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之参考文献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理学复习资料实验⼼理学学期复习指南(⼆1)⼀、实验⼼理学的早期代表⼈物1、费希纳①系统地探讨了物理量与⼼理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费希纳定律S=KlgR②于1860年发表了《⼼理物理学纲要》⼀书,⼤⼤发展了⼼理物理学,提出了三种测量⼼理量的⽅法:最⼩可觉察法,正误法和均差法。
2、冯特①1879年在莱⽐锡⼤学建⽴第⼀个⼼理学实验室,标志实验⼼理学正式建⽴;培养了⼤批⼼理学家,创办了⼼理学专业期刊。
②创建了构造主义⼼理学派,提出了实验内省法。
在实验室建⽴后的20年内,完成了100多项实验研究。
3、艾宾浩斯①把实验法成功⽤于⾼级⼼理过程研究,发现并证明了实验法在整个⼼理学研究中都是有效的⼯具。
②在对记忆的研究的过程中建⽴了第⼀个和⾼级⼼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费希纳开创性的提出了量化研究“⼼灵”的思想以及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法,为⼼理学指明了⽅向;冯特提出⼼理学必须⽤实验的⽅法进⾏研究,从⽽搭建了⼼理学的框架;艾宾浩斯开⽤实验的⽅法研究记忆等⾼级⼼理过程之先河,从⽽铸造除了实验⼼理学的模型。
⼆、认知神经科学常⽤⽅法的特点(fMRI,ERP,脑损伤技术)1、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术(fMRI):测量⼤脑⾎液动⼒学指标,以很⾼的空间分辨率(毫⽶)对复杂的⼤脑认知活动进⾏空间定位。
2、事件相关电位(ERP):测量与⼤脑特定认知功能相关的电活动,以很⾼的时间分辨率(毫秒)研究不同时刻复杂的⼤脑活动的时间过程,并通过记录⾼密度件相关电位来研究⼤脑活动的空间信息。
3、脑损伤技术(1)神经⼼理学研究,针对脑损伤病⼈,需与医院合作(2)透颅磁刺激(TMS):⽤微弱的磁场⼲扰⼤脑特定部位的神经活动,观察这些⼲扰与某种特定的认知活动的关系,从⽽确定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
4、三种认知神经科学常⽤⽅法优缺点的⽐较三、⼼理学论⽂写作的基本规范4、⼼理学实验报告的撰写格式(⼀)题⽬题⽬既要反映研究的主要问题,说明研究的主要变量和范围,⼜能作为编制分类索引和查找⽂献的线索。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及理论应用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及理论应用在心理学领域,实验研究方法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研究手段,通过实验可以控制变量,验证假设,获取客观数据,为心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本文将从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常用设计类型以及理论应用等方面展开综述,旨在为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手段,其基本原理包括实验的控制性、可重复性和因果性。
实验的控制性是指研究者可以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干扰因素,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可重复性是指其他研究者可以重复实验,验证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果性是指通过实验可以确定因果关系,即某个变量的改变是否导致另一个变量的变化。
在心理学实验中,研究者通常会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施加特定的处理,观察其对被试者行为或心理状态的影响,然后将实验组的表现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了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二、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常用设计类型1. 实验研究的设计类型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设计类型包括前后测试设计、双盲对照设计、交叉设计等。
前后测试设计是指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对被试者进行测试,比较两次测试结果的差异;双盲对照设计是指实验中既对实验组受试者双盲处理,同时对照组受试者也双盲处理,以减少实验结果的偏差;交叉设计是指将被试者分成不同的组别,分别接受不同处理,然后交叉进行测试,以观察不同处理对被试者的影响。
2. 实验研究的操作性定义在心理学实验中,研究者需要对研究对象和变量进行操作性定义,即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便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
操作性定义需要明确变量的测量方法、操作步骤和标准,确保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3. 实验研究的随机分组随机分组是心理学实验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随机将被试者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减少实验结果的偏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心理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4期.李金钊.[3].中学生适应取向的心理健康结构初探.《心理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苏丹.黄希庭.[4].国内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使用述评.《上海教育科研》.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6期.王婷婷.马和民.[5].上海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研究.《心理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2期.李国瑞.余圣陶.[7].三峡库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重庆医科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7期.刘丽萍.王宏.二、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被引次数:18作者:李德勇.教育学原理南京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2].适应取向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被引次数:9作者:苏丹.基础心理学西南大学2007(学位年度)[3].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问卷修订与信效度检验.作者:孙荣山.应用心理学苏州大学2011(学位年度)[4].中学生心理健康、归因方式与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被引次数:5作者:徐海云.应用心理学曲阜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5].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周政.教育·学校管理苏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6].新疆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作者:林琳.社会医学与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新疆医科大学2015(学位年度)[7].聊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被引次数:4作者:王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聊城大学2007(学位年度)[8].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与实践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吴雅芳.音乐学湖南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9].时尚健身操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赵亮.体育教学东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10].中学课堂心理气氛及其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被引次数:4 作者:金瑜.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西南大学2009(学位年度)三、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深圳特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王秀萍.吴舒颖.曹金花,2005青少年不良心理行为与意外伤害防制学术研讨会[2]525名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徐铭.陈珍妹.林文光,2010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3]团体心理咨询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王强.王柏根.卢菁菁.王月琴.傅丽娜,20072007年中国心理学家大会[4]体育教学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马鹏真.郭鹏飞.马鹏涛,2006全国·十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学校体育教学研讨会[5]聋中学生心理健康应激模型研究.勾柏频.李镇译.郑海波,2014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十届学术交流会[6]体育课程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管水法.董玉泉,2003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7]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林华涛,20082008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8]提高认识,采取措施切实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于我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李景忠,2006第三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9]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元分析.李浩然.孟群英,2011全国发展心理学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10]聋中学生心理健康应激模型研究.勾柏频.李镇译.郑海波,2014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
医学心理学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第二章参考文献: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杨治良.内隐记忆的初步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91,23卷,2期,113-119.杨治良(主编).记忆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杨治良(主编).基础实验心理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郑昭明.认知心理学.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孟昭兰.人类情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胡德辉.现代心理学.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Atkheim.R.(1972). Psychology today: all introduction(2nd).Del Mar: CRM.Coon,D.(1977).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West. Izard,C.(1977).Human emotions. New York: Plenum Press.第三章心理健康朱敬先. 2002年.《健康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梁宝勇. 2002年.《心理卫生于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南开大学出版社,洪炜. 1996年.《医学心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第四章变态心理⒈李心天主编 1998年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397-458⒉沈渔邨主编 2001年精神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26-435,512-519,524-529⒊陈彦方主编 2001年 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43-259, 278-287,313-325⒋翟书涛相德森主编 1998年人格形成与人格障碍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42-336⒌范肖冬等译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 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90-116,156-173⒍丁宝坤 2002年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见: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84-196⒎张伯源陈仲庚 1986年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8⒏江达开 2002年变态心理见:李建林主编医学心理学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94-114⒐丁宝坤 1987年变态心理学见:李鸣杲、金魁和主编医学心理学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114-222 ⒑(美)伯纳德·D·贝特曼岳冬梅李晓白译丁宝坤李鸣杲审校 1995年心理治疗技巧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8-128第七章参考文献1.倪青.睡眠—人生的三分之一.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游国雄,张可经等.失眠与睡眠障碍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3.李融,花戎.失眠自然疗法.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李雪梅,杨华.失眠调养与护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徐俊冕.医学心理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6.乐华.网络心理行为公开报告.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7.周军,郑日昌,刘嘉.英特网使用与心理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8.顾瑜琦,刘克俭.中华现代行为医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金伯利(美).毛英明,毛巧明译.网虫综合征-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10.Patricia Wallace(美).谢影,苟建新译.互联网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1.Phillip L.Rice(美)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2.李心天.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张立生,刘小立.现代疼痛学.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李仲廉,华勇.慢性疼痛治疗学基础.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6.季建林.医学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7.谭冠先.疼痛诊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姚东.生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江正辉,王泰龄.酒精性肝病.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第八章参考文献岳文浩,张红静,潘芳.医学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凌文辁,宾治世.心理测验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第十二章参考文献1. 姜乾金. 医学心理学. 第三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北京2. 时容华. 社会心理学. 第二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 上海3. 刘晓虹. 护理心理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 北京4. 吕国香. 医学心理学.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北京5. 史瑞芬. 护理人际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 北京。
心理学硕士论文的参考文献与引用格式
心理学硕士论文的参考文献与引用格式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硕士论文的参考文献与引用格式有其特定要求。
合理的参考文献与引用格式不仅能够提供准确的论据支持,还能够彰显学术严谨性,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硕士论文中常用的参考文献与引用格式,供同学们参考。
一、参考文献的格式:在心理学硕士论文中,参考文献一般使用APA格式(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以下为参考文献的具体格式要求:1. 书籍:作者姓、名字的首字母. (发表年份). 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
例如:Smith, J. D. (2010).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New York, NY: ABC Publishing.2. 期刊文章:作者姓、名字的首字母. (发表年份). 文章标题. 期刊名,卷(期),起止页码。
例如:Johnson, T. M., & Li, X. (2015). The effects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on stress level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4(5), 112-125.3. 学位论文:作者姓、名字的首字母. (发表年份). 论文题目(学位论文级别). 所在城市:学位授予单位。
例如:Brown, A. M. (2018). The effects of music therapy on depression in elderly patients (Master's thesis). Retrieved fro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二、引用的格式:在心理学硕士论文中,引用用于提供已有研究或理论支持。
学生需要准确地引用他人的观点、实验结果或理论框架,遵循以下格式:1. 直接引用:根据APA格式,直接引用他人的文字需要用引号标识,并在引文末尾添加页码信息。
论文写作中的心理学引用与参考文献格式
论文写作中的心理学引用与参考文献格式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准确引用心理学研究的相关资料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引用和参考文献,它们为我们的论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支持。
然而,正确地引用心理学文献和采用适当的参考文献格式,也是每位论文作者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引用的常见格式,以及标准的参考文献格式。
一、心理学引用格式心理学引用格式主要参考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的规范,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引用格式。
1. 直接引用直接引用是指直接引用他人的原文内容,需要在引用内容周围加上引号,并注明作者、出版年份和页码(或段落编号)。
例如:“在社交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人们经常使用合作对抗性游戏来探讨合作行为与竞争行为之间的关系”(Smith,2010,p. 54)。
2. 间接引用间接引用是指对他人观点或研究结果进行阐述,而非直接引用原文内容。
可以使用类似于以下的表达方式:根据Smith的研究(2010),合作对抗性游戏在社交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3. 多个作者引用当引用具有多个作者的研究,可以使用以下格式:(i)多个作者同为引用句子的一部分:根据Smith、Johnson和Brown的研究(2012),……(ii)多个作者可作为非句子成分:其他研究(Smith et al., 2012)也表明……4. 引用心理学实验结果当引用心理学实验结果时,需要注明研究参与者的人数、对象、统计指标等详细信息。
例如: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n = 100, t(50) = 2.34, p < .05)。
二、参考文献格式除了正确引用心理学文献,还需要注意遵守准确的参考文献格式。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要求:1. 期刊文章作者姓氏,名字首字母(出版年份)。
文章标题。
期刊名称,卷号(期号),页码。
例如:Smith, J. R., Johnson, L. K., & Brown, T. (2012). The impact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social psychology researc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5(2), 234-246.2. 书籍作者姓氏,名字首字母(出版年份)。
实验心理学之参考文献
实验心理学之参考文献
张燕刑利娅《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师大,1999年1月第一版
坎特威茨等著,郭秀艳译,《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舒华等,《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北师大出版社
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Solso等著,张奇译,《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黄一宁,《实验心理学——原理、设计与数据处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周谦,《心理科学方法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金志成,《心理实验设计及其数据处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摘要:本研究考察被实验者在有反馈信息的条件下,对自己所画线段与标准线段是否更准确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反馈组在有反馈所画线段的长度的情况下,有误差有显著的减少;无反馈组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误差减少并不显著。
关键词:信息反馈准确性控制因素一、导言本实验是心理学中研究因果关系的实验,有反馈一组是实验处理,无反馈一组是控制处理。
在心理学的历史中,很多人都做过有关信息反馈的研究,并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
现在,信息反馈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验中。
鉴于信息反馈的重要性,本研究希望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进一步揭示信息反馈对遮挡划线准确性的影响,同时考察画线过程中的练习效应,以及练习效应与有无反馈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组,考察信息反馈对被试划线误差的影响。
本研究预期有反馈组被试的划线误差会显著减小,即表现出明显的练习效应,无反馈组被试的成绩与练习前相当,练习效应不显著。
二、方法2.1被试潍坊学院应用心理学同学10女7男做被试,年龄20~23,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仪器和材料在一张10×10cm 2的白卡纸上画有一条2cm长的黑色直线。
有支架的活动遮版;短米尺,可量最小单位为mm。
6张白纸,编号为甲1、甲2、甲3和乙1、乙2、乙3;两只铅笔。
2.3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组间自变量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两个水平,各分配被试16人,男女匹配。
因变量为被试所划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长度的误差,由直尺测量,精确到毫米的后一位。
本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包括:被试的眼睛距标准线段刺激的距离保持在30厘米,室内照明条件良好,并在所有被试完成实验之前保持恒定。
被试划线的姿势统一,即以右手前臂的中点为支点,手握在笔的二分之一处。
同时,所有被试均应没有参加过类似研究。
2.4实验程序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人,并注意男女匹配,分别接受有信息反馈(甲组)和无信息反馈(乙组)的任务。
心理学230篇参考文献 精品
主要参考文献(一)书目1.(奥)弗兰克著.赵可式等译.活出意义来.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德)K.F.Pawlik,(美)M.R.Rosenzweig主编.张厚粲主译.国际心理学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德)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著.张芸等译.身心疾患治疗手册:跨文化、跨学科的积极心理疗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美)B.E.Gilliland,R.K.James著,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5.(美)D·P·萨库索,M·R·卡普兰.黄蘅玉等译.临床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6.(美)F.D.Wolinsky著,孙枚虹译.健康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7.(美)G·德沃金,R·G弗雷,S·博克著.翟晓梅等译.安乐死和医生协助自杀:赞成和反对的论证.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8.(美)H·P怡范特,蔡勇美,刘宗秀等.医学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美)Phillip L.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0.(美)Phillip L.Rice著.石林等译.压力与健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1.(美)R.C.Carson,J.N.Butcher著.游恒山译.变态心理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12.(美)大卫·比罗著,韩红军译.一个医生的患病日记.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3.(美)威廉·科克汉姆著.杨辉等译.医学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4.(英)悉尼·布洛克等著.刘平等译.心理治疗讲座.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017.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8.车文博主编.心理治疗手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19.车文博主编.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陈丽云,樊富珉,官锐园.身心灵互动健康模式:小组辅导理论与应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16-25122.陈仲庚.实验临床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5.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26.范杉,吴基良,余英宏.医学统计与科研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7.方积乾主编.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8.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29.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0.龚耀先主编.心理评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1.龚幼龙主编.社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2.郭念峰.临床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3.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上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35.何敏贤,李怀敏,吴兆文.华人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6.黄光国.中国人的权利游戏,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838.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39.金志成,何艳茹等.心理实验设计及其数据处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0.乐国安主编.社会心理学理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41.乐国安主编.西方社会心理学新进展.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42.乐国安主编.应用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43.乐国安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44.乐国安主编.咨询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30-3145.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46.李耀庭,乐国安等.心理养生之道——健康心理学漫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147.李银和.性文化研究报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48.梁宝勇,王栋主编.医学心理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9.梁宝勇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0.梁宝勇主编.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51.梁宝勇主编.医学心理学导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52.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印书馆,198853.刘达临,吴敏伦主编.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上海: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56.潘绥铭,(美)白威廉,等.当代中国人的性关系与性行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7.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58.钱铭怡主编.心理治疗.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63.邵郊.生理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65.万崇华.生命质量测定与评价方法.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66.汪新建.认知—行为治疗范式.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67.汪新建.西方心理治疗范式的转换及其整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68.王登峰,侯玉波主编.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9.王登峰.临床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1.王仁安.医学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2.王一方.敬畏生命——生命、医学与人文关怀的对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73.许又新.心理治疗基础.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74.许淑莲.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团结出版社,198875.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6.杨德森主编.行为医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7.杨德森主编.中国人的心理解读.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杨国枢,黄光国主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179.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0.杨国枢主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台北: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881.杨克立,杨青.临床医学心理学概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82.杨治良.基础实验心理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83.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86.曾文星,徐静.心理治疗:理论与分析.北京: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87.曾文星,徐静.心理治疗:原则与方法.北京: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088.曾文星主编.华人的心理与治疗.北京: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90.张伯源,陈仲庚.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2.张厚粲,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3.张开宁主编.多学科视野中的健康科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4.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9.郑日昌.心理测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00.中国心理学会编.当代中国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1.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等编.2004年医学心理等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04,4(内部资料)10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3.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4.周谦.心理科学方法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二)期刊杂志106.(美)马克·格兰诺维特.弱关系的力量.国外社会学,1998,2:39-40 107.(英)E.H.Winslow著.吴利群等译.怎样编写病人易懂的教育资料.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6):263-164112.Phillips著.赵靖平译.西方量表译本的评价和修订.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7,4(2):135-136113.蔡光蓉,乔宜,李佩文.音乐疗法在肿瘤临床的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 (3):179-181115.陈和年,胡孟璇,洪明晃等.生存质量测量的代理者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6,30(5):272117.陈虹,姜潮,李艳红等.应对方式对癌症患者心理康复作用的研究.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3,10(1):91-91123.程俊玲.关于社会支持对心身健康的影响研究述评.社会心理研究,1998,1:60-61 124.迟松,林文娟.简明心境量表(Brief Profile of Mood States,POMS)的初步修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68-770,767127.方积乾,郝元涛.生存质量研究的设计与实施.中国肿瘤,2001,10(2):71 129.冯洁枝,吴燕萍,梁祖兰.心理干预改善乳腺癌手术病人心理障碍.山西护理杂志,1998,12(6):250-252132.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1994,2:35-37135.韩骢.心理卫生研究报告中的几个统计学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88-190137.何志晶,汤盛钦.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准备.心理科学,1995,5:303-305 140.洪明晃.一个肿瘤科医生对生存质量的认识.中国肿瘤,2001,10(2):68141.侯铁军.生存质量与疾病预后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18(2):67-70142.黄丽,姜乾金,任蔚红.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癌症病人心身症状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0-161144.黄雪薇,王秀丽,张瑛等.癌症患者的信息需求——应否与如何告知癌症诊断.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65-267,270145.黄雪薇,张瑛,王秀丽等.癌症患者的信息需求——病人、亲属、医护人员观点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57-759152.姜宝法,刘春晓,崔永春等.EORTC QLQ-C30的信度、效度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31-32,36153.姜乾金,黄丽,卢抗生.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45-147158.李凌江,杨德森.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见: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增):88-100159.李桢,张红梅,张红亚.围手术期癌症病人心理状况及心理干预的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3):147-148160.梁宝勇,杜桂芝,刘畅等.择期性腹内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与心理准备的研究Ⅱ心理准备及其对应激反应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3):144-147 161.梁宝勇,刘畅,杜桂芝等.择期性腹内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与心理准备的研究Ⅰ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及其时间特点.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2):77-80 162.梁宝勇,刘畅,杜桂芝等.择期性腹内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与心理准备的研究Ⅲ心理准备对病人术后身体恢复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4):204-206 163.梁宝勇.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Ⅰ应付的概念模式与效果估计.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3):188-190164.梁宝勇.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Ⅱ应付方式的评定、分类与估价.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4):200-203165.梁宝勇.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Ⅲ应付方式与人格.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1):7-9166.梁宝勇.心理应激与应激的一体化概念.医学与哲学,1986,8:53-54167.梁宝勇.心理治疗结果的临床显著性及其统计学评估方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1):50-53168.梁宝勇.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心理学报,2002,34(6):644 171.刘艳,林文娟,刘新帆等.心理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情绪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心理学报,2001,33(5):437-441172.刘艳,林文娟.肿瘤与心理神经免疫学.美国中华心身医学杂志,1998,2(1):21-22 174.吕倩,林文娟等.心理社会因素和人类免疫功能.心理学动态,2000,8(2):67-73 181.孟欣,田俊.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研究.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2):49-53 183.南克俊,魏永长,周芙玲等.心理社会因素与肿瘤细胞免疫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4):149-152184.丘文彬.社会支持因应效果的回顾与展望.人文与社会科学(台湾),2001,11(4):311-312186.石林.控制感在应对过程中的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208-211 188.史明丽编译.癌症领域中生存质量的定义、目的及测量方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6,13(2):68-73190.孙新兰.心理因素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心理学动态,1998,2:11-15197.万崇华.生命质量研究中一些重要问题的商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1):67 198.汪向东等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94-196,127-127201.王建平,陈海勇,苏文亮等.简式简明心境问卷在癌症病人应用中的信、效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404-407202.王建平,陈仲庚,林文娟.中国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测定.心理学报,2000,32(4):438-442203.王建平,崔俊南,陈仲庚等.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1):24204.王建平,林文娟,陈仲庚.简明心境量表(POMS)在中国的试用报告.心理学报,2000,32(1):110-114205.王建平,林文娟,陈仲庚等.肿瘤病人生活质量的临床量表评定.心理学动态,2000,4:35206.王建平,林文娟,梁耀坚等.应对策略在癌症心理干预中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1):1-4207.王建平,林文娟,孙宏伟.癌症病人心理干预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心理学报,2002,34(2):200-204208.王建平,林文娟.癌症病人心理干预新进展.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27(5):298-300211.吴明霞,郑涌,汤万文.心理治疗效果研究的进展.心理学动态,2001,2:151-152 212.吴小桃,刘旭峰.社会支持的本质及其测定.中国社会医学,1995,3:7217.阎克乐,张月娟,张文彩等.心理神经免疫学.心理科学,1997,4:357-358 219.杨国枢.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关问题.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1997,8:75-80220.杨国枢.中国人的社会取向.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台湾):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科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2:13-14222.余安邦,薛丽仙.关系、家与成就:亲人死亡的情蕴现象之诠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五期224.俞磊.应对的理论、研究思路和应用.心理科学,1994,3:169-174230.祝蓓里.POMS量表及简式中国常模简介.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1):35-37。
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篇1[1]董玉婷,传染病数学模型的研究及甲型流感防控模型的建立[D],江西理工大学2011[2]吴媛媛,基于DIVA模型语音生成和获取中小脑功能及其模型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3]李霄,贵金属-多孔硅芯片对MALDI-TOF-MS的信号增强作用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5[4]周辰晔,DIVA模型中定时和预测功能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5]陈晓伟,基于脑电的自动睡眠分期[D],南京邮电大学2014[6]范锦伟,基于量子点的核酸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4[7]张政,手臂延伸与抓取运动时间协调小脑控制模型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8]冯松,基于DIVA模型的汉语语音音素加工机制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9]张瑞斐,人工关节假体材料表面物理特性对结核分枝杆菌黏附的影响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4[10]张苍宇,组织工程骨膜的构建及其同种异体体内成骨修复兔肩胛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4[11]徐步强,组织工程骨软骨修复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4[12]王天天,局部定向抗结核药物缓释材料在兔体内的评价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4[13]尹赛男,基于脉搏波传导时间的无创连续血压测量研究[D],东北大学2012[14]郝德国,基于柯氏音与示波法结合的血压计设计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2[15]徐歆冰,基于DIVA神经网络模型模拟语音感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16]纪艳春,基于DIVA模型的汉语元音声调和英语音节重音发音机制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17]陈英,基于语音反演机器学习方法的声道模型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18]刘欣,基于DIVA模型的汉语元音发音方法及口吃成因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19]黄丹丹,基于DIVA模型脑电信号的时频分析[D],南京邮电大学2013[20]陈悦,关于“脑-计算机”中脑电信号分类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21]徐磊,DIVA模型中应用AGNN对脑电信号分类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篇2[1]朱铁成着,物理教育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2]张沛超,心理治疗的哲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2[3]田浩,文化与心理学研究方式的变革[D],吉林大学2006[3]任友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社会学源流[J],全球教育展望,2002(11)[4]李黔蜀,试析探究教学的本质、特征及实施策略[J],山东教育科研,2002(08)[5]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6]柴西琴,浅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学科教育,2001(10)[7]刘儒德主编,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美)索尔索(Solso,R,),着,认知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宋乃庆等主编,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0]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1]施良方着,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姚和清,浅析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消除前概念的不利影响[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02)[14]阎金铎,乔际平主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着,戢守志等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6]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7]李友兴,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2(03)[18]徐学福,宋乃庆,20世纪探究教学理论的发展及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4)[19]柴西琴,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08)[20]郑渊方,廖伯琴,王姗,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探讨[J],学科教育,2001(05)[21]NeisserU,CognitivePsychology,JournalofWomensHealth,1967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篇3[1]许宁,紫格尼克效应在学生科学探究中应用初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09)[2]崔一心,孔孟心性学说探讨[J],齐鲁学刊,1996(04)[3]张君劢着,新儒家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紫图着,图解黄帝内经[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林国良着,佛典选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王贵友着,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5[7]张掌然着,问题的哲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8]冯宏维,心理疾病观的跨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3[9]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车文博着,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1]蒋燕宾,大学生正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12]高峰强着,现代心理范式的困境与出路[M],人民出版社,2001[13]汪凤炎着,中国传统心理养生之道[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着,周朗译,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5]李兆健,中医心理治疗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10)。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论文
一、引言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本文以似动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以期为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1. 对象选取西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18级应用心理学班2班同学1名作为被试。
2. 方法(1)实验材料:黑色背景、两个红色亮点。
(2)实验程序:将被试置于黑暗环境中,屏幕上呈现两个红色亮点,观察两个亮点之间的关系,包括先后出现、同时出现和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两个变量的影响下,观察并记录被试对似动现象的感知。
(3)数据处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三、结果1. 时间条件:实验结果显示,当两个亮点的时间间隔在50毫秒左右时,被试对似动现象的感知最为明显。
2. 空间条件:实验结果显示,当两个亮点的空间距离在5厘米左右时,被试对似动现象的感知最为明显。
四、讨论1. 时间条件:似动现象的时间条件表明,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先后呈现的刺激能够使被试产生似动现象。
这可能与人的视觉暂留现象有关,即视觉刺激在停止后,仍能在短时间内保留在视网膜上。
2. 空间条件:似动现象的空间条件表明,在一定空间距离内,先后呈现的刺激能够使被试产生似动现象。
这可能与人的空间认知能力有关,即人们对空间距离的感知在一定范围内是相对稳定的。
3. 实验意义: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为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本文的研究结果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如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等。
五、结论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得出以下结论:1. 似动现象的时间条件为50毫秒左右。
2. 似动现象的空间条件为5厘米左右。
3.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六、参考文献[1] 韦特默,M. (1912). Die kinetischen Phänomene. Pflüger's Archiv für die gesamte Physiologie des Menschen und der Tiere, 64(1), 475-524.[2] 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张春兴. 心理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心理学230篇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一)书目1.(奥)弗兰克著.赵可式等译.活出意义来.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德)K.F.Pawlik,(美)M.R.Rosenzweig主编.张厚粲主译.国际心理学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德)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著.张芸等译.身心疾患治疗手册:跨文化、跨学科的积极心理疗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美)B.E.Gilliland,R.K.James著,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5.(美)D·P·萨库索,M·R·卡普兰.黄蘅玉等译.临床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6.(美)F.D.Wolinsky著,孙枚虹译.健康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7.(美)G·德沃金,R·G弗雷,S·博克著.翟晓梅等译.安乐死和医生协助自杀:赞成和反对的论证.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8.(美)H·P怡范特,蔡勇美,刘宗秀等.医学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美)Phillip L.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0.(美)Phillip L.Rice著.石林等译.压力与健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1.(美)R.C.Carson,J.N.Butcher著.游恒山译.变态心理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12.(美)大卫·比罗著,韩红军译.一个医生的患病日记.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3.(美)威廉·科克汉姆著.杨辉等译.医学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4.(英)悉尼·布洛克等著.刘平等译.心理治疗讲座.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017.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8.车文博主编.心理治疗手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19.车文博主编.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陈丽云,樊富珉,官锐园.身心灵互动健康模式:小组辅导理论与应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16-25122.陈仲庚.实验临床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5.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26.范杉,吴基良,余英宏.医学统计与科研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7.方积乾主编.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8.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29.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0.龚耀先主编.心理评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1.龚幼龙主编.社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2.郭念峰.临床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3.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上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35.何敏贤,李怀敏,吴兆文.华人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6.黄光国.中国人的权利游戏,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838.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39.金志成,何艳茹等.心理实验设计及其数据处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0.乐国安主编.社会心理学理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41.乐国安主编.西方社会心理学新进展.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42.乐国安主编.应用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43.乐国安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44.乐国安主编.咨询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30-3145.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46.李耀庭,乐国安等.心理养生之道——健康心理学漫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147.李银和.性文化研究报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48.梁宝勇,王栋主编.医学心理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9.梁宝勇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0.梁宝勇主编.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51.梁宝勇主编.医学心理学导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52.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印书馆,198853.刘达临,吴敏伦主编.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上海: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56.潘绥铭,(美)白威廉,等.当代中国人的性关系与性行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7.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58.钱铭怡主编.心理治疗.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63.邵郊.生理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65.万崇华.生命质量测定与评价方法.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66.汪新建.认知—行为治疗范式.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67.汪新建.西方心理治疗范式的转换及其整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68.王登峰,侯玉波主编.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9.王登峰.临床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1.王仁安.医学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2.王一方.敬畏生命——生命、医学与人文关怀的对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73.许又新.心理治疗基础.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74.许淑莲.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团结出版社,198875.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6.杨德森主编.行为医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7.杨德森主编.中国人的心理解读.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杨国枢,黄光国主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179.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0.杨国枢主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台北: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881.杨克立,杨青.临床医学心理学概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82.杨治良.基础实验心理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83.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86.曾文星,徐静.心理治疗:理论与分析.北京: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87.曾文星,徐静.心理治疗:原则与方法.北京: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088.曾文星主编.华人的心理与治疗.北京: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90.张伯源,陈仲庚.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2.张厚粲,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3.张开宁主编.多学科视野中的健康科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4.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9.郑日昌.心理测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00.中国心理学会编.当代中国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1.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等编.2004年医学心理等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04,4(内部资料)10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3.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4.周谦.心理科学方法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二)期刊杂志106.(美)马克·格兰诺维特.弱关系的力量.国外社会学,1998,2:39-40 107.(英)E.H.Winslow著.吴利群等译.怎样编写病人易懂的教育资料.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6):263-164112.Phillips著.赵靖平译.西方量表译本的评价和修订.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7,4(2):135-136113.蔡光蓉,乔宜,李佩文.音乐疗法在肿瘤临床的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 (3):179-181115.陈和年,胡孟璇,洪明晃等.生存质量测量的代理者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6,30(5):272117.陈虹,姜潮,李艳红等.应对方式对癌症患者心理康复作用的研究.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3,10(1):91-91123.程俊玲.关于社会支持对心身健康的影响研究述评.社会心理研究,1998,1:60-61 124.迟松,林文娟.简明心境量表(Brief Profile of Mood States,POMS)的初步修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68-770,767127.方积乾,郝元涛.生存质量研究的设计与实施.中国肿瘤,2001,10(2):71 129.冯洁枝,吴燕萍,梁祖兰.心理干预改善乳腺癌手术病人心理障碍.山西护理杂志,1998,12(6):250-252132.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1994,2:35-37135.韩骢.心理卫生研究报告中的几个统计学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88-190137.何志晶,汤盛钦.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准备.心理科学,1995,5:303-305 140.洪明晃.一个肿瘤科医生对生存质量的认识.中国肿瘤,2001,10(2):68141.侯铁军.生存质量与疾病预后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18(2):67-70142.黄丽,姜乾金,任蔚红.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癌症病人心身症状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0-161144.黄雪薇,王秀丽,张瑛等.癌症患者的信息需求——应否与如何告知癌症诊断.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65-267,270145.黄雪薇,张瑛,王秀丽等.癌症患者的信息需求——病人、亲属、医护人员观点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57-759152.姜宝法,刘春晓,崔永春等.EORTC QLQ-C30的信度、效度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31-32,36153.姜乾金,黄丽,卢抗生.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45-147158.李凌江,杨德森.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见: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增):88-100159.李桢,张红梅,张红亚.围手术期癌症病人心理状况及心理干预的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3):147-148160.梁宝勇,杜桂芝,刘畅等.择期性腹内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与心理准备的研究Ⅱ心理准备及其对应激反应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3):144-147 161.梁宝勇,刘畅,杜桂芝等.择期性腹内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与心理准备的研究Ⅰ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及其时间特点.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2):77-80 162.梁宝勇,刘畅,杜桂芝等.择期性腹内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与心理准备的研究Ⅲ心理准备对病人术后身体恢复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4):204-206 163.梁宝勇.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Ⅰ应付的概念模式与效果估计.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3):188-190164.梁宝勇.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Ⅱ应付方式的评定、分类与估价.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4):200-203165.梁宝勇.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Ⅲ应付方式与人格.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1):7-9166.梁宝勇.心理应激与应激的一体化概念.医学与哲学,1986,8:53-54167.梁宝勇.心理治疗结果的临床显著性及其统计学评估方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1):50-53168.梁宝勇.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心理学报,2002,34(6):644 171.刘艳,林文娟,刘新帆等.心理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情绪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心理学报,2001,33(5):437-441172.刘艳,林文娟.肿瘤与心理神经免疫学.美国中华心身医学杂志,1998,2(1):21-22 174.吕倩,林文娟等.心理社会因素和人类免疫功能.心理学动态,2000,8(2):67-73 181.孟欣,田俊.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研究.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2):49-53 183.南克俊,魏永长,周芙玲等.心理社会因素与肿瘤细胞免疫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4):149-152184.丘文彬.社会支持因应效果的回顾与展望.人文与社会科学(台湾),2001,11(4):311-312186.石林.控制感在应对过程中的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208-211 188.史明丽编译.癌症领域中生存质量的定义、目的及测量方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6,13(2):68-73190.孙新兰.心理因素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心理学动态,1998,2:11-15197.万崇华.生命质量研究中一些重要问题的商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1):67 198.汪向东等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94-196,127-127201.王建平,陈海勇,苏文亮等.简式简明心境问卷在癌症病人应用中的信、效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404-407202.王建平,陈仲庚,林文娟.中国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测定.心理学报,2000,32(4):438-442203.王建平,崔俊南,陈仲庚等.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1):24204.王建平,林文娟,陈仲庚.简明心境量表(POMS)在中国的试用报告.心理学报,2000,32(1):110-114205.王建平,林文娟,陈仲庚等.肿瘤病人生活质量的临床量表评定.心理学动态,2000,4:35206.王建平,林文娟,梁耀坚等.应对策略在癌症心理干预中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1):1-4207.王建平,林文娟,孙宏伟.癌症病人心理干预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心理学报,2002,34(2):200-204208.王建平,林文娟.癌症病人心理干预新进展.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27(5):298-300211.吴明霞,郑涌,汤万文.心理治疗效果研究的进展.心理学动态,2001,2:151-152 212.吴小桃,刘旭峰.社会支持的本质及其测定.中国社会医学,1995,3:7217.阎克乐,张月娟,张文彩等.心理神经免疫学.心理科学,1997,4:357-358 219.杨国枢.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关问题.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1997,8:75-80220.杨国枢.中国人的社会取向.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台湾):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科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2:13-14222.余安邦,薛丽仙.关系、家与成就:亲人死亡的情蕴现象之诠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五期224.俞磊.应对的理论、研究思路和应用.心理科学,1994,3:169-174230.祝蓓里.POMS量表及简式中国常模简介.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1):35-37。
实验报告里实验设计心理(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实验设计心理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实验研究的质量、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3. 提高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分析实验设计心理在其中的应用;3.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运用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内容1. 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1)实验设计:指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实验条件等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实验设计心理: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1)随机化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配,以消除实验误差;(2)对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以比较实验效果;(3)重复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验证,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平衡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条件进行平衡处理,以消除实验误差。
3. 实验设计心理的方法(1)实验分组: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实验材料: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3)实验条件: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设置合适的实验条件;(4)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操作,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实验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人;(2)实验材料:心理测试题;(3)实验条件:安静、舒适的实验室环境;(4)实验结果:对照组的平均得分与实验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
《实验心理学教学资料》速度知觉实验
速度知觉实验1.引言速度知觉反映个体对速度判断的差异,是顺利从事某些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
如驾驶员开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估计后面来车的速度,更要对前面有可能碰撞到的障碍物或行人所需要的时间作出精确估计;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和其他运动员跑动的速度作出敏捷而正确的判断等等。
速度知觉仪是测定速度知觉的,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使用时,测试室的光线应稍暗。
被试坐在距仪器1.2米处,面向知觉箱正面,双眼和光点保持在同一水平上,右手拿反应键。
仪器启动后,知觉箱正面的灯光由右向左移动,被试需仔细追随移动的光点。
当光点进入挡板时,则灯光立刻被挡住,但仍按原速度移动到外面标志的终点位置。
到该位置后,灯亮并且光点移动停止。
灯光被挡住后,被试应假设光点仍以原来的速度仍在档板后移动,并估计灯光按此速度移动的话,何时会到达终点位置,按下反应键以表示。
这时,如果计时器显示正值,说明被试提前反应,提前量为显示值;若出现负值,则说明被试滞后反应。
本实验旨在考查遮挡距离和运动速度对速度估计的影响2.方法2.1被试被试2人。
2.2仪器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厂)。
仪器的正面是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组成。
仪器的背面是由控制操作面板、反应键插座和电源插座组成。
控制操作面板上有许多开关和按钮:计时器、位置选择开关(远和近)、速度选择开关(快和慢)、启动按钮、复位按钮、电源开关和实验/演示切换开关。
2.3实验设计采用2(快速,慢速)×2(远,近)被试内设计,一个自变量是速度,分快慢两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是挡板间距离,分远和近两个水平,因变量是被试的按键时间与实际时间的绝对误差。
2.4程序被试坐在仪器正前方,眼睛平视右面的光点,注意前面光点的变化,然后主试按下仪器操作面板左下方按键,使仪器工作在演示状态。
主试按下启动键后,灯光自右向左移动,同时告诉被试:“要仔细观察光点移动速度,当光点进入挡板,则灯光立刻被挡住,其移动速度仍按原速度,移动到外面标志的终点位置,灯光停止。
7.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
7.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___ 应用心理学_班【摘要】:^p 通过让被试对纯色,字色矛盾,字义无关,字义干扰,字色干扰等材料的字词唱色或念字,进行STROOP效应的经典实验,验证STROOP效应并探讨其原因。
结果表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会受到干扰,即被试在报告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义的干扰。
【关键词】:^p STROOP效应1.引言概念界定STROOP实验所用的实验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的“红”字实验要求被试说出字的颜色,即“蓝”。
结果被试的反应时比字色一致时的反应时要长些。
这个事实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干扰,即被试在报告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此后的研究表明,在STROOP实验中,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字义和书写它的颜色)而对这两种信息的加工是不同的。
当这两个信息同时输入时,想只对其中一个信息加工而不对另一个信息加工是难以做到的。
因为对字义的加工容易,所以人总是倾向于报告字义,而这个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两种加工过程容易发生竞争,从而导致字义对书写它的颜色的干扰。
本实验以汉字为实验材料,以反应时为指标,再现字色矛盾时的STROOP效应。
2 对象与方法2.1 被试西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__级应用心理学班2班同学1名,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左右手正常。
2.2 仪器实验仪器为计算机,PsyKey实验平台,耳机2.3 实验材料7组由多个字共同构成的组合,且每组字数相等,每个字又有相同或不同的颜色。
2.4 程序每次实验要求被试完成7项任务,以唱色、念字两种方式进行实验,并记录所用时间。
为了避免可能的练习和疲劳影响,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
表1 实验顺序设计被试组号任务顺序1 123456 72 7 1 2345 63 6 7 1 2 34 54 5 6 7 1 2 3 45 4 567 1 2 36 3 4 5 67 1 27 2 3 4 5 6 7 1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要强调先从左念到右,再从右念到左,若有错误需改正后继续。
实验心理学文献阅读综述[技巧]
文献综述注意瞬脱和情绪变化的关系原作者:Jun I.Kawahara·Hirotsune Sato注意瞬脱和情绪变化的关系文献综述提要课题研究的意义注意力资源部署受很多因素影响,内部状态影响认知系统的执行能力,情绪状态属于内部状态,因而影响注意力的部署。
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注意瞬脱上的情绪状态应该用心理与生理的二维观解释还是应该用注意力与情绪之间的特殊联系解释说明。
涉及到的前沿理论主要理论研究:关门理论瓶颈理论暂时性失控理论注意资源耗竭理论关门理论关门迟缓假说(the sluggish-gate idea)是Chun和Potter (1995) 、Shapiro 和Raymond (1994)等提出的,他们认为在加工第一目标刺激表征时注意门径开启,第一目标刺激的加工是迅速的,而门径的关闭却有迟缓,因此,紧接着第一目标刺激便能够进入到注意门径中,当获得足够的注意资源,两个目标刺激就会共同得到加工,并且整合在同一个注意单元。
关门理论主要涉及到两个关键的概念:注意门径和注意单位。
作为早期AB 理论的辅助性假设,关门迟缓假设强调了短时注意连续加工的时程包容性,这种思想也为之后发展的理论提供了基础。
(吴瑕,张明 2011瓶颈理论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的相关研究包括高级中枢加工瓶颈形成的两阶段模型、中枢干扰理论、TLC 假设和注意的延迟投入假设;目标选择的控制瓶颈形成的输入过滤器与目标模板假说。
当然瓶颈理论也还存在一些局限,瓶颈理论虽然可以解释注意瞬脱的一些主要理论,但是还有一些注意瞬脱的现象却不能解释。
(张明,王凌云 2009)暂时性失控理论Di Lollo 等发现,当连续呈现三个种类相同的目标刺激(字母),第三个目标刺激的正确报告率并没有下降,然而当第二个目标刺激换为数字时,第三目标刺激的报告率也没有下降,并出现注意瞬脱现象,由于这个结果无法用注意资源耗竭理论和瓶颈理论来解释,为此,Di Lollo 等就提出了暂时性失控理论。
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应符合GB7714-19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常用的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如下:(1)期刊[序号] 主要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例如: [1] 袁庆龙,候文义.Ni-P 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2)专著[序号] 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2]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3)论文集[序号] 著者.文献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3] 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C].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4)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如:[4] 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5)报告[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例如:[5]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 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6)专利文献[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例如:[6]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7)国际、国家标准[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如:[7]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8)报纸文章[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例如:[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9)电子文献[序号] 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的期/引用日期(任选).例如:[9] 王明亮.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EB/OL]./pub/wml.txt/9808 10-2.html,1998-08-16/1998-10-04.注:电子文献类型电子载体类型若在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在引用处最后一个字的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明此序号。
心理测评参考文献
心理测评参考文献心理测评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和评估工具来了解个体的心理特征以及判断其心理状态和问题的方法。
在心理学中,心理测评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等。
为了保证心理测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撰写了大量相关的文献。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心理测评参考文献内容的介绍。
1. 《量表使用手册》这是一本心理测评中常见的参考书籍,通过对各种心理测量工具的介绍和解读,帮助用户了解和正确使用各种心理测量工具。
2. 《心理测量及其应用》这本书是心理测量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详细介绍了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
它包含了许多心理测量工具的介绍和使用方法。
3. 《个体心理评价量表大全》这本书集合了各种常见的个体心理评价量表,包括人格、情绪、智力和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工具。
它提供了量表的使用方法、评分标准和解读说明。
4. 《心理测量实务》这是一本关于心理测量实践的指南,介绍了心理测量的步骤和原则,并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分析。
它对于初学者和从业人员都非常有参考价值。
5. 《心理测量导则》这本书是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一本心理测量指南,包含了心理测量的基本原则、测试的质量标准和伦理问题等内容。
它是心理测量领域的一本权威参考书。
6. 《心理测量及其实践》这本书综合了心理测量的理论和实践,并通过实例说明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心理测量工具,并正确进行测评。
7. 《标准化和非标准化心理测验》这本书对心理测量工具的标准化和非标准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比较。
它帮助读者对不同类型的测量工具有更全面的了解。
8. 《心理测量学处理与解释》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心理测量结果的处理和解释方法。
对于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来说,它是一本非常有参考价值的书籍。
9. 《心理测试与评估诊断学》这是一本关于心理测试和评估诊断的综合教材,它系统地介绍了心理测量的各个方面,包括测试的设计、选择、应用和解释等。
总之,心理测评参考文献提供了关于心理测量工具的介绍、使用方法和解读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心理测量工具,在心理测评中取得准确和科学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之参考文献
张燕刑利娅《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师大,1999年1月第一版
坎特威茨等著,郭秀艳译,《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舒华等,《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北师大出版社
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Solso等著,张奇译,《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黄一宁,《实验心理学——原理、设计与数据处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周谦,《心理科学方法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金志成,《心理实验设计及其数据处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