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重要的核心价
值观和思想观念。

这些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和谐:和谐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和谐的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家庭、社会、政治、经济等。

2. 礼仪:中国文化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它涵盖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中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等,体现了尊重和关怀他人的态度。

中国人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可以维系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适度和平衡,既不偏激也不追求过度。

中国人认为,只有通过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才能达到和谐、稳定和持久的目标。

4. 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之一。

中国人将孝道视为尊敬父母和长辈、关心家庭和社会的基本准则。

孝道体现了家庭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也是中国文化中传承和延续的重要力量。

5. 敬天爱人: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是敬天爱人。


国人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敬天爱人的观念意味着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以及对人类的关怀和尊重。

这些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秩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这些基本精神仍然被广泛传承和推崇,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

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
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 和精神文化
一、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哲学观念 二、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 三、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一、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哲学观念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整体思维
认为世界(天地)是一个整体,人和物也都 是一个整体。整体包含许多部分,各部分之间 有密切的联系。想了解各部分,必须了解整体。
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天龙八部》与佛教文化
何为“天龙八部”?象征着小说中 的哪些人物?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三人:段誉、萧峰、虚竹 主题: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段誉的孽情、萧峰的命运、虚竹的 经历 以及段延庆、慕容复、游坦之的 叶二娘、慕容博、萧远山的 逍遥子、李秋水、天山童姥的 真正的原因:人性中固有的 “贪”“嗔”“痴”
道教的主要特点
是产生、流传于中华本土的民族宗教 和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教意识与传统文化有密切关 系 是以道家哲理和神仙信仰为核心的多神教 是重视生命价值的宗教 是重视古代科技的宗教
道教的基本信仰
尊“道”贵“德” 崇奉“三清” 追求长生成仙 天道循环,善恶承负
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
谛:真理 苦谛:人生“一切皆苦,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 ) 八大苦:生、老、病、死、爱离别、 怨憎 会、 求不得、 五阴盛 集谛:造成痛苦的原因 贪 瞋 痴——三惑(烦恼) 三毒 恶业:意业 口业 身业 灭谛:解脱痛苦的办法 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道谛:到达涅槃境界的道路和方法,即“佛法” 本身,理论在“三藏”中,方法主要有“戒、定、 慧”三学。
残暴与昏庸:明朝的帝王们
(1)太祖朱元璋(1368─1398) (2)惠帝朱允文(1399─1402) (3)成祖朱棣(1403─1424) (4)仁宗朱高炽(1425) (5)宣宗朱瞻基(1426─1435) (6)英宗朱祁镇(1436─1449 ) (7)代帝朱祁钰(1450─1456 ) (8)宪宗朱见深(1465─1487) (9)孝宗朱祐樘(1488─1505) (10)武宗朱厚照(1506─1521) (11)世宗朱厚熜(1522─1566) (12)穆宗朱载垕(1567─1572) (13)神宗朱翊钧(1573─1619) (14)光宗朱常洛(1620) (15)熹宗朱由校(1621─1627 ) (16)思宗朱由检(1628─1644 )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种基本精神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种基本精神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种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等。

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四种基本精神,即仁爱精神、和谐精神、尊崇精神和谦卑精神。

仁爱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仁爱指的是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是一种宽容、友善、慷慨的情感和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精神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基础。

这种精神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倡导和实践。

仁爱精神的核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在待人接物的时候要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和谐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价值观。

和谐指的是各种事物之间的平衡与融洽,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状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状态,是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的基础。

和谐精神要求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避免极端和矛盾的情绪,追求内外的和谐。

和谐精神的核心是“和而不同”,即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和互相理解来解决问题,实现共赢。

尊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念。

尊崇指的是对长辈、师长和权威人士的尊重和敬仰,是一种传统的礼仪和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崇被视为一种美德,是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的重要保障。

尊崇精神要求人们心存敬意,主动尊重他人的权威和尊严,在言行举止中展示出对他人的尊重和敬仰。

尊崇精神的核心是“尊老、敬老、爱老”,即对老年人表示敬意和关爱,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崇尚和传承。

谦卑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品质。

谦卑指的是心存虚怀、谦逊的态度,是一种对他人和世界的尊重和谦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卑被视为一种审美情操和道德修养,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重要品质。

谦卑精神要求人们不自高自大,不傲慢自满,虚心向他人学习,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

谦卑精神的核心是“知耻而后勇”,即在认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的基础上,勇于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这些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对于中华民族的文
化认同、文化自信以及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理解。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强调的是人文关怀和道德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强调以德治国、以德化人。

这种人文关怀和道德观念的体现包括诸如“仁爱”、“忠诚”、“孝道”、“礼仪”、“诚信”等等。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也强调了对知识、学问和思想的重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知识、学问和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强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并推崇诸如“格物致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思想观念。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还强调了对于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使命和责任,而这种责任和使命则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领悟和实践来实现。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强调了“勤奋好学、继往开来”的思想观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强调了人文关怀和道德观念、对知识、学问和思想的重视、以及对于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这些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自信以及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的内在动力,指天地万物的精气与活力,是万事万物

显示出来的、独特的、具有灵性的状态,也指人的独

特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

《辞海·哲学分册》对“精神”的定义是“人的意
神 与
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宗教信仰者和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就是对意识

的神化。
精 神
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
中国传统文化
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1. 精神与文化精神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一)关于精神
“精”本义为“经过筛选的、特别好看的上等稻米”。

“神”有万物的主宰、掌控肉体的灵魂意识、绝妙的奇异的等含义。



与 文
化 精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中国古代的“精神”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精微不显
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一)伦理型文化

中国文化是德智统一的文化,具有很强的伦理

特点,属于伦理型文化。伦理,就是人际关系事

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伦理型文化。
传 统
“心”是中国文化活动的主要源泉,是人精神

活动的唯一源泉。

“个体”的自我超越不是要达到比世俗更高的
中国文化几经浩劫而历久弥新、能化人而 不为人所化的根本奥秘,正在于其不拘泥于 以血缘、族群或者地域的范围来划定自身的 生存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还与政治大一统紧 密相关。此外,政治专制主义的成熟也会逐 渐侵蚀包容性文化的根基。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绪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5.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6.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传统:每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8.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9.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它不仅包含了文学、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更包含了一系列深远的思想理念,这些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思想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统一性、和谐性、儒家思想等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

1.统一性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统一性,中国历史中的统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种统一指的是国家统一、文化统一、思想统一、话语统一、法律制度统一等。

中国人在观念上,一直强调“天下一家”,强调大和而不是小节分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的文物,建筑,艺术作品都很注重统一性的设计,这种设计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统一性的特点。

像中庭院就往往处于中心地带,是大型的几何形状的布局,用木质的梁柱等结构来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思想。

2.和谐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之一就是和谐性。

和谐性架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上,在哲学思想中,阴阳对立、五行相生、天人合一等这些理念就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性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和谐性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等多个方面。

具体而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少年儿童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就非常高,每天的琴棋书画都是必修课,以培养少年儿童品德、性格为首要目的,这种教育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性”的思想。

3.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尤其强调仁爱、礼贤下士、学问诚信、尊老敬神等等。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仁者爱人”,儒家注重人文、尊重礼仪、重视教育。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主线,其“仁”的思想与“和谐”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道德的主要特征。

儒家思想思想尊重天命,注重人的行为修养,从而达到身体力行的境界。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贯穿了中国人的历史和生活。

统一性、和谐性、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去,它们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思维、价值观等各方面,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中华民族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

这些传统文化与精神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

本文将探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并分析其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重要价值。

一、儒家思想与仁爱精神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人伦道德和礼仪规范,倡导仁者爱人的精神。

仁爱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和国家民族之间的忠诚与爱国,形成了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价值观。

仁者爱人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为社会的公正和稳定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道家思想与自然观念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这一思想使得中华民族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同时也强调“天人合一”的道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独特之处。

三、佛教文化与平等共享佛教的传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更为广阔的世界观,强调生命的平等与平静。

佛教文化使得中华民族日益关注他人的痛苦,倾向于通过善行来解除众生的痛苦,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广泛传承的慈善、助人为乐的美德。

四、中医药文化与健康观念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观念。

其理论体系丰富而深奥,强调防病于未犯,注重调节身体平衡。

中医药文化与健康观念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心灵愉悦提供了重要支持。

五、中国书法与审美价值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赞誉。

中国书法融汇了儒家思想和美学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审美的高度追求。

六、中华民谚与智慧启迪中华民族的谚语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蕴含着智慧和生活经验。

它们生动而富有哲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为准则和生活智慧的指导,对人们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

总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

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2021/4/9
5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
•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重视பைடு நூலகம்育、强调教育必要性、德智结合
• 二、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 •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 三、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 •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教学相长
2021/4/9
6
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
•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 • 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绘画、建筑
2021/4/9
3
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
• 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 •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 • 儒学带有宗教色彩
2021/4/9
4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 一、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
•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仁爱孝悌 重义轻利 谦和礼让 真诚有信
• 三、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 圣贤,君子
• 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 • 诗言志、文以载道、乐以教化
• 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 • 中和之美、尚意追求、尊崇自然
2021/4/9
7
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梁涛
2021/4/9
1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 一、整体思维 • 天地、人、社会是一个整体
• 二、类比思维 • 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属性 比照与联系
• 三、辩证思维 • 对立统一
2021/4/9
2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 中庸之道的价值观 • 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各种民族文化中的代表之一,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独特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一些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为核心而形成的。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方面的探讨。

一、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把道德看作一种社会认同,使道德成为一项必需的伦理理念。

其中最重要的道德是“仁爱思想”,即爱人、尊重人、关爱人。

中国文化承认人性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因此强调人性弱点的克制和优点的发扬。

其次是“谦卑态度”。

谦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地位和贡献有清醒的认识,以礼相待他人。

这种行为是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谦逊态度。

二、儒家精神儒家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珍视人的智慧和个人品质,认为人的品质要重于个人才能。

儒家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和言语活动,都应该符合社会公正和正义。

同时,他们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应该具备相应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观,并且透过责任观的特质才能展现自我价值。

最后,儒家精神还表显出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教育的重视,认为教育是仁爱的源泉,是品德修养的根基。

三、礼仪文化中国文化强调礼仪,依据社会等级、工作职责和年龄差别用不同的礼节规范人际关系。

他们认为礼仪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代表着一种尊重和文化价值的传递。

不仅如此,礼仪还承载着重大的信仰与人伦关系:只要遵循礼仪,社会就会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尊重以及相互帮助的价值观。

四、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审美观念,将美视作一种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一切存在都应该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当所有的事物存在于一种和谐中时会达到美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物质和命运都可以被改变,但为了遵循道德准则,美是一个不变的概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了道德、儒家精神、礼仪文化和审美观念等几个基本方面。

这些文化价值的传承,对中国及世界大有意义。

只有将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国的原创性和创新性才能在文化上充分体现。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表现出尊重、和谐和顺应自然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尊重。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准则。

中国人尊重长辈,尊重师长,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这种尊重体现在个人品德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敬意上。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

和谐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人注重平衡和协调,追求内在的和谐。

中国的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展现出和谐美。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顺应自然。

中国哲学和文化一直强调自然的秩序和循环。

中国人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以达到和谐发展的目标。

儒家思想中,人可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尊重、和谐和顺应自然。

这种精神一直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中,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尊重、和谐和顺应自然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观念。

孝道: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伦理和尊重长辈。

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孝道被认为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体现。

廉洁:廉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严守道德规范,避免贪欲和腐败行为。

廉洁为政,勤俭节约的思想都被视为道德的表现,这些价值观是中国社会建立和谐秩序、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

温良恭俭让:温良恭俭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之一。

温和、恭敬、节约和谦让被视为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

这种价值观念强调个人的自我抑制、忍让和尊重他人,以维护社会和谐。

诚信: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诚信。

诚实守信、信守承诺被认为是个人品质的核心,也是商业和社会关系的基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关系和谐的重要原则。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体现了尊重、和谐和顺应自然,还包括孝道、廉洁、温良恭俭让和诚信等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特点1.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实用主义,追求功利和应用价值。

儒家思想中的为政以德、执政为民,以及道家中的无为而治等观念,都体现了中国人注重实际应用和社会效益的思维方式。

2.尊师重道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和敬重老师、父母、长者以及对自身所从事的领域的敬业精神十分重要。

人们普遍认为师长的知识和经验应该得到尊重和传承,孝道也被视为道德的基础。

3.和谐共生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相互依存。

传统礼仪和规范以及家族观念使得人们更关注团结、友善和相互帮助,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4.中国文化的敦厚和保守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稳定和持久,强调传统道德规范和家庭传统,尤其对于守旧和保守的价值观念持承认态度。

中国人对改变和冲突持保守态度,对秩序和稳定更看重。

5.四维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四维思维的特点,即时空思维、关系思维、德行思维和共同体思维。

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观念、家族观念、道德观念和集体主义意识塑造了这种思维方式。

6.对自然的敬畏和崇尚: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和追求自然的正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这种观念源于道家思想中“顺天应时”和儒家思想中“养生须养天和”的理念。

7.古代文化的重视文人和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看重文人和文化教育。

封建时代的文化评价体系使得文人成为社会地位较高、影响力较大的群体。

文人德行、学识和艺术修养被视为文化的核心。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基于和谐、功利、保守和共同体思维的文化体系。

它强调实用主义和尊师重道,注重家族观念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崇尚自然和追求道德修养。

虽然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革有所冲突,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传统与思想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传统与思想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传统与思想观念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较为悠久,文化传统与思想观念也十分独特。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随之而生发、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传统与思想观念。

一、传统的礼教观念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重视礼教的社会。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礼教观念对人们思想及文化的塑造至关重要。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所谓的礼教,指的是由官方制定的行为规范和仪式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准则。

在礼教观念的引领下,早期的中国封建社会非常重视男女之别,并对男女的行为规范有着不同的准则。

男子要遵循尊重长辈、爱护家人、尽忠职守、保家卫国、廉洁奉公等行为准则。

而女子则要在家庭中尽职尽责,对丈夫、子女、婆婆等家庭成员进行忠诚、孝顺、温情的服务。

同时,礼教观念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礼节和行为准则。

比如,官场中的上下级主管之间的言行举止就要符合官方制定的行为规范。

在其它交往场合中,人们也要遵守世俗的礼仪规矩。

二、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封建时期长达数百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儒家思想强调的传统道德观念还是对影响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思想和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道德修养,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思想影响了几千年。

在儒家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封建社会的头等大事就是家庭的和睦。

因此,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更加丰富和复杂。

人们不仅要顾及家里的亲人,也要考虑家族的荣誉。

三、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中国封建社会宗教信仰非常丰富和多元化。

宗教信仰的广泛存在,给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了人们的心理状态与行动准则上。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信仰佛教者比较普遍。

佛教信仰提倡的是一种心灵敬畏,能够给人们普世的安宁和宁静,同时他们也倡导一种无为而治的道理,要求人们“舍本逐末”,放下欲望追寻平静、勤奋、信透和慕道。

除佛教外,道教的影响力也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PPT课件

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PPT课件

D.“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壁”
(2008,10)18.《易· 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 分,吉凶生矣。”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 B ) A.整体思维 B.类比思维 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
3、辩证思维: 含义: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 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在先 秦和典籍特别是《周易》《论语》《老子》 《孙子》中,已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 明而深刻的论述。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一、整体思维 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特征:(2010,1) 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 思维。 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 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处在一个 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 存的联系。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上下与天地同流”、“圣人抱一以为天下 式。”
二、类比思维
含义: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 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特征(2010,10) 1、就是“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 性进行类比。(2分) 2、在类比思维中,有一种叫做“观物比德” , (2分) 3、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 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 特色的有(ABD ) A.整体思维 B.类比思维 C.抽象思维 D.辩证思维 E.形象思维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1、 “天人合一”(2007,1): 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立的观 点,“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 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 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 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 二,二而一的。 2、源于西周时代。 提出“天人合一”专有名称的张 载。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简述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

正确答案:(1)战争。

据《史记》及相关文献记载,黄帝与蚩尤曾发生大战而黄帝获胜,有效实现聚族。

(2)高级宗教的确立。

此前宗教混乱,“家为巫史”,而颛顼时代宗教祭祀行为专业化也起到了聚族作用。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2.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1)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2)左右对称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

(3)中国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讲究秩序,注重等级。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3.简述家族族规的规范功能。

正确答案:从家训族规的内容看,其礼俗规范功能有如下表现:(1)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

(2)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

(3)以劝诫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法。

涉及知识点: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4.简述西周时期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正确答案: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他们不是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以某种“政道”的含义。

农事在周人的精神观念中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生计,它有许多额外的功用。

农耕在西周乃至以后相当长时期都是经济的主要部分。

周人高度重视农业,对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也的确有大的作用。

但是当周人把农耕与周家的“王业”连在一起,用复杂的观念去看待农耕事业时,农耕事业就不再简单地是一种生业。

中国数千年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实际与几千年来盛行的“重农主义”大有关系。

而以抑制商业、手工业为内容的“重农主义”正可以在两周的农耕政道中,找到它最早的萌芽。

涉及知识点: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5.简述中国人的语言观念的内容。

正确答案:中国人的语言观念,概括地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语言这一文化事象的看法,如对语言的崇拜、对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的讨论等;另一方面是对语言交际能力的不断追求,如对规范语言的追求,对言辞技巧的探索等。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小抄版-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小抄版-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小抄版绪论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二、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三、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

四、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五、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六、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七、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八、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九、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十、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十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山西“天下形势”: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是内迁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二、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2.地理通道三、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和谐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中国古代哲学家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这种和谐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根植,并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2. 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尊敬和孝顺父母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孝道不仅体现在个人对父母的尊重和照顾,也表现为对长辈、祖先和社会的尊重和敬意。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视为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3. 仁爱: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尊重和善意。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了仁爱思想,强调个人应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与他人建立亲密、善良的关系。

仁爱也体现在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上,鼓励人们关心社会问题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4. 中庸: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中庸强调适度和平衡,避免过分的极端和偏激。

中庸思想主张在行为和情感上保持稳定和适度,以达到和谐和均衡的状态。

中庸思想也强调理性思维和道德选择的平衡,追求人格的完善和自我调整。

5. 尊老敬老:尊老敬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强调对年长者的尊重和敬意。

中国古代有着尊老重敬的传统,认为年长者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应该受到年轻一代的尊重和照顾。

尊老敬老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体现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和谐、孝道、仁爱、中庸和尊老敬老。

这些精神价值观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中,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尽管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这些传统价值观仍然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类共同进步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模拟试卷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模拟试卷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名词解释 4. 简答题 6. 填空题名词解释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正确答案: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涉及知识点: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2.天人合一正确答案: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涉及知识点: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简答题3.《吕氏春秋》是一个什么样的思想体系?正确答案:战国至秦汉时代,《吕氏春秋》以儒家为核心,将道、法、墨、兵、农、名诸家加以改造.糅合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图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

它抛弃了《易经》的卦象,采用了“十二月纪”的形式。

涉及知识点: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4.中国古代天地万物类别的书分哪几类?正确答案:上古时代集中记载汉民族划分出的天地万物类别的专书,主要有《尔雅》和《说文解字》。

现存《尔雅》十九篇,表述了不同的类别,计有五大类:第一是语言类,包括《释诂》、《释言》、《释训》,是古代文献词语训释的汇编。

第二是人文关系类,有《释亲》,是解释亲属关系的称谓。

第三是建筑器物类,《释宫》、《释器》、《释乐》。

第四是天文地理类,《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

第五是植物动物类,有《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分别对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昆虫、水生动物、鸟类、兽类、家畜的名称进行解释。

《说文解字》中字词记录的类别,依照许冲《上<说文>表》,有“六艺群书之诂”、“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等。

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与国家意识

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与国家意识

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与国家意识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在众多的文化遗产中,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和国家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精神文化和国家意识,一直以来都在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塑造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形态。

一、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包括哲学思想、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等。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厚的文明之一,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在东亚文化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规范行为、尊重传统、重视人伦关系和敬畏天地。

其中,所提倡的“仁爱”思想是中国现代社会仍然需要借鉴的。

2、道教思想在中国精神文化中,道教思想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道教思想强调“道”和“德”,“道”指的是宇宙之理,是一种完美的宇宙秩序。

在现代社会,这种“道”的思维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价值追求目标。

3、佛教思想佛教思想是中国文化中另一道重要的文化瑰宝。

佛教倡导“无我”,认为人应该超脱自我,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解脱。

佛教思想一直以来都在启迪着人们的心灵。

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意识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意识是不断形成和演变的,历史上曾有周朝、秦朝、汉朝、唐朝等强大的中央政权。

中国古代的国家意识主要表现在:1、天朝图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强烈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即认为天地万物具有一体性。

从而,中国的国家意识便体现出一种“天朝图景”,认为中国是拥有天下的强大国度。

2、王朝天命思想中国古代的王朝天命思想,是国家意识的重要体现之一。

王朝天命思想认为,天赐皇帝以治理天下的权力。

因此,王朝的国家利益和天命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民族自豪感中国古代的国家意识中还包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拥有灿烂的文明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民族自豪感在推动中国成为现代强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三、精神文化和国家意识的现代意义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和国家意识,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国家形态,而且对现代中国仍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名词解释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5.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6.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7.三纲: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8.五伦: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即指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9.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10.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1.前兆迷信: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

12.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关系。

这一命题是《札记。

学记》首先提出来的,它指出教学活动并不是单项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都能提到提高的双向互动过程。

五、简答题1.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哪几种?答: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2.中国传统的整体思想维有什么特点?什么叫整体思维?答: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3.《易经》的结构布局是怎样的?这种结构布局有什么意义?答:《易经》的结构布局,是以代表天的乾卦和代表地的坤卦领头,以象征天的阳又和象征地的阴爻作为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单元,以解说人事祸福的封爻辞附着于象征天地变化的卦象之后;以表明天地和同、万物化生、人与天地分而相合。

这种结构布局初步确定了宇宙系统论的模式,以及人如何与宇宙系统相统一的规范。

4.《吕氏春秋》的思维体系如何?答:《吕氏春秋》是以儒家为核心,将道、法、墨;兵、农、名诸家加以改造,揉和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因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

5.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整体思维是一种重领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答: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一地一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

所谓“直觉”。

就是对天地人、万物的诸般现象去进行观察3所谓领悟,就是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去领会、顿悟。

儒家和道家都主张以直观、经验为基础去领悟、把握宇宙人生之整体、系统。

6.什么叫类比思维?中国古代类比思维有什么特点?答:类他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

这种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体现系统整体思维的。

7.什么叫“观物比德”?它属于哪一种思维模式?答:所谓“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

它属于类比思维的模式。

8.什么叫辩证思维?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来源如何?答: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9.老子对事物转化的规律是怎样概括的?答:老子对事物转化的规律概括为三条:一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说“有余”与“不足”经过损与补而走向乎正统;二是利而不害,是说转化与统一有益无害;三是不言而善应、不召。

而自来。

是说转化与统一是自然发生的、无为而成的。

10.《易》对事物转化的规律是怎样概括的?答:《易》总结的事物转化(即对立物变化)的规律有三条:一是相反而相成;二是“生生”与“日新”’;三是“趣时”,是指天地万物都是自然地顺应四时的节律而变化。

11.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方面主要有哪几种特点?各观点的提出者是谁?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主要有:一是“天人合一”,提出者为宋代张载;二是“天人交胜”,提出者为唐代刘禹锡;三是“天人之分”,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苟子。

12.“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有什么积极影响?答:“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有: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13.“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及其发展有什么负面影响?答:“天人合一”观念对我国文化及其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是:①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

⑨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⑧空想助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

(4)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14.什么叫“中庸”?什么叫“中和”?中庸之道是一种怎样的原则?它是由谁提出来的?答:“中庸”意为“中(执中、用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长短、高低、大小、先进与落后等)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它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15.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是一个怎样的问题?答: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16.中国古代关于知行关系方面的主要有哪几种说法?其代表人物是谁?答:中国古代关于知行关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①“知易行难”说,提出者为《尚书.说命上》;⑧“知轻行重”说,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苟子;③“知先行后”说,提出者为宋代程颐,朱烹继承了这一主张;④“知行合一”说,代表人物为王阳明;⑥“行先知后”说,提出者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

17.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有什么特点?答: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有:①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⑦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构理论体系,而是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③“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18.为什么说“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一合人”为前提呢?答:“知行合一”说要求人们既要认识“天道”、“人道”,又能在生活中实践“天道”和“人道”。

而“人道”本于“天道”,所以如能做到认识并实践“天道”,也就是认识与实践了“人道”了。

人要“知”与“行”,就必须和“天”认同。

“天”与“人”是相通、相合的,因此,“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一合人”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19,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社会影响较大的有哪几种?答: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上帝祟拜、鬼魂祟拜、祖先祟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

20.中国古代原始宗教有什么社会作用?答: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有: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21.道教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倡导者、创建者是谁?答: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将古代的鬼神崇拜、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黄老道术以及经学、墨学的某些观点融合以后而成的。

它的倡导者、创立者为东汉时期的张道陵。

22、道教的信仰特征是什么?答: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

23、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答;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24.道教择哪此文化领域有影响?答:道教对古代医学、古代化学、古代药物学、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有影响。

25.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答: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26.佛教的创始人是谁?基本教义是什么?答:佛教的创始的是释边牟尼。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访”祛,即“苦、集、灭、道”。

27.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答: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于:大乘佛教强调普渡众生,认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自利、利他并重,是“菩萨”之道;小乘佛教则是指坚持“四访”等原有教义、重于自我解脱的教派28、佛教是什么时候正式传入中国的?是怎样演变为另化的佛教的?答: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正式传人中国的。

佛教传人中国后,由于受中国经济、政治条件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

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遂演变为中国化的佛教。

这一演变过程的主要环节有:在汉代,佛教在宗教观念上依附道术,在政治伦理观念上迎合儒学;在魏晋时,佛教则着重依附玄学,由此而扩大传播,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

庸宋之际,佛、道、儒三教在“修心养性:上形成大体一致的看法。

三教之间的关系,也由魏晋时斗争激烈,到唐太宗年间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三教并行的趋势又推动了三教在思想上的合流,促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9,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最集中的表现是什么?答: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触合,最集中的表现是,通过摄取儒道的思想而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和掸宗。

这些中国化的佛教宗派提倡“方便”、“圆融”、“自悟”,以心性论为宗派学说的重心,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30,孔子的伦理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其核心是什么?答: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未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祟拜西周时代制礼作乐的典范人物,仰慕西周时代盛极一时的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我国文化史上第一个究整的遵循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以“仁、义、礼”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