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
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若干环境参数特征分析
![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若干环境参数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a96269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d8.png)
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若干环境参数特征分析其次,我们来分析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湿度特征。
湿度是短时强对流天气形成和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夏季,热带海洋性气团和季风气团的交汇地带,湿度较高,有利于对流云的进步。
尤其是在江南、华南、华东一带,水汽丰富,雷暴频繁,短时强对流天气的出现率相对较高。
而在西北地区,湿度较低,对流云形成条件较差,短时强对流天气的发生率较低。
再次,我们来分析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风特征。
风是对流天气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对流天气过程中,垂直风切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通常状况下,垂直风切变较大的地区,短时强对流天气更容易发生。
例如,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季风和热带气旋的影响,垂直风切变较大,雷暴活动频繁。
而西北地区由于地形的作用,垂直风切变较小,短时强对流天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此外,龙卷风是短时强对流天气中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对其发生和进步有利的环境参数包括低层的旋转和垂直风切变。
最后,我们来分析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地形特征。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在对流天气的形成和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山和山谷不仅可以改变气流的运动路径和速度,还可以影响上升气流的形成和下沉气流的抑止。
对流云在山脉上方容易形成和进步,而山谷地区则容易形成局地性降水和强对流天气。
例如,四川盆地和贵州盆地等地由于地形的作用,短时强对流天气频繁,是我国的雷暴重灾区。
综上所述,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环境参数特征与气温、湿度、风、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短时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提升天气预报和减灾救灾的能力。
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息进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度探究和探究,为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总的来说,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环境参数特征主要包括气温、湿度、风和地形等因素。
在中国,垂直风切变较大的地区,如东南沿海地区,短时强对流天气更容易发生。
同时,地形也是影响短时强对流天气进步的重要因素,高山和山谷的存在会改变气流的运动路径和速度,从而影响对流云的形成和进步。
(完整版)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分析
![(完整版)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06932727d3240c8447efb3.png)
700hPa湿度场 •干线(露点锋) :相邻 两站的露点温度相差10℃ 以上时,沿湿度梯度最大 处分析干线 •显著湿区:T-Td≤5℃, 从1℃开始 •干舌
以2013年3月23日南方强对流天气为例
700hPa中尺度分析综合图
以2013年3月23日南方强对流天气为例
850hPa(925hPa)分析
➢ 风场:切变线(辐合线) 、低空急流、 显著流线 ➢ 温度场:暖脊(温度脊)、T850-T500大值区 ➢ 湿度场:干线(露点锋)、湿舌
850hPa风场 •最大风速带(急流) •辐合区(切变)
以2013年3月23日南方强对流天气为例
低空急流(LLJ) •12-13m/s,有弱对流 •13-17m/s,有中等对流 •18m/s以上,有强对流
•显著湿区:T-Td≤5℃
•湿舌
•干线:相邻两站的露 点温度相差10℃以上时, 沿湿度梯度最大处分析 干线(露点锋)。
低空湿度(露点)
•≤8℃,有弱对流
•9-12℃,有中等对流
•>12℃,有强对流
850hPa中尺度分析综合图
以2013年3月23日南方强对流天气为例
700hPa分析
➢ 风场:低空急流、 切变线(辐合线)、 显著流线
7.不满足静力平衡
在强烈发展的对流云附近,静力学关系不适用。在云中,特别是上升 气流和下沉气流强的地方,静力学关系更不能用。
强对流天气的定义
强对流天气定义(美国):
直径1.9cm以上的冰雹、除了水龙卷之外的所有龙卷、 阵风25.7m/s以上的雷暴大风;
极端强对流天气:5cm以上冰雹,F2级以上龙卷, 33m/s以上雷暴大风;
展望
天 中短期预报
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气候特征
![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气候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e81788d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ad.png)
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气候特征
强对流天气通常发生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其气候特征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强对流天气通常发生在气温变化剧烈的环境中。
当冷空气和暖湿空气相遇时,会产生较大的温差,这种环境条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形成。
此外,高空的冷空气与地面的暖湿气流相遇,也是强对流天气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其次,强对流天气还与地形有关。
在一些地形复杂的地区,比如山地、高原和河谷地带,地形的变化会导致气流的不稳定,从而促进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此外,强对流天气还与季节有关。
在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这种气候条件容易形成强对流天气。
而在冬季,由于气温较低,强对流天气的形成相对较少。
除了以上环境条件外,强对流天气还具有一些特征。
比如,强对流天气往往伴随着雷暴、大风、冰雹和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此外,强对流天气还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对
交通、农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和气候特征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气温、湿度、地形和季节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才能形成强对流天气现象。
对于这种天气现象,我们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以减少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雷暴及其强对流天气
![雷暴及其强对流天气](https://img.taocdn.com/s3/m/4c109dfef61fb7360b4c65e6.png)
(二)冷涡雷暴
1、北方冷涡雷暴:出现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由 于这些地区下半年为暖湿空气控制,冷涡一到,上 空降温,空气层结变得不稳定,就会产生雷暴。 特点: 常出现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 具有不稳定的天气, 出现时天气变化很突然,在短时间内可从晴朗无云 到雷声隆隆 有明显的日变化,一半多出现在午后或傍晚。
当飞机误入雷暴活动区内,轻者造成人及损伤, 重者机毁人亡。因此,雷暴是目前被世界航空 界和气象部门公认的严重威胁航空飞行安全的 天敌。 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雷暴1600万次,平均每天 约发生4.4万次,每小时约发生1820次,所以每 一个飞行员都有可能遇到雷暴,特别是运输机 夏季飞行,差不多经常会遇到。 根据美国民航近年来因气象原因发生的飞行事故 分析统计,48起飞行事故中有23起与雷暴有关, 占事故总数的47.9% 据美国空军气象原因发生飞行事故分析统计,雷 暴原因占55—60%。这些统计数字也充分证明, 雷暴仍然是目前航空活动中严重危及飞行安全 的重要因素。
前些年,我国军民航都曾发生过飞机遭受雷暴击 伤和击毁的飞行事故。随着我国航空飞行事业的 快速发展,飞机遭遇雷暴危及飞行安全的几率也 明显增加。据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机组反映,近几 年来,国航B—747航班在飞往美国和欧洲航线上, 都曾遭遇过雷电击伤飞机,好在机组处置及时果 断,才没有发生重大飞行事故。 飞机在暖季飞行,尤其是夏季飞行时,常会遇到 雷暴天气。对于从事航空飞行工作的人员来说, 了解雷暴的形成机制,清楚雷暴的危害,掌握雷 暴信息,采取有效措施,避开或飞越雷暴天气区, 确保飞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air mass CB
an air-mass CB is developing with the rise of temperature near the ground along the day. It occurs within a given unstable airmass and is not caused by the passage of a front
西江流域强对流天气特征
![西江流域强对流天气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646c360561252d380eb6ebc.png)
第3 0卷第 1 期
20 0 8年 2月
广
东
气
象
Vo . 0 13 Fe r ay b u r
No. 1 2 08 0
Guan ong M e e r l g gd to oo y
西 江 流 域 强 对 流 天 气 特 征
中 图分 类 号 :4 P4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7— 10 20 ) 1— 0 2— 3 10 69 (0 8 0 04 0
强对 流天气 是影 响 西江 流域 的 主要灾 害性 天 气之 由于其发生 发展 的突发 性 和局地性 强 , 预报 难 度较 大。近年来 , 多研究 人员 对各 地强 对流天 气进 行 了分 许 析u , 得出一些强对流天气的一般规 律和多普勒雷达 回
郭媚媚 ,麦冠华。 何 伟芬 何 华庆 , 。
(. 1肇庆市气象台 , 广东肇庆 56 4 ;2 高要市气象局 , 20 0 . 广东高要 560 ) 2 10
摘 要 : 统计分析 2 0 20 02— 0 6年发生在西 江流域 的 7 3次强对流 天气 , 年平均 1 其 5次与前 人统计 的 17 ~18 9 1 9 3年数据基本持平 , 但开始月份 和结束 月份均有所 推迟 , 秋冬季 强对流天气 的发生有 增多 的趋势 。把西江流域 的强对流天气形势分成 7个类 型, 前汛期 的复合型 和后 汛期 的东 风型是重要 的强 对流天气类型 。对 比4个复合型和东风型的典型个例 的异 同点 , 得出一些对 强对流天气 预报有指 导意 义 的结论 : 逆风区的出现可作 为短时强降水预报的重要判 据 ; 弓形 回波 、 中气旋 的速度特 征预示在其 附 近和下游地 区常会 出现大风和冰雹 ; 快速移 动的 回波 ( >5 m h 对雷雨 大风 的产 生非常有 利 ; 尺 0k / ) 小 度 的气旋式涡旋 ( 辐合 ) 钩状 回波 、 回波与灾害性大风 、 、 V形 短时强降水密切相关 。 关键词 : 天气 学 ; 气候特征 ; 天气形势 ; 多普勒雷达 回波特征 ; 强对流天 气 ; 西江流域
强对流天气知识问答
![强对流天气知识问答](https://img.taocdn.com/s3/m/a13314a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d.png)
强对流天气知识问答一、什么是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是指大气中产生的强烈对流运动,伴随着强风、雷暴、冰雹等天气现象。
它通常包括龙卷风、暴雨、雷电等多种极端天气形式。
二、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强对流天气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主要原因包括:大气的不稳定、水汽的充沛、上升气流的存在、辐射条件的有利等。
当这些因素集中在某一地区时,就有可能引发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三、强对流天气有哪些特点?强对流天气的特点主要包括:短暂性、局地性和强烈性。
它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持续时间不长,多为几十分钟至几小时。
同时,强对流天气通常在局部地区出现,其空间范围相对较小。
此外,强对流天气还具有强烈的风力、大量的降水和频繁的闪电等特征。
四、强对流天气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强对流天气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强对流天气会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和农业生产等带来不便,甚至造成财产损失。
其次,强对流天气还会对交通运输、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此外,强对流天气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倒塌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如何预测和预警强对流天气?预测和预警强对流天气是防范和减轻其影响的重要手段。
目前,气象部门通过使用先进的气象雷达、卫星遥感、数值模式等技术手段来进行强对流天气的预测。
当发现有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时,气象部门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注意防范措施。
六、如何应对强对流天气?在面对强对流天气时,人们应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首先,要保持警惕,及时关注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
其次,要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尤其是在雷电频发时更应避免在露天场所停留。
此外,还应加强房屋、车辆等的防护,避免受到强风、冰雹等的损害。
七、强对流天气如何与气候变化相关?强对流天气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从而为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同时,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大气环流的变化,进而影响强对流天气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技术指标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技术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7d3cf58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4.png)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技术指标强对流天气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常常伴有强烈的风暴、雷电、降雨和甚至冰雹等现象。
这种天气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灾害。
因此,对于强对流天气的预警和预报至关重要。
一、强对流天气的特征1.风暴:强对流天气常常伴有龙卷风、狂风等极端气象现象,给建筑物、农作物等带来巨大损失。
2.雷电:强对流天气会伴随雷电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和安全带来威胁。
3.降雨:强对流天气的降雨通常会伴随暴雨和大风,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4.冰雹:强对流天气还可能伴随冰雹,给农作物和车辆造成破坏。
二、强对流天气预警技术指标1.雷暴强度指数:通过分析云图、雷达图等气象资料,计算雷暴强度指数,可以较准确地预测雷暴的强度和范围。
2.龙卷风预警技术:通过分析气象资料和地面观测数据,预测龙卷风的生成和发展,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暴雨预警技术:利用雷达和卫星数据,分析大气层结构和水汽含量等,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暴雨的范围和强度,提前发布暴雨预警,减少灾害风险。
4.冰雹预警技术:通过卫星云图和地面观测数据,分析云团特征和风场等信息,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冰雹天气,及时发布预警,减少农作物损失。
三、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的重要性1.保障公众安全:及时准确地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信息,可以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降低灾害风险:通过科学预报和预警,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减少强对流天气带来的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促进经济发展:科学准确地预报强对流天气,可以避免生产和交通受到影响,保障正常生产和经济运行,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强对流天气作为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预测性。
科学准确地预测和预警强对流天气,不仅可以保障公众安全,降低灾害风险,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各级气象部门和政府应高度重视强对流天气预警工作,加强技术研究和数据监测,提高预报准确性和预警效率,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5.10”强对流天气雷达产品特征及临近预报
![“5.10”强对流天气雷达产品特征及临近预报](https://img.taocdn.com/s3/m/7d70b57331b765ce0508146e.png)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8 8
气
象
科
学
2 7卷
站多普 勒 径 向速度 可 以作为 本站 短 时最 大阵 风预报 的参 考 。 ( 6 )风暴 追踪 信息 在 我市测 站 出现 雷雨 大风 和冰 雹前 3 0 mi n前做 出提示 , 在 实 际工 作 中有 重 要 指导 的 意义 。参 照 当 日 0 8时 0℃层 高 度 和 一2 0℃层 高 度 , 分 析≥ 4 5 d B z的 回波 中 心 的高 度 , 也 能够 提 前 4 0 mi n 作 出本站 将 对 2 0 0 5年 5月 1 0 日邯 郸 发 生 的 强 对 流 天 气 进 行 分 析 , 总结 了雷达产 品特征 , 得出 了 一 些 具 有 实 用 价 值 的结 果 , 为 预 报 员 快 速 判 断 强 对 流 的潜 势 提供 参 考 。 关 键 词 弓形 回波
特征( 6个 站有 飑线记 录) 。
2 强对 流 天 气 的 雷达 特征
从 连续 的多 普勒 雷达 资料 分析 : 造 成我 市 强 对 流天 气 的是 3个 强 对 流 单体 ( 按 其 出现 的时 间 先 后定 为
1 — 3号 ) , 雷 达探测 资料 特 征见 下表 。
表 1 1 ~ 3号 对 流 单 体 的 雷 达 特 征
降水 量 不大 , 但 鸡 泽站 瞬时 最大 风速 达 到 3 4 m・ s 一, 冰雹大 风造 成部 分农 作物 受 灾 , 经 济损 失 达 1 4 0万元 。
这 是一 次 0 8时稳 定层 结下 出现 的锋 前 暖 区 强对 流 天气 , 0 8时邢 台探 空 曲线 低层 上 温 度 和 露 点 温度 均
Ta bl e 1 Ra d a r e c h o f e a t u r e s f o r c o n v e c t i ve c e l l s No . 1 — 3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指标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90784ef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a.png)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指标
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的对流性天气,通常包括雷阵雨、冰雹、龙卷风、短时强降水等。
以下是强对流天气的一些特征和预报预警指标:
1. 特征:
- 突发性:强对流天气往往发生突然,没有明显的前兆。
- 短暂性:强对流天气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通常只有几分钟到几个小时。
- 强烈性:这类天气现象通常伴随着强烈的风力、降水或雷电等,可能会带来较大的破坏力。
- 局部性:强对流天气的影响范围通常较小,可能只局限在某个地区或局部区域。
2. 预报预警指标:
- 不稳定能量:当大气中存在较高的不稳定能量时,容易发生强对流天气。
- 垂直风切变:垂直风切变是指垂直方向上风速或风向的变化,它可以增强对流的发展。
- 水汽条件:充足的水汽供应是产生强降水的必要条件之一。
- 雷达回波:通过雷达观测,可以监测到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展和移动,以及其中的降水强度和风暴结构。
- 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提供大范围的云系分布和动态信息,帮助预报员识别可能发生强对流天气的区域。
- 数值预报模型:利用气象数值预报模型可以预测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概率和强度。
对于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和预警,气象部门会综合使用多种观测和预报手段,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以提醒公众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
在遭遇强对流天气时,人们应尽量避免外出,远离危险区域,确保人身安全。
白城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白城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904b563b3567ec102d8ae0.png)
使 用它 可 以提高精 细 化预 报能 力 。 63 省 内 WR . F对 灾 害 性 天 气 具 有 较 强 的预 报 能 力 , 由于 WR 但 F预报 在 降水 开 始 、 结束 时 间上 还 存 在偏 差 ,导致 对某 一 场 明显 天气过 程 的预报 或 者 偏快 , 者偏 慢 , 至 于 出现 降水 当 日漏报 , 或 以 前
45 省 内 WR . F对 降雪 的预 报确 率较 低 , 们一 般 我 认 为 不好 用 , 辨证 地 讲 , 同时 也 是一 件 好 事 , 但 它 在冬 季 的时候 ,我 们完 全可 以把 小量 级 的降 雪或
者 和形势场配合得不好的中等量级降雪 略去 , 以 提高 降雪 预报 准确 率 。 5 省内 WR F降水 起止 时 间预报 检验 分析 51由于 汛期 服 务在 整 个气 象 服 务 中 占有非 常重 . 要 的位 置 ,所 以只选 择 20 、0 9年 6 78月共 0 82 0 、、 六个 月 的降水 开 始时 间进行 检 验 。 52扣 除空漏 报 以及 降水跨 2 . 0时 日界 ( 4 h或 即 8 者 7 h的连 续 降水看 作一 场过 程 , 2 比例 占得 很 小 ) 的降水过程 , 共选 出 6 次降水天气过程。其中降 6 水 开 始 时 间误 差 在 1 h内 的 2 2次 , 3 . ; 差 占 33 误 % 在 23 、h内 的 5 6次 , 1. ; 这 两者 相 加 占 、 占 67 而 % 到 5%。误 差 在 4 5 6 0 、、h内 的分 别 为 i 、、 0 64次 , 误差在 9 h内的 2次 ,误 差超 过 1h的仅 7次 , 2 占 1. 06 %。说 明 WR F预报 在精 细化 预报上 具有 较高
天 气 雷达 回 波 特征 分 析 . 吉林 气 象 , 0 ( ) 2 63. 0
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分析
![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e552995a8102d277a22f28.png)
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分析作者:张锦程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20年第02期摘要准确的天气预报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安排第二天的行程,同时对一些严重且具有危害性的天气进行预测,可以有效的起到防范自然灾害的作用。
而现在的天气预报分析系统,几乎都是建立在风场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并且它对各种强对流天气探测的准确度是极高的。
尤其是强对流天气所带来的暴雨,雷暴,大风,龙卷风,冰雹等都能通过风场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与预报,人们通过准确的天气预报对各种自然灾害采取相应的预防方式,可以极大地减少了强对流天气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损失。
因此分析与研究风场信息数据,对预防强对流天气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风场信息;强对流;天气预报;分析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且以暴雨居多,因暴雨影响而导致的各种洪涝灾害,也是我国现在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具我国有关部门的专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为各种洪涝灾害,而导致的人员伤亡情况达到数千人之多。
并且在强对流天气的影响下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利水电,交通运输,电力输送,建筑施工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同时,在暴雨的影响下,会产生温度变化,从而引发冰雹,冰雹灾害会造成我国每年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
所以提高强对流天气预报的准确分析,不仅可以对各种因天气影响而产生的自然灾害进行防范,同时还能减少各种经济损失,并提高人身的安全保障。
因此研究风场信息,尤其是风场垂直切变信号,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与识别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强对流天气风场特征——对流风暴强对流天气往往会伴随着对流风暴产生,并且对流风暴的产生是强对流天气风场的特征,因此及时掌握对流风暴的产生与发展,是进行强对流天气预报的关键因素。
对流风暴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对流单体所组成的,并且还能将其具体的分为普通单体以及超级单体两种。
1.1 对流单体的发展过程对流风暴的发展过程,主要是对流单体的发展过程,在对流单体进行垂直运动的过程中,就会引发对流的产生。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https://img.taocdn.com/s3/m/15c9509369dc5022aaea0053.png)
6.1.1雷暴天气时空特征统计分析
本章所使用的资料是1971~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117站的气象资料。
6.1.1.1地理分布
内蒙古117站的年平均雷暴日分布如图6.1所示。其特点是:年平均大于36个雷暴日的区域在东部地区沿大兴安岭山脉呈准南北走向;而在西部地区沿阴山山脉呈准东西走向。说明多雷暴地区与山脉分布和走向关系较密切。多雷暴中心,一个在乌兰察布市中部和呼和浩特市北部地区的武川,其中最多地区是丰镇,38年间累计达1514次,年均雷暴日达39.8次;另一个在锡林郭勒盟的多伦,累计达1513次,年均雷暴日达39.8次。阿拉善盟西部的雷暴最少,其中雅布赖38年间累计为254次,年平均仅6.7次。
图6.5 内蒙古117站冰雹年平均日分布
沙漠地带中阿拉善盟的额济纳十年未出现降雹。除巴彦诺尔贡和巴彦浩特外,阿拉善盟的其它地区是少雹区。河套平原大部地区年降雹日少于1天。兴安盟的扎贲特旗一带地区亦是少雹区,通辽市北部、辽河平原地区,年雹日≤1天。综上所述,内蒙古冰雹集中在山区(年平均3~6雹日),平原较少(0.5~1雹日),沙漠地区基本无冰雹。
高空槽型6.3.1卫星云图上常见的云型和云系
为使基层预报员对气象卫星云图识别有一个基本了解,首先介绍几种常见的云型和云系。
带状云系:一种相对宽而连续的云型称之为云带。它具有清晰的长轴,长和宽之比为4:1,且宽度通常大于一个纬距。属天气尺度云系。带状云系主要多层云系组成。
涡旋云系:它是一条或多条不同云量和云类的螺旋云带朝着一公共中心辐合形成的,与大尺度涡旋相联系。大尺度涡旋的水平范围为600~1500km。有组织的螺旋线或积云汇合线因与气旋性相对涡度相联系,常称作涡度中心。
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https://img.taocdn.com/s3/m/b0a15a4b1eb91a37f0115c0f.png)
强对流天气对流性天气:由大气中的对流不稳定层结造成的,并伴有阵雨、大风、冰雹、龙卷等天气现象。
对流性天气的特征:㈠对流性天气都是对流旺盛的积雨云(cb)的产物㈡对流性天气具有范围小,发展快的特点。
㈢对流性天气发展剧烈,易形成灾害。
大尺度天气系统:组织的作用,低值系统。
中小尺度系统:要素场梯度大,天气现象更为激烈。
不满足地转风平衡和静力平衡产生对流系统的动力条件1.热对流: 在大气潮湿的情况下局地下垫面热力不均匀,特别是在午后可以形成热对流。
孤立热对流的水平尺度可以达到几公里。
2.山脉迎风面对流:气流跨越小的山脉时,潮湿气流在迎风面上升可以形成对流云。
3.锋面系统的动力抬升对流:暖锋抬升、冷锋强迫的动力抬升造成对流发展。
4.低压系统中的对流一般雷暴天气的成因1雷电:积雨云中冰晶“温差起电”以及其它起电作用所造成的云与地之间或云与云之间的放电现象。
云顶发展到-20℃等温线高度以上出现2阵雨:持续时间为几分钟到一小时不等,视雷暴云的强弱及含水量多少而定。
3阵风:成熟阶段,云中产生的下沉气流冲到地表面向四周散开造成阵风。
阵风发生前风力较弱,多偏南风。
阵风发生时,风向常呈气旋式旋转,然后又呈反气旋式旋转。
4压、温、湿的变化:由于下沉气流中水滴蒸发,使下沉气流几乎保持饱和状态,因此在雷暴云下形成一个近乎饱和的冷空气堆,因其密度较大所以气压较高,这个高压叫“雷暴高压”。
雷暴过境特点:风向突变,风速急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雷暴:积雨云中所发生的雷电交作的激烈放电现象,同时指产生这种天气现象的天气系统。
雷暴过境时,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会发生剧烈变化,如气压猛升,风向急转,风速大增,气温突降,随后倾盆大雨。
1.生命史的三个阶段:①积云阶段(发展阶段)②成熟阶段③消散阶段2.生命史:每个阶段持续十几分钟至半小时左右。
3.水平尺度:约十几公里至中γ尺度(2-20km)。
4.垂直运动:(垂直速ωmax﹤15m/s)5.垂直运动在对流层中层最强(300hPa-500hPa)6.降水分布:云中物态特征0℃等温线至-20℃等温线之间的区域主要由过冷水滴、雪花、及冰晶组成,而冰晶是从-10℃附近开始出现,并随高度逐渐增多。
开封市近30年强对流天气变化及环流形势特征
![开封市近30年强对流天气变化及环流形势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0fb35d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4.png)
开封市近30年强对流天气变化及环流形势特征李姝霞;喻谦花;刘莹莹;康暑雨;孙欣【摘要】Using five ground stations observation datas of Kaifeng from 1981 to 2010,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s, including short-time hard rain, thunderstorms and strong winds, hail, tornadoes have been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der of occurrences from more to less is as follows: short-time hard rain, thunderstorms and strong winds, hail, and tornadoes. The short-time hard rain in Kaifeng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the southwest to the northeast, mainly appearing in April to September. The frequent period of short-time heavy rainfall often occurs in July and August, and the short-term precipitation maximum of Kaifeng occurring on July 26,1996, is 170.7 mm. Thunderstorms and strong winds which usually appear in late spring to summer each year occurred in the western most, and followed by the eastern. And thunderstorms and strong mainly appear in June and July. Hail fall times in the northern are more than those in the southern. Except winter, hailin other seasons can appear. And hail often occurs in April to July. The occurrence of tornadoes in Kaifeng is small probability event the recorded is only twice appearing participly in spring and summer.%利用1981-2010年开封地区五个地面观测站观测资料,对强对流天气包括短历时强降雨、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出现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短历时强降雨、雷雨大风、冰雹、龙卷.开封短历时强降雨自西南到东北逐渐增加,一年中主要出现在4-9月,7、8月为短历时强降雨多发期,极值出现在1996年7月26日开封站,雨量为170.7 mm/h.雷雨大风西部多,东部少,一般出现在每年的春季到夏季,6-7月为雷雨大风高发期.冰雹北部多,南部少,除了冬季外,其他季节均会出现,4-7月为冰雹的多发期.开封龙卷的发生为小概率事件,有记录的龙卷风只有2次,分别出现在春季和夏季.【期刊名称】《河南科学》【年(卷),期】2012(030)004【总页数】4页(P492-495)【关键词】强对流天气;变化特征;环流形势【作者】李姝霞;喻谦花;刘莹莹;康暑雨;孙欣【作者单位】开封市气象局,河南开封475000;开封市气象局,河南开封475000;开封市气象局,河南开封475000;开封市气象局,河南开封475000;开封市气象局,河南开封4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强对流天气是指短历时强降雨、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等,一般具有发生突然、移动迅速、天气剧烈、破坏性强等特点,并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往的研究多着重于产生强对流的天气形势及预报着眼点,尤其是对一次过程中的某种对流性天气的环流背景、物理量诊断分析以及雷达、闪电等探测资料的应用进行分析.王丽荣等对北京对流性天气的高空气候背景分析[1],许焕斌等对冰雹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得出了强对流性天气形成的机理[2].陈传雷等对辽宁省强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1].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的分析研究是预报其发生时间和地点的基础,充分认识其规律和特征是提高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前提.本文通过对开封地区短历时强降雨、雷雨大风、冰雹、龙卷4种强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其发生规律,为强对流性天气预报预警工作提供参考,为准确掌握强对流性天气的变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1.1 资料来源所用资料来源于开封地区(开封、兰考、尉氏、杞县、通许5个观测站)气象观测资料.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统计资料均采用1981—2010年5个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资料.短历时强降雨的统计资料采用1981—2010年常规自记和自动站降水资料,日期的时间界限为20时—20时(气象日界).1.2 统计方法在选取的强对流天气资料中,将某站某日出现降雨量大于等于20 mm/h的次数,定义为该站当日的短历时强降雨次数;将某站某日出现阵风风速大于等于17.0m/s(8级)且同时出现雷雨的次数,定义为该站当日的雷雨大风次数;将某站某日出现的冰雹次数,定义为该站当日的冰雹次数;某站某日出现的龙卷次数,定义为该站当日的龙卷次数.2.1 短历时强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短历时强降雨是指短时间内降水强度较大,降雨量达到或超过某一量值的天气现象.这一量值的规定,全国各地气象台站不尽相同,河南省一般将降水量大于等于20 mm/h的降水定义为短历时强降雨.2.1.1 短历时强降雨的地域分布总的来看,1981—2010年5—8月开封地区短历时强降雨年平均次数的地理分布出现的次数为西部少,东部多;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尉氏最少,年平均次数不足2.5次;杞县最多,年平均超过2.9次,总体来看差别不很大.2.1.2 短历时强降雨次数的年变化分析1981—2010年开封地区每10年短历时强降雨出现的次数,发现呈波动变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出现次数较少,90年代出现次数明显增加,2000年后又有减少趋势.其中,1994年、1998年最多,均为26次,1997年最少,为3次.2.1.3 短历时强降雨的月变化分析开封地区短历时强降雨的月变化可以看出,除冬季外,其他季节均可出现短历时强降雨,但主要出现在4—9月.7月、8月为短历时强降雨多发期(与暴雨的多发时段一致[4]),出现频率分别为40.5%和32.1%.开封短历时强降雨最早出现在4月,在5—9月快速增加,10月迅速减少,近30年来10月短历时强降雨只出现过1次.2.1.4 短历时强降雨的日变化由短历时强降雨日变化可以看出,每个时次均有可能出现短历时强降雨.开封短历时强降雨的日变化也较明显,曲线呈多波型,5时、8时、16—20时、23—3时出现次数较多,8时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5时.由于白天地面不断吸收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温度上升,并且放出长波辐射加热大气,故近地面的空气会从地球表面接受足够的热量而膨胀,密度减小,这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午后到夜里气温下降,空气中包含的水蒸汽就会凝结成水滴,由于强烈的上升运动的作用,形成对流云,最后下降成雨.2.1.5 短历时强降雨的极值分布开封短历时强降雨1 h雨量大于100 mm的有4次,分别出现在开封、兰考、杞县,位于开封地区的北部、东部,集中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极值为170.7 mm/h,1996年7月26日出现在开封观测站.2.2 雷雨大风的时空变化特征雷雨大风指风速大于等于17.0 m/s(风力8级)并伴有雷雨出现的天气现象.雷雨大风发生时常常有大风、雷电和强降雨相伴出现,有时伴有冰雹,影响范围一般为几公里至几十公里.2.2.1 雷雨大风的地域分布开封雷雨大风年平均次数的地理分布为西部多,东部少,即由多到少依次是开封、尉氏、兰考、杞县、通许.由于雷雨大风常发生在存在强烈下沉气流的雷暴高压(冷区)和存在上升气流的暖区之间狭窄的风向切变带处,雷暴大风的形成需要较强的上升运动和不能过高的可降水量.雷雨大风多发区域多是影响开封干冷空气与暖湿空气边缘最先交汇的区域,此区域也最容易发生雷雨大风天气,随着冷空气势力的减弱,暖湿空气势力的增强,容易转变为强降雨. 2.2.2 雷雨大风次数的年变化从1981—2010年开封年雷雨大风出现次数可以看出其每10年为一阶梯呈逐渐减少趋势,由20世纪80年代的64次减少到2001—2010年的35次,其中南部减少幅度较大.1985年雷雨大风气候出现的次数最多,为15次;之后呈波动减少趋势,1993年、2005年、2010年没有出现,表明雷雨大风次数的年变化较大.2.2.3 雷雨大风次数的月变化从1981—2010年开封地区雷雨大风月变化可知,雷雨大风一般出现在每年的春季到夏季,即每年的4—8月.6月、7月为雷雨大风高发期,出现频率分别为28.3%和42.1%.雷雨大风的这种月变化是由开封的气候条件所决定的.5月低层西南暖湿气流日趋活跃,高空多为华北冷槽控制下的不稳定天气形势,冷暖气流经常交汇对峙,大气中不稳定能量不断聚集,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均有利于对流发生发展,从而形成局地雷雨大风天气.夏季,开封地区多受低层切变线和副热带高压影响,大气中也易形成不稳定气流,产生雷雨大风天气.在1981—2010年这一时段,开封地区雷雨大风最早出现在1983年3月4日,区域在尉氏,最晚出现在1993年11月16日,区域为开封.2.2.4 雷雨大风次数的日变化由雷雨大风日变化可知,开封地区23时到13时很少发生雷雨大风,3时后到8时没有出现过;16时后出现次数明显增加,22时之后减少.总的来看,78.3%的雷雨大风出现在16—22时,其中以17—18时、20—21时出现的最多,为29次,占总次数的50%以上.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午后太阳直接辐射加强,地面升温加快,地面加热和太阳辐射加热使近地层空气温度快速升高,若高层有冷空气活动,便形成了强烈的不稳定层结,配合水汽条件和抬升触发机制,易形成对流云,导致雷雨大风.2.3 冰雹的时空变化特征冰雹是由于冰晶或雨滴在对流云中上下翻滚凝聚而降落的固体降水[2].冰雹是开封地区的灾害性天气之一,经常给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如2009年6月14日出现在开封市到杞县一带的冰雹,伴有短历时强降雨局部短时大风,造成农作物受灾,房屋倒塌,1人死亡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2.3.1 冰雹的地理分布开封地区1981—2010年冰雹总次数的地理分布具有显著的特点,总的来看,南部少、北部多,兰考最多,为10次,通许最少,有3次.冰雹的这种地理分布及形成机理与开封地区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冰雹的形成与否取决于积雨云中是否有强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和不稳定能量的大小.开封东部的兰考毗邻黄河,有更适合的水汽条件,土壤多为沙土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温度变化剧烈,午后升温明显,在一定的环流背景下,在相同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环境条件下,有较好的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该地的空气块更容易自由地形成对流活动,使对流急速发展而出现冰雹.由于冰雹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不大,故有些在气象记录中不能充分反映出来.2.3.2 冰雹次数的年变化 1981—2010年开封年冰雹出现次数呈总体减少趋势.其中,1982年、1996年最多,分别为3次,30年中有10年没有出现过冰雹,特别是2000年后冰雹出现次数明显减少.2.3.3 冰雹次数的月变化开封地区除了冬季外,其他季节均会出现冰雹,但4—7月为冰雹高发期,出现频率为75.9%.从天气学背景分析,4—6月西南暖湿气流日趋活跃,中低层易形成辐合系统,高空常常有较强冷平流随高空槽南下影响开封,冷暖空气经常交汇对峙,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均较好,大气不稳定性强且深厚,从而易形成局地冰雹天气.7月开封多受副热带高压和中低层切变线影响,也易形成不稳定的天气而产生冰雹.在1981—2010年这一时段,开封冰雹最早出现在3月16日(1996年,兰考),最晚出现在11月18日(1992年,杞县).2.3.4 冰雹次数的日变化开封地区冰雹次数的日变化十分明显,即冰雹多出现在中午后至傍晚后,在21时后到7时之间、8时后到12时之间没有出现冰雹的记录7—8时、12—13时出现过一次,冰雹发生时段集中在14—21时,降雹次数占总降雹数的93.6%,其中以19时出现最多,出现频率为25.8%,其次是15时和20时,出现频率均为12.9%.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午后太阳辐射加强,使近地层的空气温度升高,产生较强的上升运动,便形成了强烈的不稳定层结,若高层有冷空气活动,配合水汽条件和抬升触发机制,易导致冰雹发生.2.3.5 冰雹持续时间由于冰雹形成环境条件的差异,造成冰雹云的尺度大小、强度有所不同,使得冰雹发生时持续时间的长短也不同.在1981—2010年这一时段对开封有记录的29次冰雹统计后发现,降雹持续时间最长为26 min,出现在1982年3月23日,地点为杞县,降雹时间为19时34分—20时;降雹时间最短的不到1 min.2.4 龙卷风的时空分布特征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现象[5],易发生在比较空旷的地域,直径从几十米到几百米,一般伴有雷雨,有时也伴有冰雹,风力有时可达12级以上.龙卷风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于龙卷风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常规地面气象台站对其监测非常困难,发生在距观测站较远的一些龙卷风,由于没有被专业人员及时观测到,在气象记录中不能反映出来.从开封地区5个地面观测站看,1981—2010年有记录的龙卷只有2次,分别为1991年7月20日出现在尉氏、1992年3月26日出现在通许.开封地区处于内陆中原腹地,龙卷风的发生为小概率事件,因此无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3.1 环流形势3.1.1 低槽型在此种形势下,欧亚500 hPa等压面图上,低压槽主体往往在华北地区,槽后有温度槽配合,低压槽后有较强的冷平流,又称华北冷槽型.强对流天气发生前,500 hPa欧亚天气图上为径向型环流,低压槽位置在100~120°E,30~45°N,槽后为西北气流或西西北气流,风速较大,一般在16 m/s 以上,槽后有温度槽相配合,冷平流较强.850 hPa欧亚天气图上,开封地区上空5月、6月受12~16℃的暖中心控制,7月、8月受20℃的暖中心控制或有切变线、低涡等系统,未来24 h内低压槽携带冷空气移过开封,冷暖空气交汇将发生强对流天气.3.1.2 横槽型强对流天气发生前,欧亚500 hPa等压面图上,横槽位置在东经100~115°E、北纬40~42°N范围内,横槽后有较强的冷空气堆积;850 hPa图上在中国大陆中西部为一高压带,在110~120°E,30~40°N范围内有大于或等于12℃的暖中心存在,开封地区处在高压带前部暖中心内,未来24 h内横槽转竖后将移过开封地区,冷空气随着横槽的转竖侵入开封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将发生强对流天气.3.2 环境条件和气象要素环境条件和气象要素是预报强对流天气发生与否的重要因子.首先环境条件中对不稳定能量进行判断,利用附近站郑州的tlogp图资料分析,有不稳定能量存在,大气层结为不稳定,k指数大于30℃,沙氏指数小于0℃.湿度变化表明: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开封地区地相对湿度持续上升,低层温度露点差较小,空气潮湿;而高空相对干冷,在这种低层相对潮湿的大气中,整层抬升将使大气环境更不稳定.温度变化表明: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开封地区地温持续上升,最高气温大于30℃维持数日.在这种高温高湿不稳定性增强的大气环境中,若有冷空气侵入,将发生对流天气.1)开封短历时强降雨自西南到东北逐渐增加,主要出现在4—9月,7、8月为短时强降雨多发期,8时出现次数最多;短时降水极值1996年7月26日出现在开封,为170.7 mm/h.2)雷雨大风西部多,东部少,一般出现在每年的春末到夏季,6—7月为雷雨大风高发期;以17—18时、20—21时出现最多.3)冰雹北部多,南部少,除了冬季外,其他季节均可出现,但4—7月为多发期.冰雹发生时段集中在14—21时,其中以19时出现最多,降雹持续时间最长为26 min.4)开封有记录的龙卷风只有2次,分别为1991年7月和1992年3月.开封地区处于内陆中原腹地,龙卷风的发生为小概率事件.5)强对流天气虽具有发生突然、移动迅速的特点,但经对多个历史个例的分析,建立了强对流天气概念模型低槽型和横槽型,且开封地区强对流天气80%以上由这两种天气型产生,据此对强对流天气的可预报性大大提高.参考文献:[1]王丽荣,裴宇杰,陈明轩,等.北京对流性天气的高空气候背景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5):1-7.[2]许焕斌,段英.冰雹形成机制的研究并论人工雹胚与自然雹胚的“利益竞争”防雹假说[J].大气科学,2001,25(2):277-288.[3]陈传雷,吴晓峰,孙晓巍,等.辽宁省强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3):27-33.[4]王其英,仝文伟,李姝霞,等.开封近 50 年暴雨、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河南科学,2010,28(10):1322-1326.[5]鹿世瑾.福建龙卷风的活动特点[J].气象,1996,22(7):36-39.。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方法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57f0120ed630b1c59eeb5a4.png)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方法试题2014年4月18日姓名分数一、选择题1.多单体风暴模式中风暴内的气流特征为()。
A、倾斜上升气流B、垂直上升气流C、倾斜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共存2.环境风垂直切变对强风暴具有以下作用()。
A、使上升气流倾斜,同时增加了中层干冷空气的吸入B、阻碍上升气流的发展,但增加了中层干冷空气的吸入C、阻碍上升气流的发展,但同时也不利于中层干冷空气的吸入3. 雷暴云底伸展出来并达到地面的漏斗状云叫做“龙卷”。
龙卷有时成对出现,其旋转方向是()。
A、正好相反,一个是气旋式的,另一个是反气旋式的B、两个都相同,均为反气旋式的C、两个都相同,均为气旋式的4. 中国发生雷暴最多的两个地区是()。
A、西南和华南地区B、华东和华南地区C、华南和青藏高原5. 用探空资料预报对流云时,要着重分析低层大气的稳定度和湿度情况,如果预报白天()就会有对流云出现。
A、地面最高温度高于对流温度时B、地面最高温度低于对流温度时C、地面最高温度等于对流温度时6. 近地面空气层湿度越大,()对辐射雾形成最为有利。
A、并且水汽随高度升高有所.所增加C、并且水汽随高度升高保持不变7. 在有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高空急流()的高低空急流耦合常常有利于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
A、入口区B、平行区C、出口区8. 锋面在移动过程中近地面部分受摩擦影响是随高度降低而()的。
A、减小B、不变C、增大9. 由春到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脊线位置是()。
A、由北向南移动的B、由南向北移动的C、稳定少变的10.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具备以下特征()。
A、满足地转平衡,满足静力平衡B、不满足地转平衡,满足静力平衡C、满足地转平衡,不满足静力平衡D、不满足地转平衡,不满足静力平衡11.在兰勃脱投影图上,某一点的东西方向()。
A、平行于图纸上下边方向B、平行于图纸左右边方向C、与通过该点的纬线的切线方向相同12.地面图上有气压槽的地方()。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探究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5c6d38f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0.png)
科学研究创新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探究余大勇张刚陈华敏(重庆市开州区气象局重庆405400)摘要:强对流天气危害程度大,影响范围广,伴随着各类自然灾害性天气,严重干扰了正常生活及农业生产作业。
为尽可能削弱强对流天气的影响,应做好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工作。
基于此,本文从降水、不稳定性、天气分型3个方面讨论当前天气预报中的强对流天气相关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讨论强对流天气的分析预报策略,力图强化强对流天气研究,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性,给人们正确指导,引导人们能够针对强对流天气情况提前做好预防。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天气预报天气分析气象灾害中图分类号:P4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2)01(c)-0004-03Some Basic Problems in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SevereConvective WeatherYU Dayong ZHANG Gang CHEN Huamin(Chongqing Kaiz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Chongqing,405400China)Abstract: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has great harm and wide influence range,and with all kinds of natural disastrous weather,it seriously interferes with normal lif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In order to weaken the impact of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as much as possible,we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Based on thi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in current weather forecast from three aspects of precipitation,instability and weather classification,and discusses the analysis and forecast strategy of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trying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of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improve the forecast accuracy of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to give people correct guidance,and guide people to prevent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in advance.Key Words: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Weather forecast;Weather analysis;Meteorological disaster强对流天气一旦发生,将出现剧烈的天气变化,破坏性较强,同时可引发各类自然灾害天气,如冰雹、雷雨等,因此,其始终为天气预报的重点内容。
京津冀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和预报技术研究
![京津冀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和预报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5ece67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63.png)
京津冀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和预报技术研究京津冀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和预报技术研究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区域之一。
然而,由于其地处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给当地居民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轻这种影响,对该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特征进行研究并开展准确的预报,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京津冀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特征。
该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可分为雷暴、大风、暴雨等不同类型。
其中,雷暴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其特点是伴随着强烈的雷电和降雨,容易引发山洪和灾害。
大风则多在夏季的沙尘暴和热带气旋登陆时出现,而暴雨则多发生在梅雨季节和台风来袭时。
其次,我们需要探讨造成京津冀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原因。
首先是地形因素,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地和平原交错,局地地形复杂,容易形成锋区和辐合带,进而导致对流天气的生成。
其次是水汽条件,地区附近有渤海和黄海两个大海,水分充沛,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气象要素之一。
同时,暖湿空气从南方流入该地区,与来自西北的冷空气相遇,在热力对流的作用下,易产生强烈的对流天气。
在研究该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相应的预报技术研究。
预报技术的改进对于减少灾害和保护人民财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强对流天气预报主要依靠气象雷达、卫星云图、地面观测和气象数值模式等手段。
这些手段可以提供丰富的观测资料和模拟预报结果,为天气预报员提供重要的参考。
然而,尽管现有的预报技术已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雷达观测的局限性。
京津冀地区雷达网络覆盖不够密集,导致对微尺度天气现象的观测不够精确。
其次是气象数值模式的局限性。
尽管数值模式可以提供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预报,但由于局地地形复杂、尺度效应和参数化方案等因素的影响,模式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为了改进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技术,科研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雷达观测网络建设,提高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能力。
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分析
![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071f7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6c.png)
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分析近年来,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强对流天气预报能够有效预警和减轻其危害。
其中,风场信息作为天气要素之一,对强对流天气预报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基于风场信息,分析强对流天气预报的方法和流程。
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近地层大气的热力和动力特征有关。
因此,常常利用大气中具有特定运动能力和能量状态的物质和过程(例如水汽、温度、压力、涡度等)进行强对流天气预报。
其中,风场信息是判断强对流天气分布和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
追踪风场变化在对强对流天气预报中,我们首先需要获取风场信息。
可以利用气象卫星、气象雷达、风廓线雷达等设备获取大气中的风场信息,进行风场跟踪。
在观测到的风场中,可以通过算法找出强对流天气区域的风场变化规律。
建立运动模型接下来,我们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等算法学习已经观测的强对流天气和风场信息,建立强对流天气的运动模型。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我们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强对流天气的运动轨迹和范围。
分析影响因素除了风场信息外,强对流天气的分布和强度还受到其他气象要素的影响。
例如,温度、水汽、涡度等也对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预报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的变化趋势,以综合判断强对流天气的分布和强度。
强对流天气预报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获取样本数据:收集观测到的强对流天气和风场信息数据,形成训练样本,用于构建强对流天气预报模型。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分析,以确定数据的质量和有效性,并滤除无效或不必要的数据。
特征提取:通过统计和分析数据中的特征参数,提取其中与强对流天气有关的特征项,并作为输入特征用于模型的训练和预测。
模型构建:根据样本数据和特征参数,利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算法进行模型的构建和训练。
模型评估: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评估,确定模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并对模型进行修正和优化。
预测并发布:利用构建好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模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强对流天气进行预测,并进行分级评估和发布预警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中气旋 中气旋是指与对流风暴的上升气流相联的小尺度涡旋,尺度小于10km,并且满足一定的旋转(切变)、垂直伸展和 持续时间的判据。 Doswell等(1993)指出,深厚而持久的中气旋是区别超级单体的唯一有效特征,其中,深厚指环流的深度达到几 公里,持久指中尺度环流维持超过几十分钟。钩状回波等其它所谓的超级单体结构特征都是中气旋环流的直接表现。 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上,连续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存在的中气旋是判断超级单体强对流天气的最佳途径。中气旋在多 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场上表现为一对沿雷达径向对称的正负速度中心对。气旋性辐合(散)则表现为沿径向倾斜 对称的正负速度中心对。 很多研究(郭艳,2005,应冬梅,2007)表明,在区域性的大冰雹天气过程中,降雹前风暴的径向速度图上都出现 了中气旋。 需要指出的是,在CINRAD/CD PUP程序提供的中气旋特征(M)产品上只有3个风暴出现了中气旋特征报警。这可 能是由于中气旋产品的算法是根据大平原地区的中气旋设计,较小或较弱的中气旋特征往往不能满足算法的域值而 无法识别。图6.28中黄色圈中是2009年7月27日的局地冰雹的径向速度场,他们具有典型的中气旋特征且伴有中气 旋特征报警,而图4.8中黄色圈中是呼和浩特2009年8月17日17时43分局地冰雹的径向速度场,它们没有中气旋特征 报警,但在径向速度产品上可以分析出明显的中气旋特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发现中气旋特征与冰雹天气有非常好的相关性,但由于只证实了它是必要条件,未进 行充分条件的检验,所以使用这个指标作预报时应谨慎,最好是结合各种参数指标综合考虑。图6.29是呼和浩特 2009年8月17日17时43分中尺度气旋特征图,但当时相对湿度较小,回波表现较为松散,是否降雹不能肯定。 因此,风暴内中气旋特征的出现,表明超级单体结构的建立,所以发现中气旋特征后应发布相关的强对流天气预警。 不过很多突发性局地强风暴由于产生于不大有利的环境中,相对风暴及其伴随的中气旋的尺寸都较小,所以不一定 会出现中气旋特征报警,这种情况下应通过分析径向速度产品来判断中气旋特征。
•
冰雹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中的结构 特征
• 冰雹在多普勒天气雷达强度图中的特征 • 对流体内因为有强烈的辐合而形成气流入 口,有的称之为“V”型槽口,而在PPI速 度回波图上底层表现为中气旋。在适合角 度的强度回波剖面图上则有“悬垂”和弱 回波区,而且强中心都向“悬垂”一侧倾 斜。在速度回波剖面图上底层表现为辐合, 高层是辐散,称之为“风暴辐散顶”。各 种扫描方式及回波特征见下表:
冰雹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中的形态 特征
• • 弓形回波 弓形回波是形状像弯弓的一种中尺度回波系统。弓形回波是下击暴流的主要回波特征。 下击暴流一般发生在弓形回波的前沿,而最强的下击暴流可能发生在弓形回波中心的 前部附近。最强的风发生在弓形回波的顶部,也就是凹状回波移动最快的部分,当然, 弓形回波的其它部分也有可能会产生灾害性大风。 鄂尔多斯市2009年8月17日的飑线是一个典型的弓形回波。当天下午13:42鄂尔多斯雷 达站探测到本站西北方向260km处有离散状分布的阵雨回波新生发展,14:24形成长约 100km,宽约50km的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回波带,该回波带不断合并周围的对流单体, 并以每小时50~60km的速度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到15:25系统的西部已经形成了 较大范围的后侧入流槽口,呈现典型的弓形结构(图6.25),此后,弓形回波的移速 进一步加快,强度也得到了加强,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处发展到成熟阶段,弓形回波 所经之处,造成多站的雷雨大风冰雹天气。
4/7
•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新一代雷达测高存在 先天的局限性(利用各层PPI扫描进行插值 计算得到),而VIL和VIL密度都是高度的 函数,所以VIL和VIL密度必然也继承了这 种局限性。因此需结合其它指标而不要单 独使用VIL或VIL密度来进行冰雹预警
• 冰雹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中的外围特征 • 典型的发展成熟的强对流天气系统具备多 方面特征,其外围特征主要是在PPI强度回 波图上在其背向雷达一侧,一般存在“V” 型缺口。
• •
•
“V”型缺口 “V”型缺口是探测冰雹最直接有效的指标。众所周知,冰雹的增长需要强的 上升气流,宽大、强盛而且持久的上升气流能够为冰雹的增长提供有利的条 件。因此,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的上升气流特征可以用来判断冰雹的存 在与大小。 2009年7月12日赤峰市遭遇冰雹袭击,所属三个旗县受灾,造成三人死亡, 20711亩农作物减产量,其中4576.7亩绝收,损坏房屋1657间,倒塌房屋20 间,直接经济损失15924万元。图6.24为强对流天气系统发展最强时雷达回 波图,最大回波强度值为70dBz,此时出现了“V”型缺口(图箭头所示), 由于云中大冰雹、大水滴等大粒子对雷达波的强衰减作用,雷达探测时电磁 波不能穿透主要的大粒子(冰雹)区,在大粒子(冰雹)区的后半部形成所 谓的“V”型缺口,因此“V”型缺口对识别此处的降雹起到了肯定作用。四 幅回波图仰角依次为0.5度、1.5度2.4度和组合反射率图。
• •
•
弱回波区(WEAR/BWEAR) WER或BWER的存在表明这些冰雹所在的区域,尤其是在冰雹增长区,受到 大量云水入流的影响。大的WEAR或BWEAR意味着悬挂的冰雹在降落之前具 有一个长时间维持的大范围的增长区。表征上升气流的强反射率因子顶部必 须位于WEAR或BWEAR的上方。持续的WER有利于冰雹的增长,而大部分 大冰雹都伴随BWEAR。 Lemon(1978)指出,WEAR或BWEAR是冰雹云的有效判别指标,并且通 过雷达回波的三维结构分析可以识别出WEAR或BWEAR特征。他对近80个 雷暴的雷达资料进行检验分析后发现,WEAR或BWEAR作为冰雹指标的准确 率POD达到0.98,平均时间提前量为23分钟,空报率FAR为0.29(但是16个 空报个例中有4个出现了龙卷,所以有可能产生了冰雹但是没有收到报告,即 实际的情况空报率可能更低),临界成功指数达0.70。总之,这个特征是非 常有效的冰雹指标。
冰雹在多普勒雷达中的二次产品
• 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定义为某地面积的 垂直柱体中的总含水量,单位为kg/m2,计 算公式为
顶高
VIL
底高
3.44 10
3
z
4/7
Z i Z i 1 dh = 3.44 10 Δhi 2 i 1
3 N-1
• •
•
倾斜的强中心 我们已经知道,要形成大冰雹,必须有强的上升气流。上升气流越强,冰雹在上升气流中增长的时 间就越长。从雷达上看,异常强盛的上升气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比初生阶段的普通风暴更高更 强的反射率中心,尤其是大于55dBz的反射率因子位于-20℃温度层上方是表明冰雹的存在。在相同 的环境下,上升气流越强,高悬的反射率因子中心的强度就越强,伸展高度也越高,大冰雹的发生 概率也越大。因此,了解反射率因子中心与-20℃温度层之间的对应关系非常重要。 一般大冰雹天气过程强回波顶高都在0℃等温线以上,45~55dBz强反射率因子的高度都大于-20℃ 等温层高度,甚至45~55dBz强反射率因子高度大于-25℃等温层高度。另外,冰雹云的最大反射 率因子值都大于65dBz,而且都位于0℃等温层高度之上。
强对流天气雷达特征
• 短时强对流天气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系统背景下由中尺度系统触发产生的。 这些中尺度系统空间尺度从几公里到几百公里,时间尺度从几分钟到十几小 时。利用常规资料监测、分析和预报均存在较大困难。尤其是风暴尺度的对 流系统,时空尺度小,但产生灾害十分严重。近几年,我国已经布网了新一 代天气雷达,其功能、精度、观测频度都优于早期的数字化天气雷达,能够 高频度、高精度捕捉到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三维反射率因子、 径向速度和谱宽等信息,为我国开展全新的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反射率因子是与大气中雨滴、云滴、冰粒散射密切相关的物理量, 其分布、强度等特征可以揭示大气中发生不同中尺度对流系统类型、每一类 型的结构特征、灾害性质和变化规律等。从多普勒雷达观测到的径向速度图 上,可以捕获到激发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风速辐合线等不连续线、风暴内γ尺度 的中气旋、雷暴外流边界、急流等,为预报员提供了分析中尺度对流系统演 变的信息。
• 悬垂 • 在强烈发展的风暴中,可以产生大冰雹, 这种风暴通常称为雹暴。雹暴的结构与普 通单体风暴不同的是,其伸向前方的悬垂 回波已经下垂围成一半圆形的弱回波区, 这种前悬回波包围的弱回波区称为有界弱 回波区,而其伸向前方的悬垂回波是特别 强烈风暴的特征(图6.27中红箭头所指)。
冰雹在多普勒天雷达速度图中 的特征
•
•
强对流天气尤其是冰雹,它出现的范围虽然较小,时间也比较短促,但来势猛、强度 大,并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我国是冰雹灾 害频发的国家,冰雹每年都给农业、建筑、通讯、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 巨大损失。天气雷达是探测冰雹的有力工具,本小节主要介绍冰雹的多普勒天气雷达 回波特征。 典型的发展成熟的强对流天气系统具备多方面特征,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风 暴体外围特征,比如在PPI强度回波图上在其背向雷达一侧,一般存在的“V”型缺口。 二是风暴体形态特征,如“弓形回波”、“人字形回波”等。三是风暴体结构特征。 对流体内因有强烈的辐合而形成气流入口,有的称之为“V”型槽口,而在PPI速度回 波图上底层表现为气旋性辐合,而高层则是辐散。在适合角度的强度回波剖面图上则 有“悬垂”和弱回波区,而且强中心都向“悬垂”一侧倾斜。在速度回波剖面图上底 层表现为辐合,高层是辐散,称之为“风暴辐散顶”,下面就这些特征进行说明。
• 雷暴天气雷达特征 • 雷暴在天气雷达强度回波图上的主要特征 有大于35dBz的回波区,雷暴体初始大于 35dBz的回波面积增长迅速;在速度回波图 上的主要特征有“逆风区”。
• 逆风区 • 强对流天气的预报一直是天气预报中的一个难点,而多普 勒天气雷达不仅具有回波的强度场还有径向速度场,是监 测和预报这类天气的主要工具。在对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应 用中,人们都在寻求一些有明显指示意义的指标和结构。 早在1990年张沛源等在多普勒速度图的应用中就提出了逆 风区的概念,逆风区定义为:在低仰角PPI没有速度模糊 的速度图上,凡在同一方向的速度区中,出现的另一种方 向的速度区为逆风区,且风区不能跨越测站原点。张沛源 等认为在逆风区附近存在有明显的水平风向的垂直切变, 反映了强对流内的上升气流引起的水平动量交换过程,这 种动量交换影响了水平辐散辐合的强弱和分布,造成了中 尺度垂直环流的形成,是一个很好的强对流天气判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