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论文

合集下载

管罩式热交换器在电厂余热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管罩式热交换器在电厂余热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管罩式热交换器在电厂余热利用中的应用研究管罩式热交换器(Gas-Gas Heater Exchanger,GGH)是一种重要的热交换设备,广泛应用于电厂余热利用系统中。

它通过将高温燃烧气体与余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实现热能的传递和回收。

本文将从热交换原理、设计优化、应用效果三个方面探讨管罩式热交换器在电厂余热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首先,管罩式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热传导和对流换热的基本原理。

电厂的燃烧产生高温烟气,通过管罩式热交换器与余热介质(如循环水等)进行热交换,将高温烟气中的热能传递给余热介质,使其升温,实现能量回收。

同时,冷却的烟气经过热交换后,温度降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因此,管罩式热交换器在电厂余热利用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次,为了提高管罩式热交换器的热效率和稳定性,在设计和优化过程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管罩内部结构的优化。

可以采用流向改变、增加叠板等设计手段,增加烟气和余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面积,提高热传导效率。

另外,还可以合理布置管道,使烟气和余热介质的流动速度达到最佳匹配,避免流动过快或过慢导致的换热不充分或阻力过大的问题。

其次是管罩材料的选择。

应选择导热性好、耐高温、抗腐蚀的材料,以保证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最后是换热系统的运行参数的合理选择,如温度、压力、流速等,以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能效最大化。

在电厂余热利用中,管罩式热交换器的应用效果是显著的。

首先是热能回收效果显著。

通过管罩式热交换器,可以将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中的热能转移到余热介质中,使其温度升高,进而用于电厂的供热、加热或再生能源的产生。

这样既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是管罩式热交换器的运行稳定性好。

多年的实践证明,管罩式热交换器在电厂余热利用中的运行稳定性良好,能够长时间保持高效稳定的工作状态。

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优化控制系统,实现智能运行和远程监控,提高工作效率和操作便利性。

总结来说,管罩式热交换器在电厂余热利用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热交换器的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

热交换器的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

热交换器的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热交换器是一种常用的热传导设备,用于在流体间传热。

对于热交换器的传热与流动特性的研究,不仅对于改进热交换器的效率,还对于节能、环保等方面有着极大的意义。

在研究热交换器的传热与流动特性时,首先需要了解流体的流动情况。

流体在热交换器内以一定的速度流动,这个流动速度对于传热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速度下流体的流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

通过研究流体的流动特性,可以得到流体的速度、压力等信息。

研究人员发现,流体在热交换器内的流动通道中具有复杂的流动规律,包括湍流、紊流等。

这些复杂的流动现象导致了传热效果的不稳定性,影响了热交换器的工作效率。

为了提高热交换器的传热效果,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方法。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改变热交换器内部的结构,增加管道的长度和面积,以增加流体与热交换器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传热效果。

此外,研究人员还提出了改变流体入口和出口的位置,以及改变热交换器内部的流动通道的形状等方法,都可以有效提高热交换器的传热效率。

除了流体的流动特性外,研究人员还对热交换器的传热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传热过程主要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进行。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传热方式的传热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在传热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方式是对流传热。

对流传热是指通过流体的流动将热量传递到热交换器的过程。

对流传热的效果受到流体的速度、密度、粘度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改变流体的流速和流量,可以明显影响对流传热的效果。

此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不同流体的对流传热特性,以及对流传热的界面温度分布等问题,为提高热交换器的传热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传导传热是指通过固体材料的传导将热量传递到热交换器的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导热系数等参数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热交换器内部材料的热导率对于传导传热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换热器毕业设计论文

换热器毕业设计论文

换热器毕业设计论文热交换器是工业中常用的换热设备,其主要功能是将流体间的热量传递给冷却介质或加热介质,以达到冷却或加热的目的。

热交换器具有体积小、传热效率高、操作安全稳定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力、制药、石油等行业。

本论文以热交换器设计为主题,对热交换器的基本结构、传热原理及设计方法进行探讨,并通过实例分析热交换器在工业中的应用。

首先,本论文将介绍热交换器的基本结构。

热交换器通常由两个流体管道组成,分别为工艺流体管道和冷却/加热介质管道。

工艺流体通过热交换器时,与冷却/加热介质实现热量传递。

热交换器的结构包括壳体、管束、进出口管道等部分。

其中,壳体用于容纳工艺流体和介质,保证流体不泄露;管束则是工艺流体和介质进行传热的关键部分。

接下来,本论文将讨论热交换器的传热原理。

热交换器的传热原理主要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传导是指热量通过固体介质的传递,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而辐射则是指热量通过电磁波辐射的方式传递。

在热交换器中,这三种传热方式同时存在,但其相对重要程度取决于热交换器的工况和设计要求。

最后,本论文将介绍热交换器的设计方法。

热交换器的设计涉及到传热面积、传热系数、流体流速等参数的确定。

设计时需要考虑工艺流体和冷却/加热介质的物性参数、流量要求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注意传热管道的材料选择、流体流动形式、管束的结构等因素对传热效率的影响。

根据热交换器的设计要求和工况条件,可以采用传热系数法、温度差法等不同的设计方法。

本论文以化工企业的换热器设计为例,详细分析了该换热器的结构、传热原理和设计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性能评估。

通过分析,得出了换热器的传热效率较高,结构合理可靠的结论。

同时,还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换热器传热效率和节约能源的建议和措施。

总之,热交换器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换热设备,其设计与性能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本论文对热交换器的结构、传热原理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热交换器在工业中的应用效果。

热交换器的设计

热交换器的设计

热交换器的设计在工业制造领域,热交换器是一种常见的设备,用于加热、冷却和传热,例如在化学工程、石油工业、制冷和空调系统等领域。

热交换器可被定义为一个由多种不同材料制成的设备,它们可以将热量从一个介质传输到另一个介质,并实现温度的交换和控制,从而满足工业生产需求。

因此,一个优秀热交换器的设计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十分重要。

一般而言,一个热交换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热传导面和流体通道,它们是直接影响热交换器性能的关键因素。

其中,热传导面负责向流体中传递热量,一般常采用金属材料,例如铜、铁和铝等。

流体通道则负责将流体从一个区域输送到另一个区域,一般有塑料和金属材料两种。

另外,热交换器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设计不同的结构形式,例如直角式、U形式、管式等,以便于满足不同的工业生产需要。

在设计热交换器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因素:热交换器的传热效率、流体通道的结构和材料以及热传导面的材料。

传热效率是热交换器设计最关键的指标之一,可通过增加热传导面积来提高。

此外,对于流体通道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状态,以便于保证流体畅通,避免热传导过程中的热阻;同时,选择合适材料也是有效提高热交换器性能的直接途径。

例如,在化工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可能会对一些材料产生腐蚀,因此在热交换器设计时选择材料应特别注意。

除了传热效率和材料选择外,热交换器设计还需要考虑使用领域,并根据特定的行业需求进行调整。

例如,在化学工厂中,一些危险物质需要特殊处理方式。

此时,热交换器的结构和材料也需要根据化学要求进行调整。

一般可以采用包括耐腐蚀、耐压等一些特殊材料,如316L不锈钢、625镍基合金等。

在日益发展的工业生产领域,热交换器的设计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和工业品质。

随着工业领域不断发展,热交换器的应用也会不断普及,因此热交换器设计也将处于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趋势。

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热交换器的性能将不断提升,为各行各业的生产带来更加便捷、经济的解决方案。

节能汽水换热器研究论文

节能汽水换热器研究论文

节能汽水换热器研究论文摘要:在暖通领域,对于能耗巨大的汽水换热过程,节能降耗的方式无外乎提高传热效率、合理能源分布结构。

目前实际工程中使用的汽水换热器大多为间接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存在换热效率逐年降低、维修量大、凝结水回收困难、基建投资及电耗大等问题。

激波加热器是解决现有汽水间接换热问题的最简单、经济、可靠的一种换热器。

关键词:换热器激波加热器二十一世纪,环境和能源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拨户环境和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节能使用资源显得尤其重要。

对于用户来说,节约能源意味着减少支出、增加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暖通领域,对于能耗巨大的汽水换热过程,节能降耗的方式无外乎提高传热效率、合理能源分布结构。

目前实际工程中使用的汽水换热器大多为间接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存在换热效率逐年降低、维修量大、凝结水回收困难、基建投资及电耗大等问题。

清华大学江亿院士指出:激波加热器是解决现有汽水间接换热问题的最简单、经济、可靠的一种换热器。

激波加热器由三段组成一蒸汽喷射段、汽水混合段、射流扩压段。

它的工作原理:激波加热器是利用蒸汽和水直接混合进行供热或生活热水供应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

运行时汽、水瞬间混合,形成流态复杂的、具有超可压缩性(即压缩系数骤增)的汽水两相流体,混合后流体流速迅速由压音速转变为超音速却无需消耗机械能。

在经过瞬间的热量与动量传递后,蒸汽完全凝结入水中共同形成高温高压的热水从该设备中输出,直接进行供热循环或热水供应。

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如能提供一定要求的蒸汽压力)激波加热器运行时可以取代泵或减少泵的功率推动系统的循环。

图示:激波加热器三段构造及压力分布图现在具体谈谈激波加热器三段的工作过程及原理:蒸汽喷射段主要是实现蒸汽压力能向动能的转化,。

当具有一定压力,流速的蒸汽进入喷射段后,由于与进口水的作用压力降低,体积急剧增大,形成高速气流由喷管射出。

混合段混合段完成热能传递和转换的场所。

当高速蒸汽进入混合段后,与环隙喷入的水相遇凝结,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均匀的两相超音速流体,进而形成激波,推动热水进入扩压段。

换热器的发展以及应用

换热器的发展以及应用

换热器的发展以及应用热交换器是一种用于传递热量的设备,它可以将热能从一个流体传递到另一个流体,同时保持两个流体之间的物理分离。

热交换器的发展与应用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重大的进步和创新。

一、热交换器的发展历程热交换器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热交换的重要性。

最早的热交换器通常使用金属管子作为传热介质,通过直接将一个流体流过一系列管子,使其受热。

然后,另一个流体通过与受热的管子接触来吸收热量。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进步,热交换器的设计和制造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精密。

20世纪初,一些突破性的设计被引入,例如容积式热交换器,这种新型热交换器能够在相对较小的空间中实现更高的传热效率。

随着二战的发生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热交换器逐渐从军事领域扩展到民用领域。

1950年代,热交换器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化工、电力、制药、航空航天等领域。

到了20世纪60年代,热交换器开始采用新的材料,例如塑料和陶瓷,这些材料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能和导热性能。

这使得热交换器在更多的行业和环境中得以应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热交换器的设计和制造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现代热交换器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使得热交换器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应用需求。

二、热交换器的应用领域热交换器的应用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需要传热的行业和领域。

以下是热交换器在一些主要领域的应用举例:1.化工工业:在化学生产和石油炼制过程中,热交换器被广泛用于加热、冷却和蒸发等操作。

这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行成本。

2.电力工业:在电站和发电厂中,热交换器用于冷却和回收热能。

例如,汽轮机排气热交换器被用于提高系统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3.制药工业:在制药过程中,热交换器被用于控制反应温度和冷却制剂。

这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4.食品和饮料工业:热交换器在食品和饮料加工中被用于杀菌、冷却和加热。

这有助于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

5.建筑和暖通工程:在建筑和暖通工程中,热交换器被用于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中的热量回收。

换热器设计论文

换热器设计论文

第1章绪论换热器是一种实现物料之间传递热量的节能设备,在石油,化工,动力,食品,轻工等行业应用普遍。

在炼油,化工装置中换热器占总设备数量的40%左右,占总投资的30%—45%。

近年来随着节能技术的发展,换热器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换热器的种类很多,但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即:间壁式、混合式和蓄热式。

在三大类换热器中,间壁式换热器应用最多。

间壁式换热器又可分为夹套式换热器、沉浸式蛇管换热器、喷淋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和壳管式换热器。

其中壳管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是最典型的间壁式换热器,它在工业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至今仍在所有换热器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1.1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1.1.1 课题背景管壳式冷凝器所涉及到的原理和它应用的领域都十分广泛,特别在制冷工业中蒸汽压缩式制冷机或吸收式制冷机中的冷凝器,大型中央空调的冷水机组中都有其身影。

可以说在民用和工业领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对其的合理优化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的毕业设计是与上海第一冷冻机厂的校企合作项目,上海第一冷冻机厂有限公司始创于1934年,我国第一台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第一台离心式压缩机、第一台溴化锂制冷机和第一台螺杆制冷压缩机都诞生在这里!公司现已成为一个集冷冻空调设备研制开发、制造和压力容器制造、压力管道设计及相关工程安装和系统服务于一体的集约化企业。

此次的毕业设计正是为企业设计HSG70-2型冷凝器,也是将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1.1.2课题任务本课题是按照上海第一冷冻机厂的要求设计HSG70-2型双机头(双回路)管壳式冷凝器。

由于这个型号是工厂第一次设计,所以需要对传热系数,传热面积,外形,流动阻力,压降及冷凝器尺寸和强度进行计算和校核。

由于冷凝器为双机头服务,因此壳体中间需加装中间管板,将壳体一分为二。

要求给出二维零件图、机体总图和三维装配图。

因为此次毕业设计与厂里的产品直接挂钩,所以设计要求较为严格,完全按照生产制造的国家标准进行设计与计算,因此对自身来说是一次挑战,同时也是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换热器论文

换热器论文

学号:2014421128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学年论文题目永磁材料的发展及应用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班级14级过控姓名张立伦学号2014421128指导教师王丽朋2015年6 月27 日目录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永磁材料的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稀土永磁材料的概要介绍。

.......。

..。

..。

...。

.。

.。

...。

.。

.。

..。

.。

.。

.。

......。

..。

..。

...。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十七种稀土元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国外相关发展状况和我国稀土永磁材料发展展望..。

.。

..。

...。

..。

.。

......。

...。

.。

.。

.。

..44。

1 国外的相关发展状况。

.。

...。

......。

.。

..。

.。

...。

.。

..。

.。

..。

.。

...。

.。

.。

...。

.......。

.。

..4 4。

2 我国稀土永磁材料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3我国稀土永磁材料的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6 5稀土永磁材料的主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

1机电类。

..。

..。

.。

.。

......。

换热器毕业设计论文(共五篇)

换热器毕业设计论文(共五篇)

换热器毕业设计论文(共五篇)第一篇:换热器毕业设计论文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说明书第1章浮头式换热器是管壳式换热器系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两端管板只有一端与外壳固定死,另一端可相对壳体滑移,称为浮头。

浮头式换热器由于管束的膨胀不受壳体的约束,因此不会因管束之间的差胀而产生温差热应力,另外浮头式换热器的优点还在于拆卸方便,易清洗,在化工工业中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对浮头式换热器进行了整体的设计,按照设计要求,在结构的选取上,即壳侧两程,管侧四程。

首先,通过换热计算确定换热面积与管子的根数初步选定结构,然后按照设计的要求以及一系列国际标准进行结构设计,设计的前半部分是工艺计算部分,主要设根据设计传热系数、压强校核、壳程压降、管程压降的计算;设计的后半部分则是关于结构和强度的设计。

主要是根据已经选定的换热器型式进行设备内各零部件(如壳体、折流板、管箱固定管板、分程隔板、拉杆、进出口管、浮头箱、浮头、支座、法兰、补强圈)的设计。

换热器是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热量交换设备。

随着现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和能源问题的日趋严重,世界各国已普遍把石油化工深度加工和能源综合利用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

换热器因而面临着新的挑战。

换热器的性能对产品质量、能量利用率以及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在发达的工业国家热回收率已达96%。

换热设备在现代装置中约占设备总重30%左右,其中管壳式换热器仍然占绝对的优势,约70%。

其余30%为各类高效紧凑式换热器、新型热管热泵和蓄热器等设备。

其中板式、螺旋板式、板翅式以及各类高效传热元件的发展十分迅速。

在继续提高设备热效率的同时,促进换热设备的结构紧凑性,产品系列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并朝大型化的方向发展。

浮头式换热器是管壳式换热器系列中的一种。

换热管束包括换热管、管板、折流板、支持板、拉杆、定距管等。

换热管可为普通光管,也可为带翅片的翅片管,翅片管有单金属整体轧制翅片管、双金属轧制翅片管、绕片式翅片管、叠片式翅片管等,材料有碳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铜材、铝材、钛材等。

热交换器论文

热交换器论文

固定式全热交换器的研究摘要:全空气系统甚至采用全新风空调系统是最好的选择,由此带来能耗增加的问题只有通过增设能量回收装置才能解决。

本文所介绍的固定式全热交换器就是一种很好的能量回收装置。

本文通过介绍固定式全热交换器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和国外的相关测试标准,指出全热交换器作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能量回收装置,对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和节约空调能耗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建议我国也尽快建立该类型全热交换器的相关测试标准,以规范我国对固定式全热交换器的研究行为,并为市场上出现的该类产品提供相应的测试依据。

关键词:全热交换器内核热湿交换测试标准1 引言2003年出现的SARS疫情,使我们人类的健康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空调系统曾被质疑为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

为了澄清事实,说明问题,暖通空调界的专家学者纷纷召开各种论坛,探讨目前的空调系统所面临的问题,为暖通空调的发展指明方向。

关于人居环境的空气品质问题多有讨论,提出“由舒适空调迈向健康空调”是今后空调的发展方向。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更加认识到空调系统解决的不仅只是舒适问题,还应关注健康问题。

于是什么健康空调,反恐空调等所谓的空调新概念纷纷出现。

但究竟什么是健康的空调,怎样去实现健康舒适的空调,从而去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是需要去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的角度。

关于这个问题,有关专家学者也进行了一些分析,指出全空气系统是最佳的空调系统,它可以实现对建筑热湿控制及空气品质的全面控制,同时也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全新风运行提供条件。

加大新风量是实现良好空气品质的最好方法,只从空气品质的角度来说,进行全新风运行的空调系统才是最好的系统,可是由此带来的能量消耗确实是非常大的。

根据上海的气象资料计算,当室内设计值在26℃,60%时,对于公共建筑,处理1m 3 /h新风量,整个夏季需要投入的冷能能耗累计约9.5kw·h左右。

可见加大新风量后,能量消耗就有很大增加。

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分析与改进

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分析与改进

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分析与改进热交换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热能转换设备,它通过在两个流体之间传递热量,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

然而,由于流体在热交换过程中的传热性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其传热性能进行分析与改进成为了热交换器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在对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

热交换器一般由壳体、传热管和传热介质组成。

传热管分为多管和管壳两种形式,传热介质分为冷流体和热流体两种。

当冷热两种流体在传热管中交叉流动时,热量会从热流体传递给冷流体,从而实现热量的转换和传递。

那么,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首先是传热管的材料和结构。

传热管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同时传热管的结构也应考虑流体的流动性和热量的传递效率。

其次是传热介质的选择和流量控制。

传热介质的选择应根据工艺要求和实际条件来确定,同时通过控制流量可以提高传热效率和稳定传热性能。

此外,壳体的结构和密封性也对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针对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进行改进的方法有哪些呢?首先是优化传热管的结构。

可以通过改变传热管的内部结构,增加传热管的表面积和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传热效率。

例如,可采用螺旋翅片管、管束或增强型传热管等方式来增加表面积。

此外,使用导热性能更好的材料,如铜合金、不锈钢等,也可以提高传热效率。

其次是优化传热介质的选择和流量控制。

在选择传热介质时,应综合考虑热传导率、粘度、比热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传热介质。

同时,通过调节传热介质的流量,可以使流体在传热过程中保持一定的速度和湍流状态,从而提高传热效率。

另外,对于壳体的结构和密封性的改进也能有效提高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

通过改进壳体的内部结构,使流体在壳体内的流动更加均匀,并减少流体的阻力和压降,从而提高传热效果。

合理的密封结构可以防止流体的泄漏和渗漏,保证热交换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除了以上的改进方法,还可以通过增加热交换器的换热面积、改进流动方式、加强清洗和维护等方式来提高传热性能。

换热器毕业论文

换热器毕业论文

换热器毕业论文换热器毕业论文换热器是工业领域中常见的设备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实现热量的传递,使得不同介质之间的温度得以调节。

在工业生产中,换热器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化工、石油、电力等多个领域。

因此,对换热器的研究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换热器的基本原理。

换热器通过将热量从一个介质传递到另一个介质,实现温度的调节。

常见的换热方式有对流换热、传导换热和辐射换热。

对流换热是指通过流体的对流传热来实现热量的传递,传导换热是指通过固体材料的热传导来实现热量的传递,而辐射换热则是指通过辐射传热来实现热量的传递。

换热器的设计和优化是换热器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设计换热器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换热面积、流体速度、传热系数等。

换热面积是换热器的重要参数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换热器的传热效果。

流体速度是指流体在换热器内的流动速度,它对换热器的传热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热系数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传热量与温度差之比,它是评价换热器传热性能的重要指标。

在优化换热器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改变换热器的结构,以提高传热效率。

例如,可以增加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增加流体的速度,或者改变流体的流动方式。

另一种方法是改变换热器的工作条件,以提高传热效率。

例如,可以调整流体的温度、压力等参数,或者改变流体的流动方式。

除了设计和优化,换热器的故障诊断和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换热器在长期运行中,由于腐蚀、结垢等原因,可能会出现故障。

因此,及时发现和解决故障,对于保证换热器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故障诊断可以通过检测换热器的温度、压力等参数,或者通过观察换热器的工作情况来进行。

维护工作包括清洗换热器、更换损坏的部件等,可以延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同时,换热器的节能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

换热器在工业生产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因此如何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改进换热器的结构、优化工艺参数等方式来实现节能。

另外,使用高效的换热介质,如高效换热剂、高效传热材料等,也可以有效提高换热器的能效。

换热器综述5篇

换热器综述5篇

换热器综述5篇第一篇:换热器综述换热器的综述前言随着换热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换热器的类型也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各有优缺点,性能各异。

在换热器设计中,首先应根据工艺要求选择适用的类型,然后计算换热所需传热面积,并确定换热器的结构尺寸。

换热器按用途不同可分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再沸器、深冷器、过热器等。

换热器组内的传热过程目的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为了热功转换, 另一类是为了加热或者冷却物体.相应地, 传热过程也包含熵产最小以及火积耗散极大这两种不同的优化原理.通过分析换热器组内的传热过程, 并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利用不同的原理对换热器组的面积分配进行优化, 得出熵产最小原理适用于包含在热力循环中的换热器优化问题, 而火积耗散极大原理则更适合分析仅涉及传热过程的换热器优化问题.并且, 在使用熵产最小原理优化热力循环中的换热器时, 除了需要考虑冷、热端换热器产生的熵产外, 也应考虑乏汽排放到外部环境引起的熵产.在换热器的设计中,很多因素都将影响到换热器的设计是否优化合理、安全可靠,是否能正常运转、高效耐用。

本文通过对管壳式换热器设计的综述,增强对换热器设计环节的重视与考虑,使设计更加准确、完善。

一、换热器 1.1换热器的介绍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

换热器是实现化工生产过程中热量交换和传递不可缺少的设备。

换热器被应用于超过 80%的能源利用系统, 它是热能和化工等工程领域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因此, 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通常被认为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科研人员已经提出了多种不同的主动/被动式强化换热技术来提高换热性能。

在石油、化工、轻工、制药、能源等工业生产中,常常需要把低温流体加热或者把高温流体冷却,把液体汽化成蒸汽或者把蒸汽冷凝成液体。

这些过程均和热量传递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均可以通过换热器来完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不同型式和种类的换热器发展很快,新结构、新材料的换热器不断涌现。

高效热交换器的研究及应用

高效热交换器的研究及应用

高效热交换器的研究及应用热交换器是一种重要的热传导设备,主要用于各种热传导应用场景。

热交换器的主要功用是在两个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将一个流体的热量传递给另一个流体。

高效热交换器的研究及应用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这篇文章将从热交换器的发展历程、高效热交换器的设计及热交换器的应用展开论述。

一、热交换器的发展历程热交换器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期,但是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开始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在20世纪,热交换器成为工业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设备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暖通空调、化工、石油、电力、制药等领域。

20世纪60年代,高效热交换器开始出现。

目前,随着各种新型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以及流体动力学的深入研究,热交换器的效率逐渐提高,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高效热交换器的设计高效热交换器是指在保证换热质量的前提下,达到更高的换热效率。

高效热交换器的设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材料热交换器的材料主要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材料。

不同材料有着不同的优缺点。

金属材料通常具有高强度、耐腐蚀性能强等优点,但是热传导性能较弱,热传导效率也比较低。

非金属材料通常具有较好的热传导性能和抗腐蚀性能,但是强度较低,容易变形,难以加工。

因此,在设备设计过程中考虑材料的特性,选择最合适的材料也是高效热交换器设计的关键之一。

2. 流动方式流动方式对高效热交换器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

针对不同流体的物理特性,需要选取合适的流动方式。

目前主要分为直接流式和间接流式两种。

3. 传热面积传热面积越大,传热效率越高。

在设计过程中,应合理布局和选取传热面积,并注意防止传热面出现沟槽、热泡等现象。

4. 流体参数流体参数包括流速、粘度、密度、热容等。

不同的流体参数会影响到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

在高效热交换器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流体参数的影响,合理优化传热结构。

三、热交换器的应用高效热交换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及领域中,如化工、石油、造纸、食品、医药等领域。

在化工领域中,热交换器常用于提高反应速率、改善反应条件、降低成本等目的。

新型热交换器的优化设计研究

新型热交换器的优化设计研究

新型热交换器的优化设计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热交换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随之而来的是对优化设计的需求。

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型热交换器的优化设计研究。

1. 热交换器的基本原理热交换器是一种通过分离流体与热端之间进行热能传递的设备。

在工业生产中,热交换器的作用非常重要,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能源的消耗。

热交换器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热端和冷端之间设置一个热媒体来将热量传递给另一种流体。

一般来说,热交换器的主要成分是热管和管束,热管和管束之间的热媒体是通过传输管内流体进行热能传递的。

2. 新型热交换器的优势在传统的热交换器中,热媒体主要依靠金属管道进行传输,这种传输方式存在着较大的能耗消耗问题。

而新型热交换器的优势在于利用科学技术和先进材料,既提高了热媒体的传输效率,又降低了能耗消耗。

新型热交换器除了这种优势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优势,如结构紧凑、节能环保、工作过程可靠、设备收益高等。

3. 新型热交换器的优化设计在新型热交换器的优化设计中,有两个方面需要着重研究:3.1 优化传热效率新型热交换器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传热效率。

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改变传输方式。

新型热交换器采用的热媒体传输方式与传统热交换器不同,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例如采用超临界流体传输热媒体。

(2)优化热管管束结构。

热管管束结构的优化可以提高热交换器的传热效率。

优化热管管束的数量、直径、厚度等参数,可以优化热交换器的传热效率。

3.2 优化能耗消耗新型热交换器的另一个需要优化的问题是能耗消耗。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1)利用新材料。

新型热交换器采用的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降低了热媒体传输的能耗消耗。

(2)提高排放效率。

提高热媒体的排放效率可以降低能耗消耗。

优化热媒体取出和灌装过程、匀质性、热管及传输管的接口设计等方面均可提高排放效率。

4. 新型热交换器的应用前景新型热交换器作为一种新型环保产品,其应用前景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分析与优化

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分析与优化

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分析与优化热交换器是工业中常用的设备,它被广泛应用于石化、电力、制药等领域。

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传热工质实现不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

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对于设备的效率和能源消耗起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于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进行分析与优化是一项关键工作。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热交换器的传热机制。

热交换器的传热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进行,即对流传热、传导传热和辐射传热。

其中,对流传热是指通过流体在内外两侧的对流传热;传导传热是指通过热交换器壁材的传导传热;辐射传热是指通过热交换器表面的辐射传热。

这三种传热方式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

其次,我们可以对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进行分析。

传热性能主要包括传热系数和压降。

传热系数是指单位时间内传热量与传热面积和温度差之间的比值,通常用W/(m²·K)表示。

传热系数的大小决定了传热速率的快慢,而温度差则反映了热能的驱动程度。

通过分析流体的物性和流动特性,我们可以计算出热交换器的传热系数。

而压降则是指流体在热交换器内部流动时所产生的阻力,它与流体的速度、粘度以及管道的几何形状有关。

当传热系数提高时,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将得到改善;而当压降降低时,热交换器的能耗也将减少。

为了提高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

首先,选择合适的热交换器类型和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工艺条件和传热要求适合不同类型的热交换器,如板式热交换器、管壳式热交换器等。

其次,流体的流动方式对传热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优化流体的流动路径和流速分布可以提高热交换器的传热效率。

例如,通过调整管道的布局和使用螺纹管道可以增加流体的运动强度和流动路径的延长,从而提高传热系数。

此外,合理选择流体的进出口位置和流体流动的方向也对于传热性能的优化有着重要影响。

除了热交换器的结构和流动方式的优化外,还可以通过使用高导热材料提高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

导热材料的热导率直接影响传热系数的大小,因此选择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可以提高传热效率。

板式换热器设计毕业论文

板式换热器设计毕业论文

板式换热器设计毕业论文目录前言 (1)1章标题 (2)1.1节标题 (3)1.1.1小节标题 (4)1.1.1.1小节子标题 (5)1.2节标题 (6)1.2.1小节标题 (7)1.2.1.1小节子标题 (8)2章标题 (9)2.1节标题 (10)2.1.1小节标题 (11)2.1.1.1小节子标题 (12)1绪论1.1 板式换热器的学术背景及意义目前板式换热器已成为高效、紧凑的热交换设备,大量地应用于工业中,它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878年德国人发明了半片式换热器,现在通常都称作板式换热器,它经过了50余年的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由薄金属板压制的板片组装而成的板式换热器间世,并将该换热器应用于工业中,显示出了优异的性能,从此就迅速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成为紧凑、高效的换热设备之一。

板式换热器是以波纹板的新型高效换热器。

国外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作为工艺设备引入食品工业,40—50年代初开始用于化工领域。

近十年来,板式换热器发展很迅速,现已广泛用于食品、制药、合成纤维、石油化工、动力机械、船舶、动力、供热等各行业。

目前我国的板式换热器工厂,可制造单板传热面积从0.042m2至1.32m2,波纹形式为水平平直波纹、人字形波纹、球形波纹、锯齿形波纹、竖直形波纹的板式换热器。

由于板式换热器在制造上和使用上都有一些独特之处,所以在工业上一经使用成功之后就发展很快。

到本世纪四十年代,已经有几个国家好几个厂生产出许多种不同形状和不同尺寸的板片。

至于现在,世界上能生产板式换热器的工厂已经很多了,主要的生产厂不下三、四十个。

几个主要生产厂一般都有该厂独特的板片波形。

一般一个厂只生产有限几种尺寸的板片。

然后组装成换热面积大小不同的换热器。

因为从设计到制造成功一定波形的板片需要有较大的投资和较长的时间,所以一般生产工厂不轻易改变板片的波形。

早期的板式换热器大都用于食品工业,如牛奶、蛋液、啤酒等的加工过程中。

换热器毕业论文

换热器毕业论文

换热器毕业论文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新疆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目录1 换热器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换热器的应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换热器的主要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换热器的分类及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管壳式换热器的分类及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管壳式换热器特殊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换热管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冷凝器的工艺条件及零部件选取 (4)60m2冷凝器工艺条件 (4)冷凝器结构设计 (4)3. 强度与稳定性计算 (9)壳程圆筒厚度计算 (9) (9) (10) (10) (11) (11)水压试验应力校核 (11)压力试验及其强度校核 (12) (12) (13) (13)开孔补强 (13) (13) (14)管板计算 (15) (15) (16) (16) (17)参考文献 (18)2.冷凝器的工艺条件及零部件选取60m2冷凝器工艺条件已知一卧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工艺条件如下:换热器工程直径为800mm,换热管长度3000mm,换热面积60m2;壳程价质为二次蒸汽,轻微腐蚀,操作压力,工作温度60C0,;管程价质为冷却水,操作压力,工作度3238C0,双管程,换热管规格为F25mm×2mm,换热管~间距36mm,数量312根,材料0Cr8Ni9;蒸汽进口管F377mm×8mm,冷凝水出口管F57mm,冷却水进,出口管均为F219mm×6mm。

热交换器设计(论文加+DWG图纸)

热交换器设计(论文加+DWG图纸)
3.4.3 重位压降计算 …………………………………………………… 3.4.4 加速压降计算 ………………………………………………………
3.5 管外侧压力损失 ……………………………………………………… 3.6 多值性的校验……………………………………………………………
3.7 管间脉动的校验…………………………………………………………… 3.8 节流圈的选取 ……………………………………………………………
第四章 260MW 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的设计 ………………………… 4.1 设计参数 ……………………………………………………… 4.2 结构设 ………………………………………………………… 4.3 260MW 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设计计算书 …………………
- III -
12 12 13 16 16 18 19 20 20 22 22 23 26 27 27 27 28




蒸汽发生器是高温气冷反应堆的主要设备之一。 高温反应堆产生的热 量被氦气冷却剂吸收, 在蒸汽发生器中传递给二次回路。 氦气自上而下流 过发生器, 水在外力作用下进入发生器并产生水蒸汽自下而上流过传热面 管束。 蒸汽发生器的传热面由多头螺旋管组成。螺旋管束有很多优点:它可 以充分利用换热器的空间; 没有急剧的弯曲, 不会增加气或水侧的压力损 耗,同时也简化了工艺,减少了焊点;对受热膨胀有很好的适应性;有很 高的传热系数。 在很多工业领域中,螺旋管式热交换器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可适用 于单相流体、蒸汽以及可压缩流体的流动。螺旋管束可用于化学反应器、 储藏罐和一些核反应发生器。 在大规模的能源动力系统中, 它还可用作太 阳能集电器的接受器。 多头螺旋管式换热器在换热面结构设计、 传热和压降计算方面报道的 文献较少。 本文从实际工程设计出发, 对多头螺旋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进行 了研究, 提出了多头螺旋管束受热面结构的设计方法, 推荐了螺旋管内外 的传热系数和压降的计算关系式。 根据所提出设计方法和螺旋管内外的传 热系数和压降的计算关系式对 260MW 蒸汽发生器进行了设计计算。 关键词 热交换器,传热,压降,螺旋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定式全热交换器的研究
摘要:全空气系统甚至采用全新风空调系统是最好的选择,由此带来能耗增加的问题只有通过增设能量回收装置才能解决。

本文所介绍的固定式全热交换器就是一种很好的能量回收装置。

本文通过介绍固定式全热交换器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和国外的相关测试标准,指出全热交换器作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能量回收装置,对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和节约空调能耗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建议我国也尽快建立该类型全热交换器的相关测试标准,以规范我国对固定式全热交换器的研究行为,并为市场上出现的该类产品提供相应的测试依据。

关键词:全热交换器内核热湿交换测试标准
1 引言
2003年出现的SARS疫情,使我们人类的健康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空调系统曾被质疑为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

为了澄清事实,说明问题,暖通空调界的专家学者纷纷召开各种论坛,探讨目前的空调系统所面临的问题,为暖通空调的发展指明方向。

关于人居环境的空气品质问题多有讨论,提出“由舒适空调迈向健康空调”是今后空调的发展方向。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更加认识到空调系统解决的不仅只是舒适问题,还应关注健康问题。

于是什么健康空调,反恐空调等所谓的空调新概念纷纷出现。

但究竟什么是健康的空调,怎样去实现健康舒适的空调,从而去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是需要去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的角度。

关于这个问题,有关专家学者也进行了一些分析,指出全空气系统是最佳的空调系统,它可以实现对建筑热湿控制及空气品质的全面控制,同时也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全新风运行提供条件。

加大新风量是实现良好空气品质的最好方法,只从空气品质的角度来说,进行全新风运行的空调系统才是最好的系统,可是由此带来的能量消耗确实是非常大的。

根据上海的气象资料计算,当室内设计值在26℃,60%时,对于公共建筑,处理1m 3 /h新风量,整个夏季需要投入的冷能能耗累计约9.5kw·h左右。

可见加大新风量后,能量消耗就有很大增加。

因此,需要在新风与排风之间加设能量回收设备。

目前市场上的能量回收设备有两类:一类是显热回收型,一类是全热回收型。

显热回收型回收的能量体现在新风和排风的温差上所含的那部分能量;而全热回收型体现在新风和排风的焓差上所含的能量。

单从这个角度来说,全热性回收的能量要大于显热回收型的能量,这里没有考虑回收效率的因素。

因此全热回收型是更加节能的设备。

按结构分,热回收器分为以下几种:(1)回转型热交换器(2)热回收环热交换器(3)热管式热交换器(4)静止型板翅式热交换器在以上几种热交换器中,热回收环型和热管型一般只能回收显热。

回转型是一种蓄热蓄湿型的全热交换器,但是它有转动机构,需要额外的提供动力。

而静止型板翅式全热交换器属于一种空气与空气直接交换式全热回收器,它不需要通过中间媒质进行换热,也没有转动系统,因此,静止型板翅式全热交换器(也叫固定式全热交换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能量回收设备。

2 固定式全热交换器的性能
2.1 固定式全热交换器
固定式全热交换器是在其隔板两侧的两股气流存在温差和水蒸气分压力差时,进行全热回收的。

它是一种透过型的空气——空气全热交换器。

这种交换器
大多采用板翅式结构,两股气流呈交叉型流过热交换器,其间的隔板是由经过处
理的、具有较好传热透湿特性的材料构成。

2.2 三种效率的定义
全热交换器的性能主要通过显热、湿交换效率和全热交换效率来评价,它们
的计算公式为:显热交换效率: SE= 湿交换效率: ME= 全热交换效率: EE= 其中:G min ——质量流量小的一侧的空气流量i 1 、i 2 ——分别为两侧空气
入口的焓值t 1 、t 2 ——分别为两侧空气入口的温度——分别为两侧空气入口
的焓值c p ——质量流量小的一侧的空气的比热这三种效率最本质的定义都是:实际交换的量(热量或者湿量)与可能达到的理想的最大的交换量的比值。

2.3 效率的影响因素
对全热交换器的效率有以下影响因素:(1)所用材质的热物性参数(2)隔板
两侧空气的进风参数(包括:风量、速度、温度、相对湿度等)在上述的第二个
因素中,新风的热力参数,也就是室外的气象条件,对全热交换器的效率也是影
响很大的。

分析了材质的热物性参数以及室外气象条件对三种效率的影响,指出
这两种因素对潜热效率的影响要比对显热效率的影响明显。

从能耗的角度分析了
全热交换器在香港的使用情况,指出气候条件越潮湿,全热交换器比显热交换器
更有优势,并得出香港地区的潜热回收效率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保持在60%的
结论。

关于效率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下列结论:(1)静止型板翅
式全热交换器的显热效率和潜热效率取决于材质的热物性参数、平隔板两侧的界
面风速和风量比,而与进风参数无关。

(2)用纤维性多孔质基材制成单元体的全
热交换器在传递能量和湿量时,温度效率与基材的工艺处理无大关系,而潜热交
换效率主要由材质的透湿特性决定。

(3)在显热效率不等于潜热效率时,全热效
率与进风的温湿度条件有关。

3 固定式全热交换器的关键问题
固定式全热交换器性能的高低,除了与使用地区的气候条件有关外,主要取
决于所用材质的热物性能的好坏。

目前的文献或已有的产品中所提到的材质有
两种:一种是特殊的纸,另外一种是膜。

但是不管用哪种材质,从传热传质机理
来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多孔渗水材料,它的传质机理是对流扩散,传递动
力是压力差;另一种是非渗水材料,传质机理是纯分子扩散,传递动力是浓度差。

对于材质的性能,大部分研究者关注的都是它的传热传湿性能。

但是,材质的
传递气体(特别是各种污染气体)的性能应该是更加值得关注的。

尤其是当全热
交换器用于一些特殊场合(比如医院)的空调系统时,空调系统的排风中带有
污染的气体,在回收排风中的热量的同时,不能使污染气体也扩散到新风中去。

即便是在普通的大型中央空调系统中,当有大规模的空气传播流行病(比如SARS)爆发时,空调系统需要切换到全新风运行模式,此时的排风中携带有各种病毒,因
此也不能使这些病毒通过全热交换器的材质传递到新风中去。

所以,从空调系统
的健康性和安全性考虑,材质的传递污染气体的性能是更应值得关注的。

4 理论模型的建立
用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理论建立模型,分析材质的传热传湿性能。

目前的大部分研究所建立的模型都如文献[3]一样建立下列的数学模型:通过材质的传热传质过程简化为三个步骤:(1)材质一侧的吸附过程(2)通过材质的扩散过程(3)材质另一侧的解析过程模型的质量和热量守恒方程:新风侧:排风侧:材质:其中:m---- 单位横断面积的质量流量 kg/m 2 .sc p ---- 比热 kJ/kg .KT ---- 温度 Kh---- 对流换热系数 kw/ m 2 .KH---- 通道断面高度 mk---- 对流传质系数 m/sw--- 相对湿度 kg/kg.干D--- 湿量传递率 kg/s从上面的模型中可以看出:对于两侧空气内的传热传质过程,只考虑了一维的情形,而对于材质内的导热过程考虑了三维情形。

对于通过材质的质传递过程所建立的方程用到的是Fick 定律,也就是说材质内的质扩散过程只考虑了单一的扩散规律。

根据文献[7]的多孔介质传质理论可知,多孔介质中的质量传递属于分子扩散形式。

但是随着空隙尺寸大小的不同,这种分子扩散质量传递的特点与规律有所不同,所遵守的质量传递定律的表达式亦有所差别。

简要分析为:(1)当空隙的定性尺寸远大于分子自由程时,遵守Fick定律,称为Fick扩散。

(2)当空隙的定性尺寸远小于分子自由程时,发生的是Knudsen扩散。

此时,流体分子同璧面的碰撞品率比它们之间碰撞的频率高很多,当流体分子撞击璧面时,避免就会对其产生瞬时吸附,这种吸附使得流体通量减少了。

Knudsen扩散不再遵守Fick定律。

(3)当空隙的定性尺寸与分子自由程相当时,多孔介质中流体的质量扩散,既不遵守Fick定律,也不符合Knudsen扩散分析的结果,也称为过渡扩散。

所以,材质内的质扩散过程不能只用Fick定律来表示,需要根据材质的内部空隙结构,建立不同的质扩散模型。

5 相关实验测试标准目前,关于全热交换器的测试标准国内还没有。

下面是一些国外的相关标准:(1) ANSI/ASHRAE 84-1991(2) BS EN 305:1997(3) ISO 9360-2(4) CEN PREN 308(5) ASTM TEST METHOD E 96-93这些标准详细规定了全热交换器的测试实验方法,所用的测试仪器以及测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ASTM TEST METHOD E 96-93 是测试材料的水蒸气传递特性的标准。

全热交换器是一种很好的节能设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国内也掀起了研究的热潮,生产各种热回收器的厂家也纷纷出现,为了规范市场和引导正确的研究方向,我国也应该尽快建立相关的测试标准。

5 结论
随着空调健康性和安全性问题的提出,如何创造一个既舒适又健康安全的人居环境越来越成为暖通空调界的紧迫课题。

但同时带来的能量消耗大的问题也需要迫切解决,固定式全热交换器作为一种很好的能量回收装置,必将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

国内外都对固定式全热交换器作了些研究,但是传质传热模型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以从理论上更好地分析如何选择材质。

我国也需要建立相关的测试标准,以规范可能出现的巨大的市场,也为研究和测试提供相应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