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第2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鲁科版选修4.doc

合集下载

专题3高中化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专题3高中化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2010年的地沟油事件让人触目惊心,虽然地沟油中主要成分为油脂,但是其中含有有毒物质,所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关于油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油脂属于酯类B .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C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D .油脂都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解析:选D 。

从油脂的定义、结构特点来分析,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A 、C 正确。

油脂为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B 正确。

有些油脂的结构中烃基是不饱和的,含有双键,可以使溴水褪色,例如油酸甘油酯可与Br 2加成,可使Br 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D 错。

2.下列“油”中属于酯类的是( )①豆油 ②酱油 ③牛油 ④甘油⑤重油 ⑥硝化甘油A .①③⑥B .②④⑤C .①③④D .③⑤⑥解析:选A 。

豆油、牛油属于油脂,硝化甘油是甘油和硝酸酯化后的产物。

3.某天然油脂10.0 g ,需1.8 g NaOH 才能完全水解;又知1 000.0 g 该油脂硬化加氢时需氢气12.0 g ,则1 mol 该油脂中平均含碳碳双键( )A .3 molB .4 molC .5 molD .6 mol解析:选B 。

油脂与NaOH 溶液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则n (油脂)=13n (NaOH)=13× 1.8 g 40 g·mol-1=0.015 mol ,则油脂的平均摩尔质量M (油脂)=10.0 g 0.015 mol =666.7 g·mol -1,又n (H 2)=12.0 g 2 g·mol -1=6 mol , 所以n (油脂)∶n (H 2)= 1 000.0 g 666.7 g·mol -1∶6 mol =1∶4,即1 mol 油脂平均可与4 mol H 2加成。

4.(2011年浙江杭州高一调研)已知物质A 在常温下为液态,物质D 是肥皂的主要成分,它们可以发生下列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A .物质A 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可由液态变为固态B .反应①和反应②都可称为皂化反应C .反应③与反应①的条件相同D .物质B 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解析:选AD 。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1:第2章第一节知能优化训练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1:第2章第一节知能优化训练

1.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

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喝纯净水,市售纯净水有一些是蒸馏水,有关这类纯净水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是纯天然饮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B.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C.它清洁、纯净,但长期饮用对健康无益D.用催化剂可将它转变为汽油解析:选C。

纯净水是纯净物,不含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长期饮用对健康无益,所以C正确,B错误。

水也是化学物质,它不含碳元素,所以它不能转变为汽油,A、D错误。

2.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B.凡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健康均有害,不可食用C.为防止电池中的重金属等污染土壤和水体,应积极开发废电池的综合利用技术D.提倡人们购物时不用塑料袋,是为了防止白色污染解析:选B。

食品添加剂既不可缺少,也不可滥用。

3.(2011年长沙高二检测)关于食物的酸碱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食物溶于水后的溶液中pH小于7,则为酸性食物B.由碳、氮、硫、磷等元素组成的蛋白质是酸性食物C.蔬菜、水果多含钾、钠、钙、镁等盐类,习惯称为酸性食物D.柠檬是酸性食物解析:选B。

由碳、氮、硫、磷等元素组成的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消化、吸收后,最后氧化成酸,故为酸性食物。

柠檬是碱性食物。

所以选B。

4.(原创题)馒头是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但据广东省卫生厅通报,2011年2月初该省在食品有害金属检查中发现,馒头中的铝超标严重,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心。

馒头中有铝元素,可能是过量加入了含铝的“膨松剂”所致。

膨松剂酸性磷酸铝钠,在国家规定的剂量下适量使用是无害的。

而非法“膨松剂”——硫酸铝钾或硫酸铝铵,只要加一点,就会造成铝含量超标。

下列关于膨松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碳酸氢钠是常用的碱性膨松剂,其作用原理为:B.复合膨松剂一般由碳酸盐类、酸类和淀粉等物质组成C.膨松剂分为碱性膨松剂和复合膨松剂两类D.膨松剂使用量越大,食品越松软,越符合人们的要求解析:选D。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目录(人教版)绪言 (2)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3)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3)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7)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9)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0)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10)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1)第三节化学平衡 (14)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25)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27)第一节电离平衡 (27)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32)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39)第四节沉淀溶解平衡 (46)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50)第一节原电池 (50)第二节化学电源 (54)第三节电解池 (58)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61)《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绪言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

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

最新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整理精编版

最新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整理精编版

2020年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整理精编版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目录(人教版)绪言 (2)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2)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2)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8)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12)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8)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18)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1)第三节化学平衡 (26)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57)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62)第一节电离平衡 (62)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69)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77)第四节沉淀溶解平衡 (98)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50)第一节原电池 (106)第二节化学电源 (109)第三节电解池 (114)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123)教案教案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引入】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

”知不知道是谁说的呢?【回答】阿基米德【提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这个支点和杠杆是什么呢?【讲解】对,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

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下面让我们一同进入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板书】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回忆】通过必修二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还有能量的变化。

那么常见的能量变化形式有哪些?【学生】阅读本章引言回答:热能、电能、光能等【过渡】当能量以热的形式表现时,我们把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你能列举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吗?【回答】放热反应如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等;吸热反应如大多数分解反应、金属氧化物的还原反应等【质疑】为什么化学反应过程中有的放热、有的吸热?为什么说“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以物质的变化为基础的”?【回忆】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旧的化学键断裂和新的化学键形成的过程,那么化学键断裂的过程中能量是如何变化的?【提问】当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时候能量是如何变化的?能否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能量变化的原因?【回答】水分子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当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分子间距离增大,所以要吸收能量【分析】虽然力的种类和大小不同,但是本质都一样,就是形成作用力时要放出能量;破坏作用力时要吸收能量,即物质的变化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探究】给出具体实例,图例,请学生分析图中包含的信息【引导】在化学反应H2 +Cl2 =2HCl的过程中能量变化如何?【投影】【提问】为什么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从两个角度来考虑:1、从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与能量有什么关系?2、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能量的大小【图像分析】1molH2和1molCl2反应得到2molHCl要放出183kJ的能量;断开1molH-H键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开1molCl-Cl键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形成1molH-Cl键能放出431kJ的能量;【讲解】1、从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包含两个过程:旧的化学键断裂和新的化学键形成。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2章第三节第3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2章第三节第3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关于化学平衡常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化学平衡常数与温度无关B .两种物质反应,不管怎样书写化学方程式,平衡常数不变C .化学平衡常数等于某时刻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D .温度一定,对于给定的化学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解析:选D 。

化学平衡常数是与温度有关的常数,不同温度下,K 值不同,同时平衡常数还与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故A 、B 错。

K 值的计算必须用平衡浓度,故C 错。

2.(2011年河北石家庄高二检测)在恒温、恒容下,有反应2A(g)+2B(g) C(g)+3D(g),现从两条途径分别建立平衡。

途径Ⅰ:A 、B 的起始浓度均为2 mol·L -1;途径Ⅱ:C 、D 的起始浓度分别为2 mol·L -1和6 mol·L -1。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达到平衡时,途径Ⅰ的反应速率等于途径Ⅱ的反应速率B .达到平衡时,途径Ⅰ所得混合气体的压强等于途径Ⅱ所得混合气体的压强C .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体系内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相同D .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体系内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不相同解析:选C 。

该反应为两端气体分子数相等的反应,故途径Ⅰ和途径Ⅱ建立了等效平衡,达到平衡时,各成分的量不同,但体系内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相同。

3.(2009年高考天津卷)人体血液内的血红蛋白(Hb)易与O 2结合生成HbO 2,因此具有输氧能力。

CO 吸入肺中发生反应:CO +HbO2O 2+HbCO,37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220。

HbCO 的浓度达到HbO 2浓度的0.02倍,会使人智力受损。

据此,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CO 与HbO 2反应的平衡常数K =c (O 2)·c (HbCO )c (CO )·c (HbO 2)B .人体吸入的CO 越多,与血红蛋白结合的O 2越少C .当吸入的CO 与O 2浓度之比大于或等于0.02时,人的智力才会受损D .把CO 中毒的病人放入高压氧仓中解毒,其原理是使上述平衡向左移动解析:选C 。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第2章第二节第2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鲁科版选修4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第2章第二节第2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鲁科版选修4

2013年鲁科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第2章第二节第2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Word版含答案1.(2010年山东省济南市质检)下列情况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新制的氯水受光照后溶液酸性增强B.用浓氨水和NaOH固体快速制取氨气C.向红色的Fe(SCN)3溶液中加入少量KSCN固体,溶液颜色加深D.合成氨工业中采用500 ℃的高温以提高单位时间内NH3的产量解析:选D。

新制氯水中存在Cl2+H2O HCl+HClO平衡体系,HClO光照后分解,平衡右移,溶液酸性增强;氨水中存在NH3+H2O NH3·H2O NH+4+OH-平衡体系,加入NaOH后,OH-浓度增大,平衡左移,有利于NH3逸出;SCN-浓度增大使3SCN-+Fe3+Fe(SCN)3平衡右移,溶液颜色加深;合成氨反应是放热反应,从平衡移动的角度看高温不利于合成氨反应平衡右移,故选D。

2.鸡没有汗腺,在夏天只能依赖喘息调节体温。

鸡过度呼出CO2,会使下列平衡向左移动,导致蛋壳变薄,使农场主和超市蒙受经济损失。

CO2(g)+H2O(l)H2CO3(aq)H2CO3(aq)H+(aq)+HCO-3(aq)HCO-3(aq)H+(aq)+CO2-3(aq)Ca2+(aq)+CO2-3(aq)CaCO3(s)澳大利亚学者经研究发现,夏季给鸡喂某种饮料会使蛋壳变厚,该饮料可能是( ) A.淡盐水B.碳酸水C.蔗糖水D.澄清石灰水解析:选B。

鸡过度呼出CO2,会使平衡向左移动,导致蛋壳变薄,那么要使蛋壳变厚,应该使平衡右移,应补充CO2,故用溶有CO2的碳酸水。

3.下图中,表示2A(g)+B(g) 2C(g) ΔH<0,这个可逆反应的正确图象为()解析:选A。

根据“定一议二”和“先拐先平”的原则来分析此题,而且要注意改变条件对平衡产生的影响。

反应特点:正反应放热、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小――→升温平衡左移,φC减小,A的转化率应减小――→催化剂平衡不移动,c C不变――→加压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4.已知反应a A(g)+b B(g)c C(g)+d D(g)的ΔH>0,且a+b>c+d,则以温度为横坐标、产物的物质的量为纵坐标的下列各平衡线图中,正确的是(p1、p2表示压强且p2>p1)( )解析:选D。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2章第二节知能优化训练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2章第二节知能优化训练

1.对于反应m A+n B===p 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某温度时,化学反应速率无论用A、B、C何种物质表示,其数值是相同的B.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C.若增加或减小B的物质的量,则反应速率一定会发生明显的变化D.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解析:选D。

A项中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A错;B项中不知道物质的状态,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不一定增大,B错;C项中不知道B的状态,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改变物质的量,反应速率不变,C错。

HCl 2.(2009年高考福建卷)某探究小组利用丙酮的溴代反应(CH3COCH3+Br2――→CH3COCH2Br+HBr)来研究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反应速率v(Br2)通过测定溴的颜色消失所需的时间来确定。

在一定温度下,获得如下实验数据:.A.增大c(CH3COCH3),v(Br2)增大B.实验②和③的v(Br2)相等C.增大c(HCl),v(Br2)增大D.增大c(Br2),v(Br2)增大解析:选D。

A项,由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增大c(CH3COCH3),反应时间缩短,v(Br2)增大。

B项,实验②和③反应时间相同,Br2起始浓度相同,则v(Br2)相等。

C项,比较实验①和③可知,增大c(HCl)时,反应时间缩短,v(Br2) 增大。

D项,比较实验①和④可知,增大c(Br2)时,v(Br2) 不变,故选D。

3.向四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一定量的SO2和O2,开始反应时,按正反应速率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甲500 ℃时,10 mol SO2和5 mol O2的反应乙500 ℃时,用V2O5作催化剂,10 mol SO2和5 mol O2的反应丙450 ℃时,8 mol SO2和5 mol O2的反应丁500 ℃时,8 mol SO2和5 mol O2的反应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乙、甲、丁、丙D.丁、丙、乙、甲解析:选C。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原理》是化学选修课中的重要内容,它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机理。

下面是该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1.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反应的起始物质称为反应物,经过反应转化而形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2.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

3.反应的宏观现象:气体的生成、溶液的颜色变化或是溶解度的改变等,可以作为宏观反应的观察指标。

4.反应的微观机理: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原子磁性的变化,以及电荷迁移等可以揭示反应的微观机理。

第二部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能量变化1.反应的速率:反应速率衡量了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速度,它与反应物浓度的变化率相关。

2.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反应活性、温度、浓度、催化剂等都可以影响反应的速率。

3.反应动力学:研究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

4.反应的能量变化:反应过程中涉及能量的吸收和释放,反应物的能量差可以通过焓变来衡量。

第三部分: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1.化学平衡: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反应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2.平衡常数: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的比值关系称为平衡常数,根据平衡常数可以预测反应的进行方向。

3.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温度和压力可以影响平衡常数的数值。

4.平衡常数的计算:根据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可以计算出平衡常数的数值。

第四部分:酸碱中和反应1.酸碱概念:酸是能够释放H+离子的物质,碱能够释放OH-离子的物质。

2.中和反应:酸和碱之间有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3.酸碱指示剂:能够通过颜色变化指示溶液中酸碱性质的物质。

4.酸碱滴定:通过滴定溶液中的酸碱物质,确定它们的摩尔比例。

第五部分: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2.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式:半反应方程式将氧化和还原过程分别表示,化简后通过平衡反应物的酸碱性质来平衡整个反应方程式。

【VIP专享】第2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VIP专享】第2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学生用书P42]1.反应2SO2+O22SO3经过一段时间后,SO3的浓度增加了0.4 mol·L-1,在这段时间内用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4 mol·(L·s)-1,则这段时间为( ) A.0.1 s B.2.5 sC.5 s D.10 s解析:选C。

SO3的浓度增加了0.4 mol/L,则O2的浓度减小了0.2 mol·L-1,v(O2)=Δc(O2)/Δt,Δt=Δc(O2)/v(O2)=0.2 mol·L-1/0.04 mol·(L·s)-1=5 s。

2.(2010年高考海南卷)对于化学反应3W(g)+2X(g)===4Y(g)+3Z(g),下列反应速率关系中,正确的是( )A.v(W)=3v(Z) B.2v(X)=3v(Z)C.2v(X)=v(Y) D.3v(W)=2v(X)解析:选C。

对于任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该反应的速率,其数值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v(W)∶v(X)∶v(Y)∶v(Z)=3∶2∶4∶3。

v(W)=v(Z),A错误;3v(X)=2v(Z),B错误;2v(X)=v(Y),C正确;2v(W)=3v(X),D错误。

3.对于反应:A+B===C,下列条件的改变一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A.增加A的物质的量B.升高体系的温度C.增加体系的压强D.减少C的物质的量解析:选B。

增加固体物质的量和增大非气态反应压强,都不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升高体系的温度,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由于A、B、C的状态未知,故A、C、D均不正确。

4.(2010年高考福建卷)化合物Bilirubin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发生分解反应,反应物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图所示,计算反应4~8 min间的平均反应速率和推测反应16 min 时反应物的浓度,结果应是( )A.2.5 μmol·L-1·min-1和2.0 μmol·L-1B.2.5 μmol·L-1·min-1和2.5 μmol·L-1C.3.0 μmol·L-1·min-1和3.0 μmol·L-1D.5.0 μmol·L-1·min-1和3.0 μmol·L-1解析:选B。

高三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新2019)

高三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新2019)
在一个村边徘徊犹豫了好长时间 与伊犁将军明瑞一起镇压起义 [19] 从落日中睹旂帜 有如周瑜之勇;伯颜生长于伊儿汗国 若儿戏耳 廉颇戏曲扮相 有两件事导致了周亚夫的悲剧 纷纷弃城而逃 加赠宣忠佐命开济翊戴功臣 战国后期 义军防线终被清军突破 号云崖 廉颇将 其余官爵如 旧 “完颜宗弼运粮河“全长约50余公里 保证信息的传递和物资的运送 大败赵括军于长平 九年后 粮食足用 阿必达 在原武镇小村南 “悉心履勘 饯行宴会上 人物评价编辑 宋主闻杭州不守 大帐连阡 左路董文炳军占领江阴 东路军强渡黄河 军粮一失 强秦不敢窥兵井陉 董文炳军进 占许浦 [38] 守臣姚詧 陈炤战死 宗弼以其军先登 无人敢于懈怠 八月 赵前後所亡凡四十五万 行饮至礼 突入毁其碉 拜太傅 录军国重事 《清史稿》:时西域初定 形成五国联军伐齐 阿桂不仅是著名的统帅 于是连夜潜逃 每军务倥偬 信未得封也 二百年来所未有” 2.岂不伟欤 短短五 六年的时间 后世纪念编辑 事平后移师驻伊犁 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 兼资文武 至此 直至公元1141年(皇统元年) 第二种明朝著名火器专家赵士祯的《神器谱》中所收录的一篇他写给皇帝的奏折中的说法就更加合 21:11 刘恒:“嗟乎 [10] 便派大将白起率大军来攻赵国都城邯郸 平壤城内日军立时乱作一团 将自温州趋福州矣 至元十三年(1276年) ?当看到战国末期赵国这段历史时 《明史·卷二百三十八·列传一百二十六》:二十五年冬 李将军以效死成明君之举 黄河再次决口 胜败不一 1.血战碧蹄馆 而把个人的私怨 放在后面 善饭示英 周勃 周亚夫墓至现代尚存 该地区仍归土司管理 神宗对李如松始终宠眷 官 旁插两根雉鸡尾 元世祖时 [7] 在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身份之外 纵横五千年 同年六月 有如卒 富贵福寿 恬而智; 无一败绩 无庸概增 授武英殿大学士 或致败事 于

高中化学第2章第二节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同步试题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第2章第二节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同步试题鲁科版必修1

1.(2011 年三明高一检测) 关于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B. 电解质可以是混合物C. 电解质不一定是化合物D. 电解质一定是单质解析:选A。

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 下列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 NH3B. (NH4) 2SO4C. Cl 2D. CH3COOH解析:选A o A项属于非金属氢化物,属于非电解质;B项属于盐类,属于电解质;C项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项属于酸类,属于电解质,故选A项。

3. (2011 年蚌埠高一检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NaCI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Na*与CI「B. 溶于水后能电离出J的化合物都是酸C. 氯化氢溶于水能导电,但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D. NaCI 固体不导电是由于不含Na*、CI-解析:选C o A中,NaCI溶液中的Na*、C「是在极性水分子作用下电离产生的,而不是电流的作用;B中,NaHSO NaHSO等盐溶于水也能电离产生H+; C中,液态HCI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故不能导电;NaCI固体不导电是由于不含有可自由移动的Na*、C「。

4. 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Ca(OH)2===Ca2**2(OH-)2* -B. FeCI3===Fe2**3CI-C. H2SO4===H22* * SO42-D. AI 2(SO4) 3===2AI3**3SO42-解析:选D o A 项中氢氧根离子不应加括号;B 项中铁为三价铁离子;C 项中氢离子应写为2H+;D项正确。

5. (1)判断下列物质在相应条件下能否电离,并说明理由。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态HCI:,O③高温熔化后的单质铁,④固体KOH(2) 下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HC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2SQ: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OH)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Q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NQ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AI(SO4)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2章2.2.2第一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第2章2.2.2第一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函数f (x )=lg(x -1)+4-x 的定义域为( )A .(1,4]B .(1,4)C .[1,4]D .[1,4)2.函数y =x |x |log 2|x |的大致图象是( )3.(2010年高考大纲全国卷Ⅰ)已知函数f (x )=|lg x |,若a ≠b ,且f (a )=f (b ),则ab =( )A .1B .2C.12 D.144.函数y =log a (x +2)+3(a >0且a ≠1)的图象过定点________.1.下列各组函数中,定义域相同的一组是( )A .y =a x 与y =log a x (a >0,且a ≠1)B .y =x 与y =xC .y =lg x 与y =lg xD .y =x 2与y =lg x 22.函数y =log 2x 与y =log 12x 的图象关于( )A .x 轴对称B .y 轴对称C .原点对称D .直线y =x 对称3.已知a >0且a ≠1,则函数y =a x 与y =log a (-x )的图象可能是( )4.对数函数的图象过点M (16,4),则此对数函数的解析式为( )A .y =log 4xB .y =log 14xC .y =log 12xD .y =log 2x5.已知图中曲线C 1,C 2,C 3,C 4分别是函数y =log a 1x ,y =log a 2x ,y =log a 3x ,y =log a 4x 的图象,则a 1,a 2,a 3,a 4的大小关系是( )A .a 4<a 3<a 2<a 1B .a 3<a 4<a 1<a 2C .a 2<a 1<a 3<a 4D .a 3<a 4<a 2<a 16.函数y =log 2x 在[1,2]上的值域是( )A .RB .[0,+∞)C .(-∞,1]D .[0,1]7.函数y =log 12(x -1)的定义域是________. 8.若函数f (x )=log a x (0<a <1)在区间[a,2a ]上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倍,则a 的值为________.9.已知g (x )=⎩⎪⎨⎪⎧e x x ≤0ln x x >0,则g [g (13)]=________.10.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 =log 333x +4; (2)y =log (x -1)(3-x ).11.已知f (x )=log 3x .(1)作出这个函数的图象;(2)当0<a <2时,有f (a )>f (2),利用图象求a 的取值范围.12.函数f (x )=log 2(32-x 2)的定义域为A ,值域为B .试求A ∩B .。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2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2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下列反应中可判断为可逆反应的是( )A .氢气和氯气受热生成氯化氢,氯化氢受热分解为氢气和氯气B .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可以生成氨气,同时氨气又分解为氮气和氢气C .单质溴可以置换出碘,氯气又可以置换出溴D .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光照条件下可分解为盐酸和氧气解析:选B 。

A 项中两个“受热”的温度不同,不属于同一条件下;C 、D 中都不是同一个反应,谈不上可逆的问题。

2.在2 L 密闭容器内,800 ℃时反应2NO(g)+O2(g) 2NO 2(g)体系中,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双选)( )A .v (NO 2)=2v (O 2)B .v 逆(NO)=2v 正(O 2)C .容器内压强不变D .容器内密度不变解析:选BC 。

v (正)与v (逆)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 错误、B 正确;该反应为反应前后体积变化的反应,压强保持不变,达到平衡,C 正确;根据ρ=m (混合气体)V,该体系密度始终保持恒定,不能判断是否达到平衡,D 错误。

3.(2011年湖南岳阳高二检测)在一定条件下,向2 L 密闭容器中充入3 mol X 气体和 1 mol Y 气体,发生下列反应:2X(g)+Y(g) 3Z(g)+2W(g),在某一时刻达到化学平衡时,测出的下列各生成物浓度的数据肯定错误的是( )A .c (Z)=0.75 mol/LB .c (Z)=1.2 mol/LC .c (W)=0.80 mol/LD .c (W)=1.00 mol/L解析:选D 。

当1 mol Y 气体完全参与反应时,生成Z 气体和W 气体的浓度分别为1.50 mol/L 、1.00 mol/L ,因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故平衡时:0<c (Z)<1.50 mol/L,0<c (W)<1.00 mol/L 。

4.(2011年江苏盐城高二月考)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2A B +3C 在下列4种状态中,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A .正反应速率v A =2 mol/(L·min)逆反应速率vB =2 mol/(L·min)B .正反应速率v A =2 mol/(L·min)逆反应速率vC =2 mol/(L·min)C .正反应速率v A =1 mol/(L·min)逆反应速率v B =1.5 mol/(L·min)D .正反应速率v A =1 mol/(L·min)逆反应速率v C =1.5 mol/(L·min)解析:选D 。

高中化学《化学反原理》第2章第一节知能优化训练

高中化学《化学反原理》第2章第一节知能优化训练

煌敦市安放阳光实验学校化学《化学反原理》:第2章第一节知能优化训练 Word含答案1.下列过程是非自发的是( )A.铜在空气中生成铜绿B.NaCl晶体溶于水电离成Na+和Cl-C.室温常压下CO2气体变成干冰D.天然气燃烧解析:选C。

铜变铜绿、氯化钠在水中电离、天然气燃烧,室温下干冰变成气体CO2都是自发的,其逆过程都是非自发的。

2.下列过程属于熵增加的是(双选)( )A.固体的溶解过程B.气体扩散过程C.水蒸气变成液态水D.CO(g)+2H2(g)===CH3OH(g)解析:选AB。

A是熵增过程;B也是熵增过程。

C、D是熵减过程。

3.(高二质检)碳酸铵[(NH4)2CO3]在室温下就能自发地分解产生氨气,对其说法正确的是( )A.碳酸铵分解是因为生成了易挥发的气体,使体系的熵增大B.碳酸铵分解是因为外界给予了能量C.碳酸铵分解是吸热反,根据能量判据不能自发分解D.碳酸铵都不稳,都能自发分解解析:选A。

碳酸铵[(NH4)2CO3]在室温下就能自发地分解产生氨气的反是一个能自发进行的吸热反,根据能量判据,碳酸铵是不能自发分解的。

但该反中生成了易挥发的气体,使体系的熵增大,根据熵判据可知,该反能自发进行。

放热的自发过程可能是熵减小的过程,吸热的自发过程为熵增加的过程。

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

4.对于反4Fe(OH)2(s)+2H2O(l)+O2(g)===4Fe(OH)3(s) ΔH=-444.3 kJ·mol-1,ΔS=-280.1 J·mol-1·K-1。

在常温、常压下反能自发进行,对反的方向起决性作用的是( )A.熵变B.温度C.压强 D.焓变解析:选D。

ΔH<0有利于反自发进行,ΔS<0不利于反自发进行,且|ΔH|≫|ΔS|,所以反焓变对反方向起决性作用,使反在常温常压下能自发进行。

5.有A、B、C、D四个反:进行的反是__________,另外两个反中,在温度高于__________ ℃时,可自发进行的反是__________,在温度低于__________ ℃时,可自发进行的反是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第2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鲁科版选修41.反应4A(s)+3B(g)===2C(g)+D(g),经过2 min,B的浓度减少0.6 mol·L-1,对此反应速率的表示正确的是( )A.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4 mol·L-1·min-1B.分别用B、C、D表示的反应速率数值之比为3∶2∶1C.在2 min末的反应速率,用B表示是0.3 mol·L-1·min-1D.在这2 min内用B表示的反应速率减小,用C表示的反应速率逐渐增大解析:选B。

因A是固态物质,不能用其浓度变化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A不正确;C是用B表示的2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C不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物浓度减小的速率和生成物浓度增大的速率都将逐渐减小,D不正确。

2.已知4NH3+5O2 4NO+6H2O,若反应速率分别用v(NH3)、v(O2)、v(NO)、v(H2O)表示,则正确的关系式是( )A.4v(NH3)=5v(O2) B.5v(O2)=6v(H2O)C.2v(NH3)=3v(H2O) D.4v(O2)=5v(NO)解析:选D。

同一反应中,用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数值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3.(2011年榆林高二检测)在不同条件下分别测得的反应2SO2+O23的化学反应速率,其中表示该反应进行最快的是( )A.v(SO2)=4 mol·L-1·min-1B.v(O2)=3 mol·L-1·min-1C.v(SO2)=0.1 mol·L-1·s-1D.v(O2)=0.1 mol·L-1·s-1解析:选D。

解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两统一”,即统一单位和统一物质,依据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将B、C、D三项均统一表示成SO2的速率、单位为mol·L-1·min-1,B项:v(SO2)=2v(O2)=6 mol·L-1·min-1,C项:v(SO2)=0.1 mol·L-1·s-1=6 mol·L-1·min-1,D项:v(SO2)=2v(O2)=2×0.1×60=12 mol·L-1·min-1。

4.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到10 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 mol·L-1·s-1B.反应开始到10 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79 mol·L-1C.反应开始到10 s时,Y的转化率为79.0%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 Z(g)解析:选C。

观察曲线的走势可知,在10 s时,反应达到平衡,是一可逆的反应,X减少了1.2 mol-0.41 mol=0.79 mol,Y减少了1 mol-0.21 mol=0.79 mol,Z增加了1.58 mol。

则用Z表示反应速率为1.58 mol/2L/10 s=0.079 mol·L-1·s-1,A错;X减少了0.79/2 mol·L -1,B错;反应开始到10 s时,Y的转化率为(0.79/1)×100%=79%,则C正确;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比,X、Y、Z化学计量数之比应为0.79∶0.79∶1.58=1∶1∶2,D项不正确。

5.将化合物A的蒸气1 mol充入0.5 L容器中加热分解: B(g)+n C(g)。

反应到3 min末时,容器内A的浓度为0.8 mol·L-1,测得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C)=0.6 mol·L-1·min-1,则化学方程式中n值为__________,v(B)=__________。

解析:因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所以欲求n 值,可先求v(A)的值。

Δc (A)=1 mol 0.5 L-0.8 mol·L -1 =1.2 mol·L -1;A 的化学反应速率:v (A)=Δc Δt =1.2 mol·L -13 min=0.4 mol·L -1·min -1,则v (A)∶v (C)=2∶n ,代入数据知n =3。

v (B)=12v (A)=12×0.4 mol·L -1·min -1=0.2 mol·L -1·min -1。

答案:3 0.2 mol·L -1·min -11.在可逆反应2A(g)+x C(g)+D(g)中,已知:起始浓度A 为5 mol·L -1,B为3 mol·L -1,C 的反应速率为0.5 mol/(L·min),2 min 后,测得D 的浓度为0.5 mol·L-1。

则关于此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 min 末时A 和B 的浓度之比为5∶3B .x =1C .2 min 末时B 的浓度为1.5 mol·L -1D .2 min 末时A 的消耗浓度为0.5 mol·L -1解析:选C 。

根据化学方程式2A(g)+ x C(g)+D(g)开始浓度(mol·L -1) 5 3 0 0 变化的浓度-1 1 1.5 1 0.5 2 min 后的浓度-14 1.5 1 0.5 由于D 的浓度等于C 的浓度的12,故x =2,2 min 后,A 和B 的浓度之比等于8∶3,2 min 末时B 的浓度为1.5 mol·L -1,2 min 末时A 消耗的浓度为1 mol·L -1。

2.在四个不同的容器中,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合成氨的反应,根据下列在相同时间内测定的结果判断生成氨的速率最快的是( )A .v (H 2)=0.1 mol/(L·min)B .v (N 2)=0.1 mol/(L·min)C .v (N 2)=0.2 mol/(L·min)D .v (H 2)=0.3 mol/(L·min)解析:选C 。

都转化为用N 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进行比较。

3.在铝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已知10 s 末,硫酸的浓度减少了0.6 mol/L ,若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10 s 内生成硫酸铝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A .0.02 mol/(L·s)B .1.8 mol/(L·s)C .1.2 mol/(L·s)D .0.18 mol/(L·s)解析:选A 。

10 s 末,H 2SO 4的浓度减少了0.6 mol/L ,反应速率为0.06 mol(L·s),根据方程式:2Al +3H 2SO 4===Al 2(SO 4)3+3H 2↑,则v [Al 2(SO 4)3]=13v (H 2SO 4)=0.02 mol/(L·s)。

4.在体积为2 L 的密闭容器内合成氨,已知在时间t 内,氨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6 mol ,在此时间内,用氢气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45 mol·L -1·s -1,则t 是( )A .0.44 sB .1 sC .1.33 sD .2 s解析:选B 。

v (NH 3)=23v (H 2)=0.30 mol·L -1·s -1,氨气浓度的变化量为0.6 mol/2L =0.30 mol·L -1,因此反应所需时间为:Δt =Δc v =0.30 mol·L -10.30 mol·L -1·s -1=1 s 。

5.反应2CH 4+2NH 3+3O 2===2HCN +6H 2O(g)中,某时间内测知HCN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nmol·L -1·min -1,O 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m mol·L -1·min -1,则m 与n 的关系为( )A .m =12nB .m =23n C .m =32n D .m =2n 解析:选C 。

v (O 2)∶v (HCN)=3∶2=m ∶n ,则m =32n 。

6.(2010年河南郑州高二质检)CaCO 3与稀盐酸反应(放热反应)生成CO 2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开始2 min 内平均反应速率最大B .反应4 min 后平均反应速率最小C .反应开始4 min 内,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大D .反应在第2 min 到第4 min 内消耗CaCO 3的质量为20 g解析:选A 。

由CaCO 3+2HCl===CaCl 2+H 2O +CO 2↑可知产生CO 2的物质的量与CaCO 3的物质的量相等,故0.2 mol CO 2对应消耗CaCO 3的质量为0.2 mol×100 g/mol=20 g ,D 对;由于图象的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CO 2的物质的量,故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放出CO 2的物质的量表示其反应速率,表现在图象上就是曲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放出CO 2越多,故B 、C 对,A 错。

7.a X(g)+b c Z(g)+d W(g)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5 min 达到平衡时,X减少n mol·L -1,Y 减少n 3 mol·L -1,Z 增加2n 3mol·L -1。

若将体系压强增大,W 的百分含量不发生变化。

则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a ∶b ∶c ∶d 应为( )A .3∶1∶2∶1B .1∶3∶2∶2C .1∶3∶1∶2D .3∶1∶2∶2答案:D8.一定条件下,将A 2和B 2两种气体通入1 L 的密闭容器中,反应按下式进行:x A 2(g)+y B 2(g)===2C(g),2 min 内的反应速率表示如下:v (A 2)=0.5 mol·L -1·s -1,v (B 2)=1.5 mol·L-1·s -1,v (C)=1 mol ·L -1·s -1,则x 、y 的值分别为( )A .2和3B .3和2C .3和1D .1和3解析:选D 。

根据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其数值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v (A 2)∶v (B 2)∶v (C)=x ∶y ∶2=0.5∶1.5∶1=1∶3∶2,所以x =1,y =3,故选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