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论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一个数量积性质的新认识
张广平
【摘要】:教学活动要遵循内在规律,只有当一切外在事实(知识)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被主体(学生)认识之后,这外在东西才会为主体真正占有,这种转化只有在参与实践中才能体会并重新构建、形成知识体系。我们的教材中的好多知识表面上是孤立的,若我们的的教师在引领学生认知这些内容的同时,有“意识”的揭示这种“知识链”,内化我们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水到渠成”!这不失为一种有效教学的好途径。
【关键词】:数量积向量角度距离
高中数学教材中首次出现“向量和导数”的引入。我认为其目的很明确:为研究函数、空间图形,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即充分体现它们的工具性。但这种“工具性”,只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用好,而要想用活,这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开发”新的认识,丰富知识网络,形成较完善的“认知模块”、“知识体系”。例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下B )》P 33中,关于空间向量的数量积有这样三条性质:
(1)><=⋅e a a e a ,cos ||,(2)0=⋅⇔⊥,(3)a a a ⋅=2
||。
作为“工具性”,性质(2)(3)比较明显,会立即得到充分的应用。可是对于性质(1),当时,在上新授课时我总认为:这条性质没有什么“本质上”的用处,有点像“房间里的摆设”——配角。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发现了她的奥妙之处:在后继的有关空间问题中的“三大角度”和“三大基本距离”的坐标法的研究中有着奇妙无穷的用途,并带来意想不到的“知识链”反应,极大地丰富了关于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这一运算的“认知模块”的内涵。本文便梳理和佐证这一认知,以飨读者。 (一)性质的产生与内含
已知向量=和轴l ,是l 上与l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作点A 在l 上的射影'
A ,作点
B 在l 上的射影'
B 则''B A 叫向量AB 在轴l 上或在e 方向上的正射影,简称
射影。可以证明得,e a e a AB B A ⋅>=<=,cos ||''(证明略,
图如下所示。)
此性质的内含理解有四点:
①结果是一个数量(本身含正负号);②其正负号由向量与所成角的范围决定;③加上绝对值|
||''|B A ⋅=便是一条线段长度(这里|||''|
、B A 刚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④可以推广为求一条线段
在另一条直线上的正射影(此线段所在直线与已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异面直线)。
(二)性质的“知识链”
对教材引进空间向量的“坐标法”来解决空间中“三大角”问题,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欣喜若狂啊,因为学生觉得这种方法好!可操作性强!(只要能建系,有坐标就行!)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觉得这些结论不易理解,加上这些结论只能逐步形成和完善,靠死记硬背吧,今天记了明天又忘了!等到用时,仍是“生硬、呆板”,甚至张冠李戴。如何突破这一问题?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在学生的认知结构里,这一性质未能如愿地形成“知识链”。那么,这一性质是怎样与相关问题产生“对接或联系”的呢?
(1)它是空间三大角(即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用向量法求解的“对接点”。 1.1线线角])2
,0[(π
α
α∈的求法的新认识:
我们把这两条线赋予恰当的两个向量,问题就化归为两个向量的夹角(两个向量所成的角的范围为],0[π),
即|
|||||
||||
|,cos |cos b a b a =
=><=α,我们能否加以重新认识这个公式呢?如图,
|
|1|||1|cos b OB OB =
=
α,此时OB 1可以看作是与方向上的单位向量的数量积||(a =⋅其中,这就是由数量积这条性质滋生而成的;故此结论重新可以理解为:|
||
|
||cos b a =α(这里刚好满足三角函
数中余弦的定义:邻边比斜边)。 1.2线面角])2
,0[(π
θ
θ∈的求法的新认识:
|,cos |sin <=n θ|
|||n PA =
(其中为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此结论重新可
以理解为:
|
|||||sin PA PA OP ==θ此时OP 又可以看作是在上的投
影,即与方向上的单位向量的数量积⋅,(=
其中,故|
||
|
||sin PA n =
θ(这里刚好满
足三角函数中正弦的定义:对边比斜边)。
O
1O
O
B 1O
O 1O
1.3二面角的平面角]),0[(πθθ∈的求法的新认识:
|||cos |=θ=
2121(其中21n n 与是两
二面角所
在平面的各一个法向量)此结论重新可以理解为:
2|
|
1|12|1|
|2|2
1||cos |n n n n =
=
θ(这里刚好满足三角函数中余弦
的定义:邻边比斜边)。 ★三大角的统一理解:
|||
|
||cos b a =
α|
||
|
||sin PA n ⋅
=
θ、2|
112|1|
22
1||cos |n n =
=
θ
、 其从上述梳理完全可以看出其本质特征:这里的“空间角”的求法,完全与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的“正弦或余弦的定义”发生了对接——对边或邻边就是斜边的向量在此边向量上的投影,即斜边向量与对边或邻边方向上的单位向量的数量积,而理解与掌握这里的“空间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构图,学生完全可以达到“系统化”和“自主化”,因为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定义,他们太熟悉了!即将知识的“生长点”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那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2)它又是空间三大距离(即点线距、点面距、异面直线间距离)用向量法求解的“联系点”。 空间中有七大距离(除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外)基本上可转化为点点距、点线距、点面距,而点线距和点面距又是重中之重!另外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高考考纲中明确要求: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或在坐标表示下的距离.........
。因此对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考查有着特殊的身份。教材按排中引进了向量法来解决距离问题,也给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活力!不用作出(或找出)所求的距离了。 2.1点面距求法的新认识:
|
||
||||
|sin ||||n PA n d =
===θ为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此结论重新可
以理解为:||
||n d =,即在上的投影,即与方向上
的单位向量的数量积|
|(n =⋅其中。
2.2点线距求法的新认识: 1)新认识之一:
如图,若存在有一条与l 相交的直线时,就可以先求出由这两条相交直线确定的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则点P 到l
的距离
P
l
O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