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校企合作背景与意义 (3)三、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介绍 (4)3.1 案例一 (5)3.1.1 合作背景和目标 (6)3.1.2 合作内容和实施过程 (8)3.1.3 合作成效与经验总结 (9)3.2 案例二 (10)3.2.1 合作背景和目标 (12)3.2.2 合作内容和实施策略 (12)3.2.3 合作成果与启示 (13)3.3 案例三 (15)3.3.1 合作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16)3.3.2 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 (17)3.3.3 成效展示与经验分享 (19)四、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挑战与对策 (20)4.1 沟通与合作机制的建立难题与应对措施 (21)4.2 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挑战与解决策略 (22)4.3 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建议 (23)4.4 实践基地建设与资源共享的优化途径 (24)五、校企合作成效评价及影响分析 (25)5.1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评价结果及案例分析 (27)5.2 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的表现与案例分析 (27)5.3 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贡献及案例分析 (29)5.4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展望 (30)六、总结与展望 (31)6.1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的主要经验总结与发展建议 (32)6.2 未来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预测与应对策略 (34)一、内容描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校企合作已成为推动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以某知名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典型案例为例,深入探讨校企合作的内容与模式。
该案例中的企业是一家在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的大型制造企业,而高校则是拥有多学科交叉的高等学府。
双方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开展了深度合作。
在课程体系共建方面,企业参与设计了贴近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引入企业最新的生产流程和技术标准,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需求。
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授课,为学生提供双师型的教学体验。
深化高校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与机制
深化高校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与机制引言高校校企合作是指大学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共同发展和创新。
深化高校校企合作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推动科技创新以及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模式与机制,帮助深化高校校企合作。
一、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建工程项目等形式,将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相互结合,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这样既能够提升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又能够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二、双导师制度双导师制度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同时给予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
学术导师主要负责学术研究和理论指导,企业导师则负责实际工作经验的传授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通过双导师制度,学生既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学术知识,同时也能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和行业洞察力,为毕业后就业做好准备。
三、校企创新基地校企创新基地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创新孵化平台。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提供场地、科研设施等资源支持,企业则提供资金支持和实践机会。
通过共同构建创新环境和开展实践项目,在基地内进行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以及商业化推广。
这样既能够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也能够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四、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是指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教育培训中心。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向高校提供产学对接课程、实习机会等资源,并参与教职员工的培训和专业指导。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既具备学术优势又具备实际能力的人才。
结论深化高校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与机制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促进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产学研结合、双导师制度、校企创新基地以及人才培养基地等模式和机制的应用可以增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发展中看到更多成功案例和创新探索。
课题:创业视角下的中职校企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创业视角下的中职校企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一、选题(一)研究现状评述校企合作是目前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它是职业学校、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一种合作形式。
其本质是在于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局面。
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就中职生创业教育而言,创业教育应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注重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培养学生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
创业视角下的校企合作教育是指以创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校企合作模式为平台,以培养中职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将中职生创业教育始终贯穿于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之中的一种教育活动。
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理论,主张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养,支持学生创业;校企合作则是一种教育模式(办学模式),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优质就业。
而将创业教育理论有效地融入校企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之中, 以创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真正引导学生”在就业中创业,在创业中就业”的教育活动。
1.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在我国,从创业的角度来研究校企合作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课题比较鲜见。
理论上,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课题组从创业教育的角度来探讨校企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多数是将创业教育和校企合作办学分开来研究;实践上,有一些职业学校开始将创业教育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结合起来,但只是简单的结合,未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地经验和理论,仍处于摸索状态,下面简单地做一归纳,创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结合形式主要有”与企业共建创业基地”、”与企业共建创业工程”、”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创业文化”。
(1)与企业共建创业基地有的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创业基地,将创业教育与校企合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如浙江省慈溪职高与宁波奇奥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创建了校企合作式的创业基地,该基地即可以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也能实现教学和创业教育的功能,将教学、创业教育和生产融为一体,并最终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提高岗位适应性,提高创业的能力。
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1.引言高校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活动。
这种合作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及运行机制。
2.模式2.1 联合实验室模式联合实验室是高校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共同管理和运营的研发实验室。
这种模式在科研合作中起到了桥梁作用,通过实验室的共享设施和资源,加强双方的科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2.2 人才培养与实习基地模式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与企业相互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企业也能通过与高校合作,选拔优秀学生并加以培养,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人才培养。
2.3 专利转化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高校的科研成果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转化为实际应用,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专利转化和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可以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同时也能获取经济回报,推动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3.运行机制3.1 确立合作目标和计划高校与企业在合作之前,需要明确合作的目标和计划。
双方要共同讨论并制定合作的具体内容、时间表和责任分工,确保合作能够顺利推进。
3.2 建立合作机构和人员高校与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负责统筹和推进合作事务。
同时,也需要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合作的具体实施和管理,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运行。
3.3 整合资源和共享成果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资源,包括实验设备、研究成果等。
双方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提高科研效率和创新能力。
同时,双方还可以共享合作成果,实现共赢。
3.4 加强沟通和交流高校与企业之间需要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
双方可以定期举行座谈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促进思想交流和合作创新。
同时,还可以通过定期报告和会议等形式,及时沟通合作进展和问题解决。
4.问题与挑战4.1 信息不对称高校与企业合作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模式与机制研究
建立校 外实训 基地 , 业专 家兼任 学校 教 师 , 企 设 立奖 学金 、 奖教金 等 。 目前 ,我 国多 数高 职学 院 的人 才 培养 中 都 采用 这种合 作模 式 。这 与我 国高 职人 才培 养 中 以学 校本位 高 职人才 培养 模式 为 主的 现
一
26 0一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一
内学 习和企业 学 习两个 层级 ,流 程设计 依次 为 专 业认 知 、 业体 验 、 业基 础 学 习 、 职 专 专业 实习 、 岗位学 习 、 岗实 习等层 次 , 成一 个 顶 形 “ ” “ ” 进 式 交替 、 旋式 上 升 、分 阶 工 与 学 渐 螺 “ 段 、 层次 、 目 ” 分 分 标 的人 才培养 模型 。 状 直接相 关 。 把学 校搬 到企 业 ,把 课 堂设 在 车 间、建 “ 2 “ 企联合 培养 ” .校 2 模式 设 企业 校 区 , 打造 没 有 围墙 的校 园” 的构想 , 这种模 式是指 在 高职 人才 培养 中实行 校 并与相关 企 业签署 合作 协议 。 企联合 , 同培养 人才 。 共 企业不 仅参 与研究 和 企 业和 学校在 这 里合作 培养 的学 生可 以 制定 培养 目 、 学计 划 、 学 内容 和培养 方 按 照企业 的用工需 求 和人才 标准 实行无 缝对 标 教 教
瞄囵团图匮 团
aP nr ao
财经 理 与管
校 企合作基地建设模 式 与机制 研究
张 秀 霞
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学校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学、科研、实践等活动的一种合作模式,是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被越来越多的教育领域专家和学者所关注,其在促进产业升级、培养优质人才、推进教育改革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
80年代初,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开始与企业联手,进行产学研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技术创新。
然而,由于缺少基础、政策不完善等原因,这一模式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校企合作逐渐成为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的重要结合。
2000年前后,国家开始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模式,加大对校企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要求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当前,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校企合作模式的理论研究对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探索、理论基础、实践探索和实践成果四个方面。
这部分研究主要是在网络资源和专业期刊中进行的,其着眼点在于对校企合作模式各种研究理论进行整合、分析和评价,揭示校企合作模式的优点和缺点,探讨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难点和应用前景。
(2)校企合作模式的案例研究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案例研究主要是对校企合作在某一领域的实际操作进行深度剖析,旨在发现在实践操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瓶颈,寻求解决这些问题和瓶颈的途径和方法。
这部分研究主要是在校企合作中核心人员的论文、课题、项目和高级研修班等活动中进行的。
(3)校企合作模式的政策研究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政策研究主要是对相关政策文件和法规进行研究和分析,探究校企合作在政策层面上的支持和保障,发现政策制定、实施和调整中的问题和不足,为校企合作的更好发展提供法规和政策层面的建议和支持。
2. 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不同的学校和企业在实践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模式。
高校校企合作创新机制及政策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创新机制及政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高校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校企合作也是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之际,探索创新机制,破除政策瓶颈,促进高校校企合作创新发挥更大作用,已成为现阶段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校企合作创新机制探究高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了国家推动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
早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就鼓励高校积极与企业、产业、军队、地方政府等其他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发挥高校的优势,推动成果转化。
传统上,高校与企业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产学研间的分割和各自利益的导向等问题,阻碍了现代化产业经济的发展。
因此,高校校企合作的主要障碍在于如何解决产学研脱节现象和相关政策环境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可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文化交流创新模式,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加强彼此沟通,进而形成体制上的联动优势。
其次,高校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应综合考量双方之间的合作意愿。
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增加产业界对校园的技术需求和资源集聚,促进了产业的长远发展。
高校应紧跟科技进步发展潮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能力,针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主动出击,提供完善的服务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为企业带来更多生产价值。
二、政策研究提出方案高校校企合作创新是以产业带动科技,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精品合作、全域合作为方向,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和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实现共赢才是校企合作的核心目标。
作为我国前进的教育行业,高校的科技创新并不能获得明显的效益,并且在技术推广、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等方面与企业有着一定的距离问题。
因此,政策层应该制定更具体可行性的措施,做到政策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等多方面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发展。
1.设置专项资金支持:政府可以设置多种财政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高校积极与企业结成校企合作关系。
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 (4)3. 国内外校企合作发展现状 (5)二、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的理论框架 (6)1. 校企合作的定义与特点 (7)2. 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的类型 (8)3. 校企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 (9)三、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策略 (11)1. 明确合作目标与定位 (12)2. 构建合作机制与体制 (13)3. 优化合作路径与方式 (14)4. 加强合作内涵与质量 (15)四、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16)1. 企业新型学徒制 (17)2. 校企联合实验室 (18)3. 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基地 (19)4. 社会实践基地 (21)五、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的评价与优化 (22)1. 校企合作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 (23)2. 校企合作模式的评价方法 (25)3. 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策略 (26)六、结论与展望 (27)1. 研究结论 (28)2. 政策建议 (2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30)一、内容概括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与产业的结合愈发紧密,校企合作作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重要桥梁,正逐渐成为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模式、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分析了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包括人力资本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合作共赢理论,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阐述了校企合作的动因。
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校企合作案例的剖析,总结出当前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新时代校企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文章展望了新时代校企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强调应从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平台建设、创新合作模式等方面入手,推动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以大连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为例
科技 圈向导
21年第 1 期 02 4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
— —
以大连 市 高职 院校校 企 合作 为例
王曦东 (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大连
【 摘16 3 ) 0 5 Nhomakorabea 1要 】 国职业教 育 已创造 了多种 多样的校企合作的实现形式 , 我 摸索 出多种 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 , 本文对 已有模式进行 了汇总 , 并依据
大连 市高职教育特 色提 出了新的认识与看法。
【 关键词 】 校企合作 ; 学结合 工
在实施 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 和辽 宁沿海经济开发开放 战略 以来 . 2对 现有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改进 . 大连 市的城 市发展 遇到了前所未有 的机 遇。 未来 1 年 . O 是大连市经济 广义地说 ,校企合作 ” “ 是指学校 与社会上相关 企业 、 事业 单位及 高速发展 、 工业化和城市化快 速推 进的时期 。 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 . 尤 其他各种工作部 门之 间的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应该作 为高等职业技术 其 是新市区的开发建设 . 为经济发展再 上新台阶提供新 的增长 动力和 教育办学 的基本要素 , 而不是一个局部 的措施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 强大引擎 , 同时也 面临着挑 战和迫切需要解 决 的问题 , 对职业教育 培 和《 职业教育法》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 国家政策 法律实施 . 《 等 校企合作 养 的人才提出了更 高的要 求。如何保证 人才的培养质量 , 如何保证 毕 模式呈现多元化特点 。根据校企合作企业参 与的方 式和层次的不同 . 业生适应未来就业 岗位需求 ?“ 校企合作 、 学结合” 当前我 国职业 可分为 以下几种模式 : 工 是 教育 改革 与发展 的方 向 21企 业 配 合 ” 式 .“ 模 20 年 国务院《 于大力发展职业 教育的决定》 05 关 明确指 出 :大力 “ 这种模 式 中. 对人 才的培养是 以学校为 主体进 行的 . 企业 处于辅 推行 工学结 合 、 校企合作 的培养模式 。 与企 业紧密联系 , 加强学生的生 助地位 。人才培养 目标和计划主要 由学校提 出和制定 . 并承担大部分 产实 习和社 会实践 , 改革 以学校 和课 堂为 中心的传统人才 培养模式 。 培养任务 。企业 只是根据学校提出 的要求 . ” 提供相应 的条件或协助完 2 1 年 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 育工作会议上 .教育部 部长袁贵仁 成部分 ( 0 1 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 ) 的培养任务。 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 指 出: 校企合作既体 现了职业教 育与经济社会 、 与行业企 业最紧密最 方式 , 例如投 入设备和资 金帮助学校建 立校 内实训 基地 . 利用 企业资 直接 的鲜 明特色 , 又是 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 教学模式 、 培 源建立 校外实 训基地 , 企业专 家兼任 学校教师 , 设立 奖学金 、 奖教 金 养模 式和评 价模式 的关键 环节 . 更是把职业 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 和 等 。 目前 , 我国多数高职学院的人才 培养中都 采用这 种合作模式 这与 产业 发展规划 , 促使 职业教育规模 、 专业设 置与经济社会 发展需求相 我 国高职人 才培养 中以学校本位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为主 的现 状直接 适应 的重要途径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 规划纲要》 出, 提 要制 相关。 订 和实施校企合作 的法规 , 建立健全政府 主导 、 指导 、 行业 企业参与 的 22 校企联合培养” .“ 模式 办学 机制 , 并纳入 国家教育体制 重大改革 的试 点范 围. 索中 国特色 探 这种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 中实行校企联合 .共 同培养 人才。 社会 主义职业教育发展 的道路 。在 国务 院和教 育部 大力倡导下 . 校企 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 目标 、 教学计划 、 教学 内容 和培养 方式 . 合作 的人 才培养模式 已经 在我 国取得 了很大 的成绩 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 门结合 的那部分培养任务 这种模式于 2 世 0 校企合 作教 育是高校 全面贯 彻党 的教育方针 、 适应社会经 济发 展 纪 8 年代 中期开始在部分高等学校 中试点 目前全 国试 点院校 18 O 2 的需 要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 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学形 式 ; 所 , 中部分高职学 院参加 了试点工作 。 其 实践证 明. 合作教育是高职人 是 高职教 育面向社 会 、 服务社会 、 推动社会发 展的必 由之路 , 也是 高职 才培养 的有效模式 23 校企实体合作型” .“ 模式 教育 改革发 展的基 本趋势 . 而人才 培养模 式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 目前 教 育改革的重点 , 是各高职 院校提高教学 质量 、 出办学特色 的重 也 突 企业 以设 备 、 场地 、 术 、 技 师资 、 资金等多种形式 向高职学 院注入 股份 , 进行合作办学 。 企业对高职学 院承担决策 、 计划 、 组织 、 协调等管 要 切入点。 企业 以主人 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 。 分享 办学 效益 。 企业通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 索 . 我国职业教 育已创造 了多种多样 的校企 理职能 , 参与高 职人 才培养成为企业 合作 的实现形式 . 摸索出多种多样 的校企 合作模 式 . 可谓百花齐放 。 让 过参与办学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 所 以, 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 的整体参 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 环节 . 共同开发课程 、 编写 教材 、 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份 内之事 深层参与 , 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 。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 把企业 的理念 、 战略 、 需求 、 文化 、 技术融 人到教学 与 、 3创新校企合作 的运行机制 . 过程中 . 使专业设置 、 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 作为校企合作 31 . 社会动力和制约机制 的另一端 . 业企业在校企 合作 中也 获益 良多 , 行 职业教育与 培训 已越 第一 . 建立崇 尚技术 教育 的社会 风 尚和文化 氛围 . 人们 以接受职 来越成 为行业 企业提高 职工 素质 以提 高企业竞争 力 、 开发技术 、 改善 业教育为荣 。第二 . 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 。 中国作 为发 展中国家 . 在 管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鼓励社会力量投 资和国外教育 综上所述 . 我国职业教育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 已经取得 了很大的 政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的情况下 . 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第三 . 建立具有标准齐备和运行规范的 成绩 . 但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开发 开放战略的 投资 , 全面建立和推行 国家职业资格证 书制度。其 大前提下 . 对校企合作 的模式及其 运行机制进 一步创新 , 能 劳动力市场和培训市场 。 需要 以期 四, 建立法律 和相关政策制度 , 鼓励和保护企业参 与职业 教育。其五 , 够为大连市未来的经济建设略尽绵薄之力。 校企双方更新观念 。 企业要 以长远 的观点 . 将校企合作作为营造 “ 习 学 1学校如何合理调整专业设置 . 型企业 ”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 : 学校则要充分认识 到 . 企业的深层次参 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 . 校企合作有利 于学校突 出 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 的不可缺少 的要 素之一 . 要把 专业设置的实用性 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 . 校企合作能有效 地打破高 合作伙伴 的兴衰看作 自己的事情予 以关心和重视 校 自我封 闭、 离社会 的局 面 . 脱 将企业 最新 的科技 动向及先进 成果引 32双赢 的利益驱动机制 _ 入专业教学中 . 优化教学体系。 目前我 国高 职人才培养 中大多数校企合作 关系 的建 立和维 系主 企业是人才的接受者 . 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 . 企业最具 有发言权 。 要 是靠 “ 系和信誉” 这种机制是校企合作 的最初形 式 , 简单 , 关 。 形式 方 为使学校更好 地 了解经 济 、社会发展对 人才素质 的需求及其 发展趋 便 灵活 . 缺乏稳 定性。因此 。 但 必须注重构建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 站 势,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由行业专家 、 企业经理 、 行业管理人员 组成的专 在 企业 的角度 , 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 :1选择优 秀的高职 人才 , () 业 指导委员会 . 校企合作 中充 当桥梁 和纽带 . 助学校联 系实习基 在 帮 利用学 校资源对职工 进行继 续教育 . 长远观点 . 从 通过刺激 、 激励 以潜 地, 提供行业发展 的最新信 息 。 出教学 改革的建议 , 提 指导学生 就业 , 移默化 的方式转化为学习型企业 , 提高企业竞争力。( ) 2 借助于高职院 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 为供需双方搭建一个直接对话 的平台。定期举 办 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 . 进行新产 品的研制开 发 、 新技术的引进 、 设备 的 校企联谊会 。 沟通信息 , 深感情 。 校企双方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才培养成为重中之重。
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义、机制设立的背景、机制设计的要素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携手合作,共同培养和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方式。
这种合作具有多方面的意义: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了解当前行业的最新需求和发展趋势,为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同时,学校还能充分利用企业实践基地,提供更加实际的培训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2. 提高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问题,增强了实践能力,适应了实际用人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
3. 促进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建立了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合作。
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能够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机制设立的背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设立是基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提出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出现,传统产业升级速度加快,人才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此外,技术和知识的发展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与社会的不断变革需求之间出现了矛盾,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加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三、机制设计的要素为了构建一个有效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需要考虑以下要素:1. 机制设计的目标:明确机制设立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是为了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等。
2. 合作模式的确定:校企合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合作办学、实习实训基地、专业课程顾问等。
选择适合的合作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双方的需求和目标。
3. 资源整合与共享: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需要进行资源共享和整合,共同提供师资力量、实验场所、科研成果等。
校企合作互利性的动力机制与合作模式探索
依 托 行 业 背景 等新 的 互利 合 作 模式 。 关键词 : 企合作 动力机制 合作模式 校 中图分类号 : 5 l G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3 9 (0 61()一1 8 0 17 — 7 12 0 )1b 0 9 — 1 加强 “ 企 合作 ”是 建立 现 代职 业教 育 2 3 双赢 的利益层面 校 . 体 系 的 必然 要 求 。“ 企合 作 ” 要 实现 互 利 校 双赢 的利 益是 在校 企 双方 合作 的过 程 中 双赢 , 其动 力机制是 什么?学院和 企业应 从什 获 得 的 。对 于 学 校 方 面 , 校 企 合 作 ” 为 学 “ 么地 方 找到合 作 的切入 点 ?不深 入研 究这 些 校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 是一种创新的办 问 题 ,“ 企 合 作 ” 就 没 有 实 质 性 的 内 容 。 校 学模式 , 助于学校更 好的完成 教学计划 和培 有
与 。 “ 企 合 作 ” 是 教 育 与 经 济 发 展 的 必 校
养 目标 。企 业的深 层次 参 与教学 过 程是 保证 高职 教育特色 和质量的 不可缺少 的要素之 一 , 学校 通过 向 企 业输 送合 格技 能 人才 来展示 办 学 质量和 服务水 平 , 助企业 的力量确保 办学 借 质量和 服 务水平 的稳定 与提高 , 此外 , 校还 学 可 以通过 合作 从企 业一 方获 得设 备和 师资 的 支持 。 对 于企业 方面 , 过 “ 通 校企 合作 ” 企业 的利益体 现在 : ①企业需 要批量 的高素质技 能 人才来 自 校 , 学 毕业生 的质量直 接影响企 业的 技 术水 平 和产 品品 牌的 树立 ;②利用 学校 资 源 对企业职 工进 行继 续教 育 , 升在 岗员工的 提 技 能水 平 t③借助 干高职 院校 的 信息 与技 术 服 务, 进行 新 产 品的 研制 开 发 、新 技 术的 引 进 、设备 的技 术 改造 , “ 将 校企 合作”作 为营 造 “ 习 型企 业 ” 提 高企 业 自身的 竞争 力的 学 , 手段t ④通过学 生生 产 实习 , 业可获 得廉 价 企 的 劳动 力, 并得到 学校对企 业的技术 支持 。 因 此, 从双赢 的利 益 层面上 , 校企 双方 不仅存 在 合 作的可 能 , 而且 存在合 作的要 求 。 2 4 政府 管理层面 .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面向市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市卫生学校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市卫生学校药剂专业自“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立项建设以来,从基础调研入手,紧扣任务书,细化建设任务,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保障,以“校企合作”“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机制与制度建设为依托,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
下面,我着重谈谈我校的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的校企(校校)合作情况。
一、背景中职药剂专业是随着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市场对医药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造成了医药专业高素质人才相对短缺的现象产生。
同时,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新医改方案带来市场扩容机会、新上市产品的增加、药品终端需求活跃,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主动性,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实操能力,对学校的药剂教学软硬件设施投入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
而当前我国中职药剂专业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我国中职学校药剂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学生方面,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积极性差,缺乏清晰的目标和自身规划。
对专业的前景不明了,为了毕业而学习,不能学到真正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学校方面,我校药剂专业的教师,有的有生产、营销、临床经验,却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有的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却缺乏实践能力或者经验。
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落后。
实习内容与药剂专业培养目标脱节。
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设备简陋、陈旧、不配套。
二、实施过程(一)主要目标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在药剂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突破了传统思维模式,瞄准了药剂专业存在的问题根源,以一种市场化的手段来探索和尝试“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以校企(校校)联动机制推动示范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增强我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能力,更有助于企业领先一步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
建筑 高校 国有企业 校企合作 案例 经验做法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活动。
在建筑领域,校企合作可以为高校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
在国有企业和高校之间进行校企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以下是一些案例和经验做法,来说明建筑领域国有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校企合作。
案例一:某国有建筑企业与高校合作1.1 案例背景某国有建筑企业与知名高校合作,共同开展建筑新材料研发项目。
1.2 合作内容高校提供科研团队和实验室支持,进行新材料的研发和试验工作;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实际应用场景,协助高校研发成果的商业化推广。
1.3 合作成果该合作项目取得了多项新材料研发成果,并成功应用于企业的建筑项目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验做法一:项目目标明确、资源互补企业和高校在合作初期,要明确项目目标和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互补互利的合作关系。
高校提供科研力量和创新思路,企业提供实际场景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案例二:另一国有建筑企业与高校合作2.1 案例背景另一国有建筑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开展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项目。
2.2 合作内容高校提供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和设计方案,企业提供建筑施工和应用实践支持,共同推动绿色建筑技术在企业项目中的应用。
2.3 合作成果通过双方的合作努力,企业成功应用了绿色建筑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环保效果和社会声誉。
经验做法二:注重人才培养、长期合作企业和高校在合作中要注重人才培养和长期合作。
通过合作项目,企业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和科研机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建筑领域国有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校企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案例和经验做法的共享,希望可以为其他国有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共同推动建筑领域的校企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在建筑领域,国有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升级,还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在许多微观和中观层面的问题 ,如校企合作的课程问题 , 校 企合作 的师资问题 , 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等 , 在此
不再 展开 。
目前 , 在 职业 学 校 已经 开 展 的 校企 合 作 中 , 大 多是 学 校 主动 向企 业界 寻求 合 作伙伴 , 多数 企业 与学 校 的合 作 由于 动 力 缺 乏或 不 足仍停 留在 浅层 次 的结合 上 。第 一 , 企 业参 与 校
企 合作 的认 识不 到位 , 企业 对技 术 和技 能 型人 才需 求 的观念 陈旧, 缺 乏 与学 校合作 的动 力 。 多 数企 业认 为“ 教 育 和培养 人 才是 职业 学校单 方 面 的责任 和义 务 ” ,没有 将 眼光 同时投入 到市场 和 职业学 校 两个人 才来 源 地 。 对人 才培 养成 本还 缺乏 深刻 、 长远 的认 识 。第二 , 现行 行业 企 业 的管 理体 制 、 制 度 和
企 业 的责任 , 建立 校企 合作 的长 效机 制 。 2 . 2 加 强优 惠政 策 , 提 高企业 参与校 企 合作 的积极 性
政府 要注重 通过制 定政策 、法规 和条例 来协 调和 支持 校 企合 作教 育模式 的发展 。 我 国校企合 作 中涉及 的学 生安全 、 技 术保 密 、 成 果分 配和学生 待遇等 方面 的立 法还 不健全 。 各 级政
培 养适 合 不 同用 人 企业 需 要 的具 有 较 高职 业 技 能 和 职业 道
德 人才 的教育 活 动 。
1 现 有校 企合 作制 度安 排 中的主 要 问题
校企合作的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以辽宁民办高校为例
业, 大连艺术职业学院有 2 0个专业 , 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
院等院校的专业都在 1 个左 右 ,大连枫叶职业学院 由于在校 0 生数量较少 , 开设 5 个专业 。开设专业 的具体情况如图 1 所示 。
【 关键 词 】 民 办 高等教 育
一
校企合作
合 作机 制
、
辽 宁 民办 高 等 教 育校 企 合 作 的 必 要 性 与可 行 性 分 析
- _ ●● ● l _ l _ _ _ _ I ● ● ● - - I I _ l -
《 __ ●____l__-
C O N T EM P O R A RY E C O N O
CS ● ■■ ■一
发达 国家的经验 证明 , 随着经 济的不 断发展 , 业结构通 产 常会 由“ 、 、 的格局向 “ 、 、 ” “ 、 、 ” 一 二 三” 二 一 三 和 二 三 一 的格 局 演变 , 并最终形成 “ 、 一” 三 : 二、 的格局 。从全 国数据来看 , 近五年 来第二产业和 第三产业 的结构比例相对均 衡 , 但辽 宁第二产业 与第三产业 的比例 明显 失衡 , 明在 产业结构方面存 在着较大 表
育发展来说 , 还略显 薄弱 , 但其发展趋势是必然的。无论从国外
图 1 辽 宁 民办 高 等教 育 专业 设 置 状 况
从辽宁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 层次 上看 , 除辽 宁对 外经贸学 院外 , 其他 九所 院校均是 专科层次 , 并且 辽宁对 外经贸学 院至 今仍保留着部分专科高职教育。民办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 目标 决定 了在人才培 养过 程中相 当部分 的教 学只能在 实际工作 场 所实现。国际上普遍推行校 企合作模式 , 如德 国的“ 双元制” 澳 、 大利亚的 T F 模式 、 AF 美国的社 区学院 、 新加坡的“ 教学 工厂 ” 模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秀案例范文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秀案例范文一、合作背景与目标某职业院校与当地一家知名企业自2010年起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学研结合,同时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双方的合作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共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合作模式与机制1.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将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融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
2. 实践教学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等。
学校则根据企业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3. 联合科研项目:双方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4. 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校友分享会等形式,加强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合作成效与成果1. 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通过合作,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对口率均有所提高。
2. 实践教学资源优化: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使得学校的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3. 科研水平提升:双方联合申报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4.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通过企业文化交流等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四、合作特色与创新1. 全方位合作:双方的合作涵盖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科研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深度融合。
2. 企业积极参与:企业主动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和企业文化资源。
3. 成果共享:双方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取得的成果共享,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 文化交流促进融合:通过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五、总结与展望某职业院校与知名企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成果。
通过合作,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提高,实践教学得到了优化,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标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引言:校企合作是一种为了促进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而建立的合作模式。
在全球范围内,校企合作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特别是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和促进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典型案例的多个方面,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第一部分:校企合作的意义和目标正文: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紧密合作关系,以实现教育和实践的融合。
校企合作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知识的交流和实践环节的加强,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学习机会,为企业输送具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人才。
这种合作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
第二部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案例介绍正文:1. 案例一:汽车制造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某著名汽车制造企业与一所知名工科大学的合作项目中,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实践环境,学校负责提供教育资源和教学计划。
双方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学生在校内和校外都能接触到真实的汽车制造场景,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2. 案例二:软件开发实训基地在某软件公司与一所理工类院校的合作实践项目中,软件公司为学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软件开发实训平台,学校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软件开发环境中进行项目实践,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三部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优势和挑战正文:1. 优势:a. 教育质量提升: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提高教育质量。
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增加实践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b. 就业能力提升: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与企业建立联系,了解实际工作需求,提高就业能力。
c. 创新和科技进步: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
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和知识交流,共同探索前沿技术和研究领域,推动科技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作者:教督处时间:2011-1-3 20:40:44 浏览量:722/ktyj/shownews.asp?s_id=24&N_id=209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江苏省张家港职教中心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孙伟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2005年国务院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江苏省省教育厅在《2010年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工作》中也指出,要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突出德育为先、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主题,应对挑战、开拓创新。
为了让学生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能谋到好职位、拿到好工资、求得好发展,职业学校只有与企业联姻才能与经济齐飞,只有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路。
学校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拓展合作的“宽度”;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合作的“温度”;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形成合作“亮度”;瞄准企业需求,加强合作“密度”;改革合作模式,显现合作“力度”。
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一、特色办学,注入学校发展的活力我校是张家港市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中,2009年创建成为首批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
2001年易地新建,总投资2.1亿元,占地253亩,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目前在校班级116个,在校生5221人,开设有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机械、计算机应用、会计、化工、服装、营销、电气运行与控制、商务英语等15个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会计、电气运行与控制为省示范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数控技术应用为苏州市示范专业。
校内建有机电、数控、计算机、财会、汽修等10个实训基地,基地面积2.6万平方米,实训设备价值4000多万元,其中数控实训基地为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汽修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
学校坚持“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服务港城经济建设”的办学理念,把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学校对口单招高考本科达线人数连续10年为苏州市第一。
毕业生初级工通过率为100%,各专业中级工获证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95%以上,是苏州新区人才输出基地。
在整体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学校定期举办多层次、全覆盖的技能竞赛,在各级技能大赛中成果丰硕。
连续十二年获得张家港市技能竞赛金杯;2008年、2009年省师生技能竞赛成绩均名列苏州市第一;4名学生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金、银奖;学校被表彰为苏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
2010年省师生技能大赛中获得7枚金牌、15枚银牌、9枚铜牌,总分获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一名,有7个项目10名学生入围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江苏省集训队,有3名教师被聘为省集训队教练;在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校还代表江苏获得了四金、一铜的好成绩。
张家港职教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校企合作练技能、校园文化企业化、中外合作办学等鲜明的办学特色,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优秀青年创业实践基地、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级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学校的发展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二、改革模式,积聚校企合作的合力本着“相互需要、互惠互利、相互参与、相互依存”的原则,学校与周边众多的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企业的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互动、人才培养订单、产品研发共同、联合开放经营、校企文化对接、实训基地共建、工学结合交替、顶岗实习轮训等多种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出新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树立了品牌,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1、全面合作互动式我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共建计划、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谋就业等措施,进行全面合作,积极互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⑴共建计划学校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权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调整实训计划,充分发挥校企两个优势共同开发课程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使学校发展始终紧跟行业需求。
近四年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指导委员会,计算机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学期确保活动一次,及时听取企业心声,及时调整专业计划。
如学校把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团队精神等现代企业所需的职业素质。
又如我校与张家港市澳洋集团如艺宝动画有限公司合作的计算机动漫专业中,在计算机五年制大专第九个学期、三年制计算机动漫专业第四个学期,我们通过事先商量好的教学计划、实训教学内容,由企业的专家根据公司的培训内容来校授课,在培训期间,到企业去实践、体验,这样最后一年就能直接到企业去顶岗实习,真正实现教学与岗位、专业与职业、课堂与企业、训练与生产的四个“零距离”。
目前我校机电、电气运行与控制、计算机、会计四个专业已成为省示范专业。
⑵共建课程课程改革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学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来支持。
我校以申报省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改实验点为契机,遵循“文化够用、技能过硬”的原则,在重视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同时,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和操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参与专业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减少一些理论性较强且生产实际中应用较少的内容,淡化理论推导,强调知识应用,努力把教学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需求目标相结合,把教学培养标准与企业用工标准相结合,着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如实际教学中,我们努力探索“2+1+1+1”的培养模式,在压缩基础公共课的同时努力增加专业课、实训课的学时,突出技能教学,通过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等方法实行工学交替式的学习,并要求前2年对学生完成文化基础课及中级考工,第3年完成专业基础课及高级考工,第四年完成较深的专业课程及技师等高级别的考工,并深入企业进行短期的顶岗实习,最后一年进行下企业全面顶岗实习,这样使学生在毕业时就能直接上岗,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
⑶共建师资一流的教师支撑一流的专业,一流的专业支撑一流的学校。
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一方面聘请高技术水平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师傅来校给专业教师讲授生产经验,与我们的专业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另一方面借助技能鉴定所、技师协会等资源优势,积极邀请行业技术专家来给教师讲学传送经验,同时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的企业定期顶岗轮训进行工程实践,选派骨干专业教师出国到世界著名企业培训进修,来进一步加强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教学创新的实践能力。
学校现有机电、电工、计算机、物流等专业领域的高级技师4人、技师57人,“双师型”教师达66人。
在多方面互通互惠中,一批专业理论扎实,实训教学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走上了教学一线。
图36、37分别为我校机械数控教师赴新加坡学成回来及与汽修教师赴德国知名企业学习时与其负责人合影的照片。
图36 图37⑷共谋就业近几年来,学校通过扬子江职教集团、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座谈会等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实践平台,同时校企的深入合作也为共创就业管理提供了空间。
我校通过走访企业及召开企业座谈会密切联系企业,及时了解企业近三年的用人需求,并与用人单位签署合作定向培养协议,每年定期为企业输送所需的一线岗位操作工。
对于外来培训人员,学校根据培训情况择优推荐给用人单位。
对于将要就业的实习生,学校、企业和家长、学生一起签订三方顶岗实习协议书,明确三方职责,共同管理好校外实习,并开通就业服务热线,帮助解决就业人员的疑难问题。
每年还举办由100多家企业参加的就业实习推荐洽谈会及各种形式的小型洽谈会。
近几年来,学校的毕业生实习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98%以上。
2、人才培养“订单”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国家对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部署。
我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了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一体化。
在与江苏宏宝集团、江苏维达机械集团、江苏骏马集团等多家企业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模式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素质和职业素养素质,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实现了企业、学校、社会、学生的互利与共赢。
下面是我们进行的一些探索:⑴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根据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与企业共同签订用人协议,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及学生的需求,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标准,完成一个符合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毕业后立即到企业工作,缩短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做到无缝衔接。
⑵利用双方教育资源共同培养人才。
订单式培养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是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一种优化配置。
在其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要各尽所能,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培养人才。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一些文化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由学校负责完成,而对一些操作性强的专业实践课我们要求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专门授课,并由其通过校内工厂式仿真实训来进行技术指导,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缩短了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了定向培养目标。
我们还通过学生到企业提供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定岗实习,真实演练,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加强了学生对企业的归宿感。
⑶设立企业专项奖学金、助学金。
订单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入学时已和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就业压力明显减轻,较容易出现倦怠情绪。
为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企业生产出合格的“产品”,鼓励校企合作中订单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和企业还专门设立立志奖学金、助学金,用来奖励和帮助在日常管理中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表现优的学生,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激发了其热爱专业的热情和练好技能回报企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