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钱国币》_模板
三块钱国币ppt16
魏太妃 (由悲愤转为忧虎)国王一清理起来,岂不是很 危险的吗? 如姬 是的,我很知道。但我要报答公子的恩,他为我 报了杀父之仇,这项大恩我非报答不可。我为了要报他的 恩,也为了要救他,什么危险我都是置之度外的。 魏太妃 (愈见镇静)那你太危险了。国王的寝室,除 你而外,很少人能够进去。这虎符的遗失一经发觉了,他 立地就可以知道是谁拿去的。 如姬 是,我知道。我想,他现在很高兴。觉得做了一件 很满意的事,就是死也是值得的。 魏太妃 不,君夫人,死是很容易的事,可你不能死。你 应该做的事情还很多。你不是时常在说,要我们大家都能 够把人当成人吗?你要大家都把人当成人,首先就不要自 己糟蹋了自己!(顿)更何况你现在是我们大家的恩人呵 ! 如姬 太妃,你怎么这样说?
14.剧本中“把人当成人”的含义是什么? 答表达了如姬和魏太妃等反对暴政,反对奴役,追 求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关系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15.下面有关如姬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受恩必报,深明大义 B.魏王宠爱的妃子 C.魏公子无忌的姐姐 D.善良贤惠,不畏强暴
16.剧本中多次提到的“虎符”是( ) A.国家之重器 B.权力的象征 D C.祛邪之珍宝 D.调兵的信物
戏剧冲突有何特点?
矛盾冲突,一波三折
该不该赔花瓶
缓和
杨摔碎另一花瓶
典当铺盖
缓和
激化
激化
激化 成众把杨拉开
成众催杨下棋
打碎 花瓶
(隐去 )
通过舞台说明和台词,赏析人物性格
吴太太女主人形 象
说话唠叨、出言不逊“……花瓶,五年 前……在九江买的”,“我为什么不能多讲?” “我已经看过她的包袱和身上,她只有三 毛钱……这是她的铺盖……对面就是当铺。” “你没得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怎 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
三块钱国币ppt9
开端:第一次交锋,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 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棋。 发展:第二次交锋,是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 铺盖该不该押,杨与吴正面交锋。 高潮:第三次交锋,杨长雄忍无可忍,打碎吴太 太的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太太三块钱国币。
《三块钱国币》人物形象分析
吴太太是一个自私、尖酸、肆 意施虐的阔太太形象。 杨长雄是一个有极强的正义感 和同情心,是和吴太太相对照 的人物形象。 成众沉着稳重又不乏幽默。
生活中有五味:酸、甜、 苦、辣、咸,如果用这五种味 道来点评剧中人物,作一个简 单化的照应,你会如何选择?
思考与讨论
1.本剧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 2.本剧的结尾有何特点,成众最后的那 句“和棋”的含义是什么?
3. 杨长雄在与吴太太辩论时 , 他的推 理是否成立? 4. 吴太太没有按照花瓶现时的市场 价要求赔偿,是否有一定的同情心?
2.本剧的结尾有何特点,成众 最后的那句“和棋”的含义是什 么?
提示:在冲突达到顶点之际,戛 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双关语,既 是说下棋不分胜负,又指吴杨二人的 斗争不分胜负。吴得到了两笔赔款, 但是受到奚落,杨打破另一只花瓶出 气,但是平白无故花了三元钱,也吃 亏。
3. 杨长雄在与吴太太辩论时 , 他的
4. 吴太太没有按照花瓶现
时的市场价要求赔偿 , 是否有一 定的同情心?
提示:并没有同情心,而是她 所说的原价及市场价都有撒谎的 成分,再说,李嫂仅有一床铺盖 ,也无法当押更多钱。
课内练习提示 《三块钱国币》与《茶馆》语言特色之比较
《三块钱国币》的幽默是诙谐的幽默,蕴骚,通过对比发泄不满, 对比中见幽默。接着又模仿吴太太一上场时说话的语 调,好像是抱怨,实际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 和诙谐,能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笑。 《茶馆》中的幽默是含泪的幽默,蕴含着严肃和悲哀。 像唐铁嘴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让人误以为他已 经去掉了不良嗜好。正当王利发感到惊讶时,他出人 意料地紧跟着说:“我改抽‘白面儿’啦。” 听到这 里,观众一定会哄然大笑。而他接下来的夸耀,虽然 听起来更加滑稽可笑,但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悲哀: 明明是帝国主义侵略,自己受了毒害,他却偏偏拿来 作为炫耀的资本,实是无知、无耻,他的奴性就不言
三块钱国币ppt实用课件25
技法借鉴
1.使用伏笔是本文构思的一大特色。剧中吴 太太两次拿起现在仅存的一只花瓶端详,极 言她对花瓶的喜爱和对打碎的花瓶的痛心, 结果,杨长雄故意把这只花瓶也打碎了,并 主动送上三块钱。杨长雄按吴太太的逻辑解 决了问题,让吴太太哑口无言。正是由于这 些伏笔的使用,造成一种出乎意料之外,但 又在情理之中的喜剧效果。
正是这场并未写出的口角,给全剧定下了一 个激越的基调,幕一拉开,舞台上就已战火 弥漫,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本剧的结尾尤 其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吴太太一逼、再 逼、三逼,杨长雄一忍、再忍、三忍,已是 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此时杨长雄故意走到 吴太太的面前摔碎另一只花瓶,全剧就这样 在最后一个没有完成的动作上戛然而止了, 令观众联想万千。这种开头结尾方式使全剧 始终处于一种急风暴雨的动态进程之中,痛 快淋漓地表达了剧作家对恃财欺人、无法无 理的现象的愤激之情。
5.全剧在构思方面有何特点?
【名师点拨】 剧本构思精巧,开头和结尾 尤具特色。戏是在一派争吵声中开场的,这 使戏从一开始就聚焦在主要冲突——“该不 该要打破了花瓶的李嫂赔三块钱”,略去了 李嫂打碎花瓶这一事件的真正起因,“作者 越过事件的真正发端,把起点放在一个处于 持续状态的动势中,勾起了观众对于幕前情 景的遐想。”
[文脉·探究]
1.剧中杨长雄和成众的棋局未完,剧末成众却说“ 和棋”,为什么?
【提示】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那盘棋局,实际上是 十分风趣又一针见血地比喻这场两败俱伤的争吵。 吴太太得到了李嫂的三块钱国币的赔款是打了胜仗 ;杨长雄故意打破第二只花瓶给了她第二笔赔款, 她就等于吃了败仗。杨长雄说不服吴太太因此打破 她的另一只花瓶来出气可以说是打了胜仗;但是一 个穷学生平白地赔三块钱国币,也可以说是吃了一 个败仗。双方都有胜有败,但谁也没有真正彻底打 败对方,成了“和棋”的局面。
《三块钱国币》PPT课件
.
8
杨长雄与吴太太的三次交锋
第一回合: 赔
不赔
矛
盾 冲
第二回合: 当
突
不当
第三回合: 逼
砸
和棋 (不分胜负 两败俱伤)
.
9
讨论:戏剧冲突有何特点?
矛盾冲突,一波三折
杨摔碎另一花瓶
该不该赔花瓶
典当铺盖
缓和
激化
激化
缓和
激化 成众把杨拉开
成众催杨下棋
打碎 花瓶
(隐去 )
.
10
一波三折的作用
一波三折的矛盾处理方式,使得剧 情紧凑,又有起伏,始终吸引了观众的 注意力;同时也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充分 展示。
够把人当成人吗?你要大家都把人当成人,首先就不要自
己糟蹋了自己!(顿)更何况你现在是我们大家的恩人呵
!
如姬 太妃,你怎么这样说?.
25
魏太妃 是的,你是我的恩人,是我们大家的恩人。你 把无忌救了,把无忌的三千食客救了。无忌如果能够把 秦兵打退,把邯郸解围,那都要算是你的恩德。你是把 邯郸的人救了,把赵国的人救了,并且把天下的人都救 了。 如姬 要是那样,那是公子无忌的功劳。 魏太妃 不,如果没有你,连无忌自己都不能够保呢。 你想,你怎么能够死得?
16.剧本中多次提到的“虎符”是(D ) A.国家之重器 B.权力的象征 C.祛邪之珍宝 D.调兵的信物
.
28
.
19
《三块钱国币》——诙谐的幽默,蕴 含着轻松和机智,能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
笑。
•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模仿吴太太语调理论, 好像是抱怨成众,实际上是对吴太太的嘲讽, 充满机智和诙谐。
• 大词小用——“进攻”、“被迫抗战”、“巨 大赔款”等;使冲突更加形象,凸显人物形象。
三块钱国币ppt19
各抒己见
如果面对吴太太,你选择?请说明理由:
A:做杨长雄 B:做成众 C:有自己的做法
吴太太:
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诈是 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可见,按常理,吴 太太作为一个外省人,本应受本省人的欺诈自己 也有寄人篱下之感,可是吴太太恰恰相反,她破 了例。从后面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尖酸刻薄,出 言不逊,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在与大学生 的三次交锋中,她总是主动进攻,大学生则是被 迫抗战。特别是当她听到大学生说她是“泼妇” 时,不依不饶,争吵、漫骂,一逼、再逼、三逼, 直到大学生忍无可忍,打碎花瓶,掏出国币,她 才一时语塞。这是一个自私、吝啬、毫无同情心、 胡搅蛮缠的有钱阶层的典型。
《三块钱国币》——诙谐的幽默,蕴含着轻松和机智, 能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笑。
新颖的名词——“高级的穷人”等,机智幽默 。
《三块钱国币》与《茶馆》语言特色之比较
《三块钱国币》的幽默是诙谐的幽默,蕴含着轻松和 机智。例如杨长雄先是发牢骚,通过对比发泄不满, 对比中见幽默。接着又模仿吴太太一上场时说话的语 调,好像是抱怨,实际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 和诙谐,能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笑。 《茶馆》中的幽默是含泪的幽默,蕴含着严肃和悲哀。 像唐铁嘴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让人误以为他已 经去掉了不良嗜好。正当王利发感到惊讶时,他出人 意料地紧跟着说:“我改抽‘白面儿’啦。” 听到 这里,观众一定会哄然大笑。而他接下来的夸耀,虽 然听起来更加滑稽可笑,但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悲哀: 明明是帝国主义侵略,自己受了毒害,他却偏偏拿来 作为炫耀的资本,实是无知、无耻,他的奴性就不言 而喻了。
丁 西 林
三 块 钱 国 币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情? 理?
不甚赞成 是啦吗
三块钱国币 PPT课件 18 人教版
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
之间、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矛 盾冲突,着力描写了他们之间的 几次交锋?交锋争论的焦点是什 么?
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 间、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矛盾冲 突,着力描写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 第一次,争论的焦点是李嫂该不该 赔花瓶; 第二次,焦点是该不该 典押李嫂的铺盖 ;第三次,是由 大学生骂女主人是“一个无耻的泼 妇”引起。
•
9、永远不要逃避问题,因为时间不会给弱者任何回报。
•
10、评价一个人对你的好坏,有钱的看他愿不愿对你花时间,没钱的愿不愿意为你花钱。
•
11、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
•
12、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
•
13、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会犯错。
•
14、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别人得不到的收获。
他们每个人等于付给了老板10元 10+10+10=30 老板退给服务员5元那么 老板=25元 服务员=5元 服务员藏起来了钱 所以 服务员=2元 老板=25元 顾客分得=3元 所以 顾客+老板+服务员=30元
谢谢大家
•
1、再长的路一步一步得走也能走到终点,再近的距离不迈开第一步永远也不会到达。
•
4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
43、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
44、仁慈是一种聋子能听到、哑巴能了解的语言。
•
4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
46、在浩瀚的宇宙里,每天都只是一瞬,活在今天,忘掉昨天。
•
47、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
48、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三块钱国币ppt6
分析提示:可见,按常理,吴太太 作为一个外省人,本应受本省人的欺侮, 自己也有寄人篱下之感,可是吴太太恰 恰相反,她破了例。从后面的情节中可 以看出,她尖酸刻薄,出言不逊,得理 不让人,无理搅三分。
2.吴太太经典语言赏析
(1)穷人,穷人,这个年头,哪一个不 穷呃,哪一个不是穷人呃?白米卖到六十 块钱一担,猪肉一块五毛钱一斤,三毛钱 一棵白菜,一毛钱一盒洋火。从来没有听 说过。穷人,穷人,是的,做娘姨的是穷 人,做主人的个个是发财的吗?
(三)精读欣赏矛盾冲突的最后一个回合, 进一步认识“吴太太”和“杨长雄”。
当吴听到杨说她是“泼妇”,便不依 不饶,对杨一逼、再逼、三逼,争吵,谩 骂,而杨则一忍、再忍,最后是“面白手 颤,忍无可忍”,“将花瓶拼命地往地上 一掷”。 “理屈词穷,闭紧了嘴唇,握 紧了拳头” , “摸出了三张纸币,送 上”;而伶牙俐齿的女主人,只是“抢了 纸币,握在手里,捏成纸团,鼓着眼,看 着对方”。
三、阅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 成众找杨长雄下棋。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铺盖 该不该押,杨与吴正面交锋。
高潮:第三次交锋,杨长雄忍无可忍, 打碎吴太太的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太太 三块钱国币。
四、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一)认识“吴太太”
1.简析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 省人的欺侮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 外”。
这一回合,通过人物的语言及动作、 表情,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使人感 受到吴太太是一个尖酸刻薄,胡搅蛮缠, 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的人。而杨长 雄则是一个仗义执言的人。表现了大学 生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女 主人吴太太的自私和狡辩。
五、戏剧结构及艺术效果
三次交锋。第一次争论的焦点是李
《三块钱国币》教案教案(精选4篇)
《三块钱国币》教案教案(精选4篇)《三块钱国币》教案教案(精选4篇)《三块钱国币》教案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弄清矛盾冲突的开端、发展和结局。
二、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体会作者出人意料的安排剧本结构的佳妙处。
四、品味剧本幽默的语言风格,继续培养学生比较评价的能力。
教学设想根据本单元的特点,教学法中,可采用突破法,即举一反三法,是指以选取单元中最典范,最能完整地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一二篇课文为范例,教师重点进行研讨,然后指导学生在突破的基础上,模仿教师的方法自学其他课文,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又掌握到方法,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因此,学习本课,在前两篇教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潜能,利用这个剧本给他们一次大胆尝试和实践的机会。
在教师有机的指导下,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鉴赏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并能写出有条理的鉴赏文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方案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表演剧本,整体感知,了解剧情及冲突。
教学过程一、表演剧本、整体感知在课下编排和表演剧本的基础上,把精彩片断引入课堂,让学生具体感知戏剧人物形象,领略戏剧艺术的魅力,进入自学情境。
二、电脑提供如下背景材料1.丁西林(1893—1974)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苏泰兴人。
191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读理科,其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
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业余从事剧本创作。
作品以喜剧为主,著有《一只马蜂》《北京的空气》《三块钱国币》等。
他的剧作,构思巧妙,含蓄幽默,妙趣横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郡副部长等职。
2.丁西林的喜剧风格丁西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喜剧作家,尤以独幕喜剧见长。
留学英国期间曾受英国近代喜剧影响,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现喜剧因素,通过揭示生活的情趣,制造悬念,组织戏剧冲突,把看来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2.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主题,认识诚信的重要性。
4. 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梗概:《三块钱国币》讲述了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
主人公小学生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摔倒,的钱包掉落在地。
小学生捡起钱包,里面有三块钱国币。
他决定将钱包交给警察叔叔。
在等待警察的过程中,小学生忍受着饥饿和寒冷,最终将钱包归还给失主。
失主感激不已,以三块钱国币作为回报。
2. 教学重点:通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诚信的重要性。
3.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小学生在等待失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耐心和坚持。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诚信的认识和体会。
3.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朗读故事,提高朗读能力,感受故事的魅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 情境体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等待失主过程中的心情。
4.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主题,认识诚信的重要性。
5. 朗读展示:挑选学生进行朗读,提高朗读能力,感受故事魅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故事情节,编写一个关于诚信的小故事。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诚信的认识和体会。
3. 家长签字:鼓励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共同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2. 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投入、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和诚信观念的运用。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分享观点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完整word版)《三块钱国币》话剧剧本
三块钱国币旁白: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一个旧式的四合院里,这里住着房东吴太太和她的佣人李嫂,以及两个学生租客杨长雄和成众[开幕时,李嫂在擦吴太太的的东西,杨长雄和成众坐在窗外下棋,吴太太在晒太阳。
“啪”,李嫂打破了一只花瓶]吴太太:呀!我的宝贝花瓶!李嫂:(诚惶诚恐)太太,真对不起,我一不小心……吴太太:不小心!不小心就完事了,你赔我的花瓶,三块钱国币。
杨长雄:太太,何必呢?一只花瓶,没必要让她赔。
吴太太:什么没必要?三块钱国币,一分都不能少。
李嫂:我没钱。
吴太太:没钱?让我搜搜(搜李嫂身,找出三毛钱)才三毛钱,剩下的呢?李嫂:太太,我真是穷人。
吴太太: 穷人,穷人,这年头,哪一个不穷呃,哪一个不是穷人呃?白米卖到六十块钱一担,猪肉一块五毛钱一斤,三毛钱一棵白菜,一毛钱一盒洋火,从来没有听说过。
穷人,穷人,是的,做佣人的是穷人,做主人的个个发财吗?这年头,只有军阀,只有奸商,没有良心的人,才会发财呀。
是的,我雇的佣人是一个穷人,我承认,可是我并没有欺负她。
这么贵的伙食,她一个人吃了三个人的饭,我都没有扣她的工钱呃。
(转调)打破了我的东西,不赔!还有旁人帮忙,说不应该赔。
我倒要听听这是什么道理。
吴太太:(走进屋去,一会儿走出,手里拿着另一只花瓶),看,就是和这个一对儿的花瓶。
五年前我花了六块钱买下的。
我因为喜欢它的样子,才特地当宝贝似的带在身边。
用到现在,没有弄破一点。
她却把那一只打个粉碎!你说可恨不可恨。
现在你就是出十块钱一只,也没地方可以买得到。
我要她照原价陪我三块钱,可算是十二分的客气了。
(说着,将宝贝玩赏了一回,顺手放在廊上的一张茶几上。
)成众:老兄,你也太不够意思了!怎么连将军都不说一声!吴太太:……现在的三块钱,值什么?抵不到以前的三毛钱,按理说应该照市价陪我才是。
不过我既说了只要她赔我三块钱,已经说出的话,我不反悔。
可是如果连三块钱都不赔我,那可不行!成众:(并非认真的)唉,老杨,我和你赌一个彩头好不好?这盘棋,如果你赢了,我出三块钱,如果我赢了,你出三块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块钱国币》_模板点击浏览该文件A.课时安排:2001年11月22日共1课时。
No.67B.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本文丰富的情感。
2.思想教育目标:理解文章的内在情感3.能力培养目标:阐释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C.教学重点:散文的欣赏。
D.教学难点: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E.教学方法:阅读课。
F.教具使用:相关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检查背诵《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自读自赏点拨一.节选部分阅读说明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原文七千多字,篇幅较长,课文节选,是不得已而为之。
原文起始部分删节较多,其中有些精彩描写,作者以自已特殊方式感觉世界,常人难以想象,其他文学作品也难以见到。
如果我们预先阅读《读本》上的那一部分节选,再结合课文节选,会更好更全面地理解体会文章。
2.课文虽长,但写得生动流畅,寓意明显,没有费琢磨的字词句和费解的意象、意境,自学时要以通读默读为主,重在体会作者的感情。
3.朗读时要重点朗读、品味精彩警句,领会作者与残疾作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二.关于作者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
七岁时,安妮·沙利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
在沙利文帮助之下,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
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
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
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
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
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
1964年被授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请看海伦、凯勒生平1880年6. 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
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更多地了解作者的生平,其目的在于更清楚地认识海伦·凯勒以盲聋之驱,创造了那么多辉煌的业绩,足以为世人瞩目,为世人景仰,从而更深地体会作者那伟大崇高的精神,而这些坚韧不拔、自我超脱、追求美和崇高的精神,恰恰是我们走向未来需要的精神。
三.理清作者想象中三天的活动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第一天白天:看望麦西夫人,约朋友来家,树林散步,看落日。
夜晚:回忆这一天。
第二天白天: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艺术博物馆。
夜晚:看戏第三天白天:游览纽约城,看日常人的生活和世界。
夜晚:看喜剧。
三天的活动,虽是想象的,却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第一天的活动表现作者对亲情的重视;第二天的活动是对“世界的物质方面”和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的关注;第三天活动表现出对世人生活的关心。
三天的活动,其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对人类生活的全面考察。
既表现内心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达对人类生活的高度赞美,并以自己痛苦经历和美好渴望,劝诫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
四.丰富的想象,朴素的语言。
全文都是想象出来的,活动是虚构的。
全凭触觉感知世界的作者,对活生生的感性世界了解很少,但作者偏是虚构她不能看到或听到的那些场景和事情。
没有丰富的想象是做不到的,没有内心世界的美好善良,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和那些崇高伟大的精神,更是难以做到的。
从想象中,我们更真切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采用白描写法,直白地写自己的内心世界,全篇都是家常话,既与坦诚、真挚的内心活动相适应,又有感染人、鼓舞人的神奇力量,这是独特的朴素美。
五、作业:1.完成《3+X》《质监》;2.完成背诵;3.完成预习;4.下周一晚自习单元检测。
一、课文悟读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凡是高妙的游说,论辩者首先要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求同存异,掌握主动,蓄谋存势,然后再抓住时机,一举攻破对方。
考察烛之武、文种、触龙还有邹忌的游说,虽然各有其风格和特点,但也无不入此规则。
孟子比起这些人来,则更显其圣人之胸襟、高屋建瓴之气势和进退自如之能事。
尤其是在论说的主动权钓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
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弃“齐桓晋文之事”,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要说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引而不发,跃如也”,并逐层推进的启发方式;明知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之人彀,由齐宣王高高在上的问询,到自己承认“吾惛,不能进于是矣”的“围剿”等方法令人叫绝。
短短的篇章,波翻浪卷,风云开合,舒卷自如。
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为了使儒学能够在诸家学说中独领风骚,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君主的采纳,孟子充分表现了他“好辩”的风格、“能言”的特长,游说诸侯,批驳论敌,议论风发,纵横捭阖。
《孟子》一书也具备了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势磅礴、语言生动和技巧娴熟的特点,这不仅使孟子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史、文学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两天看《南方周末》,有报道说美国一位社会心理学博士搞了一项课题研究——如何让人们降低对诱惑的抵制,让游说和劝告更具说服力。
看来,如何使你的言词更具说服力,更容易打动别人,这已经成为当代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严肃对待的研究课题了,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游说的科学”还会随着经济生活的丰富、国际间交往的增多、政治或民族冲突的延续而发扬光大。
二、亮点探究1. 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圣人也会说谎么?探究学习: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
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
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2.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
”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探究学习: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
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3. 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认识?探究学习:“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
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
4.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探究学习: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
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
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5.本文中出现的疑问句比较多,请逐一挑选出来,进行分类总结。
探究学习:本文中出现的疑问句有一般疑问句和反问句。
其中一般疑问句有:“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不识有诸?”“彼恶知之?”“则牛羊何择焉?”“独何与?”“则王以为孰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