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倾城之恋》及白流苏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中国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述了在上海法租界日本人宫城三千院对中国女孩白流苏展开追求并最终宣告失败的故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进行浅析。

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是一个富有东方特色的女性形象。

她是一个美丽、聪明、温柔、富有机智和敏感性的女子,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渴望。

她的美貌和智慧吸引了许多男人,但她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不愿随波逐流。

她追求真爱和尊严,不愿成为对方的玩物。

她对待感情非常认真,并一直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

她的坚持和不妥协的原则使她成为许多男人心中的神秘与梦幻的女性形象。

白流苏的悲剧在于她的不幸和无奈。

她犯下严重错误的行为,如背叛父亲和朋友,导致自己的命运被改变。

她在宫城三千院的追求中陷入了一个不可解的情感泥沼中。

尽管她一直试图逃离,但她最终被迫与宫城三千院结婚。

这个婚姻对她来说是一种牺牲和折磨,让她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她一直渴望着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终究无法实现。

她的悲剧在于她始终无法摆脱宫城三千院的影响,无法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自我。

白流苏的悲剧与历史和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快速变革和动荡的时期。

外国势力和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白流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来自日本人宫城三千院的追求和外力的压迫。

她为了自己的幸福和生存,被迫做出了不情愿的妥协和牺牲。

她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与其所面临的悲剧是这部小说的精髓所在。

她是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女性形象,饱含着人性的矛盾和挣扎。

她的悲剧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彰显了作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通过对白流苏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揭示的人性困境与社会现实,并思考这对于我们当下社会的启示和警醒。

白流苏——张爱玲短篇小说《倾城之恋》里的女主人公

白流苏——张爱玲短篇小说《倾城之恋》里的女主人公

白流苏应该算‎是一个不幸的‎女人,也算是那个社‎会的受害者吧‎。

小说和电视剧‎不同,小说没有写流‎苏在唐家的事‎,只是偶尔提到‎。

那时的社会是‎残酷的,小说里比电视‎剧里更残酷了‎。

小说中,流苏的世界只‎有她一个人,什么白老太太‎,什么宝络,都不是。

而在那种情况‎下,流苏处处受气‎,家人所有的不‎快都怨在他头‎上,导致流苏对这‎个世界失望,他开始意识到‎,钱的重要。

而那所谓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共老”的爱情,都是假的。

因此,她开始对范柳‎原,并不是爱,而范柳也是知‎道的。

那时,他只想和范柳‎原结婚,嫁给一个有钱‎人,让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看看‎。

但到后来,那次轰炸之后‎,便真是爱了,而此时,流苏的人生观‎便改变了,便知道别人的‎看法不重要,自己活着,是为自己,也是为自己最‎爱的人。

白流苏——张爱玲短篇小‎说《倾城之恋》里的女主人公‎《倾城之恋》最后,张爱玲这麽写‎:「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处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麽圆满的收场‎.」而她给了流苏‎一个尚算圆满‎的收场.忽想,那不正如流苏‎树,繁茂风华转眼‎逝,也只有退尽铅‎华才可算找得‎一个终老的倚‎靠.红尘之人大抵‎如此吧,总没人愿意做‎那至死方尽丝‎的春蚕谈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形象‎女主人公白流‎苏这一人物形‎象,指出白流苏是‎一个不受男人‎支配、摆布,具有强悍的自‎救精神的特殊‎女性,她以自己的老‎练与智慧主宰‎着自己的命运‎,成为了婚姻竞‎技场上的胜者‎.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旧时代‎的女性是如何‎在困境中"抗争"命运,改变命运的.她的出现既是‎一种希望,也是那个时代‎女性改变自己‎弱势地位的一‎个或许,曾经的她怀揣‎纯真美好的少‎女情怀。

可是时间和现‎实在慢慢侵蚀‎吞噬这一切。

后来的她,在努力寻找几‎近凋零的青春‎,试图以最后的‎资本来跟生命‎博弈;后来的她,只渴望得到一‎个肉体上的依‎靠,极尽曲意奉承‎之意来跟她心‎中的猎物玩“爱情游戏”。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剖析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剖析

64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剖析崔 峰 山东大学文学院摘要: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制下,女性一直处于被压迫的不平等地位,这样的社会现实受到了许多文人的关注,张爱玲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张爱玲深感旧社会女性命运的可悲可叹,并在其小说中塑造了各类女性形象,以表现旧社会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精神风貌。

本文重点剖析了张爱玲小说中的三类女性形象,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张爱玲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女性作家之一,也是一位传奇人物。

她关注旧时代女性的命运,对于两性关系、社会文化和婚姻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

在她的小说作品中,充满着对人情世态、世事沧桑的描写与刻画,并塑造了一个个饱受压迫、满怀苦楚、奋力挣扎、肆意堕落、追求独立的女性形象,为中国文学史画卷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下文将对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归类,并展开分析。

一、心灵扭曲的变态女性这是张爱玲小说中的一类重要女性人物形象,她们备受压抑,心灵扭曲,却又具有强烈的生命欲望,力图通过非正常的方式掌握人生,既是封建伦理制度的受害者,又是助纣为虐之人,她们在夹缝中生存,被扭曲异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变态女性。

在这一类女性中,典型代表是《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曹七巧是父权制度的牺牲品,在长兄将其卖给姜家之后,曹七巧一步一步由正常转为异常,最后葬送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幸福。

曹七巧在嫁给患软骨病的丈夫之后,婚姻十分不幸,个人情欲极度压抑,她渴望正常的情感却难获得,还要饱受他人的欺侮与嘲讽,她的刚毅的性格遭到扭曲,强悍的生命力亦在冷漠的环境中挤压变形,她开始疯狂复仇,开始“吃人”,可她又如此弱小,只能将罪恶之手伸向下一代。

她摧毁了儿子的幸福婚姻,致使媳妇寿芝抑郁而亡,又对女儿的婚姻横加干涉,活活拆散美好姻缘,使女儿变为了另一个自己。

曹七巧以变态的方式毁掉了自己的一双儿女,不仅没有使自己获得解脱,得到幸福,反而在罪恶的泥潭越陷越深,如同疯人。

张爱玲将日常文人所讴歌的母爱进行了彻底颠覆和改写,她以曹七巧的一步步变异表达了男权社会对女性人性的摧残与践踏,通过心灵扭曲的变态女性的刻画表达了女性被压抑的呼声,以及女性强烈想要主宰命运的欲望。

张爱玲笔下的几类女性形象

张爱玲笔下的几类女性形象

张爱玲笔下的几类女性形象张爱玲笔下的几类女性形象张爱玲的小说经久不衰,常在评论界掀起热潮,她成功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爱玲笔下的几类女性形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结婚求生型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以结婚来求生存的女性。

对于这些女性来说,爱情不能成就婚姻,它只是女人谋生的一种方式罢了,即便爱情与婚姻相背离,她们也会孤注一掷,因为物质、金钱才是她们择爱的首要标准,结婚也只是为了生存下去。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留情》中的敦凤等都是这一类型的女性。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娘家是中产之家,她原本可以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过着普通幸福的生活,但对钱财的过度艳羡改变了她的婚恋观。

只要能嫁给有钱人,即便是做妾她也毫无怨言,最终她不惜与娘家闹翻,做了香港富豪梁季腾的第四房姨太太。

在丈夫死后,她如愿以偿的得到了一笔财产,这笔数目可观的收入是她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爱情、用自己的一辈子换来的。

但她似乎从来没有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后悔过,因为在她心里,是婚姻让她能够衣食无忧的生活下去,纵然生活是凄凉孤寂的,她也依旧知足。

可以说,是金钱桎梏了她,让她甘愿在婚姻的牢笼里打转。

《留情》中敦凤,她的家族在当时的上海是屈指可数的大商家。

苦命的她在二十三岁时死了丈夫,面对自己的第二次婚姻,敦凤可以选择的空间很大,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出身富足的小姐,最后也是为了生存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几岁的米先生,即便是当二房她也甘愿。

敦凤的生活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寻找一个能给予她经济安全的男人,于是,从守寡到再嫁,为了生存她甘愿再次跨进婚姻的围城。

(二)狠心恶毒型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还有一些不能被众人理解的狠心恶毒的女性,张爱玲对这类女性的刻画,多集中在母亲这一角色身上。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母亲常常被描写为好意而无能的角色,她们善良、慈祥、温柔,为了儿女可以付出自己的全部。

而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却颠覆了我们对母亲的一贯理解,她把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作了反常的描写,她笔下的母亲深受环境的制约,她们或无情、或自私、抑或是冷酷,在她们身上,读者很难找到醇厚温馨的母爱,狠心恶毒成了这类女性的代名词,如《倾城之恋》中的白老太太、《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等。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 张爱玲是格外引人注目的。

她以无尽苍凉的笔调对女性进行叛逆的书写, 通过对一群徘徊在“死世界”边缘的女性的描写, 深刻地揭露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以及当时女性生存的困境。

她作品中的女性是可怜的、可恨的、可悲的。

纵观张爱玲所有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 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典型形象的塑造。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篇11 、丧失母性的母亲形象俗话说母爱大于天, 母爱是众人赞赏的。

惟有张爱玲笔下的母爱是一反常态的, 她把人世间最美丽的母爱作了叛逆的描写, 她们或自私、或冷酷、抑或是无情, 都是身受环境的抑制。

在她的笔下曹七巧、顾太太、白流苏的母亲、川嫦的母亲她们的爱冷的让人不寒而栗!其中, 曹七巧这个形象是张爱玲笔下刻画的“最彻底的人物”。

曹七巧, 是个麻油店主的女儿, 原本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 她洋溢着青春气息, 是个讨人喜爱的大姑娘。

然而, 在“存天理, 灭人欲”、“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中, 她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代行父权的兄长把她嫁给了残废的姜家二公子。

门第上的悬殊, 使她很不适应姜家人的生活, 她的粗俗遭到了姜家上上下下的鄙视, 虽然生活的衣食无忧, 但是这种幸福并不是她想要的。

她心理的不平衡导致了她人性的扭曲, 导致了人性恶的发展。

姜家人在情感上对她的排挤是她人性扭曲的第一个因素。

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 应该过正常人的生活, 而曹七巧嫁给的是一个骨痨患者, 畸形的婚姻不仅使她情感空洞, 同时也无法满足她正常的情欲, 虽然对小叔子季泽有爱慕之情, 但是那是近不得身的。

情欲上的饥渴和压抑感是导致她人性恶发展的第二个直接因素。

无性无爱的婚姻不仅使曹七巧正常的生理欲求得不到满足, 心理上也渐渐发生扭曲变形。

这时候她意识到只有钱, 只有金钱不会鄙视她, 而她也只能靠金钱来拥有立身之本。

金钱的枷锁是导致她人性蜕变的主要因素。

长期心理生理上的压抑使曹七巧感觉“人生在世, 还不是那么回事”而后, 当她的小叔子把那份家产挥霍地所剩无几的时候, 便到她面前倾诉起爱情来了。

浅谈《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定稿)a

浅谈《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定稿)a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形象作者:学校: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学号:指导教师:浅谈《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悲剧形象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一、与命运抗争坚韧的女性形象 (3)(一)旧式家庭让流苏不得不另谋出路 (3)(二)用赌注成就婚姻生活 (5)(三)倾城圆了流苏的梦 (7)二、绝望苍凉的女性形象 (8)三、困境中挣扎的贵族形象 (10)参考文献 (13)浅谈《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形象摘要: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的悲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众多女性悲剧性命运的缩影,同时也真切传达出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深深悲哀和思考,我们从中领悟到最悲怆的人生。

女主人公白流苏这一人物形象,是一个不受男人支配、摆布,掌控命运,柔弱背后充满了坚强的女性,她用自己的智慧主宰着自己的命运,成为了婚姻战场上的胜者。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旧时代的女性是如何在困境中“抗争”命运,改变命运的。

白流苏的出现既是代表一种希望,也是那个时代弱势地位女性改变自己一个“标榜”。

关键词:倾城之恋白流苏形象一、与命运抗争坚韧的女性形象(一)旧式家庭让流苏不得不另谋出路胡琴咿咿呀呀拉着,渲染出白流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让人感觉到浓重的腐旧气息。

白公馆里,“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在上海这个中国近代现代化最早的城市里,生活的步骤是快的,别人的时钟都拔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

”仅一句话,就点明了白公馆是这个近代大都市里的守旧部落。

张爱玲营造的梦魇般的氛围与情调,笼罩着小说中的人物和周围的一切,从小说的一开始就充盈着苍凉,抑郁而哀切的胡琴声。

在这样一个压抑的、畸形的旧式家庭中,对流苏来说,唯一的出路、最后的选择是离开。

流苏大抵上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她会反抗,能够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可见是很有勇气的。

然而流苏也是妥协的,因为最终她也不过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分析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分析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分析®王卉<学教育 2。

19.〇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mmm内容摘要:白流苏是张爱玲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有着幸运结局的女主人公。

张爱玲曾说:“流苏实在是一个相 当厉害的人,有决断,有口才,柔弱的部分只是她的教养与阅历。

”厉害与柔弱统一在流苏身上,张爱玲将人物的 这一特点表现得落落有致,别有韵味。

关键词:厉害柔弱白流苏《倾城之恋》白流苏是张爱玲小说中为数 不多的有着幸运结局的女主人公。

现实层面,她“得到了众人虎视眈 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心灵层面, 她拥有了爱人之间的相知相惜一 “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

仅仅 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 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 年八年。

”H十年八年,不是古典主 义的爱情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 一生一世,但对置身于动荡且奔驰 向前的时代列车上的现代人而言,已经长久得仿佛是一辈子。

张爱玲在《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中说过“流苏实在是一个 相当厉害的人,有决断,有口才,柔 弱的部分中是她的教养与阅历。

”[3]厉害与柔弱统一在流苏身上,张爱 玲将人物的这一特点表现得落落 有致,别有韵味。

这个出身于传统 大家庭的女子,没有接受过新式教 育,也没有读过多少书,可这样一 个在衰败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子,并不缺乏决断的智慧和应辩的口 才,这是她犀利、亮烈的一面,而教 养与阅历造成的柔弱,则体现了她 娴雅、单纯的一面。

如果只有前者,那么流苏就如同《金锁记》中的曹 七巧一样,纵使攻城略地、手段高 明,却令人生畏、众叛亲离;如果只 有后者,那便是《金锁记》中的长 安,唯有受人摆布、掌控,即使遇到 相爱的人,有机会逃出坟墓似的家 庭,最终还是少了一点狠劲、决绝,只能将新生的希望永远埋葬。

流苏 虽然厉害,但教养和阅历,使她不 会去兴风作浪、狼奔豕突;流苏尽 管柔弱,但决断和口才,令她能够 维护、拓展自己生存的空间,而不040是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作者:何舒晴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6期摘要:《倾城之恋》发表于1943年,当时正处于战乱时期。

作为《倾城之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价值取向。

由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可瞥见那个时代的女性的爱情观、金钱观、家庭观,想逃出封建礼教,却仍被禁锢。

张爱玲表面上在写白流苏的悲剧,实际上是在写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由于女性本身的虚荣而产生的矛盾。

白流苏的悲剧亦是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倾城之恋白流苏时代悲剧女性悲剧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099-02《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早期所著小说,发表于1943年。

她以一个想冲破旧式家庭牢笼的女性视角——白流苏,描绘了一段从上海辗转到香港的战时爱情故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白流苏结识了范柳原,一个浪迹情场却又不失体面的公子。

但想“攀上”范柳原的“高枝”并非易事,白流苏最终在战争的契机中成功嫁给了范柳原。

结局看似圆满,以“传奇”结尾;但张爱玲无意又透露了这“圆满”中的一丝不幸,情节可谓一波三折。

通篇几乎都以白流苏的视角来描写这段爱情,但张爱玲透过白流苏看到的“人性”可谓寓意深长,值得探究。

一、“逆袭”的人生如果用现代的词汇来概括白流苏一波三折的经历,首选便是“逆袭”二字。

从白公馆的独身六小姐,到范柳原的妻子,不说财富的变化,光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地位”就能让人艳羡不已。

张爱玲专门在《流言》中写了一篇《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倾城之恋》被普遍喜欢,原因大概是“报仇”。

白流苏的“逆袭”是真实的吗?既是又不是。

战乱成就了范白的传奇,而这一切,既有她的机遇,也有她的本事。

她的机遇在于二人机缘中结为连理,“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当然,光靠机遇是不够的,白流苏的美貌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她最后的一张塔牌,但白流苏也只有美貌这一张长期饭票而已。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篇1引言:张爱玲崛起于乱世荒凉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一朵奇葩,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张爱玲的创作一开始就不乏苍凉之感。

再加上她自己没落的封建大家族的出身,以及少女时代无爱的家庭生活,更多的关照女性自身的悲剧成为她的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而在创作中,张爱玲常常是以同情的目光投向自己笔下的悲剧女性的。

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她笔下的女性悲剧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封建枷锁钳制下被男权社会所规定了的女性悲剧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占有绝大多数的席位。

而和当代一些女性写作中缺少男性在场的极端女性叙事不同,她塑造女性形象,通常是将其放在爱情婚姻生活中来展开的,如此一来,两性关系就成为了打开女性世界的一扇窗。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不管最终的结局如何,也算不枉此生了。

可是在现实的爱情婚姻生活中,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哀则往往表现为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存在。

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白流苏的结局仿佛并不算悲惨,至少她的目的达到了,获得了现实的婚姻家庭,各方面都有了保障,然而她依然没有摆脱男权枷锁。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必然命运便是要远离生命的欢乐和世界的多彩去独自咀嚼那与生俱来的悲哀。

二、物欲的膨胀造成的女性悲剧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开始烛照中国社会,传统的封建文明依然根深蒂固。

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上,她以深邃的目光透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

作为接受西方文化较早的新女性,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写作者,她曾经坦言自己是拜金主义者。

也许是认识到了物质是生活的基本保障,许多女性在自己的爱情婚姻生活中疯狂的追逐物质,对金钱的一味追求使得爱情变成了乏味的游戏和获得物质的筹码。

同时,七巧对金钱丧心病狂的追逐,不仅造成了自己的悲剧,更造成了儿女的悲剧。

由于害怕自己的钱被别人瓜分,她把自己的两房儿媳妇逼死,更是硬生生的拆散了女儿和童先生,使得儿子和女儿也都没法拥有正常的婚姻家庭,一个个在这个封闭的罪恶王国里烟雾缭绕,了此一生。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分析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分析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黄竞谊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1期【提要】《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在民国时期创作出的作品,描述了旧派大家之女白流苏与曾留学海外,富有洋派作风的范柳原从最初并无交集到因香港沦陷而造就了战火情缘的故事。

本文对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结合《倾城之恋》文本中的具体描述以及时代背景,通过传统与现代、保守与自由、倾城与不倾城这三个角度对白流苏的思想、行为展开讨论,以白流苏为代表,展现在张爱玲笔下这一特殊时代下的女性特点。

【关键词】倾城之恋白流苏形象分析一、作者其人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的上海,作为民国时期的杰出女性,于1939年开始正式创作文学以表达其对时代与社会的独特观念和深刻看法。

身兼名门之后,旧派绅士与新派女性三重身份,在经历不幸家庭悲剧与社会变迁之后,成为过早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作家。

二、《倾城之恋》简述作为张爱玲见证香港被围与沦陷全过程的重要产物,《倾城之恋》于1943年9月初次发表。

苍凉与悲郁的氛围笼罩在她用心塑造的许多故事之中,而《倾城之恋》因其少有的完满式结尾在其悲凉笔风中增添几许喜剧色彩而成为独帜。

作为大众广为知晓的经典,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将旧派大家之女与留学海外学生这看似毫无交集的身份,以香港沦陷为因从而创就了二人的战火情缘。

三、白流苏人物形象分析(一)传统与现代二十世纪之初,中华民国的建立宣告着封建制度的破灭,现代性思想慢慢进驻到这个以农耕文明为根基的国度。

上海作为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大量接收着外来思想与外来文化,俨然成为了中国本土上快速发展与进步的地区。

然而上海资本主义社会的高速发展却无法使封建思想消亡,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着,却又形成一个个矛盾而无法相容的怪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倾城之恋》中也体现出了传统与现代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冲击,尤其是对于将家族命运深深植根于传统社会土壤的白家,在殖民文化和租借扩张下被步步紧逼,无法喘气却又垂死挣扎。

nv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

nv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

nv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作者:————————————————————————————————日期:安徽电大巢湖分校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2006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姓名:许良姐学号:20061340130115目录内容摘要 (3)关键词 (3)一、引言 (4)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5)三、女性强者的定位 (6)四、白流苏形象的典型性──柔弱背后的坚强 (7)五、结束语 (11)注释、参考文献 (12)[内容摘要]本文以女性强者为视角,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的人物形象.白流苏是一个不受男人摆布的具有自主精神的新女性,她以自己的机智主宰自己的命运,成为这出“倾城之恋”的胜利者。

她聪明大胆、自卑清高、矜持要强,乱世的沉沦也毁灭不了她心中的梦想,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仍能保持永不言败的精神。

这就是柔弱背后的坚强。

同时,从她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旧时代女性是如何在困境中同命运抗争的。

她的出现既是一种希望,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女性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榜样。

[关键词]张爱玲白流苏女性强者坚强矜持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一、引言当20世纪的文学大幕徐徐落下时,让我们重新回首过去那100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女性作家张爱玲的名字是那样不容置疑地走进我们的视野。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深厚中西文化修养,能够融贯中西,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并不在少数。

然而只有张爱玲不仅将中、外、古、今的优秀传统熔于一炉,而且能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各自优长汇于一身,将小说推向大雅大俗的境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

[1]这是张爱玲的成功之处,也是她的作品赢得广泛读者的根本原因。

难怪评论界有人这样评价她:张爱玲不仅是40年代“文坛最美的收之一,而且是90年代最经典的热点文化现象。

[2]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张爱玲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女性为题材的。

以精神分析法解读_倾城之恋_人物形象_以白流苏心理历程为例_袁娉

以精神分析法解读_倾城之恋_人物形象_以白流苏心理历程为例_袁娉
玲典藏全集(1943年作品)•倾城之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003.10.
[6] [7]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1943年作品)•金锁记[M].哈尔 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16] [20]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1939—1947年作品)•自己的 文章[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在七妹宝络与范柳原相亲时,只有流苏接受范柳原的跳舞 邀请,对此遭受到了四嫂的指责:“我们诗礼人家,不准学跳舞
145
大舞台
文艺评论
的”,“好不害臊,人家问你,说不会跳不就结了?”[11]此时, 流苏面对四嫂的责骂表现得非常的镇静。“今天的事,她不是有 意的,但是无论如何,她给了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他们以为她这 一辈子已经完了么?早哩!她微笑着。”[12]接受范的邀请,诚如 流苏接受了自我的邀请,幸福的邀请,幸福从那一刻萌生,她的 人生从那一刻有了改变。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的、有信心 的白流苏。虽然六亲无靠,但她坚信她还有她自己,她懂得了要 保护自己的权利。
弗洛伊德把“超我”作为冰山最高一隅,并认为“超我”是 一种道德化了的自我,它遵循道德原则。小说开篇向我们展示了 超我的白流苏。
白流苏是上海日渐颓败的诗礼人家的闺秀,她深受封建制度 的压迫,乐于接受母亲和兄嫂对其包办婚姻。前夫唐一飞经常对 白流苏使用家庭暴力,流苏忍气吞声。在得知唐有外遇后,她还 是谨遵中国传统伦理观念:“未嫁从父,既嫁从夫”。(《仪礼 •丧服•子夏传》)这时候的流苏是一种道德化的流苏,像其他女 子一样,恪守三从四德。当她终于不忍其夫的所作所为,孤身一 人搬回娘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依旧是逆来顺受,遵从三纲五 常。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不过是一个过了时的人罢了。”[3]在 得知前夫死讯后,流苏以离婚七八年为由,表示不愿回唐家以一 个妻子的名义奔丧。她的三哥表示反对:“你别动不动就拿法律 来唬人!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 可是改不了的!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叶落 归根”。[4]流苏苦于封建道德的束缚,不敢回击兄嫂。所以,她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摘要:张爱玲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杰出的海派女作家代表作家,她的创作力图还原战争背景中人的固有的本性,张爱玲所展示的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芸芸众生在战争环境中正式的人生形态。

在张爱玲的“私语”中,交织着复杂而矛盾的美感倾向,一方面是对现代文明的“荒凉”感受中呈露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美感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对士大夫乐感文化传统的眷恋,对普通人的寻常人生乐趣的沉迷。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的中长篇小说,是一个动听又不近人情的故事。

张爱玲用她苍凉的笔调,华丽绚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苍凉的美感。

关键词:张爱玲;爱恋;悲凉;艺术风格一、故事简介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之际,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在读完了张爱玲的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他是传奇,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

书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

这倒是“倾城”的另一个意义:倾覆、倒塌、沦陷,在这个意义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做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

二、白流苏的悲凉在《倾城之恋》这本书里,白流苏由一个楚楚可怜,等待救援的落难公主,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主动出击,为自己未来而努力的女骑士。

旧思想在这个家庭中根深蒂固,况且先前婚姻的失败,娘家的冷落以及徐太太的适时点醒,都逼得流苏心里只能摆下“婚姻”这个唯一事业。

从而形成了她以“赌徒”为背景的婚姻模式。

而败落的家、守旧的老母、为钱是图的哥嫂共同逼迫了白流苏,撑起了她柔弱背后的强悍。

反传奇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

反传奇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

反传奇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一、本文概述《反传奇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是一篇对张爱玲经典小说《倾城之恋》进行深度解读的学术性文章。

本文旨在通过反传奇的视角,重新解读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探索这部小说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通过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主题意蕴等方面,揭示张爱玲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个动荡时代背景下人们复杂多面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

本文也将结合张爱玲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探讨这部作品在她整个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通过反传奇的重读方式,我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张爱玲的文学魅力,以及她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二、反传奇视角下的《倾城之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在文学史上被誉为新文化运动中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一直为人称道。

然而,当我们从反传奇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复杂情感。

在反传奇的视角下,《倾城之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关于人性、命运和历史的交织叙事。

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不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而是被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

他们的爱情受到了战争、社会变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他们的感情变得复杂而深沉。

白流苏作为一个传统女性,面临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

她在爱情与责任之间挣扎,试图寻找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而范柳原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角色,他在追求爱情的同时,也深受历史和现实的束缚。

两人在乱世之中,彼此依靠,共同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

在反传奇的视角下,《倾城之恋》不仅关注个体的命运和情感,更深入地探讨了历史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品通过展现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革,以及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

《倾城之恋》还通过反传奇的手法,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作品中的角色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有着各自的缺点和优点。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的婚恋观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的婚恋观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的婚恋观熏中国当文学硼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的婚恋观.开健摘要:爱情是人类精神最深沉的冲动,是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学母题.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是把现实中掺有杂质的爱情写成千古绝唱的作品.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是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追求,也反映了张爱玲本人的婚恋观.关键词:《倾城之恋张爱玲婚恋观白流苏爱情是人类精神最深沉的冲动,是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学母题.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外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是唯美的爱情,成为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但把现实中掺有杂质的爱情写成千古绝唱的就不多了.外国有杜拉斯的《情人》,在中国可能就要算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了.一,婚恋观:深爱只是为了谋生旧式大家庭是张爱玲本人最熟悉的场景."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跟她父母婚姻的阴影有关.张爱玲笔下的婚姻爱情干疮百孑L,支离破碎.作品中的女性几乎很少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强者,她们找不到自我的存在,也极少拥有过纯真浪漫的爱情.她们的爱情婚姻纯粹是谋生手段,是求生的筹码.她们清醒地知道自己是男人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就尽力利用男人的需求来谋求自己的利益.婚姻是双方权衡利益下的交易,在这场交易中,经济利益是当然的主角,爱情婚姻成了女性谋生的工具.张爱玲通过小市民无奈的婚姻爱情告诉我们:人间无爱,至多只有一层温情的面纱.为了谋生而成家,婚姻也只是一种交易,这构成了女性苍凉的人生.自流苏和范柳原在情场较量中都拿出了百分百的智慧和精力去攻守"爱情之战".在这场交易中,白流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她要的并不是范柳原对她的爱,而是需要婚姻作保障来抓住这个男人,以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求得一个安稳的生活.二,婚姻与爱情背离中国传统的婚姻是以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婚姻外部因素进行门当户对的分配,爱情往往缺席.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持有这样的观点:在巨大生存压力面前,感情是微不足道的.为了生存,可以抛弃感情,婚姻可以与爱情背离.她极力描写这种"废墟之爱"——无爱的婚姻.这种婚姻不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是女性对生活做出的无奈的抉择.因此可以说,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虽然以自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 反而让人感到更加浓重.《倾城之恋》表面上看是一个因香港沦陷而成就一对有情人之恋的爱情传奇,而实际上却是一次没有爱情的爱情传奇,一种经过各种权衡之后的爱情交易.白流苏离婚后回到娘家,被家里人榨干钱财后遭到排挤.她离婚的丈夫死了,回去与不回去的矛盾摆在眼前,对这件事的看法使矛盾明朗化,自流苏面临着被驱逐出门的悲惨命运.她深知这个家是呆不下去了,面对生存的焦灼与无奈,只得以残存的青春下最后一把赌注.她抢走了妹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范柳原在英国长大,饱经世故,刚刚获得继承权.他看上有"中国情调"的白流苏,却突然没了声响,自家一些人幸灾乐祸.就在这种情况下,徐太太请流苏去香港.这是冒险的开始.到了香港后,她发觉范柳原需要的是不同口味的情人.这一对有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背景的人,心理都有点扭曲.自流苏的期待是以最后的资本获得妻子的名分.可她失败了,为了可怜的自尊,她回到上海.经过漫长的等待,她终于等到柳原的'一纸电文,她和他和好了.范柳原游戏人生,只想从流苏那里寻找一点精神慰藉,却又不愿负责任.经历了无数回合情感的讨价还价,白流苏努力来的最好结果是得到一个"情妇"的地位.但出人意料的是,香港的沦落"成全"了她.在战事混乱,前途未卜的情势中,自流苏与范柳原却产生了患难夫妻的情感,"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在死亡与最低限度的生存面前,两个在不同文化背景生活过的人,似乎真的平等了,他们走到了一起.自流苏的婚姻冒险终于修成了正果,她成了名正言顺的"范太太".自流苏摆脱了亲人的排挤,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可谁又能否认那会不会是一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再探《雷雨》主人公.祁立熏摘要:戏剧(《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这一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探讨的焦点.本文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周朴园,并从戏剧主题,戏剧结构及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周朴园是雷雨》主题思想的两方面所共同揭露,批判的对象,最能体现该剧揭露社会的罪恶,旧家庭的罪恶的主题;其行为因素对推进剧情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处于各种矛盾冲突中心的主要角色;其性格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是戏剧家着力刻画的角色.关键词:雷雨》主人公戏剧主题戏剧结构人物塑造曹禺先生的《雷雨》是一部太经典的戏剧,七十多年来给无数读者,观众带来了一次次美的享受和丰富的体验.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雷雨》的解读长久以来也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其中,《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这一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探讨的焦点.如何判断一个角色能否成为此悲剧的主人公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最能体现戏剧主题的角色;处于戏剧矛盾冲突的中心,其行为因素对推进剧情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座封建的围城呢?谁又能确认流苏真的能得到幸福呢?在这场充满了痛苦,无奈和深深的担忧的"圆满"爱情中,张爱玲留给我们更多的悲凉.战争成全了自流苏,成全了白流苏的婚姻.自流苏也因此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目的,但她苦心追求的婚姻并不是爱情发展的结果,而是偶然背景下的侥幸成功.三,婚姻爱情的悲剧性《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笔下唯一个大团圆式结局的作品,但喜剧的背后却蕴藏着深重的悲哀.白公馆的手足情,母女爱被金钱的逻辑吞没了,流苏在白公馆过着屈辱的生活,她的离婚再嫁,不是寻找什么真爱,而是费尽心机地要把自己"卖"一个好价钱.流苏的悲惨是她自己无能为力的,而她的"幸运"也完全不能由自己掌握."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传奇,是对男性文本建构的爱情神话的嘲讽.流苏费尽心机所争取的婚姻是功利化的,是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是以一个城市陷落为代价的.在这里,爱情是不在场的.范柳原意在求欢,自流苏旨在生存,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总之,白流苏是一个彻底被婚姻,被社会伤害的女性代表,她不是为了爱情而作用,其结局是整个悲剧最终归宿的角色;是典型人物,是戏剧家着力刻画其形象的角色.经过仔细分析研究,我们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周朴园.下面分别从戏剧主题,戏剧结构及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阐述.一,《雷雨》的主题《雷雨》是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作为曹禺第一部作品,缘起"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1],"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2】.但写着写着,戏剧家挖掘出了家庭的,社会结婚,而是为了从对方那里获得生存保障而结婚.在动荡的世界里,当一切都靠不住时,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理想爱情境界.这是一场建立在战争废墟上的婚姻爱情故事,其婚姻基础不是爱,而是人对无奈的生活做出的无奈的选择.从这曲曲折折的传奇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在战乱中成全的婚姻的真实程度有几分,现实的成分和不可知的成分又有多少.这本来就是一个悲剧,一个彻底的悲剧.参考文献:[1】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l998.【2】王卫平,马琳.张爱玲研究五十年述评【J】.学术月刊,1997, (11).【3】刘志荣.言情与世情:张爱玲与中国传统人情小说在精神上的内在联系【J].复旦(社会科学版),2006,(O3).[4】肖飞宇.无限人生话沧桑一一《倾城之恋》的存在论解读[J】. 邵阳学院(社会科学版),2004,(04).(开健安徽省桐城师范学校231400)。

谋爱与谋生——白流苏形象浅析

谋爱与谋生——白流苏形象浅析
文化 。
[】 1 鲁迅.鲁迅全集 [ ]. M 北京:人 民文 学出版社,2 0 . 0 5
【 柏 杨 ,周 碧 瑟 .柏杨 回 忆 录 【 2] M】. 京 : 中 国友 谊 l 版公 司 , 北 出
19 . 7 9
无 论是 在 对待 传 统 文化 还 是 国 民性 批判 的 态度 J,柏 杨 :
_。 … ●_ … _ _… _ _… __ … __ … _ 。… _ _… ● -… ._ 一 ● _一 __ … _ ●…
批 判 ,针 对 的 就 是 以儒 家 学 说 为 基 础 的传 统 文 化 , 和 受 儒 [ 2][ 】柏杨: 酱缸震 荡》,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 , 0 年 3 2 8 0
缸 ” ,批 判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粗 陋 风 习 【 ] 沈 阳:春风文艺 出版社 , 0 . M. 2 03 撞 “ 缸 ” ,从 而 引 起 了 中 人 的 [我 反 思 。 从 某 个 层 面 【 ]柏杨 . 酱 J 6 酱缸震 荡[ . M] 北京 :人 民文学 出版社 , 0 . 2 8 0 上 讲 ,柏 杨 的 “ 酱缸 文 化 ”是 对 鲁 迅 思 想 和 精 神 的 延 续 。
之 祸 根这 一 莫须 有 的 罪责 。她 以一 个 世俗 的 女人 白流 苏世 俗 的精 神 ,而 后 几年 在 娘家 的难堪 生活 正是 出走 后 的娜 拉 的可 一 的 爱情 、世 俗 的婚 姻 , 以她 真 实 的血 肉之 躯 “ 补 了这 类 女 悲处 境 。 因为 学会 了 “ 拉 出走 ” 的 白流 苏 出走 之 后 在 男权 填 娜 性 神 话女 人 不在 场 或被 他 性 言说 的 缺 ” 。自流 苏 的成 功 并 中心 社会 仍 旧没 有 获 得 自下 而 上 的 自 由与平 等 ,社 会 也根 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爱玲《倾城之恋》及白流苏形象分析论张爱玲《倾城之恋》及白流苏形象分析摘要:本文分三部分分析了张爱玲的成名小说《倾城之恋》以及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即旧城的封闭——流苏家庭的遭遇;心城的斗争——流苏婚姻的赌注;倾城的团圆——流苏命运的转折。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旧式家庭的没落腐朽,使白流苏不得不挣脱家庭的束缚,以婚姻为赌注上演了一场心智的斗争,但结果她只能无奈的做范柳原的情妇。

战争的来临拯救了白流苏,让她得到了婚姻,但凌驾于战争中的婚姻更多的来自外界的影响,最终的圆满反倒暴露了人生的不可靠,小说展现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哀及人的劣根性与道德的残缺。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白流苏生存赌注婚姻作者简介: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1921年出生于上海,原名张煐,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发表了《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

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与作家赖雅结婚,过着“隐居”生活。

1995年卒于美国洛杉矶自己的公寓,享年七十五岁。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小说中比较突出的一篇,小说连载于《上海杂志》月刊后,在当时赢得了读者群极大的回响。

而其在一九四四年改编成话剧上演之后,更造成了万人空巷的盛况。

《倾城之恋》不仅在当时使张爱玲的声誉达到高峰,并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重要的地位。

《倾城之恋》这个题目乍听起来会以为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但读后才明白,所谓倾城是说一个城市沦陷背景下方可成全的一段婚姻。

所以,从整体而言《倾城之恋》是描写普通人乱世中的“传奇”,从而寻求那份最后回归的普通。

张爱玲以一贯苍凉的叙述基调,特有的敏感笔触娓娓道来一段浮华背后的无奈与凄美,讲述了一个没落世家女性生存困境的悲剧故事。

在长达三万多字的篇幅中,描述了女主角白流苏对于婚姻的赌注。

而故事的内容则可以以1944年4月7日署名迅雨的论述作为概括: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冷嘲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

正要陷入泥沼里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整个故事可以用这一两行字包括。

这篇小说基本上是以白流苏的视角来描述的。

从文中我们看到了旧式女性生存空间的狭小,生存出路的有限和生存道路的艰辛。

小说淋漓尽致地展示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哀及人的劣根性与道德的残缺。

一、旧城的封闭——流苏家庭的遭遇(一)旧式家庭的没落腐朽《倾城之恋》开篇第一段,就让人感觉到浓重的腐旧气息。

白公馆里,“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在上海这个中国近代现代化最早的城市里,生活的步骤是快的,别人的时钟都拔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

”仅一句话,就点明了白公馆是这个近代大都市里的守旧部落。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渲染出白流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张爱玲营造的梦魇般的氛围与情调,笼罩着小说中的人物和周围的一切,从小说的一开始就充盈着苍凉,抑郁而哀切的胡琴声。

从这胡琴声中引出了白公馆的一件稀罕儿事——徐太太来“报丧”的一幕风波。

家人得知白流苏离婚的丈夫去世的消息,都马上打起了自己的算盘,想把这个价值已利用完了的妹妹打发出去,让流苏回到夫家去守寡。

几乎家里所有的人都敦促流苏回到已经毫无意义的“夫家”捞一些钱财,把流苏推向绝境。

他们不但不听流苏自己的意愿,还用“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的!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以此来教训流苏,联合起来对她进行施压。

当流苏忍无可忍,寄希望母亲为自己说几句公道话时,然而“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对女儿的处境麻木不仁毫无援手,一味的避重就轻,还为流苏的兄嫂说话。

流苏就是在这样一个旧式家庭的颓败生活中被埋葬起来,没有人同情她,亲情给予她的不是一个可以躲避孤单与烦恼的港湾,而是排挤、挖苦、讽刺,所有的一切让她感到冷漠,她感觉自己成了一个与这个家庭没有太大关系的陌生人。

这旧式家庭颓废的气息让流苏陷入一种绝望的恐惧和凄凉,但她却也只能用灰暗而轻飘的声音去发泄她的不满:“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徐太太的几句公道话,让流苏从中得到了一点安慰,徐太太指点她“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并说“我替你留心着”,这些话揭开了流苏对未来生活的一道希望之光,开始有了对新的婚姻的憧憬。

但对于一个离过婚的女人,求归宿的心态远比求爱情来得更迫切。

特别是流苏只能另寻“活路”,寻找自己物质上的安全,因为只有物质上安全了,精神上才能得到安全。

因此,她没有太多时间考虑什么山盟海誓、花前月下,她所想的只是如何找到一个可以让她一辈子,至少是目前能依靠的人,让她不再受家里兄嫂的排挤,让她摆脱这个乌烟瘴气的令人窒息的家。

江宝钗在《论张爱玲小说的通俗性》一文中指出:“中国妇女的悲剧:恋爱是生命中唯一的冒险,充满想象的成素,而婚姻是唯一的事业。

”白流苏身处在旧式家庭,“用的是老钟”,“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的旧思想在这个家庭中根深蒂固,况且先前婚姻的失败,娘家的冷落以及徐太太的适时点醒,都逼得流苏心里只能摆下“婚姻”这个唯一的事业。

从而形成了她以“赌注”为背景的婚姻模式。

(二)寻求挣脱家庭的出路在这样一个压抑的、畸形的旧式家庭中,对流苏来说,唯一的出路、最后的选择是离开。

流苏大抵上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她会反抗,能够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可见是很有勇气的。

然而流苏也是妥协的,因为最终她也不过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

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生活告诉她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才能生存下去。

徐太太的适时出现在文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先是开导流苏后又说为流苏留心着,正是由于徐太太的牵引,让流苏有了反击的希望,让她对自己有了一点信心,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流苏回到屋里,端详着自己:还好,她还不怎么老。

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

她的脸,从前是白得像瓷,现在由瓷变为玉——半透明的轻青的玉。

下颌起初是圆的,近年来渐渐尖了,越显得那小小的脸,小得可爱。

脸庞原是相当的窄,可是眉心很宽。

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

文中的描述成功的勾勒出流苏娇美的形象,为下文做了铺垫,正是由于流苏典雅脱俗的美,具有中国女人的特征,所以在女人堆中打滚多年的柳原才会注意到她。

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第一次见面本来是徐太太把范柳原介绍给流苏的妹妹宝络的。

但是四奶奶以为范柳原是个华侨富商,想把自己的大女儿金枝和二女儿金蝉嫁过去。

宝络得知四奶奶的阴谋,不愿意四奶奶的两个女儿和自己竞争,就硬把流苏拖去作陪,她以为姐姐是离过婚的女人,不会有竞争力,完全不提防流苏。

相亲那天,“一部出差汽车黑压压坐了七个人,委实再挤不下了,四奶奶的女儿金枝金蝉便惨遭淘汰。

”浩浩荡荡的相亲经过,文中只用“他们是下午五点钟出发的,到晚上十一点方才回家”一句话掠过。

但这一句话在全局起了转折性的作用,正是因为这段相亲过程,才有了“倾城之恋”。

金枝金蝉的急切追问补叙了这一事件,三奶奶近乎谩骂的发泄为我们多侧面地描述了事情的经过。

而宝络一回来便剥去所有的插戴也可见端倪。

流苏在宝络上床后悄悄的笑了,她虽未意识到相亲过程是她人生的转折点,但“今天的事,她不是有意的,但无论如何,她给了他们一点颜色看看。

他们以为她这一辈子已经完了么?早哩!她微笑着。

”然而另一方面流苏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必定有所提升,“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

”她知道宝络恨虽恨她,同时也对她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相亲事件,正是由于四奶奶的弄巧成拙,给了流苏一个“机会”,由于流苏前夫曾教导她跳舞,所以她和范柳原连跳了三支舞,在宝络相亲过程中占尽了风头。

也是因此,白流苏给范柳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故事继续下去的要素。

事隔几日,徐太太又来到白府,当得知流苏可能的丈夫那个姓姜的也已名贵有主时,三奶奶四奶奶也彼此使个眼色,撇嘴一笑。

但事情的发展超过所有人的想像,被三奶奶认定“残花败柳”的流苏已凭借一身素雅的月白色蝉翼纱旗袍和最美妙的低头彻底战胜了贞洁的珍珠耳坠、翠玉手镯、绿宝戒指花团锦簇的宝络。

徐太太邀请白流苏一起去香港,并愿意出旅费,这叫家人很是奇怪,“世上的好人虽多,可没有多少傻子愿意在银钱上做好人。

”都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都知道是范柳原在作祟。

于是流苏迅速地盘算了一下:“姓姜的那件事是无望了,以后即使有人替她做媒,也不过是和那姓姜的不相上下,也许还不如他。

”这对于她可能也是个机会,并且她对于范柳原也是有好感的。

她渴望逃离这个家庭,在这个家庭中:七八年一眨眼就过去了。

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

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

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

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

这样一个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

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

”流苏不愿这样度日,基于现实的遭遇和她好胜的心理,她决定赌一场,她选择了——出走,脱离这个家庭,面前只有一道门槛,迈过去即是另一个世界,另一种命运。

虽然是未知的,但却充满了想象。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白流苏形象上的转变,她由一个楚楚可怜,等待救援的落难公主,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主动出击,为自己未来而努力的女骑士。

她抓住了这一适当的机会,然而,对于一个单身女人来说,尤其是离过婚的女人,出一趟远门去交际,是多么冒险的一件事,但流苏决定冒这个险,也许因为再坏也坏不过当下吧!对于流苏的心理,文中有着这样的描述:流苏的父亲是一个有名的赌徒,为了赌而倾家荡产,第一个领着他们往破落户的路上走。

流苏的手没有沾过骨牌和骰子,然而她也是喜欢赌的。

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

如果她输了,她声名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母。

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恶恶气。

二、心城的斗争——流苏婚姻的赌注(一)赌注1——出走香港白流苏随从徐太太远赴香港,离开旧式家庭是流苏所采取行动的第一步。

但归根到底离开也是为了婚姻,“婚姻”成了白流苏唯一的出路,冒险也就是一种“赌注”——婚姻的赌注,这也许是时代所赋于当时妇女的必然局限。

到了香港,白流苏看到了她所期待的范柳原,开始了两人之间心城的斗争。

范柳原是一个有钱的华侨和他在伦敦的交际花情妇生下的儿子,由于他父亲在中国有妻子,柳原充其量算一个庶出的,而当母亲去世后,孤身一人流浪伦敦“很吃了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