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影子》

合集下载

2024新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太阳与影子《影子》优质课件

2024新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太阳与影子《影子》优质课件

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2.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学生需要通过实践,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例如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探究科学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3. 注重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掌握科学知识和实验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科学学习和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20
科学实验能力是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学生需要注重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通过实验课程、科学
实验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4.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通过科学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学生需要培养科学思维能
力,例如通过科学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
知识。
5. 鼓励学生参加科学活动和比赛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学活动和比赛,提高自己的科学水平和实验能力。例如,学生可以参加科学展览、科学
竞赛等活动,从中学习和探究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和实践。通过掌握科学基本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注重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科学活动和比赛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
小学科学学习方法:如何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小学科学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的重要阶段,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科学
思维和实验能力:
1. 掌握科学基本概念
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例如科学方法、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等等。通过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学生可

《影子》教案

《影子》教案

《影子》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学习观察和描述影子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影子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难点:用语言描述影子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影子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黑色的形状是什么吗?”
(二)讲解影子的形成原因(10 分钟)
1. 利用手电筒和物体,演示影子的形成过程。

2. 讲解影子的形成原因是因为光线被物体遮挡。

(三)观察影子(15 分钟)
1. 带领学生到户外,让他们观察自己和同学的影子。

2. 引导学生注意影子的形状、大小、位置等特点。

(四)描述影子(10 分钟)
回到教室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用语言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影子特征。

(五)总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影子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不同时间和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影子,并记录下来。

以上是一份关于《影子》的教案,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课影子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课影子
第1单元 太阳与影子
1.1 影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行进中的光被物体阻挡时会形成阻挡物的阴影。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和使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 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影子产生的条件表现出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基础达标
②改变光源的位置,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影子的形状发生变化 B.影子与光源在同一侧 C.影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③如下图所示,用手电筒照射小木块的三种方式中,影子最长的是(
)。
A.①
B.②
C.③
④在黑暗的房间,用手电筒、手、墙面可以做出各种手影。当手电筒位置保
持不动,手向手电筒靠近时,墙面上的手影会( )。
3.影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利:皮影戏…… 弊:晒被子…… 辩证看待,科学利用Fra bibliotek基础达标
(1)填空。 ①影子形成三个条件是( )、( )和( ),三者缺一不可。 ②夜晚,你向亮着的路灯走去,影子在身体的( )(填“前面”或“后 面”),而且越来越( )(填“长”或“短”)。 ③物体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都和光源的( )有关。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①任何物体在阳光下都能形成影子。( ) ②改变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影子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 ③没点燃的蜡烛也是光源。( ) ④无论怎么调整光源的位置,球的影子都不会变化。( ) ⑤物体的影子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 ⑥手影、皮影戏等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都离不开影子。( ) (3)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下列不属于人们对影子利用的是( )。 A.踩影子游戏 B.科学家用月球上山峰的影子计算出山峰的高度 C.照镜子

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影子知识点

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影子知识点

第一单元太阳与影子
第一课:影子
1.影子形成的条件:
光源、不透明物体、屏
2.影子长短、大小、形状和方向与什么有关:
1)物体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

光源与不透明物体体夹角越大,影子越长;光源与不透明物体夹角越小影子越短。

2)物体影子的大小是与不透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不透明物体与光源的距离越大,影子越小;不透明物体与光源的距离越小,影子越大;
3)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的面有关。

光源照射物体的面是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

4)物体影子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有关。

影子方向和光源方向相反。

3.生活中影子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不利的方面:
1)灯光造成的影子有可能影响观看(晚上看书).
2)建筑物的影子导致周边光线不好。

(不住楼房第一层)
3)影子有的时候会暴露目标。

(狙击手)
有利的方面:
1)可以利用影子表演皮影戏
2)夏天在影子底下乘凉
3)可以利用影子来判断方向和时间
4)手术室就需要用无影灯。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教案+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教案+反思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目标】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画出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1.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2.画出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3.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铅笔、铅笔底座、平板、观察纸、指南针、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影子吗?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2.学生根据经验汇报,教师板书。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制作简易日晷。

(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5制作简易日晷,明确制作要求:一是画出几个不同大小的同心圆;二是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线段,并标注方向。

(2)学生自主画出简易日晷,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将简易日晷贴在纸板上。

2.观察日影。

(1)教师课件出示观察日影的方法与过程。

(2)学生观察并记录,教师明确方法:根据太阳找方向、对准方向放平纸板(也可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在纸板的中心立上铅笔、在纸板上描绘影子。

3.展示观测结果。

(1)教师课件展示观测纸上的日影描绘图。

(2)学生进行观察并讨论它们的变化规律。

(3)教师引导学生使用随堂学部分的柱状图画出影子的变化情况。

(4)学生展示柱状图,教师巡视指导改进。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1)教师提问: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2)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2.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

(1)教师提问:你们能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说说太阳位置是如何变化的吗?(2)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

新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太阳与影子《影子》优质课件

新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太阳与影子《影子》优质课件
新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1.1 影 子
第一单元 太阳与影子
一、新课导入
人人有个好朋友, 乌黑身子乌黑头。 太阳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处就分手。
2
活动过程
二、新课讲解
找影子
猫和蝴蝶的影子
一家三口的影子
3
活动过程
二、新课讲解
找影子
阳光下树的影子
月光下人的影子
4
活动过程
二、新课讲解
找影子
5
活动过程
二、新课讲解
20
影子的形成条件
工具与材料:手电筒、橡皮、纸屏、细线。
6
活动过程
二、新课讲解
影子的形成条件 步骤: (1)将橡皮栓细线放在纸屏前。 (2)打开手电筒照射橡皮。 (3)关闭手电筒。 (4)拿走橡皮。
7
活动过程
二、新课讲解
影子的形成条件
打开手电筒照亮橡皮 关闭手电筒 移走橡皮
出现 未出现 未出现
8
活动过程
影子的应用
手影游戏
16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产生影子的条件是光源和 不透明的物体,要想使影子的大小改变,需要改变光源离障碍 物的距离,影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7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 有哪些收获呢?
18
谢谢观看 !
2023/5/6
19
学好小学科学的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 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 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影子的秘密》公开课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影子的秘密》公开课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影子的秘密》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影子的秘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探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光的传播和影子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

但同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注重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直线传播特性,知道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光的直线传播特性的理解。

2.影子形成原理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实验过程和理论知识点。

2.实验材料:准备光源、物体、影子记录表等实验材料。

3.教室环境:调整教室座位,确保学生实验操作空间充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影子游戏,引导学生关注影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和影子形成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角度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成果,总结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和影子形成原理。

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影子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举例说明,拓展学生知识面。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影子的秘密》优秀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影子的秘密》优秀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影子的秘密》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影子的秘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影子的产生、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影子现象,并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探究影子的秘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观察和实验的活动,也有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生活中的影子现象。

但是,他们可能对影子产生的原因和影子的变化规律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影子的产生、变化和消失的原因,帮助他们理解影子的秘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影子的产生、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3.让学生理解影子的产生和变化规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影子产生的原因。

2.影子的大小变化与光线角度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发现影子的特点。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子的产生、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共同探讨影子的秘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如手电筒、玩具、卡片等)。

2.学具:学生实验材料、记录表格。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影子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影子。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影子吗?影子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激发他们对影子探究的兴趣。

2. 呈现(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手电筒照亮玩具时产生的影子。

让学生观察影子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并记录在表格中。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角度光线照射下玩具产生的影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影子的秘密优秀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影子的秘密优秀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影子的秘密优秀教案下面是一份针对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中"影子的秘密"这一单元的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影子是由光线遇到物体而产生的,且影子的形状和位置与光源的位置有关。

2. 观察实物和实验现象,探究影子的特点和产生变化的原因。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总结的方法,积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或教学板书。

2. 物体、手电筒、灯泡等实物。

3. 实验器材:投影仪、白纸、纸片等。

4. 学生个人或小组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影子的认知。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影子是如何产生的吗?步骤二:学习影子的特点和产生原因1. 呈现关于影子的基本知识,如:什么是影子、影子的特点等。

2. 利用实物和光源,进行一些简单的观察实验,让学生发现影子的形状和位置与光源的位置有关。

步骤三:观察实物影子的变化1. 分发物体给学生,让他们在光源的照射下,观察物体的影子。

2. 学生观察记录物体在不同位置时的影子变化情况。

步骤四:小组合作实验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些物体和灯泡。

2. 学生利用手电筒或灯泡,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光源位置下的影子变化。

3.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和总结成果。

步骤五:分享和总结1. 小组代表分享实验结果和思考。

2. 整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总结,归纳影子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

步骤六:巩固与展示1. 教师总结和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2. 鼓励学生进行影子观察和实验的延伸活动,如:室外观察、家庭实验等。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态度。

2. 学生完成个人或小组观察记录表。

3. 学生能否准确总结影子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

提示: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新教材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1《影子》教案

新教材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1《影子》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下1.1《影子》教案课题影子单元二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影子》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太阳与影子》单元的第一课时。

教科书创设了“在阳光下或灯光下,我们一般会看到自己的影子。

”的情境,提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和影子有关,“阳光或灯光下”,将影子的形成和光联系在一起,为后面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作铺垫。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指出了本课探究活动所需的典型材料:手电筒、橡皮、细绳、白纸等,引导学生思考影子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活动由三部分组成,“找一找哪里有影子”:阳光下树影、灯光下人影以及一位学生为另一位学生画影子,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影子,唤醒学生的已有生活经教材验,思考影子形成的条件。

“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教科书呈现了3位学生分析探究物体影子形成条件的实验场景图,结合“思维导航”,指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地探究,理解影子形成的条件。

“怎样使物体的影子发生变化?”教科书呈现了改变手电筒的高度和方向、改变手的位置和形状,使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两幅图,引导学生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方法。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教科书以问题“观察生活中影子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为导向,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影子的秘密,加深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与认识。

影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教材从学生生活入手找影子;通过实验,结合思维导航,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

影子是常见的生活现象,三年级学生对它比较熟悉,探究兴趣浓厚,但对影子形成学情分析的原因尚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所以本活动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现象,并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条件,从而获得科学结论。

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科学探究目标:学习1.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使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方法。

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影子产生的条件表现出探究兴趣。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影子》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影子》

新课堂达标活动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指向课标的教案设计题目:《影子》教案主题:影子的形成和变化来源:三年级科学(下)第1课课时: 1课时设计者:梁范市中区建设路小学(西校区)Shizhongqu JianSheRoad Primary School (West Campus)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影子》课程纲要一、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影子》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太阳与影子》单元的第一课时,教科书创设了“在阳光下或灯光下,我们一般会看到自己的影子。

”的情境,提示本节课探究与影子有关,“阳光下或灯光下”将影子的形成与光联系在一起,为后面探究影子形成条件作铺垫。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我们所需要的典型材料:手电筒、橡皮、白纸等,引导学生影子形成的原因。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找一找哪里有影子”“物体的影子怎样形成的”“怎样使物体的影子发生变化”三部分组成。

教科书呈现了三位同学探究物体影子的形成条件的实验场景,结合“思维导航”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理解影子的形成条件。

怎样使影子发生变化通过简单地实验来探究,教科书呈现了抬高手电筒、换方向、手动一在下,知道物体影子变化的方法。

第三部分则是拓展活动,以“生活中影子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为导向继续探究影子的秘密。

影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从影子入手,通过实验,结合思维导航,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

2、学情分析影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三年级学生对于影子都特别熟悉,大多数学生对影子的认识停留在知道影子的存在,而对影子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没有深入思考。

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本课通过自主实验探究来获取影子形成的条件和怎样使物体的影子发生变化的知识点。

二、课程标准要求1.本课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选择典型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用惊奇的眼光感受世界、认识世界,激发好奇心。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太阳与影子》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太阳与影子》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太阳与影子第1课影子知识点:1、影子形成的条件:有光和不透明物体。

不透明的物体挡住了光,在背光-一侧形成影子。

2、使影子发生变化的方法:①改变光照的高度与角度②改变物体的形状和位置3、影子给生活带来的影响(1)好处:①夏天影子下可以乘凉②皮影戏③玩手影(2)坏处:①影子影响观看②影子会遮挡光线实验名称:验证影子形成的条件对比试验实验材料:手电筒橡皮透明卡片纸屏实验步骤:1.让手电筒、橡皮、纸屏在同一水平线,打开手电筒,再关闭手电筒观察纸屏上是否有影子。

2.用手电筒照射透明卡片看纸屏上是否有影子。

第2课太阳与影子知识点: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比较短。

2、通过观察阳光下的影子,说出“影子方向与太阳位置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就是在提出问题。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是相反的。

4.抬高手电筒,铅笔的影子会变短。

5物体的影子总是在物体背光的一面。

实验名称: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我的猜想: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比较短。

我的方案:1、将铅笔竖立在桌面上。

2、拿起手电筒,在铅笔上方慢慢移动手电筒的位置,就像太阳在天空中移动位置一样,仔细观察铅笔影子的变化。

我的发现:阳光下任何不透明的物体都有影子,影子都在物体背着太阳的一面,一天中早晚影子较长,正午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与太阳运动方向相反。

我的结论: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的长短、方向是有变化的第3课日晷知识点:1、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由晷针和晷面两部分组成。

2、我们看到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在晷面上的晷针的影子像现代钟表的指针一样慢慢移动,以此来显示时刻。

3、在制作日晷模型计时时,要将日晷模型一直能被太阳照射的平地上,日晷的晷面是倾斜的,晷针朝北。

晷面和晷针垂直。

利用指南针使晷针朝向正北方。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影子》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影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怎样使物体的影子发生变化? 探究活动二
灯是光源, 手是遮挡物。
手电筒是光源, 铅笔是遮挡物。 影子的变化与光源的高度、遮挡物的形状有关。
拓展活动
观察生活中影子对我 们有什么影响?
谢谢!
猜一猜:
跟我走, 跟我站, 跟我一个样, 就是不吃饭。
影子
刘喆
我们身边的影子
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探究活动一
1.将橡皮放在手电筒和纸屏中间,打开手电筒开关,从 一侧照橡皮,出现什么现象。 2.关闭手电筒,再观察。 3.拿走橡皮,纸屏上会呈现什么现象?
思考:影子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遮挡物
日晷
日晷是古代一种 利用太阳投射的影 子来测定时间的装 置。随着太阳东升 西落,投在晷面上 的晷针影子就像钟 表的指针一样慢慢 移动,以此来显示 时刻。

三下科学第1课-《影子》

三下科学第1课-《影子》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必备知识点
第1课影子
1、谜语:你走他也走,你停他也停,是你好朋友,常伴你左右。

谜底:影子
2、影子形成的原因:当光照射不透明的物体时,会产生影子。

3、影子形成需要两个条件:(1)光源(2)不透明的物体
4、影子形成条件的实验步骤:
(1)将橡皮栓细线放在纸屏前。

(2)打开手电筒照射橡皮。

(3)关闭手电筒。

(4)拿走橡皮。

5、改变物体影子的方法:光源位置的变化、物体形状的变化都会使影子的形状发生改变。

6、影子发生变化的实验步骤:
(1)按照要求固定好装置。

(2)打开手电筒照射铅笔。

(3)记录影子的长度。

(4)抬高手电筒,记录影子的高度。

7、影子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1)晚上写作业,手的影子会留在作业本上,影响写字。

(2)冬天,高层楼房的影子很大,让我们无法晒被子。

(3)医生做手术时,手的影子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

8、影子的应用
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皮影戏手影游戏。

《影子》公开课教案

《影子》公开课教案

《影子》公开课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影子的概念,了解影子是由光线照射物体产生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影子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 影子的方向与光线的方向的关系。

3. 影子的长度与光线角度的关系。

4. 影子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影子的概念、产生原因、方向、长度及其变化。

2. 教学难点:影子的方向与光线方向的关系,影子的长度与光线角度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影子的产生原因及其变化规律。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影子的变化,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影子游戏,引发学生对影子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影子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3. 课堂讲解:讲解影子的方向与光线方向的关系,影子的长度与光线角度的关系。

4. 动手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总结影子的变化规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影子的产生原因、方向、长度及其变化。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影子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影子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科学家或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更多关于光和影子的知识。

2.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馆或进行户外光影子实验,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3. 开展科学小制作比赛,鼓励学生创新和动手实践。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影子》PPT课件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影子》PPT课件
影子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个样, 就是不吃饭。
2
探索活动一
将橡皮立在桌子上,打开手电筒开关,从一侧照橡皮,出 现什么现象。
关闭手电筒,再观察。 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 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3
探索活动一
手术室灯为什 么这样布局?
11
探索活动三
将铅笔进行测量。 用手电筒照射铅笔,角度照射,并测量影子的长度。 思考:如果旗杆不倒下,如何测量旗杆高度呢?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 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12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13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8
日晷
9
探索活动二
将橡皮立在桌子中间,几个同学拿着同样型号的手电筒一 次照射橡皮,并保持照射状态,
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的影子的深浅程度。当全组同学都 打开手电筒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 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10
思考二
灯光布局与实 验中有相同的 地方吗?
拿掉橡皮,将塑料板立在桌子上,从一侧用手电筒照塑料 板。
观察:透明塑料板影子的情况。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 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4
思考一
实验是否说明物体要产生影子,那么这个物体是不透明物 体?
物体只有挡住部分光,才会产生影子?
5
手影
6
阳光下的影子
7
砖在阳光下的影子

最新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影子》优质课件

最新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影子》优质课件
11
活动过程
二、新课讲解
使影子发生变化
如果从同一个方向照射物体,物体的影子 大小也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
12
活动过程
二、新课讲解
使影子发生变化
13
活动过程
二、新课讲解
使影子发生变化
影子的大小还 与光源的方向有关。
14
拓展活动
二、新课讲解
影子的应用
古代的计时工具
皮影戏 15
拓展活动
二、新课讲解
20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太阳与影子
1. 影 子
一、新课导入
人人有个好朋友, 乌黑身子乌黑头。 太阳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处就分手。
2
活动过程
二、新课讲解
找影子
猫和蝴蝶的影子
一家三口的影子
3
活动过程
二、新课讲解
找影子
阳光下树的影子
月光下人的影子
4
活动过程
二、新课讲解
找影子
5
活动过程
二、新课讲解
影子的应用
手影游戏
16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产生影子的条件是光源和 不透明的物体,要想使影子的大小改变,需要改变光源离障碍 物的距离,影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7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 有哪些收获呢?
18
谢谢观看 !
2022/3/10
19
小学科学教学环节方法解读
二、新课讲解
影子的形成条件
影子形成的条件是:光源和不透明的物体。
9
活动过程
二、新课讲解
使影子发生变化
工具与材料:手电筒、橡皮、白纸卡、铅笔。
10

2013-2014第二学期电子教案三年级发现与探索

2013-2014第二学期电子教案三年级发现与探索
教材中图4是纵向撕扯。
图3是横向撕扯。
同样,笔记本用纸和面巾纸也必弄清它们的纵向和横向,这样才能发现这三种纸张的规律。
实验二:纸张的抻拉实验
图5:把裁下的纸条,从纵向剪下的纸条,一定要立即标明纵向,从横向剪下的纸条也要立即标明横向,否则实验结果适得其反。
同样,笔记本用纸和面巾纸也要弄清它们的纵向和横向,以便能正确地发现这三种纸张的规律。
ⅲ在实验观察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体会自己的真实感觉,不要只是让学生感觉到蒙着眼睛好玩,使实验流于形式。
ⅳ在引导学生说一说视力若视力出现障碍,会给人的生活与学习带来怎样的影响中,教师最好要在上课结束时给学士留一项调查的作业:采访你身边戴眼镜的亲朋好友或邻居,戴眼镜对日常生活学习是否有影响,也可请班中戴眼镜的同学谈一谈自己戴上眼镜后的亲身感受。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分辨纸张的纵向与横向是本课的难点。
2.掌握三个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并会分析其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按教材要求准备好实验器具及相关材料。并对教材中的实验逐个亲自做2—3次,以便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四、教学过程
1.“探索活动”
实验一:纸张撕扯的实验
图2:把截下的纸,一定要帮助学生用笔标明纵向和横向。否则实验结果适得其反。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成语导入
以一则成语故事和插图,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光的直进原理与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要向学生解释一下“直进原理”意思。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按小组准备厚纸一张(A4纸大小)。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影子》教学设计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影子》教学设计

第1课时影子【核心概念】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与要求】学习内容:3.3声音与光的传播学习要求: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或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科学思维: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影子产生的条件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探究实践:1.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使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方法。

态度责任:1.了解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 “你走他也走,你停他也停,是你好朋友,常伴你左右。

”(影子)【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爱爱猜谜语的特点,通过猜一猜,激发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2.板书课题:影子二、活动过程活动一:找一找哪里有影子。

1.你观察过哪些事物的影子?学生自由发言。

2.展示教科书中的图片,图中的景象是哪些事物的影子,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影子。

3.你能画出哪些事物的影子?动手画一画,组内分享交流。

4.得出结论:影子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熟悉的情景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生活中影子的现象;为进一步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等问题奠定基础。

】活动二: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1.制造影子(1)提出问题:影子无处不在,你能不能利用以上材料制造出影子吗?(2)思考,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完成实验。

(3)交流实验现象学。

2.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1)思维导航:关闭手电筒,白纸上还会有影子吗?拿走橡皮,白纸上还会有影子吗?(2)学生动手实验:依次移开橡皮、手电筒,观察现象。

(3)组内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思考影子形成的条件。

(4)小结:当光照射不透明的物体时,会产生影子。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出影子形成的条件。

】活动三:怎样使物体的影子发生改变?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使物体的影子发生改变。

学生交流并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4/2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 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2020/4/2
---
---
探索活动一
拿掉橡皮,将塑料板立在桌子上,从一侧用手电筒照塑料 板。
观察:透明塑料板影子的情况。
2020/4/2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 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
思考一
实验是否说明物体要产生影子,那么这个物体是不透明物 体?
物体只有挡住部分光,才会产生影子?
2020/4/2
影子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
---
猜一猜:
跟我走, 跟我站, 跟我一个样, 就是不吃饭。
2020/4/2
---
探索活动一
将橡皮立在桌子上,打开手电筒开关,从一侧照橡皮,出 现什么现象。
关闭手电筒,再观察。 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020/4/2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 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2020/4/2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 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
思考二
灯光布局与 实验中有相 同的地方吗?
手术室灯为 什么这样布 局?
2020/4/2
---
பைடு நூலகம்
探索活动三
将铅笔进行测量。 用手电筒照射铅笔,角度照射,并测量影子的长度。 思考:如果旗杆不倒下,如何测量旗杆高度呢?
2020/4/2
---
2020/4/2
手影
---
2020/4/2
阳光下的影子
---
2020/4/2
砖在阳光下的影子
---
2020/4/2
日晷
---
探索活动二
将橡皮立在桌子中间,几个同学拿着同样型号的手电筒一 次照射橡皮,并保持照射状态,
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的影子的深浅程度。当全组同学都 打开手电筒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