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技术创新现状的比较

合集下载

安徽省自主创新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自主创新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自主创新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吴雪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摘要】安徽省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性转变,是支撑和引领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本文基于对安徽省自主创新现状的解析,着重分析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并就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若干措施,希望能对安徽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安徽,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安徽省自主创新对策近年来安徽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关于自主创新要有更大作为的指示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安徽的自主创新。

从创奇瑞名牌开始,奇瑞在创新中的快速发展,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有力地带动安徽省从南到北形成一批企业自主创新的典型。

以合肥做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引领,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作为基础,安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了全国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安徽省自主创新现状1.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为实现安徽自主创新有更大作为,省委、省政府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到“十一五”末,安徽省R&D经费内部投入是“十五”末的3.59倍,占财政支出比例达1.32%,从2010年全国各省R&D经费支出总量来看,安徽省位居全国第十四位。

按R&D研究机构分,包括自然科学、农业科学等五大门类;按国民经济行业分,涵盖三次产业;按机构类型分,既包括政府部门,也包括校地结合、与境外机构合办、企业合办等。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新体系。

2.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基础研究代表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2010年,全省基础研究经费内部支出达11.82亿元,是2004年的1.96倍,年均增长16.06%,占全部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为7.22%,居创新试点省之首,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技术创新迅猛开发变化科教兴皖成就斐然

技术创新迅猛开发变化科教兴皖成就斐然

技术创新迅猛发展科教兴皖成就斐然——新中国成立60周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五新中国的成立,为科技事业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高举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旗帜,大力实施“科教兴皖”、“创新推动”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全省科技事业发展步入了跃升期,科技实力迅速增强,科技成果大量涌现,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安徽注入了不竭活力和强大动力。

一、科技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省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全省科研机构、科技队伍迅速发展,到1958年底,各级各类研究机构达1607个。

但由于“大跃进”的失误,科技工作存在脱离实际、机构盲目设置的情况。

1962-1965年,通过一系列调整与定位,全省科技工作渡过了一段平稳发展期。

“文革”时期,我省科技管理和研究机构被撤销或遭到破坏,科技事业处于停滞状态,科技人员身处逆境,但仍在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1977年省委召开的“向科学进军大会”标志着我省科学事业春天的到来。

一是全面恢复以及重新组建科技管理和科研机构,“文革”中被撤消或遭到破坏的科技管理和研究机构以及群众科技团体相继恢复,科技情报网络逐步建立。

特别是组建了中科院合肥分院,国务院有关职能部门也在皖组建了一些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基础学科和应用科学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的提高。

二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一方面积极平反知识分子中的冤假错案,另一方面调整用非所学的知识分子的工作。

同时,出台发掘人才、大胆提拔使用科技人员、提高科技人员待遇的多项政策,稳定壮大了科技队伍。

1987年,全省全民所有制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近28万人,科技人员的素质也有所提高,专业构成趋于合理。

20世纪90年代小平南巡讲话后,我省作出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决定》等政策措施,出台了《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安徽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和《安徽省专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别是为保证经济跨越式发展,提出了“科教兴皖”战略,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促进了我省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

安徽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比较实证研究

安徽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比较实证研究
步 与 对 策 ,0 9 7 4 :O3 . 2 0 ,2 ( ) 3 一2
[ ] 天津 市发 展和 改革委 员会 . 津 市应 对 气候 变化 方 案[ B 7 天 E/ OL . tp / www.jp . o . n 2 1— 31 . ] ht :/ t c g v c ,0 00 — 2 d
张 克 荣
( 阳 师 范 学 院 经 济 与 商 业 学 院 , 徽 阜 阳 2 64 ) 阜 安 3 0 1
摘 要 : 用 因 子 分 析 法 对 安 徽 1 运 7个 城 市 的 工 业 企 业 发 展 状 况 和 技 术 创 新 指 标 进 行 了 比较 。提 取 了各 个
城 市企业 在机构 设施 、 力 资源 、 业资产 和经 费投入 、 新 效果 、 人 企 创 的 主成分 因子信息 , 对各城 市工业 整体发展 水平 和企业科 技 竞争 能 力进行 了比较 , 并 以期 为安 徽 省经 济研 究 和发 展规 划的制 定提供 参考 。
文 章 编 号 :0 174 ( 0 10 —0 00 1 0 —3 8 2 1 ) 90 5 —5
定 的评 价 指 标 体 系 。本 文 采 用 以 下 研 究 方 案 与 思 路 :
0 引 言
改革 开 放 以 来 , 徽 省 经 济 已进 入 工 业 化 中 期 发 安 展 阶段 , 业 企 业 的 技 术 创 新 水 平 得 到 显 著 的 提 升 。 工 但 同 时 , 内各 地 区企 业 发 展 不 平 衡 突 出 , 别 是 近 几 省 特 年 各 区 域规 模 以 上 企 业 的 技 术 创 新 的 差 距 不 断 扩 大 , 这 不 利 于 全 省 经 济 的 协 调 、 持 续 发 展 。创 新 就 是 一 可

安徽省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评价分析

安徽省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评价分析

安徽省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评价分析近年来,安徽省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为安徽省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安徽省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角度出发,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对策略。

一、现状分析安徽省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近年来得到了重视和支持,相关政策措施也得到了落实和执行。

通过对安徽省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1.创新成果丰硕安徽省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涉及到高新技术领域的成果尤为突出。

例如,安徽省机电集团成功开发了一款采用全新数字化技术的汽车变速器;安徽省冶金集团开发了一款新型耐热钢材;安徽省煤炭集团研制了高效、低耗的智能煤矿机器人等。

2.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为推动自主创新,安徽省国有企业逐年增加研发投入。

2019年,安徽省国有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超过800亿元,其中中央企业投入研发经费占比79.6%,地方国企投入研发经费占比20.4%。

其中,能源、化工、材料、工业制造等领域的研发投入额最高。

3.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安徽省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并逐渐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安徽省国有企业实行“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政策,注重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人才,同时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二、问题分析虽然安徽省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需要面对一些问题和挑战:1.创新能力不足安徽省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与国内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企业相比,创新能力还有一定差距。

其原因在于,一些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不灵活、压缩自主创新的空间,研发人才和创新资源相对单一等问题。

2.科技成果及时转化率低安徽省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科技成果的应用落地和产业化有待提高。

目前,安徽省国有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比较低,造成了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3.跟踪创新发展趋势不足安徽省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以往是按照产业部署来推进研发工作,但是缺乏对国内外创新发展趋势的跟踪研究,未能及时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和趋势。

安徽省科技资源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安徽省科技资源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上不断突破创新 .呈现 出持续快速增
从科技机 构 资源方面看 ,06年 长趋势 20
从 重 大科 学技 术 成 果 方 面 看 ,
万人 .0 8年安徽省科技 活动人 员约 安 徽 省 科 技 机 构 数 为 15 20 0 7个 。0 8 2 0 2 0 0 6年安徽 省重大科学技 术成果 5 3 8 20 为1 5万人。2 0- 20 年 间, 06 0 8 科技 活 年 安 徽 省 科技 机 构数 为 13 5 3个 , 这 项 .0 7年安徽 省重 大科 学技 术成果 在
的培养也 是一个循 序渐进 的过程 . 这 挥 出团 队 实力 。
往往会使科技人 力资源总量呈波浪式 向前推进 。 2 . 科技产 出成果
求也 高. 它的增长是一个缓慢 的过程 ,
加 之 需要 环 境 给 予刺 激 .所 以 增 速缓
、 科技 பைடு நூலகம்源的投入 会带来一定的科 慢 且 波 动 明 显 从技 术 市场成 交额 方 面看 ,0 6 20 从科技 财 力资源方 面看 ,0 6年 技 产出.而科技产 出主要从 科技 成果 20
年里有较 大幅度增长 ,且 年均增长速 省政 府越 来越 重视科技 机 构的作 用 , 省 重 大科 学技 术 成果 增加 了 1. 4 %, 6
.% 0 度较 为稳 定.但是科技人 力资源容 易 所有的技术与专利都需要 实验 室与研 年 均 增 长也 仅 为 7 6 ,增 速 较 为缓 受 到 周 围环 境 的影 响 .是 围绕 宏 观 经 究所等科研机构的 支撑和依托 .同时 慢 这是 因为 . 大科学技 术成果的科 重 济 环境 而上 下 波动 的 . 同 时科技 人 才 科技人 员只有 处于科技 机构 中才能发 技含量 高.对科技 资源投入 的质 量要

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

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


指标名称 2 0 年综 合指标 2 0 年 09 0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升
2 0 年分项指标排名 09






AHI I C &EHOOY l NUS E E TCNLG i N C
妻 堡 决策参考 l
。 一 。
安徽区 域创新
潘 勇
《 中国区域创新 能力报告 (0 9》 2 0 )
20 0 9年安 徽 区域创 新 能力 综合 上 ,每亿元科技 活动经 费内部 支 出产
五 是 加 强 宣传 . 营造 环 境 . 时吸 适
家级条件 。培育一批 国家企业重点实 培育专项经 费。配套 支持 已获得 国家 开放性研 究等 方面的平 台作 用。
验 室及其省部共建培育基地 .进 一步 重点实验 室及其省部 共建培 育基地立
设 的领 先地 位
巩 固安徽 省在 中部地 区的实验载体建 项的依托单位 , 重点遴选 、 培育一批省 引社会 资源建立联合基金 。通过加 强 级( 重点 ) 实验 室竞争 国家级 目标。 对省 自然科学基金设立与实施 1 年 来 5 这对安徽省现有的实验载体建设
三 是 重 点 围绕 技 术 创 新 工程 试 点 的数据分析与绩效统计 , 印发 自然科 学
也提 出新 的需求, 以现有专项 经费, 不 工作 “ 大产 业” 十 中的 高新技 术企 业 、 基金绩效宣传册. 同时加大 自然科学基
足以支撑企业省级( 重点) 实验 室建设 创新 型企业及行 业龙头 骨干企业 , 建 金 日常 宣传力度 . 突出应用性基础研 究 的工作布局
(o9 》 2 0 ) 为基础 , 阐述 了安徽 区域 创新 力 、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 5个指标的 位 。

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

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

分析contents •引言•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总体评价•创新能力细分指标分析•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升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定义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指的是安徽省内各个地区在科技、经济、社会等领域中,通过创新活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升级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能力。

意义区域创新能力是现代区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于促进安徽省的经济转型、增强地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定义与意义•目的:通过全面、客观地评价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了解各地区创新能力的现状与特点,识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推动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评价与分析的目的数据来源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局、科技厅等政府部门的公开数据,以及各类学术研究报告和调查问卷。

研究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安徽省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数近年来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对比分析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安徽省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数位居前列,显示出较强的区域创新能力。

数据统计创新能力综合指数VS创新能力排名与比较全国排名在全国各省份中,安徽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排名逐年提升,显示出安徽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劲势头。

比较分析与周边省份相比,安徽省在区域创新能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优势分析•产业基础:安徽省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为区域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研实力:安徽省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实力雄厚,为区域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不足分析•人才流失:尽管安徽省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但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一些优秀科研人才流向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影响了安徽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安徽制造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安徽制造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安徽制造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的全方位转型升级,安徽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其制造业也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本文将对安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一、安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安徽省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安徽省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制造业的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升级。

特别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例如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已经成为安徽省制造业的重要支撑。

2. 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安徽省在制造业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安徽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力量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实现。

在高技术制造、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安徽省的企业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逐渐涌现,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3. 区域产业布局合理在安徽省的制造业发展中,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大中城市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

这些地方以其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成为各类企业投资兴业的首选。

同时,安徽省还积极推动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鼓励农民转型升级,助力制造业的脱贫攻坚。

二、安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 加快创新驱动转型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竞争加剧和技术革新的不断推进,安徽省的制造业发展迫切需要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安徽省应该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制造业人才。

同时,要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吸引技术精英和创新人才投身制造业发展。

3. 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当前制造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方向。

安徽省应积极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加大对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

安徽发展现状优缺点

安徽发展现状优缺点

安徽发展现状优缺点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的一个发展中的省份。

下面是该省的发展现状的优缺点:优点:1. 地理位置优越: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内陆,靠近沿海地区,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

2. 资源丰富:安徽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稀土等,这些资源为省内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3. 产业结构较为完善:安徽省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完善,既有传统的农业、制造业和能源产业,也有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这种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 科教实力较强:安徽省拥有一批优秀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这些机构为省内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缺点:1.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GDP总量较小,人均收入较低,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

2. 基础设施不完善:安徽省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交通运输等方面存在不足,这给企业的运作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

3. 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安徽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如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这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

4. 人才流失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安徽省存在一定的人才流失现象,优秀人才更倾向于到发达地区工作和生活,这给省内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总的来说,安徽省在发展中具有一些优势,如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和产业结构完善,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问题和人才流失。

未来,安徽省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培养和留住人才,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基于DEA的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基于DEA的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基于DEA的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构建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投入产出主成分指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明确了安徽省在技术创新能力上的优势和不足,剖析了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标签: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DEA)1 概述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放缓的势头,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依靠低成本要素优势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已经无力拉动中国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呈现出很强的区域化特征的今天,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正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和区域竞争参与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谁的创新能力强,谁就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只有通过加快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弥补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效率下降带来的损失,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立足改革攻坚,突出以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提出把“建设创新安徽,加快转型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改革攻坚“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全面加快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导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导的转变。

从最初的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再到创新型省份,我省创新的步伐越迈越大,领域越来越宽,内涵越来越丰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由科技部发布的《全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3》显示,安徽省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

但应该看到,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省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创新能力结构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安徽科技创新报告

安徽科技创新报告

安徽科技创新报告一、引言安徽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报告旨在分析安徽省科技创新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安徽的科技创新发展。

本报告将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安徽省科技创新的现状、科技创新的特点和趋势以及推动科技创新的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安徽省科技创新的现状安徽省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地区,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安徽省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目前,安徽省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影响力。

同时,安徽省还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

四、科技创新的特点和趋势1.开放合作:科技创新已经从封闭的孤立个体创新发展为开放合作的创新模式。

安徽省在推动科技创新过程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优秀科研人才和技术资源,打造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

2.跨界融合:科技创新的领域正从传统的单一学科延伸到各个领域的交叉融合。

安徽省通过提供支持政策和建设创新平台,推动不同领域的技术和知识相互结合,促进创新的跨界合作。

3.产学研结合:安徽省强调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将科技创新与生产力有效结合起来。

这种模式能够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提升创新的实效性。

科技创新的未来趋势是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

五、推动科技创新的建议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徽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以下是几点建议:1.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安徽省应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财政科技创新经费的比例。

安徽工业技术创新 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安徽工业技术创新 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维普资讯
交易看 ,0 6年来 自高校的应用 成果 占 比不到 1%, 20 0 低


安 工 部 技 创 中 在 问 ● 徽 业 门 术 新 存 的 题
于高校研 发投入所 占比例 。 二是科研院所力 量不足 。 基础
理论研究 院所主要服务 于国家高科技战略 ,由于缺乏与
中的成本 和收益关注不够 ,导致科研与经济建设 关联 度
贸一体化 的生产型单位 , 单体效益上升 , 但是社会化的技 术开发 、 服务 、 咨询功能下降 。由于技术供 给与产业需求
脱节 . 历年 的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只有 1%. 5 企业技术难 题本地征解率只有 3 %。三是企业 已成为科技投入和研 0
2 . 财税政策支持 不够 自主创新需要连续的投入 , 在较 大的风险 , 要政 存 需
点 由具体 的项 目安排 和支持 ,转移到对全社会科技活动
组织和协调方 面 , 采用市场机 制 , 整合科 技资源 , 在企业 自主创新 中发挥更 大作用 。
4建立和 完善产 学研 结合 制度 , . 推进 以企业 为主体
活动 。
3加 强 体 制 改 革 与 创 新 , 成 政 府 与 市 场相 结 合 的 . 形
二、 因 析 原 分
1 . 产学研合作制度不健全

科 技 创 新 推 进 机 制
从 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 问题 。加速工业部 门 技术进步 , 需要深化宏观 管理体制 改革 、 科技体 制改革 、 企业制度改革等。宏 观管理体制改革重在 营造 良好 的经 济秩序 , 减少审批环节 和事项 。 科技体制改革关键是改革 分配制度 , 培植科技人力 、 物力 、 组织资源。 企业 制度改革 要完善提高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 的机制 ,尤其是对 国有企 业制度的改革 , 要形成 自主创新 的内在激励机制。 建立政 府与市场相结 合的科技创新推进机制 ,政府应将工作重 由于科研 院所管理体制与企业制度差别造成 的体制 障碍 , 以及 产学研合作体在成果 分享 、 人员流动 、 知识产

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着诸多问题,成为阻碍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分别从企业外部环境方面和内部环境方面阐述了影响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各个问题分别从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两方面来给于相应的对策,希望以此来解决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存在的问题,推动安徽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

标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文化;环境1 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1.1. 外部环境方面1.1.1 传统社会文化观念安徽人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思想,缺乏谋求大发展的雄心、闯荡大市场的勇气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而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是培育创新人才和获取创新成果的温床,构建激励创新的社会文化对于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至关重要。

1.1.2 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法规的正确规范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工业化国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活动往往制定了特别的法律文件或条款。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针对中小企业和技术创新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但是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关于技术创新的立法不系统,没有专门的技术创新法,从而阻碍了技术创新的发展。

1.1.3 市场环境的完善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公平竞争等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中,企业才能更好的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企业市场环境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垄断因素的存在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竞争机制的不健全;其次,我国市场结构中普遍存在着集中度障碍和规模经济障碍;最后,创新技术交易的市场交易制度不健全。

而以上问题在经济原本就不发达的安徽就更加突出。

1.2 内部环境方面1.2.1 企业文化安徽省中小企业的大多企业家都缺乏勇于创新和敢于拼搏的创新精神,甚至有一些企业家不思进取抱着得过且过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安徽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则少之又少,大多中小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管理不善,与其他发达省份同类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可言。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0年第8期“十三五”以来,安徽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环境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市场配置创新资源成效显著,吸纳和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均实现高速增长。

2019年,全省吸纳和输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062.73亿元,为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支撑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安徽省技术市场发展现状1.技术交易情况2016年,全省认定登记输出技术合同12966项,合同成交额217.37亿元,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67.65万元。

2019年,全省认定登记输出技术合同19538项,合同成交额449.61亿元,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30.12万元(见图1)。

2016年全省认定登记吸纳技术合同13011项,合同成交额201.67亿元,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55万元。

2019年,全省认定登记吸纳技术合同20297项,合同成交额610.01亿元,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00.54万元(见图2)。

2019年全省输出技术平均单项合同成交额较2016年增长了37.26%,吸纳技术平均单项合同成交额较2016年增长了93.9%。

2016年全省输出与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基本持平,而2019年吸纳技术较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高出了160.4亿元。

2016年以来,全省技术输出合同成交额平均增长率为35.61%,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平均增长率为67.49%,于2018年底提前完成了《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预期目标。

2016年全省输出到省内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03.93亿元,占全部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的47.81%;2019年全省输出到省内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287.46亿元,占全部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的63.94%。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技术创新更为活跃,创新需求更为旺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技术交易成果的含金量更“十三五”以来安徽省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文/任建松1李金根2(1.安徽省科学技术厅2.安徽省科技研究开发中心)摘要:本文分析“十三五”以来安徽省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科技创新政策成效分析与建议

安徽省科技创新政策成效分析与建议

三项专利( 发明、 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 安徽省三项专利申 请和授权量均呈现稳步 人员投入产出比较低。 2 0 1 2 年安徽省私 授权量和科研人员论文发表量是衡量科技 增长态势, 但增长比例波动较大( 见表 2 、 表 文发表量在全国排名第2 9 位. 连续 3
^ n ^ 一 * H
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 究分析 , 总结实施成绩和存在不足, 有利于 芜蚌 自
二 、安徽 省 科 技 创 新 中存
主 要问题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创新 明晰科技创新政策的未来走向, 提高政策的 工程试点省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 安徽的科技创新能 成果加速涌现 。 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 并带动 科学性, 进而推动安徽省整体科技创新。 创新环境有一定基础和优势,但与北

A N H — U S C — I E N C — E 一 T E C H N O
苎 l & L O G Y j l 1 I 交流与探讨 ~ ^ , I l ‘ J J ・ r J
安徽 省 科技 创新 政 策
成 效 分 析 与 建 议
赵 惠
( 安徽 省科 学技 术 情报研 究所 )
表过论文
2 . 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自 主创新。 健全
能力还有待提高。另据安徽省发改委统计。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2 0 1 1 年, 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国的 目 前, 安徽的 科技产出水平较低. 专利数
3 . 企业自 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据2 0 0 8 - - 2 0 1 1 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3 . 8 %, 但研发经费只占全国的2 6 %。 调查显 量和论文产出数相对有限。有必要通过科技
1 . 科技投入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研发经费投入是衡量地区科技创

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

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
行聚类的过程及其结果 ,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范德成、 周 豪( o) 2 6 0 根据对各要素的分析 , 构建 了一套评价 区域技
二、 安徽 省技 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 系的构建及
评价方法

) 指标体系的建立
基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原则 、 系
统性原则 、 操作性原则、 比性原则术创新体系提出了一些建 议; 王秀芳( 0 ) 2 3 0 对安徽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优势与劣 势及技术创新状况分析 ,提出了一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的对策。这些主要都是从定性方面对安徽省技术创新能 力进行分析。 也有一些学者通过定量分析, 比如主成分分 析、模糊积分等方法对安徽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汽 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等进行了研究 , 但是 , 目 就 前来看 , 建立一套新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并且通过定 量分析的方法对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研究的 人寥寥无几, 这就使本文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的信 用担保体系。 积极发挥金 融机构对增强技 术创新能力的作用。
【 关键词】 安徽省; 技术创新能力; 因子分析;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F7 40 【 文献标识码】 B
丹、 阚磊 ( 1) 用 主成 分 分析 法 , 用统 计 软件对 重庆 2 0 0 利 运
随着 经 济 全球 化 的加 快 发 展 ,区域 竞 争 变 得 日益
洪功翔 , 杜
( 安徽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 安徽
【 摘

马鞍山 230 ) 402
要】 通过构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 系 进行评价及 实 分析发现 : 证 安徽省 20 年至 20 年在技 术创新投入 、 06 08
产出、 支撑、 扩散能力方面, 自身看呈上升趋势 , 与中部六省相 比较 , 中下等水平。 从 但 处于 安徽省应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多元化政府 财政投入体 系, 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的环境 , 高技术创新 的扩散能力 , 提 建立和完善支持创 新型企业科研发展

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摘要:科技创新包括了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两者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内涵。

科技创新指数是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变化程度的一个相对数。

文章在国内外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安徽特有的基本情况,建立了一套安徽省科技创新评价指数体系,并详细阐述了该指数的指标选择和指标的测算方法,测算了安徽省各市的科技创新指数并进行排序,为各市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指数;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C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2003105Abstrac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 innovation comprises innov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which have different research objects and cont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ex is a relative number that reflects the degree of change in the innov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 region or a country. Based on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facts in Anhui province,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on of the innov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nhui province,and illustrates the choice of indicato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the indicators,measures the index of innov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ach of the 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and arrange them in order so as to be of referential valu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Key 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novation index;innovation capability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处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的阶段,区域创新能力居中部第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区域技术创新是地区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发挥关键性作用。

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与国内其他技术创新发展较快的省市,如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区相比,安徽省的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对安徽省整个区域的技术创新现状进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提高区域内技术创新效率和能力,实现安徽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1 安徽省技术创新投入的比较分析1.1 评价指标根据科技统计数据可知,科技投入情况由全社会的R&D经费、全社会的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专业技术人员数、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这些指标来衡量。

本文把它们整合成三部分来研究。

第一部分是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安徽省技术创新现状的比较分析司玉辰 庞 莹(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摘要:近年来,安徽省技术创新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不足。

为提高安徽省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有必要对技术创新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然后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文章就全国的31个地区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绩效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出安徽省的技术创新水平,最后针对分析结果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区域经济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9-0004-042012年第29期(总第236期)NO.29.2012(CumulativetyNO.236)4 知识产权为会展业发展保驾护航会展业与知识产权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保驾护航。

知识产权制度是现代科技、文化和经济活动中通行的游戏规则,也是大量的市场主体——企业竞争的利器,而会展事业是一个开放的、正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行业。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展业发展的一次阶段性的总结,更是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一次极度考验。

相信随着我国企业家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和社会保护知识产权体系的完善,困扰我国产业界多年的侵权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1] 叶开.展览会与知识产权[J].中国广告,2005,(1).[2] 赵莉.世博会与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会展,2004,(5).[3] 王保伦.会展经营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蒋志培.入世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2002.[5] 许海峰.知识产权诉讼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 (澳)克里斯托弗・阿勒.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协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钱龙(1976-),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

(责任编辑:王书柏)5由R&D人员数表示;第二部分是科技研发投资的资金投入,由全社会的R&D经费表示;第三部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由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表示。

由《2010年科技统计数据》中整理出全国31个省市的R&D人员、R&D费用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数据。

然后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K-means 聚类分析和两步聚类分析,得到下面的各种聚类表格。

1.2 实证分析结果表1 最终聚类中心间的距离表2 最终聚类中心表3 聚类成员表4 每个聚类中的案例数1.3 结果分析结合上面表中的数据可以得知:(1)由最终聚类中心间的距离表可以知道,各个类别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说明聚类分析能够较好地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描述。

所以,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的类别也是可信的。

(2)最终聚类中心把这些数据分为了四种类别:第一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最多、R&D经费支出最多、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排第二位;第二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R&D经费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都排第三位;第三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排第二位,R&D经费支出排第二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排第一位;第四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R&D经费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三方面都是最少的。

所以,可以把全国的科技资源投入分为四个水平:很高投入水平(第一类别)、高投入水平(第三类别)、一般投入水平(第二类别)、低投入水平(第四类别)。

(3)由聚类成员表可知,第一类别的地区有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第二类别的地区有天津、辽宁、安徽、山东、河南;第三类别的地区只有上海;第四类别的地区有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福建、江西、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4)结合每个聚类中的案例数表和(2)分析可知,全国的地区科技投入存在着差异性。

很高投入水平和高投入水平的地区都是沿海地区的省市,中部、西南和东北这些地区的科技投入都属于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5)由此可知安徽省的科技资源投入是属于第二种类别,即R&D人员、R&D经费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都排第三位。

可以说安徽省的科技资源投入是处于全国的一般投入水平。

6表5 成员类别分布类别地区1北京、广东、江苏、浙江2天津、辽宁、安徽、山东、河南3上海4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福建、江西、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 安徽省的创新绩效的比较分析2.1 评价指标由安徽省的科技统计年报可知,衡量科技创新绩效的指标有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每百万人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论文发表数、科技成果登记数和奖励情况、技术市场成交额。

本文为了统计数据的方便,选择了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这两个指标进行分析。

从《2010年科技统计数据》中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的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并对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和两部聚类分析,得到下面各表格。

2.2 实证分析结果表6 最终聚类中心间的距离表7 最终聚类中心表8 聚类成员表9 每个聚类中的案例数2.3 结果分析由上面的表可知:(1)由最终聚类中心间的距离表可知,各个类别之间的距离较远,说明这样的分类比较有效和能较好地描述类别之间的差异性。

所以,下面通过聚类分析而得到的类别是可信的。

(2)由最终聚类中心表可知,全国的31个省市的科技产出情况分为四种类别:第一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是最多的;第二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排第二位;第三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排第三位;第四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最少的。

可以把它们分为四个阶段:科技产出水平很高(第一种类别)、科技产出水平高(第二种类别)、科技产出水平一般(第三种类别)、科技产出水平低(第四种类别)。

(3)由聚类成员表可知,属于第一类别的地区只有江苏;第二类别的地区有广东、浙江;第三类别的地区有北京、四川、上海、山东;第四类别的地区有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安徽、福建、江西、河南、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4)结合每个聚类中的案例数表和(2)分析可知,全国的科技产出水平的差异性大。

通过百分比的计算可知,科技产出水平很高的地区只占3.2%,科技产出水平高的地区占6.5%,科技产出水平一般的地区占12.9%,而科技产出水平低的地区比例高达77.4%。

(5)结合上面所陈述的情况可知,安徽省的科技产出属于第四类别,即科技产出水平处于全国的科技产出水平的低位置上。

表10 每个聚类中的案例数类别地区1江苏2广东、浙江3北京、四川、上海、山东4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安徽、福建、江西、河南、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3 结论:安徽省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1)由分析可知,尽管我省科研经费投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投入资源处在全国的平均水平,我国的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2%(2008年),而创新型国家的一般标准是不低于2%。

如果是比较人均研发投入的话,就更低了。

我省还需进一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2)在2009年的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评价中,安徽省处在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于40%,但高于30%的地区之中,排在全国31个地区的第23位上,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排名分别为第20位、第16位、第9位。

然而,在知识创造能力方面,安徽省近5年波动较大,虽然2009年的第20位比2008年提高了5位,但是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知识获取能力,安徽省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其排名较2005的第14位有所下滑,但是比2008年上升3位,仅为16位。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波动后,2009年有所提升,居第9位,为近5年新高。

总体来说验证了本文对安徽省技术产出绩效的实证分析结果,安徽省技术创新的产出水平仍处在全国的低水平位置上。

这说明了安徽省没有对资源进行很好的利用,换句话说,在创新活动中,创新资源存在着浪费的情况,没有实现较好的创新效率。

我省在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方面的成效与我省科技进步和创新资源还不相互匹配,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政策措施和创新的体制与机制设计及实施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技术创新尚未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1] 许光英.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效率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3).[2] 任锦鸾.创新机理: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4-87.[3] 仲伟俊,梅侏娥.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45-166.[4] 谭清美,王子龙.区域创新经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6-17.[5] 江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9-61.[6] 张钢,徐乾,等.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网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7-30.[7] 刘凤朝,等.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方法与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8-109.[8] 周勇.集群效应与企业进驻科技园区的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4.[9] A min A,Wilkinson F.Learing,proximity and industrialperformance:an introduction[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23:121-125.[10] 企业经济,2010,(12):20.[11] 蔡庆悦,马光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之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62-64.[12] 夏海钧.中国高新发展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5.[13]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国科技改革与开放3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24、222-227.[14] 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安徽省2009年科技统计报告[R].2010,(1).[15] 中国科技统计/sjkl/kjtjdt/科技统计数据,201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kjtj/.[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18]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19] 贾丽艳,杜强.SPSS统计分析标准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253-279.[20] 万伦来,王立平.统计学原理与应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71-72. 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进步和创新重大政策及体制机制研究(2011AKRK0980) 作者简介:司玉辰(1987-),女,安徽亳州人,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