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参考教案二)_五年级数学教案.doc

合集下载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参考教案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参考教案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字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2. 应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3. 列综合算式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字题和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学会列综合算式。

2. 教学难点:列综合算式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文字题和应用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字题和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典型的文字题和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书写规范性等。

3. 测试成绩:通过课后测试或练习,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九、教学策略:1. 采用实例教学,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字题和应用题。

2. 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

十、教学拓展:1. 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文字题和应用题。

2.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推荐一些数学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字题和应用题,让学生理解题目的结构和求解思路。

2. 方法指导:讲解如何将题目中的信息转化为综合算式,并演示解题步骤。

3. 练习巩固: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并给予鼓励。

应用题教案10篇

应用题教案10篇

应用题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本文范文整理的10篇《应用题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应用题参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教学难点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32-5=6.5-5=1.5(千米)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三)引新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小时)二、讲授新课(一)教学例1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2、学生尝试解答、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千米、方法二:(千米)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4、练习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二)教学例2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第一次+第二次2、列式解答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千克方法二: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4、练习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三、巩固练习(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这部书稿有多少页?(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第二次截去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五、课后作业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吨、运来橘子多少吨?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六、板书设计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解:设乙每小时行千米答:,乙每小时行千米、解:设这批水果有千克答:这批水果有480千克、教案点评:教学程序安排紧凑,教学方法得当,语言简炼,重点突出,整体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儿童特点。

数学教案: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

数学教案: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

数学教案: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导言本教案专注于教授学生如何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

通过列综合算式的方法,学生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解题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目标•理解一般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问题首先,向学生介绍一般两步应用题的题目,并通过与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联系,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步骤二: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将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并通过列出综合算式的方式进行求解。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将提供一些范例,并逐步分解和解答。

范例一问题:小明去超市买了2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3元。

他又买了4个香蕉,每个香蕉的价格是2元。

请计算小明总共花费了多少钱。

解答:首先,我们可以将小明购买苹果和香蕉的费用分别表示为两个算式:苹果费用 = 2个苹果× 3元/个香蕉费用 = 4个香蕉× 2元/个然后,我们将这两个算式相加,得到小明的总花费:总花费 = 苹果费用 + 香蕉费用将具体数值代入算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小明总共花费了多少钱。

范例二问题:小红有一些钱,她花了四分之一买了一本书,又用剩下的90元花了五分之三买了一架飞机模型。

请问小红原先有多少钱?解答:我们可以设小红原先有x元钱。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算式:购买书的费用 = 小红拥有的总钱数× 1/4 购买飞机模型的费用 = (小红拥有的总钱数 - 购买书的费用) × 5/3然后,我们将这两个算式相加,得到小红原先的总钱数:小红拥有的总钱数 = 购买书的费用 + 购买飞机模型的费用将具体数值代入算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小红原先有多少钱。

步骤三:练习题为了巩固学生对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的掌握,我们将提供一些练习题供学生练习。

学生可以根据刚学的解题方法,逐个解答练习题,并与同学一起讨论和核对答案。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案(优秀2篇)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案(优秀2篇)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案(优秀2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从一个数里减去两部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3、充分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应用知识做铺垫教学重、难点:能够从生活中找到这类应用题的雏形,并能正确解决教学关键: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自然生动的生活情境师:今天老师可忙坏了,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学生:想!师:早晨,老师的闹钟罢工了,竟然没有响,害的我没有赶上接送车,为了上班不迟到,所以我只好打面的到车站,再坐公共汽车过来了。

今天早晨我出门的时候,一共带了50元钱。

我先从家里出发,打面的到车站花了4元钱。

然后我又用了3元钱乘车到旧县。

(教师简要板书)二、解决可能遇到的生活问题师:根据我提供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交汽车一共花了多少钱?生:虞老师到旧县后还剩多少钱?生:虞老师打完面的后还剩多少钱?生: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车多用多少钱?师: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生:坐公共汽车比做面的少用多少钱?师:还有其他问题?(学生表示没有了)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一块儿解决不好办,咱们一个一个来解决,怎么样?师: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车多用多少钱?谁来解决?生:4-3=1(元)师:谁求出老师到达车站后还剩多少钱?生:50-4=46(元)师:谁能求出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车一共花了多少元?生:4+3=7(元)师:那么,老师到达旧县后还剩多少钱?这个问题挺难的,你会吗?三、自主探索求解新知的途径1、第一次尝试师:请小朋友们先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搜集信息。

小组内交流讨论,为全班交流进行准备)师:哪个小组愿意讲讲你们的做法?生:我们先求出了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车一共花的钱数:4+3=7(元)。

又用总钱数减去了一共花的钱数:50-7=43(元)。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课时《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课时《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课时《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勤奋、认真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正确理解问题,提炼出关键信息。

•如何利用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包含相关练习题和解题思路。

•板书:主要是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相关例题。

教学过程导入1.复习上节课知识,引入本节课内容。

2.提出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

讲解1.介绍列综合算式的概念和作用。

2.举例说明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步骤。

3.指导学生如何提取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建立相关方程式。

操练1.让学生自行尝试解决一些列综合算式的问题。

2.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解题思路。

练习1.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按照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

2.收集学生答案,进行讲解和讨论。

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

2.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对这一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多加练习,掌握相关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请学生认真学习并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祝大家学习进步!。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教案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教案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2. 常见的运算符号和运算定律。

3. 实际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综合算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列综合算式的方法。

2. 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解题方法,提高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兴趣。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列综合算式的方法,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运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3.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方法。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评价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估其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分析其错误原因,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3. 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八、教学资源:1.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生动展示运算过程。

2. 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应用题,供学生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3. 利用网络资源,寻找一些实际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列综合算式的应用。

九、教学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探讨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列综合算式解答问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1.使学生掌握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方法,会根据文字题中的关键词语和、差、积、商、除、除以等,正确使用小括号、中括号。

2.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题意确定计算顺序分解计算步骤,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算式中什么情况使用中括号,为什么使用中括号。

教具准备: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一、激发1.口算:(练习十一第1题)32.8+190.420.50.67+1.243.060.20.51175.21.38.20.011.82-0.631.60.42.提问:(1)什么是和、差、积、商?和、差、积、商各等于什么?(2)举例说明除、除以的不同含义。

3.读题口头列算式(1)637加上86与19的积,再减去1375,差是多少?(2)从72与64的积里,减去4012除以59的商,差是多少?(3)532减379的差,加上192除以4的商,和是多少?4.根据给出的条件列出算式(投影逐个出示)(1)计算2.4与0.48的差,列式为:2.4+0.48(2)用2.4与0.48的差乘以5,列式为:(2.4-0.48)5(3)用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列式为:12(2.4-0.48)5,对吗?(设疑导入)二、尝试1.出示例5: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2.读题讨论这题求的是什么?该怎样去想?引导学生回答:这题求的是商,必须知道被除数和除数,被除数是12,除数是2.4与0.48的差乘以5的积。

3.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到黑板讲解答思路)12[(2.4-0.48)5]=12[1.925]=129.6=1.25强调:为什么使用中括号?4.及时反馈:列式不计算,例5改为:(1)2.4与0.48的和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2)2.4与0.48的和乘以5,所得的积除以12,商是多少?5.完成P.42页做一做6.用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的关键是什么?应注意什么?7.出示例6:一个工程队铺一段公路,每天上午工作 4.5小时,下午工作3.5小时,如果按每小时铺路48.5米计算,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1)读题,理解题意。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章教案应用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章教案应用题

应用题(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我们解答过许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检验的方法。

(板书:应用题)二、讲授新课1、学习例1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一)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如何分析数量关系?(3)怎样分步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4)怎样验证是否正确?(二)汇报讨论结果①演示课件1下载(出示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及线段图)②提问: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已经做的套数怎么求?③学生列式分步:75×5=375(套)660-375=285(套)285÷3=95(套)综合:(660-75×5)÷3=(660-375)÷3= 285÷3= 95(套)④教师小结检验过程。

方法一: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验每一步列式和计算是不是对。

方法二:把最后结果当做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三)、规纳概括:1.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由学生讨论)2.出示课件2 下载提问:这四步你感觉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步最重要?3.小结: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题意上,因为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确定的。

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思路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1.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浇了5天。

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教学教案

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教学教案

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教学教案课题: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2.培养和发展学生连贯、有顺序地进行思维的能力和综合能力.3.初步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如何列综合算式正确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教学难点如何依据题意正确使用小括号列出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教学过程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1.用综合算式解答下面各题.(1)500减去150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2)500减去150的差,再除以5,商是多少?(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教师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第(2)题的“500—150”为什么要加小括号?2.以旧引新.出示:三年级要浇300棵树,已经浇了180棵.剩下的分3次浇完,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独立审题,列出分步算式.300—180=120(棵)120÷3=40(棵)答:平均每次要浇40棵.教师提问:说说你是怎么分析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一步的结果在第二步的算式中作什么数?根据分步解答的过程,这道题还可以用综合算式解答,怎么列综合算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板书课题)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1.讨论探究,初步认识.2.出示例4:三年级要浇300棵树,已经浇了180棵.剩下的分3次浇完,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教师让学生再次审题,讨论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分步计算应该怎样列式?观察上面的分步算式,小组讨论:分步算式中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这两步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提问:你能试用文字题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引导学生说出:分步算式中第一步求的是还剩多少棵数;第二步求的是平均每次种多少棵树.第一步的结果在第二步中做被除数.用文字题概括是300减去180的差,再除以3,商是多少?)教师提问:该怎样列出综合算式呢?(学生独立动手列式)订正并且板书:(300-180)÷3=120÷3=40(棵)教师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表示的是什么?“300-180”不加小括号行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根据题意用文字题概括成“300减去180的差,再除以3,商是多少?”所以这样列式.算式表示是剩下的平均每次种多少棵.“300-180”不加小括号不行,因为根据题意,必须先求出剩下的棵数,并且在分步算式中300-180的结果在第二步中作被除数,所以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加小括号.)3.再次尝试,领悟规律.将例4改为“三年级要浇300棵杨树,浇180柳棵.分3次浇完,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1)让学生讨论:“把哪些树分3次浇完?”(2)独立列出综合算式.(300+180)÷3 300+180÷3(3)开小辩论会:哪个算式对?说说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题目要求的是300与180的和,把“和”的两种棵数分成3次浇完,所以要给“300+180”加上小括号,这样符合题意了.)三、反馈调节,总结归纳.1.用综合算式解答下面各题.同学们栽树.一班要栽58棵,二班要栽67棵.平均栽5行,每行栽多少棵?学校组织同学去博物馆参观.三年级去了62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两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订正:教师提问:说说怎么想的?第(2)题还有别的解法吗?2.做一做.(1)400减去170与80的和,差是多少?(2)16与24的和除以8,商是多少?教师提问:第二题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四、巩固练习,发展提高.1.选择正确答案.(可用反馈牌)王左乡今年修水渠1800米,相当于去年修的3倍,今年比去年多修多少米? A.1800÷3-1800 B.1800-1800÷3 C.1800×3-1800同学们到果园摘梨,一班摘了8筐,比二班少摘了3筐,每筐梨重40千克.二班摘了多少千克?A.40×(8+3) B.40×(8-3) C.40×8+32.列综合算式解答.纺织厂一、二两车间工人听科学报告.一车间有工人83人参加,二车间参加的人数是一车间的2倍.听报告一共多少人?花市电影院原来每天放映4场电影,现在每天多放映3场.每场买票930张,现在每天可以买票多少张?王老师要批改48篇作文,已经批改了3小时,每小时批改12篇.还剩多少篇?五、看书质疑,总结全课.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依据题意正确使用小括号列出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六、布置作业.1.中、高年级同学听科学家作报告.中年级有84人参加,高年参加的人数是中年级的3倍.听报告的一共有多少人?2.王老师要批改48篇作文,已经批改了12篇.如果每小时批改6篇,剩下的作文要多少小时批改完?板书设计探究活动猜年龄游戏目的训练学生四则计算的速度,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游戏程序1.设疑引趣.教师说,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把你的年龄乘以10、加上5、又乘以10、加上你出生的月份,然后减去152,这样运算以后,把结果告诉我,我很快就能知道你的年龄和出生月份.试验几位学生之后,教师讲述其中的奥妙(把算得的结果加上102,所得的和,前一位数表示年龄数,后两位数即出生的月份),并请学生想想其中的道理.2.熟悉运算顺序,请一学生说出自己的年龄和出生月份,其余学生集体加以验算.3.学生之间按规则互猜年龄.4.全班学生猜老师的年龄.注意事项1.提示学生记住正确的运算顺序.2.想一想“102”是怎么来的.错题诊室活动目的1.通过对“病题”的诊治,加强辨析,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2.丰富练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做题错误,提高计算能力.活动过程请2位学生扮演病人,分别手持下面各题来到讲台前,请其他学生扮演小医生为病人会诊.全班或分组讨论错题原因,找到病因病改正错误为治好,病人回家(回座位).36+64÷64×0130+60-90×2=100÷64×0=190-90×2=0 =100×2=200注: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时要留心寻找具有普遍性的错例,提供出来更有实际意义.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谢谢浏览!。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面试试讲教案—人教版数学(五上)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面试试讲教案—人教版数学(五上)
二、尝试
1.出示例1:下面的算是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7-2.5+4.63.6×6÷0.9
⑴读题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
①第一个算式含有加、减两种运算,要先算减法,后算加法。
②第二个算式含有乘、除两种运算,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③这两个算式中,除了整数就是小数。
导入: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⑺自学P.40页内容
⑻你看懂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⑼注意:如果遇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可以只除到第三位,然后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再接着往下计算。在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这一步,要注意写约等号“≈”,到下一步如果没有再取近似值,仍要写等号。
2.反馈练习:
0.4×(3.2-0.8)÷1.25×[(3.2+4.06)÷6.05]
四、应用
1.填空(投影出示):
⑴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为()。
⑵加法和减法叫做第()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运算。
⑶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同一级运算,要从();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运算,后做()运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再算()里面的。
2.练习十第1、4题。
3.判断并说明理由。
13.6×3-40.8÷2 3.8+5.6÷7×4
1.8×2.58+1.8×1.42+0.5
2.学生观察和思考后回答:
(1)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
(2)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3.生用简便算法计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4.向学生说明:在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有哪一部分能简便计算的,要尽量使用简便算法。
三、应用
1.“做一做”。

小学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范文三篇小学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2.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确定等量关系,正确用方程解答应用题3.培养学生利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弄请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P107)1.找出下列应用题的等量关系.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②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④把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小结)我们今天就复习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二、新授内容1、教学例3、(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①.读题,学生试做.②.学生汇报(可能情况)(90+75)×4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90×4+75×4提问:90×4与75×4分别表示的是什么问题?(由学生计算出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

经过多少小时相遇?(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①、660÷(90+75)=?②方程解:设经过x小时相遇,(90+75)×x =660 或者, 90×x +75×x =660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教师小结(略)(3)、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

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

简便计算(参考教案二)_五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简便计算(参考教案二)_五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简便计算(参考教案二)_五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一)学会根据算式特点,运用运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

难点:根据算式特点,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口算,并说说哪些题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为什么?25×40=2600÷100=24×9+24=8×125= 2.5×3.6= 2.4×0.5+0.5×3.6=1300÷100=50×9×2=15.31-(0.31+3.5)=21×100=4×7×25=(16.8+1.47)÷0.7=2.小结并引出新课我们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减法性质;除法商不变的性质可以使一些运算简便。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二)学习新课1.学习例4 1.8×2.58+1.8×1.42+0.5=(1)观察:上面的算式有什么特点?思考: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2)学生试做。

(3)投影打出学生试做的过程,并由学生讲出简算的依据。

1.8×2.58+1.8×1.42+0.5=1.8×(2.58+1.42)+0.5(根据乘法分配律)=1.8×4+0.5=7.2+0.5=7.7。

2.试做:1.56×1.7+0.44×1.7-0.7=学生试做后,订正,学生讲解。

1.56×1.7+0.44×1.7-0.7=(1.56+0.44)×1.7-0.7(根据乘法分配律)=2×1.7-0.7=3.4-0.7=2.7。

3.小结: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某一部分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应该怎么办呢?(局部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就要在局部进行简便计算。

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参考教案二)_模板

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参考教案二)_模板

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参考教案二)_模板教学目标(一)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及顺序的理解.(二)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三)掌握文字题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难点.关键是要掌握解题思路,抓住最后求什么,从问题出发,寻找所需要的条件,最后列出综合算式,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我们已经学过两步计算的文字题.大家回忆一下,应该怎样分析才能列出综合算式?1.出示复习题:45加上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板演)2.口答.(面向全班与板演同时进行)35与43的和是多少?67与35的差是多少?25乘以4的积是多少?80除以20的商是多少?要想求出和、差、积、商,必须知道哪两个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板书: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被乘数×乘数=积被除数÷除数=商3.根据条件补问题,并且列出综合算式.(1)36与44的和乘以5,()?(积是多少?(36+44)×5)(2)25减去64除以8的商,()?(差是多少?25-64÷8)订正第1题时,要说明两步文字题列综合算式的思考方法及为什么使用小括号;通过第3题补问题练习,进一步明确数量关系.(二)学习新课首先揭示课题,板书“三步计算的文字题”.1.出示例2.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读题后与前面复习题1比较,题目条件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了复习题直接告诉了除数是6,而例题中的除数没有直接告诉,是用45与39的差来表示的.那么在计算步骤上还能用两步解答吗?为什么?共同讨论:(1)这道题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关系式怎样表示?(求商.用除法计算,被除数÷除数)(2)能直接算出来吗?必须先算什么?(不能直接算出来,必须先算出被除数、除数.)(3)题中被除数、除数是怎样表示的?(题中被除数是45与39的和,除数是45与39的差.把45+39与45-39两式分别写在关系式的下面.)(4)那么必须先算出什么?后算什么?(必须先算被除数是45+39=84,除数是45-39=6,后算商,84÷6=14.)(5)怎样列成综合算式?把谁写在前面、后面?为什么?(因为要求的是商,所以被除数45+39写在前面,除数45-39写在后面.)45+39÷45-39(6)怎样表示要先算出45+39和45-39?(必须要加上小括号.)(45+39)÷(45-39)=84÷6=14想一想: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解题思路是什么?2.引申、变化.如果把例2改成:45与39的和乘以45与39的差,积是多少?(投影仪出示)这道题求什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小组讨论.通过讨论,明确题目最后求积.求积应该用被乘数乘以乘数,但这两个数都没直接给出,被乘数是45与39的和,乘数是45与39的差,所以应该先算出被乘数和乘数,最后用被乘数乘以乘数.因为要表示先算出被乘数和乘数,所以45+39和45-39必须加上小括号.(45+39)×(45-39)(胶片)=84×6=504师生共同小结:通过分析、讨论可知:较复杂的文字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文字题组成,解答的关键是要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从问题出发寻找所需要的条件,明确哪部分是直接给出的,哪部分是要先算的;列式时哪部分要写在前面的,哪部分写在后面;列出算式后,再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综合算式中还要注意小括号的使用,同时要注意题目叙述过程中的变化,分清“乘以”和“乘”,“除以”和“除”,因此要认真审题.(三)巩固反馈第一部分:基本题.1.口答.说出解题思路,列出综合算式.(1)35与25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2)25与4的积,减去7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2.笔答.(全班做在本上)用169除以13的商,去乘99与88的差,积是多少?第二部分:变式题.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文字题,用线连起来.(1)36×18-36÷18(1)36乘以18的积再减去36所得的差,除以18,商是多少?(2)(36×18-36)÷18(2)36与18减去36除以18所得的差相乘,积是多少?(3)36×(18-36÷18)(3)18乘36的积,减去18除36的商,差是多少?做完后引导学生把3个题进行对比,观察有什么相同及有什么不同,从而明确题中数据、符号以及排列顺序都一样,但由于加上小括号或小括号的位置不同,导致运算顺序不一样,结果也不同.由此看出小括号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在□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订正时说说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第(2)题要用小括号?第四部分:提高题.根据四则算式的意义,把算式读出来.(1)27×4+54×5(27乘以4的积,加上54乘以5的积,和是多少?)(2)(72+28)×(72-28)(72与28的和,乘以它们的差,积是多少?)(3)(45-15)÷(32-29)(45减去15的差,除以32与29的差,商是多少?)(4)30+(96-12×5)(30加上96减去12与5的积所得的差,和是多少?)(四)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的思路是什么?应该注意什么?(五)作业练习一第3~6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文字叙述题是计算题到应用题的过渡,通过文字题的教学,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四则运算意义及运算顺序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同时也为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是提高分析能力的一个途径.本节课出现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是在已学过的两步计算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分析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多了一个间接条件,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观察、对比、讨论等方式总结出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文字题的解题思路及应注意的问题.为此,教案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复习准备.首先通过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题,熟悉解题思路及数量关系,为新课铺平道路,同时通过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根据条件给用两步计算的文字题补充问题的练习,学生掌握了两步文字题的结构,并进一步明确数量关系,为新课清除了障碍.第二部分是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多采用启发的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使其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学生通过对例题与复习题的比较,明确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是两步计算文字题的扩展,看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知道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懂得它们的分析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抓住最后要求的问题,寻找所必须的条件,然后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的思路和方法.第三部分是巩固反馈.课堂上及时练习,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练习要围绕重点,形式多样.既有基本题,又有变化题,还设计了一定数量的提高题,使学生不仅能把数学语言用算式表示出来,还能用数学语言读出算式,这对学生理解文字题是很有益的.板书设计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被乘数×乘数=积被除数÷除数=商例2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被除数÷除数45+39 45-39(45+39)÷(45-39)=84÷6=14四年级数学期中测试题基础知识一、填空。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参考教案二)_教案教学设计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参考教案二)_教案教学设计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参考教案二)教学目标(一)正确使用中括号,进一步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和文字题的能力。

(二)通过观察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难点:正确使用中括号。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复习小括号及中括号的作用。

2.2+7.8-0.9×0.5。

(1)说出上题的运算顺序。

(2)如果想先算7.8-0.9怎么办?(加括号,算式成为:2.2+(7.8-0.9)×0.5。

)(3)如果想先算2.2+(7.8-0.9)又该怎么办?(加中括号,算式成为:[2.2+(7.8-0.9)]×0.5。

)(4)小结:①小括号、中括号有什么作用?(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②中括号与小括号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在使用了小括号以后,还需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就要在小括号的外面使用第二重括号:中括号。

)2.口述算式并说出结果。

(1)3.7与6.5的和;(2)5与3.291的差;(3)100与0.075的积;(4)25除以5;(5)25除5;(6)30个0.5的和;(7)21除以42的商的一半;(8)2.5乘以4的积除以10;(9)10.2的5倍减去7的差;(10)7.8与2.2的和除以5。

(二)学习新课1.学习例5: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列综合算式。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①这题最后求什么?(求商。

)被除数是什么?除数是什么?②根据题意“缩句”。

积去除12,求商。

③写出关系式:(3)学生列式并计算。

12÷[(2.4-0.48)×5]=12÷[1.92×5]=12÷9.6=1.25。

提问:①算式中为什么要加中括号?(根据题意,12是被除数,除数是(2.4-0.48)×5所得的积。

由于需要先算出除数,而这部分算式中已有小括号,所以还要在小括号的外边加上中括号。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应用题二》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应用题二》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应用题二》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1、了解应用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思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掌握解题的方法。

2、准确把握各种数学概念,比如平均数、比例等,并能在解题过程中准确运用。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中小学教育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五年级应掌握初步的综合运用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单元应用题的解法是教学重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解题方法训练,加深学生对应用题的认知。

2、教学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1)问题拆分的能力许多复杂的应用题必须通过拆分问题的方法才能得到解决,因此,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善于利用逻辑与推理的能力。

(2)公式运用的能力在应用题中,公式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公式反映数学规律和现象,是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运用的重要工具。

但公式的灵活运用需要适当的数学训练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我们要组织学生进行基本概念的学习和掌握。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各种概念的含义、特点及其重要性,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2、实例分析我们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班级合作的学习分析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中的应用题,让学生了解各种应用题的解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堂内容转化为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3、讨论问答学生的自我发现和共同探讨是学习的重要环节。

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让困难和疑惑得到解决。

四、课堂活动1、使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应用题解法,并让学生自行动手计算。

2、透玻璃式教学,将高水平的家长或老师请进类中为学生讲解实际问题解决方案。

3、让学生组织起来合作,共同解决应用题,通过合作学习互相检阅彼此作业。

五、总结在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中,应用题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六年级数学教案——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doc

六年级数学教案——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doc

六年级数学教案——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叙述题。

2、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从条件或问题入手来分析文字叙述题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依题意用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

教学难点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列综合算式时哪一步写在前面,哪一步写在后面,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准备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沟通出示下面综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23-15312+30-1520+103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

通过谈话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索方法1、学习例3,出示题目:350减去80与3的积,差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读题,初步理解题意。

组织研讨,交流方法。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提出不同想法。

小组汇报,进行总结。

小组汇报各组的想法时,其他组可以提出不同意见。

可能会出现的情况:○1从问题入手分析,最后要求的是差,首先要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所以先算出803。

○2从条件入手分析,350减去的是80与3的积,所以先算803。

......教师根据小组间讨论的情况,进行小结。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

教师:如果我们将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3,积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读题,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通过比较,弄清方法。

观察例题和改编后的题目,小组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三、反馈练习,掌握方法1、从练习二十一中选两道题目独立完成,并请几名学生说一说分析的思路。

2、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和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四、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交流,突出解文字题的方法。

板书设计: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被减数-减数=差被乘数乘数=积350-8033=350-240=2703 =110=810。

五年级小学生数学综合算式练习题解析与应用

五年级小学生数学综合算式练习题解析与应用

五年级小学生数学综合算式练习题解析与应用温馨提醒:以下是一份针对五年级小学生数学综合算式练习题的解析与应用,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

---本文将针对五年级小学生数学综合算式练习题进行解析,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并提供一些应用题目进行实际运用。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练习,学生可以提高对于数学综合算式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一、算式的解析1. 算式格式的基本要素在五年级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算式练习题中,算式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数字、运算符号以及等号。

数字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运算符号有加减乘除,等号表示等式两侧结果相等。

2. 基础算式基础算式主要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解题的基础。

学生在掌握基础算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更复杂的算式运算。

3. 算式的优先级在综合算式中,存在算式的优先级。

比如,在进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时,需要按照优先级进行计算。

一般来说,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然后是乘除法,最后是加减法。

掌握算式的优先级可以避免在解题时出现错误。

二、应用题的解析与应用1. 简单应用题简单应用题主要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问题描述和算式设置,让学生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题目:小明买了两本书,一本价格是15元,另一本价格是20元,他一共付了多少钱?解析与应用:这道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加法运算能力。

解答时,学生可以将问题转化为相加的算式:15 + 20 = 35。

因此,小明一共付了35元。

2. 复杂应用题复杂应用题相对于简单应用题来说,题目更具难度,也更具挑战性。

这种题目需要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多步骤的解决。

例如:题目:某商店进行打折促销活动,凡购买3件或以上商品,可享受8折优惠。

小明购买了一件原价为120元的商品,他需支付多少钱?解析与应用:这道题考察学生的解决复杂问题以及百分比转换的能力。

首先,学生需要计算8折的价格,即120 × 0.8 = 96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口述算式并说出结果。

(1)3.7与6.5的和;
(2)5与3.291的差;
(3)100与0.075的积;
(4)25除以5;(5)25除5;
(6)30个0.5的和;
(7)21除以42的商的一半;
(8)2.5乘以4的积除以10;
(9)10.2的5倍减去7的差;
(10)7.8与2.2的和除以5。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5: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列综合算式。

)(1)
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
①这题最后求什么?(求商。

) 被除数是什么?除数是什么?
②根据题意“缩句”。

积去除12,求商。

③写出关系式:
(3)学生列式并计算。

12÷[(2.4-0.48)×5]
=12÷[1.92×5]
=12÷9.6
=1.25。

提问:①算式中为什么要加中括号?(根据
题意,
12是被除数,除数是(2.4-0.48)×5所得的积。

由于需要先算出除数,而这部分算式中已有小括号,所以还要在小括号的外边加上中括号。

)②不加中括号行不行?(不加中括号不行,因为
如果不加中括号,就不能先算出积了。

而要先算出12÷(2.4-0.48)的商,这样不符合题意。

)
(4)练习:列出综合算式。

①5.1减去1.8加上0.2的和与0.5的积,差是多少?
②最大的一位纯小数与最小的一位纯小数的和,除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③7.5加上5的和乘以8,所得的积去除5,商是多少?
④12.4乘以0.8的积,减去9除1.44的商,结果是多少?
订正:
①5.1-(1.8+0.2)×0.5;
②(0.9-0.1)÷(0.9+0.1);
③5÷[(7.5+5)×8];
④讨论哪个算式正确?
(12.4×0.8)-(1.44÷9)(×)
12.4×0.8-1.44÷9(√)
思考:
为什么第②小题要用两个小括号,而第④小题不能用小括号?(因为第②题如果不用两个小括号,就不能先算差与和,只能先算商,这样不符合题意。

而第④题不用括号,也先算积与商,这时就不必使用小括号。

)
(5)小结:
解答文字题时,必须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出综合算式,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时,必须使用小括号或中括号。

2.学习例6:
一个工程队铺一段公路,每天上午工作4.5时,下午工作3.5时。

如果按每时铺路48.5米计算,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
(1)学生分步解答后讲解。

解法1:
①上午铺路多少米?48.5×4.5=218.25(米)
②下午铺路多少米?48.5×3.5=169.75(米)
③一天共铺路多少米?218.25+169.75=388(米) 解法2:
①一天共工作几时?4.5+3.5=8(时)
②一天共铺路多少米?48.5×8=388(米)
答: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388米。

(2)用综合算式解答。

解法1:
48.5×4.5+48.5×3.5
=218.25+169.75
=388(米)
解法2:
48.5×(4.5+3.5)
=48.5×8
=388(米)
(3)比较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讨论得出: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

符合乘法分配律。

(4)小结:
第二种解法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因为需要先算和,如果不加括号,只能先算积,而后算和,所以必须要加小括号。

)
说明:在解答应用题时,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也应添上括号。

然后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巩固反馈
1.P43:2。

(1)先分步计算。

(2)用文字叙述出题目的意思:
①78除以4.01加上2.72减去1.53的差所得的和,商是多少?
②4.01加上2.72减去1.53的差,所得的和去除78,商是多少?
(3)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

2.P42“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订正。

(1)[20-(5.35+2.15)]×0.4;
(2)0.90×3+0.60×3和(0.90+0.60)×3。

思考:
例6及“做一做”第2题为什么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例6的每份数相同,做一做第2题的数量相同,所以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
说明:如果相乘的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就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

3.选择正确算式填入(
)内。

(1)小明买了5本练习本4.50元,5本田格本2.50元,每本练习本比每本田格本多多少元?
①4.50÷5-2.50÷5
②(4.50-2.50)÷5
正确的算式是(
)。

(2)第一小队7个人,共摘苹果31.5千克,第二小队5个人,共摘苹果31.5千克,第一小队平均每人比第二小队平均每人少摘多少千克?
①31.5÷5-31.5÷7
②31.5÷(7-5)
③(31.5+31.5)÷(7-5)
④31.5÷7-31.5÷5
正确算式是(
)。

4.课后作业:P43: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正确地使用括号。

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括号,复习中通过改变运算顺序的练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括号的作用。

较复杂的文字题是由简单的文字题组合而成的,因此首先复习了加、减、乘、除的意义,以及它们不同的叙述方式,为解答较复杂的文字题做好铺垫。

例5的教学采用“缩句”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题意,先明确求商,再分析,找出被除数和除数,并要求学生写出分析过程,明确解题思路。

在学生列式解答后,重点提问“为什么要加中括号”。

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例6则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
法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看到括号和运算顺序的关系。

并通过对例6和“做一做”2的分析,得出如果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则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的规律。

练习中的选择题将乘法分配律扩展到除法,并明确只有除数相同时,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