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赋役制度史

中国赋役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制度的学科。
其中,“赋”指土地或财产的税收,“役”指劳动力的强制服役。
在中国历史上,赋役制度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发展。
最早的赋役制度出现在夏商时期,以土地为基础,实行“贡士制度”,即向国家缴纳贡品和服徭役。
周朝时期,赋役制度逐渐转化为以人口为基础,实行“田赋制度”。
秦汉时期,赋役制度进一步完善,实行“算赋制度”,即按照人口和土地数量征收赋税。
唐宋时期,赋役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实行“两税法”,即按照资产和土地数量征收赋税,徭役制度也逐渐改为以服役为主。
明清时期,赋役制度再次发生变化,实行“差役制度”,即按照身份和地位征收赋税和徭役。
总的来说,中国赋役制度史是一个由以土地为基础到以人口为基础、再到以身份为基础的历史过程,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演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6讲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主题二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视角1 唐代赋税制度的调整
材料 唐德宗建中元年,鉴于租庸调税制极为严重的弊端,实施了两税 法改革。两税法实施之前的租庸调,往往较为混乱,征税时间过长,效 率很低。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 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缴纳田赋。而且两税法是以钱计税,然 后再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
3. 阐释 ·核心概念
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指对两国货币之间汇率的变 动幅度不加以限制,使其随市场供求变 化而上下浮动的汇率制度,各国央行不 再承担干预外汇市场的义务。
知识点二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1.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①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②人头税: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汉朝时,分口赋、算赋,
视角2 中国海关税率调整
材料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 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 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 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多年 来未有的出超。——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视角2 主要国家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变化
材料
主要国家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变化图
思 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主要国家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的主要演 变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试答:_趋__势_:__由__固__定__汇__率__制__到__浮__动__汇__率__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原__因__:__第__二__次__世__界__大__战__严__重__削___弱__了__英__国__等__欧__洲__国__家__;__美__国__经__济__实__力_ _空__前__膨__胀__,__成__为__资__本__主__义__世__界__霸__主__;__1_9_4_4_年__布__雷__顿__森__林__体__系__确__定__美__元__与_ _黄__金__比__值__固__定__,__各__国__货__币__与__美__元__挂__钩__,__美__元__实__际__上__等__同__于__黄__金__。__2_0_世__纪_ _7_0_年__代__,__美__国__经__济__放__缓__;__欧__洲__一__体__化__、__日__本__经__济__崛__起__使__得__世__界__经__济__多__极_ _化__趋__势__不__断__加__强__;__美__国__的__经__济__霸__主__地__位__逐__步__衰__落__;__美__国__宣__布__停__止__美__元__兑_ _换_黄__金__,__布__雷__顿__森__林__体__系__瓦__解__。__固__定__汇__率__制__被__浮__动__汇__率__制__取__代__。________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

05 隋唐时期赋役制度新发展
租庸调制实施及意义
租庸调制的内容
租即田租,庸即力役,调即户调。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 度,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的作用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他们的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以庸代役, 保证了农民的人身自由,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租庸调制的意义
土断与侨置郡县的意义
土断和侨置郡县的实施,使得大量流民被纳入国家户籍管理体系,增加 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兵源,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九品中正制与赋役关系
九品中正制的建立
九品中正制与赋役的关 系
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 选官制度,由曹魏时期的陈群提出并 逐步完善。该制度将人才分为九品, 每品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共二十七级 。
摊丁入亩政策实施及意义
实施背景
主要内容
清朝初期,赋役制度仍沿袭明朝旧制 ,存在诸多弊端。康熙年间推行摊丁 入亩政策,试图通过改革赋役制度来 缓和社会矛盾。
摊丁入亩政策规定将丁银(人头税) 摊入地亩征收,即按土地多少来征收 丁税。同时取消编审制度,不再对人 口进行定期编审。
意义
摊丁入亩政策废除了人头税,减轻了 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社会 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政策简化 了税制和征收手续,减少了官吏舞弊 的可能性。此外,摊丁入亩政策的实 施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流动,有利 于清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条鞭法改革内容及影响
01
改革背景
明朝中期,赋役制度混乱,农民负担沉重。张居正推行一 条鞭法改革,试图通过简化税制、统一赋役来减轻农民负 担。
02 03
主要内容
一条鞭法规定将各种徭役和杂税合并为一条,按人丁和田 亩的多少来征收。同时取消官收官解制度,改为官收官运 官销制度。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武德七年……丁男(21-59)、中男(16-20)给一顷,……所受之
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受之;
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旧唐书》
至唐朝承平日久,人口渐增,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 土地,口分田实际还官者又很少,政府所掌握土地已不敷授受。…… 由于均田制的破坏,按丁缴纳的租庸调制也无法保证,两种附加税— —按户等每户征收的户税和按地亩征收的地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 重逐渐压倒租庸调。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古代中国赋役制度
国家
维 持
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
国
家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纳
运 转
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 税
百姓
百姓缴纳的赋税给国家提供资金。国家用其养兵卫国、赈灾、修建工程、支付官吏工 资等维持国家运转,为百姓创造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百姓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 各时期的赋役制度
时间 状况
孙吴 江南地区的初步开发 东晋 (这时南方发展比北方快,但起点低,整体 南朝 发展水平仍低于北方)
南移开始 中唐 (南方逐渐超过北方,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
的城市之一) 南移完成 南宋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 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圩田(围田):在湖泊、河流内四周筑堤,然后 抽走堤内的水,造成农田。堤上设有闸门,水灾 时关闸防洪,旱灾唐时代开扬闸州放城水遗灌址溉。
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 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 担一定的徭役。 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可纳绢或布代役,称庸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1讲 课题31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题31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秦汉时期田赋(1)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
(2)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人头税(1)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2)汉朝时,分口赋、算赋,不分男女,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3)汉朝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徭役(1)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2)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等繁重劳动。
正卒役期一般是两年。
戍卒役期一般是一年2.隋唐时期(1)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2)唐朝时期制度内容唐前期租庸调制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
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唐中期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知识拓展两税法的特点(1)两税法把赋役征收的对象由人丁变为以土地为主的资产。
从此“舍人税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两税法征收对象的广泛和稳定,是最基本的特点。
客户只要有资产,也要一律纳税,坐商和行商也得纳税,这就扩大了纳税面。
3.宋元时期宋朝(1)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2)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再派发各种徭役。
(3)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元朝(1)基本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2)新增了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的“科差”4.明清时期明朝(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明朝后期①背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推行一条鞭法。
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讲义

中国古代的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讲义复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2.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3.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1)田赋:秦朝税率极高。
汉初税率大大降低(2)人头税:秦朝口赋极重。
汉朝分口赋、算赋,不分男女(3)徭役: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隋唐(1)隋朝向民众征收租调役(2)唐朝实行租庸调制(3)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1)征收两税,但附加税超过正税数倍(2)除征收代役金外,还派发各种徭役(3)王安石变法推行募役法元朝基本沿袭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明朝(1)明初分为夏税、秋粮两次征收。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金花银”(2)明朝后期,推行“一条鞭法”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人头税被废除知识点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入户籍后,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隋朝“大索貌阅”唐朝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1)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2)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清朝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1.基层组织秦汉县下设乡和里。
乡设三老,掌教化。
里设里正。
乡、时期里之外有亭,设亭长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里甲制,设甲首、里长秦汉时期推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 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郑樵在《通志·货一》中评价租庸 调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 身则有庸,租者,十一之税也,调者, 调发兵车井田之赋也,庸者,岁役二 旬,不役则收其资,役多则免调, 过役则租调俱免,无伤于民矣!”
隋唐时期(三)
两税法 背景:唐中期,封建经济发展,均田制破坏,租庸调
无法实施,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定义和概念
赋役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主 要手段之一,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 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役制度是随土地 制度变化而变化的,主要包括税和役。
赋税主要是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租), 有时还包括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调) 和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丁税), 以及其 它杂税。
役主要是以丁男为主的徭役(力役、杂 役)和兵(军)役等。
中国古代赋税及主要演变趋势
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主要趋势: (1)由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到货
币地租 (2)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 (3)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
奴隶社会的赋税改革
井田制下,诸侯向国君按期贡献财物 公元前7世纪前期,管仲“相地而衰
影响:
1.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 改变了历代赋和役并行的征收制度,统一 了役法,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
2.纳银代役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无田者免差力役),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 依俯关系松弛,一定程度抑制了地主的势 力。
3.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 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明朝时期(五)
弊病: 1.力役折成丁银,仍然属于人头税性
质,丁银数字不固定,给农民带来繁 重的负担. 2.把原来正赋以外的加征和摊派都 变成正税. 3.纳银代役,变相加重农民的负担.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一、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1、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
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
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既是承认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
2、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民、佣者、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
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3、租调制:西晋的占田法内容包括“户调制”,规定每户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
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
男丁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4、租庸调制:唐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役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具体含义见《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整》)。
5、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具体含义见《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整》)。
6、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时推行。
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收入。
7、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鉴于赋役沉重,农民铤而走险的教训,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实行一条鞭法(具体含义见《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整》)。
8、摊丁入亩: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50年的人丁数,做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时又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土地、赋役制度和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汇总

古代土地、赋役制度的演变(一)从“公有”到“国有”再到“私有”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1)土地国有,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2)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3)庶民和奴隶在贵族的封地上集体耕种,受到剥削和奴役。
3.封建土地所有制(1)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用以剥削农民(或农奴)的土地私有制度。
①战国秦汉时期: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相继出现了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和商人地主。
②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士族门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③隋唐五代时期。
门阀士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向以纯粹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转型。
④宋元明清时期。
以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
(2)国家土地所有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①王田制(王莽时期)把全国的土地更名为“王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
从形式上看与井田制相似,但本质上属于地主土地所有制。
目的在于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
结果由于脱离社会实际,并招致豪强地主阶级的反对而失败。
②屯田制(曹魏时期)国家用强制手段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
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曹魏、金朝、元朝、明初、清初都实行过屯田制度。
③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制度。
均田制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更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
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后随着国家掌握荒地数量减少和土地兼并而解体。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实际上是一种小土地所有制,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为一体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结构。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的土地经营方式,称为租佃经营,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高中历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知识点总结【单元课标】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发行、使用情况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进以及关税、个人所得税在中国的产生和实行。
【知识梳理】第六单元货币与财税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开始活跃起来,这是各国历史的共同现象。
商品交换的活跃和发达,催生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
中国货币有一个从海贝、金属到纸币的演进过程,在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世界货币体系也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
在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大背景下,国家政权逐步建立和实施了各项税收政策,在中国古代体现为赋役制度的逐步完善,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则是近现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税收制度。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秦汉时期:1、秦汉时代的赋税,大致包括了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口赋、算赋)和徭役。
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取泰半之赋”。
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2、秦朝向人民征索极重的口赋。
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汉朝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赋钱很重,农民创造的财富最终还是流入统治阶级的手中。
3、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3种。
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
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1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正卒是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2年。
戍卒是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1年。
(二)隋唐时期: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变成“租庸调”制,针对21 — 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
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称为“庸”。
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高考历史之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知识点

高考历史之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知识点古代中国王朝建立和维护统治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钱,二是兵。
赋税是国家财政(“钱”)的重要来源,也是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杂税。
一、赋税制度的沿革1.夏商周贡赋制度: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
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君主再给与回赏。
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下,受封者要向国君缴纳贡赋,这是赋税制度的雏形。
2.春秋初税亩内容: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技术使用,贵族驱使奴隶在井田(“公田”)之外开垦“私田”,收获私有,致“井田”日渐荒芜,诸侯国财政锐减。
为解决财政困难,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纳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作用:春秋“税制改革”承认私田合法,从而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利小农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3.秦汉赋税:编户制度内容: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称“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兵役。
“人丁”是征税的依据,虽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重人头税,因此,即使在“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影响: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但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赋役负担,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
精选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共23张PPT)全国通用

3、隋唐:租庸调制
• 北魏租调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 家租(即土地税)和调(即户税),还要服兵役和徭役。 • 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 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无年龄的限 制 • 唐朝:租调庸制 • ①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 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 为当务之急。 • ②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 建统治 • ③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 ①原因: • a、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 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 b、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 • ②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 议,实行两税法 • ③内容: • a、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 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 ①背景: • a、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 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 • b、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 发展需要; • ②目的: • 为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 挽救统治危机
6、明后期:一条鞭法 (张居正 1581年)
• ③内容: 赋役合并;役入田亩;纳银代役 • ④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 a、纳银代役——相对减轻农民负担,农民 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放松 • b、赋役征银——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利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 理解: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 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 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 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 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 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 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 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 经济发展; • 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 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 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高中历史-2-1-2:古代中国的赋役制度

10. 清*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③影响: a.彻底改变了历代以人丁和土地为主的二元税制,
代之以单一的土地税,废除人头税;
b.松弛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加了自由劳动力,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增加财政收入;
①指导思想: 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②内容:以均田制为基础,凡是均田人户,不论授田多少, 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③影响: 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b.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府兵制巩固.
7. 唐中后期*两税法
①原因:安史之乱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 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
内容:按资产交纳户税(征钱),按田亩交纳地税(纳粮),
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③作用: a.简化税收,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b.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c.富人、地主也要征税,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d.地位: 两税法是古代赋税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征税标准 由人丁为主过渡到田亩为主, 减轻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⑥征收对象: 农民→扩展到商人、手工业者等其他阶层;
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矛盾激化,威胁统治; 3、封建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顺应形势进 行改革调整。
总结归纳2:古代赋役制度改革影响
1、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 3、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国力增强。
d.取消人头税,有利于促进人口增长, 但也带来清中后期严重的人地矛盾;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概述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历史长河中的百姓“账单”咱今儿个来聊聊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这可就像古代老百姓生活里的一本特殊“账单”,记录着他们和国家之间的各种“交易”。
我有个朋友是历史迷,有次我们一起去参观历史博物馆。
在一个古代赋税展区,他就开始给我滔滔不绝地讲起来。
他说:“你看,这最早的赋役制度得从先秦说起,那时候有井田制,就好比把一大块田像切蛋糕一样分成九块,中间那块是公田,周围八块分给百姓。
百姓们得先把公田种好,这就算是给国家的赋啦。
” 我有点疑惑地问:“那要是收成不好怎么办呢?” 他耸耸肩说:“那就只能勒紧裤腰带咯。
不过那时候大家都比较质朴,觉得这是应该做的。
就像古书上记载的,有个老农夫,哪怕自家的田被水淹了,还是每天起早贪黑去耕公田,他说这是对国家的责任。
旁边的人劝他先顾自家,他却摇摇头说:‘公田不种好,国家无粮,吾等亦难安。
’”到了秦汉时期,赋役种类就多起来了。
有个叫阿福的年轻人,他生活在秦朝。
阿福家里是种田的,每年都要交田租,这田租可是按土地多少来算的。
阿福常常对着自家那几亩薄田叹气:“这田租一交,剩下的粮食可就不多了,还得交人头税呢。
” 他爹在旁边安慰他:“儿啊,这是朝廷的规矩,咱得遵守。
咱交了税,国家才能有兵保卫咱,有官治理咱。
” 阿福无奈地点点头。
这时候,村里的里正来催税了,他扯着嗓子喊:“阿福家,该交的税可别拖着啊,这赋税关乎国家大事。
” 阿福赶忙迎上去说:“里正,我们知道,正准备着呢。
”汉朝的时候,有个叫阿贵的小吏,他负责统计赋税。
他跟朋友抱怨说:“这赋税的事儿可麻烦了,有田租、算赋、口赋等等。
我得挨家挨户去核实,有的人家想少报人口或者田亩数,我还得仔细查。
上次有个老张头,想把他大儿子的名字从户籍上暂时划掉,少交点算赋,被我发现了。
我跟他说:‘张大爷,这可不行,户籍得如实上报,赋税也不能少交,不然上头怪罪下来,咱整个村子都得受罚。
’老张头还跟我求情,说家里实在困难。
我也很为难,只能跟他解释这是国家制度。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专题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专题一、三代时期的赋役制度这一时期的赋役制度由于年代久远材料所限,只能知道大概。
三代王朝采取的占有直接生产者的剩余劳动产品的方式为贡、税、役三种。
商朝的贡纳关系……据晁福林的研究,外服和内服的贡纳有较大差异。
作为外服的候、甸、男、卫邦国,是以商为中心的诸方国或部落的首领。
他们……没有固定的数量和期限,可能只是一种表示友善的象征性贡纳。
内服主要是在朝中任职的部落首领。
贡大量的牲畜或动物,及卜甲、卜骨、弓、玉等等。
可能没有具体的数量。
西周的贡纳逐渐形成等级制度。
一方面按公侯伯子男加以区分,级别高的,其贡纳相对重些;一方面按服区远近排列,时间间隔逐渐渐疏。
在今人看来,“助〞法是采取力役形式的田税。
是以实施有公田和私田之别的土地占有制为前提的。
劳动者被集中在公田上进行劳动,公田所获就是这些劳动者集中劳动的剩余劳动的物化表现。
二、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由于井田制崩溃,列国不得不先后对军赋实行改革,赋在兵役之外,由征收车马等军需品而逐渐演化成征收军费的专称。
其征收方法由安地区征收,进而分配到户,按丁口征收。
“作丘甲〞就是以丘为单位征收军需品,是新赋制。
其征收标准,据服虔引?司马法?云:“四邑为丘,有戎马一匹,牛三头。
是曰匹马丘牛。
〞随着税、赋的别离,在战国时期力役指正也成为独立的概念。
确立了赋、税、力役的“三征〞结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赋役体系。
因此,即便是从赋役制度的沿革来看,把春秋战国时期看作是中国古代社会完成由奴隶制向封建着转化的历史阶段,也是比拟有说服力的。
三、秦汉时期1、秦汉时期的田赋秦朝课取田租的计税对象和税率形式:一种意见是“舍地而税人〞,另一种意见是主张秦朝的田租作为一种土地税,是据地出税的。
从简化税务的现实需要出发,加上有传说已久的贡法这一历史经验,秦朝各地征收的田租实际上很可能制定了各自固定的税额〔?中国赋役制度史?郑学檬主编〕。
至于秦朝田赋的税率,因支出浩繁,田赋负担是很重的。
高中历史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知识解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史料实证〗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史料实证【史料呈现】史料1 从秦汉赋役的内容来看,租、赋、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总的来说,它们都是封建国家运用政权力量,通过法律形式来实现其赋役的征剥①。
但是,租、赋、役三者,在征课对象、纳税人、税目、税率等方面,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②。
征课对象上,地税基于田亩产量,末业税主要基于商贾末作的资财,而赋、役则基于人户丁口。
征课量方面,田租实行轻缓政策,但赋敛、徭役却很苛重。
在赋税收入的用途上,“税”主要是供宗庙祭祀、天子俸养、百官禄食,而“赋”则用于军费、充实府库赐予等。
故财政管理上,有的属大司农,有的属皇室的少府或水衡掌管。
——摘编自黄今言《秦汉赋役制度研究》史料2 唐德宝建中元年(780年)公布两税法,宣布放弃“计丁定庸调及租”的传统做法,变按丁口征税为按资财征税,这就指明了我国古代社会的赋役征取从双轨制向单轨制演进的大趋势③。
在此后的历史行程中,人头税的比重日趋下降,田亩税的比重明显上升;构成人头税主体部分的各色徭役向货币或实物代役税转化,代役税的征收依据亦从人丁多寡向田亩广狭过渡;与此同时,尚未转化为代役税的那部分徭役,也有日益增多的部分改为以田亩广狭为征调依据④。
这些,就是摊丁入亩趋势在宋元明清时期的主要表现。
——摘编自葛金芳《宋辽夏金经济研析》史料3 从一条鞭法的发展过程来看,明代处在试行阶段,各地发展的情况不一,最后以失败告终,它虽进行了若干改革,但并没有克服封建社会长期以来田赋、差役和丁口银等项分征的现象⑤。
清代吸取了明代一条鞭法合理的原则和经验,大大发展了一条鞭法。
在城市中废除两税法和商役等,只征商税。
在广大农村和市镇上,彻底地贯彻一条鞭法,合并各项名目,对役法进行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地丁合一,将丁银全部摊入田亩⑥。
此外,清代在以州县为单位的基础上,逐步废除里甲制度,代之以保甲制度,使民户切实做到将应纳钱粮自封投柜,并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官收官解⑦。
——摘编自袁良义《清一条鞭法》【史料解读】(1)画线处①②从秦汉赋役的内容入手,点明了租、赋、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从征课对象、征课量、赋税用途、财政管理等角度详细罗列了不同赋税项目的区别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
二、.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它与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
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
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
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⑦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开始实行,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破坏,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
纳银代役、赋役征银的办法,标志着赋税制度由繁到简、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⑧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清朝雍正时将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地丁银。
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
三。
、.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赋役制度沿革的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④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四、.古代重要税制的意义
(l)租庸调制的社会意义。
①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
(封建赋税形式,从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种: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形式。
劳役是封建国家对农民的直接的人身控制和奴役,劳动者失去任何自主。
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服劳役又直接影响农业劳动时间的适时安排)。
租庸调制允许劳动
者交纳实物代替劳役,纳庸代役的做法,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
同时,也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②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在是改革封建财政、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租庸调制的结果。
(2)两税法实行的社会意义。
①两税法将唐代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与地税两种,这样既简化了征苛捐杂税的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
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②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③两税法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④两税法扩大征税面,保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人。
(3)一条鞭法的社会意义。
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它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人亩”制,简化了赋税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纳银代役的规定,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4)“摊了人亩”的社会意义。
摊丁入亩的实行有助于封建国家税收的稳定,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
它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唯—标准。
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
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五、.封建社会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主要措施。
主要包括;汉初的轻徭薄赋、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唐初的轻徭薄赋、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唐后期的两税法;北宋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前期的“更名田”、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学生容易忽略轻徭薄赋和土地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