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部分章节优秀教案设计片段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1《水的组成》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

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

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

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如下: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九年级化学教案(优秀8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优秀8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优秀8篇)九年级化学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铁的重要物理性质2.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现象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教学用具】试管【教学过程】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章中,将主要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我们将介绍铁的一些性质。

以及一些常见金属的知识。

“钢铁”这个名词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钢并不等于铁,虽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性能方面跟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铁的性质。

一、铁的物理性质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克/厘米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都不是纯铁,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熔沸点、密度、导电、导热性质和硬度等方面来研究。

二、铁的化学性质1.铁与氧气的反应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可以氧气中剧烈燃烧,铁还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这些反应能说明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学过铁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怎样的?那么,铁在常温下会不会与氧气反应呢?演示:演示实验6-1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第二、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讨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讨论:怎样防止铁生锈?防止铁生锈可采用将铁与空气隔绝,或保持空气的干燥,当然第二种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采用与空气隔绝,如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一层漆,在一些铁制品表面镀上其他金属或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生锈。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15篇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1)增加学生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三、教学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新分子新物质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引起了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变化。

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并没有改变。

这是从质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一:红磷燃烧现象: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出热量,气球胀大,待装置冷却后,气球变瘪,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

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小结: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提问:是否是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间都存在以上质量关系?这种质量关系是否具有普通意义?探究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

表达式:硫酸铜+铁→铜+硫酸亚铁小结: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1)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的物质(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第二课时【提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板书】2、质量守恒的原因【讲解】这是因为化学的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15篇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

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一、空气的组成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分子和原子一、教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

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

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

关于初三化学教案设计5篇

关于初三化学教案设计5篇

关于初三化学教案设计5篇关于初三化学教案设计5篇想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化学的步骤,我们肯定是需要准备一份教案,里面最好写清楚具体的内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初三化学教案设计例文,希望你喜欢。

关于初三化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水的净化。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农村及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了解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这种净化水的方法;(2)通过对硬水危害的探讨,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的欲望;(2)在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硬水、软水的区别,初步学会过滤和蒸馏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学准备1、准备好一杯浑浊的河水;2、准备过滤、蒸馏所用的仪器、药品以及过滤实验中代用品;3、准备肥皂水、硬水和软水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趣导入出示一杯混浊的河水,一瓶矿泉水从物质的分类上,这两种水属于哪一类物质?里面有哪些物质?海水呢?井水呢?自来水呢?小结: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含有许多可溶性的和不溶性的杂质。

在某些乡村没有自来水,只能饮用河水,那么如何把河水变成生活用水呢?思考回答:属于混合物讨论分析河水、矿泉矿泉水等的.的组成成分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物质、事实出发,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小组交流组织讨论了解原理同学们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使水得到净化,化学教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水的净化》。

下面,我们来了解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水的。

请到过自来水厂的同学介绍自来水厂的净水设备(看图)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大体上是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学生介绍自来水厂的净化设备、净水的过程。

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沉淀、过滤、吸附分别除去什么杂质?2、其中过滤这步操作是怎样进行的?沉淀:除去不溶性杂质;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活动探究锻炼技能学会方法让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体验水的净化过程和过滤操作的要点1、向混浊的河水中加入明矾;2、制作过滤器3、过滤观察实验现象,思考操作要点。

九年级化学课程教案设计范文5篇

九年级化学课程教案设计范文5篇

九年级化学课程教案设计范文5篇九年级化学课程教案设计范文1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提问)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板书)第一节空气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提问)①实验现象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讲解)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九年级化学课程教案设计范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023最新-初三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2023最新-初三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初三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初三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篇一教学目标目标:1、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别变化和变化;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培养学生查阅、观察及抽象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

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

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

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的大小和运动状态。

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5篇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5篇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5篇初三化学教案设计5篇在教化学的时候,你肯定会发现其中很多的知识内容需要用实践来印证,那么不妨写一份教案吧,这样更能让学生们看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化学教案设计例文,希望你喜欢。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2、教学步骤:3、活动与作业: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①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⑥其它(自拟)【点评】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

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初三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0篇)

初三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0篇)

初三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0篇)初三化学教案篇一一、课题初三化学实验复习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②了解常见气体制取的思路,明确所要制取的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能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能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③了解常见气体的干燥与净化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市质检考试题目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在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的缺漏,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②通过问题和习题的设计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提高学生实际应试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联想、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通过对事物认识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论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常见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难点:常见气体的净化和干燥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引入:与学生交流、讨论质检试卷有关实验部分题目的得失,了解学生解题情况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引入主题。

2、复习主题:①②③(一)、常见气体的制取(1)反应原理(2)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3)净化与干燥(二)常用仪器的使用3、作业布置六、课后反思初三化学教案篇二一、教学理念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使得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去认识和感知化学学习的奥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案(优秀9篇)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案(优秀9篇)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案(优秀9篇)九年级化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过程和方法:1.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2. 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2.铵根离子的检验难点:1.铵根离子的检验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一。

化学肥料1、氮肥氨水NH3•H2O 易溶于水低温密封碳酸氢铵NH4HCO3硝酸铵NH4NO3氯化铵NH4Cl硫酸铵(NH4)2SO4尿素CO(NH2)2【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

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

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

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

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磷酸二氢铵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3、钾肥硫酸钾(K2SO4) 氯化钾(KCl)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4、复合肥料硝酸钾KNO3磷酸二氢钾KH2PO45、微量元素肥料如B、Mn、Cu、Zn等6、农家肥料二、农药1、作用2、危害三、随堂检测题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精选10篇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1.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概念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有关物质分类的知识。

2.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3.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

学会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学会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4.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1.物质的分类。

2.各类物质的通性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综合利用本章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总结物质的分类、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课时:综合运用本章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方法。

教学过程一、物质的分类(提问)请学生小结有关物质的分类(具体见板书设计),并复习有关的概念。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将其分类。

氢氧化钠、氧化铁、硫化锌、盐酸、硫酸钠、胆矾、氢氧化铜、三氧化硫、生石灰、硝酸、碳酸氢钠、碱式碳酸铜、氢氧化钙、硫酸亚铁。

二、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提问)请依次说出酸、碱有哪些通性?盐有哪些化学性质?氧化物有哪些化学性质?(教师)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用图示法找到物质间的相互联系。

(具体见板书设计)(练习)请学生对每一个具体反应举一个典型的化学反应。

(口述)三、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正确书写金属跟酸、金属跟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Mg+H2SO4(2)Fe+HCl(3)Ag+H2SO4(稀)(4)Zn+HNO3(5)Zn+CuSO4(6)Ag+ZnSO4(7)Cu+AgCl(8)Cu+Hg(NO3)2(讨论)可进行分组讨论,并小结置换反应能否发生的条件。

(小结)1.金属跟酸:(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的`金属可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以后的金属则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三化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教案1教学目标了解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

初步认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

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激发更多的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重点和难点蛋白质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实验准备一组精美图片(或制作成多媒体)、研钵、滴管、小烧杯、量筒、医用维生素C、蒸馏水、漏斗、滤纸、玻璃棒、石蕊、碘酒、米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情景创设同学们都吃过饭了吗?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饭啊?为什么光吃饭还不行,还要吃菜呢?(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得出我们人类维持生命和健康所需的六大营养物质)群体互动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在生物学和化学中已经知道了不少。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常见的盐,本单元所涉及的无机盐将在下一个课题中进行研究。

本课题我们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四类有机物的营养物质。

请分组阅读教材p88~94,讨论并完成p89、p93两处的课堂练习。

交流汇报各小组汇报小组的讨论成果。

巩固提高①特殊的蛋白质──酶;维生素的音译名:Vitamin—维他命;②演示:碘与淀粉的反应:单质碘+淀粉显蓝色。

组间抢答给我们平时常吃的食物找“家”:米饭、羊肉、苹果、白菜、牛肉、花生、糖果、猪肉、黄瓜、鲜奶、鱼肉、玉米、鸡蛋、柑橘、萝卜、蒜苗、雪梨。

主要含蛋白质的有;主要含糖类的有;主要含油脂的有;主要含维生素的有。

探究辨析①抛砖引玉:警方常用“指纹显示”来破案。

方法一:取一个蒸发皿,加入少量的碘酒后,微微加热,将留有手指印的证物(纸张或器皿)放在蒸发皿上方,过一会儿可显示出清晰的指纹(其原因是手指上的油脂在器皿或纸张上,而碘可溶于油脂中,从而显示出指纹来);方法二:将硝酸银溶液小心地涂抹在案情证物上,再用光照,则在物证上会显示出黑色的'指纹来。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篇一一、说教材1、本课的地位、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化学真奇妙优秀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化学真奇妙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师寄语: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是它,给了人类认识世界的火眼金睛;是它,为我们展现了物质变化的无穷魅力;是它,史我们拥有了改变世界的雄伟力量;是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物质世界!第一节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学习活动】一、导学自习:任务一:化学改变了世界仔细观察教室中的各种物品,包括我们的学习用品.衣着穿戴,哪些是由天然材料制成的,哪些是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教室的物品有:其中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有: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有:任务二:神奇的化学变化生活中有很多变化,试比拟下面变化的区别:1.凉水烧成热水2.木炭燃烧变成灰烬3.布料做成衣服4.葡萄酿成酒将这些变化分类:归纳总结:1. 是物理变化。

是化学变化。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二、研习展评任务三:完成以下实验:1.点燃镁条,观察现象。

2.在试管里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3.将一粒锌放入试管中,参加3-4毫升稀盐酸,观察现象。

4.取3-4毫升硫酸铜溶液于一试管中,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答复以下问题:1.这些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理由是什么?2.这些变化伴随着什么现象?结论: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通常伴随着 . . . . 等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现象来推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生成,而物理变化只是物质在 . 发生了变化。

的变化,这种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和电能..的放出和吸收。

..,光能或。

【要点归纳】1.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制成的,而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变化制得的。

2.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两大类:变化和变化。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课堂练习】1.发生的以下自然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消融 B.沙尘暴 C.闪电引发的森林大火D.汽油挥发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3.教室中的以下物品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是〔〕A.陶瓷地板B.铝合金门窗C.玻璃D.木质桌椅4.以下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瓷瓦破碎 B.煤炭燃烧;水的蒸发C.酒精挥发;食物腐烂 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铁生锈5.几千年以前,半坡氏族人从事的活动中,使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建筑房屋B.磨制石器 C.用麻织布D.烧制瓷器6.以下广告语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A.食用含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 B.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C.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绝对不含任何化学物质D.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的矿泉水中含有少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一种健康饮料,而物理变化只是在和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精选11篇)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精选11篇)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精选11篇)九年级化学优秀篇1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做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节内容分两部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性质。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一部分,相对较为独立;从整套教材的编写上来看,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唯一安排的气体制取的实验,因此要从探究过程中抽取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难点:催化剂教学思路:创设情景,初识氧气,引出气体的制取→了解气体制取的一般步骤,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和反应条件→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尝试设计其他的制氧装置。

教学用具:试管(3只)、酒精灯、锥形瓶、长径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乳胶管、集气瓶、水槽、盖玻片;30%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人造沸石、芹菜、火柴;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初识氧气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情景]在屏幕上循坏播放选取的与氧气有关的图片: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设问,引出下文]那你还想知道与氧气有关的什么知识呢?[生答]1.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发射火箭的。

2.我想知道氧气怎么使食物腐烂的。

3.我想知道氧气还有什么用途。

4.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

[过渡]看来同学们想知道得还很多,这节课我们先来看一看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氧气?然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如何制取氧气(核心部分)设计意图:通过试验,探究如何在试验室里制取氧气,并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5篇初三化学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初三化学教学案例篇一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知识讲解指导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

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

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九年级化学部分章节教案设计片段

九年级化学部分章节教案设计片段

九年级化学部分章节优秀教案设计片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酸碱盐的概念及其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酸碱盐的定义及分类。

2. 酸碱盐的性质及反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酸碱盐的概念、性质及反应。

2. 难点:酸碱盐反应的实质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讨论交流、问题解答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酸碱盐的概念。

2. 讲解酸碱盐的定义及分类:讲解酸、碱、盐的基本概念,并进行分类。

3. 实验演示:展示酸碱盐的性质实验,如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盐的溶解等。

4.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酸碱盐的性质及反应,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5. 问题解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分析。

6.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酸碱盐在生活中的应用。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板书设计:酸碱盐的概念与分类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酸碱盐的性质及反应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酸碱盐概念和性质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对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后续教学计划。

八、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酸碱盐的概念和性质。

2. 收集生活中的酸碱盐实例,进行观察和分析。

九、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酸碱盐知识竞答,激发学习兴趣。

中考九年级化学部分章节优秀教案设计片段

中考九年级化学部分章节优秀教案设计片段

中考九年级化学部分章节优秀教案设计片段教学设计片断:分子原子【导入】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

让我们先来认识分子、原子这两种微粒。

【投影】课本P62图3-7、3-8、3-9、3-10、3-12、3-13,学生从生动形象的直观中确信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并知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水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常见的金属(如铁、铜、铝、汞等)和稀有气体(如氦、氖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提出问题】结合课本p62图3-6,演示氧气、氢气、水的性质实验或观察示意图,提问:“电解水生成的氧气、氢气为什么不再具有水的性质?”【模型启发】投影课本P63 水分解过程中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行为的示意图,或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提问:“在水分解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交流讨论】学生甲: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我认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

学生乙:上述反应中,两个氢原子会结合成一个氢气分子,两个氧原子会结合成一个氧气分子,看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没有再被分割。

反应前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在一起,反应后是氢原子、氧原子分别结合到一起,化学反应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结合的过程。

【教师】有不同意见吗?大家说的都不错,请继续发表你们的见解。

学生丙:氢气、氧气的性质不同于水的性质,如果找原因,只能说是它们的分子不同。

分子变了,物质的性质也就变了。

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结论】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教学片断:原子的构成、离子【问题激疑】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定向】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还能分出更小的微粒吗?【启发】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部分章节优秀教案设计片段教学设计片断:分子原子【导入】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

让我们先来认识分子、原子这两种微粒。

【投影】课本P62图3-7、3-8、3-9、3-10、3-12、3-13,学生从生动形象的直观中确信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并知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水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常见的金属(如铁、铜、铝、汞等)和稀有气体(如氦、氖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提出问题】结合课本p62图3-6,演示氧气、氢气、水的性质实验或观察示意图,提问:“电解水生成的氧气、氢气为什么不再具有水的性质?”【模型启发】投影课本P63 水分解过程中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行为的示意图,或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提问:“在水分解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交流讨论】学生甲: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我认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

学生乙:上述反应中,两个氢原子会结合成一个氢气分子,两个氧原子会结合成一个氧气分子,看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没有再被分割。

反应前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在一起,反应后是氢原子、氧原子分别结合到一起,化学反应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结合的过程。

【教师】有不同意见吗?大家说的都不错,请继续发表你们的见解。

学生丙:氢气、氧气的性质不同于水的性质,如果找原因,只能说是它们的分子不同。

分子变了,物质的性质也就变了。

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结论】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教学片断:原子的构成、离子【问题激疑】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定向】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还能分出更小的微粒吗?【启发】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学生甲:我想,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乙:原子像个乒乓球。

……【教师】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

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之中。

【学生】惊讶,求知的欲望高涨。

【呈现情景】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汤姆生发现原子中的电子,卢瑟福发现原子核……投影:课本P65“联想与启示”图3-14用α粒子轰击金箔。

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交流讨论】学生甲: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没有受到阻挡。

学生乙: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了回去,只能推测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说它小是因为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去。

【教师】大家猜测得很对!请阅读课本P66上的红体字及以下叙述,包括“拓展视野”部分。

【提问】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P65图3-15,描述有关的结论。

【问题】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相互结合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呈现情景】演示课本P68图3-16 钠与氯的反应实验,分析现象。

【交流讨论】原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甲:从钠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可推测钠原子可能和氯原子发生了反应。

钠失掉了一个电子给氯原子,钠原子形成带一个正电荷的钠离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负电荷的氯离子。

学生乙: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吸引,构成了氯化钠。

【教师】不是相互吸引,而是相互作用——吸引和排斥的平衡。

【问题】通过讨论大家是否明白: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它是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的结果。

大家能否试着把这三种微粒之间的关系描述出来?【归纳总结】试着归纳整理。

教师出示课本P68图-17分子、原子、离子间的转化关系,学生对照自己整理的结果进行修改。

(山东泰安申兆红老师提供)教学设计片断:相对原子质量【提出问题】出示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1个铝原子:4.482×10-26kg1个氟原子:3.156×10-26kg1个钠原子:3 .819×10-26kg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很不方便,谁能想出一种化繁为简的办法,用这种方法表示的原子质量好写、好记、好用呢?【学生尝试】积极思考,设想自己的解决方案。

【示范答案】投影:课本p67正7行红体字及下面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模型图示。

询问:这个方法好不好?说出你的理由。

【交流讨论】学生甲:用一个比实际质量更小的质量作比较的标准,小的原子质量被它除,得数就变大了。

这样被放大的数就好记了。

学生乙:放大的数目也不能太大,否则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教师】如果同意上述想法,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它的优越性吗?【领悟】学生甲:会计记帐用“万元”作单位,3万元记作“3”,不用再画那么多“0”了。

学生乙:仓库里放了10000张纸,500张计为1令,我们只说20令就行了。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高中化学还会遇到,比如学习物质的量就是这样。

今天你领悟了这种思想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帮助。

下面让我们翻到附录三,熟悉一下某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熟悉一些常见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并结合课本P67的图示思考这些数值的来历。

【问题】知道了相对原子质量,我们能否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直接得出相对分子质量?【示范】归纳结论。

完成CO2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略)大家看过计算过程,你们认为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应特别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不要忘记乘上原子的个数......【练习】计算O2、H2O、CaCO3的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山东泰安雷茂山老师提供)教学设计片断:燃烧的条件(方案1)【教学活动】通过投影展示四幅图片(图片内容按次序是:①篝火晚会,②煤炉烧饭,③奥运圣火,④火箭发射)。

请同学们观察、联想,并将想法与同学们交流讨论(教师聆听学生的各种议论,并助以手示或眼神或语言给学生鼓励,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然后与学生一道归纳、整理)。

【教师引导】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火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热量,火把我们带进未知的世界,总之,火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世界。

但是火如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

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使火造福于人类呢?接下来我们就对燃烧进行研究。

【教师引导】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

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讨论】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请大家结合同学的发言,把你感兴趣的燃烧现象填写到课本P87的表4-1中。

虽然燃烧的事例是多种多样的,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生成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在吸收同学们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归纳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板书】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教师引导】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请大家结合你的经验说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并且说出为什么燃烧需要你所说的条件(教师可暗示,从理论假设、实验方法、日常生活经验等方面寻找依据)。

【学生讨论】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燃烧条件,教师参与学生的议论,对学生提出的不正确的意见,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参与意识给予鼓励,并以适当的指导语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

【教师引导】物质的燃烧是不是需要这些条件?这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呢?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我们通常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下面用实验方法来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1. 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

实验2. 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实验3. 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煤块。

教师巡视,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让学生报告实验结果。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对每一个实验开展讨论,使形成正确的认识。

学生回答:实验1的现象是酒精燃烧,而水不燃烧。

结论是燃烧与物质的本性有关。

实验2的现象是未罩玻璃杯的蜡烛始终燃烧,而罩了玻璃杯的蜡烛一会儿就熄灭。

结论是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3的现象是木条燃烧,煤没有燃烧。

结论是可燃物的燃烧单有氧气还不够,还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在学生交流讨论时,要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煤可以燃烧,而石头不能燃烧?你还能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吗?哪些物质不能燃烧?(2)燃着的酒精灯为什么可用灯帽盖灭?(3)为什么镁条常温下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点燃能燃烧?【教师讲解】这些事实强有力地说明,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这个温度称为可燃物的着火点。

【学习小结】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燃烧所必须的三个条件,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研究某些现象的一般方法,学会了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课后请大家完成下列思考题:(1)观察生产、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谈谈燃烧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2)观察并总结生活中灭火的方法及种类,结合本节所学知识简述灭火原理。

(江苏刘玉福老师提供)教学设计片断:燃烧的条件(方案2)【创设情景】看到同学们穿着火红的校服,让我想到了跳动的火焰,怎样才能产生火呢?(同学们齐声说“燃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燃烧。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燃烧现象吗?【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列举一些有关燃烧的事件或现象,并且把课本上学过的有关燃烧的现象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燃烧现象讨论一下,什么是燃烧?【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变化。

【教师】有这样一个故事:南极科考队去南极考察,在路上遇到了暴风雪,把火柴弄丢了。

在南极冰天雪地的世界里,没有火柴怎么生火呀?于是,有一位聪明的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如果你是那位科学家,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学生开始动脑筋想,其中林梦菲同学很聪明,也很大胆,她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把冰打磨成凸透镜状,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汇聚太阳的能量……我表扬了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