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戊戌变法学案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四单元第15课戊戌变法含解析
第15课戊戌变法问题导学1.维新派的主张及实践活动与探究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
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严复《原强》和《天演论》(1)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探究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何特点?材料四(2)结合材料四中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探究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材料五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了下面的总结概括。
“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
《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
光绪诏书要变法,救亡图强改现状。
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3)你能得出哪些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知识信息?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2)从涉及领域看,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3)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的上层,只得到少数官员的支持,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4)从内容上看,没有涉及开国会、定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表明光绪帝变法的初衷不是为了实践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同时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活动与探究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分析: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雷颐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第15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导学案第15课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一、背景1:政治:甲午惨败,_________签订,_________加深,救亡图存为最高呼声2:经济:19世纪末,_________初步发展3:阶级:_________壮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_________产生及发展(1).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70)条件:经济:19世纪60-70民资产生思想:西方近代思想传入阶级:民资资阶产生代表:王韬郑观应冯桂芬等主张: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教---兴办学校; 政治---君主立宪局限性:没形成系统理论,没实践(2).维新思想进步发展(19世纪90)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变法思想基础。
梁启超:倡民权;谭嗣同:冲决网罗;严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二.戊戌变法的过程:1、开始:1895年春——“_________”理论宣传→_________2、发展——创办报刊、学会(1)、概况:报刊——学会——(2)意义:宣扬维新变法,更多人关注政治。
_________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3、高潮——“百日维新”(1898.6.11-9.21)(1)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_________》(2)成立团体:1898.4 康北京保国会;宗旨:_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_______政党性质;意义: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3)标志: 1898.6 .11 “_________”诏书宣布变法(4)内容: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5)结局—失败:1898.9.21戊戌政变慈禧囚帝杀六君子废新法三.评价1.性质:________运动。
2.积极政:一场救亡图存的________运动,具有爱国性。
高中历史选修戊戌变法
高二历史自主探究学案课题:第15课戊戌变法[创设情境]:[学习任务]一、戊戌变法的背景:(一)政治原因:(二)经济和阶级基础:二、戊戌变法的经过三、百日维新的内容和评价:四、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表现:⑴方式:采用的方式。
⑵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把希望寄托于没实权的皇帝身上。
⑶改革没有发动广大群众。
2、客观原因:3、不利的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
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五、评价戊戌变法(一)进步性:1、戊戌变法是。
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是变法的直接目的,具有爱国性;2、戊戌变法是一次运动。
政治上要求建立制度,经济上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性。
3、戊戌变法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二)局限性:由于,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归于失败。
1、(20XX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9)材料一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
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
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请设总理衙门折》(1861年)材料二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
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
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
指拔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
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
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
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
高中历史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1岳麓版选修1
第15课戊戌变法1教学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内容有一定的熟悉度,在必修中都已学过。
然而在选修分册中再来学习它,应使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去理解,以探究这场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教学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4.1.2学时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4.1.3学时难点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展示散文《日落紫禁城》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改?!”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却也带点犹豫······“杀!!”······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历史在这里沉思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文明的落日······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浊泪!悲哀?!抑或是感动?!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学生思考:该散文主要描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历史情感?为什么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师生一起回顾19世纪发生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历史大事,学生得出结论: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是当时的历史潮流。
第15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
户县第二中学2014 —2015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历史导学案第8 周编号3 总编号10 编制聂广收谷亚荣审核张军超使用日期2015.4. 24班级:组名:姓名:包组领导课题第15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重点难点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预习案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经济基础:中国初步发展。
2、阶级基础:中国力量壮大。
3、直接原因:战败,加深。
4、思想基础:兴起二、过程(一)兴起:――维新思潮1、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最大特点:的政治学说同思想相结合最主要著作:<< >>、<< >>2.梁启超的维新思想著作:<<变法通议>> 是唯一的出路(二)序幕:――公车上书1、直接原因:草案电传回北京。
2、主要内容:(1)建议朝廷,,,拒约再战。
为权宜之计。
(2)为长久之计。
3、影响: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
他们冲破了,显示了。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三)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三分报纸、两个组织、一个纲领)1、组织名称创办人地点2、纲领:(四):高潮――百日维新1、背景:(1)直接原因:。
(2)康有为:呈递,提出了,成为;组织,以为宗旨。
2、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3、经过: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
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教育方面军事方面(五)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1)时间:(2)概况:慈禧太后囚禁,制造。
戊戌变法学案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项目
明治维新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
社会背景
发展水平较高
相对薄弱;
发展不充分
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实力强大掌握了政权
力量弱小,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具体措施
大刀阔斧,全面推行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国际环境
①资义时期
②西方侵略(有利的国际环境)
①向过渡阶段
②列强掀起了的狂潮;
两大变局:⑴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次工业革命,进入时代。
⑵政治上:英美等国的建立。
说明:变革,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示范。
②新思想的演进:表一: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影响
地主阶级
抵抗派
地主阶级
洋务派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
表二:见学案40页
③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
⑴原因:维新思想的发展引起了的恐慌与仇恨,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3、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4、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②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③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④是一次资产阶级同封建顽固势力的夺权斗争
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
5、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对布衣改制
C认为改革是惊人的大事D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6、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那一理论的评价
第15课 戊戌变法-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
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和掌握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内容。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重点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2.掌握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和现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分析戊戌变法的重要性和影响。
2.理解戊戌变法中的政治背景和社会条件。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以PPT为主,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
2.讨论研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家庭作业: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后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文章。
五、教学流程1.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相关讲义和案例资料。
2.准备小组讨论问题,并分配学生小组。
2. 课堂教学1. 引入(5分钟)教师用PPT简单介绍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内容,简要分析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和现代化的影响。
2. 讲授(35分钟)教师用PPT和相关讲义对戊戌变法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戊戌变法的总体背景、政治条件、社会条件、变法内容和变法影响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小组讨论(25分钟)教师根据预先准备的问题,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就自己的看法进行汇报。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汇报进行点评和补充说明。
4.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戊戌变法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效果比较好。
在教学中,我强调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下一步,我会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创新,提高课堂的互动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戊戌变法学案
戊戌变法导学案、简述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国际局势:已是大势所趋。
国内局势1、政治:甲午战争清政府的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列强,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共识。
2、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
(根本原因)3、阶级:发展壮大,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1)时间:(2)条件: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冯桂芬(4)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兴办学校(5)认识到单纯依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能让国家富强,主张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它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6)局限性:没有,也没有。
二、维新变法的经过;(一)宣传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
【延伸拓展】①康梁思想最根本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②康梁思想最根本目的——发展资本主义;③维新派的两大目标——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2、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
(1)内容:①要不要。
②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
③要不要改革封建的。
(2)性质: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3)作用: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3、上书皇帝:。
(1)背景: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签订。
(2)时间、人物: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3)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4)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③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15课 戊戌变法学案keyong
戊戌变法预习案(二)三: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阅读教材找出百日维新的标志、时间、内容。
1、标志:2、时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穿越时空,角色换位:假如你是光绪皇帝,你对变法满意吗?为什么?假如你是政府官员, 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假如你是资产阶级,你对变法满意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农民,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结合变法的内容,你如何评价变法的内容?阅读教材,思考:戊戌变法的结果如何?标志?原因?结果:标志:原因(提示:从力量对比、维新人士的自存在的问题)从戊戌变法的结果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教训?思考:自鸦片战争以来,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曾做了哪些些探索?结果如何?中国的出路到底在何方?阅读教材,思考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有哪些?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负责起草变法的诏令。
材料二光绪帝还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令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
材料三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官职名称)怀塔书,许应揆和四个待郎全部革职,同时提升因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礼部压制打击的王照,以示激励。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将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逐条列出。
(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材料二中光绪帝令各省“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你认为光绪帝颁布的这些“新政诏书”有何积极意义?(3)材料中,光绪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行变法,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使变法顺利进行,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原因。
2、材料一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枪、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退;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拙,兵制陈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一)
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一)第一课时戊戌变法——酝酿中的变革【内容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本课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本课难点】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下面这段文字: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指导学生观看课件:图片一:《马关条约》图;图片二:《时局图》;图片三:谭嗣同的《有感一章》诗句;图片四: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状况。
总结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1.国际背景: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我国要生存发展也必须要顺应这股潮流;2 .国内背景: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急需变革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4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5 .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的建立学生结合课文和所学内容填下表:探究1: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维新变法的先师?㈠借助孔子:⑴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背离传统可能一事无成;⑵根据国情采取的一种策略,以减少变革阻力;⑶说明维新派的保守、软弱,没有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
戊戌变法 教案(精选5篇)
戊戌变法教案(精选5篇)戊戌变法教案篇1教学目标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同学熟悉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育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通过引导同学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育同学综合分析问题的力量,逐步把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大事的力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问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转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
培育同学关怀时政,关怀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育同学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缘由教学思想:本课涉及的理论学问较多,特殊是重点、难点部分,学校同学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老师要把叙述、体温、争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细心设问,引导同学参加教学过程,敬重同学,培育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怀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同学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然后老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进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老师设问,引导同学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生:改革旧制部分(同学可能会回答详细内容)师:对。
这样变法必定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缘由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生:人民、当官的。
戊戌变法(学案)
戊戌变法(学案)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主⼲知识梳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与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
2、侵华国家增加:⽇本、德国等。
3、侵略⽅式发⽣变化:(1)经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政治⽅⾯:掀起⽠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分享侵略权益;●影响:列强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原因:(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中国⾃然经济进⼀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的限制。
(3)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1、早期改良(维新)思潮(19世纪70年代)(1)原因:[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根本原因、经济基础);[2]民族资产阶级的产⽣(阶级基础); [3]西⽅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思想基础)。
(2)代表⼈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3)主张:[1]向西⽅学习,变法图强; [2]经济⽅⾯: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商战”; [3]政治⽅⾯:设议院,实⾏君主⽴宪;(4)评价:●进步:[1]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阶级属性);[2]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准备了条件。
●局限:[1]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不成熟); [2]没有付诸实践。
2、19世纪90年代维新派(1)维新思想发展的原因:[1]早期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根本原因);[3]民族资产阶级⼒量壮⼤并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4]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
(2)代表⼈物及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有为[5]1895年,成⽴强学会(北京):中国第⼀个资产阶级政治团体。
●梁启超[1]1895年与康有为共同领导“公车上书”;[2]1896年在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上海)。
●谭嗣同[1]发表《仁学》,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宪; [2]协助创办并主持时务学堂。
戊戌变法教案
第15课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的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认识其大背景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并注意与其他改革比较。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改革的必然性;通过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发表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
在此过程中,学会使用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答案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改革的必然性;通过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发表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
在此过程中,学会使用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答案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
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2、维新派的主张及其特点难点:1、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2、评价戊戌变法的成败得失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挽救这场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那就是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1.社会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激发。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康梁维新思潮。
展开论战,挑战顽固派: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
实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戊戌变法【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曲折性,需要有勇气和牺牲精神。
【学习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链接】必修一15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问题探究】第一课时1.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谈谈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2、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潮,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戊戌变法前影响最大的一位维新人士,是中国主张君主立宪的第一人,提出著名的“商战”观点)等。
他们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他们的维新宣传为康、梁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挺身而出,四处奔走,呼吁通过变法来谋求国家的富强,挽救民族危亡。
他们联合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有识之士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联系必修三的知识,填下列表格,了解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的思想,并比较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同早期维新思想的不同。
早期维新思想代表:王韬、郑观应(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②主张:(经)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政)建立君主立宪制;(文)提倡西学、兴办学校。
③认识:认识到单纯依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能让国家富强,主张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于实践。
3.维新派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宣传维新思想?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公车上书(康有为联络1300多名举人给光绪帝上书的重大行动——“公书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维新派的施政纲领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中外纪闻》与《时务报》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和保国会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①②③①要不要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通过这些活动,启发了民智、组织了力量、制造了舆论,使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第二课时4.阅读课本108页百日维新的内容,分析它所起的作用和局限性,并谈谈百日新政的特点。
详见教参265页百日维新的特点:(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5.戊戌变法最终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1)失败标志:戊戌政变慈禧太后训斥光绪帝---光绪帝授密谕---谭嗣同请求袁世凯起兵勤王----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慈禧太后“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袁世凯将密谕暴光---屠杀戊戌六君子----取消新政----百日维新失败(2)失败原因分析:根本原因:①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②旧势力的力量强大(悬殊的力量对比是根本原因)重要原因:③脱离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④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⑤变法手段单一: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⑥存在幻想依赖:对帝国主义的幻想;依赖的皇帝没有实权等等。
⑦改革范围过大,全面铺开,操之过急,树敌太多。
⑧改革不彻底,目标不明确。
放弃核心资产阶级政治主张,除旧不得力,将旧体制的积弊吸纳到新政中.⑨客观环境:列强侵略严重束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第三课时6.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在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试分析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处于近代化早期阶段,戊戌变法是继之而起,更臻完善的第二阶段。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1901年清政府有推行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军事:政变对新政中的军事改革并未波及,而为了清王朝的统治,更加强调军队的近代化,军事工业得到扩大和发展。
③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激发了爱国思想的民族意识,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④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要求“商战”以抵抗列强的经济侵略。
清末掀起了抵制美货和收回利权运动,五四运动又发起抵制日货和罢市。
这些都是从维新道路上发展壮大而来,在近代化进程中前进。
⑤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出版印刷业获得长足进步,认知空间扩大。
⑥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一位文学家这样评价道:“六君子就义的却给与社会很大影响,尤其是一般青年知识分子,因那一回政变的刺激,从桎梏麻醉中觉醒过来,中国的革命也就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我们常提及的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古代不必多说,就近代而言,六君子之死就是中国精神的表现。
”1、康梁变法的首要目的是A 发展资本主义B 改革封建专制制度C 救亡图存D 资产阶级参与政权2、以下著作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A 《新学伪经考》B 《孔子改制考》C 《变法通义》D 《资政新篇》3、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D.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4、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共同主张是①创办新式学堂②鼓励建厂开矿③实行君主立宪④建设海军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5、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成为运动的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维新派得到光绪帝的支持6、(08,宁夏高考,41、15分)材料一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
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
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
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
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
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
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
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
“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6分)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9分)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