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原理及分析
钢筋混凝土原理-06
![钢筋混凝土原理-06](https://img.taocdn.com/s3/m/bc9ef66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c.png)
钢筋混凝土原理-06钢筋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中广泛应用的结构材料,其原理涵盖了众多方面。
要深入理解钢筋混凝土,我们得从它的组成、特性以及工作原理等多个角度来探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钢筋混凝土的基本组成。
钢筋混凝土主要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子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搅拌而成的。
水泥在遇水后会发生化学反应,逐渐硬化,将砂、石子等骨料紧紧粘结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耐久性的整体。
而钢筋,则是具有较高抗拉强度的钢材,通常为各种形状的钢筋条或钢筋网。
那么,为什么要将钢筋和混凝土结合在一起使用呢?这就得从它们各自的特性说起。
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但抗拉强度却相对较低。
而钢筋恰恰相反,它具有出色的抗拉强度。
在建筑结构中,往往会同时受到压力和拉力的作用。
例如,梁在承受荷载时,下部会受到拉力,上部则受到压力。
此时,混凝土主要承担压力,而钢筋则主要承担拉力,两者相互配合,使得结构能够承受各种复杂的荷载。
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一下钢筋混凝土的工作原理。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被埋置在混凝土内部。
当结构受到外部荷载作用时,混凝土首先承受压力,而钢筋则承担拉力。
由于混凝土和钢筋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粘结力,它们能够协同工作,共同抵抗外力。
这种粘结力使得钢筋和混凝土在变形过程中保持协调一致,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性能优势。
钢筋混凝土的粘结力是其能够协同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
粘结力主要由化学胶结力、摩擦力和机械咬合力组成。
化学胶结力是由于水泥浆体与钢筋表面的化学作用产生的;摩擦力则是由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相对滑动而产生的阻力;机械咬合力则是由于钢筋表面的变形(如肋纹)与混凝土之间的相互咬合作用产生的。
为了保证良好的粘结性能,在钢筋的表面通常会设置各种形状的肋纹,以增加机械咬合力。
在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时,需要考虑众多因素。
例如,结构所承受的荷载类型和大小、结构的使用环境、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等级等。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确保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钢筋混凝土原理
![钢筋混凝土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062ff3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9.png)
钢筋混凝土原理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结构材料,它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
钢筋混凝土的原理是利用钢筋的高强度和混凝土的良好抗压性能,形成一种具有较高抗弯、抗压和抗剪能力的复合材料。
下面将详细介绍钢筋混凝土的原理及其相关内容。
1. 混凝土的原理: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料和水等材料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人工石材。
混凝土的主要成份是水泥胶凝体,它能够在水的作用下发生水化反应,形成坚固的胶凝体结构。
混凝土具有高强度、耐久性好、耐火性能好等优点,因此成为了建造结构中常用的材料。
2. 钢筋的原理:钢筋是一种具有高强度和良好延性的金属材料。
钢筋的主要成份是铁和碳,通过控制碳的含量和添加其他合金元素,可以获得不同性能的钢筋。
钢筋的主要作用是承受混凝土结构中的拉力,增强混凝土的抗拉能力。
钢筋与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力学连接,使混凝土的整体性能得到提高。
3. 钢筋混凝土的组成:钢筋混凝土由混凝土和钢筋两部份组成。
混凝土作为主要的体积材料,能够承受压力和保护钢筋不受外界环境的侵蚀;钢筋作为主要的拉力材料,能够承受混凝土结构中的拉力。
混凝土和钢筋通过力学连接的方式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具有高强度和良好韧性的复合材料。
4. 钢筋混凝土的工作原理:钢筋混凝土在工作状态下,混凝土承受压力,钢筋承受拉力。
当外部荷载作用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时,混凝土会受到压力,而钢筋会受到拉力。
混凝土的抗压能力和钢筋的抗拉能力相互配合,使得整个结构具有较高的抗弯、抗压和抗剪能力。
5. 钢筋混凝土的优势:钢筋混凝土具有以下优势:- 高强度和刚度: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较高的抗弯、抗压和抗剪能力,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
- 耐久性好:混凝土能够有效保护钢筋不受外界环境的侵蚀,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 施工方便:钢筋混凝土的施工相对简单,可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加工和安装。
- 经济性:钢筋混凝土的成本相对较低,且易于加工和维修。
6. 钢筋混凝土的应用:钢筋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各种建造结构和工程中,如房屋、桥梁、水利工程、地下结构等。
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
![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b3b4de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0.png)
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钢筋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砂、骨料和钢筋混合而成的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抗压和抗拉性能,因此在建筑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是指在满足建筑结构受力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本文将从材料特性、受力分析和设计方法三个方面来介绍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
首先,材料特性是钢筋混凝土设计的基础。
水泥是混凝土的胶凝材料,具有很强的粘结性和耐久性,能够将骨料牢固地粘结在一起。
砂和骨料是混凝土的骨架材料,能够提供混凝土所需的强度和稳定性。
而钢筋则是混凝土的增强材料,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抗拉性能。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和使用环境,选择适当的水泥、砂、骨料和钢筋材料,并合理控制配合比,以确保混凝土具有所需的强度和耐久性。
其次,受力分析是钢筋混凝土设计的关键。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结构受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受压区域、受拉区域和受弯区域。
通过合理的受力分析,可以确定混凝土和钢筋的受力状态,为后续的设计提供依据。
同时,还需要考虑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各种外部荷载和约束条件,如自重、活载、风载、地震作用等,以确保结构在各种工作状态下都能够满足安全和使用要求。
最后,设计方法是钢筋混凝土设计的实现手段。
根据受力分析的结果,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来确定结构的尺寸和配筋。
常用的设计方法包括极限状态设计和工作状态设计。
极限状态设计是指在结构达到极限承载能力时不会发生破坏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受压区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和受拉区钢筋的屈服能力。
工作状态设计是指在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工作状态下,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结构的变形和裂缝控制。
通过合理选择设计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经验,可以得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案。
综上所述,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涉及材料特性、受力分析和设计方法三个方面,需要全面考虑结构的受力特点和使用环境,以确保结构具有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特性。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ppt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ppt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80af47c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e.png)
• 混凝土结构作为结构工程的一个分支,亦
服从上述规律。
PPT课件
21
参考教材
[1]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 过镇海 时旭东主编 清
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 蓝宗建主编 东南大学出
版社 2002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 徐有邻 周氐编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 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 王传志、藤智明主编 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混凝土一直被认为是“脆性”,材料,无论是受压还是受
拉状态,它的破坏过程都短暂、急骤,肉眼不可能仔细地观察到
其内部的破坏过程。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材料和结构试
验提供了先进的加载和量测手段。现在已经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
塑性变形: 在外力作用下由凝胶、孔隙、微裂缝产生。
破坏起源: 孔隙、微裂缝等原因造成。
PH值:
由于水泥石中的氢氧化钙存在,混凝土 偏碱性。
由于水泥凝胶体的硬化过程需要若干年才能完成,所
以,混凝土的强度、变形也会在较长时间内发生变化,
强度逐渐增长,变形逐渐加大。
PPT课件
26
由于混凝土材料的非均匀微构造、局部缺陷和离散性较大 而极难获得精确的计算结果。因此,主要讨论混凝土结构的 宏观力学反应,即混凝土结构在一定尺度范围内的平均值。 宏观结构中混凝土的两个基本构成部分,即粗骨料和水泥砂 浆的随机分布,以及两者的物理和力学性能的差异是其非匀 质、不等向性质的根本原因。
存在复杂的微观应力、应变和裂缝,受力后更
有剧烈的变化。
PPT课件
30
拉力
压力
在混凝土的凝固过程中,水泥的水化作用在表面形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01.2基本力学性能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01.2基本力学性能](https://img.taocdn.com/s3/m/2579e65477232f60ddcca110.png)
α 当 d = 0 , ≡1 峰 后 水 线 全 性 ; 时 y , 点 为 平 ( 塑 ) αd →∞时 y ≡ 0,峰 后 垂 线 脆 ) , 点 为 直 ( 性 。 故 d的 值 围 : α 取 范 为 0 ≤αd ≤ ∞
此外, 满足: 此外,由数学条件 4 满足:
d y = 2 dx
2
2 d [x −3x + (2 − α
3 2
1
[αd (x −1 + x ] )
αd
3
)] =0
可解得拐点位置x 可解得拐点位置 D(>1.0) ) 同理,由数学条件 满足 满足: 同理,由数学条件5满足:
2 2 2 d3 y −6αd [αd x4 −6αd x2 + (8αd − 4αd )x −(3 d − 4αd +1)] α2 = =0 3 2 3 dx [αd (x −1) + x ]
按上述方法实测的混凝土棱柱体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如图。 按上述方法实测的混凝土棱柱体受压应力 应变全曲线如图。 应变全曲线如图
1.3.2全曲线方程 全曲线方程
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及图像化的本构关系, 混凝土受压应力 应变全曲线、及图像化的本构关系,是研究 应变全曲线 和分析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受理性能的主要菜形依据, 和分析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受理性能的主要菜形依据,为此需要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将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用无量纲坐标表示 应变全曲线用无量纲坐标表示: 将混凝土受压应力 应变全曲线用无量纲坐标表示:
εc
fc
αa=a1,规范称之为曲线上升段参数。 规范称之为曲线上升段参数。 物理意义:混凝土的初始切线模量与峰值割线模量之比E 物理意义:混凝土的初始切线模量与峰值割线模量之比 0/Ep; 几何意义:曲线的初始斜率和峰点割线斜率之比。 几何意义:曲线的初始斜率和峰点割线斜率之比。 上升段曲线方程为: 上升段曲线方程为:
钢筋混凝土配筋原理
![钢筋混凝土配筋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544309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2.png)
钢筋混凝土配筋原理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RC)是一种由普通混凝土和钢筋组合构成的复合材料,具有高抗压强度和较高的抗拉强度。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承担拉力,混凝土承担压力。
配筋原理是指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通过合理布置和确定钢筋的数量、位置和直径,以满足结构在弯曲、剪切、抗震等工作状态下的受力要求。
钢筋混凝土配筋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弯承载原理:钢筋混凝土中主要通过钢筋来承受弯矩作用。
混凝土具有比较大的抗压能力,但较弱抗拉能力。
通过在受拉区域内设置钢筋,可以增加结构的抗弯刚度和强度。
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形成抗弯的合力。
2.抗剪承载原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剪能力主要依靠混凝土的黏聚力和内张应力的抵消。
通过在受剪区域设置适量的剪力筋,使得混凝土将抗剪力传递到钢筋上,以增加结构的抗剪能力,并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承载力。
3.钢筋的受力状况:在钢筋混凝土中,钢筋主要承担拉力,混凝土主要承担压力。
钢筋和混凝土之间存在着良好的黏结力,通过混凝土的保护层,可以防止钢筋氧化和腐蚀。
4.布箍钢筋原理:布置在柱、梁和墙体等构件中的箍筋,主要起到约束混凝土、抵抗混凝土波动和控制纵向钢筋的作用。
通过合理设置箍筋的间距和直径,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并防止混凝土产生严重的开裂。
5.受力分析:在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力分析时,通常采用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进行计算。
根据结构的受力状态和要求,合理设置钢筋的断面位置和数量,以保证结构在设计荷载下的安全可靠性。
6.构造与施工要求: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结构的受力要求,遵循相应的构造与施工规范。
确保钢筋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以满足结构的使用要求和使用寿命。
总之,钢筋混凝土配筋原理是根据结构的受力要求和使用要求,通过合理设置钢筋的位置、数量和直径,以增强结构的抗弯、抗剪、抗震能力,并满足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和承载能力要求。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b1f00ba76e58fafab0035b.png)
产生强烈的塑性变形; 金属晶粒的变形和位移很大; 大大提高了钢材的强度; 极限延伸率有较大下降
(5-12)
5.5 徐变和松弛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
6.1 粘结力的作用和组成
6.1.1作用和分类
根据混凝土构件中钢筋受力状态不同,粘结应力状态可分作 两类问题:
1、钢筋端部的锚固粘结 钢筋端头应力为零, 在经过不长的粘结距 离后,钢筋的应力能 达到其设计强度。故 钢筋的应力差大,粘 结应力值高,分布变 化大。若因锚固不足 而发生滑动,不仅强 度不能充分利用且将 导致构件开裂和承载 力下降,甚至提前失 效。这称为粘结破坏, 属严重的脆性破坏。
6.2.2
光圆钢筋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
(章节5.4.2至6.2.2)
主讲人: 土木建筑学院
5.4.2 冷拔
将钢筋强力拉过硬质合金的拔丝模,由于模子内径小于原钢筋的直径, 使钢筋在拉力和横向挤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缩小直径(面积),长度延长,总 体积略有损失。原钢材一般为直径6mm或8mm的盘条,每拔一次直径减少 0.5~2.0mm,经数次拉拔后成为直径3~5mm的钢丝,称作冷拔低碳钢丝。 冷拔低碳钢丝的应力-应变曲土发生收缩或者荷载和反力等对钢 筋的径向压力,以及二者间的摩擦系数等
机械咬合力:其极限值受混凝土的抗剪强度控制
其实,粘结力的三部分都与钢筋表面的粗糙程度和锈蚀程度密切 相关,在试验中很难单独测量或严格区分。
6.2 试验方法和粘结机理
6.2.1 试验方法
1、拉式试验
试件一般为棱柱形,钢筋埋设在其中心,水平方向浇注混凝土。试验时,一端 支承在带孔的垫板上,试验机夹持外露钢筋端施加压力,直至钢筋被拔出或者屈服。 上述试件的加载段混凝土受到局部挤压,与结构中钢筋端部附近的应力状态差 别大影响结果的真实性。后来改为试件加载端的局部钢筋与周围混凝土脱空的试件。
钢筋混凝土原理-06
![钢筋混凝土原理-06](https://img.taocdn.com/s3/m/bb1e3bc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00.png)
钢筋混凝土原理-06钢筋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中广泛应用的结构材料,其背后的原理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钢筋混凝土的奥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钢筋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组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但抗拉性能较弱;而钢筋则具有出色的抗拉性能。
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构建的结构既能够承受压力,又能够抵御拉力。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子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搅拌而成的。
水泥在与水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逐渐硬化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胶凝体。
砂和石子则起到填充和增强的作用,使混凝土更加密实和坚固。
然而,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相对较低,当受到拉伸力时容易开裂。
这时候,钢筋就发挥了关键作用。
钢筋被布置在混凝土结构中需要承受拉力的部位,比如梁的下部和板的上部。
当结构受到拉力时,钢筋能够承担大部分的拉力,从而防止混凝土开裂过大导致结构破坏。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通过粘结力相互作用,使得两者能够协同工作。
在钢筋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中,有几个重要的原理需要遵循。
其一,强度匹配原则。
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需要相互匹配,以确保结构在不同受力情况下都能安全可靠。
如果钢筋强度过高而混凝土强度不足,钢筋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反之,如果混凝土强度过高而钢筋强度不足,结构也容易出现问题。
其二,合理配筋原则。
钢筋的布置数量、直径和间距等都需要根据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精确计算和设计。
过多的钢筋会增加成本,过少的钢筋则无法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其三,耐久性原则。
钢筋混凝土结构需要在使用环境中保持长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中要考虑到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性以及钢筋的防锈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钢筋混凝土的原理,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例子——梁的设计。
在梁中,上部受压,下部受拉。
因此,上部配置较少的钢筋,主要依靠混凝土承受压力;下部则配置较多的钢筋,以承受拉力。
在梁的两端,由于弯矩较大,钢筋的配置也会相应增加。
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原理
![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7301c1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4.png)
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原理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水、沙子和石子等材料混合而成的材料,是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材料之一。
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压能力较强,但是它的韧性和抗拉强度较低,因此需要添加钢筋来改善其性能,形成钢筋混凝土。
一、混凝土原理混凝土的原理是通过水泥、水和骨料的化学反应,使其逐渐凝固硬化成为一种坚硬的建筑材料。
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水泥、水、骨料和外加剂等。
1. 水泥:水泥是混凝土中的主要成分,它通过与水反应形成水化物胶凝体,使混凝土逐渐凝固硬化。
水泥通常采用硅酸盐水泥和硬磨石水泥。
2. 水:水是混凝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混凝土中的化学反应,帮助水泥与骨料形成水化物胶凝体。
水的数量对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有重要影响。
3. 骨料:骨料是混凝土中的主要骨架,它通过与水泥和水反应,形成胶凝体,使混凝土逐渐凝固硬化。
骨料通常采用石子、沙子、碎石等。
4. 外加剂:外加剂是混凝土中的辅助材料,用于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
外加剂通常包括增塑剂、减水剂、防水剂、增强剂等。
二、钢筋混凝土原理钢筋混凝土是一种通过添加钢筋来改善混凝土抗拉强度和韧性的材料。
钢筋混凝土的主要构成部分有混凝土、钢筋、连接件等。
1. 混凝土:混凝土是钢筋混凝土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它通过水泥、水和骨料的化学反应形成胶凝体,使混凝土逐渐凝固硬化。
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压能力较强,但是其韧性和抗拉强度较低,需要添加钢筋来改善其性能。
2. 钢筋:钢筋是钢筋混凝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在混凝土内形成钢筋混凝土构件,使其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和韧性。
钢筋通常采用普通碳素结构钢筋、高强度钢筋、预应力钢筋等。
3. 连接件:连接件是钢筋混凝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连接钢筋和混凝土,使其形成一个整体。
连接件通常采用焊接、螺栓连接等。
三、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的制作方法混凝土的制作方法通常采用混凝土搅拌机或手工搅拌的方式进行。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材料:准备水泥、水、骨料和外加剂等材料。
钢筋混凝土原理分析
![钢筋混凝土原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49d76db307e87101f69694.png)
包络线EV
沿着重复荷载下混 凝土应力-应变曲线的 外轮廓描绘所得的光滑 曲线称为包络线(EV)。
各种重复荷载(b-f) 下的包络线都与单调加 载的全曲线(a)十分接 近。
裂缝与破坏过程
所有试件都是在超过峰值 应力后、总应变达(1.5~3.0) ×10-6时出现第一条可见裂缝。 裂缝细而短,平行于压应力方 向。
p ,e 0.2 1.2 fc p 1 (6e0 / h)
2.3、偏心受拉和弯曲受拉
受拉构件常因受力和施工制作等原因而承受弯矩,截面上 拉应力分布不均匀,受弯构件的拉区应变(力)分布更为不均。 因此需要研究和确定应变(力)梯度对混凝土受拉的影响 。
混凝土偏心受拉性能的已有试验研究较少,且所得结论 不全一致。
1 抗压强度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在一般情况下随龄期单调增长,但增长速度渐 减并趋向收敛。两种主要水泥制作的混凝土试件,经过普通湿养护后, 在不同龄期的强度变化如表:
混凝土抗压强度随龄期变化的数学描述,经验公式:
lg t f c (t ) f c ( n) lg n t f c (t ) f c ( 28) a bt
式中 fc(t), fc(n)和fc(28)—龄期为t、n和28天时的混凝土抗压强 度; a、b—取决于水泥品种和养护条件的参数。
理论曲线见图,给出的混凝土后期强度一般偏低,适合工程中应用。 当试件应力水平较低(σ<0.8fc)时, 经过长时间后变形的增长 渐趋收敛,达一极限值。 若应力水平很高(σ≥0.8fc),混凝土进入不稳定裂缝发展期,试 件的变形增长不再收敛,在应力持续一定时间后发生破坏,得到强度极 限线。 可见,应力水平越低,发生破坏的应力持续时间越长。
将各次循环所得的稳定点连 以光滑曲线,即为稳定点轨迹线, 以ST表示。这也就是混凝土低周 疲劳的极限包线。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钢筋混凝土原理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钢筋混凝土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3b3307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2b.png)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钢筋混凝土原理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中的材料,具有高强度、良好的韧性和耐久性等特点。
它由水泥、沙子、骨料和钢筋等组成,其设计原理涉及了多个方面,包括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和施工工艺等。
本文将分析和探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钢筋混凝土原理。
一、材料组成及性质分析钢筋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水泥、沙子、骨料和钢筋。
水泥是这种混凝土的胶凝材料,通过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胶体状物质,粘结着沙子和骨料。
沙子和骨料是钢筋混凝土的骨架材料,提供了强度和刚度。
钢筋则增加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使其具有更好的抗震和抗变形性能。
二、梁与柱的设计原理在建筑结构中,梁和柱承担着承载和传递荷载的重要作用。
梁的设计原理是基于梁的受力分析和截面设计。
通常情况下,梁主要受到弯曲和剪切力的作用。
通过对荷载和受力分析,可以确定梁的截面尺寸以及所需的钢筋数量和布置。
梁的截面设计应满足强度、刚度和变形的要求。
柱的设计原理与梁类似,主要考虑受力分析、截面设计以及纵向和箍筋的布置。
柱主要承受纵向荷载和弯矩,在设计中需要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
柱截面的尺寸和钢筋的布置应能够抵抗荷载引起的弯曲和压缩变形,同时提供足够的刚度。
三、板、墙的设计原理在建筑设计中,除了梁和柱之外,板和墙也是重要的结构组成部分。
板的设计原理主要考虑弯曲、剪切和扭转等力学性能。
通过合理的截面设计和钢筋布置,板可以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同时保证变形的控制。
墙的设计原理与板类似,需要考虑墙体受力特点和设计目标。
墙面临的主要力是压力,在设计中应保证墙的强度、稳定性和刚度。
钢筋的布置在墙的设计中起到关键作用,可以增加墙的抗拉和抗剪强度,提高整体结构的安全性。
四、施工工艺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施工工艺对于钢筋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施工工艺包括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钢筋安装和固定等。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混凝土的浇筑均匀,并保证钢筋的完整性和正确的位置。
此外,施工中还需要注意养护工作。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第三版课后答案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第三版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0bdd1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7.png)
思考与练习1.基本力学性能1-1混凝土凝固后承受外力作用时,由于粗骨料和水泥砂浆旳体积比、形状、排列旳随机性,弹性模量值不同,界面接触条件各异等因素,虽然作用旳应力完全均匀,混凝土内也将产生不均匀旳空间微观应力场。
在应力旳长期作用下,水泥砂浆和粗骨料旳徐变差使混凝土内部发生应力重分布,粗骨料将承受更大旳压应力。
在水泥旳水化作用进行时,水泥浆失水收缩变形远大于粗骨料,此收缩变形差使粗骨料受压,砂浆受拉,和其他应力分布。
这些应力场在截面上旳合力为零,但局部应力也许很大,以至在骨料界面产生微裂缝。
粗骨料和水泥砂浆旳热工性能(如线膨胀系数)旳差别,使得当混凝土中水泥产生水化热或环境温度变化时,两者旳温度变形差受到互相约束而形成温度应力场。
由于混凝土是热惰性材料,温度梯度大而加重了温度应力。
环境温度和湿度旳变化,在混凝土内部形成变化旳不均匀旳温度场和湿度场,影响水泥水化作用旳速度和水分旳散发速度,产生相应旳应力场和变形场,促使内部微裂缝旳发展,甚至形成表面宏观裂缝。
混凝土在应力旳持续作用下,因水泥凝胶体旳粘性流动和内部微裂缝旳开展而产生旳徐变与时俱增,使混凝土旳变形加大,长期强度减少。
此外,混凝土内部有不可避免旳初始气孔和缝隙,其尖端附近因收缩、温湿度变化、徐变或应力作用都会形成局部应力集中区,其应力分布更复杂,应力值更高。
1-2解:若要获得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旳下降段,实验装置旳总线刚度应超过试件下降段旳最大线刚度。
采用式(1-6)旳分段曲线方程,则下降段旳方程为:20.8(1)xy x x=-+ ,其中c y f σ= p x εε= ,1x ≥ 混凝土旳切线模量d d d d cct pf y E x σεε==⋅ 考虑切线模量旳最大值,即d d yx旳最大值: 222222d 0.8(1)(1.60.6)0.8(1) , 1d [0.8(1)][0.8(1)]y x x x x x x x x x x x -+----==≥-+-+令22d 0d yx =,即:223221.6(1)(1.60.6) 1.60[0.8(1)][0.8(1)]x x x x x x x ---=-+-+ 221.6(1)(1.60.6) 1.6[0.8(1)]x x x x x ∴--=-+整顿得:30.8 2.40.60 , 1x x x -+=≥ ;解得: 1.59x ≈222max 1.59d d 0.8(1.591)0.35d d [0.8(1.591) 1.59]x y y x x =-⨯-⎛⎫===- ⎪⨯-+⎝⎭ 2,max 3max max d d 260.355687.5N/mm d d 1.610c ct p f y E x σεε-⎛⎫⎛⎫∴==⋅=⨯= ⎪ ⎪⨯⎝⎭⎝⎭ 试件下降段旳最大线刚度为:222,max 100mm 5687.5N/mm 189.58kN/mm >150kN/mm 300mmct A E L ⋅=⨯= 因此试件下降段最大线刚度超过装置旳总线刚度,因而不能获得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下降段)。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读书报告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f70ff3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65.png)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读书报告.pdf1.钢筋混凝土原理范本1. 引言1.1 背景在建筑和土木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具有高强度、耐久性和可塑性等优点。
钢筋混凝土的原理和分析是了解和设计这种材料的关键。
1.2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钢筋混凝土的原理和分析,包括其组成、工作原理、材料属性以及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2. 钢筋混凝土的组成2.1 水泥2.2 骨料2.3 钢筋2.4 掺合料3. 钢筋混凝土的工作原理3.1 混凝土的硬化过程3.2 钢筋与混凝土的相互作用3.3 承载力分析4. 钢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4.1 强度4.2 刚度4.3 裂缝控制5.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5.1 梁的设计原理5.2 柱的设计原理5.3 基础的设计原理6.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和质量控制 6.1 施工工艺6.2 施工注意事项6.3 质量控制措施7. 结论本文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的原理和分析,包括其组成、工作原理、材料属性以及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非常重要。
附件:1. 钢筋混凝土设计手册2. 钢筋混凝土实例分析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 施工工艺: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具体工艺要求,包括模板安装、浇筑混凝土、振捣以及养护等环节。
2. 质量控制:指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的措施,以确保结构安全和质量达标。
2.钢筋混凝土分析读书报告范本1. 引言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土木工程领域。
通过分析读书报告,可以更好地理解钢筋混凝土的原理和应用。
2. 作者简介2.1 作者背景2.2 作者其他作品3. 书籍简介3.1 书名和作者3.2 内容概述4. 阅读笔记4.1 第一章笔记 4.2 第二章笔记 4.3 第三章笔记4.4 其他章节笔记5. 关键观点分析5.1 作者观点5.2 个人观点6. 实例分析6.1 受力分析6.2 结构设计6.3 施工过程7. 结论钢筋混凝土分析读书报告通过对钢筋混凝土的原理和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建筑材料。
土木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析
![土木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3ab1d1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e8.png)
土木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析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 简称RC)是土木工程中常用的一种结构材料,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本文将从钢筋混凝土的材料特性、结构构件设计、力学性能以及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钢筋混凝土的材料特性钢筋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骨料、水和钢筋等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
水泥作为胶凝材料,能够与骨料反应生成强度较高的胶体,将骨料紧密地粘结在一起。
钢筋起到增加混凝土抗拉强度的作用,使混凝土具备承受拉力和压力的能力。
混凝土本身具有压力强度较高,而钢筋则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两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双向受力能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是保证结构安全和稳定的基础。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结构的承载能力、刚度、变形等因素。
一般而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荷载计算:根据建筑物所承受的荷载情况,如自重、活荷载等,确定结构需要承受的力和力矩大小。
2. 结构分析:利用结构力学原理,对结构进行静力分析或动力分析,得到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大小。
3. 截面尺寸设计:通过计算,确定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满足预定的受力性能要求。
4. 钢筋设计:根据结构所受的内力大小,选取合适的钢筋布置和直径,以满足结构的抗弯、抗剪等要求。
5. 预应力设计:对于大跨度结构或需要较高刚度和稳定性的结构,可以采用预应力技术,利用预应力钢束的张拉产生预应力,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控制。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能够满足工程实际需求。
1. 抗压性能: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在受到压力时能够有效地承载荷载。
2. 抗拉性能: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较低,因此需要通过钢筋来增加混凝土的抗拉能力。
3. 抗剪性能:混凝土在受到剪力时较为脆弱,因此需要合理布置钢筋以增加结构的抗剪强度。
4. 抗弯性能:由于钢筋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可以有效地抵抗结构的弯曲变形。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7112efe009581b6bd9eb39.png)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钢筋混凝土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物理—力学性能完全不同的材料所组成。
混凝土的抗压能力较强而抗拉能力却很弱。
钢材的抗拉和抗压能力都很强。
为了充分利用材料的件能,把混凝土和钢筋这两种材料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使混凝土主要承受压力,钢筋上要承受拉力,以满足工程结构的使用要求。
一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简况及其应用钢筋混凝土是在19世纪中叶开始得到应用的,由于当时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都很差,同时设计计算理论尚未建立,所以发展比较缓慢。
直到19世纪末,随着生产及建设的发展需要.钢筋混凝土的试验工作、计算理论、材料及施工技术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目前已成为现代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
在工程应用方面,钢筋混凝土最初仅在最简单的结构物如拱、板等中使用,随着水泥和钢铁工业的发展.混凝土和钢材的质量不断改进,强度逐步提高。
20世纪20年代以后,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有了提高,出现了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壳体空间结构,构件承载力开始按破坏阶段计算,计算理论开始考虑材料的塑性。
20世纪50年代以后,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筋的出现使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了飞速的发展。
装配式混凝土、泵送商品混凝土等工业化的生产结构,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近20年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试验的深入,计算理论研究的发展,材料及施工技术的改进,新型结构的开发研究,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已经从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设施、水利水电建筑和基础工程扩大到近海工程、海底建筑、地下建筑、核电站安全壳等领域,并已开始构思和实验用于月面建筑。
随着轻质高强材料的使用,在大跨度、高层建筑中的混凝土结构越来越多。
近年来,随着高强度钢筋、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以及高性能外加剂和混合材料的研制使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钢纤维混凝土和聚合物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
还有,轻质混凝土、加气混凝土、陶粒混凝土以及利用工业废渣的“绿色混凝土”,不但改善了混凝土的性能而且对节能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钢筋混凝土原理
![钢筋混凝土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d3708b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2a.png)
钢筋混凝土原理
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中的材料,其原理是通过将钢筋与混凝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较高强度和抗拉性能的复合材料。
在钢筋混凝土中,混凝土起到了承受压力的主要作用,而钢筋则主要负责承受拉力。
混凝土由水泥、砂子、石子等原材料混合而成,通过水泥水化反应形成坚硬的固态结构。
钢筋则通过其高强度和韧性,能够有效地承担混凝土无法承受的拉力。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与混凝土同时施工,钢筋先被放置在模板内,并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正确的布置和定位。
随后,混凝土被倒入模板中,将钢筋完全包覆其中。
在混凝土凝固后,钢筋和混凝土形成了一体化的结构,通过相互作用,共同承担起建筑物所受的各种荷载和力的作用。
钢筋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从而使得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得到增强。
此外,钢筋还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避免由于荷载变化引起的裂缝扩展。
同时,钢筋具有较好的延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混凝土的脆性,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设计和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使用要求和力学性能的要求,进行切实可行的方案设计和施工操作。
钢筋混凝土的原理和工艺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能够满足大部分建筑结构的需求,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钢筋混凝土原理
![钢筋混凝土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d88982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f.png)
钢筋混凝土原理
钢筋混凝土原理是现代建筑中最常用的结构材料之一。
它是由水泥、砂、石子和钢筋等材料混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
钢筋混凝土的原理是利用钢筋的高强度和水泥混凝土的高耐久性,使其具有较高的抗压、抗拉和抗弯强度,从而能够承受大量的荷载。
钢筋混凝土的原理是将钢筋和混凝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高强度和高耐久性的结构材料。
钢筋混凝土的制作过程中,首先将钢筋按照设计要求的位置和数量放置在模板内,然后将混凝土浇注到模板内,使其充分包裹钢筋。
在混凝土凝固后,钢筋和混凝土就形成了一体化的结构。
钢筋混凝土的原理是利用钢筋的高强度和混凝土的高耐久性,使其具有较高的抗压、抗拉和抗弯强度。
钢筋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钢筋的强度和混凝土的强度。
钢筋的强度通常以抗拉强度来衡量,而混凝土的强度则以抗压强度来衡量。
在钢筋混凝土中,钢筋主要承担抗拉力,而混凝土则主要承担抗压力。
因此,在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荷载情况和结构要求来确定钢筋和混凝土的数量和位置。
钢筋混凝土的原理是利用钢筋和混凝土的互补性,使其具有更好的性能。
钢筋的高强度可以有效地抵抗结构的拉力,而混凝土的高耐久性可以有效地抵抗结构的压力。
钢筋和混凝土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更好性能的结构材料,可以用于各种建筑和工程结构中。
钢筋混凝土的原理是利用钢筋和混凝土的互补性,使其具有更好的性能。
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具有高强度和高耐久性的结构材料,可以用于各种建筑和工程结构中。
在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荷载情况和结构要求来确定钢筋和混凝土的数量和位置,以保证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混凝土钢筋设计原理
![混凝土钢筋设计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436a0e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18.png)
混凝土钢筋设计原理一、引言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而钢筋混凝土结构则是混凝土结构的一种重要类型。
混凝土钢筋设计原理是指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时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规定。
本文将从力学原理、设计基础、构造形式、受力特点、设计方法、施工工艺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力学原理(一)受力状态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所受到的主要力有弯矩、剪力和轴力等,这些力通常同时作用于结构中的某一截面上。
在设计时,需要确定结构截面的受力状态,以便对其进行合理的尺寸和配筋设计。
(二)材料力学性能混凝土的强度与其配合的钢筋的强度相比较来说较低,因此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可以增强其抗拉性能和剪力承载能力。
钢筋的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影响。
(三)受力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力分析是确定其受力状态和设计尺寸的关键,其中包括截面受力状态分析和构件受力状态分析两个方面。
截面受力状态分析是指根据混凝土强度和钢筋配筋设计规范,确定结构截面内各点的受力状态和受力大小,以便进行钢筋配筋设计。
构件受力状态分析是指根据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情况,确定构件的受力状态和受力大小,以便进行结构尺寸设计。
三、设计基础(一)设计载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载荷是指设计时所考虑的各种荷载,包括常见的自重、活载、风荷载、地震荷载和温度荷载等。
在设计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设计载荷。
(二)设计规范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依据是国家规范,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关规范的要求,包括《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
(三)设计目标和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目标是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美观实用。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结构的使用性能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构造形式(一)梁柱结构梁柱结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其结构由梁和柱两部分组成。
梁柱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梁和柱的受力性能和配筋设计,以保证结构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道路施工及检修中的钢筋混凝土技术分析
![道路施工及检修中的钢筋混凝土技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38b87a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6.png)
道路施工及检修中的钢筋混凝土技术分析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道路建设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相对应的,道路施工及检修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建设的进行。
在道路施工及检修中,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应用被广泛采用,既能有效提升道路建设的质量与效率,也能保障道路运行期间的安全稳定。
下文将详细阐述在道路施工及检修中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原理及优点。
一、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原理钢筋混凝土技术是指在混凝土内加入钢筋,并在混凝土凝固之后,钢筋同混凝土形成一体化的结构。
它的应用原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混凝土本身的耐压、耐抗裂性能相对较差,若建筑物使用混凝土单独作为结构材料,容易出现抗震、承重不足等问题。
将钢筋添加到混凝土内,可以有效提升混凝土的强度以及抗裂性能,增强混凝土对压力和拉力的承受能力。
2、加强混凝土的连接建筑物和道路交通使用中,往往需要对混凝土与钢筋的连接性进行优化,以保证经久耐用,复杂的建筑结构也需要考虑连接部位的承重和连接面积等。
在钢筋混凝土技术中,钢筋与混凝土形成的整体结构,增加了混凝土和钢筋之间的连接,使混凝土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连通性的材料,有效增加混凝土的承重能力。
3、降低混凝土的自重混凝土本身密度较大,其重量亦比较重,这样在施工与运输时会显得比较费力。
为了减轻混凝土的自重,可以在混凝土内添加骨架材料,进行混凝土加筋,这样就可以减轻混凝土自身的重量。
而钢筋混凝土技术正是通过添加钢筋,来增强混凝土的骨架材料,进而减轻混凝土的重量。
二、钢筋混凝土技术的优点在道路施工及检修中,钢筋混凝土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提升道路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在道路建设中,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道路建设的质量以及工程效率。
钢筋混凝土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混凝土结构的自重,从而减少施工中的人力与物力,简化工程施工,提高道路建设的效率。
同时,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延长使用寿命。
2、保障道路使用安全稳定道路使用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往往源于道路结构的破损,或由于施工不规范导致的损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读书笔记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我在《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教材及本科基础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外加查阅的其它一些相关钢筋混凝土容的学习资料,包括教材、专著及论文等,基本掌握了书中所讲述的关于钢筋混凝土的基础知识,深化了原有的知识理论,形成较为完整的混凝土知识理论系统。
由于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贺东青教授是安排我在课堂上讲解“钢筋的力学性能”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的部分容,因此,本报告后续容也主要围绕“钢筋的力学性能”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这一面作细致展开,其他容知识仅作一概括。
随着建筑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各类工程建筑的迅速崛起,混凝土结构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现已经广泛应用于诸多民用和工业用建筑,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我大致了解了混凝土结构的分类、应用、构件的基本设计原理以及法等。
所涵盖的理论知识、学习法以及思维式都对作为结构工程向的我们以后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工作起到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一、对《高等混凝土结构》课程的认知在本科学习期间,有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课程中,一般先简要的介绍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性,后以较大篇幅着重说明各种基本构件的性能、计算法、设计和构造要求等,较多地遵循结构设计规的体系和法,以完成结构设计为主要目标。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是以研究和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及一般规律,并以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目标,本书中用大量的篇幅系统地介绍主要材料—混凝土在单轴和多轴应力状态下,以及各种特殊条件下的强度和变形的一般规律,以此作为了解和分析构件性能的基础。
在表述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各种受力条件下的性能时,强调以试验结果为依据,着重介绍其受力变形和破坏的全过程、各种因素的影响、机理分析、重要技术指标的确定、计算原则和法等。
本书是研究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其容和作用如同匀质线弹性结构的“材料力学”。
但是钢筋混凝土是由非线性的、且拉压强度相差悬殊的混凝土和钢筋组合而成,受力性能复杂多变,因而课程的容更为丰富。
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结构工程的一个学科分支,必定服从结构工程学科的一般规律:从工程实践中提出要求或问题,通过调查统计、实验研究、理论分析、计算对比等多种手段予以解决。
总结其一般变化规律,揭示作用机理,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表达,确定计算法和构造措施,再回到工程实践中进行验证,并加以改进和补充。
一般需经过实践—研究—实践的多次反复,渐臻完善,最终为工程服务。
钢筋混凝土既然是由性质迥异的两种材料组合而成,必定具有区别于单一材料结构(如钢结构、木结构等)的特殊性。
所以,钢筋混凝土的性能不仅依赖于两种材料本身的性质,还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二者的相互关系和配合。
钢筋混凝土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的变化幅度很大。
有时甚至可以按照所规定的性能指标设计专门的钢筋混凝土,合理选用材料和配筋构造,以满足具体工程的特定要求。
总所知,混凝土是非匀质的、非线性的人工混合材料,力学性能复杂,且随时间而变化,性能指标的离散性又大;而钢筋和混凝土的配合又呈多样性,更使得钢筋混凝土的性能十分复杂多变。
至今,钢筋混凝土构件在不同受力状态和环境条件下的性能反应已有较多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法和构造措施,可以解决工程问题。
但是,还缺乏一个完善的、统一的理论法来概括和解决普遍的工程问题。
考虑到混凝土材性和钢筋混凝土构件性能的这些特点,应遵循以下原则:立足于试验依据——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和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性能反应,一般只能在精细的试验中确定。
根据一定数量的试验数据,研究其变化规律,并通过机理和统计分析,总结成理性认识,建立物理和数学模型加以描述,最终还用试验或工程实践加以验证。
这也是研究和解决钢筋混凝土结构问题的一般法。
宏观的力学反应——结构混凝土中的应力、变形和裂缝的微观力学分析,因为混凝土材料的非均匀微构造、局部缺陷和离散性大而极难获得精确的计算结果。
本书讨论的钢筋混凝土材性和构件性能都是指一定尺度围(约≥或3~4倍粗骨料粒径)的平均值,在结构工程中应用有足够的精度。
受力性能的规律和机理分析——混凝土材料和构件在不同受力状态和环境条件下的性能反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其变形过程、破坏形态和极限承载力等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而具体的计算法和公式,将因数据的积累或增删而改变形势和参数。
实际的力学性能和指标——书中给出的混凝土材性和构件性能的试验结果,以及计算公式的理论值等,一般都是指试验实测值或平均值,可以直接用于验算结构的实际承载力和变形。
这些数值与结构设计中考虑必要的安全度后的设计值有一系列差别,转用时需作相应的折算。
反应国外最新研究成果——钢筋混凝土材料和结构不断发展,工程中积累了新的经验并提出了新的课题,相关的试验和理论研究日新月异,成果累累。
本书在保留相对稳定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法的基础上,注意吸收和反应最新研究成果和不同的学术观点、法。
当然,本书侧重于定性分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和分析服务,定量计算比较少,一般不对配筋构造具体细节做出规定和限制,也不涉及规要求的条款要求,这样就是使得我们学习之后,对知识概念很清楚。
二、对《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容的学习与理解本书共分四篇二十章。
第一篇在阐述混凝土材料的基本特点和受力破坏机理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混凝土在基本受力状态下的强度和变形规律,给出了高强混凝土、轻质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等多种结构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能;并全面地概括了混凝土在多轴状态下强度和变形的一般规律,分类介绍并比较了混凝土的多种破坏准则和本构模型,为用有限元法分析二维和三维混凝土结构提供必要的物理模型和计算依据。
第二篇着重分析和解决钢筋和混凝土二者共同作用的一些重要性能,这是钢筋和混凝土作为组合材料区别于单一结构材料的特殊问题。
第三篇给出钢筋混凝土基本受力构件(即压弯构件)的承载力、裂缝和变形,以及抗剪和抗扭构件等的一般性能规律、机理和分析法等。
第四篇针对结构常遇的几种特殊受力状态,包括抗(地)震、疲劳、抗爆和抗高温等,介绍了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和基本构件的特殊性能反应及其分析法。
混凝土是以水泥为主要胶结材料,拌合一定比例的砂、和水,有时还加入少量的各种添加剂,经过搅拌、注模、振捣、养护等工序后,逐渐凝固硬化而成的人工混合材料。
它是钢筋混凝土的主体,容纳和围护各种构造的钢筋,成为合理的组合性结构材料。
因而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力学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凝土的材料性能,及其对钢筋的支撑和约束作用。
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性能显著地区别于其它单一结构材料,如工业冶炼而成的钢材、天然生成的木材等。
混凝土的拉压强度(变形)相差悬殊,质脆变形小,性能随时间和环境因素的变异大。
此外,由于混凝土主要材料的地化,配制的质量和性能的稳定性受制于施工单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使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都有较大的离散度。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混凝土的实际应力状态千变万化,因而有不等的强度和变形值,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应力状态是均匀的单轴受压和单轴受拉。
工程中最大量存在的梁、板、柱等简单构件,虽然其中的混凝土并不处于理想的单轴受压或受拉应力状态,但按此计算仍能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混凝土在单轴受压和受拉状态下的强度和变形性质,最清楚地显示了它区别于其他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特点。
它们作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最重要指标,既是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唯一依据,又是决定其他重要性能特征和指标,如弹性模量、峰值应变、破坏特征、延性指数、多轴强度和变形等的最主要因素。
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自重大,增加了支承结构和基础的负重,缩减了结构的有效空间和净空,在地震区还加大了惯性力和结构地震响应,是混凝土的一大缺点。
随着混凝土结构的应用领域的扩展,规模的增大,使结构工程向更高、跨度更大、荷载更重的向发展,对其性能要求也更高。
因而混凝土材料的弱点更显突出,阻碍了它在工程中的应用。
为了适应发展的要求,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和工程经验的积累,已经成功地研制了高强混凝土()、轻质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等多种结构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是以混凝土为主体,配设不同形式的高抗拉强度的钢筋所构成的组合材料,二者的性能互补,成为迄今结构工程中应用最成功、最广泛的组合材料。
钢材放置在混凝土结构中的主要作用是承受拉力,以弥补混凝土抗拉强度的低下和延性的不足。
有些结构,为了减少截面,减轻结构自重,增强承载力和刚度,便构造和快捷施工等目的,也使用不同形状的型钢。
钢材是混凝土结构中主要承受拉力的材料。
建筑结构中,主要使用的有低碳钢以及低合金钢。
钢材根据使用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钢筋、高强钢丝、型钢和钢丝网水泥等。
钢筋的截面一般为圆形,表面形状可根据结构具体要求进行加工,主要有光面、螺纹、人字纹、月牙纹、竹节形和扭转形。
混凝土结构钢筋种类根据其轧制工艺、表面形状和强度等级进行分类,设计规建议采取的钢种有:HPB300、HRB335、HRB400、RRB400、HRB500。
这些钢筋的应力-应变曲线都有明显的屈服台阶,因此属于“软钢”。
碳素钢丝经过冷拔和热处理可以达到很高的抗拉强度,但是无明显屈服台阶,属于“硬钢”,主要应用于预应力结构。
角钢、槽钢、工字钢和钢板、钢管等钢构件统称为型钢,都可应用于混凝土结构,形成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钢丝网水泥主要用细钢丝编制成的网片作为配筋,浇筑水泥砂浆后成为薄板状。
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一般采用原钢筋、表面不经切削加工的试件进行拉伸试验加以测定。
根据应力-应变曲线上有无明显屈服台阶,可以将钢材分为软钢和硬钢。
软钢的应力-应变关系可以大致划分为弹性阶段、屈服台阶阶段、强化阶段和颈缩阶段。
硬钢的拉伸曲线没有明显的屈服台阶,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对这类钢材定义一个名义屈服强度作为设计值,这一值通常取残余应变为0.2×10-2时的应力作为屈服点,经过折算得出。
混凝土结构在承受重复荷载或反复荷载的多次作用时,其中所配设的钢筋相应地产生应力的多次加卸过程。
钢筋在屈服点以前卸载和再加载,完全卸载后不会产生残余应变;在进入屈服阶段后,完全卸载时会产生残余应变。
钢材的冷加工强化性能主要有冷拉和冷拔。
钢筋经过冷拉处理后,屈服强度一般可比原材料提高约20%~35%。
对钢筋进行冷拉时,一般采取应力和伸长率的“双控”工艺。
冷拉后钢筋没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但如果将钢筋放置一段时间或者加热后,屈服台阶会再次出现,但是比原材料缩短,但是屈服强度、极限强度有所增长,极限延伸率有所减小,这一现象称为时效。
将钢筋强力拉过硬质合金拔丝模,使得钢筋在拉力和横向挤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缩小直径,这一工艺称为冷拔。
钢筋经过冷拔会产生强烈的塑性变形,材料强度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