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春风》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 “礼治”的最高理想。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 而乐的图画。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 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 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的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 导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 或言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实现理想 的现实步骤,曾皙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 表达了这一志向。
诵读后感知文本,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 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2)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 志向的?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指负 责兵役和军政工作)……”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 宰也(指担任县长或总管)……”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指接待外宾办理交涉)……”
谦虚的确是一种美德,可难道仅仅是在别人面前凡事都说 “我不行”、“我才能有限”吗? 谦虚,应该是对自己正确的 估计,有永不满足的进取心,我们可以设想:要是当年的毛遂 说话也是那么“让”,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但毛遂 并没有害怕被人斥为“不让”,而是大胆自荐。终于,使他的 才能得到了发挥 。
在当今社会,竞争尤为激烈,人们就必须具有冲破旧框框 的勇敢精神,要敢于像子路那样大胆地言志、献才。尤其是青 年人,应该像子路那样,不怕别人“哂”,要敢于把自己的志 向讲出来,让社会了解才能,挑选自己!
师 师生的平等和谐 生 的 孔子聊天似的开场白 平 子路的“率尔对” 等 曾点的鼓瑟 和 谐
探究三: 《沂水春风》留给你的是什么?
本文中4位弟子个性鲜明,抱负满腔。 我们在座的同学,定有子路、冉有、公西 华、曾皙一样个性思想的人。
今天的你欣赏其中的那一个人?请简 述你的理由。
理由内容包括: 1、立足文本,陈述欣赏点。 2、联系实际,陈述欣赏的原因
探究二:为什么“孔子喟然与点”?
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 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为国以礼”。 曾点的志向突显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故孔 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 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 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因此曾皙的话不仅 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孔子对冉求的评价:
• (季康子)曰:“求也可使从政 乎?”(冉求这个人可以叫他管理 政事吗?) 曰:“求也艺,于从 政乎何有?”(冉求有才能,对于 管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
【问题】
既然孔子认同前三子的志向, 那为何对待前三子和曾皙的态 度截然不同?文中曾晳的志向 是什么?他的志向和前面三人 的志向有什么不同?
• 对子路的回答,孔子 “哂之”,这笑里包 含了孔子怎样的感情?
子路说的是国家天下大事,是一种 大英雄、大政治家的事业,要有文化基 础,要有学问修养,不是那么简单。而 子路大言不惭,一点都不谦让,自认为 很行了,所以我才笑他。至于他说的那 个对国家的理想并没有错,我只是笑他 太自满、太轻率。
——南怀瑾《论语别裁》
ຫໍສະໝຸດ Baidu
探究一:曾皙是的“志”是什么?
这幅“暮春咏归图”,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 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 百姓自由幸福。
曾点描绘了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无拘无 束,自由快乐,即隐士的生活景象,表现了淡泊 宁静的心态。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
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
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论语•微子》)这一入世 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历来则 有两种理解。
——南怀瑾《论语别裁》
人 物 风 貌 赏 析
子路:争强好胜、勇于任事 “率尔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谦虚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谦退 “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焉”
曾点:从容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异乎三人之撰”。 孔子:长者风范,闲暇心情
逐一启发诱导,“夫子哂之”,“何伤 乎”,“夫子喟然叹曰”
2、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另一方面,在无法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天下有道 则见,无道则隐”,甚至说“道不行,乘桴浮于 海”,表示想要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 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此次谈话时孔子已经60多岁,孔子一生奔 走列国,四处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讲学授徒 著书立说。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 他决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皙所言之 “志”的关键就在于曾皙所说正合于“天下无道 则隐”。曾晳的无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 共鸣。
于丹《论语》心得
何怕他人“哂”“不让”
——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感
一句“率尔而对”让子路背上了“鲁莽草率”的名声。孔 子提出了“中庸之道”,并且以“温良恭俭让”作为儒家行事 的准则。由于后世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宣扬,这些理论就渐渐 成了人们行事的信条,它既培养出了中国的“谦虚”美德,也 造成了中国人的一大弱点——不敢提出创见,尤其使青年人 “少年老成”,不敢直言大志,不敢直抒胸臆。
1、子路率尔而对曰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2、鼓瑟希,铿尔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3、尔何如?

三、词类活用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端 ,章甫:都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孔子为何唯独对曾皙的想法深表赞同?
1.曾点描绘了一幅安详自得的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礼 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 2.曾皙主张恬退避世,暗合了孔子当时欲隐居出世的心态;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斯指仕进之道)之未能信
也。”子说(说,同“悦”)。——《论语•公冶长》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曾点志趣高远,胸襟悠然,较之另三个弟子驰心务政已达到
訚訚如 踧踖如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四、指出下列句式结构
1、不吾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句,省略句 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 ,即何以应为“以何 4、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即以师旅加之。
温馨提醒
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 一卷在手,书声朗朗。
咏读古文的要领: 语速缓慢,以显古诗文的雍容之风; 语调悠长,以彰古诗文的典雅之气; 因此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当然,最紧 要是不忘准确朗读。
较高的精神境界。 4.孔子不从政而行文教,为政只能治一世之昌,而文教则能德
泽千秋,奠万世之基。
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 想法深表赞同?
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 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 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 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 子的心情契合。
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 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 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 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 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 声音。
中国知识分子所要的并不是一种物质生活的奢 侈,但他们一定要心灵悠游上的奢侈。
子路真有实现其抱负的本领么?
• 孟武伯打听子路的本领。子曰:“由 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可以 让他主持这里的军政工作)”。
•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可以让它管理政事吗) 子曰:“由 也果 ,于从政乎何有?”(仲由果断, 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子路和冉有具有截然
相反的性格特点,孔子对 两人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2、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 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 的精神境界。
3、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 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 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 子的政治理想。
4、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 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 的思想。
子路等人的抱负思想很了不起,但 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 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 都想治国安邦,虽有骄谦之分,但并无 本质之别,都在为政。
作业1:
上课的讨论,侧重于你的口语表达,课后 不妨写一篇随笔,来训练自己的书面语表达。 题目可以是:
****** ——读《沂水春风》有感
作业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曾皙所说 的《沂水春风图》,100字 以上。
形容词词尾“尔、乎、然、如、焉”
• 郁郁乎 硁硁乎 • 恂恂如 侃侃如
与与如 • 裴然 循循然 • 忽焉 • 率尔 铿尔 • 滔滔 便便
——《论语•公冶长篇》
根据提示,结合后文内容,填写下 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孔子问志 孔子问志 弟子□志 弟子述(撰、言)志 孔子□志 孔子评志
• 孔子营造的轻松活泼的教 学气氛和启发性的问话起 作用了么?
子路的表现完全是由于孔子的启发么?跟子
路的性格是否有关系?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冠雄鸡,佩豭豚”。(子路生性 粗鄙,好逞强斗胜勇,志气刚强 直率,曾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 公猪的牙齿等表示示强之物)
沂 水 《

春 语


一、注音 俟( ) 哂( ) 喟( )
预习检查
莫( ) 铿( ) 沂( )
甫( ) 乘( ) 雩( )
二、一词多义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赞同,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
句末语气助词,吗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