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https://img.taocdn.com/s3/m/3be88dc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c.png)
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过程与方法】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1.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谁会背杜甫的《蜀相》?(找一名同学来背诵)你们知道“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谁吗?“三顾频烦天下计”中的“三顾”指的又是哪件事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诸葛亮,“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三顾茅庐》,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预习检测(课件出示题目)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ɡ)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重点词语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5f687d5ef7ba0d4b733b5b.png)
第23课*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教学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情境导入】同学们,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新课解读】一、速读课文——理清结构速读提示及要求:1.了解作者及作品,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理清本文的思路。
明确:1.(1)作家作品①作者名片: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②作品简介:《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作品写的是东汉末到西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
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汉末大分裂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
其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代表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
(2)重点字词殆.(dài)拜谒.(yè)失礼.(lǐ)叩.门(kòu)傲.慢(ào)疏.懒(shū)愧赧.(nǎn)鄙.贱(bǐ)赐.教(cì)倾颓.(tuí)鼎.足(dǐnɡ) 躬.耕(ɡōnɡ)荒芜.(wú)如雷贯.耳(ɡuàn)思贤.如渴(xián)箪.食壶浆(dān)顿开茅塞.(sè)(3)理解词义①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1)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1)](https://img.taocdn.com/s3/m/725b6c05a5e9856a56126083.png)
《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新词,并理解词义。
3、了解比喻句本、喻体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比的修辞手法。
4、能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分析和品位,体会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其中蕴含的尊重人才的精神内涵。
5、学生能在学完课文后对《三国演义》产生兴趣,并于课后去阅读相关的连环画,少儿版乃至于原著。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少儿版《三国演义》主题曲”孩子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因为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那就是——(生齐答)《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许多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下面老师给大家看几张图片,你们能准确的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刘备: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关羽:三国时蜀汉名将,后世称“关公”,是忠勇的化身。
张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后世称为“奸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二、生字新词那《三顾茅庐》是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一读课文吧。
但是在读课文前,我们要解决一下本课的?(字词)1、生字哪位同学先来读一遍本课的生字?(2~3)你读得真好,同学们觉得某某同学读得好不好?(好)那老师现在就请某某同学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遍好不好?(好)读完这些字同学们有没有觉得哪些字是容易写错的需要特别注意的吗?请起来给大家做一个友情提示好吗?同学们都非常的聪明,那请你们给这些字组一组词吧!好,现在我们来分组读一读这些字吧,现在男生读一个,女生读一个,老师鼠标点哪里你们读哪里。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课《三顾茅庐》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课《三顾茅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379572915f804d2a16c155.png)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品三国,猜人物。我出示人物画面,你们来猜出他的名字。最后出示诸葛亮与刘关张的画面,要求说全姓、名、字。教师总结:看来,大家对三国中的人物十分了解。今天,我们就重新走到他们中间, 读一段他们的故事,看看他们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板书课题:三顾茅庐)
(3)存恤:爱惜,体恤。
(4)不妨:表示可以、无妨碍之意。
(5)赐教:请求对方给予指教。
(6)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3.介绍作者及著作。(投影)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汉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是根据第三十八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第三次前去隆中草庐拜谒诸葛亮,终于第一次见到了诸葛亮本人,在他精诚所至、礼贤下士的感召下,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四、总结梳理,提升能力。
本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有哪些?
1.行文求曲。作者总是让情节变得曲折跌宕,而这样写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能有效地调动读者的积极性。
2.蓄势贵足。作者不断蓄势,处处铺垫,为诸葛亮的出场,下足了功夫。
3.对比鲜明。刘备与张飞的对比,见面前后的对比,都增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教案序号:课题:23.三顾茅庐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感受故事情节的巧妙施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395dd165ce0508763213a3.png)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习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技巧,把握人物形象。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学习重点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技巧。
学习难点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二、作家作品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
2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2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e30b403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4f.png)
2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篇:2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诸葛亮、刘备、张飞的性格特点。
2.学习小说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体会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读完《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了解前两次刘备访孔明不遇的具体情形。
2.在网上观看易中天《品三国》中的课文有关部分。
二、新课导入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物和故事)2.请同学讲一讲前两次刘备访孔明不遇的具体情形。
师: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出门去了,失望而归。
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冒着风雪去见诸葛亮,但诸葛亮又不在家,只得怏怏而回。
那么第三次刘备终于如愿以偿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放录音范读全文。
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这段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
这是为什么?2.讨论:①刘备两次拜见不成,并没有就此罢休,这说明了什么?(刘备敬重人才,对贤才的虔诚渴求)②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画出反映刘备求贤若渴的语句并认真朗读,仔细品味。
出发前:刘备叱张飞无礼,从刘备和张飞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见面前:(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三顾茅庐 部编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三顾茅庐 部编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6ca1c81f90f76c661371a94.png)
23.三顾茅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理解“愧赧,箪食壶浆”等词的含义。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诸葛亮等人的有关史实。
3、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和烘托手法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学情分析】我所教班级学生虽系县城初中三年级学生,但学习基础中等偏上,文言文理解能力一般,阅读文言文的水平、技巧、阅读量以及兴趣也是不尽人意。
教古典文学名著作品,我常常感力不从心。
我常常在思索,青少年对电视剧、动画片等大多感兴趣,利用较多的现代设备去教去学会不会好一点呢?《三顾茅庐》大家耳熟能详,利用学生熟悉的影视插曲或照片等整合到教材文本中可以充分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他们在一般的书本上了解不到的相关的历史和文学知识,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们逐步学会利用多途径资源,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从而让学习变得主动、深入而有趣,岂不间接培养了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方法也是以能调到学生热情教法为主,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展开文言知识、口头表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思维品质,鼓励他们独立探究,大胆发言。
另外,运用赏读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体会衬托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简述故事,梳理文章情节。
2、品味语句,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了解常识,感受经典底蕴。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影视视频片段、主题曲、照片,《品三国》视频,多媒体等。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指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新课:欣赏歌曲猜歌名。
这首歌名叫《滚滚长江东逝水》,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三国,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f6b43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63.png)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为求得诸葛亮帮助,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他们的品质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人才的重要性和为国家效力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历史人物和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人才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塑造正处于关键时期,本文的教学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国家效力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对课文中所体现的人才观和国家观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生背景。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案例教学法: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例,分析他们的品质和智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历史背景,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人物关系,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刘备要三次到茅庐邀请诸葛亮?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解析字词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语言、动作,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刘备三次到茅庐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为何最终答应出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2](https://img.taocdn.com/s3/m/6972ba7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ff.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教材安排了两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刘备为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中拜访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刘备的诚恳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体现了“用人之道”和“忠诚之道”。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对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方面。
同时,学生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把握以及对作品的主题思想的理解也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三顾茅庐》,体会刘备的诚恳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忠诚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教学难点: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三顾茅庐》。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知识。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思想。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cccac3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11.png)
1.文本理解题:
题型示例:请简要概括《三顾茅庐》中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和结果。
答案: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第一次未能见到,第二次得到了诸葛亮的接见,但诸葛亮未答应出山;第三次,刘备带上了礼物,诸葛亮最终答应辅佐刘备,一起成就大业。
2.人物性格分析题:
题型示例:请结合文中的描述,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性格。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2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能力:通过阅读和讨论,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特别是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文化理解:通过学习《三顾茅庐》这一故事,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思维品质: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文学手法鉴赏:欣赏故事中的描写手法、对话技巧等,理解其艺术特色和表达效果。
6.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了解: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有所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7.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学习《三顾茅庐》,引导学生思考诚信、忠诚、智慧等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文言文阅读理解:掌握《三顾茅庐》中的关键词汇和特殊句式,如“顾”、“庐”等词汇,以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句式。
3.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的谦逊、诸葛亮的智慧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4.情节结构分析: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结构,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分析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60b629240c844768eaee05.png)
23、三顾茅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
【过程与方法】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理解刘备荒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
教学难点认识课文对张飞的描写来突出刘备的为人。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三国时期,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资料助读1.认识作者,了解作品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2.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共同正音。
拜谒.(yè)侥.幸(jiǎo)拱.立(ɡǒnɡ) 半晌.(shǎnɡ) 纶.巾(ɡuān) 鹤氅.(chǎnɡ) 末胄.(zhòu) 愧赧.(nǎn) 谬.举(miù)迄.无所就(qì) 箪.食壶浆(dān)3.学生积累词语。
23 三顾茅庐 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23 三顾茅庐 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145a91d89ec3d5bbfd0a7478.png)
23三顾茅庐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课文内容。
2.把握本章节中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1.了解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2.培养学生掌握批注式阅读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感知文中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志存高远。
2.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难点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朗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三国演义》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1课时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人物。
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
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
今天,我们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这一章节,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的性格特征我们就可见一斑。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1.三顾茅庐。
“茅庐”即草庐。
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三次亲临拜访,邀请诸葛亮帮助打天下。
后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
2.刘备(161~223),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
公元221年称帝,建都于成都,国号汉。
3.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著作有《诸葛亮集》。
4.《三国演义》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d0032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6.png)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
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
(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
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
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
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精选17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精选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44490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7.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精选17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篇1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
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 纶巾(guān)末胄(zhòu)愧赧(nǎn) 倾颓(tuí) 存恤(xù)殆尽(dài) 疏懒(lǎn) 鄙贱(bǐ)如雷贯耳(guàn)顿开茅塞(máo)(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eed5e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8.png)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顾茅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1、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
时代。
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2、揭题。
3、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3、教师小结。
4、教学复姓。
5、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1、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支吧!”“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1)、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写话训练。
四、小结过渡。
五、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
课件并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六、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3 三顾茅庐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3 三顾茅庐](https://img.taocdn.com/s3/m/b5710325650e52ea55189868.png)
23* 三顾茅庐*教学导航*【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学会写作方法,理解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诸葛亮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点难点】1.通过对描写刘备的神态、语言、动作词句的朗读和感悟,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话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战火纷飞,曹操、董卓、孙权等都拥兵自重,各据一方。
为了能够一统中原,他们个个求贤若渴。
当时有一位水镜先生,他有三个弟子,相传得其一就能得天下。
诸葛亮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
(板书:诸葛亮)他当时隐居隆中,被人称作卧龙先生。
曹操、董卓、孙权他们都请到诸葛亮当自己的谋生,可是这位人才最终却为刘备所用(板书:刘备)。
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到公元前207年,随同刘备、关羽、张飞一同前往隆中——(指板书,生齐读课题)三顾茅庐。
【作者简介】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动乱,曾参加过农民起义,明统一后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全书以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为题材。
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创作而成。
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教学过程*【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会生字新词。
2.“三顾茅庐”顾名思义,即是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请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刘备前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都写了吗?第三次拜访从哪里到哪里?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二)问题探究1.你觉得刘备此行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一个成语说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三顾茅庐》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
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
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目标导学二:梳理课文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
因前两次拜谒不遇,关、张二人颇为恼怒,第三次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
这是三顾茅庐中的第三顾。
第二部分讲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
二人对话中已经策划出未来的三分天下局面。
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诸葛亮:(1)高风亮节。
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2)仁心爱人。
刘皇叔以天下苍生为念,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3)聪睿过人。
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刘备:(1)仁心爱人。
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2)诚心求贤。
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帝王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3)虚心求教。
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4)待人宽和有耐心。
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5)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张飞:鲁莽、直爽,直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足见其行事鲁莽。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理清人物性格之后,可分角色扮演,还原三顾茅庐情景。
角色表演时注意引导学生表现出角色的独特性格。
目标导学四:精彩段落研读,解说“隆中对”内容
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完成以下问题。
1.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明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相貌描写片段: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明确:一方面写出诸葛亮气宇轩昂,神异不凡,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才,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
3.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
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
最终目标:成霸业,兴汉室。
“隆中对”的内容,其实也是整本《三国演义》的总纲,诸葛亮出山之后的
情节,恰如“隆中对”中所对出的内容,都一一上演。
【教学提示】
“隆中对”的内容极具谋略性,可引导学生对此战略布局做详细分析,绘制地图,感受诸葛亮之智,体会运用军事谋略的趣味。
4.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目标导学五:欣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1.人物出场的艺术
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一、“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二、“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三、“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属于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仿佛东云现鳞,西云现爪,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三、四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诗句: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明确: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目标导学六:拓展延伸,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试探究为何《三国演义》经千年传唱成为佳话且经久不衰?
明确:1.《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悉知。
2.《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3.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经久不衰。
【教学提示】
该部分照应教学导入,教师可提供适量材料,方便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挥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三、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求贤若渴志向远大
诸葛亮:才略高超淡泊名利
张飞:言行鲁莽性格直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