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作者:教督处时间:2011-1-3 20:40:44 浏览量:722

https://www.360docs.net/doc/1814535454.html,/ktyj/shownews.asp?s_id=24&N_id=209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江苏省张家港职教中心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孙伟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2005年国务院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江苏省省教育厅在《2010年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工作》中也指出,要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突出德育为先、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主题,应对挑战、开拓创新。为了让学生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能谋到好职位、拿到好工资、求得好发展,职业学校只有与企业联姻才能与经济齐飞,只有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路。学校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拓展合作的“宽度”;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合作的“温度”;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形成合作“亮度”;瞄准企业需求,加强合作“密度”;改革合作模式,显现合作“力度”。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一、特色办学,注入学校发展的活力

我校是张家港市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中,2009年创建成为首批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2001年易地新建,总投资2.1亿元,占地253亩,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目前在校班级116个,在校生5221人,开设有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机械、计算机应用、会计、化工、服装、营销、电气运行与控制、商务英语等15个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会计、电气运行与控制为省示范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数控技术应用为苏州市示范专业。校内建有机电、数控、计算机、财会、汽修等10个实训基地,基地面积2.6万平方米,实训设备价值4000多万元,其中数控实训基地为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汽修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

学校坚持“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服务港城经济建设”的办学理念,把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对口单招高考本科达线人数连续10年为苏州市第一。毕业生初级工通过率为100%,各专业中级工获证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95%以上,是苏州新区人才输出基地。在整体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学校定期举办多层次、全覆盖的技能竞赛,在各级技能大赛中成果丰硕。连续十二年获得张家港市技能竞赛金杯;2008年、2009年省师生技能竞赛成绩均名列苏州市第一;4名学生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金、银奖;学校被表彰为苏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2010年省师生技能大赛中获得7枚金牌、15枚银牌、9枚铜牌,总分获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一名,有7个项目10名学生入围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江苏省集训队,有3名教师被聘为省集训队教练;在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校还代表江苏获得了四金、一铜的好成绩。

张家港职教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校企合作练技能、校园文化企业化、中外合作办学等鲜明的办学特色,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苏省教育科研

先进集体、江苏省优秀青年创业实践基地、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级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校的发展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二、改革模式,积聚校企合作的合力

本着“相互需要、互惠互利、相互参与、相互依存”的原则,学校与周边众多的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企业的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互动、人才培养订单、产品研发共同、联合开放经营、校企文化对接、实训基地共建、工学结合交替、顶岗实习轮训等多种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出新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树立了品牌,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1、全面合作互动式

我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共建计划、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谋就业等措施,进行全面合作,积极互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⑴共建计划

学校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权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调整实训计划,充分发挥校企两个优势共同开发课程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使学校发展始终紧跟行业需求。近四年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指导委员会,计算机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学期确保活动一次,及时听取企业心声,及时调整专业计划。如学校把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团队精神等现代企业所需的职业素质。又如我校与张家港市澳洋集团如艺宝动画有限公司合作的计算机动漫专业中,在计算机五年制大专第九个学期、三年制计算机动漫专业第四个学期,我们通过事先商量好的教学计划、实训教学内容,由企业的专家根据公司的培训内容来校授课,在培训期间,到企业去实践、体验,这样最后一年就能直接到企业去顶岗实习,真正实现教学与岗位、专业与职业、课堂与企业、训练与生产的四个“零距离”。目前我校机电、电气运行与控制、计算机、会计四个专业已成为省示范专业。

⑵共建课程

课程改革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学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来支持。我校以申报省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改实验点为契机,遵循“文化够用、技能过硬”的原则,在重视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同时,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和操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参与专业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减少一些理论性较强且生产实际中应用较少的内容,淡化理论推导,强调知识应用,努力把教学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需求目标相结合,把教学培养标准与企业用工标准相结合,着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如实际教学中,我们努力探索“2+1+1+1”的培养模式,在压缩基础公共课的同时努力增加专业课、实训课的学时,突出技能教学,通过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等方法实行工学交替式的学习,并要求前2年对学生完成文化基础课及中级考工,第3年完成专业基础课及高级考工,第四年完成较深的专业课程及技师等高级别的考工,并深入企业进行短期的顶岗实习,最后一年进行下企业全面顶岗实习,这样使学生在毕业时就能直接上岗,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

⑶共建师资

一流的教师支撑一流的专业,一流的专业支撑一流的学校。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一方面聘请高技术水平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师傅来校给专业教师讲授生产经验,与我们的专业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另一方面借助技能鉴定

所、技师协会等资源优势,积极邀请行业技术专家来给教师讲学传送经验,同时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的企业定期顶岗轮训进行工程实践,选派骨干专业教师出国到世界著名企业培训进修,来进一步加强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教学创新的实践能力。学校现有机电、电工、计算机、物流等专业领域的高级技师4人、技师57人,“双师型”教师达66人。在多方面互通互惠中,一批专业理论扎实,实训教学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走上了教学一线。图36、37分别为我校机械数控教师赴新加坡学成回来及与汽修教师赴德国知名企业学习时与其负责人合影的照片。

图36 图37

⑷共谋就业

近几年来,学校通过扬子江职教集团、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座谈会等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实践平台,同时校企的深入合作也为共创就业管理提供了空间。我校通过走访企业及召开企业座谈会密切联系企业,及时了解企业近三年的用人需求,并与用人单位签署合作定向培养协议,每年定期为企业输送所需的一线岗位操作工。对于外来培训人员,学校根据培训情况择优推荐给用人单位。对于将要就业的实习生,学校、企业和家长、学生一起签订三方顶岗实习协议书,明确三方职责,共同管理好校外实习,并开通就业服务热线,帮助解决就业人员的疑难问题。每年还举办由100多家企业参加的就业实习推荐洽谈会及各种形式的小型洽谈会。近几年来,学校的毕业生实习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98%以上。

2、人才培养“订单”式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国家对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部署。我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了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一体化。在与江苏宏宝集团、江苏维达机械集团、江苏骏马集团等多家企业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模式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素质和职业素养素质,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实现了企业、学校、社会、学生的互利与共赢。下面是我们进行的一些探索:

⑴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与企业共同签订用人协议,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及学生的需求,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标准,完成一个符合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毕业后立即到企业工作,缩短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做到无缝衔接。

⑵利用双方教育资源共同培养人才。订单式培养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是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一种优化配置。在其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要各尽所能,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培养人才。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一些文化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由学校负责完成,而对一些操作性强的专业实践课我们要求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专门授课,并由其通过校内工厂式仿真实训来进行技术指导,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缩短了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了定向培养目标。我们还通过学生到企业提供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定岗实习,真实演练,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加强了学生对企业的归宿感。

⑶设立企业专项奖学金、助学金。订单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入学时已和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就业压力明显减轻,较容易出现倦怠情绪。为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企业生产出合格的“产品”,鼓励校企合作中订单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和企业还专门设立立志奖学金、助学金,用来奖励和帮助在日常管理中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表现优的学生,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激发了其热爱专业的热情和练好技能回报企业的决心。

⑷召开座谈会、专题讲座等。学校还定期通过召开由企业领导、订单培养学生参加的座谈会,定期邀请企业负责人来校给订单培养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来介绍企业的文化、发展情况等,以此调整学生职业心态,增进其对企业的了解、归属感和奉献意识等。

3、产品研发共同式

校企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因此我校积极探寻双方利益的契合点,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研发产品,来进一步增强合作的原动力。

⑴指导学生进行技术创新产品研发

学校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来进行技术创新发明讲座,来号召大家围绕生产的、生活的、身边的技术进行技术产品改造、制作和创新。通过企业专业专家、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我校服装班的学生王静雅发明出了产品“午睡宝”(2008年江苏省创新作品中职组一等奖),机电班的学生郑彬发明出了产品“婴儿恒温洗浴盆”(2009年江苏省创新作品高职组一等奖)。

⑵教师参与企业技术产品研发

在校企合作中,我校积极派选优秀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主动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活动,与企业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产、学、研”无缝结合。像我校的黄建成、田建明老师与海路锅炉集团技术人员合作共同研发出的锅炉温控仪,缪耀东老师与光王电子公司合作研发的煤气灶电子打火仪,姚轶敏、顾文彬老师与银河集团技术人员共同研发出的网络故障分析器等。

⑶实习作品产品化

为降低学生实习成本,也为学校创造效益,我校与相关实习单位积极合作,共同研发出可将学生实习产品转化为企业员工生产的市场产品,如我校与四通电子公司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研发的楼道声控灯、红外线人体感应灯,与市电子厂合作研发的电子钟、时间继电器,与美星机械合作研发的六角螺帽、支撑套环、对接法兰、双面接头等,这些做法实现了实习作品由消耗型向盈利型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4、联合经营开放式

在产品研发的同时,学校和企业还积极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实验室来联合经营。

如我校与张家港东渡服装集团共建了服装设计中心,与南京和瑞咨询有限公司共建的物流实验室,与张家港金典软件有限公司共建的金蝶ERP实验室等。这些校企合作实验室在为我校学生模拟实践技能环境、实现学生零距离提供就业实践机会打下良好基础的同时,也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学习提供了平台和保障,实现了校企合作共赢。图38、39分别为我校与北京和江苏游戏学院共建的NIT实验室和与张家港东渡服装集团共建的服装设计中心(图40)签约仪式掠影。

图38 图39 图40

5、校企文化对接式

职业素质的养成来源于校园专业文化环境的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学校积极创建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将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了企业化的校园文化特色,先后被命名为江苏省和谐校园、苏州市平安校园、苏州市绿色学校。

⑴校企物质文化对接

物质文化是校园专业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基础,我校非常注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融合。学校通过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实训车间、图书馆等地方张贴优秀企业家、创业者的成就榜与风采照、格言警句、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等,使学生从中体味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动力。此外像我校以企业命名的海尔楼、方正楼、同方楼、联想楼、佳能楼、大众楼、汇丰楼、喜来登等各种建筑设施,都给学生以企业化的

置身环境,激发他们热爱企业的情感和苦练技能的决心,提高职业素质。图41-43为我校校企物质文化对接的几个缩影。

图41 图42 图43

⑵校企制度文化对接

专业制度文化是指以专业建设和管理为目标所拟定的专业所有师生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包括师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活动要求等。为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环境育人的作用,我校改革创新,将企业制度文化与学校对接。如对于学生实习制度,我们要求学生以员工身份来承担具体岗位工作,按照企业化考核的方式进行实习管理,在考核中我们渗入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有班组长和老师一起对其平时出勤、纪律、卫生、笔记、考核等各种表现进行科学、公正、规范、多元地综合评价,使其在校企对接制度下规范与约束自己,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⑶校企精神文化对接

学校还注重校企精神文化的对接,在培养现代技术工人传授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一方面通过自编的五名工程读本、就业指导等书籍来给予学生职业思想上的熏陶,另一方面定期邀请企业领导来校给学生作讲座,传播企业的文化,宣传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生产情况,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此外还可通过在学生中举行爱我专业的征文、“立就业之志,练就业之功,走就业之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技能大比武等多种活动,来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企业的真挚情感。图44、45就是我校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五名工程知识竞赛和爱我专业演讲比赛的活动掠影。

图44 图45

6、实训基地共建式

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综合型技术人才,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为此,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坚持以就业为指导、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通过与周边的众多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来不断满足广大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⑴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开展实训教学。通过校企共建的校内实习,使学生体会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一所教学工厂。这种体现实训与生产实际工作一致性、课堂与实训车间一体化的模式,给参加实训的学生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训学到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学校已与亚龙公司、新美星机械有限公司、汇众汽车有限公司、永钢集团、东渡集团等建立了含电气、数控、汽修、服装等多种专业的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目前,学校实训基地已获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国家数控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星火计划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鉴定所等多种荣誉称号。图46为我校与亚龙公司共建的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室,图47为我校邀请众多企业负责人进行新实训基地论证场景,图48为我校依托组建的扬子江职教集团与大连机床集团进行共建校内数控实训基地研讨掠影,图49为我校聘请的全国数控专家陈吉红来校给我校数控教师培训情景,图50为我校实训基地获得的多种荣誉。

图46 图47 图48

图49 图50

⑵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学校还积极依托校外合作企业设备资源的优势来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如我校汽修专业的学生学完汽修基本理论知识

后,我们让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任老师带领学生进入校企合作的汽修厂、维修点等地方,由施工经验丰富的师傅进行现场指导,利用其丰富、先进的实训设备来进一步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此外像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实训设备的限制,我们就组织学生在学完相应的理论知识后到就近的华昌集团和保税区化学工业园等实践基地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依托外界扩充教学资源实打实的做法非常有效,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快速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实践操作技能。通过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有效扩大了学校学生实践的空间,同时通过学生实习为企业创造出生产价值(产品),在使企业获利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我校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从业的竞争力,真正做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7、工学结合交替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认为学校是学生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者,因而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唯一主体,而企业只是学校教育成果的被动接受者,而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培养教育则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完成,我校以实训、顶岗实习为切入点,坚持工学结合模式,使教学实施主体呈现多元化教学资源的局面,将企业管理的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迁移到学校的管理中来。通过引进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推进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创新,实现了学生学习与就业同步,。

⑴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一种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在工学结合中,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际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

如我校在与四川淮南、绵阳职教中心联办的几个数控班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校安排他们白天到相关企业实践,让企业技术师傅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以此来掌握企业设备的操作技能,真打真干,同时安排晚上时间在校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其专业素养,为其快速走上实习的工作岗位服务,使其尽早实现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这种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育人的同时,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就业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缩小了人才供给与企业制度衔接方面存在的“剪刀差”、学生毕业与就业流通环节方面存在的“时间差”、学校与企业制度衔接方面存在的“空间差”,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像我校与光王电子、东渡服装等企业互建的流水线生产车间,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化的生产实训,并由企业适当给学生发放工资,在学生实训工作获得报酬的同时,也缓解了企业用地和技术工人短缺的等问题,节约了生产成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其他产品的开发生产,同时也使学校完成了专业技能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了互惠共赢。

⑵半工半读

半工半读是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有效方式,它既能满足企业生产又能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还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及实现劳务输出层次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我校在与四川江油职教中心、陕西眉县职教中心等外地联办的专业学生中,积极开展半工半读的校企合作模式。由于外地班来校学习时间短,且部分学生家境贫困、大多存在想尽快就业找工作的现状,我校积极与苏州华之杰电子有限公司、张家港华捷电子有限公司联系,经协商使他们进行为期2个月的半工半读见习。通过上午在校学习专业技能,下午到企业上班,晚上在校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使他们既不拉下专业技能、文化知识的学习,又通过工作获得收入得到经济补助,在缓解学习经济压力的同时,提高学习的动力。

8、顶岗实习轮训式

校外顶岗实习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在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校积极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体系研究,在校企共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实践的基础上,专项研究校企共管顶岗实习教育管理体系,形成制度。

⑴签好一份协议书。学生顶岗轮训实习期间,学校、企业和家长、学生一起签订三方顶岗实习协议书,明确三方职责,共同管理好校外实习。

⑵开通24小时就业服务热线。学校要求学生实习就业负责部门,24小时开通服务热线,帮助解决顶岗学生实训就业的疑难问题。

⑶定期填好考核表。实习指导老师和相关领导部门要对实训学生定期进行阶段考核,对其实习期间言行举止、工作态度、业务学习、工作业绩等进行全面考核,并作为其子啊企业实习薪金发放的基础,使学生对自己负责,形成约束力,杜绝了以往管理松散的状况。

⑷做好三个“跟踪”。一是跟踪管理,学生实习后,对他们的去向进行跟踪,企业内有师傅带领,有人事部主管或车间主任负责管理,做到有问题能及时沟通,与企业管理人员配合,及时将苗头性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二是跟踪教育,即通过电话,上门走访,企业短期培训,社会调研等方式,对校外实习生进行爱岗敬业、企业文化教育、稳定其思想。三是跟踪服务,即对校外实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用人单位协调解决,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放心,用人单位满意。

通过顶岗实习轮训,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资金,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好效果。

三、创新机制,增添校企合作的动力

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机制。我校在与企业合作联姻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通过营造“导向”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构建“促进”机制、建立“情感”机制、探索“保障”机制、形成“约束”机制、引入“政策”机制、创新“决策”机制,有效地推动和保障了我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1、营造校企合作的“导向”机制

职业教育就是为职业而进行的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校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凭借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的地理优势,与周边众多的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深化课程改革,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放在首位,在全校积极营造校企合作的“导向”机制,不断树立校企合作的氛围,实现了以出口拉动进口,由弱势变为强势。

⑴借助全国职教会议东风,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2004年6月19日,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带人对我校的实训工厂进行了参观(图1),对我校校企合作练技能(图2)的办学方向做了充分肯定,并称其代表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为此,学校深受鼓舞,借此东风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学校先后与江苏沙钢集团、江苏国泰集团、江苏宏宝集团、江苏骏马集团、江苏维达集团、江苏永钢集团、江苏牡丹集团、江苏大连机床集团、江苏新美星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张家港华为电子有限公司、张家港汇众汽车有限公司等多家相关企业进行了合作办学,提升了学校市场化办学的竞争力和战斗力。

图1 图2

⑵召开优秀企业家报告会,努力营造校企合作氛围

职业教育是与企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直接面向就业是社会赋予职校的功能,也是职校存在发展的理由。近年来,我校不断强化与企业的联系,定期邀请优秀企业家来校作报告,使学生及时了解就企业相关信息。图2、3分别为列入世界企业500强的江苏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和中国企业500强的江苏国泰国际集团董事长黄金兰为全校师生作报告。

图3 图4

⑶带领学生参观企业,深切感受企业生产环境

为加强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我们还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以此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实践,使学生树立安全和质量意识,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使校企合作向“宽领域、多模式、深层次、紧密型”方向不断发展。

图5、6为我校组织部分机械、机电班级学生参观浦项不锈钢三期工程的场景。

图5 图6

⑷组织毕业生洽谈会,切实提供学生就业平台

为了使学生进得来、学得到、出得去、用得上,我们还每年6月举行毕业生洽谈会(图7),通过报纸、网络进行广告舆论宣传(图8),吸引了100多家企业前来招聘,通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面对面的交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在就业洽谈会上,学校还专门为参加过竞赛获奖、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另外开辟一区,要求用人单位给这些学生的起点待遇不低于1200元,这种重视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局面,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声誉,也给在校的学生和家长以很大的触动,真正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的三赢。

图7 图8

2、完善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

校企合作的目标是使职业学校培养适应社会、企业所需求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此,学校通过举办专业技能竞赛、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来激励学生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向往与追求,促使他们树立校企合作练技能的信心与决心。

⑴举办企业冠名的专业技能竞赛

为激励学生岗位练技能的热情,我校每年都举办企业冠名的专业技能竞赛(如图7、8),

图7 图8

如数控专业的“新美星杯”技能比赛、机械专业的“宏宝杯”加工技能比赛、汽修专业的“牡丹杯”技能比赛、电工电子专业的“亚龙杯”技能比赛、服装专业的“东渡杯”技能比赛、计算机专业的“银河杯”技能比赛、财会专业的“农商行杯”技能比赛等,通过比赛对学生作品(如图9)评出一、二、三等奖。这样通过层层比赛,形成人人参赛的良好机制,不断树立岗位练技能的氛围,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对竞赛获奖及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我们还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邀请相关企业领导来校发奖金和证书(图10),同时邀请获奖学生家长参加颁奖典礼,这种形式既调动了学生苦练技能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确立了自信,展现了自我,宣传了学校,同时也为企业挑选优秀毕业生创造了机会和平台。

图9 图10

⑵举行优秀毕业生的事迹报告会

为进一步调动在校学生岗位练技能的热情,我校经常邀请优秀的毕业生回校作事迹报告(图11)。通过他们创业的坎坷经历介绍,激励广大学生树立创优意识。图12为优秀毕业生86届电工班的缪培峰在作创业报告。

图11 图12

⑶建立冠名班学生的工学档案

学校还给在校企合作中冠名班的学生建立工学档案。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及时上报给相关的冠名企业。对有一定生产实习工作经验、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就业,这一做法给全校学生带来很大的促动,形成了大家积极主动参与工学结合实践的良好风尚。

3、构建校企合作的“促进”机制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为此,学校根据张家港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瞄准市场设专业、送教下企、多证融通、东西合作南北挂钩等形式来积极构造校企合作的促进机制,使之紧贴地方经济与社会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

⑴瞄准市场设专业,对照专业设课程

张家港市正处于传统工业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保税区、省经济开发区、韩国工业园、化工工业园等正在逐步成为张家港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因此职业学校的专业应该由过去的单一化、一刀切向多元化、层次性转变。从2000年开始,我们就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的特点,通过市场调查(图13)和深入企业调研(图14),及时了解社会和企业用工需求,学校先后开设了机电、数控、计算机技术应用、电子电气、财会、市场营销、服装、汽修、化工等专业,并使本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吻合。随着保税区物流园和澳洋影视动漫基地的建立,学校及时应对,设置了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动漫制作与设计专业等新兴专业。

图13 图14

⑵送教下企,员工培训

企业职工培训是校企联合办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不仅能拓宽职业学校的办学渠道,更重要的是能使企业认识到职业学校具有为企业服务的强大功能,通过培训快速提高在职职工的素质,使企业提高校企联合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校非常注重送教下企员工培训这一重要形式。要求教师下企业培训前,必须深入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参训职工的情况,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技术水平、岗位特点等,同时要求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计划、学习目标,合理编排培训方案,利用晚上、节假日送教到企,通过学分制、学时制等多种培训方式,让职工忙时少学、空闲时多学,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主动服务职工、企业的做法深受企业和职工的欢迎。图15、16分别为我校教师对江苏新美星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及张家港凯丽百货商场员工进行数控和营销培训的场景。

图15 图16

⑶一专多能、一生多证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是许多企业上岗的“硬指标”。为了使学生顺利就业,我校提出了“一专多能、一生多证”的新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从中完成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为例,他们在毕业之时可以获得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中级(高级)数控操作工资格证书、中级(高级)车(铣)工操作工职业资格证书、中级(高级)制图员职业资格证书等多种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真正做到多证融通。

⑷东西合作,南北挂钩

“东西合作,南北挂钩”是优化职教资源配置,提升职教整体质量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缩小东西、南北差距的途径之一。通过东西合作、南北挂钩,可以依靠苏南良好的办学条件把苏北、西部的学生培养成为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使他们既可以充实苏南的经济建设,也可以回到苏北、西部支持家乡建设。我校积极响教育部、教育厅的号召,大力推行“东西合作、南北挂钩”,先后与赣榆、泗阳、淮南、绵阳、眉县、江油等地职教中心联合办学,充分发挥我校的教学资源优势,拓宽苏北、西部地区学生的就业渠道,实现区域间、城乡间的协调发展。图17、18分别为我校与陕西子洲职教中心签订办学协议和欢送联办班江油职教中心电子专业学生离校的场景。

图17 图18

⑸支付报酬,奖励宣传

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学校向企业有关兼职人员、实习指导教师支付一定的报酬,使他们劳有所得。同时制定合作企业、兼职人员奖励制度,对于合作好的企业、兼职教师给予奖励,并通过有关媒体报道宣传。

4、建立校企合作的“情感”机制

校企合作过程始终是人际交往、感情沟通的过程。推动校企之间合作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人的情感,情感永远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源和润滑剂,为此我校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情感机制,通过定期走访企业、举行校企座谈联谊、互帮互助等形式,彼此充分认识产生积极的情感。⑴定期走访企业

交往产生感情,升华彼此关系。如果校企双方平时缺乏彼此沟通的热情,势必会造成校企合作关系的冷漠乃至破裂。为此我校派人经常走访合作企业,探望相关人员,互通有无交流信息。如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调整和人事变动等信息,我校及时向企业发布;同时学校也密切关注企业的发展变化,像企业开发了新产品、任命某一负责人等,学校都及时予以祝贺回应等。并广泛征求他们对学校合作办学的意见,诚恳接受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来改进校企合作工作。通过彼此双方的热情,实现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⑵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座谈联谊会

一是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我们采用走进乡镇,走进企业的方式,将每个乡镇的骨干企业召集到学校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近三年的用人需求。近几年我们召开了,企业迎新座谈会等。

为进一部开展校企合作,增加彼此的了解,我校还定期邀请企业合作人员参加校企座谈会、联谊会。通过校企双方的座谈、联谊互动,融洽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增加了彼此的交流了解,有助于切实解决校企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图19、20、21分别为我校与本市杨舍镇开发区、南丰镇骨干企业联谊会、江苏永钢集团等多家企业座谈联谊的情景。

图19 图20 图21

⑶注重互帮互助

学校一向以人为本,注重互帮互助。学校一向注重校企合作人员的劳动,关心起疾苦,帮助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的一员;对于企业的兼职教师,学校还给予在校教师一样的节日待遇;对遇到困难的企业,学校积极帮助解决。

5、探索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是目前职业院校积极探索的一个热点课题,但普遍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状况,即学校对校企合作意愿强烈,但企业却明显缺乏热情。为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学校通过建立经费保障、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借助政策法规、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等机制,来切实保障校企双方进行良性合作。

⑴建立经费保障等制度。学校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各项制度来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如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来支持和保障校企合作活动的开展和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⑵成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学校通过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来指导和管理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做好校企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⑶借助政策法规。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政策性优惠,如减税、贴息等,积极吸引企业来校开展生产性合作,使企业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提高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⑷利用自身教学资源优势。学校通过改进的教学设备、一流的师资来给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凭借获得的良好的社会形象来吸引众多的企业来合作办学。

6、形成校企合作的“约束”机制

有激励就有约束,有约束就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前不久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并第一次提出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为使校企合作走上正规化,我校严格制定并落实相关制度,以形成校企合作的约束机制,使双方明确的彼此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职责和义务。

⑴建立相关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制度。没有符合法律要求的协议约束,就没有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为此,学校和企业双方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校企联合办学协议》、《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校企联合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以此来进行约束保障。

⑵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须按照《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学学生管理办法》等扎实开展学习工作,对于教师教学活动的环节按照《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进行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

⑶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等校企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如学校在协议中承诺某某时间要派多少人去企业顶岗实习一定时间,企业已将此内容纳入生产计划,届时如学校不能履约,导致企业生产损失,必须按协议赔偿。协议规定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期间,安全保障由企业负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必须按照协议赔偿解决。

⑷做到“四个落实”。即领导组织落实、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落实和管理制度落实,推动校企合作办学不断向纵深发展。

7、引入校企合作的“政策”机制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政府出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等优惠政策。为此学校牢牢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积极引入这一校企合作的政策机制,通过成立扬子江职教集团、开展社会技能培训等形式,不断发挥资源优势,在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综合办学能力。

⑴成立扬子江职教集团

前省教育厅厅长周稽裘在“科学发展观引领职业教育未来可持续发展”讲话中提到,要创建集约化发展平台,探索新型工业化的办学机制。为了全面贯彻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响应职业教育走集约发展的号召,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推进职教体制创新,构建多层次、立

体式的办学体系,经江苏省教育厅同意,我校牵头发起组织了由45所职业学校和41家骨干企业组成的江苏扬子江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扬子江职业教育集团加强校际、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实行了东西南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各校的专业建设和办学综合水平,提高了整个集团内各成员单位的办学质量和行业效益,盘活了教学资源,实现了共同发展,提高了学校竞争力。图22、23为扬子江职教集团成立及省殷翔文副厅长和我市蒋来清副市长为集团剪彩的场景。

图22 图23

⑵开设各种社会培训

根据我市产业结构要求及经济发展特征,学校紧贴市场需求和企业愿望,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技术和创业培训,在实现职教富民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近三年为企事业单位在职培训、社会再就业人员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兄弟学校等其他单位培训的人数达10271人,其中农业商业银行柜员初级会计培训302人,第一人民商场新员工培训450人,市商业学校会计电算化培训15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92人,再就业及职员培训6060人,企事单位员工继续教育培训3109人,真正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努力。图24、25分别为我校对张家港市退役士兵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活动掠影。

图24 图25

8、创新校企合作的“决策”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的必有之路、创新之路和效能之路。我校积极创新校企合作的“决策”机制,通过推行专业课程项目化、建立学生创业中心、教师下企业、技师进课堂等举措,在全校师生中大力营造校园企业化的氛围。

⑴专业课程项目化

温家宝总理2007年11月在大连视察职业学校时指出,把教学、求知和做事结合在一起,做中学、做中教,做中学才是真学,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为了使职校的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我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积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改革打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线,在职教专业课程中大力实施项目化、模块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并在全校推行“三性五化六合一”的职教课堂教学新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将教室与车间、学生与学徒、教师与师傅、理论与实践、作品与产品、育人与创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同时牢牢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拉近了学生与岗位的距离,使学校真正做到了“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要求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技能实践,克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相一致,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使职高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学校因此被评为省课改实验学校。图26-31分别为我校财会、服装、汽修、数控、计算机、电气专业课堂实现项目化教学的几个掠影。

图26 图27 图28

图29 图30 图31

⑵建立学生创业中心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我们以省教育厅提出的大力弘扬新时期的“三创”精神为契机,积极开展“三创”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在校学生的创业、创新、创优意识。为了使在校学生进一步感受校园企业化的氛围,我们还积极组建了学生创业中心,并定期聘请优秀企业家、优秀创业毕业生来给学生进行创业讲座,激发其创业的热情。同时,学

校还成立了“汽车美容与清洗”、“邮政服务”、“计算机平面设计”、“服装面料缝制”等学生创业中心及其管理部门,来帮助有创业志向、家庭贫困的学生进行创业,并派专业教师进行帮助指导,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这种实现在校生做中学、学中做的创业教育,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企业化的氛围,寻找到了一个岗位,扮演了一个角色,获得了一种感受,明白了一个道理,养成了一种习惯,学会了一种本领,实现了一次成功,感受了一份愉悦,形成了良好的健康心理品质,实现成人、成才、成功。图32、33分别为我校邮政服务、计算机平面设计两个创业中心的掠影。

图32 图33

⑶教师下企业,技师进课堂

学校教师下企业挂职,企业职工进课堂讲课,是校企合作进行人才交流特色。它不仅能使教师了解企业,提高实践技能,成为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而且对于企业来说,能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学校每年都不定期的选派骨干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师傅来给学生上课。图34为我校教师深入新美星公司虚心听取机加工中心师傅技术指导的情景,图35为我校聘请的汽修技师来给我们的汽修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情景。通过让教师、学生实打实地接触生产产品,使我们的教师、学生对企业运作的生产有了较深的感悟。

图34 图35

三、校企合作的成效及建议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深化了我校的课程改革,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办学创新,学校也因此获得省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先进学校等多种荣誉。此外通过校企合作练技能,确立了学生的“做人底线”,厚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夯实了学生的“技能底功”,鼓足学生的“创业底气”,打造了我校品牌,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以下是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取得的一些成效。

1、校企合作促进了学生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我校办学的市场化、社会化,也提高了学生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也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使学生不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规范的车间里进行更加规范的技术操作。这种边学习、边生产的培养方式,有利于学生尽快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通过我校签订学生定向培养订单协议,协助学校制定教学课程和教学计划,是学生在校即可接受企业文化,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并达到熟练。企业不仅免除了社会上招工的麻烦,避免了招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不利因素,同时还省去了对新职工的入厂教育和培训等工作。

2、校企合作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节约了资金,解决了学校场地和设备不足问题

学校的教育资源(设备、技术等)往往落后于企业生产一线,而校企合作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许多学校花巨资购置实习和生产设备,但学校设施设备的使用受教学进度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因此使用率普遍降低;如果不添置设施设备,又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校企合作办学化解了这个矛盾,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重复投资,也解决了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难题。

3、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学习和推广

由于职业教育教材存在严重滞后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培训;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更浪费了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由于企业的目的是追求高效率以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他们会不断引进高新技术,这就要

求企业员工必须掌握可以提高生产力的先进技术。通过校企合作必定会把企业的最新技术和行业信息传递给学校,专业教师可由此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料,进而转变教学,并加大对行业信息的收集用于指导教学工作,大胆抛弃滞后的教材,编写适合校企发展需求的校本教材。校企合作办学,不仅优化了教材,推广了新技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校企合作还存在以下一些影响因素:

1、政府还缺少相应的政策引导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条例来协调和支持校企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一定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下,才能实现校企双方、教育行政部门与行业组织、学生等各方面的协调和合作。目前,我们所进行的校企合作很多还处在自发和应付的状态,在相关法规执行监督方面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对于规定企业应当履行而事实上未履行何种责任应如何制约,政府并未制定相应的实施条例,从而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流于形式。

2、企业的生产方式

企业的生产方式或其追求的生产方式决定其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无疑比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其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比后者高。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企业的生产方式还是以粗放型和劳动密集型为特征,产品的劳动附加值低,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在需求不足,因而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

3、学校的办学水平还不高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没有真正做到面向市场自主办学。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还没有真正面向地区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不能充分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于高科技、高技术的企业,学校想攀高枝而够不上,而低层次、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人才,企业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目前一些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正处于这种尴尬的两难境地。

4、企业的利益的得不到保证,积极性不高

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部分企业难于承受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目前的校企合作,学校的受益程度要大于企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大部分企业无暇顾及校企合作。对它来说,校企合作尚处于“锦上添花”阶段,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过程。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证,势必严重影响其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5、缺乏校企双方交流的平台

目前由于众多原因,学校与企业或行业联系不紧密。虽然很多学校在此方面进行努力,但多是零散的、缺乏规模和效益的。缺少由政府主导。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校企联合组织和机构来保证校企合作工作的贯彻和落实。

6、校企合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校企合作中,有些企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合作的互惠,或企业没有能力(资金、人力)给予学校更多的优惠。另外像实习生管理不到位、工资低、留用率低,到企业实习时间短不受欢迎等。

这些都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正常开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⑴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使校企合作获得政策的刚性保障;⑵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⑶ 办好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⑷ 加快深化课程改革步伐;⑸ 深入持久的做好企业调研工作;⑹ 积极参与企业的科研与技术创新。通过这些措施,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总之,校企合作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我校通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

扩大了办学规模和效益,提高了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并以就业带动了招生,实现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7、校企合作的几点建议

(1)建议国家出台企业用工技能准入制度,要求企业员工到职业院校培训拿证后方能上岗,用制度的形式密切学校和企业的联系。

(2)建议国家出台校企合作的激励制度,利用经费下拨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3)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作用,地方政府应牵线搭桥,为校企双方提供合作便利。

(4)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注意校企双方利益的切入点,保持校企合作的原动力。

我校将以建办人民满意的职业学校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服务港城经济建设的同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和层面,找准合作基点和稳定合作关系,不断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朝着“牌子叫得响、专业过得硬、办学有特色、毕业生受欢迎、全国一流的示范性职校”的办学目标而不断努力!

课题组长:孙伟宏副组长::马建松

课题核心组成员:周雪峰顾关胜叶绪娟季敏亚何斌王小平王桂忠刘军

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加强宏观调控。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问题出现时常常缺乏制度保障和有效协调,政府应当促进双方建立一个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并充当协调者的角色。政府要兼顾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面的利益,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健全和完善对合作企业的政策、激励机制,出台有关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各项法规和政策,并明确政府、学校、企业、技能人才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加强统筹,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表彰鼓励先进;为了加强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课程教材开发和教改、人员培训和组织管理,政府可适当给予学校财政专项补助;对企业可以采用减税的方法来加以鼓励,并出台更加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政策的具体政策,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2)完善校企合作委员会管理机制。可成立由企业领导、行业专家、学校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通过定期召开例会,分析、研究校企合作的途径、方法,全面指导并协调学校校企合作的相关工作,明确职能安排和组织框架以及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校企合作委员会的长效工作机制。 2.学校提高职业能力、实现工学交替,探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的双方要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 学校要增强自身能力,创新教育理念,为满足企业的需求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学校的师资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学校的教学设备与企业的生产设备、学校的学员与企业的员工、学校的文化与企业的文化等之间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想解决这种供求矛盾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学校要以职业能力为标准,不断改革、创新教育理念,通过鼓励和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一系列措施,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完善“融合企业资源,校企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说来,就是校企专业技术人员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建立以校企结合的校外顶岗实习管理运行体系和知识技能考核评价体系。 此外,还必须要完善工学结合的管理机制。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到企业实习交叉进行,让学生可以及时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同时,学生在企业工学结合期间的表现由相应管理人员评分,从而增强对学生管理的力度。 3.采用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企业人才培养标准,实施校企深层次合作

构建多元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构建多元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作为促进学生就业的一种方式,已经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很多学生因为校企合作而受益。但是有些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不长久,这使得学生无法在企业中获得更多的技能,因此如何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成为各方考虑的重点问题。为此,主要探究了构建多元化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谨此为有关人士提供借鉴。 标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多元化 多元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实现并不容易,需要克服各方面的因素,但是只要各方通力合作,一切以校企合作为出发点,相信这一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目前的校企合作的发展有着非常好的国内与国际形势,尤其是政府对此非常支持,在这一良好形势下,学校领导要积极地与政府、企业进行沟通,以此为校企合作的长久性奠定基础。 1政府扮演好桥梁角色 校企要想实现长久合作,政府的桥梁角色必须扮演好,换言之,政府对校企合作要足够重视,不仅要制定完善的政策,以便能够规范校企合作,同时还应该成立相应的委员会组织,以便能够及时处理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能够将学校与企业中的优势资源有效的整合起来,市政府应该积极组建职教集团,在这个集团中企业会将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告知学校,而学校会依照人才需求来设置专业,由此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对接。在这个集团中企业与学校就像是一家人,互相促进、互相进步。 总之,政府在职教发展上要提供保障措施,政策上要有一定的优惠,管理上要提供大力支持,争取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体化、立体化、品牌化的格局,使得职业教育成为市政经济发展的一份子,成为当地教育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 2校企签订协议定向培养人才 现如今,已经有很多职业院校尝试着与企业签订订单协议,依据企业的现实需要来定向培养人才,这一举措已经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肯定。经过几年的发展,很多职业院校在订单培养方面都加大了投入。据调查了解,某些城市的职业院校基本上都与省内的企业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而且有很多都是长期协议,人才培养效果可以说非常显著。 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之后,企业自然会将自己短缺的人才告知企业,学校自然就依照企业需要来设置教学科目,这样学生毕业之后就可直接就业,避免了学生所学无用的尴尬。例如,某职业院校与某集团长期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后,学校为企业提供了两千名左右的人才,这其中不乏业务骨干、高管等,而该集团则累计给该学校毕业生发放了上百万的工资,可以说这是真正的双赢。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职院 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版专”)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自主、适应需求”的办学模式,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指导下,在印刷、出版等行业协会支撑下,组建由出版印刷界知名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理事会主导、系部与企业共同实施,行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融入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的特色道路。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1. 发挥部市共建优势,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 学校按照“战略合作、校企一体、产学链接、共建共管”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并进一步完善校、专业群、专业三级校企合作体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从校企合作组织结构、资金和制度保障、政府支持等方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关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校企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局面。 2. 坚持“二+五”原则,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牢牢把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建设、合作发展、合作研究等关键点,进行实质性合作。理事会日常运行中坚持“二+五”原则,即“二个建设”和“五个环节”,切实把合作落实到具体的专业和项目上。“二个建设”是“校企合作理事会科学化机制建设”和“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通过“二个建设”,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打造出版印刷高端技能型人才。“五个环节”即:分析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的背景和基础;明确理事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思路及原则;确立理事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制定理事会建设的内容和步骤,并组织实施;提供理事会建设的保障措施及预期效果,建成高效运行+关键绩效管理模式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架构。 拓展校企合作平台,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1. 搭建实习实训基地平台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与行业企业逐渐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与上海印刷集团、上海电气印刷包装机械集团、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烟草印刷厂、苏州日报社、深圳雅昌印刷有限公司、德国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日本小森印刷公司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践、实习签约基地113个,并与500多家行业企业建立了联系,开展多方位、多样化的校企合作。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摘要:本文从企业角度分析校企合作对企业和高校发展的必要性,提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必须首先改革高校经费来源渠道,推行校企利益一体化模式。高校应改变观念,创新与企业合作模式;企业应从资金、市场、管理入手提升合作的价值和效益;与其如此,才能发挥校企资源互补,优势共享,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才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对社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性、针对性。关键词:校企合作;机制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enterprise point of view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e necessity,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must first reform the sources of funding channel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mode of intere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hange the idea,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enterprise should from capital, market, management to enhance cooperation between value and benefits; and so, in order to play the advantages of sharing, complementary resources, achieve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purpose,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employment pressure on the communit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1.建设背景 创新紧密合作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学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迫切要求,是珠三角轨道交通及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激发企业参与合作动力、增强办学活力、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建设基础 移交广州市政府管理五年来,学院发挥行业背景深厚和政府支持重视的双重优势,坚持借外力壮实力、联企业强内涵的发展路子,积极与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1)校企携手育人基础优 联合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企业成立28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近三年来,共同实施教学及考核、共同管理,为广铁集团、省铁投、广深港地铁等企业订单培养学生3270人。中铁电气化局捐赠价值78万元的DA8型电气化轨道作业车共建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文舟公司、鸣虹酒店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学院设50万元“文舟”奖学金、“鸣虹旅业奖学金”等。校企合作育人呈现良好局面。 (2)合作办学机制绩效佳 2009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学院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校企合作在广州花都区“粤宝丽工业园”共建工学结合基地,紧密联系毗邻基地的广州铁道车辆厂,开展先进制造业和应用电子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办学模式与成效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2008年着手筹建“广州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按照做实为主的原则,广泛联系行业企业,现有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92家规模企业签约加盟,为紧密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3)市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力度大 市政府对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2009年,市政府拨资金、出政策支持学院以

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地构建与实施(20201229172124)

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西北煤矿机械制造高级技工学校校企合作改革案例 一、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剧增,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向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靠拢,使教学与生产达成高度融合。而实现这一融合的最佳途径即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石嘴山市地处宁夏北部,是宁夏工业的发祥地。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十大煤炭工业基地,相继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首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化工三大产业集群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西北煤矿机械制造高级技工学校作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抓住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量递增这一契机,在宁夏率先尝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重构校企合作模式,拓宽校企合作的途径将成为巩固校企合作的实施成果,丰富校企合作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的必要举措。 二、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目标 通过构建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使校企合作由原来的实训性合作拓展到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 案的制定等,促成校企间的人力、物力资源共享,使在校生的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与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高度融合,让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需要,甚至产生经济效益,最终达成互利共赢的立体式校企合作目标。 三、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作者:教督处时间:2011-1-3 20:40:44 浏览量:722 https://www.360docs.net/doc/1814535454.html,/ktyj/shownews.asp?s_id=24&N_id=209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江苏省张家港职教中心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孙伟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2005年国务院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江苏省省教育厅在《2010年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工作》中也指出,要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突出德育为先、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主题,应对挑战、开拓创新。为了让学生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能谋到好职位、拿到好工资、求得好发展,职业学校只有与企业联姻才能与经济齐飞,只有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路。学校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拓展合作的“宽度”;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合作的“温度”;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形成合作“亮度”;瞄准企业需求,加强合作“密度”;改革合作模式,显现合作“力度”。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一、特色办学,注入学校发展的活力 我校是张家港市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中,2009年创建成为首批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2001年易地新建,总投资2.1亿元,占地253亩,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目前在校班级116个,在校生5221人,开设有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机械、计算机应用、会计、化工、服装、营销、电气运行与控制、商务英语等15个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会计、电气运行与控制为省示范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数控技术应用为苏州市示范专业。校内建有机电、数控、计算机、财会、汽修等10个实训基地,基地面积2.6万平方米,实训设备价值4000多万元,其中数控实训基地为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汽修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 学校坚持“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服务港城经济建设”的办学理念,把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对口单招高考本科达线人数连续10年为苏州市第一。毕业生初级工通过率为100%,各专业中级工获证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95%以上,是苏州新区人才输出基地。在整体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学校定期举办多层次、全覆盖的技能竞赛,在各级技能大赛中成果丰硕。连续十二年获得张家港市技能竞赛金杯;2008年、2009年省师生技能竞赛成绩均名列苏州市第一;4名学生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金、银奖;学校被表彰为苏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2010年省师生技能大赛中获得7枚金牌、15枚银牌、9枚铜牌,总分获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一名,有7个项目10名学生入围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江苏省集训队,有3名教师被聘为省集训队教练;在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校还代表江苏获得了四金、一铜的好成绩。 张家港职教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校企合作练技能、校园文化企业化、中外合作办学等鲜明的办学特色,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苏省教育科研

基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探索实践

基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制工学一体 培育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践 山东水利技师学院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速实施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新型学徒制育人模式,校企共育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汽车维修专业是山东水利技师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2004年被评为全省技工院校名牌专业,2008年被列入“山东省技工院校百强专业建设名单”,2013年被山东省人社厅确定为一体化省级试点专业。从2012年6月,学院与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唐骏汽车学院”,校企双方联合成立“学生实践课程教学基地”,共同培育技能人才。这不仅是山东水利技师学院推动校企双制的一项新尝试,更是淄博市校企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加快技能人才培养的典范。 一、校企合作共同招生招工 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唐骏汽车学院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确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安排招生计划,共同制订招生方案,共同组织全日制学生招生招工,招工招生相统一,实现“招生(招工)即招工(招生)、入校(企)即入企(校)”。同时,面向企业在岗职工开展弹性学制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采取工学交替、企校合作模式共同培养。

二、校企双方共建师资队伍 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和企业通过人员互聘共组、资源互融共建、技术互补共助、效益互享共赢等方式,共同完成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2017年“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工作站正式入驻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唐骏汽车学院,企业的技术骨干来校任教,共同实施教学。 首席技师工作站立足教育教学培训需求,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的新途径、新办法,采取名师带徒、拜师学艺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发挥入站技师的作用,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承担青年教师传帮带培养工作。入站技师每年开展指导、讲座、培训等原则上不少于120课时,帮带教师不少于2人,从事教学研究项目至少1项。 三、校企共建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 山东水利技师学院按照唐骏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建设集教学、竞赛和对外培训功能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实训体系;通过实施企业情境教学和在实训场地推行“6S”管理,着力引进企业文化元素、企业技术理念、企业管理精神,将企业文化与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落实校企双制共建学习环境的目标。 山东水利技师学院与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新旧动能转换,共同建设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具体为:装备先进车系为代表的典型新能源汽车整车成套实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规划方案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规划方案 市南溪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应用专业 2013年5月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解放思想,实施,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级示性学校建设的实施方案,认真落实校企合作精神实质,深化校企合作的融合力度,制定本方案。 二、建设目的 利用企业技术和物质资源,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校企双方互惠互利,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校企合作。 三、建设方案 1、企业选择 在市及省外计算机及IT相关企业,进行摸底调查,主要工作容是进行合作企业筛选、企业人才调查,编写实施细则。选取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进行联系和沟通,介绍校企合作的目的、意义和合作容。征得企业同意。确定意向性协议。双方同意认可。 2、实施细则 此阶段的工作步骤是: 发布合作通知 公布合作签约时间 召开校企合作签订会议 颁发合作铜牌 为企业聘请人员颁发教师聘书

四、运行阶段 项目建成后,根据实际需要,从企业中聘请有关人员,进入教师队伍,承担咨询、教学、编写教材、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标志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工作。 五、后期评价 在项目运行1年后,对项目进行评价,完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关不足部分,进行适当的修改。使之运行更加科学合理。 六、附录 1、校企合作协议书 2、兼职教师聘用合同书

校企合作协议书 甲方:市南溪职业技术学校 乙方: 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双方就共建市南溪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总则 1.通过合作,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工学 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2.成立组织机构,负责制定学生实习、就业及其他校企合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3.制定工作计划,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共同 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 二、责任和义务 (一)甲方 1.甲方同意乙方为甲方的“校外实训及就业基地”,列入协议用人单位,优先 向乙方输送学生。 2.甲方与乙方合作,参照职业岗位任务要求,共同开发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 案,即共同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 3.甲方与乙方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4.甲方与乙方合作,将企业和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5.甲方可以乙方为实习就业单位的名义展开招生及培训工作,并推荐符合乙方 实习岗位要求的学生,帮助乙方挑选合适的人才。 6.甲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每次实习实训的时间、

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索教学文案

“从共想共营走向共享共赢”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是职业学校规模、结构、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两年来,我校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着力搭建“项目共研、信息共享、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校企文化共建”五个平台,使得利益相关者从“共想共营”,实现“共享共赢”的目标。 一、实施背景 (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积累的现实要求 “十二五”期间扬州市产业结构为:“坚持发展数控加工、船舶制造、汽车零配件及整车制造等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电子书、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建筑业,推进建筑业管理创新、结构调整、市场开拓和人才培养;突出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五大重点产业”。扬州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深度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产教融合的现实要求 《扬州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面向市场需求,重点打造与‘三新一网一书’、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契合度高的专业,着力建设机械加工、电工电子、信息服务、土木建筑、商贸物流、工业设计、旅游服务、化工医药、汽车船舶、现代农业等十大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

作,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 (三)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 学校跨越式发展,需要叠加产业发展的内需潜力、企业发展的创新活力。多年来,学校与近100家企业进行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冠名班、顶岗实习、设立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引企入校等形式的尝试。但是,校企合作形式仍然比较单一,深度、广度仍然不够,需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积累的需求。 二、主要目标 通过与企业联盟,向企业要订单;与行业联合,向行业要标准;与政府联结,向政府要支持,逐步构建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四方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搭建“五大平台”即“项目共研、信息共享、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校企文化共建”,实现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目标(如图1),形成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建设过程 (一)成立机构,专家引领 校长为总设计师,招生就业处主要领导为项目负责人。2013年10月,学校成立了由行业企业领导、专家、工程师以及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职教名师组成的“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紧密、高效、互惠”校企合作机制,真正体现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 (二)搭建平台,共建共享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马成荣徐丽华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 关于“模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至今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中没有设置相应的条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给出了模式的定性叙述:“模式可以被建立和被检验,并且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根据探究进行重建。它们与理论有关,可从理论中派生,但从概念上说,它们又不同于理论。”1 我国学者查有梁先生在《教育建模》一书中,从模式论的高度对什么是模式给出了一个全面的定性叙述:“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模式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模拟(实物模式),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数学模式),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图像模式和语义模式)。”2 可见,“模式”是一种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是作为认识过程的中介的科学方法。校企合作,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它实际上指的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在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其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通过这些样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1、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 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1 托斯顿·胡森、T·内维尔·波斯尔思韦特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6卷,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242页. 2 查有梁.教育建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摘要:本文从企业角度分析校企合作对企业和高校发展的必要性,提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必须首先改革高校经费来源渠道,推行校企利益一体化模式。高校应改变观念,创新与企业合作模式;企业应从资金、市场、管理入手提升合作的价值和效益;与其如此,才能发挥校企资源互补,优势共享,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才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对社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性、针对性。 关键词:校企合作;机制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enterprise point of view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e necessity,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must first reform the sources of funding channel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mode of intere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hange the idea,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enterprise should from capital, market, management to enhance cooperation between value and benefits; and so, in order to play the advantages of sharing, complementary resources, achieve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purpose,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employment pressure on the communit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targeted. Key words: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3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2012年11月,人社部向社会公布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待业共57万人;据重庆市人社局2012年11月公布仅重庆市高技能人才15.44万人,占本市技能人才66万人总量的23.4%。这两类数据说明固然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互惠共赢2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典型案例 一、实施背景 1、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且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 2、校企合作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各地中职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联合当地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和机制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等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但由于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的种种原因,目前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层次还不够深入,校企之间还没有真正的文化交流,校企合作的形式还比较单一。认为,把学生派到企业顶岗实习、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行半工半读的教学形式就是校企合作,没有实质的内容和形式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校企合作的宏观政策不够健全 虽然目前我国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但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没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规定。纵观我国《职业教育法》的历程,在1996年制定之初的规定是“企业、事业组织应该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

生和教师实习。”这只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层面,没有更高的合作和交流。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学生在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2010年5月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010年11月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指出“要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些规定虽然明确指出了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参与职业教育,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没有权威、具体的校企合作准则和配套的政策支持,导致校企合作在实施中困难重重,不能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和成效。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问题,是校企合作中的难点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很多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理念,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学校的事,企业只是选择人才,没有必要培养人才。二是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企业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合适的学生,从而导致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三是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小、怕吃苦、不稳定,企业担心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问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从而积极性不高。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年龄大都在十七、八岁,恰逢由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精编版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1.建设背景 创新紧密合作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学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迫切要求,是珠三角轨道交通及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激发企业参与合作动力、增强办学活力、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建设基础 移交广州市政府管理五年来,学院发挥行业背景深厚和政府支持重视的双重优势,坚持借外力壮实力、联企业强内涵的发展路子,积极与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1)校企携手育人基础优 联合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企业成立28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近三年来,共同实施教学及考核、共同管理,为广铁集团、省铁投、广深港地铁等企业订单培养学生3270人。中铁电气化局捐赠价值78万元的DA8型电气化轨道作业车共建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文舟公司、鸣虹酒店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学院设50万元“文舟”奖学金、“鸣虹旅业奖学金”等。校企合作育人呈现良好局面。 (2)合作办学机制绩效佳

2009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学院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校企合作在广州花都区“粤宝丽工业园”共建工学结合基地,紧密联系毗邻基地的广州铁道车辆厂,开展先进制造业和应用电子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办学模式与成效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2008年着手筹建“广州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按照做实为主的原则,广泛联系行业企业,现有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92家规模企业签约加盟,为紧密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3)市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力度大 市政府对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2009年,市政府拨资金、出政策支持学院以设备和师资等办学资源与花都企业共建花都工学结合基地;2010年市政府又积极向教育部申报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把建立校企紧密合作长效机制作为重要内容,营造有利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区域政策环境。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联合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粤宝丽企业集团等具有良好合作育人基础的行业企业,校企共建多种形式企业冠名的4个合作学院,实行董事会管理机制。联合120余家企业组建轨道交通职教集团,实行理事会管理机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在企业获利中求学院发展的紧密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其重要表现形式—校企合作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目前校企合作多数是短期的,长期合作仍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一、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校企合作的层次较低,模式较单一 目前,大部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毕业生供求的浅层次合作上,企业和学校供需不协调,由于缺乏行业的依托,在深层次培养人才方面做得不够。同时,大部分校企合作以院校为主、企业为辅,合作模式较单一。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也都仅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的合作上。 2.校企合作稳定性差 国家在政策上缺乏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体制和相应的国家法律。校企合作的原则是双方参与、互惠互利,但目前多数的校企合作仅仅是企业单方面的提供帮助支持,不能形成双赢。同时,由于缺乏法律保障,不能有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固。 3.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全面 大多数企业的合作意识不成熟,他们认为培养学生是职业学校的责任和义务,有些老师则认为学生在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学校的一些专业课与企业中的实际需求也有脱节。 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 1.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专职负责校企合作运行 该机构应由学校、企业、行业组织、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有关团体等多方面共同参与,要制定合作章程,明确各方在校企合作机构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

(1)加强宏观调控。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问题出现时常常缺乏制度保障和有效协调,政府应当促进双方建立一个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并充当协调者的角色。政府要兼顾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面的利益,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健全和完善对合作企业的政策、激励机制,出台有关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各项法规和政策,并明确政府、学校、企业、技能人才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加强统筹,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表彰鼓励先进;为了加强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课程教材开发和教改、人员培训和组织管理,政府可适当给予学校财政专项补助;对企业可以采用减税的方法来加以鼓励,并出台更加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政策的具体政策,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2)完善校企合作委员会管理机制。可成立由企业领导、行业专家、学校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通过定期召开例会,分析、研究校企合作的途径、方法,全面指导并协调学校校企合作的相关工作,明确职能安排和组织框架以及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校企合作委员会的长效工作机制。 2.学校提高职业能力、实现工学交替,探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的双方要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 学校要增强自身能力,创新教育理念,为满足企业的需求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学校的师资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学校的教学设备与企业的生产设备、学校的学员与企业的员工、学校的文化与企业的文化等之间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想解决这种供求矛盾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学校要以职业能力为标准,不断改革、创新教育理念,通过鼓励和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一系列措施,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完善“融合企业资源,校企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说来,就是校企专业技术人员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建立以校企结合的校外顶岗实习管理运行体系和知识技能考核评价体系。 此外,还必须要完善工学结合的管理机制。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到企业实习交叉进行,让学生可以及时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同时,学生在企业工学结合期间的表现由相应管理人员评分,从而增强对学生管理的力度。 3.采用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企业人才培养标准,实施校企深层次合作

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关键词:摘 要: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校企合作的实践提供了政策引导。很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由于各种原因,校企合作在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仍是短期与浅层合作问题,没有深度与全面融合。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 政府宏观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和校企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成员由人事劳动部门、财政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等组成。在高职院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政策,并对财政投入效果进行评估。校企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则在由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参与的同时,邀请知名企业参加,出台法规、政策,指导校企合作工作。 2 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可进行税前扣除;对职业院校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职业院校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以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3个人所得税优惠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07年12月29日第五次修正)规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可按税收法律法规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时进行税前扣除。 3 建立职教集团 职教集团旨在依托政府与行业、联合企业与院校,加强校政、校校、校企业之间的联系, 整合教育资源, 实现资源共 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翟志华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由于各种原因,校企 合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仍是短期与浅层合作问题,没有深度与全面融合。只有 通过政府宏观指导、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建立职教集团、共同实施建设,进行人才培 养领域的沟通与合作、加强制度建设等手段,才能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长效机制 研究 51 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