三角形問題的有力工具。
(2)重點、難點。
重點:正余弦定理的證明和應用難點:利用向量知識證明定理(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①要學生掌握正余弦定理的推導過程和內容;②能夠運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③瞭解向量知識的應用。
(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領悟到數學來源於實踐而又作用於實踐,培養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過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調控課堂,適時引導,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
最新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说课稿优秀5篇
最新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说课稿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最新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说课稿优秀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正弦定理教案优秀5篇
正弦定理教案优秀5篇《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构建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实验猜想发现正弦定理,并从理论上加以证实,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必修5》(A 版)第一章中,是在高二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安排的,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定理应用放在下一节专门研究)又十分广泛,因此做好该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实,感受“类比--猜想--证实”的科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由“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这种数学地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思想,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实;难点是三角形外接圆法证实。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正弦定理,理解证实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3)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辛的创新品质,增强学习的成功心理,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
(2)通过实例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祖国努力学习的责任心。
四、教学设想: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四周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深入探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高中数学必修5正余弦定理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5正余弦定理教案」教案:高中数学必修5正余弦定理教学目标:1.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2.能够根据给定的边长和角度,求解三角形的其他边长和角度。
3.能够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方法。
教学难点: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求解问题。
2.独立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教科书《高中数学必修5》。
2.教具:直尺、三角板。
3. PowerPoint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三角形的概念,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2.引出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背景和重要性。
二、系统学习(30分钟)1.正弦定理的概念和公式的讲解。
a. 引出正弦定理的公式:a/sinA = b/sinB = c/sinC。
b.通过示例和图示讲解正弦定理的应用方法。
c.引导学生推导正弦定理的公式。
2.余弦定理的概念和公式的讲解。
a. 引出余弦定理的公式:c² = a² + b² - 2abcosC。
b.通过示例和图示讲解余弦定理的应用方法。
c.引导学生推导余弦定理的公式。
三、案例分析与练习(40分钟)1.结合教科书上的例题,解析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独立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a.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一些与角度和边长相关的问题。
b.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设计求解方案。
c.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并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d.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纠正错误。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概念及其应用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情境中可以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1.学生回答课堂小结问题,检查掌握程度。
2.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表现。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通过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计算求解。
高中数学正余弦定理教案模板(精选7篇)-最新
高中数学正余弦定理教案模板(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7篇《高中数学正余弦定理教案模板》,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余弦定理教案篇一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余弦定理,本节内容共分3课时,今天我将就第1课时的余弦定理的证明与简单应用进行说课。
下面我分别从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的第一章第2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勾股定理。
平面向量、正弦定理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实质是学生已经学习的勾股定理的延伸和推广,它描述了三角形重要的边角关系,将三角形的“边”与“角”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边角关系的互化,为解决斜三角形中的边角求解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同时也为在日后学习中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有关的等式与不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的掌握,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教学难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教学关键是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应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形边角计算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证明方法,通过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与方法,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用数学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本节课是属于新授课中的数学命题教学,根据《学记》中启发诱导的思想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我将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即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发现无法使用刚学习的正弦定理解决,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从而得出原理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6)
1.1.1 正弦定理教学目标:1、掌握正弦定理及其证明;2、会初步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3、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正弦定理及其证明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如图,在Rt △ABC 中,有 =,=,=1=a a c SinA SinB SinC c c c , 所以有a b c SinA SinB SinC== 问题:上述结论,对任意三角形也成立吗?二、学生讨论三、建构数学猜想:对任意三角形ABC ,都有a b c SinA SinB SinC== 不妨设C 为最大角,若C 为直角,结论已成立,如何证明C 为锐角、钝角结论也成立?师生共同活动,探讨证明思路?思路:b ac C A B (2)D B A c a b (1)D B A C b c正弦定理:△ABC 中,a b c SinA SinB SinC== 讨论:⑴正弦定理用语言可表述为:⑵正弦定理中含了哪几个等式?它们可解决斜三角形中哪些类型问题?四、数学运用例1、下列哪些条件可以使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例2、在△ABC 中,A=30°,C=100°,a=10,求b,c(精确到0.01)五、课堂检测△ABC 中:⑴已知A=75°,B=45°,C=C ,b ;⑵已知A=30°,B=120°,b=12,求a,c 。
六、回顾小结:课后反思: (4)(5)(3)(1)(2)96︒ 45︒89︒60︒ 45︒ 75︒ 20︒5799101088。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示范教案2
第二章解三角形本章教材分析1.本章知识框图2.解三角形一章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也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他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章的中心内容是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本章共分三节:§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2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揭示了关于一般三角形中的重要边角关系,它们是解三角形的两个重要定理.在实际测量中有许多应用,教科书介绍了它们在测量距离、高度、角度等问题中的一些应用.本章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科书安排了一个利用本章知识解决测量问题的实习作业.3.本章的引言从台风问题引入,若台风中心现位于某沿海城市正东方向300 km处,正以40 km/h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距离台风中心250 km范围内将会受其影响.如果风速不变,那么该市从何时起要遭受台风影响?这种影响持续多长时间?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问题,也是我们经常关注的问题.要解决此类问题,有力工具之一便是解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这就点出了本章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使学生初步认识学习解三角形知识的必要性.然后以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引出本章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在初中,我们已经能够借助于锐角三角函数解决有关直角三角形的一些测量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其他的测量问题,这些问题仅用锐角三角函数就不够了.例如:(1)在航行途中测出海上两个岛屿之间的距离;(2)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3)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4)测量海上航行的轮船的航速和航向.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关系的有关知识.在本章中,我们要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并学习应用这两个定理解三角形以及解决实际测量中的一些问题.4.本章的中心内容是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章前图有与本章内容密切相关的海港和海上灯塔的背景图以及月球环形山照片,期望能够反映解三角形的理论和知识在天文、航海等人类探索自然的实践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5.本章的课程目标: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1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1.1 正弦定理整体设计教学分析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正弦定理,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初中学习过关于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本节内容是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由于涉及边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就比较自然地引导到三角函数上去.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用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在学法上主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本节课以及后面的解三角形中涉及到计算器的使用与近似计算,这是一种基本运算能力,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若在解题中出现了错误,则应及时纠正,若没出现问题就顺其自然,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三维目标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2.通过正弦定理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亲身实践,并成功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其基本运用.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 1.(特例导入)教师可先通过直角三角形特殊性质引导学生推出正弦定理形式,如Rt △ABC 中的边角关系,若C 为直角,则有a=csinA,b=csinB,这两个等式间存在关系吗?学生可以得到Bb A a sin sin ,进一步提问,等式能否与边c 和∠C 建立联系?从而展开正弦定理的探究.思路2.(情境导入)如图1,某农场为了及时发现火情,在林场中设立了两个观测点A 和B,某日两个观测点的林场人员分别测到C 处出现火情发生.在A 处测到火情在北偏西40°方向,而在B 处观测到火情在北偏西60°方向,已知B 在A 的正东方向10千米处.现在要确定火场C 距A 、B 多远?将此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在△ABC 中,已知∠CAB =130°,∠CBA =30°,AB=10千米,求AC 与BC 的长”.这就是一个解三角形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学习一些解三角形的必要知识,今天要探究的是解三角形的第一个重要定理——正弦定理,由此展开新课的探究学习.图1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阅读本章引言,明确本章将学习哪些内容及本章将要解决哪些问题?②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任意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否得到直角三角形中边、角量化的准确表示?③由②得到的关系式,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否仍然成立?④正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它吗?你能用哪些方法证明它?⑤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一些怎样的解三角形问题呢?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章引言,通过台风问题点出本章数学知识的某些重要的实际背景及其实际需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解三角形知识的必要性.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怎样在航行途中测出海上两个岛屿之间的距离?怎样测出海上航行的轮船的航速和航向?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关系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本章将要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并学习应用这两个定理解三角形及解决测量中的一些问题.关于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其数量关系.先观察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如图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图2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c a =sinA,c b =sinB, 又sinC=1=c c ,则A a sin =B b sin =Cc sin =c. 从而在Rt △ABC 中,A a sin =B b sin =Cc sin . 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呢?教师引导学生画图讨论分析.如图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asinB=bsinA,则.A a sin =Bb sin同理,可得C c sin =Bb sin . 从而A a sin =B b sin =Cc sin .图3(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解法类似锐角三角形的情况,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上面的讨论和探究,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上述等式都成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角形中的重要定理——正弦定理.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上述的探究过程就是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即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情况进行证明.教师提醒学生要掌握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分类证明思想,同时点拨学生观察正弦定理的特征.它指出了任意三角形中,各边与其对应角的正弦之间的一个关系式.正弦定理的重要性在于非常好地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的一种准确的数量关系.因为如果∠A<∠B,由三角形性质,得a<b.当∠A 、∠B都是锐角,由正弦函数在区间(0,2π)上的单调性,可知sinA<sinB.当∠A 是锐角,∠B 是钝角时,由于∠A+∠B<π,因此∠B<π-∠A,由正弦函数在区间(2π,π)上的单调性,可知sinB>sin(π-A)=sinA,所以仍有sinA<sinB.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除了上述的证明方法以外,教师点拨学生也可以借助于向量方法或利用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知识证明正弦定理.平面几何法:如图4,在△ABC 中,已知BC=a,AC=b,AB=c,作△ABC 的外接圆,O 为圆心,连结BO 并延长交圆于C′,设BC′=2R,则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可以得到∠BAC′=90°,∠C=∠C′,图4∴sinC=sinC ′=R c 2. ∴Cc sin =2R.同理,可得A a sin =2R,Bb sin =2R. ∴A a sin =B b sin =Cc sin =2R. 这就是说,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上述关系式均成立,因此,我们得到等式A a sin =B b sin =Cc sin . 这种证明方法简洁明快.在巩固平面几何知识的同时,将任意三角形与其外接圆联系在一起,且引入了外接圆半径R,得到A a s i n =B b sin =Cc sin =2R 这一等式,其变式为a=2RsinA,b=2RsinB,c=2RsinC,可以更快捷地实现边角互化.特别是可以更直观看出正弦定理描述的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的准确数量关系,为正弦定理的应用带来更多的便利. 向量法证明: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思考向量知识,向量的主要作用之一是讨论几何度量问题,例如,长度和角度问题,从向量数量积的定义:a ·b =|a ||b |cosθ,其中θ为两向量的夹角.我们知道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与它们之间夹角的余弦值有联系.向量的方法为我们探索三角函数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我们曾用它推导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如用它推导正弦定理首先需考虑通过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sinθ=cos(90°-θ)将正、余弦转化,这一转化产生了新角90°-θ,这就为辅助向量j 的添加提供了线索.证明过程如下:(1)如图5,△ABC 为锐角三角形,过点A 作单位向量j 垂直于AC ,则j 与AB 的夹角为90°-A,j 与的夹角为90°-C.图5 由向量的加法原则可得AC +CB =AB ,为了与图5中有关角的三角函数建立联系,我们在上面向量等式的两边同取与向量j 的数量积运算,得到j·(AC +CB )=j AB , 由分配律可得j·AC +j·CB =j·AB . ∴|j|||cos90°+|j|||cos(90°-C)=|j|||cos(90°-A).∴asinC=csinA.∴A a sin =Cc sin . 同理,可得C c sin =B b sin .∴. A a sin =B b sin =Cc sin (2)如图6,△ABC 为钝角三角形,不妨设A>90°,过点A 作与垂直的单位向量j,则j 与的夹角为A-90°,j 与CB 的夹角为90°-C. 由A =+,得A j j j ∙=∙+∙,即a·cos(90°-C)=c·cos(A-90°),∴asinC=csinA. ∴A a sin =Cc sin .图6同理,可得B b sin =Cc sin . ∴A a sin =B b sin =C c sin . (3)当△ABC 为直角三角形时,A a sin =B b sin =Cc sin 显然成立. 综上所述,正弦定理对于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均成立.课本上用坐标法结合向量很巧妙地证出了正弦定理,过程如下:如图7所示,以A 为原点,以射线AB 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C 点在y 轴上的射影为C′.图7 因为向量与在y 轴上的射影均为|C O '|,即|C O |=|AC |cos(A-90°)=bsinA, |C O |=|BC |sinB=asinB,所以asinB=bsinA, 即A a sin =Bb sin . 同理,A a sin =Cc sin . 所以A a sin =B b sin =C c sin .若A 为锐角或直角,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分析正弦定理可知,应用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解三角形问题:(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角,并由正弦定理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两边,即“两角一边问题”.这类问题的解是唯一的.(2)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计算出另一边的对角的正弦值,进而确定这个角和三角形其他的边和角,即“两边一对角问题”.这类问题的解有时不是唯一的,需根据实际情况分类讨论.讨论结果:①—⑤略.应用示例例1 某地出土一块类似三角形刀状的古代玉佩〔如图8(1)〕,其一角已破损.现测得如下数据:BC=2.57 cm,CE=3.57 cm,BD=4.38 cm,B=45°,C=120°.为了复原,请计算原玉佩两边的长(结果精确到0.01 cm).(1) (2)图8活动:如图8(2)所示,将BD,CE 分别延长相交于一点A.在△ABC 中,已知BC 的长及角B 与C,可以通过正弦定理求AB,AC 的长.解:将BD,CE 分别延长相交于一点A.在△ABC 中,BC=2.57 cm,B=45°,C=120°,A=180°-(B+C)=180°-(45°+120°)=15°. 因为A BC sin =BAC sin , 所以AC=A B BC sin sin =15sin 45sin 57.2. 利用计算器算得AC≈7.02(cm).同理,AB≈8.60(cm).答:原玉佩两边的长分别约为7.02 cm,8.60 cm.点评:(1)此类问题结果为唯一解,学生较易掌握,如果已知两角及两角所夹的边,也是先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80°求出第三个角,再利用正弦定理.(2)解三角形的实际问题中,数字计算往往较繁,可借助计算器或其他的计算工具.变式训练在△ABC 中(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1)已知c=3,A=45°,B=60°,求b;(2)已知b=12,A=30°,B=120°,求a.解:(1)∵C=180°-(A+B)=180°-(45°+60°)=75°,B b sin =Cc sin ,∴b==AB c sin sin 75sin 60sin 3≈1.6. (2)∵A a sin =Bb sin , ∴a=120sin 30sin 12sin sin =B A b ≈6.9. 点评:此题为正弦定理的直接应用,意在使学生熟悉正弦定理的内容,可以让数学成绩较弱的学生在黑板上解答,以增强其自信心.例2 台风中心位于某市正东方向300 km 处,正以40 km/h 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距离台风中心250 km 范围内将会受其影响.如果台风风速不变,那么该市从何时起要遭受台风影响?这种影响持续多长时间(结果精确到0.1 h)?活动:这是本章章头引言提到的问题,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动手先画图,加强直观感知,明确两解的实际情况.这样学生在运用正弦定理求边、求角时,会感到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流畅. 如图9所示,设该市在点A,台风中心从点B 向西北方向移动,AB=300 km.在台风中心移动过程中,当该中心到点A 的距离不大于250 km 时,该市受台风影响.图9解:设台风中心从点B 向西北方向沿射线BD 移动,该市位于点B 正西方向300 km 处的点A. 假设经过t h,台风中心到达点C,则在△ABC 中,AB=300 km,AC=250 km,BC=40t km,B=45°, 由正弦定理ABC C AB B AC sin sin sin sin ==, 知sinC=25325045sin 300sin == AC B AB ≈0.848 5. 利用计算器算得角C 有两个解:C 1≈58.05°,C 2≈121.95°.当C 1≈58.05°时,A=180°-(B+C 1)≈180°-(45°+58.05°)=76.95°,所以BC 1=45sin 95.76sin 250sin sin 1=B A AC ≈344.4(km), t 1=404.344401=BC ≈8.6(h). 同理,当C 2≈121.95°时,BC 2≈79.83 km,t 2≈2.0 h.t 1-t 2≈8.6-2.0=6.6(h).答:约2 h 后将要遭受台风影响,持续约6.6 h.点评:通过本例我们发现,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会出现两解的情况.变式训练1.在△ABC 中,已知a=60,b=50,A=38°,求B(精确到1°)和c(保留两个有效数字).解:已知b<a,∴B<A,因此B 也是锐角.∵sinB=6038sin 50sin=a A b ≈0.513 1, ∴B≈31°.∴C=180°-(A+B)=180°-(38°+31°)=111°.∴c=38sin 111sin 60sin sin =A C a ≈91. 点评:同样是已知两边和一边对角,但可能出现不同结果,应强调学生注意解题的灵活性,对于本题,如果没有考虑角B 所受限制而求出角B 的两个解,进而求出边c 的两个解.此题属于a≥b 这一类情形,有一解,也可根据三角形内大角对大边、小角对小边这一边角关系来排除B 为钝角的情形.教师可点拨学生模仿例题,先画图观察.2.在△ABC 中,已知a=28,b=20,A=120°,求B(精确到1°)和c(保留两个有效数字).解:∵sinB=28120sin 20sin=a A b ≈0.618 6, ∴B≈38°或B≈142°(舍去).∴C=180°-(A+B)=22°.∴c=120sin 22sin 28sin sin =A C a ≈12. 点评:(1)此题要求学生注意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对于角B 为钝角的排除也可以结合三角形小角对小边性质而得到.本题中A 为钝角且a>b,所以有一解,可让学生画图观察.(2)综合上述例题要求学生自我总结正弦定理的适用范围,已知两角一边或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3)对于已知两边夹角解三角形这一类型,将通过下一节所学习的余弦定理来解.例3 在△ABC 中,A=45°,B ∶C=4∶5,最大边长为10,求角B 、C,外接圆半径及面积S.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条件B ∶C=4∶5,由于A+B+C=180°,由此可求解出B 、C,这样就转化为已知三个角及最大角所对的边解三角形,显然其解唯一,结合正弦定理的平面几何证法,由此可解三角形,教师让学生自己探究此题,对于思路有阻的学生可给予适当点拨.解:由A+B+C=180°及B ∶C=4∶5,可设B=4k,C=5k,则9k=135°,故k=15°.那么B=60°,C=75°.由正弦定理R=︒2sin7510=5(26-), 由面积公式S=21bc·sinA=21c·2RsinB·sinA=75-253. 点评:求面积时,b 未知但可转化为b=2RsinB,从而解决问题.变式训练1.在△ABC 中,(a 2+b 2)sin(A-B)=(a 2-b 2)sinC,则△ABC 是…( )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或直角三角形解析:运用正弦定理a=2RsinA,b=2RsinB 以及结论sin 2A-sin 2B=sin(A+B)sin(A-B), 由(a 2+b 2)sin(A-B)=(a 2-b 2)sinC,∴(sin 2A+sin 2B)sin(A-B)=(sin 2A-sin 2B)sinC=sin(A+B)·sin(A-B)·sinC.若sin(A-B)=0,则A=B.若sin(A-B)≠0,则sin 2A+sin 2B=sin 2C ⇒a 2+b 2=c 2.∴△ABC 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故选D.答案:D2.在△ABC 中,若acosA=bcosB,则△ABC 的形状是( )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答案:D3.已知△ABC 中,A ∶B ∶C=1∶2∶3,那么a ∶b ∶c 等于( )A.1∶2∶3B.3∶2∶1C.1∶3∶2D.2∶3∶1答案:C例4 如图10,在△ABC 中,=(x,y),=(u,v).求证:△ABC 的面积S=21|xv-yu|.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三角形面积入手,借助向量的模的运算解决.图10证明:S=21|AB |·|AC |sinA=21=21=21=21因为=(x,y),=(u,v), 所以S=2122222)())((yu xu v u y x +-++ =212yu)-(xv=21|xv-yu|. 点评:通过本例体现三角与向量的交汇,突出向量的工具性.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1和练习2.课堂小结1.先由学生回顾本节课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及解三角形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两解的情况应怎样理解.2.我们在推证正弦定理时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分类讨论思想,以“直角三角形”作为问题情境,由此展开问题的全面探究;同时结合平面几何知识、结合向量的数量积与三角函数的关系,我们又探究了正弦定理的另外两种证明方法.要注意领悟这些证明方法的思想内涵,并要求学生课下继续探究正弦定理的其他证明方法.作业1.课本习题2—1 A 组3、4.2.预习下一节余弦定理.设计感想本教案设计思路是:立足于所创设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反思的过程,使学生成为正弦定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受创造的快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本教案的设计流程清晰流畅,环环相扣,课堂容量较大,时刻注意引导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另一方面注意妥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优秀5篇)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优秀5篇)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余弦定理》是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以及必修4中的任意角、诱导公式以及恒等变换,为后面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一个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边与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有关等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⒈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斜三角形⒈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余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运用余弦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通过本节的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三)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运用余弦定理探求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与之有关的计算问题,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以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是: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说学情从知识层面上看,高中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从能力层面上看,学生初步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斜三角形问题的技能;从情感层面上看,学生对教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不够均衡。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4篇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4篇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学问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学校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亲密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亲密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
因此,正弦定理的学问特别重要。
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同学,同学们已经把握了基本的三角函数,特殊是在一些特别三角形中,而同学们在解决任意三角形的边与角问题,就比较困难。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究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推断解的个数。
(依据我的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以及教学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几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析:学问目标:理解并把握正弦定理的证明,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力量目标:探究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用归纳法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推导得出正弦定理,让同学感受数学公式的干净对称美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法学法分析:教法:采纳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同学自主和合作沟通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觉”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同学的思维由问题开头,到猜测的得出,猜测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学法:指导同学把握“观看——猜测——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实行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学问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
让同学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看,类比,思索,探究,动手尝试相结合,增添同学由特别到一般的数学思维力量,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假如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胜利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 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同学关心别人的热忱和学习的爱好,从而进入今日的学习课题。
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1.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正弦定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根本问题。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拟,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根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表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根本应用。
难点: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sin sin sin abcABC==,接着就一般斜三角形进行探索,发现也有这一关系;分别利用传统证法和向量证法对正弦定理进行推导,让学生发现向量知识的简捷,新颖。
教学用具:直尺、投影仪、计算器 〔四〕教学设想 [创设情景]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探索研究] (图1.1-1)在,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C c==,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A B C==C a B(图1.1-2)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bAB=, C同理可得sin sin cbC B =, b a从而sin sin abAB=sin cC=A c B(图1.1-3)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教案(3课时)
第一课时 1.1.1 正弦定理教学要求: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1. 讨论:在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有哪些?(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如何解直角三角形?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2. 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称为解三角形. 已学习过任意三角形的哪些边角关系?(内角和、大边对大角) 是否可以把边、角关系准确量化? →引入课题:正弦定理 二、讲授新课:1. 教学正弦定理的推导:(1)特殊情况: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 sin A =c a sin B =cbsin C =1 即c =sin sin sin a b cA B C==. (2) 能否推广到斜三角形? (先研究锐角三角形,再探究钝角三角形) ① 如图(一),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 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sin CD a B b A ==,则sin sin a bA B=. 同理,sin sin a c A C =,从而sin sin sin a b cA B C==. ② 如图(二),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sin CD a B b A ==,则sin sin a bA B=. 设边AC 上的高是BE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 a A c BE sin sin ==, 则sin sin a bA B=,同理可证sin sin a c A C =,从而sin sin sin a b c A B C ==(思考如何作高?),【图(一)】【图(二)】(3)其它证法: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 当中有:S △ABC =111sin sin sin 222ab C ac B bc A ==.两边同除以12abc 即得:sin a A =sin b B =sin c C. 证明二:(外接圆法)如图所示,∠A =∠D ,∴2sin sin a aCD R A D===, 同理sin b B =2R ,sin c C =2R .所以sin a A =sin b B =sin c C=2R 7、(2011全国)△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己知s i n c s i 2s i n s i na A C a Cb B +=. (I )求B ; (Ⅱ)若075,2,A b ==a c 求,. 【解析】(I)由正弦定理得222a cb +=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 b a c ac B =+-.故cos 2B =,因此45B =(II )sin sin(3045)A =+ sin 30cos 45cos30sin 45=+=故sin 1sin A a b B =⨯==sin sin 602sin sin 45C c b B =⨯=⨯=证明三:(向量法)过A 作单位向量j 垂直于AC ,由AC +CB =AB 边同乘以单位向量j得:AC ·j +CB ·j =AB·j ,CB ·1cos ∠= AB ·2cos ∠⇒CAB AB ACB CB ∠⋅=∠⋅sin sin 故ACB AB CAB CB ∠=∠sin sin .同理得:ABCACCAB CB ∠=∠sin sin .所以ABCACACB AB CAB CB ∠=∠=∠sin sin sin(4) 正弦定理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基本应用: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2.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在∆ABC 中,已知045A =,060B =,42a =cm ,解三角形.分析已知条件 → 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 → 示范格式 → 小结:已知两角一边 ② 出示例2:045,2,,ABC c A a b B C ∆==中,求和.分析已知条件 → 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 → 示范格式 → 小结: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 ③练习:060,1,,ABC b B c a A C ∆==中,求和.在∆ABC 中,已知10a =cm ,14b =cm ,040=A ,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边长精确到1cm ) ④ 讨论: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如何判断解的数量?3. 小结:正弦定理的探索过程;正弦定理的两类应用;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的讨论. 三、巩固练习:1.已知∆ABC 中,∠A =60°,a =sin sin sin a b cA B C++++.2. 作业:教材P5 练习1 (2),2题.第二课时 1.1.2 余弦定理(一)教学要求: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向量方法证明余弦定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1. 提问:正弦定理的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基本应用?2. 练习:在△ABC 中,已知10c =,A =45︒,C =30︒,解此三角形. →变式3. 讨论: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求出此角的对边? 二、讲授新课:1. 教学余弦定理的推导:① 如图在ABC ∆中,AB 、BC 、CA 的长分别为c 、a 、b . ∵AC AB BC =+ ,∴()()AC AC AB BC AB BC ∙=+∙+222AB AB BC BC =+∙+222||||cos(180)AB AB BC B BC =+∙-+222cos c ac B a =-+.即2222cos b c a ac B =+-,→② 试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c a b ab C =+-.③ 提出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用符号语言表示2222cos a b c bc A =+-,…等; → 基本应用:已知两边及夹角 ④ 讨论:已知三边,如何求三角?→ 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b c a A bc+-=,…等.⑤ 思考:勾股定理与余弦定理之间的关系? 2.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 分析已知条件 → 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 → 示范求b→ 讨论:如何求A ?(两种方法) (答案:b =060A =) → 小结:已知两边及夹角②在∆ABC 中,已知13a cm =,8b cm =,16c cm =,解三角形.分析已知条件 → 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 → 分三组练习 → 小结:已知两角一边 3. 练习:① 在ΔABC 中,已知a =7,b =10,c =6,求A 、B 和C . ② 在ΔABC 中,已知a =2,b =3,C =82°,解这个三角形.4. 小结: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三、巩固练习:1. 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角A . (答案:A =1200)2. 三角形ABC 中,A =120°,b =3,c =5,解三角形. → 变式:求sin B sin C ;sin B +sin C .3. 作业:教材P8 练习1、2(1)题.第三课时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练习)教学要求: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 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1. 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2. 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 二、讲授新课:1. 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① 出示例1:在△ABC 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i ) A =6π,a =25,b =; (ii ) A =6π,a =,b =;(iii ) A =6π,a ,b =; (iiii ) A =6π,a =50,b = 分两组练习→ 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②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 (A为锐角时)已知边a,b和∠A有两个解仅有一个解无解CH=bsinA<a<ba=CH=bsinAa<CH=bsinA②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i) A=23π,a=25,b=(ii) A=23π,a=25,b=2. 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①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 A∶sin B∶sin C=6∶5∶4,求最大角的余弦.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②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求最大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结论:活用余弦定理,得到:=+⇔⇔∆>+⇔⇔∆<+⇔⇔222222222是直角是直角三角形是钝角是钝角三角形是锐角a b c A ABCa b c A ABCa b c A∆是锐角三角形ABC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cos cosb Cc B=,试判断△ABC的形状.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3. 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三、巩固练习:1. 已知a、b为△ABC的边,A、B分别是a、b的对角,且sin2sin3AB=,求a bb+的值2. 在△ABC中,sin A:sin B:sin C=4:5:6,则cos A:cos B:cos C=.3. 作业:教材P11 B组1、2题.。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概念;2.学会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内容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概念;2.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3.解三角形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解三角形问题的策略与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三角函数知识,如正弦、余弦的定义等;(2)提出问题: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那么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是否存在类似的关系呢?2.授课(1)讲解正弦定理的概念:正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各边的长度与它们所对的角的正弦值成比例,即a/sinA=b/sinB=c/sinC(2)讲解余弦定理的概念:余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任意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乘以它们夹角的余弦值的两倍,即a^2=b^2+c^22bccosA(3)举例讲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例1:已知三角形ABC中,a=8,b=10,C=60°,求边c的长度;例2:已知三角形ABC中,a=5,b=7,c=9,求角A的大小。
3.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2)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解答,并对解答过程进行点评。
4.解三角形问题(1)讲解解三角形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一:正弦定理法;方法二:余弦定理法;方法三:正切定理法。
(2)举例讲解解三角形问题的策略与技巧:例3:已知三角形ABC中,a=6,b=8,A=30°,求角B和角C的大小;例4:已知三角形ABC中,a=5,b=7,c=9,求角A的大小。
(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1.复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概念及应用;2.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解题能力;3.遇到问题,积极思考,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概念、应用及解三角形问题,使学生掌握了这两种定理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高中数学必修五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编号19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习目标**1.掌握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2.理解正余弦定理在讨论三角形边角关系时的作用;3.能应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4.能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一、重点知识梳理: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 。
正弦定理的变式:(1)(2)(3)2、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C B A ,,和它们所对的边c b a ,,叫做三角形的 ,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它元素的过程叫做 。
3、余弦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2===c b a余弦定理的变式: .________________cos ______;__________cos ______;__________cos ===C B A4、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可分别解决下列那种问题 ①已知三角形三边;②已知三角形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③已知三角形两边与第三边的对角;④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⑤已知三角形两角与任一边;⑥已知三角形一个内角与它所对边之外的两边。
5、三角形常用的面积公式:(1)(2)(3)二、基础检测:引入:在任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即 A a sin =B b sin =Cc sin ,那么这个等式是否适合其他的任意三角形? 例(1)已知:在ABC ∆中, 45=∠A , 30=∠C ,10=c ,解此三角形。
(2)已知:在ABC ∆中, 45=∠A ,6=AB ,2=BC ,解此三角形。
引入:在任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三边满足勾股定理,那么对于一般三角形的三边是否具有什么关系?例(1)在△ABC 中,若︒===120,1,1C b a ,求c ;(2)△ABC 三边的长37,4,3===c b a ,求最大角;三、合作探究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解三角形时是否有解,若有解,有几个解(1)120a b A === (2)60,48,60a b B ===(3)7,5,80a b A === (4)14,16,45a b A ===2、根据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形状(1)在ABC ∆中,cos 4cos 3A bB a ==; (2)在ABC ∆中,sin 2sin cos A C B =; (3)在ABC ∆中,已知cos cos cos a A b B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3、已知钝角ABC ∆中,90B >,25,1,4a x b x c =-=+=,求x 的取值范围4、已知圆内接四边形ABCD 的边长分别为AB=2,BC=6,CD=DA=4,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四、课堂小结1.正余弦定理的特殊功能是边角互换,即利用它们可以把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也可以把角的关系转化为边的关系。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4篇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4篇教案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它可以反映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总体设计和思路尤其是教学态度认真与否的重要尺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感谢您的欣赏。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2.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二、讲授新课:1.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①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分两组练习→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②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②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2.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①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角的余弦. 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②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求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3.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三、巩固练习:3.作业:教材P11B组1、2题.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2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重要性:正、余弦定理是学生学习了平面向量之后要掌握的两个重要定理,运用这两个定理可以初步解决几何及工业测量等实际问题,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的有力工具。
(2)重点、难点。
重点:正余弦定理的证明和应用难点:利用向量知识证明定理(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要学生掌握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和内容;②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③了解向量知识的应用。
【精品】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辅导教案
2、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平面图形中线段长
[典例] 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D⊥CD,AD=10,AB=14,∠BDA=60°,∠BCD=135°,求出BC的长.
[活学活用]
如图所示,在△ABC中,已知B=45°,D是BC边上一点,AD=5,AC=7,DC=3,求AB.
课堂总结
1.辨明两个易误点
(1)在利用正弦定理解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求出其他的边和角时,有时可能出现一解、两解或无解,所以要注意分类讨论.
(2)在判断三角形形状时,等式两边一般不要约去公因式,应移项提取公因式,以免漏解
2.三角形解的判断
3.特别强调:把a=2Rsin A,b=2Rsin B代入已知等式,可将边角关系全部转化为三角函数关系.
4.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角用余弦定理时可能有两个解,注意用三边长度关系特点进行取舍.课后作业。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三个典型例子,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正、余弦定理,三角函数公式及三角形有关性质求解三角形问题.3.通过正、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问题时沟通了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三角函数的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可能,从而从本质上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2.难点: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教法与学法1.教法选择:启发引导,讲练结合,归纳总结;2.学法指导: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来拓展关于解三角形的各种题型及其解决方法.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三、思维拓展,课堂交流四、归纳小结,课堂延展1.教材地位分析“正余弦定理”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它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是“正弦定理、正余弦定理”教学的第三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在课型上属于“习题教学课”.布鲁纳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因此,做好“正余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2.学生现实状况分析学生已经了解正余弦定理,但是应用不熟练,容易出现的误区:(1)在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的条件下,求其它边角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都可解决.解题时,一定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恰当的选用定理运用好的方法解题.同时,使用正弦定理求角时,要特别小心,不能出现漏解或是增解的情况.(2)在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时,必须注意“三角形内角和为0180”、“在一个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等三角形中的边角等量关系、边角的不等关系及内角和关系对角范围的制约,以免产生错解.。
高中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优秀教学设计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三角形中的相关结论2.三个基本定理定理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内容变形公式例题1.在ABC ∆中,,75,45,30===C A AB 则BC =( )A.33-B.2C.2D.33+2.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3π=A ,3=a ,b=1,则c=3.已知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2,53cos =B (1)若b=4,求sinA 的值(2)若ABC ∆的面积为4,求b,c 的值练习1.在△ABC 中,acosB=bcosA,则△ABC 一定是( ) A 等边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D 直角三角形 2.在△ABC 中,AB =1,B C =2,B =60°,则AC = 。
3.在△ABC 中,内角A,B,C 的对边分别是a,b,c ,若223a b bc -=, sin 23sin C B =,则A=(A )030 (B )060 (C )0120 (D )01504.在△ABC 中,内角A,B,C 的对边分别是a,b,c ,已知)2(2c b c b +=, 若6=a ,87cos =A ,求△ABC 的面积1..若△ABC 的三个内角满足sin :sin :sin 5:11:13A B C =,则△ABC (A )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B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C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D)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2.在中。
若,,,则a= 。
3. 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2a =,2b =,sin cos 2B B +=,则角A 的大小为 .ABC ∆1b =3c =23c π∠=4.ABC 中,D 为边BC 上的一点,33BD =,5sin 13B =,3cos 5ADC ∠=, 求AD5.在△ABC 中,内角A,B,C 的对边分别是a,b,c ,且bc a c b +=+222(1)求角A 的大小(2)若A C B 2sin sin sin =⋅,试判断△ABC 的形状 练习1.在ABC ∆中,AB=3,AC=2,BC=10,则AB AC ∙= ( ) A .23- B .32- C .32 D .232.已知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导语】高考竞争异常激烈,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秋天到了,而你正以凌厉的步伐迈进这段特别的岁月中。
这是一段青涩而又平淡的日子,每个人都隐身于高考,而平淡之中的张力却只有真正的勇士才可以破译。
为了助你一臂之力,老师高中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三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助你金榜题名!
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
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
2.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
①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分两组练习→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
②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
②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
①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
sinA∶sinB∶sinC=6∶5∶4,求角的余弦.
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
②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求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
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
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