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报告材料

合集下载

2 地震构造解释

2 地震构造解释

四、构造图的绘制
(一)地震构造图概述
(二)等to
(三)由等to图空校作真深度构造图
(一)地震构造图概述
1) 2) a.以时间等值线表示的等to构造图,一般称之为等 to图。b. •真深度构造图:由等to图空校而来,用于地层倾
•法线深度构造图:用叠加剖面做等to图,按均匀 •视铅垂深度构造图,偏移剖面上作等to图,再用 平均速度换算成深度图,当地层倾角较小时才可
(4)同相轴产状、形态、变化、分叉、合并、 扭曲、强相位转换,小断层 (5)绕射波、断面波
7)断面确定:
(1)断点连线,地层主体的振幅是断点处 振幅的一半(半幅点),上升盘半幅点可 (2) (3)绕射波顶点连线
(4)注意断面倾角随测线方向的变化,断 层数目,规模、倾向、断开层位在平行 测线之间的 一致性和渐变性。
5.制作断裂系统图:
断点平面组合
6.勾绘等值线:
•剖面与平面上的构造高点,幅度、形态基本一致。 • •正负向构造、无断层时应相间出现,构造轴线应大 • 等值线反映的断层两侧的的落差与剖面线上应一 致. • • 背斜构造断开后、与上升盘值相同的下降盘等值 线范围要比上升盘小。
等时线圆心坐标
半径
1
β、Vo由地震测井资料绘图确定,先求Vo,
再求 制作
V0 t 0 R0 sh 2
V ( Z ) V0 Z
V0 t 0 Z 0 (ch 1) x0 0 2 1
Z 0 t0

R0 t 0
(二)利用偏移时间剖面绘制深度剖
对于垂直走向的地震剖面而言,直接用 换算,将时间剖面换算成深度剖面 图。
1. 2. 3. 4.静效不当出现的反扣:地表高处反射层位变低, 5.地表水平,代速带厚度静较不当,在薄低速带处

玉树地震震害特点和破坏规律报告

玉树地震震害特点和破坏规律报告

玉树地震震害特点和破坏规律报告摘要:本文根据收集的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现场调查资料,结合课本与地震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面的分析了地震成因和总结玉树地震的震害特点及其破坏规律,并归纳了此次防震减灾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玉树地震震害特点破坏规律前言:2010年4月14日07:49,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96.6°E、33.2°N)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14km。

宏观震中位于玉树县结古镇隆洪达附近(96.85°E、33.06°N)。

玉树地震是青海省近20年以来破坏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也是继汶川8.0级地震后,国内发生的破坏最为严重的地震。

玉树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地震受灾面积达26 500 km ,受灾人口20万余人。

居民住房大量倒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毁,部分公路沉陷、桥梁坍塌,供电、供水、通信设施遭受破坏。

玉树藏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结古镇处在极灾区,地震烈度达Ⅸ度,90% 以上的房屋严重破坏甚至毁坏,人员伤亡也主要集中在玉树县结古镇。

农牧业生产设施受损,牲畜大量死亡,商贸、旅游、金融、加工企业损失严重。

山体滑坡崩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加深对地震震害特点的认识和防震减灾经验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一、震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成因从全球板块运动来说,玉树地震发生在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挤入形成的喜马拉雅碰撞带以北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在这种挤压的挟持下缩短,同时内部的块体沿一些重要的块体边界断裂带发生侧向滑移,造成青藏高原主体向东移动,并在青藏高原内部和块体边缘形成不同规模的走滑断裂系和挤出块体。

从我国地质构造来说,玉树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的中南部。

近期,块体的西部附近发生过1996年喀喇昆仑7.1、1997年玛尼7.9级地震和2008年于田7.3级地震,中西部发生过2001年昆仑山口西8.1地震,块体的东缘发生过2008年汶川8.0地震。

汶川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

汶川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

初步研究及考察成果(一)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陈运泰许力生张勇杜海林冯万鹏刘超李春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北京 100081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北京时间),在四川省的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陈运泰院士的研究组迅速开展地震资料的分析工作,通过多种分析手段获得了这次地震及两个强余震的震源参数。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注:时间仓促,行文粗糙,纰漏难免,敬请谅解。

一、震源机制1、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主震震源机制从全球长周期台站挑选了如图1左图所示的18个台站的垂直向波形资料通过矩张量反演得到的这次主震震的矩张量解及其最佳双力偶解如图1右图所示。

使用的资料采样率为1sps,资料的频率范围为0.005~0.02Hz。

结果表明,这次地震是一次以拟冲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地震。

断层向西北方向倾斜,走向为229°。

这次地震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4.4 ×1021 Nm,震级为Mw8.3。

其它参数见表1、2和3。

观测地震图和合成地震图的比较如图2所示。

N S EW图 1 长周期台站分布(左);矩张量解及其震源机制解(右)图 2 观测地震图与合成地震图的比较。

上面的波形为观测地震图,下面的波形为合成地震图。

表1 2008年5月12日汶川主震震源参数Date yyyy-mm-ddTimehh:mm:ssLatitude/°NLongitude/°EDepth/kmMagnitude Sources表2 2008年5月12日汶川主震矩张量解(10e21 Nm )No 11M 12M 13M 22M 23M 33M DCM exp M CLVD MSource 1 2.53 2.53 -0.22 -1.18-1.10 5.13 4.04 2.15 0.70IGP-CEA表3 2008年5月12日汶川主震最佳双力偶解Plane IPlane IIT-axisB-axisP-axisStri ke/°Di p/°Rak e/°Strike/°Di p/°Rak e/°Az m /°Pl g /°Az m /°Pl g /°Az m /°Pl g /°Source229 43 123 7 55 63 222 67 23 22 116 7 IGP-CEA2、2008年5月12日20点强余震震源机制从全球宽频带台站挑选了如图3左图所示的12个台站的垂直向波形资料、通过矩张量反演得到的这次强余震的矩张量解及其最佳双力偶解如图3右图所示。

地震资料二维解释

地震资料二维解释

C、结合构造,分析断层 切割关系, 研究断层对构造的控制
作用;利用构造运动的期次确定断层的切割关系。
一般情况下新断层切割老断层。
二维解释
D 、断层的级别: 结合地质、构造发育史定断层的级别;
主要根据地震剖面上断距,两侧对置的层位,波阻特征等。
一级断层:控制盆地的沉积,断到基底。盆地可研究生油层系、 资源量。 二级断层:控制构造带。构造带可以研究生储盖、生油构造。
二维解释
如上图所示: 当资料不清时,断层掉向不清,断层面的方向不同, 高垒和地堑不同的结果。断层至关重要。
二维解释
断层解释
A、定准断点 :根据波阻错断,水平剖面上有绕射波和断面波。 B、平面组合 :考虑断层的空间延伸关系,平面上可以连接, 但平面上不一定能过去;所以要多次反复平面 剖面对比。
模型验证 、多种信息综合研究等方面。
二维解释
(一)、准备工作 1 、野外, 了解野外工作方法、施工因素、井深、药量、基准面、 排列长度、组合个数…。(涉及到处理方法、解释精度) 2 、处理,了解处理的主要流程及处理效果。保幅、修饰和去噪手
段。
3 、钻井,收集钻井资料及钻井报告。
4 、地质,收集已有的邻区的地质、地震资料及成果报告。
二维解释
2、闭合差校正 二维资料普遍存在闭合差,因此除了上述各种之
外,还要作闭合差校正。 这一步是在做好相位、频率、振幅一致性处 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闭合差校正的关键是选好基准面 (或参考层),多次反复计算和 修改校正量。 在一般解释系统上都有闭合差校正的功能,所选择的基 准面断层越少越好,越靠近目的层越好;所以这是一个边解释边进行 闭合差校正的交互迭带过程。
另外,还要了解目的层埋深、岩性、储集性,明确生储盖组合及 凹陷的构造格局、储层分布状况。如塔里木东河砂岩,岩性变化、 尖灭,华北地区找沙河街组的沙1、沙2、沙3段,小断块等。

地震勘探方法实验报告(3篇)

地震勘探方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震勘探过程,验证地震勘探方法的原理和效果,了解不同地震勘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为今后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验背景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目前,地震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地震测井等。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设备(1)地震波源:模拟地震波发生器,产生频率、振幅可调的地震波。

(2)检波器:模拟地震波接收器,用于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3)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地震波信号,并进行实时处理。

(4)数据处理软件:用于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实验步骤(1)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地震波源频率、振幅、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参数。

(2)激发地震波:启动地震波源,产生模拟地震波。

(3)采集地震数据:将检波器放置在地表,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4)数据记录:将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实时处理。

(5)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去噪、偏移、解释等处理,分析地下地质结构。

3. 实验结果(1)反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剖面,可以识别出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2)折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路径,可以确定地下介质的波速和密度。

(3)地震测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不同层位的传播特性,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四、实验分析1. 反射波法: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技术成熟,应用广泛。

(2)可以识别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3)数据处理方法较为简单。

2. 折射波法:折射波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缺点:(1)适用范围有限,要求下层波速大于上层波速。

(2)数据处理方法较为复杂。

3. 地震测井:地震测井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建筑崩塌地震实验报告(3篇)

建筑崩塌地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模拟地震条件下建筑物的破坏情况,分析不同结构类型、材料性能和基础条件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影响,为地震灾区建筑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二、实验背景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建筑物在地震中容易发生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研究地震条件下建筑物的破坏机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 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钢筋:HRB400- 木板:厚度为20mm- 沙子:粒径为0.5-1.0mm2. 实验设备:- 地震模拟台- 力学测试系统- 激光测距仪- 摄像机- 水平仪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共设计了四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模型,分别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砖混结构。

每种结构类型分别设置不同材料性能和基础条件,共计16个实验模型。

2. 实验步骤:(1)制作实验模型:按照设计要求,制作四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模型,确保各模型尺寸、材料性能和基础条件一致。

(2)安装地震模拟台:将实验模型放置于地震模拟台上,确保模型稳定。

(3)设置地震波:根据实验要求,设置不同地震波参数,如震级、持续时间、频谱等。

(4)进行地震模拟实验:启动地震模拟台,模拟地震条件下建筑物的破坏情况。

(5)记录实验数据:使用力学测试系统、激光测距仪和摄像机等设备,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如加速度、位移、裂缝宽度等。

(6)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不同结构类型、材料性能和基础条件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结构类型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影响:(1)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但存在柱梁节点破坏的风险。

(2)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但存在墙体开裂、脱落等风险。

(3)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优点,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存在节点和墙体破坏的风险。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学号:序号:学院:一、实验目的:●加强对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地测井数据加载方式;●熟悉地震资料解释的流程和方法;●熟悉同相轴的追踪和断层的识别;●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成果,掌握地质分析的基本内容。

二、工区概况:该油田所在的区域属典型的内陆性气候;油田所处地表为戈壁滩,地面海拔在290~460m之间,地势相对平坦,总的地势为北高南低的斜坡。

红南9块构造位于红南2号构造西边,整体为一个被近南北走向和近东西走向的两组断层切割所成的低幅度断块圈闭群。

控制红南9块复杂断块构造的是一组近南北走向的四条正断层;断层断面倾角较大,近似直立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又是控制构造演化形成的主力断层。

研究区沉积盖层主要由上侏罗统喀拉扎组及白垩系三十里大墩组、胜金口组、连木沁组四套地层组成,最大沉积厚度达1466m;地面露头与钻井资料揭示,喀拉扎组、三十里大墩组储集层丰富,为凹陷的油气资源和成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的目的层段为属于下白垩统的三十里大墩。

三、Discovery资料解释操作步骤:1.建立工区:启动GeoGraphix Discovery:在桌面上点击GeoGraphixDiscovery图标或选开始 >> 所有程序>> GeoGraphix >> Discovery >> ProjectExplorer. 打开 ProjectExplorer窗口。

如果是第一次启动ProjectExplorer,只有实例工区列出。

输入工区名、确定工区位置:2.地震数据加载:导入井头信息:导入分层数据:用Prizm导入测井曲线:(调整单位、上下限)打开SeisVision:填写侧线起始位置:工区概况:在工区中加载井头和分层数据:对hn9-21井位南北走向侧线进行合成地震记录操作: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到对比识别合成地震记录:5.对比解释:在本实验中,通过横纵测线上对地层的标识之间进行对比,来确定地质构造,进行地质解释。

地震实验报告

地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熟悉UNIX基础知识;加强对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地震数据、测井数据加载方式;熟悉地震资料解释的流程和方法和掌握地球物理资料的常规解释方法;熟悉同相轴的追踪和断层的识别;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成果。

二.实验内容1.UNIX基础知识与工区建立;2.地震数据加载;3.测井资料加载;4.层位标定与追踪对比;5.解释成图;6.编写解释报告。

三.操作过程及步骤首先,进入Geoframe ,在上面的图标中打开Geoframe 4.0.3选Geoframe 打开该系统。

1.建立一个新工区1、在Project Manager中选Project Management 选Create a new project ,在Create a new project中输入工区名(名字不能以数字开头),密码(密码与工区名一致),验正密码,OK。

在storage setting中点OK。

系统问是否做地震工程延展(Create charisma project extension)选NO,→OK。

2、Edit project parameter中unit/coordinate:①display→set unit→选Metric→OK,set projectont→create出现Create Coordinate System对话框在其中的Projection中选UTM Coordinate system。

Hemisphere选项选Northern Tg。

UTM zone number写50→OK。

②Storage set unit→选Metric→OK,set projection→create,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UTM Coordinate system.选中Hemisphere 中的Northern Tg. UTM zone number 写50→OK。

2.3D地震数据加载1、应用管理对话框中(Application manager)选中用鼠标1键单击seismic 出现seismic对话框,在该目录中用鼠标1键双击IESX(多探测地震综合解释)。

地震的小实验报告(3篇)

地震的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了解地震产生的原因,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并学会使用地震模拟仪器进行地震模拟实验。

二、实验原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的结果,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会受到介质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的影响。

本次实验利用地震模拟仪器模拟地震波的传播过程,通过观察地震波在模拟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振幅等参数,分析地震波传播的特点。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地震模拟仪器:包括地震波发射器、地震波接收器、地震波传播介质(如沙子、泥土等)、地震波传播路径、计时器等。

2. 实验材料:沙子、泥土、水、塑料薄膜、小木棒、尺子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沙子、泥土、水、塑料薄膜等材料准备好。

2. 设置实验场地:在实验场地铺设塑料薄膜,将沙子、泥土、水等材料均匀铺在薄膜上,形成地震波传播介质。

3. 设置地震波发射器:将地震波发射器放置在实验场地的一端,确保其稳定。

4. 设置地震波接收器:在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另一端设置地震波接收器,确保其稳定。

5. 进行实验:启动地震波发射器,观察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情况,记录地震波的振幅、传播速度等参数。

6. 改变介质:分别使用沙子、泥土、水等不同介质进行实验,观察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7. 分析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振幅等参数,总结地震波传播的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1)沙子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为1.5m/s,振幅为0.5cm。

(2)泥土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为1.2m/s,振幅为0.4cm。

(3)水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为1.0m/s,振幅为0.3cm。

2. 实验分析(1)地震波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沙子、泥土、水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依次降低,这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2)地震波传播振幅与介质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沙子、泥土、水等介质中的振幅依次降低,这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一、前言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是地球物理,应用物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本次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求为:
1.初步学习、认识与熟悉Discovery软件;
2.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地震工区的建立;
3.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地震资料的加载;
4.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
5.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地震剖面的解释对比工作;
6. 初步学会绘制等t0构造图;
7. 初步学会进行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8. 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二)实验内容
为了加强对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本实验中,利用Discovery软件,首先建立工区进行地震数据、测井数据的加载和显示,然后进行层位标定、同相轴追踪和断层识别,并绘制出等t0构造图。

(三)实验的主要流程:
1.建立工区→
2.加载测井数据→3导入分层数据→4.加载地震数据→5.建立地震解释工区→6. 导入和井坐标→7.制作单井的人
工合成地震记录→8.标定目的层位→9.追踪、解释目的层位→10.生成工区解释后的图→11.绘制工区目的层等t0构造图
(四)实验成果
1测井曲线图
2.工区平面图
2.sea908井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3.追踪、解释目的层位(即sy_t层)
4等时间图
5深度构造图。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物探0901**:***学号:************日期:6月18-6月29指导老师:李磊老师简介本次课程设计用了两周时间完成,从十七周周一开始到十八周周五结束,课程设计的地点是校本部第一实验楼地震勘探处理解释分室,有李磊李老师带领指导完成。

此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地震相解释。

其中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使用的资料是华北油田某部分经偏移处理后的三维数据体,其内容主要包括在剖面上断层的识别,在平面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组合,在inline和crossline方向进行地层对比追踪,最后由解释的断层和层位做等T0构造图。

地震相解释使用的资料是海相水道偏移处理后的三维数据体,主要内容是在剖面上识别水道的形状,在平面上识别水道的空间展布情况,还要学会利用剖面上的地震反射构型、地震反射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做出平面地震相图。

本次课程设计应用的软件是兰德马克开发的Geographix Discovery,由于软件比较复杂,在软件的安装、建工区、数据加载、成图的方面,李磊老师给了极大帮助。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剖面上识别断层、在平面上组合断层、学会制作等T0 构造图、学会在剖面上识别典型地震相以及利用剖面资料做出平面图。

另外,在做出构造图、地震相平面图后要尝试推断其地质成因及演化过程,进一步推断有利储油构造区及预探井位。

第一部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一、本部分目的首先学会利用Discovery软件的安装、建立工区、三维数据加载、剖面显示地震记录。

另外,要学会利用Discovery 的Horizon模块进行层位对比追踪,利用Fault模块进行断层解释,以及学会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最后学会利用解释的层位和断层做出等时构造图。

在作出构造图后,要结合剖面图会分析其石油地质意义,分析盆地内生储盖组合,推断有利储油区,学会设置最有利的预探井位。

地震资料解释 实习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 实习报告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2010级本科生地震资料解释实习报告目录一.实习工具1.Unix系统简介2.GeoFrame软件介绍二.实习流程三.实习内容四.实习过程五.心得体会一.实习工具Unix系统简介UNIX ,是一个强大的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支持多种处理器架构,按照操作系统的分类,属于分时操作系统,最早由KenThompson、DennisRitchie和DouglasMcIlroy于1969年在AT&T的贝尔实验室开发。

UNIX的特性:UNIX系统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的分时操作系统。

UNIX 的系统结构可分为两部分:操作系统内核(由文件子系统和进程控制子系统构成,最贴近硬件),系统的外壳(贴近用户)。

外壳由Shell 解释程序,支持程序设计的各种语言,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实用程序和系统调用接口等组成。

UNIX系统大部分是由C语言编写的,这使得系统易读,易修改,易移植。

UNIX提供了丰富的,精心挑选的系统调用,整个系统的实现十分紧凑,简洁。

UNIX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可编程的Shell语言(外壳语言)作为用户界面具有简洁,高效的特点。

UNIX系统采用树状目录结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可维护性。

UNIX系统采用进程对换(Swapping)的内存管理机制和请求调页的存储方式,实现了虚拟内存管理,大大提高了内存的使用效率。

UNIX系统提供多种通信机制,如:管道通信,软中断通信,消息通信,共享存储器通信,信号灯通信。

GeoFrame软件介绍GeoFrame 4.0系统是schlumber 公司针对解决测井、地震、油藏、地质以及综合研究等问题开发的较为完整的集成软件。

如图所示,本软件共划分井眼地质(geolog )岩石物理(petrophysics)、油藏描述(reservoir)、地震(seismic)、可视化地震(visualization)和工具(utility)等六个部分。

系统管理配备3个基本管理工具:项目管理工具(project mandge)、工作流程管理器(process manage)及数据管理器(data manage)。

地震资料解释实习报告(SMT软件学习)

地震资料解释实习报告(SMT软件学习)

本科生实习报告实验类型生产实习题目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实习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学生姓名00000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唐湘蓉、吴朝容、李晶、林凯、李勇、林春实习地点成都理工大学实验成绩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一、实习目的进行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实习的目的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通过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实习可以让我们学会SMT软件的基本操作步骤,能够对数据进行基本处理;其次,通过解释过程中的处理方法结合得到的结果,我们可以更加形象的理解每个处理过程的含义;最后,结合所学的专业课知识与SMT软件的处理解释,对地震资料解释的内在含义有更深入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二、实习要求及安排地震资料解释实习主要是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SMT软件的基本使用,完成某实际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主要完成地震、井等数据的显示和分析、合成地震记录制作过程和成果展示、层位和断层解释、网格计算和生成等值线,以及完成属性提取及分析)。

本次实习为期四天,全程由唐湘蓉、李晶、李勇、吴朝容、林凯、林春等六位老师指导,实习地点安排在东区教室,主要是在这四天对SMT软件的基本操作步骤熟悉,能够进行基本的资料解释。

三、实习内容1、建立新项目a.当完成SMT软件安装之后在解释系统主窗口,选择“Create New Project”;选择建立项目的路径201405060126 meijie并键入工区名称;图3-1-1 工区建立图示b.接着选择管理井数据的数据库类型,选择MS Access 2003,点击ok然后开始进行工区的新建,下图的对话框为“Project Options”即工区选项,选择XY 坐标、深度及注释的单位(米制或英制),并填如工区海拔和工区底图上网格增量(一般为200 英尺或60 米,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这将影响到底图上层位和断层的显示),点击<确定>;图3-1-2 工区建立的属性选择图示c.当完成工区的项目新建后便可得到新建工区,如下图。

抗震性能鉴定报告模板

抗震性能鉴定报告模板

抗震性能鉴定报告模板
1. 背景介绍
抗震性能鉴定报告是针对建筑物在地震发生后的抗震能力进行评估和判定的重要文件。

具体内容包括对建筑物结构、材料等抗震性能相关指标的检测和评估。

2. 鉴定对象
本报告对位于XX市XX区XX街XX号的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鉴定。

3. 鉴定方法
采用XX标准/规范对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 对建筑结构进行材料分析和构造特征考察; - 通过地震模拟分析,评估建筑物在不同强度地震下的抗震性能; - 对抗震设备和抗震支撑结构进行检测和评估; - 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等级评定。

4. 鉴定结果
根据抗震性能鉴定,本报告认为该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属于XX级别,具体评定如下: - 结构材料:XX材料 - 结构形式:XX形式 - 地震模拟分析:经过地震模拟分析,建筑物在XX级地震下的破坏概率为XX% - 抗震设备及支撑结构:XX设备符合抗震要求,支撑结构完好
5. 鉴定建议
基于鉴定结果,提出以下改善建议: - 对建筑物结构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其抗震性能; - 定期检测和维护抗震设备及支撑结构; - 加强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建筑物紧急疏散能力。

6. 结论
经过抗震性能鉴定,本报告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了全面评估,提出了合理的改善建议,希望能对建筑物的安全性提升有所帮助。

以上是针对XX市XX区XX街XX号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鉴定报告。

5.12汶川大地震纪实讲解

5.12汶川大地震纪实讲解

•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 ,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有69,227人遇难, 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 地震最触目惊心照片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 映秀镇灾区现场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 汶川县震前震后对比 记住这曾经美好平• • • 汶川地震的原因 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 因为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地质分布、地壳厚度、地壳运动速度差别很大,而这 次地震发生在东部和西部变化差别最大的这个带上,即南北地震带——包括 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都为地震密集带。 宏观的解释是,印度洋板块由南向北碰撞欧亚板块,碰撞的地区拱起青藏高 原。 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北方向移动,挤压四川盆地向东北 走滑,而汶川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上。 这次地震具体的发生机制是挤压,一开始主要是挤压,到地震快结束时可能 还有走滑的能量释放。 这次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 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 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从历史记录来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 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上个世纪初曾经发生过强震。因此,虽然龙 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 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而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上。龙门山是新的西藏隆起板 块和原来的老的云南、四川板块交错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地方是个 地震多发区。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 截至5月20日18时,四川汶川8级 地震已造成40075人遇难,247645 人受伤;至20日12时,累计失踪 32361人。总参作战部报告。 据国资委主任李荣融21日透露,此 次地震造成四川地区巨大财产损失, 目前仅受灾地区国有企业就损失 300多亿元人民币。 据中国地震局报告,截至20日12时, 共监测到4级以上余震159次,其中 5级以上26次,6级以上4次。 中国地震研究及地质灾害研究专家 说,汶川大地震是中国1949年以来 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 地震,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 构造解释
• 岩性解释与储层预测
• 地震属性 • 三维可视化
构造解释
•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
•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 水平剖面成图
• 叠偏剖面成图
二维解释
地震解释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 解释之前需要收集资料,熟悉资料, 了解该区和邻区的地质、地震、钻井 等资料及成果报告。
解释的主要步骤有:层位标定、断层和 层位解释、勾绘等 T0 图、空间归位、
不串层,不串相位,断点把握准,水平、叠偏对照。经过精细解 释,在查明小断层、小断块、小构造及复杂的隐蔽油气圈闭中都
能见到良好的效果。
二维解释
二 . 二维解释中的主要问题
1 、相位校正及波形、振幅、频率一致性处理 2 、闭合差校正 3 、层位标定、对比、解释、闭合及成图 4 、作图和空间归位
二维解释
二维解释
层位标定方法步骤:
1. 数据准备,主要是地震剖面、VSP 和钻井资料,包括声波曲线、井 径、岩性、电阻率、自然伽玛等,VSP 资料主要有走廊迭加、上行 波剖面、平均速度、层速度等。同时还应搞清极性、相位、(小 相位或零相位)、子波及子波的频带宽度、波形。 2. 利用合成记录或VSP 资料进行层位标定。最简单的方法是 a 根据VSP 一次下行波初至点标定。注意一次下行波的极性代表 VSP 的极性,和SEG 正常极性相反。 b VSP 上行波剖面与时间剖面波组对应关系标定。 c 走廊迭加插入到时间剖面中标定。(注意极性) d 利用合成记录标定,也包括各种测井曲线经过时深转换后与时 间剖面的对应关系。 e 利用多种资料综合桥式标定。
二维解释
做好叠后处理工作,建议用以下步骤: 1)要加载纯波带 2)做好振幅一致性处理,对浅层、平层即时解释,初步了解闭合差。 3)针对目的层,进行提高分辨率处理,尤其注意使用典型反射层 的解释成果。 4)进行剩余相位校正处理。 5)选择处理好的过井剖面作为标准剖面,以标准剖面为基准作全 区资料平衡和其他目标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资料解释报告序言勘查技术与工程卓越班的实践性很强,加强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更好的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的地震资料解释实践共分两步完成,第一是在学校手工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课程设计,第二是在东营对news软件的学习。

此次实习是在完成了《地震勘探原理》和《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完成的实习,通过此次实习的机会我们得以理论联系实际并用实践以检验所学理论,各项安排有条不紊的展开。

在每一步的实习过程中都有老师的带领,手工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课程设计由杨国权老师负责,news软件的学习由张繁昌老师负责。

实习过程中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老师的带领及同学的相互帮助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实践所要求的所有内容。

目录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4)二、实习内容 (4)三、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5)四、News学习 (7)五、结论与建议 (26)一、实习目的及意义通过课程的学习,对解释软件系统、数据的地质地球物理解释过程等有基本的认识和掌握,通过实习熟悉了勘探方法的整个工作原理和处理解释流程以及实习报告编写等过程。

了解到了反射波的追踪对比、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构造图的绘制、以及研究成果的提交等过程。

培养实际技能及对分析和解决实习问题的能力;掌握仪器的工作原理,并学会操作和使用;掌握各方法的基本数据分析和处理技能。

对本专业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手段、方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计算技能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巩固已学过的专业知识,为下一步进入专业课程和毕业论文阶段以及今后走上本专业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实习内容地震自资料的构造解释内容主要有工区的地质情况总结、地震资料解释流程、对地震构造解释的分析、体会和建议等。

News 的实习内容主要在理论学习好的基础上,学会利用软件完成地震资料解释的整个过程,并得出理论成果。

三、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构造解释是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间、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解除关系等,通过构造解释成果,即使提供钻井井位。

构造解释的三大环节:(1)连井解释—包括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利用声波和密度测井资料,计算垂直入射反射时的反射系数,并与地震子波褶积)、层位标定(确定井旁地震反射信息的地质含义)、钻井分层与地震反射层位的对比连接、平均速度(用于时深转换)和层速度(用于岩性解释)的计算。

(2)剖面解释—其主要任务包括:基干侧线对比,用于确定标准解释层位,研究并追踪大套构造层;区域测线对比,实现地质构造层位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复杂剖面解释,针对重点地区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扰曲、歼灭、不整合、岩性变化等)以及特殊地质现象(如亮点、平点)作出分析研究。

(3)平面解释—包括各种地质现象(断层组合、构造纲要、尖灭线范围、岩性变化带)的分布图、各种有意义的沉积现象平面分布图、各层位的等t0或深度构造图、地层等厚图的解释与评价。

平面解释的图件也是地震地层学研究和地震岩性解释以及油藏描述的基础图件。

地震构造图与等时切片的关系是:tk时刻的等时切片上某个地层的同相轴,对应于该地层的等t0图上t0= tk的那条等时线。

也就是说tk时刻的等时切片图上同时显示出许多地层的tk时刻的这一条等时线这次实习的目的是利用三维数据地震体来解释复杂勘探地区的优点。

这次实习利用了三维偏移数据来建立复杂的物理模型,来描述典型的北海地区地层层序,强调了各种利用水平切片来进行解释的技术。

课程显示垂直剖面和综合测井也需要建立一个精确的解释。

实习步骤:I1)在垂直剖面上标注9口井的位置2)在复制的测井网图上标出井位,CDP和线号(用透明纸)3)通过对比过Line 60E的垂直地震剖面与16井的合成地震记录,挑选出STATFJORD地层的底4)把Line 60E与T=1520ms的水平切片联系起来,在水平切片上挑选出STATFJORD5)用步骤上面步骤2)注释的透明纸,通过水平地震剖面绘制STATFJORD砂层的底面等时图。

描绘从1520ms到1200ms之间较低的左断层块(如图所示)的轮廓。

从一系列时间切片中找出同一地层等值线便可直接确定反射界面等时线图。

该反射面的走向和倾向也很快会被确定。

断层面则被限定在反射面终止的地方。

垂直剖面与水平切面是相互关联的,它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对所有显示中的精确特征的理解。

垂直剖面能使穿过断层的地层的同向轴相互关联起来并确定子波的特征。

II绘制一张不整合面的等值线图III利用上面I 和II所得的等时图,在一张新的透明纸上画出储油层的分布图。

利用16井的测井资料来标定BRENT组的油水界面(1130ms)。

延长油水界面直到遇到BRENT组的顶、底或者不整合面。

IV解释60E,90E和120E这三条穿过10号工区的测线。

在各个剖面透明纸上标出STATFJORD组顶底界面,BRENT组顶底界面,不整合面,BRENT组的油水界面以及油组范围。

利用以上的所有信息,评价8口可能的钻探井位。

如果能在整个工区内钻井,找出最有利的钻探井位。

四、news学习news概述NEWS系统是山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开发研制的人型石油专业软件系统,该软件适合于各类盆地不同地质特点的油气藏勘探资料综合解释,不仅自成体系,同时具备实用性、易用性、开放性、可扩展性等特点可以帮助石油物探和石油地质研究人员综合利用地震、地质、测井和测试等多学科资料,以弄洁油气藏的构造、地层、岩性和含油气性的特征及分布,建立较为精确的油气藏地质模型,计算油气藏的储量该软件是一个基于Linnx操作系统,具有网络化体系结构、支持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中多学科(测井、地震、地质)综合研究的应用软件系统。

NEWS系统由五个解释子系统和一系列的实用工具构成,五个解释子系统包括:单井/多井综合解释(LogEasy)——井孔资料的综合地质解释,多井储层的综合对比;二维/三维地震构造解释(SeisEasy)——结合测井资料可以进行地震层位标定、层位解释、断层解释和断层组合等解释工作;地震与层序地层分析(StratEasy)——应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可以根据地震资料进行沉积层序和沉积体系域的分析,丰富了地震的解释手段;地震属性分析和波阻抗反演(LithoEasy)——在测井综合解释和地震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地震属性分析和地震波阻抗反演及提取沿层地震属性切片;储层预测与圈闭评价(ReserveEasy)——综合测井解释、地震构造解释、沉积层序解释和地震属性分析的结果,采用模式识别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预测油气藏储层的空间展布,结合断层封堵分析结果,可以进行油气的圈闭评价,计算油气藏的地质储量,为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决策依据News实习内容(一)启动news及工区管理启动news系统与用户登录在进入Linnx系统后,在该窗口中输入newsMain命令,回车,弹出NEWS系统主控界面(图1-1)。

图1-1用户>登录,此时该用户名会出现在用户名称文本区内,在用户文木区内输入该用户的口令,按确定(图1-2)。

图1-2建网,加载数剧:(1)工区管理→文档→创建3D测网(2)工区管理→属性→多井加载(图1-3)图1-3井数据加载(3)工区管理→数据输入输出→操作→选盆地→操作定义→确定→地震数据→3D地震数据→确定(4)井资料→地质数据→层位;岩性柱;储集层。

(图1-4)图1-4测井曲线加载(5)解释数据→加层位→对话框→加载方式:添加,选版本,测网,创建新层位,加载段→确定;(6)断层解释→离散数据:命名,创建,改速度类型为平均速度,加载uesr∕……∕seismic∕well文件→确定(7)地震数据→3D地震数据转换→选测网,数据体→确定。

(二)层位标定应用子系统→地层位标定→文档→创建→选测网,释版本,井列表(选一井),建新的版本→声波(AC),密度(DEN)(图2-1)图2-1层位标定流程:(1)在地震层位标定窗口,选择文档>新建;(2)在弹出的井数据对话框总,选择相应的参数,确定;(3)选择合成记录>地震数据,调节地震数据;(4)应用子系统→地层位标定→合成记录→静校正(可拖动对齐);英制到米制(5)应用子系统→地层位标定→选择子波→雷克子波(6)应用子系统→地层位标定→合成记录→地震数据(选AMP)(7)应用子系统→地层位标定→合成记录→显示→地震剖面(三)层位及断层解释层位解释a创建层位b层位拾取步骤:(1)文档新建→选版本测网;(2)参数→显示内容→选择要显示的断层或层位解释→层位或断层修改,确定;(3)显示→主侧线或联络线(选一线号在该线上解释选择的层位或断层)。

断层组合:(1)实用工具→公共底图→参数→解决方案;(2)实用工具→公共底图→操作→地震测网;(3)实用工具→公共底图→断层解释→解释状态;(4)选择断层解释>参数设置,弹出断层组合参数对话;框,设置好相应的参数;(5)断层求交处理;(6)组合断层(图3-1)。

3-1断层组合(四)速度分析进入速度分析窗口在NEWS油藏综合解释系统主窗口,选择实用工具>速度分析,弹出速度分析主窗口,进行程序初始化,,这是打开速度分析窗口后,做插入离散点速度、速度分析等各项工作之前首先要作的事情:①在主窗口菜单栏,点击文档>新建,创建速度分析模板。

②点击参数>测网选择,在弹出的测网选择对话框中选择需要的测网。

按确定后,弹出离散数据选择对话框(图4-1):4-1离散数据选择对话框插入数据(1)插入离散点数据使用鼠标左键在三维测网内或二维测线上要插入速度数据的位置点击,该插入位置出现一个绿点。

如果点击到二维测线的交叉点时,会弹出二维测线选择对话框(图4-2),用户可以选择相应的测线,表示当前激活的是哪条测线。

4-2(2)插入井点的平均速度点击菜单栏的分析>插入井点,或者按下鼠标右键在弹出的操作层菜单插入井点,弹出插入井点对话框速度分析及速度转换(1)速度分析①在速度分析窗口,从菜单栏选择数据>选择控制点,在弹出的控制点选择对话框选择一控制点,则该点的速度显示在速度分析窗(图4-3);4-3速度分析时窗②添加辅助层:从菜单栏选择操作>添加辅助层,然后再在激活栏的按下鼠标左键,拖到合适位置松开,则添加一辅助层。

③点击操作>保存,弹出图4-4对话框,必须把三种类型速度同时保存,可从列表中选择文件用于保存数据,也可通过按下产生新ID前的按钮并输入新的速度文件来保存数据,最后按确定,保存编辑好的数据。

4-4(2)速度转换从菜单栏选择操作>速度换算,弹出图4-5对话框,通过选择源速度类型和目的速度类型,然后按确定按扭,则实现均方根速度,层速度,平均速度三者之间任意转换;4-5速度体的生成三维速度体生成在主窗口菜单栏点击分析>三维速度体,弹出三维速度体对话框(图4-6),选择一个三维测网,选择好此测网的某种类行的速度数据,设置好时间范围及采样间隔,可以产生本测网的该类型的速度体, 速度体的名字由系统自动生成:平均速度体名为Avgvel、均方根速度体名为Rmsvel、层速度体名为Intve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