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基础实验总结.doc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由元素组成,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3.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如H2O表示水-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如2H2 + O2 → 2H2O4.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 原子序数等于核内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数5. 元素周期表-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分为周期和族-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分类二、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多种物质- 置换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单质和新化合物-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2.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3. 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释放能量,通常伴随着温度升高- 吸热反应: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通常伴随着温度降低三、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酸碱盐的性质- 酸的性质:酸味、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碱的性质:苦味、滑腻感、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盐的性质:大多数盐可溶于水,可电离出阳离子和阴离子2.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获得电子被还原,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四、实验基本操作与安全1. 实验基本操作- 取用药品:使用药匙、镊子等工具,遵守“三不”原则- 溶解与过滤:溶解要充分搅拌,过滤要用到漏斗和滤纸- 酸碱中和滴定:使用滴定管,记录滴定终点2. 实验安全- 穿戴防护用品:实验服、防护眼镜、手套等- 处理废弃物:按照规定分类处理- 紧急情况处理: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急救措施和事故处理方法五、化学与生活1. 化学与健康- 营养素的化学性质和作用- 常见药物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2. 化学与环境- 常见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化学原因- 环保材料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3. 化学与材料- 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前景以上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反应、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实验基本操作与安全以及化学与生活的相关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教学总结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教学总结5篇总结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教学总结范文5篇,期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教学总结范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酸碱指导剂及其变色情形。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进程与方法(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进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摸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酸碱指导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酸碱指导剂的变色情形。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交换回答】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展现交换】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换实验结果。
【浏览记忆】请同学们浏览并知道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导剂?指导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浏览回答】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多是酸溶液,哪些多是碱溶液。
【交换回答】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酸碱指导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人教版初三下册化学方程式及实验现象汇总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及现象汇总(下册课本)一、置换反应(1)金属单质+ 酸------ 盐+ 氢气1、锌和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ZnSO4 + H2↑2、镁和稀硫酸反应:Mg + H2SO4 =MgSO4 + H2↑3、铝和稀硫酸反应:2Al + 3H2SO4 =Al2(SO4)3 + 3H2↑4、锌和稀盐酸反应:Zn + 2HCl= ZnCl2 + H2↑5、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MgCl2 + H2↑6、铝和稀盐酸反应:2Al + 6HCl= 2AlCl3+H2↑(1-6)现象:都有气泡产生,但是剧烈程度不相同。
7、铁和稀盐酸反应:Fe + 2HCl=FeCl2 + H2↑8、铁和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 FeSO4 + H2↑铁单质参加置换反应,铁元素由“0”价变为“+2”价,生成“某亚铁”(7-8)现象: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2)金属单质+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另一种盐9、铁与硫酸铜反应:Fe + CuSO4=Cu + FeSO4现象:铁条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古代湿法制铜及“曾青得铁则化铜”所指的是此反应)10、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CuSO4+Zn=ZnSO4+Cu现象:锌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11、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2AgNO3 + Cu = Cu(NO3)2 + 2Ag现象:铜片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12、锌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2AgNO3 + Zn=Zn(NO3)2+ 2Ag现象:锌片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13、铁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2AgNO3 + Fe = Fe(NO3)2+ 2Ag现象:铁丝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3)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固体间置换反应)14、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4Fe + 3CO2↑15、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2Cu + CO2↑16、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Cu + H2O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17、氢气与四氧化三铁反应:Fe3O4 + 4H23Fe + 4H2O18、氢气与氧化铁反应:Fe2O3+3H22Fe+3H2O现象:红色(氧化铁)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方程式及实验现象总结
中考复习资料总结九年级上册化学方程式及实验现象总结一、化合反应1、木炭(碳)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发出红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点燃CO2(充分燃烧)2C+O2点燃 2 CO (不充分燃烧)2、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S+O2点燃SO23、红磷(或者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4P+5O2点燃2P2O54、注意..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燃烧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3Fe+2O2点燃Fe3O45、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冒白烟,生成白色粉末,放出热量。
2Mg+O2点燃2MgO6、氢气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2H2+O2点燃2H2O7、铜在空气中加热现象: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2Cu+O2△2CuO8、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火焰上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O2点燃2CO29、汞在加热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2Hg+O2△2HgO10、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11、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的碳层:CO2 +C高温2CO1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2 +H2O == H2CO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的原因)二、分解反应1、氧化汞加热分解:2HgO△2Hg+O2↑2、高锰酸钾制氧气:2KMnO4△K2MnO4+MnO2+O2↑3、氯酸钾制氧气:2KClO3MnO22KCl+3O2↑△MnO24、过氧化氢制氧气:2H2O2 2H2O+O2↑5、电解水:2H2O通电2H2↑+O2↑6、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 H2O+CO2↑ (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加热红色变为紫色的原因)三、其他反应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 H2O + CO2↑ (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2、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 (CuO为黑色粉末)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有水雾出现3、物理性质:固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质软结论: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⑶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被点燃,蜡烛重新燃烧.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三、实验探究的方法:A、提出问题;B、查阅资料;C、提出假设;D、设计实验;E、收集证据;F、得出结论;G、表达与交流;H、反思与评价.四、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用加热仪器:酒精灯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仪分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器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1、试管1、用途: 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c、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d、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2、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 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或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2、烧杯用途:①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②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3、烧瓶: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用途①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②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4、锥形瓶用途:①加热液体,②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和洗瓶器③也可用于滴定中的受滴容器.注意: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5、蒸发皿通常用于溶液的浓缩或蒸干.注意事项:①盛液量不能超过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②均匀加热,不可骤冷防止破裂③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6、胶头滴管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注意:①先排空再吸液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③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④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7、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注意:①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 .②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操作注意: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8、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克.注意: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右盘,取用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天平不能称量热的物体, 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 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9、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②也可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燃烧的反应器.注意事项: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③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10、广口瓶: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11、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试剂:棕色的细口瓶用于盛装需要避光保存的物质,存放碱溶液时试剂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12、漏斗: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13、长颈漏斗: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14、分液漏斗:主要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可控制液体的用量15、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注意事项:①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夹在距管口1/3防止杂质落入试管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16、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a、铁夹和十字夹缺口位置要向上,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b、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使重心落在底座内17、酒精灯: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注意事项: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⑥酒精灯的外焰最高, 应在外焰部分加热先预热后集中加热.要防止灯心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以防玻璃器皿受损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⑧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以免灯内酒精挥发而使灯心留有过多的水分,不仅浪费酒精而且不易点燃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18、玻璃棒:用途: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19、温度计:刚用过的高温温度计不可立即用冷水冲洗.20、药匙:用于取用粉末或小粒状的固体药品,每次用后要将药匙用干净的滤纸揩净.二、药品的取用规则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2、节约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三、固体药品的取用工具:块状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四、液体药品的取用:“多倒少滴”.工具——量筒和滴管.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靠步骤:①瓶塞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③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③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五、固体试剂的称量仪器: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克步骤: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复位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①左物右码: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即: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②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烧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注意: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称量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放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六、加热:先预热,后对准液体和固体部位集中加热;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热源,用外焰加热.①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②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⒈液体: A、用干抹布擦拭试管的外壁, B、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旁人,C、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D、试管与桌面成45度⒉固体: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注意A: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B: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C: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七、仪器的装配:装配时, 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1、连接方法1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小心不要使玻璃管折断,以致刺破手掌,使它插入.2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左包右进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3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A、连接装置; 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C、用手紧握试管加热;D、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八、仪器的洗涤: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实验知识归纳
制取氧气实验一、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药品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高锰酸钾(黑色固体)反应原理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氯酸钾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
例如,用高锰酸钾或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物均为固体,反应条件均为加热,因此选用右图所示的发生装置。
注意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气体的溶解性和气体的密度。
当气体难溶于水或不亦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时可用排水法收集,如左图,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此法收集且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湿润;当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的以它成分反应时,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如右图,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此法收集,收集的气体比较干燥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实验步骤操作方法检查装置气密性先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过一会儿,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
装药品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然后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并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进试管口。
固定装置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燃酒精灯点燃酒精灯,将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试管中的药品部位集中受热。
收集氧气待气泡连续且均匀的冒出后进行收集。
当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证明氧气已集满。
撤离导管收集氧气结束后,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灭酒精灯当导管溢出水槽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2)注意事项实验操作原因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便于均匀受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所含的湿存水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在试管口处冷凝,倒流至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试管内的导管稍伸出橡胶塞即可便于气体导出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注意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过早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是收集到的气体不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试管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正放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正放可以减少气体逸出操作现象分析在试管中加入一定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该浓度的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分解很慢,放出的氧气少,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加入二氧化锰后,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锰加入了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当上述试管不再产生氧气时,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又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又复燃氧气是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只起加快产生氧气的作用,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加热2.验证某物质可做某反应催化剂的方法(1)称取一定量的某物质,记录质量m1。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培养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的能力。
实验材料,氢氧化钠固体、盐酸、试管、试管架、酚酞指示剂、烧杯、玻璃棒、酒精灯、滴管等。
实验原理,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是一种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2. 用试管架将烧杯固定在试管上;3.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4. 用滴管加入适量的盐酸;5. 观察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当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表示反应发生;当盐酸滴入的量超过氢氧化钠的量时,粉红色溶液变为无色,表示中和反应完成。
实验分析,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氢氧化钠和盐酸的中和反应,根据颜色变化可以判断反应的进行情况。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也了解了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同时,实验中我们还学会了使用酚酞指示剂来判断酸碱中和反应的进行情况,这对我们以后的化学实验操作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还了解了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在以后的学习和实验中,我们要继续加强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的能力,不断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化学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思维和实验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化学实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和反应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为更深入地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06 电解水九年级化学上册基础实验(人教版)(解析版)
实验06 电解水知识归纳:实验装置图:实验现象:接通直流电源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与正极相连的试管(或玻璃管)内气体与负极相连的试管(或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气体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接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淡蓝色,说明是氢气。
实验结论:1.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H2O2H2↑+O2↑;2.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验证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分注意事项:1.电解水时,向水中添加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2.电解水时,若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可能的原因有: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比氢气稍大;氧气具有氧化性,部分氧气将电极氧化而消耗;正极未完全放入玻璃管中,使氧气泄漏等。
3.电解水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基础练习:1.关于水通电情况下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 通电后,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中可收集一种可燃性气体。
B. 通电后,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中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 正极上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D. 正极上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答案】D【解析】A、在实验中可看到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中可收集到一种无色气体,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A错;B、通电后,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中可收集一种可燃性气体,故B错误;C、在实验中可看到正极上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上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是1:2,故C错;D、从C的分析中得知D的叙述正确;2.下图是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B. 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C.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打开活塞,a管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得更旺,b管的气体被点燃D. 由电解水实验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答案】C【解析】A.由于氢氧化钠在水中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正确;B.由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可知,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正确;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打开活塞,a管的气体较多是氢气,具有可燃性,气体被点燃,b管的气体较少,是氧气,具有助燃性,使燃着的木条燃的更旺,错误;D.电解水实验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正确。
九年级上化学实验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上化学实验知识点归纳总结化学实验在九年级上学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化学原理和实验技术。
下面将对九年级上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进行任何实验前,首先要了解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包括佩戴实验室必需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服、实验眼镜、实验手套等。
同时了解实验室中的安全设施,如安全淋浴器、安全柜等。
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台面整洁,不得离开实验台,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报告老师。
二、常用实验器材在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材包括试管、烧杯、量筒、滴定管、酒精灯等。
每种实验器材都有特定用途,学生要熟悉它们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三、实验中常用的化学试剂在九年级上学期的化学实验中,学生接触到了一些常用的化学试剂,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碳酸氢钠等。
每种试剂的性质和用途都需要了解,遵循使用注意事项,切勿滥用。
四、常见实验操作技巧九年级上学期的化学实验中,涉及到了许多常见的实验操作技巧。
如横排灼烧、滴定、加热、过滤、蒸发等。
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操作技巧,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实验环境的清洁。
五、常见实验现象与原理在化学实验中,会出现许多常见的实验现象,如气体生成、重力层析、溶解反应等。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观察,总结这些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六、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数据的记录、整理和分析。
包括实验数据的计算、图表的绘制等。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出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七、实验报告的撰写每次完成一次实验后,都需要按照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以及实验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在撰写实验报告时,要注意使用正确的科学术语,整洁排版,使其看起来美观大方。
总结:九年级上化学实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包括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常用实验器材、化学试剂的使用、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常见实验现象与原理的分析、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常见的15个化学实验知识点归纳
九上常见化学实验1.蜡烛燃烧①火焰的分层及温度: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②生成的产物:水(H20)和二氧化碳(CO2)③实验现象: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④实验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方程式:【注意】蜡烛燃烧的产物不仅有二氧化碳,还有水⑤为什么要放上下两层?为了检验二氧化碳的密度⑥确定水的生成:蜡烛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有水雾生成)2.红磷燃烧①目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②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并上升至五分之一的地方。
③注意事项:红磷要过量(把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燃耗时必须先关闭止水夹,结束后要等集气瓶冷却再打开止水夹(气体膨胀导致倒吸入水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④进入瓶中谁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的1/5的可能原因是红磷量不足;气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未冷却至室温。
方程式:⑤实验结论:氧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3.硫在氧气中的燃烧①实验现象: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方程式:②注意事项:实验时需要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吸收产物二氧化碳,防止空气污染4.铁在氧气中的燃烧①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方程式:②注意事项:铁丝只能在纯氧中燃烧,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需要在集气瓶底放入少量水,防止高温熔融物掉落集气瓶底部使集气瓶受热不均匀发生炸裂5.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①发生装置类型:固液常温型方程式:②二氧化锰的作用:加快反应速率【催化剂的作用】加快或减慢反应速率,缩短或延长反应时间,但并不改变反应物的消耗和生成物的生成,以及催化剂自身的质量和性质③收集装置: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排水集气法:收集不易溶于水的气体④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瓶中气体是氧气验满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瓶中气体已满6.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方程式:①发生装置:固体加热型②注意事项:试管口向右下方倾斜,防止生成水,使局部过热炸裂试管;试管口塞一块棉花,防止高锰酸钾颗粒沿导管滑落从而堵塞试管③收集装置与检验、验满方法同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收集装置发生装置7.氯酸钾分解制氧气①发生装置类型:固体加热型方程式:③注意事项:试管口向右下方倾斜,防止生成水,使局部过热炸裂试管④收集装置: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8.电解水方程式:①实验现象:正氧负氢(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二氧一(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②实验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9.过滤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边缘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玻璃棒紧靠烧杯,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实验总结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 水的净化1. 教材P75演示实验实验4-1向浑浊的水中加入明矾粉末【实验目的】学习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吸附沉淀【实验用品】烧杯、药匙、浑浊的天然水、明矾【实验步骤】取2个烧杯,各盛大半杯浑浊的天然水,向其中1个烧杯中加入3药匙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静置,观察现象。
明矾【实验现象】加了明矾的水样,比未加明矾的水样要澄清些。
【实验结论】明矾具有一定的净水能力。
(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吸附,使杂质沉降)2. 教材P75演示实验实验4-2过滤【实验目的】学习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实验用品】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同堂实验4-1中用明矾净化处理过的液体滤纸的折叠三层滤纸的一边【注意事项】1. 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保证过滤效率)。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否则被过滤的液体会直接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间隙流到漏斗下的烧杯中,使滤液浑浊)。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流进漏斗中)、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防止滴下的液滴溅到烧杯外)。
过滤时先过滤上层清液,后过滤下层浊液。
若先过滤下层浊液,滤纸上将会残留着大量不溶性杂质,再过滤上层清液时,不溶物会阻碍清液的通过,影响过滤速度。
2. 如果两次过滤之后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下面的烧杯未洗干净,内壁附有不溶物。
【中考练兵场】(1)某同学将浑浊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儿后,采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请问:(1)加明矾的作用是__ ____,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______,其作用是______;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是为了___ ___.(2)过滤时静置一会儿再过滤,这是为了__ ____.(3)经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混浊,原因可能是__ ____.(4)改进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该同学说“我终于制成了纯水!”对此,你有无不同看法?简述你的理由____ __.3. 教材P76演示实验实验4-3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实验目的】学习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的方法【实验用品】试管、蒸馏水、氯化钙的水溶液、肥皂水【实验步骤】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的软水、硬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两试管中产生泡沫的情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常见的15个化学实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常见的15个化学实验知识点归纳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有许多常见的化学实验知识点,本文将对其中的15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以下是这15个知识点的简要描述:1. 火焰颜色实验:火焰颜色实验是通过燃烧不同的物质,观察其火焰颜色来推断物质内部元素的种类。
2. 酸碱中和实验:通过在不同浓度的酸溶液中滴加适量的碱溶液,并使用酸碱指示剂来判断酸溶液被中和的终点。
3. 金属与酸反应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可以观察不同金属与酸发生反应的现象,从而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生成物以及反应速率的差异。
4. 金属与水反应实验:此实验旨在观察不同金属与水反应时产生的气体及其它变化,以区分金属的活泼程度。
5. 氧气和燃料的反应实验:通过将氧气和不同的燃料进行反应,学生可以观察到火焰的不同颜色和产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燃烧的本质。
6. 硬水和软水比较实验:通过比较硬水和软水在与肥皂、洗发水等物质混合后的起泡情况,学生可以了解硬水和软水对清洁用品的影响。
7. 酸碱中和产生盐的实验:在此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反应产生盐,观察盐溶液的性质并了解盐的结构和组成。
8. 酸碱中和反应的热效应实验:通过测量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了解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9. 放烟花实验:燃放烟花是常见的化学实验,通过燃放烟花,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火花,了解不同金属在燃烧过程中的元素发射光谱。
10. 气体的制备实验:通过不同实验方法制备气体,观察和了解各种气体的性质以及气体生成与收集的原理。
11. 溶解度实验:通过比较不同溶质在一定温度下与溶剂的溶解度,进一步理解溶解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12. 物质的燃烧实验:通过点燃不同物质,观察它们的燃烧性质,了解物质燃烧的条件和过程。
13. 气体的压强实验:通过改变气体的体积和温度,观察气体的压强变化规律,进一步了解气体的性质。
14. 蒸发结晶实验:通过加热溶液并使其蒸发,观察溶质在结晶过程中的变化,进一步理解溶液的浓度和溶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3《溶液的浓度》知识总结
课题3 溶液的浓度一、溶质质量分数的表示【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各参加10 mL 水,然后分别参加约0.5 g 、1 g 、2 g 无水硫酸铜,搅拌使其溶解,观察比拟三种溶液的颜色。
根据颜色判断浓稀。
结论:①对于有颜色的溶液来说,可以根据颜色的深浅区分溶液的浓与稀,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②一样质量的溶剂中,所溶的溶质越多,溶液越浓。
③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越大,溶液越浓。
对于没有颜色的溶液,无法根据颜色判断溶液的浓与稀。
而且有时候,仅知道溶液的浓与稀是不够的,还必须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
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
1.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表达式:%100⨯=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3.说明:〔1〕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3〕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越浓。
公式中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可通过变形公式,求出第三个量。
如: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状元笔记在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应注意:〔1〕溶质质量是指形成溶液的那局部溶质,没有进入溶液的溶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2〕溶液质量是该溶液中溶剂质量与全部溶解的溶质质量〔可以是一种或几种溶质〕的和。
〔3〕假设告诉溶液体积时,要换算成质量,换算公式为:m=ρ×V,即质量=密度×体积。
〔4〕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四者之间的关系:【例如】对“10%的食盐溶液〞含义的解释错误的选项是〔〕A.100 g水中溶解了10 g食盐B.100 g食盐溶液溶解有10 g食盐C.将10 g食盐溶解于90 g水中所得的溶液D.将食盐与水按1∶9的质量比配成的溶液解析:“10%〞的含义是指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含有10份质量的食盐,10 g 食盐溶解于90 g水中得到的溶液为100 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实验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实验汇总
本文档旨在汇总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化学实验内容。
实验一:酸碱指示剂的制备与应用
实验目的:研究酸碱指示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酸碱中的应用。
实验步骤:
1. 准备所需材料:甲基橙、酚酞、邻氨基苯酚等。
2. 分别按照给定的实验方案,制备上述三种酸碱指示剂。
3. 利用制备好的酸碱指示剂进行酸碱中的测试。
实验结果:通过该实验,我们了解了酸碱指示剂的制备方法,并观察到其在酸碱中的颜色变化情况。
实验二: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实验目的:观察溶液中离子的反应,并判断其产生的物质。
实验步骤:
1. 准备所需材料:氯化银溶液、溴化银溶液等。
2. 将不同的溶液混合,观察是否发生明显的沉淀反应。
3. 根据观察结果,判断反应产物中的离子类型。
实验结果:通过该实验,我们了解了离子在溶液中的反应规律,并学会了通过观察沉淀反应来判断离子的类型。
实验三:元素的火焰颜色
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元素在火焰中的颜色,并了解其原理。
实验步骤:
1. 准备所需材料:钠、钾、锶、钡等金属。
2. 分别将不同金属样品放置在火焰中,观察其火焰颜色。
3. 根据观察结果,了解不同元素在火焰中的特定颜色。
实验结果:通过该实验,我们了解了不同元素在火焰中的颜色
现象,并理解了其原理。
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部分化学实验内容汇总。
通过
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并培养实验操作的能力
和观察记录的习惯。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笔记知识点总结
【内部资料】人教版初中化学笔记问花笑谁绪言1有的物质。
2.化学的迅速发展运用,对促进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表现在:1)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和动力;2)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的农药和化肥;3)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药物保证;4)为人类改善生存条件提供新能源和新材料;5)为人类拥有美好的生存环境而保护环境。
3.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有:造纸,制火药,烧陶瓷,制青铜器,冶炼铁和钢等,其中前三项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456.1)从宏观上讲,世间万物是由100多重元素组成的,有的物质由一种元素组成;如:铁,氧气;硫等。
有的物质由多种元素组成;如: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碳酸氢铵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2)从微观上讲,各种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组成与结构。
3)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反映了物质的结构。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123)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不是一有上述现象就发生了化学变化,一定要以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来判断。
如灯泡发光,放热,但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吸收或放出:达到某一条件就能自发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需持续加热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蜡烛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冲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2.物质的性质1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在于表现这种性质时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34.温度升高,物质的熔化温度叫熔点,物质的沸腾温度叫沸点,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高,沸点高。
5.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物质的密度。
体积大,质量小的密度小;体积小,质量大的密度大。
6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1.蜡烛燃烧实验1)实验步骤:(1)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探究化学反应和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材料包括:•纯净水•稀硫酸•碳酸钠•酒精灯•试管•瓶塞•过滤纸•硬水•酚酞指示剂•Bunsen燃气灯实验仪器包括:•烧杯•试管架•镊子•平衡仪•瓜皮碗•恒温水浴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清洗实验用的玻璃仪器,准备实验所需材料。
2.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取一定量的烧杯,加入适量的纯净水。
–用平衡仪称取一定量的稀硫酸,加入烧杯中。
–用托盘将酒精灯点燃,将试管倒立放置于酒精灯的火焰中加热。
–将试管内加热硫酸倒入烧杯中,同时加入碳酸钠。
–用玻璃杯接收生成的气体,观察气体颜色和性质。
3.实验二:硬水的净化–取一定量的硬水加入烧杯中。
–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逐滴加入稀硫酸,继续观察颜色变化直至变成无色。
4.实验三:达尼试剂的合成–取一定量的烧杯,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
–用平衡仪称取一定量的硝酸,加入烧杯中。
–加入过滤纸将残渣滤掉,收集滤液。
–将滤液加热至浓缩,冷却后得到白色结晶。
5.实验四:氯气的制备–取一定量的烧杯,加入一定量的盐酸。
–添加适量的过滤纸,观察颜色变化。
–将烧杯放在恒温水浴中进行加热,观察气泡冒出并通过玻璃管收集气体。
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一的观察结果:加入碳酸钠后,烧杯中产生气泡,并有气体溢出,气体呈碱性,可用酚酞指示剂验证。
2.实验二的观察结果:加入酚酞指示剂后,颜色变为红色。
逐滴加入稀硫酸,颜色渐渐变成无色,表明硬水中的碳酸盐被酸中和。
3.实验三的观察结果:产生了白色结晶,表明达尼试剂成功合成。
4.实验四的观察结果:盐酸加入过滤纸后,发生了颜色变化并出现气泡。
通过加热并收集气体,得到氯气。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操作和观察,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硬水中的碳酸盐可以通过酸中和反应去除。
3.通过合成达尼试剂,我们可以得到白色结晶体。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基本操作之给物质加热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先往长颈漏斗口注入水,使下端伸到液面下,形成 液封: ①用注射器抽,观察到长颈漏斗下端 冒气泡,说明气密性良好,相反不好。
②用注射器推,观察到长颈漏斗内上升一段水柱, 一段时间后,水 柱无变化,说明气密性良好, 相反不好。
六、仪器的洗涤P23
洗干净的标志:仪器上附着的水
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防止水倒流,使 试管炸裂),先预 热,后用外焰对准 药品加热。
铁夹夹在离试管 口1/3处(中上部)
4、液体加热P21
加热前先把试管壁上的水擦干,以免 试管炸裂;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 的1/3。 试管夹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中上部)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约45o,先预热, 试管口不对准人,边加热边振荡,加 热后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
①酒精灯失火用湿抹布盖灭
②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③用外焰加热(外焰 > 内焰 > 焰心)
④酒精量充足,但长时间放置后会点不燃
原因: 灯芯上的酒精挥发掉,只留下大量水。
2、可加热的仪器
可直接加热的:试管、蒸发皿、
燃烧匙
不可直接加热,需垫上石棉网
的:烧杯、锥形瓶、烧瓶
3、固体加热
药品平铺 在试管底 部
想一想下列哪种加热方法是正确的?
手要拿试管夹的长柄。
五、仪器的连接P22
常用: 先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两手紧贴 容器的外壁,如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 手,导管里形成一段水柱。 都说明气密性 良好。如果夏天气温较高,可用酒精灯微 热或将容器浸入冷水中。
特殊: 先从长颈漏斗中加入水,将漏斗 下端管口液封,然后按常用法检查; 或先关闭导管口的开关,然后从长颈 漏斗中注入水,如果液面静止在一定 高度,表明气密性良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总结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原理方程式实验现象集气瓶中水的作用进入集气瓶中水< 1/5注意事项进入集气瓶中水> 1/5替换红磷的物质需满足:实验结论可用铁丝代替红磷吗?为何?物质的燃烧物质现象方程式注意事项硫空气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氧气中碳空气中氧气中镁空气中铁丝空气中水或细沙的作用:火柴的作用?氧气中铁丝盘成螺旋状?待火柴快燃尽才伸入集气瓶?高锰酸钾制氧气【想一想】可用碳代替红磷吗?为何?反应原理(方程式)实验装置1.酒精灯中酒精量:2.实验前要预热的原因?3.用酒精灯焰加热,不用焰加热的原因:4.高锰酸钾平铺的原因:5.铁夹应夹在处6.试管口棉花的作用:注意事7.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项8. 导管伸入试管不宜过长的原因:9.刚开始不能收集气体的原因:10.什么时候开始收集气体?11.排水法集气集满的现象?12.导管伸入集气瓶不能过长的原因?13.实验结束,应先,后:14.高锰酸钾与氯酸钾制氧气的装置区别?15.氯酸钾制氧气的方程式:反应原理(方程式)实验装置装置中,分液漏斗相比长颈漏斗的优点:1.二氧化锰是作:2.二氧化锰在实验前后的不变,改变了3.氧气验满的方法:注意事项4. 检验气体是否为氧气的方法:5. 放置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时,集气瓶应该怎么放?为何?过氧化氢制氧气水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装置玻璃棒作用:一贴二低三靠过滤速度慢的原因:过滤后仍然浑浊的原因:【想一想】1.若过滤后仍然浑浊,应该怎么办?2.过滤完的水是不是纯净物?为什么?水的蒸馏实验装置1.水流方向:注意 2. 沸石的作用:事项3. 温度计水银球应放在什么位置?【想一想】1.如何鉴别软硬水?2.硬水软化,实验室用,家里用方法3.蒸馏完的水是不是纯净物?水的电解1.方程式:2.口诀:正极是气,负极是气;正负极体积比:;正负极质量比:3.实验结论:碳还原氧化铜反应原理(方程式)实验装置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反应原理(方程式)实验装置1. 澄清石灰水的作用?药品的2. 带网罩的酒精灯的作用?选择3.实验结束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的原因?4.何时将生成的铜倒出?为什么?5. 在这个反应中,碳作,O,发生了反应,注意事被,生成了产物;氧化铜作,O,发生了反应,被,生成了产物。
项6.初中三大还原剂?还原剂条件生成物1. 应选择和2.为什么不用浓盐酸 ?为什么不用碳酸钠?为什么不用稀硫酸?1.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2.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3.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4.吸收二氧化碳用什么?方程式?【想一想】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可能存在什么杂质?用什么方法除去这些杂质?顺序是什么?铁钉生锈条件的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现象实验分析实验结论注意事项反应原理(方程式)实验装ⅡⅢ置实验现象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等发实验步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骤1、为什么要用煮沸过的蒸馏水,且要加入植油?1、为什么先通一氧化碳后开始加热?2、干燥剂氯化钙的作用?2、试验结束后为什么要继续通一氧化碳直到玻璃管冷却?3、铝为什么能耐腐蚀?铁锈是否也能保护里层的铁呢?注3、尾气处理的目的?意事项4.尾气处理还有哪些方法?4、防止铁生锈的方法:5.若将尾气导管接到通CO处有什么作用?6.若将尾气导管接到酒精喷灯处有什么作用?5、铁锈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想一想】CO中若混有 CO2,如何除去?溶液的配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计算盐质量 =溶液质量×1. 称量前,托盘天平应该先称盐2. 称量时,托盘天平两侧应放3. 若称量氢氧化钠,应该用,因为1 、视线应2 、临近终点应用滴加量取水玻璃棒作用:溶解标签应写明和装瓶【误差分析】什么原因会造成溶液浓度偏低?什么原因会造成溶液浓度偏高?实验现象方程式①酚酞的作用:通过溶液颜色的变化确定反应是否完成。
注意事项②慢慢滴入盐酸的目的:③不断搅拌溶液的目的:④恰好完全反应的标志:。
画出 PH随时间变化图,选择酸性、中性、碱性三个点,标出溶质中和反应的概念1、中和反应都是热的中和反应2、生成盐和水的是中和反应,如:注意事项3、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碱中和反应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称量前,托盘天平应该先粗盐称量玻璃棒作用:溶解玻璃棒作用:过滤玻璃棒作用:蒸发什么时候停止加热?1.玻璃棒作用:产率计2.产率计算公式:算【误差分析】什么原因会造成产率偏低?3.(2016 ·聊城 ) 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实验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请和他们一起探究并完成以下各空。
【提出问题】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作出猜想】①只有Na 2SO4;② Na2 SO4和两种物质;③Na2 SO4和 NaOH 两种物质。
【实验验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甲同学取适量中和反应后的溶液滴于试管中,将表面打磨后猜想②成立实验的铝片放入试管的溶液中乙同学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另一试管中,并滴加几滴溶液变红色猜想成立实验无色酚酞试液丙同学对甲、乙两同学结论不同产生怀疑。
【查阅资料】① Na2 SO4溶液显中性;② Al 与强碱 NaOH 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 2) 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 + 2NaOH +2 ===2NaAlO 2+3H 2↑。
【交流反思】 (1)丙同学肯定猜想①( 填“成立”或“不成立”);(2) 丁同学认为猜想②不成立,其理由是;(3)该组同学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猜想③成立;(4) 甲同学的实验是铝片和溶液反应。
5. (2017 ·)人在端午节有吃皮蛋的习俗。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后得知,腌制皮蛋的主要原料有:生石灰、纯碱和食盐。
同学们向这三种物质中加入适量水,充分搅拌,过滤,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Cl 和。
(写化学式 )【提出问题】滤液中还可能含有哪些溶质呢?【作出猜想】小林认为:还含有Ca(OH) 2;小方认为:还含有Na 2CO3;小华认为:还含有Ca(OH) 2和 Na2 CO3。
【交流讨论】经过进一步讨论,大家认为小华的猜想不合理,原因是。
(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小林: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小方的猜想正确足量的稀盐酸小方: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小方的猜想正确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小华: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小方的猜想正确Na2 CO3溶液无明显现象【交流谈论】同学们认为,通过小华的实验不足以得出其结论,原因是。
【继续探究】小明也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却没有看到明显现象,小明对此深感疑惑。
【解释评价】经老师的指导和大家的认真思考后终于找出了原因,你认为是。
最后,老师对同学们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0.(2017 ·)草酸 (H2C2 O4)又名乙二酸,是一种有机酸,易溶于水,广泛存在于植物源食品中。
草酸不稳定,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草酸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
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对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种类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提出问题】生成物中有哪几种碳的氧化物?【实验猜想】猜想1:只有 CO;猜想 2:只有(填化学式 );猜想 3:含有 CO 和 CO2。
【设计实验】基于猜想3,根据 CO 和 CO2的性质,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探究】(1)观察到 A 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气体生成,请写出 A 装置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 ;①C 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F 装置中出现的现象;②E 装置中出现的现象。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猜想 3 成立。
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1)B 装置的作用是;(2)C 装置的作用是;(3)该实验装置的设计还有一处明显不足( 实验前已排尽装置的空气) ,请提出改进措施( 任写一条 )。
3. (2017 ·)某混合气体中含有 CO、 CO 2、 SO2三种气体。
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Ⅰ.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易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Ⅱ.CO 和 CO2均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不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Ⅲ.CO 与 Cu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探究】为验证这三种气体,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2) 能证明气体中含有SO2的现象是,含有CO2的现象是。
2. (2017 ·)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碳酸氢钠。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探究实验一】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用pH 试纸测得碳酸氢钠溶液的pH 约为 10。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
【探究实验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取一定量碳酸氢钠放在铜片上加热,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一种常见的固体物质。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壁有水珠。
(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3) 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可能是NaOH 或 Na 2CO3。
①他们猜想的依据是。
②请设计实验,检验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是NaOH 或 Na2CO3,并完成下表。
限选试剂及仪器:稀盐酸、氯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酚酞溶液、蒸馏水、试管、胶头滴管。
序号实验操作预期现象结论取少量加热后的固体产物放入试管 A 中,加入适量Ⅰ蒸馏水,充分振荡溶解;产生白色沉淀产物含 Na2CO 3 加入足量,振荡,静置。
Ⅱ取 I 操作后的上层清液于产物不含 NaOH 试管 B 中,滴加酚酞溶液①②【事实与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三种气体的存在,请完成下列空格:(1)装置 E 的作用是;装置F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