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导论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合集下载

聊大《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聊大《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语言习得》练习题一、术语解释1、语内语言错误2、语言能力3、情感策略二、简答题1、中介语产生的主要来源?2、语言错误分析的主要作用?3、语言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密···················封·····················线··················三、论述题:试析学习者个体差异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练习题答案一、术语解释1、语内语言错误语内语言错误,指的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理解不对或学习不全面而引起的错误,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外语时会犯相似的错误。

2、语言能力Chomsky认为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3、情感策略指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控制和调整自己心情、态度、动机等的方法与能力。

二、简答题1、中介语产生的主要来源?Selinker 认为中介语产生的来源有五种: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的过度概括化、语言训练的迁移、学习第二语言的策略和交际的策略。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埃利斯(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简单地说,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包括: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表现。

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理想的母语者根据“递归规则”生成无限递归的句子。

第二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一、发展阶段(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二)20世纪70年代:理论大发展阶段1.偏误分析2.中介语理论假设3.习得顺序研究4.监控模式5.文化适应模式(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熟阶段1.语言学视角2.社会语言学视角3.认知视角4.社会文化视角二、理论成熟的标志1. 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涉及的领域扩大2. 由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3.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发展(一)80年代,汉语习得研究起步。

1984鲁键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5年,第一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1987年,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方法不够严谨、疏于解释和评价。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填空、判断类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3.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5.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6.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8.过度泛化指的是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其一目的语的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

9.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10.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联的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

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14.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者个人差异、学习者个人背景和情景社会因素等。

17.沉浸式教学法是采用目的语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媒介,课堂上主要是向学习者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

18.1945年,弗里斯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19.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中,主要存在以下争议:①母语迁移;②“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③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考试复习题1、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50-60年代,这一阶段为理论初创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

2)20世纪70年代,理论研究大发展阶段,开始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

三个理论研究,即以Dulay和Burt 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克拉申的“监控模式”、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

3)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开始走向成熟。

不同的发展途径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不同的发展途径体现在:1)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2)社会语言学及其研究范式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3)认知科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视角。

2、针对语言输入有哪几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基于以下假设:a,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 b,语言输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 c,通过语言形式的操练可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2)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

语言输入不过是语言习得发生的“触发”因素而已,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

3)“互动论”: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强调将语言输入环境与语言习得内在因素两者结合起来;社会互动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输入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3、学习策略的含义是什么?学习策略如何分类?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1)Skehan(1989)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境的能力来分:主动参与策略、解释与确认策略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跨语言比较策略、归纳策略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监控策略、自我评价策略2)O’Malley(1987)根据信息加工模型分类:认知策略(重复策略、记笔记策略、关联策略);元认知策略(直接注意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合作策略、要求解释策略)3)Oxford的分类(1990)直接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学习进行心理操作间接策略:通过集中注意、计划、评价自我、控制焦虑感和增加与他人合作机会等间接影响语言学习4、如何区分下列概念: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类、社团使用的语言,也叫本族语,母语通常是指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5、简述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主要内容:调节论:主要用于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在语言的调节下,儿童的认知从“客体调控”阶段发展到“他人调控”阶段,最后到“自我调控”阶段。

最新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最新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什么是二语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侧重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即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和语言过程,研究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以后是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的,研究学习者学到了什么和没学到什么,研究为什么大部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无法达到母语的水平,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的过程,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也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体差异等等(蒋祖康,1999)。

Doughty和Ijn8(2003)指出,二语习得研究者认识到二语习得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并受到环境或大或小的影响。

然而,研究者同时也认识到语言学习和其他的学习一样,是不同的个体心灵内部的最大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语习得研究已经逐步被认为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

总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主要研究人类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

它既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又是一种基础理论,因为学习理论注重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学习领域,探讨行为是如何发生和变化的,并试图解释和预测行为的变化。

二语习得理论就是要为人们提供对二语习得的基本理解力,从而为形成人们的二语教育观奠定较为科学的基础。

第三节研究二语习得理论的意义和作用1.提供知识二语习得理论是人们对学习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指南和资源。

二语习得理论提供二语习得领域的知识,以及分析、探讨和从事学习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研究学习的框架,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值得研究的问题上。

2.知识的概括二语习得理论对有关二语习得法则的大量知识加以总结,使其系统化和条理化,以便于学习者掌握。

掌提了理论,就可以降低材料的复杂性,以便于对其进行分桥。

任何理论在抽象和筏括大旦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失去一定的具体性和精确险,正因为这样。

理论才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3.描述与解释(descrZbing and interP:etin8)二语习得理论是对人类从事的各种各样的::语教育实践的理性阐述。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总结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总结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总结一、知识点概括各种假说包括(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期中介语理论,二语习得顺序,语言监控模式,文化适应模式)提出者,提出背景内容,意义,局限对比分析假说提出者lado背景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跟分析方法。

母语负迁移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

基本内容1 基本假设:语言迁移(1)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2)母与二结构特征相似正迁移,有差异负迁移即母语干扰(引起困难跟偏误的主要原因或唯一原因)(3)差异与困难相对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2分析方法系统对比学习者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3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目的不同分为:强势说弱势说(最大差别目标不同)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时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过高地估计了对比预测功能弱势说与其预测还不如面对现实,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意义提供了一种语言比较的方法跟程序,听说法视听法受其影响局限(1)其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核心思想“刺激-反应”理论受到乔姆斯基的激烈抨击和批判(忽视了人的能动性)(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两种语言系统不存在共同的语言范畴如何有效地对比分析)(3)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不符合逻辑(有这样情况两种语言或语言特征存在很大差异的时候并不是很难学反而是差异不大容易混淆难度更大)(4)实验研究跟教学实践是质疑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母语负迁移不符合实际偏误分析提出者及背景60年代中后期开始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的文章,偏误分析成为研究学习者习得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corder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开启二语习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评估国内近几十年研究可分为语音词汇语法语篇汉字五个领域意义(1)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来观察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起点。

二语习得导论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二语习得导论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二语习得导论期中考试复习参考资料复习参考资料第一语言(L1)是我们从小学的一种语言。

它也被称为“母语”第二语言(L2)是第二语言(以下简称“第二语言”)甚至是第三和第四语言,人们在掌握了第一语言后继续不同程度地学习和掌握。

目标语言是指人们正在学习的语言。

外语是指外语语言环境?教室环境?正式环境?外语环境?第二语言环境语言习得?语言习得本质上是生物和遗传属性的表现。

环境在中仅起触发作用?有些人认为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历史直接制约着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结果?术语“语言习得”不仅指语言学习,也指系统研究这一问题的学科,也被称为语言习得研究。

?第一语言习得研究儿童学习母语的问题,也被称为“母语习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除母语以外的所有语言的习得,目标人群为人逻辑问题:语言习得如何可能?有些人推测,儿童能够学习母语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每天都接触到母语。

发展问题研究为什么语言习得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和步骤。

第一语言教学(母语教学)母语环境下的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外语环境下的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非本族语者的一种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种。

能力绩效是能力的实际应用,可以直接观察到。

内化语言i:内部(内部)个人(个人)内涵(含)?内化语言指的是一个人大脑中“语言能力”的某种状态,而能力是关于这种内化语言的知识。

乔说的是?1.能力是一种心理现象和个人属性?2.能力是知识还是知识的状态,是知识水平、能力和语言规则体系的表现之间的关系?能力是指抽象的知识或知识的状态;?水平是应用知识的能力。

?性能是水平实现的结果。

?能力等于抽象的语法知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和水平与表现相反。

?尽管能力和表现不匹配能力决定业绩,业绩反映能力。

固定语言习得特征;XXXX年龄;母语水平;教学环境;汉语语法特征1;词性与句法成分的一对多对应关系在印欧语言中,词类和句法成分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是一对多的主语/宾语名词、谓语动词、定语形容词、状语副词、名词作谓语名词、状语动词、主语动词、宾语动词、定语形容词、谓语形容词、状语今天、星期二木制桌子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他喜欢说房间里的食物很暗,外面很亮。

第二语言习得专题研究考试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专题研究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1、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旳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状况下,母语是小朋友出生后来最先接触、习得旳语言2、目旳语:也称“目旳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旳语言,这种语言可以指正在学习旳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以指她正在学习旳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至第四语言。

3、第一语言:指小朋友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旳语言。

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旳第一语言之外任何一种其她语言。

5、习得:指“非正式”旳语言获得,小朋友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母语。

6、学习:指“正式”旳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旳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旳语国家学习目旳语。

8、外语习得: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除母语外旳目旳语。

9、语言能力:指是一种反映交际双发语言知识旳心理语法。

10、语言体现:指旳是交际双发在语言旳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旳语法运用。

11、对比分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昌盛于60年代。

初衷是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旳难点,避免学习者旳语言偏误,提高第二语言教学旳效率。

12、母语负迁移:这一假设旳实质是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旳作用问题,主张对比分析旳学者觉得。

学习者旳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将产生极大旳影响,如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外语大均有母语旳“口语”。

13、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旳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外显学习是在故意识旳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14、通过学习获得旳“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旳跨学科特点:语言学与心理学有着交叉与重叠,构成了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密切有关,但是在学科旳划分上,它并不属于语言学,同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也密切有关,但她既不属于心理语言学也不属于心理学。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旳发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旳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Corder1967年刊登旳《学习者偏误旳意义》明确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旳研究对象,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一种相对独立旳研究领域;Selinker1972刊登旳《中介语》,系统地论述了“中介语”理论假设,更加明确旳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旳对象,即“学习者旳语言系统”,因此,这两人旳文章被称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旳“开山之作”,成为建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科旳标志。

二语习得理论复习提纲

二语习得理论复习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2.第二语言和外语3.习得和学习的区分及对这种区分的评价4.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几种不同学派对语言习得的认识5.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区别6.本族语和非本族语7.目的语(目标语)8.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语习得)的背景9.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及二语教学的母语者标准10.儿童第一语言习得过程11.刺激一反应论的主要观点及评价12.先天论的主要观点及争议13.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14.偏误分析15.对比分析假说16.中介语假说17.中介语的特点18.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19.词素习得研究的贡献及争议20.输入假说21.习得与学习假说22.自然顺序假说23.监控假说24.输入假说25.情感过滤假说26.普遍语法假说及其评价27.文化适应假说28.什么是偏误29.偏误分析的背景及发展30.科德的偏误分析观31.偏误分析的步骤32.偏误分析存在的问题33.整体性偏误和具体性偏误34.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35.显性偏误与隐性偏误36.前系统偏误、系统错误与后系统错误37.偏误的来源38.对待偏误的态度39.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40.汉语学习者语音偏误的造成语音偏误的原因41.汉语学习者常见的语音偏误的造成及正音方法42.欧美学生汉字偏误的情况43.日本学生容易出现的汉字偏误分析44.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词汇方面的偏误45.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的语用偏误46.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语法偏误的原因及类型及语法偏误的分析和解释47.对比分析假说的发展及对比分析假说的两种形式48.正迁移、负迁移和中性迁移49.对对比分析假说的评价50.语言迁移、跨语言影响和母语的作用51.制约语言迁移的因素52.母语在语言理解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53.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产生的理论背景54.习得顺序研究的基本观点55.SLA顺序研究的发展及理论争议56.对词素习得顺序研究的批评57.“习得顺序”和“习得序列”研究58.多元发展模型的主要内容:五个阶段、两个维度、言语加工策略59.中介语研究的理论背景60.中介语发展阶段61.中介语的形成模式及特点62.中介语石化及石化形成的原因63.中介语的变异性64.中介语研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65.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关系66.Krashen的输入假说及争议67.课堂教学中老师如何把握语言输入和输出68.语言输入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69.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及对二语习得的影响70.语言学能71.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交际策略的类型72.元认知策略73.语言学习的动机74.影响语言学习态度的几个方面75.什么是语言环境?76.社会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77.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一、引言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学习和掌握除母语以外的语言的学科。

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掌握一门第二语言不仅能够拓宽交流渠道,还能增加个人的文化视野和职业发展机会。

在这篇复习资料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重要内容。

二、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基础(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形成。

通过不断的刺激反应强化过程,学习者逐渐养成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

例如,反复练习某个语法结构或单词,在得到正确的反馈和强化后,就能熟练掌握。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

认为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归纳和推理来学习语言。

他们会主动构建语言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关注语言学习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实现的。

学习者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和指导,逐渐发展语言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一)语言输入丰富、准确、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这包括听、读等多种形式的输入。

例如,听英语广播、阅读英语书籍等。

(二)语言输出学习者不仅要接受输入,还需要有机会进行语言输出,如说、写。

通过输出,学习者能够检验自己的语言知识,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三)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推动学习者积极投入学习。

动机可以是内在的,如对语言本身的兴趣;也可以是外在的,如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得工作机会。

(四)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

学习者要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和运用合适的策略。

四、第二语言习得的阶段(一)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通常对第二语言的语音、词汇和基本语法有初步的了解和接触,但使用能力有限。

(二)中级阶段学习者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掌握更多的语法和词汇,但在表达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错误。

(三)高级阶段学习者能够较为流利和准确地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达到较高水平。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纲要附参考答案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纲要附参考答案

《第二语习得理论》复习纲要第一章引言1、二语习得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10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研究结论也是对某个群体而言。

但作为二语教学的老师,他更加关注一个个的个体,他关心的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很好的掌握第二语言。

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研究者得到的结论,很可能对进行教学的老师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

因此,二语习得研究者有必要加强对个体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群体。

2、你认为什么是学外语的最好方式?9第二章人1、什么是一语习得的行为主义模型?提出者是?16-17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天生论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习得的机制,小孩出生后在任何一个语言环境中,都能利用这个语言习得机制学会所在环境的语言。

这种观点与观察到的现象是一致的,所以有较强的解释力。

2、什么是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18-193、什么是一语习得的社会互动模型,提出者是?20-214、什么是文化适应模型?如何评价?24-255、什么是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另一个是social distance,在文化适应模式节)26 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是与social distance相关的一个概念。

Social distance通常指人们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别,而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则指学习者内部因素的差别(比如对讲所学语言的人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社会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态度等)。

Acton研究了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态度介于两种语言文化价值观的学生,学习成绩最理想。

6、文化适应分哪几个阶段?29-307、什么是言语适应模型?是谁提出来的?30-31二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态度影响学习过程,言语适应模型认为人们之间的交谈包含三个不同的过程,即交谈双方保持他们各自的说话方式,让各自的说话方式与对方显得越发不同,双方采用对方的说话特点以相互靠拢。

第二语言习得 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 复习资料

什么是二语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侧重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即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和语言过程,研究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以后是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的,研究学习者学到了什么和没学到什么,研究为什么大部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无法达到母语的水平,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的过程,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也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体差异等等(蒋祖康,1999)。

Doughty和Ijn8(2003)指出,二语习得研究者认识到二语习得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并受到环境或大或小的影响。

然而,研究者同时也认识到语言学习和其他的学习一样,是不同的个体心灵内部的最大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语习得研究已经逐步被认为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

总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主要研究人类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

它既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又是一种基础理论,因为学习理论注重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学习领域,探讨行为是如何发生和变化的,并试图解释和预测行为的变化。

二语习得理论就是要为人们提供对二语习得的基本理解力,从而为形成人们的二语教育观奠定较为科学的基础。

第三节研究二语习得理论的意义和作用1.提供知识二语习得理论是人们对学习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指南和资源。

二语习得理论提供二语习得领域的知识,以及分析、探讨和从事学习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研究学习的框架,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值得研究的问题上。

2.知识的概括二语习得理论对有关二语习得法则的大量知识加以总结,使其系统化和条理化,以便于学习者掌握。

掌提了理论,就可以降低材料的复杂性,以便于对其进行分桥。

任何理论在抽象和筏括大旦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失去一定的具体性和精确险,正因为这样。

理论才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3.描述与解释(descrZbing and interP:etin8)二语习得理论是对人类从事的各种各样的::语教育实践的理性阐述。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填空、判断类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得《学习者偏误得意义》与Selinker在1972年发表得《中介语》。

3、 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得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得语言“偏误”与“中介语”得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得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就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与错误得主要原因。

5、 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得内容、理论依据与分析方法。

6、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 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8、过度泛化指得就是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得过程中,将其一目得语得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得范围之外。

9、输入假说就是克拉申得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得核心部分。

10、克拉申得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得二语习得相关联得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

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与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语言输入与互动得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14、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得就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得观点,学习者得态度就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影响学习策略选择得因素主要有学习者个人差异、学习者个人背景与情景社会因素等。

17、沉浸式教学法就是采用目得语作为学校课堂教学得媒介,课堂上主要就是向学习者提供目得语语言输入。

18、 1945年,弗里斯在《作为外语得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得思想。

19、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中,主要存在以下争议:①母语迁移;②“正确顺序”就是否等于“习得顺序”;③第一语言习得顺序就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考试题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考试题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考试题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 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中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

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

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

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

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语习得复习资料⼆语习得复习资料第⼀章(填空+名词解释)第⼀节第⼆语⾔习得的基本概念母语:通常指的是学习者幼年习得的语⾔。

由于母语是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的语⾔,因⽽也称作“本族语”。

⼀般说来,母语通常是⼉童出⽣以后最先接触、学会的语⾔。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语⾔”。

⽬的语:也称“⽬标语”,⼀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

第⼀语⾔:指⼉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

第⼆语⾔强调的是语⾔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习得环境⽆关。

“习得”是⼀种下意识、⾮正式的类似⼉童母语的获得过程。

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正在学习语⾔这⼀事实,但是能意识到他们正在⽤语⾔进⾏交际。

“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正式的学习语⾔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克拉申把这两个⽅式看作彼此独⽴的学习过程。

⽆接⼝观点、有接⼝的观点“第⼆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的语国家学习⽬的语。

该⽬的语在⽬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具,当然也是学习者⽤来交际的⼯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的语。

该⽬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具。

“⾃然的第⼆语⾔习得”是指以交际的⽅式获得第⼆语⾔,⽽且语⾔习得通常是在⾃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的。

“有指导的第⼆语⾔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式获得第⼆语⾔,语⾔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的。

“语⾔能⼒”美国语⾔学家乔姆斯基⾸先提出了“语⾔能⼒”的概念。

其含义是,⼈类先天具有的、受遗传因素决定的掌握语⾔规则的能⼒。

这⾥所说的语⾔能⼒是指⼈们掌握语⾔知识的能⼒。

“语⾔表达”——在实际⽣活中运⽤语⾔进⾏社会交往的能⼒。

美国社会语⾔学家海姆斯第⼀次提出交际能⼒的概念,它包括四个⽅⾯的内容:语法性、可⾏性、得体性、现实性。

第三节第⼆语⾔习得发端发展简要回顾1.第⼆语⾔习得研究作为⼀门独⽴的学科是以1967年S.P.Corder(科德)发表的颇具影响的论⽂《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以及1972年Selinker(塞林格)的《中介语》为标志。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Chapter 2:1.Innate capacity:natural ability2.Sequential bilingualism:when a second language is introduced after the native language has been acquired。

Simultaneous bilingualism:when young children acquire more than one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3.What is the initial state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for L1 and L2 respectively?L1—innate capacity L2-L1,world knowledge,interaction skills,possibly innate capacity.4.What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language learning (L1 or L2?)Input is necessary for both L1 and L2;social interaction is necessary for L1.5.Give at least two reasons that many scientists believe in some innate capacity for language. a。

Children begin to learn their L1 at the same age,and in much the same way,whether it is English,Bengali,Korean,Swahili,or any other language in the world. b。

If children had to actually learn the abstract rules of language,then only the smartest would ever learn to talk,and it would take several years more to learn L1than it actually does. C.children master the basic phonological and grammatical operations in their L1 by age five or six,regardless of what the language is. D。

二语习得考试题库

二语习得考试题库

二语习得考试题库二语习得笔记一、二语习得1、什么是二语习得?(p3)人们学习母语外的一种语言的途径。

这种学习可以是课堂上的,也可以是课堂外的。

2、第二语言习得的目的是什么?(p4)二语习得的目标之一是对二语习得进行描述,另一个目标是对二语习得进行解释,鉴别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些因素可以用来解释二语习得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外部因素之一是学习发生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二语习得者必须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听和说)的机会,并且影响学习者对于二语习得的态度;另一个外部因素是学习者接收到的语言输入。

内部因素是指学习者的认知机制,而认知机制受学习者的母语、百科知识、交际策略以及它的语言普遍性知识的影响。

最后一个内部因素是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这包括学习者的一些常规因素的差异,比如,学习者的语言学能以及学习动机的不同,另外学习策略的不同也属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总的来说,二语习得的目标是描述二语习得的进程,并且对之进行解释,解释为什么有的学习者看起来要好于其他的学习者。

二、偏误和偏误分析1、偏误分析的作用是什么?(p14)①它们是学习者语言的一个显著特色,这就提出了“学习者为什么会产生偏误?”的重要问题。

②有助于教师了解学习者产生的偏误,便于教学。

③学习者在自我改错时有助于学习者习得。

2、偏误分析的步骤①偏误的辨别②偏误的描写③偏误的解释④偏误的评估3、偏误归类的方法(p18)①按语法范畴归类:我们可以把所有关于动词的偏误聚集起来,然后在我们的案例中识别出不同种类的动词偏误(比如过去时态的动词偏误)。

②按识别学习者的话语与重建的目的语的差异的一般方法归类,包括遗漏(漏掉了句中应有的语法成分而导致的偏误)、误用(用一种语法形式代替另一种语法形式)、错序(在话语中,把词语按错误的顺序排列)三、行为主义和心理主义在看待语言习得方面有何不同?(p31)行为主义:根据行为主义理论,语言习得就和任何其他种类的习得一样,包括习惯的形成。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Chapter 2:1.Innate capacity: natural ability2.Sequential bilingualism: when a second language is introduced after the native language has been acquired.Simultaneous bilingualism: when young children acquire more than one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3.What is the initial state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for L1 and L2 respectively? L1-innate capacity L2-L1,world knowledge,interaction skills,possibly innate capacity.4.What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language learning (L1 or L2?) Input is necessary for both L1 and L2;social interaction is necessary for L1.5.Give at least two reasons that many scientists believe in some innate capacity for language. a.Children begin to learn their L1 at the same age,and in much the same way,whether it is English,Bengali,Korean,Swahili,or any other language in the world.b.If children had to actually learn the abstract rules of language,then only the smartest would ever learn to talk,and it would take several years more to learn L1than it actually does. C.children master the basic phonological and grammatical operations in their L1 by age five or six,regardless of what the language is. D.Children can understand and create novel utterances;they are not limited to repeating what they hear around them. E.there is a cut-off age for L1 acquisition,beyond which it can never be complete.6.Linguists have taken an internal and /or external focus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he internal focus seeks to account for speakers’internalized,underlying knowledge of language.The external focus emphasizes language use,including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which are realized in learners’ produc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7.Chapter 31.Briefly explain how language is systematic,symbolic and social. Systematic:Languages consist of recurrent elements which occur in regular patterns of nguage is created according to rules or principles which speakers are usually unconscious of using if language was acquired in early childhood. Symbolic:Sequences of sounds or letters do not inherently possess meaning.These symbols of language have meaning because of a tacit agreement among the speakers of a language. Social:Each language reflects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of the society that uses it.Although humans possess the potential to acquire an L1 because of theirothers in the society.We use language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about the human experience.2.Lexicon:vocabulary phonology:sound system3.morphology:word structure syntax:grammar4.Contrastive Analysis: Lado Error Analysis: Corder Interlanguage: Selinker Morpheme Order Studies: Dulay and Burt Monitor Model: Krashen Universal Grammar: Chomsky5.When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 stop before a learner reaches target language norms,it is called fossilization.石化6.As they can be understood in Chomsky’s theory of universal grammar,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nguistic performance and linguistic competence? Performance is actual use of language in a specific instance,whereas competence is the underlying knowledge of language we possess.7.According to a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what is the primary purpose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8. A. My manger say i get raise--Infinite Utterance OrganizationB.they have eaten---Finite Utterance OrganizationC.girl nice but she not pretty--Nominal Utterance Organizationter we talked-- Finite Utterance OrganizationE.he call his mother,say”come over”--Infinite Utterance OrganizationF.man wife restaurant --Nominal Utterance OrganizationChapter 4:1.Learning process:studies the stages and sequence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addressing how acquisition happens. Neurolinguistics: studies how the loc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language might differ in the heads of monolingual versus multilingual speakers,addressing what is added and changed in people’s brains when they learn another language. Learner differences:considers aptitude in learning ,how learning is linked to age and sex,and addresses why som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re more successful than others.2.Broca ‘s area is responsible for the ability to speak,whereas Wernick’s area is responsible for processing audio input.3.Coordinate bilingualism:Ursula speaks French and German fluently,but cannotFrench,even if you both know both languages. Subordinate bilingualism:Shane speaks English natively and German as an L2. Each time he learns something new in German,he translate it into English to memorize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compare it to the English meaning and structure. Compound bilingualism:Maria speaks French and English fluently,and often speaks FRENGLISH,a mixture of French and English,with her other bilingual friends.She produces and understands this mixture of languages easily.4.Input if Considered whatever sample of L2 that learners are exposed to.However.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ramework,what must learners do to make this input available for processing?What is the term for this kind of input?5.Swain contends that output is necessary for successful L2 learning because it helps develop automaticity through practice and because it helps learners notice gaps in their own knowledge.6.The connectionist approach to learning focuses on the increasing strength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stimuli and response,considering learning a change in the strength of these associations.7.Intergrative motivation involves emotional or affective reasons for learning an L2,such as an intention to participate or integrate in the L2 speech community.Instrumental motivation involves a purely practical reason for learning,such as better job opportunities or passing required courses in school.Chapter 5:1.auxiliary language: In India,native speakers of Tamil learn English to participate in official Indian governmental proceedings.2.Foreign language:A French person studies German for six years because the school system requires it.3.Second language:A Chinese family immigrates to Canada and studies English soa s to enter the school systems and the work force.4.According to sociocultural theory,interaction is necessary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ll of learning is a social process.5.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represents an area of potential development where the learner achieves more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a teacher or a more advanced learned.distance between learner and target groups and ultimately inhibit L2 learning.7.Additive bilingualism is where members of a dominant group learn the language ofa minority without threat to to their L1 competence or to their ethnic identity.Substractive bilingualism is where members of a minority group learn the dominant language as L2 and are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some loss of ethnic identity and L1 skills.8.Formal learning is instructed learning ,usually occurring in rmal learning is naturalistic,occurring in settings where people contact and need to interact with speakers of another languag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参考资料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L1)是我们从小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mother tongue )。

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L2) 是人们在掌握第一语言后,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第二语言”(简称“二语”),甚至第三、第四语言。

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指人们正在学习的语言。

外语(foreign language )指的是外国语。

语言环境课堂环境。

正式环境。

外语环境。

二语环境。

语言习得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 )本质上是一种生物和遗传属性的展现,环境起到的只是触发作用而已。

有人认为不同的社会环境,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历史,直接制约着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结果。

“语言习得”这个术语既可以指语言学习,也指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也叫语言习得研究。

第一语言习得(FLA )研究的是儿童学习母语的问题,也称“母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SLA )研究的是母语之外的所有语言的习得问题,其对象一般是成人。

逻辑问题(Logical Problem ):研究的课题是语言习得是如何成为可能的?有人推测儿童之所以能够学会母语,是因为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每天接触母语所致。

发展问题(developmental problem )研究的是为什么语言习得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和步骤?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非母语者进行的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种。

competence 能力performance 表现 表现是对能力的实际运用,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内化语言(I-language )。

I :internal (内部)individual (个人)intensional (内含)内化语言指个人大脑中“语言机能”(language faculty )的某种状态,能力是关于这种内化语言的知识。

乔氏所说的能力1.能力是一种心理现象和个人属性。

2.能力是知识或者知识的状态,是关于语言的规则系统的知识水平、能力和表现的关系语言教学 第一语言教学(母语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母语环境中的第二语言教学 (二语教学) 外语环境中的第二语言教学(外语教学)能力指抽象的知识或知识的状态;水平是运用知识的本领;表现是水平付诸实施的结果。

能力等于抽象的语法知识。

能力和水平在某种意义上都与表现相对立。

尽管存在着能力和表现不匹配的情况。

能力决定表现,表现反映能力。

固定语的习得特点Myles,20041)形式完整,在长度和复杂程度上超过学习者自己能够生成的话语。

2)使用中经常出错。

原因:①固定于含义不好掌握,只能整体从记忆中提取;②固定语一般都是整体使用的,不用自己去多想;③要在语言使用上有创新,须得以固定语为基础。

交际能力概念的发展卡纳尔、斯韦恩——交际能力模型:语法能力:形态、句法、语义、语音规则、词汇知识社会语言能力: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规则、语篇规则(话题的选择、语言形式的选择、语篇衔接、语义的连贯、话轮的转换)策略能力:语法能力(纠错、迟疑、回避等),社会语言学能力(称呼、招呼等)Bachman,1990交际语言能力模型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心理生理机制策略能力是将使用者的语言能力、背景知识以及情境联系起来的纽带。

策略能力包括:评估、计划和实施。

评估的作用:1)辨认特定语境中实现交际目标所需要的信息;2)决定哪种语言(母语或第二语言)能被支配,一边高效率地运用上述信息完成交际目的;3)断定交际双方共享哪些能力和知识;4)在作出交际努力后,评价目标实现的进度。

对比分析假说出现的背景•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语言是一种行为,那么语言学习同样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学习新语言就是形成一套新的习惯。

•基于行为主义的语言迁移思想是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

正迁移•He come from Beijing. 他来自北京。

•I am a student. 我是一名学生。

•It is my business. 这是我的事。

负迁移负迁移的结果是:•过少运用(回避难的用法)•过度运用(因为回避难的用法而过度使用简简单的句式)•运用错误(替代、仿造、结构修改)•误解(理解错误,张冠李戴)。

•It is beautiful. 这是漂亮。

•I have a dog, and my brother has a cat.我有一只狗和我的哥哥有一只猫。

母语的作用the tole of the mother tongue•母语的作用这个术语适用范围更广,不仅包括语言迁移,而且包括母语在理解中的作用,还包括母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母语的作用多在教学研究中使用•在阅读中,母语往往被当成确认理解或更好地储存理解结果的手段。

母语还可以作为思维的语言,用来思考已经理解的内容和尚需作的工作。

•从社会文化学看来,语言和思维是捆绑在一起的,语言是调节思维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不管是个体本身还是人际之间都是如此。

母语作为一种工具,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人物的内容和相关要求;能够使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形式上。

制约语言迁移的因素1 语言因素母语迁移会在语言的音位、词汇、词法、句法、语篇等各个语言子系统中出现。

音位层面最为明显。

•二语习得中的“外国腔”:•1)音素总藏不同•2)发音特征不同•3)学习者较差的语际识别能力2 非语言因素•1)语言意识因素。

只有母语的语言意识强于目的语,语言迁移才会发生。

•2)社会语言因素。

焦点场合和非焦点场合。

•3)标记因素。

有标记、无标记。

一般来说无标记要比有标记容易掌握。

’s.•4)语言距离与心理类型学因素。

母语和目的语的距离影响迁移。

距离的远近除了客观的语言标记差异存在之外,人在心理上对目的语的认同也非常重要。

•5)发展期因素。

二语习得者学习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介语为主阶段、接近母语阶段。

初期是最容易出现错误的阶段,母语迁移最明显。

•6)其他因素:个性、年龄、母语水平、教学环境汉语语法的特点1、词类与句法成分一对多的对应。

2、词组的结构跟句子结构以及词的结构不基本一致。

Study the Chinese grammar is important.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hinese grammar.3、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无任何形式标志。

例如:•吃苹果(动作——受事)•(这锅饭可以)吃五个人(动作——施事)•吃大碗(动作——工具)•吃食堂(动作——方式)•吃利息(动作——凭借4、语序是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在动词之前,宾语在动词之后,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语序变动,结构关系和意义随之也会改变。

例如:吃饭了——饭吃了红花——花红好商量——商量好5、汉语有量词和语气词。

英语里的piece、cup等是作为名词来用的,且使用有限,只出现在可数名词前面,跟汉语的量词有本质区别。

一个人——a man英语里没有语气词,主要依靠句调来表示语气,而汉语则有系统的语气词不愿意啊!英汉词汇比较点理性义(对比义)联想义(隐含义社会义感情义连带义搭配义)回避现象• 1.什么是回避现象?• 2.回避现象说明了什么?•语言迁移可以有错误现象,也可以有回避现象,错误不是语言迁移的唯一证据。

• 3.如何克服回避现象?科德的偏误分析观☐科德(1967)《学习者错误的重要意义》:区分“失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Error是系统的、有规律的,代表的是语言能力的不足,当事人一般也不能改正。

☐ 1.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用一种特定的语言(特异方言idiosyncratic dialect),又叫“过渡方言”。

☐ 2.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异方言处在变化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

☐ 3.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和儿童习得母语出现的错误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 4.错误代表的是学习者现有语法和目的语语法之间的差别。

偏误分析的步骤实例分析1:汉语词语偏误分析新造词☐在意大利未丈夫和未妻子也不能拒绝结婚。

☐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为家统牺牲自己的生活。

☐可是老长慢言慢语地说:“那好吧!我先来干吧!”☐他们的父母大概也在那儿,和别的部队员一起做梦。

语素替代☐我本来想这个新年我要过得不太愉快,是因为我不跟爸母一起过······☐那里有一个跳舞会,在电视室举行。

☐火车离开了上海,凭车刻表我应该明天四点钟左右到达北京站。

语素错误☐人生的大多部分是由水组成的。

☐这次的观赏,是我一辈子也不能忘记的,真是百闻不见,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语素顺序错误☐正日峰下边有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的乡家。

☐但是用法各不一样,这点,我们日本人,非懂似懂,不容易理解。

其他错误☐他走得一个时,两个小时,安静静地走。

☐我在公园散散步步的时候看到了老师。

实例2:汉语语法偏误分析述宾结构中述语的违规误用☐她的脸又红又圆,似乎苹果。

☐很多小国修过长城,周围他们自己的国家。

☐晚会上,小伙子们都目不转睛这个漂亮的姑娘。

☐我从小就很恐怖蛇。

☐我也想去旅行很多地方。

☐出国以前,他离婚了她丈夫。

述补结构中的述语或补语的违规误用☐香山的秋天,草木红叶得挺漂亮。

☐她的脸红红得像苹果。

☐他卷裤子起来进河去了。

☐孩子听了清楚妈妈的话,有点儿不高兴。

☐我们看见到司机快快开车,非常害怕。

主谓结构中的谓语成分的违规误用☐去年夏天,我在桂林的留学很短期。

☐我不见得他会来。

☐那位漂亮的妇女很风度。

☐我把骂他的事情后悔了。

☐我的衣服被雨湿了。

偏正结构中修饰语和中心语的违规误用☐如果学生已经大人,老师最好让他们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日本,除了赶紧的人以外,人们都不愿意坐很挤的公共汽车。

☐我不恐怕他来,又给他打了电话。

☐他承认他拿走了你的车钥匙,问题不是很明明了吗?☐长城在北京特别北的地方。

动词重叠式与相关成分的违规误用☐我尝尝着小点心的时候,就想妈妈。

☐吃完生日饭,我们还跳舞跳舞。

☐每个周末,我去琉璃厂学习弹弹琵琶。

☐我们去王府井买东西,逛逛的商场都有很多人。

句尾语气词“吗”和“呢”的违规误用☐人们常问我:“日本的女人结婚后,不工作呢?☐明天你到底去颐和园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