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第1章概述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教案

《认知心理学》教案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分析A、B、C三种反应的辨别和选择心理操作所要求的时间。这种分析,称之为唐德斯的减数法。减数法顾名思义,其A、B、C三种反应是按减法规律进行的。
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方法(1课时)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 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重点掌握)
唐德斯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
第一类反应称A反应(A-reaction),又称简单反应(simple reaction)(见图3-15)。A反应一般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例如被试者对—个灯亮,作一个按键的反应。唐德斯称这种反应为基线时间(baseline time),一方面它是最简单的反应,另一方面它又是更复杂反应的成分或基本因素。

《认知心理学》教案
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专业 :心理学
主讲教师:鲁忠义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1课时)
一、什么是认知 (重点掌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包括知、情、意等活动过程。

1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选择)
心理学即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 ,但是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判断)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 一门中间(边缘、交叉)科学。
反对研究意识、研究行为;发对内省, 主张实验法
完形,反对把意识分为元素,主张心 理是一个整体 整体并不是各个部分的总和。
代表人物
研究对象
精神分析 (第二势力)
弗洛伊德、 荣格、埃里
克森
异常行为、 无意识(冰
山理论)
流派介绍
释梦、联想、回溯
人本主义 马斯洛、罗 正常人的人 以人为本,人的本质是善良
(第三势力) 杰斯
单选: 1、心理学属于(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D、哲学 2、在下面心理现象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 A、意志B、气质C、性格D、能力 多选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有( ) A、需要B、能力C、气质D、性格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神经系统的结构
心理是脑
神经元 神经系统
细胞体、树突、轴突
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2、神经系统
中枢神 经系统
神经系统
周围神 经系统
脑 脊髓
(二级单选、多选)
脑神经 脊神经 植物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1)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四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口诀:额顶枕颞,动感视听
大脑两半球:不对称 延髓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被称为“生命中枢”。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做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Newell和Simon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感受器接收外界信息,效应器作出反应。

信息加工系统都以符号结构来标志其输人和输出。

记忆可以贮存和提取符号结构。

加工器包含3个因素:(1)一组基本信息过程,如制作和销毁符号,制作新的符号结构和复制、改变已有的符号结构,以符号或符号结构来标志外部刺激并依据符号结构作出反应,以及贮存符号结构,进行辨别、比较等;(2)短时记忆,它保持基本信息过程所输人和输出的符号结构;(3)解说器,它将基本信息过程和短时记忆加以整合,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系列。

对基本信息过程系列的规则的说明即构成程序,它是信息加工系统的行为的机制。

这也是解说器名称的由来。

信息加工系统的上述功能也可概括为输人、输出、贮存、复制,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照Newell和Simon看来,凡具有这些功能的系统必然表现出智能行为,同样,凡表现出智能行为的系统必然具有这些功能。

这样,以符号操纵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就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现出目的性行为。

这种系统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以反应时为指标的实验法。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较慢的加工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一)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认知心理学1-4章

认知心理学1-4章

认知心理学第一章绪论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50 年代中期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1.研究范围: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2.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Newell 和Simon 认为无论是有生命的(人)或人工(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是模式,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而形成符号结构,符号和符号结构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一个符号结构可以标志另一个符号结构,或标志一个程序,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进行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信息加工系统也就是物理符号系统或符号系统。

目的在于强调这种符号系统确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或者在现实世界中是可以实现的。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包含 3 个因素:一组基本信息过程、短时记忆、解说器)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1.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2.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3.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问题被称作心理学中的“心理主义”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抽象分析法:不管应用哪一种方法,认知心理学都强调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某一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一、减法反应时实验1.研究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短时记忆2.由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提出,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第章认知心理学概述

第章认知心理学概述

第1章认知心理学概述1.1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及其表现的学科,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探究人类在感知、注意、记忆、语言、推理、解决问题和决策等方面的心理过程以及这些心理过程的发生机制。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研究人们如何感知和关注环境中的信息。

•研究人们如何记忆和加工信息。

•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和理解信息。

•研究人们如何推理、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1.2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才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得以形成,并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在此之前,对于人类思维过程的研究是通过实验心理学、行为主义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来进行的。

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认为通过观察和记录人的行为可以得出对思维过程的认识。

但是,随着行为主义思想的逐渐深入,人们开始质疑其研究方法的缺陷。

行为主义方法只能将人类思维过程视为“盒子”中的输入和输出,而无法深入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内在机制。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为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科学家们开始将计算机的思维过程和人类的思维过程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认知心理学因此产生,并逐渐发展成为心理学中的主要研究领域。

1.3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思维过程,其中涉及到多个领域。

本节将简单介绍一下其中的几个重点。

1.3.1 感知感知是人类接收外部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关于这个过程,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以下问题:•人们如何从外部物体中获取信息?•人们如何将外部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大脑如何加工这些信号,以使我们意识到它们的存在?1.3.2 记忆记忆是存储和回顾信息的过程,是人类思维过程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以下问题:•人们如何将信息存储在记忆系统中?•人们如何在需要时检索这些信息?•记忆过程中的怎样的因素会对信息的存储和回忆产生影响?1.3.3 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以下问题:•人们如何理解语言?•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是如何嵌入到其他认知过程中的?1.3.4 推理和问题解决推理和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过程中的高级认知能力。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2、Newell 和 Simon 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其一般结构如图所示:3、唐德斯减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之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问。

②应用(经典实验):库珀、谢帕德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波斯纳证明短时记忆包括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的实验;科拉克、蔡斯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4、斯腾伯格加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含义:完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②前提条件: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③实验目的: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④实验逻辑: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是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的;若两个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则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⑤应用:斯腾伯格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提取过程中,有四个独立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刺激编码阶段)、识记项目的数量(顺序比较阶段)、反应类型(决策阶段)、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反应组织阶段)。

5、“开窗”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比较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的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所以称为开窗实验应用汉密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证明了字母转换作业分为三个阶段,即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存储阶段;6、1967年,奈瑟尔出版《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各章概念、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第一章绪论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P2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

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p4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由两部分组成;p9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P11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P12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P12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P13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P13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

P14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

P14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P14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认知心理学 约翰.安德森版 第一章

认知心理学  约翰.安德森版  第一章

Figure 1.2 Anderso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Seventh Edition
Copyright © 2010 by Worth Publishers
Figure 1.3 Anderso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Seventh Edition
Copyright © 2010 by Worth Publishers
Figure 1.9 Anderso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Seventh Edition
Copyright © 2010 by Worth Publishers
Figure 1.13 Anderso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Seventh Edition
Copyright © 2010 by Worth Publishers
Figure 1.14 Anderso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Seventh Edition
Figure 1.7 Anderso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Seventh Edition
Copyright © 2010 by Worth Publishers
Figure 1.8 Anderso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Seventh Edition

认知心理学课后题

认知心理学课后题

认知心理学课后题认知心理学课后题整理第一章概述:从广义上讲,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

:口语报告是让被试在从事某种活动的同时或之后,将头脑中进行的心理活动操作过程用口语表达出来,主试记录下来,并根据有关结果对被试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

1、为什么认知心理学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P3:广义认知心理学包括信息加工心理学。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指的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将人的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为核心研究人类认知的心理学,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包括感知、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2、认知心理学的三种研究取向之间有何异同?P15:(1)它们都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2)信息加工研究取向奠定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3)联结主义研究取向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大脑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4)而生态研究取向则从更加整体的观点认识人的认知过程。

3、如何通过计算机工作过程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1)把人的认知操作编制成计算机程序。

(必须有层次的、逻辑严密的、可运行的。

)(2)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从中观察和了解人的认知活动过程在辨别、比较、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上的心理活动过程。

第二章注意过程: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识地控制的,故称作控制性加工或注意性加工。

:是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是平行的,可同时处理两个或多个项目,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任务中。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同时出现在眼前时,我们常常只注意其中一个物体,而不是全部。

——注意的选择性。

(对个人很重要的词语会被注意到)感觉登记选择性过滤器觉察器短时记忆反应反应过滤器模型(知觉选择模型):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人的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有限,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整,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通过过滤的信息,被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贮存,其余信息暂存于某种记忆中,然后迅速消退。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7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Dartmouth会议上创立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认知整理

认知整理

NO.*第一章绪论:认识“认知心理学”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信息的加工过程。

Neisser (1967,《认知心理学》):感觉输入的变换、简化、加工、存贮、恢复和使用等所有过程。

——这种观点强调信息在人脑中的流动过程,从感觉信息开始直到最终做出行为结束。

2、进行符号处理的过程( Newell and Simon)符号并不限于语言系统,“五线谱”、“计算机程序”、“表象”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和个体对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还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3、认知是问题的解决认知活动是个体选择、转换、操作和使用从环境中得来的信息,以及使用人脑中的知识经验来认识和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特定问题的过程。

4、认知即思维。

5、认知是一些相互关联的活动1、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泛指一切以认知过程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

包括:①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亦称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②心理主义;③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2、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3、信息加工取向“计算机类比”,强调信息加工的阶段性以及信息在加工过程中的具体储存方式。

①信息加工观点的实质将人类认知与计算机进行类比人脑vs 计算机下述观点均出自“人类认知与计算机功能雷同②人作为信息加工者的特点(1)人是信息加工系统的中心环节;(2)有限的通道能力;(3)信息加工的模糊性与主动性;(4)信息加工的层次性(5)信息加工的离散型和连续性(6)串行加工和并行加工4、认知心理学的特点①在不同水平和层次上研究人的心理主张在高于生理机制的水平上来研究心理机制,力图以解释的观点说明心理过程的规律,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的研究应在多层次基础而不应在同一水平或层次进行研究。

②由于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提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因此,其它心理学的研究更多地表现为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性研究,而认知心理学却力图以一种解译性的研究来揭示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特点。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第一章总论第一节认知心理概述一、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 1、认知心理的范围认知心理是由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想象、思维、言语等诸多心理综合。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关于事物的表现认识,属于认知的低级形式;记忆为想象和思维提供知识、经验,使其能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们是认知的高级形式。

注意贯穿在各个认知过程之中,保证它们有成效地进行活动。

认知的高级形式依于认知的低级形式,它又反过来调节和影响着低级形式。

2、认知心理的意义①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②按照认知心理的规律组织教育和教学,提高工作质量③学习认知心理有助于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二、认知心理的实质1、人的认知来源于客观现实客观世界的事物不断地影响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并通过人脑,产生诸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2、认知的能动性人反映客观现实,是通过实践活动在主客观联系中进行反映,是客观的东西通过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的折射,并以此去改造现实,这就是人的心理反映的能动性和主观性。

人的心理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

三、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影响个性倾向性的特征:积极性、选择性。

其中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这些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程度的积极性组织自己的行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应。

四、认知心理的意识性人的心理\意识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只有结合人的行为,才能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人的认知包含意识成分,也有的没有被意识而存在着。

五、个体认知发展1、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个体认知心理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都有一个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其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

阶段性是指年龄阶段,它是从许多具体的、个别儿童认知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本质的东西。

连续性是指个体从出世时起是一个矛盾统一、由量变到质变,由一个特定发展阶段,过渡到较为成熟的下一阶段。

认知心理学课件(中科院心理所)_第一章绪论

认知心理学课件(中科院心理所)_第一章绪论

三、认知心理学的沿革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主要背景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内外部原因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主要背景1
心理学(Psychology)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心理基本单元与过程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认知过程的目的 行为主义(Behaviorism):可考验的假设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部分与整体 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认知如何发展 个体差异的研究:认知加工存在个体差异
John Watson (1878-1958)
5、伊凡•巴弗洛夫 (Ivan Pavlov, 1849-1936)
伊凡•巴弗洛夫(Ivan Pavlov, 1849-1936) 俄国心理学家,对狗进行了系统的经典条件反射研究,因消化道研究荣获诺贝尔奖
6、赫尔曼•艾宾浩斯 (Hermann Ebbinghaus, 1850-1909)
4、约翰•华生 (John Watson, 1878-1958)
美国行为主义创立者,在说服美国和其他国家心理 学家集中力量研究条件反射原理上非常具有影响力 主要观点: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反对研究意识 主张用实验方法,反对内省 刺激-反应(S--R) 评价: 意义和贡献:强调客观行为表现,主张客 观研究方法 局限:人与动物等同起来,是有机的机器; 不研究心理的内部过程与结构,否定研究 意识的重要性。
个体心理现象
心理的动态-稳态 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倾向性 自我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知:认识(认知)过程 情:情绪活动 意:意志活动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认知和认知心理学?认知:认知是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狭义:指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内外原因是什么?内部原因:行为主义的失败。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外部原因:(1)“三论”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2)计算机科学的影响(3)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4)社会的实践教育和对智力的开发需要3、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一)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或内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是心理学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如下:(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

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1)减法反应时实验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2)相加因素法实验(3)“开窗”实验(4)出声思考(5)计算机模拟第二章知觉1、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基本看法是什么?第一: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过程。

第二:知觉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

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各章)

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各章)

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王甦修订版)(赵中昌,整理于2010年6月25日)第一章绪论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开窗”(Open Window)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认知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 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

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代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第二章知觉(24页)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依照Bruner 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到验证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知觉的生态学理论:主张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

著名代表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

第二章认知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认知理论概述一、认知的含义(一)认知的概念(二)认知理论二、认知发展与学习(一)认知发展的概念(二)认知发展的条件与动力(三)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第二节注意一、注意的含义(一)注意的概念(二)注意的功能(三)注意的分类(四)注意的品质三、注意规律与教学(一)注意规律(二)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四、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二)学生注意力的培养第三节感觉和知觉一、感觉的含义(一)感觉的概念(二)感觉的种类二、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概念(二)知觉的特征二、感知规律与教学(一)感知规律(二)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三、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二)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第四节记忆一、记忆的含义(一)记忆的概念(二)记忆的分类(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四)记忆的基本策略二、记忆规律与教学(一)记忆规律(二)运用记忆规律指导学生学习三、学生记忆力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二)学生记忆力的培养第五节想象与思维一、想象的含义(一)想象的概念(二)想象的种类(三)想象的认知加工方式二、思维的含义(一)思维的概念(二)思维的种类(三)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三、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二)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思维的发展(二)学生思维的培养20世纪50~60年代,随着后工业社会科技革命迅速的发展,有关人的认知因素的研究课题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得认知心理学得以逐步兴起、壮大,直至70年代以后,成为美国和整个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在心理学研究和理论中占据核心位置。

本章主要从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角度出发,讨论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认知理论概述认知是人类独特的心理过程。

它充满神秘的加工活动吸引了无数优秀科学家的注意,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研究认知现象,丰富和完善着认知理论。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认知心理学一、什么是认知(一)定义---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Neisser (1967)指出,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获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李德(S. K. Read )根据上述定义进一步指出,“认知通常被简单地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它包括许多心理活动,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言语、问题解决、认知的自我监控等。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知识应用”(二)对人的认知活动的理解1、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2、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系统3、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二、什么是认知心理学1、广义的认知心理学2、狭义的认知心理学1)定义: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指信息加工心理学,或现代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积极的知识探求者和信息加工者, 同时把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做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人对信息的加工也经过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实质: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

3)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解释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一)信息加工模型---纽韦尔和西蒙(A. Newell & H. A. Simon,1972 )在《人的问题解决》一书中提出了信息加工系统。

1、信息加工模型的假设:2、信息加工系统的组成ISAM鯉3、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可以概括为输入、输岀、贮存、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迁移。

纽韦尔和西蒙看来,凡具有这些功能的系统必然表现岀智能行为,同样,凡表现岀智能行为的系统必然具有这些功能。

(二)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举例分析人的信息加工系统)1、感觉登记2、模式识别3、短时记忆4、长时记忆5、注意四、认知心理学的两种取向(一)信息加工取向主要观点:许多认知过程是以系列和序列的方式进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点:使研究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减少了情境的人为性; 提高了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效度,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和
实践指导。
缺点:如果过分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中的环境作用只重视对生活情 境中认知现象的直觉、描述和解释,而忽视人在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 性,它的生命力仍然会受到限制。
20
三、认知神经科学
(一)认知神经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来研究人类认知的心理学,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
5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研究范围具体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语言、判断
和决策等。 任何与智力相关的活动都需要认知功能的支持,不
论是一般行为、社会生活、还是感情、情绪活动,都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围内。
6
第二节 信息加工理论
一、“信息”的来源 信息加工模型建立在一组假设的基础上:
10
5 .信息加工的层次性(hierarchical)
心理层次
认知层次
神经层次
6 . 信 息 加 工 的 离 散 性 与 连 续 性 ( discrete vs continuous)
7 .串行与并行加工(series vs parallel )
11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
(一)内省主义
❖ Glass 1985 《Cognition》:认知是所有的心理能力(知觉、 记忆、推理等)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心理系统,它的综合功能 就是认知。
3
二、认知的结构、过程与功能
认知结构——组成认知的各种成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认知过程——接收、解释、组织和提取信息的活动或操作。 认知功能——不同认知成分或过程在知识获得与应用中的作用。
❖ 认知活动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 ❖ 每一个阶段都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独一无二的加工。最终的反
应被假定为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结果。 ❖ 每一个阶段都从先前阶段接受信息,然后完成其独特的功能。
7
二、信息的概念与度量
日常用语———指消息、情报、指令、密码等。 科学概念: Shannon: 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即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信息量是信息接收者知识变化的数量。
优点:信息加工研究取向对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做 了重要贡献。
缺点:忽视了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创造性,人格,情感, 意向活动等特征。
17
(二)联结主义取向
以“心理活动像大脑”为原则,以平行分布加工和神经 系统网络化结构为基本观点,将认知系统看作是简单而大量 的加工单元的联结网络。
联结主义研究取向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可以通过连续改变单元之间的联结强度来实现记忆内容的模 拟提取,并进行模拟推理。
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认知心理学(第2版)
丁锦红 张钦 郭春彦 魏萍 编著
课件编写人:丁锦红、魏萍、张美晨、张钦、郭春彦
1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认知与认知心理学 第二节 信息加工理论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于发展 第四节 研究方法
2
第一节 认知与认知心理学
一、认知的定义
❖ Neisser 1967 《Cognitive Psychology》中:认知是感觉 输入的转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等所有过程。
(1)方向性:top-down 和 bottom-up。 (2)阶段性:信息流在不同阶段所完成的任务不尽相同。
9
四、人作为信息加工者 1.信息加工系统的中心环节 加工中心环节图 2.有限的通道能力(channel capacity) 3.信息加工的模糊性(illegible) 4.信息加工的主动性(active)
度量:Shannon 和Wiener提出了信息的度量方法。 信息单位是bit。 1 bit信息量可以使情境不确定性减少一半。
8
三、信息的特点
1.可描述性 (1)信息源于外部环境,这类信息易于描述。 (2)信息来源于主体的经验、知识等。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 序性知识
2.编码和译码的层次性 3.信息的流动性
格式塔理论以个体对刺激的主观经验为研究 对象,注重人们对经验结构的运用。
14
(四)发生认知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研究问题: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研究方法:强调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 解和思考方式。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 知发展受同化、顺应和平衡三个基本过程影响。
15
(五)认知革命
18
优点:与众多学科交叉联结,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 显示出了独特价值。
缺点:具有生物还原论倾向; 大脑细胞生理生化活动和认知过程之间关系模糊; 对人脑任何局部认知功能的模拟还非常困难; 无法从整体上认识大脑的认知加工规律。
19
(三)生态学取向
生态学研究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动态交互过程,尤其重 视研究生态环境中具有功能意义的心理现象。
4
三、认知心理学
1、广义认知心理学 包括: (1)结构主义心理学:以Piaget为代表,研究儿童的心理结
构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2)心理主义(psychologism):指在行为主义盛行时期,
受其影响较小,坚持研究意识现象的心理学。 (3)信息加工心理学
2、狭义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information processing)观点为核心
认知神经科学蓬勃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它的主要 发展动力来源于认知科学发展的理论需求和神经科学的巨大 成果。
21
(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
背景: ✓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人工智能的出现 。 ✓ 1976年,纽厄尔和西蒙提出了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为现代
认知心理学的建立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6
二、发展趋势
(一)信息加工取向
该研究取向 ,把人类比为计算机,认为人脑像电脑一样 具有对信息的接受、储存、编码、转换心理学发动了一场心理 学研究新运动,第一次将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物学中分化出来, 并规定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研究方法:内省
12
(二)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托尔曼 研究方法:强调客观数据,强调心理学的“自然科学 化”。
13
(三)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 研究问题:知觉和问题解决 研究方法:格式塔理论假设,心理现象不能还原成简单 的元素,应该把它们当作整体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