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4fd55d877232f60dccca11b.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 1955年规定市、县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 2000,非农人口超过 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 2000,在 1000以上,非农超过 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 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演示教学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演示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47b611bdd4d8d15abe234ef7.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2000,在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55774f42b160b4e767fcfc7.png)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
能得到淡水供应等。 经济发展水平 政治组织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导致: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城市 文化中心城市
1、总体规划的任务
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综合研究和确定城 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 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 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2、总体规划期限
一般为20年。 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期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涉及资源分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 –政治子系统:以权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为基础; 这两个子系统决定了城市社会系统的性质。
–交通通讯子系统:城市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 与途径;
–空间子系统:使各系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 这种作用的结果。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7. 规划体系的发展趋势
7.1 民主意识 城市建成环境的开发过程涉及社会
各方的权益,规划编制和管理中的公众 参与是确保城市规划民主性的必要保障, 城市规划法为此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 序。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7.2 公正意识 规划上诉是确保行政行为的公正性和
维护行政相对方的正当权益的必要机制, 规划上诉的仲裁机构应当保持独立性。
7.3 环境意识 越来越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居住区规划原理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居住区规划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cdf79f8f18583d0486459d4.png)
2-3 城市详细规划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
1)用地性质 2)用地面积 3)建筑密度
4)建筑限高 5)容积率
6)绿地率
7)公建配套项目
8)建筑后退红线
9)建筑后退边界
10)社会停车场
11)配建停车场
12)地块出入口方位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王建国
《城市建筑》
A.罗西著,施植明译
《城市意象》
K.林奇著,项秉仁译
《城市设计》
E.培根著,黄富厢、朱绮译
《市镇设计》
F.吉伯特著,程里尧译
《外部空间设计》 卢原义信著,尹培同译
《建成环境的意义》A.拉普普特著,黄兰谷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博远出版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1 城镇体系规划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职能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2-4 城市规划的作用
——宏观作用 ——微观作用 ——城市规划师作用
1-3 “城市规划是一个过程”
城市规划的真正意义在于建设和发展 的引导、指导和控制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程。
同济城市规划专业工程系统笔记整理
![同济城市规划专业工程系统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c6612e6aeaad1f346933fb8.png)
第一二章工程系统概述1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范畴1)城市供电工程系统规划;2)燃气;3)供热;4)通信;5)给水;6)排水;7)防灾;8)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系统规划;9)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2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任务总体任务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本城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规划期内各项工程系统的设施规模,容量,科学布局各项设施;制定相应的建设策略和措施。
各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本系统的实况和特性,明确各自的规划任务。
3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概念:一种保证城市生存,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是建设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由交通,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给水,排水,防灾,环境卫生设施等方面构成。
4 城市工程系统的相互关系:1)交通工程是其他各项的基础和纽带。
2)各项间存在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关系。
有些设施可集中布置,有些设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比如给排水。
但为了保证各类工程设施的安全和整个城市的安全,一些设施之间又要有足够的安全防护空间。
5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各层面的关系1)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城市工程系统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间逐层深化,逐层完善,上层面指导下层面。
总体规划是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的依据,起指导作用,后两者是对前者的深化,完善和具体落实,三者纵向联通。
2)三个层面与城市规划各层面的关系同一层面,城市工程系统总体规划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工程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同理。
6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意义与作用现实指导和未来导向意义。
即可超前和科学的知道各层面的开发建设,又可以详细具体的指导各项工程设施设计。
通过工程系统规划的综合协调,有效的指导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性,可靠性,科学性。
7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工作程序1)拟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建设目标2)编制城市工程系统总体规划3)编制城市工程系统分区规划4)编制城市工程系统详细规划第三章城市供电系统规划第一节城市电力负荷预测与计算1 城市用电分类:产业分类(4)行业分类(8)水电部规定: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市政生活。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42a19529e314332396893fa.png)
3.2 专项法 专项法是针对城市规划中特定议题的立法,
如《上海市历史建筑和街区保护条例》。
3.3 相关法 城市建成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包含多个方面和
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城市规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
路漫漫其悠远
4. 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4.1 集权制度 上级政府对于下级政府的规划编制和规划
管理拥有较大的干预权(如英国和法国)。
第二层面:划定城市中的各类重点地区( 如城市中心地区、景观重要地区、历史保护地 区和生态敏感地区),附加特别的开发控制要 求,采取个案评审方式,进行个案式管理,以 强化精细程度。
路漫漫其悠远
7. 规划体系的发展趋势
7.1 民主意识 城市建成环境的开发过程涉及社会
各方的权益,规划编制和管理中的公众 参与是确保城市规划民主性的必要保障 ,城市规划法为此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 程序。
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 并不 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 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
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 屋的密集结合体”。
路漫漫其悠远
路漫漫其悠远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涉及资源分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 –政治子系统:以权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为基础; 这两个子系统决定了城市社会系统的性质。 –交通通讯子系统:城市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
与途径; –空间子系统:使各系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
这种作用的结果。 这两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 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 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讲义030812.pdf
![《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讲义030812.pdf](https://img.taocdn.com/s3/m/6b40a4342cc58bd63086bd1e.png)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 城市概论 (7)第一节 城市起源 (7)一、 城市的概念 (7)二、 城市的形成 (8)三、 科技进步与城市发展 (10)第二节 古代城市 (17)一、 外国古代的典型城市 (17)二、 中国古代典型城市 (20)第三节 近代城市 (23)第四节 现代城市 (24)一、 卧城 (24)二、 卫星城 (25)三、 集中主义 (26)四、 城市带的概念(或称城市群、大城市圈) (27)第二章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29)第一节 城市规划思想 (29)第二节 现代城市发展理论 (31)一、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31)二、 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35)第三节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37)一、 区位理论 (37)二、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理论 (39)三、 多核心理论 (41)四、 地租和竞租理论(见图) (42)五、 邻里单位及居住小区理论 (42)六、 行为——空间理论 (44)第四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45)一、 雅典宪章(1933年) (45)二、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46)三、 华沙宣言(1981年) (48)四、 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1992年) (49)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 (50)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任务及指导思想 (50)一、 城市规划的任务 (50)二、 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51)第二节 城市规划编制 (52)一、 城市规划编制的原则 (52)二、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53)三、 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 (54)第三节 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修改 (62)一、 编制要求 (62)二、 审批权限 (62)三、 调整和修改 (63)第四节 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调查 (64)一、 规划应具备的基础资料 (64)第四章 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 (66)第一节 城市职能 (66)一、 城市职能的概念 (66)二、 城市职能的分类 (67)第二节 城市性质 (68)一、 城市性质 (68)二、 城市性质的确定 (69)第三节 城市人口与城市规模 (70)一、 城市人口及其构成 (71)二、 城市人口的变化 (74)三、 城市人口规模计算 (75)第五章 城市用地及各项用地的选择 (77)第一节 城市用地概述 (77)第二节 城市用地评定与用地选择 (80)一、 城市用地与自然环境(自然条件) (80)二、 城市用地的评定 (86)第三节 城市工业用地 (87)一、 概述 (87)二、 工业用地分类 (88)三、 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89)四、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局 (93)五、 旧城工业布局的调整 (95)第四节 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用地与用地布局 (96)一、 概述 (96)二、 铁路运输用地及布置 (97)三、 港口 (104)四、 航空港(机场) (108)五、 公路 (112)第五节 仓库用地 (115)一、 仓库分类 (115)二、 仓库的布置的一般要求 (115)三、 仓库用地规模 (116)第六节 居住用地 (116)一、 概述 (116)二、 居住用地组成 (117)三、 居住用地分类 (117)四、 居住用地分布形式 (118)五、 居住用地规模分级 (118)六、 居住用地的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 (118)七、 居住用地的选择 (119)第七节 公共设施用地分类及选择 (119)一、 分类 (119)二、 公共设施布局 (120)三、 用地指标 (121)第八节 城市绿地用地布置 (121)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 (124)第一节 概述 (124)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区域背景 (125)一、 宏观和微观地理位置 (126)二、 中心、重心位置和边缘、门户位置 (126)三、 交通节点位置 (127)第三节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128)一、 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演化 (128)二、 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优化 (129)三、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131)第四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32)一、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32)二、 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 (133)三、 增强区域概念,区域整体发展。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讲义005城市对外交通体系规划.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讲义005城市对外交通体系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c80c031ea6c30c2259019e2a.png)
• 2、航空港的组成
– 飞行区:升降带、滑行道、停机坪 – 服务区:指挥塔、修理库、候机楼
• 3、航空港位置的选择
– 用地条件
• • • • 用地面积 用地平坦 工程地质 少占农田
3—10平方公里 5—10‰
– 净空限制
与城市建设的矛盾—高层建筑
– 气象条件
• 不能有烟雾、阴霾、暴风雨等气候 • 跑道方向与主导风向相平行
– 铁路场站在城市中的布置
铁路场站的数量和位置与城市的性质、规模、地形、总 体布局、铁路方向等因素有关
• 场站的数量与形式
– – – – 大城市可布置数个场站,均匀布置,组成枢纽站 大城市可布置专业场站 小城市可布置客货混合站 各种场站形式简介
• 与城市或市中心的距离
– 小城市距边缘、大城市距市中心约1—3公里
• 廊坊由于京津高速公路而发展
– 世界随对外交通的发展而变小
• 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 • 信息的传播
• 3、对外交通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
– 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运输体系
不必都建机场
– 满足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要求和发展可 能性
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各自的技术要求和用地要求
– 尽量减少对城市道路交通和环境的干扰
三、公路交通规划
• 1、公路交通的特点和现状
– 汽车运输的特点
• 机动灵活 可以直接运输到用户门口 • 装卸方便 • 短途速度较快
– 我国公路建设现状
• 以北京和各省会城市为中心,形成全国性的公路网 国道 • 各省域内,各城市间形成区域性公路网 省道 • 全国高速公路网已形成基本骨架 ,2000年达到1万公里以上
– 与城市的联系
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直升机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fcaf85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5.png)
名词解释部份1、日照间距: 先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 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造后退:是规定建造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者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 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 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 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 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者自然分界线所围 合,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30000--50000 人)相对应, 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 能满足该区 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 :中央商务区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者大城市里主 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造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
11、建造平均层数 :指一个建造地段内所有建造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造总面积的总和12、CIAM :国际现代建造协会 。
13、拆建比: 新建的建造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造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者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 的总称。
15、竖向设计: 城市开辟建设地区(或者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造布置 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 改造,确定坡度、 控制高程和平衡土 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者其中某一要素对 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 定建设用地性质、 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辟相衔接,作为城市规 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筑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纲要(交通工程方向)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纲要(交通工程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d89ee022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66.png)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纲要(交通工程方向)1、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的内涵是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是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
城市化的含义: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城市的特征: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2、近现代城市发展的问题城市与环境:居住条件恶化;卫生条件差;环境污染;交通问题。
城市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城市公共利益与公共领域;社会矛盾与平/贫民问题;政府与市场;领域与范围;技术与手段。
二1、田园城市主要思想定义: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城市与乡村结合,城市周围拥有永久性农业用地作为防止城市无限扩大的手段。
限制单一城市的人口规模,当单一城市的成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应新建另一个城市来容纳人口增长,形成“社会城市”。
实行土地公有制,由城市经营者掌管土地。
设置生产用地,以保障城市中大部分就近就业。
2、城市化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3、城市化度量指标及变化曲线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
第二章P21三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城市规划的要素:具有限定的空间范围;作为实现社会、经济等发展目标的技术手段;以物质空间为作用对象;包含政策性因素和社会价值判断。
2、编制体系:总规:前瞻性研究,城市战略规划;总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详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项目。
同济历年城市规划原理试题整理(1994—2013年)
![同济历年城市规划原理试题整理(1994—2013年)](https://img.taocdn.com/s3/m/3b39651e79563c1ec5da7192.png)
第一部分城市规划原理历年真题(1994-2012) (2)1994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2)1995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2)1996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2)1997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3)1998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3)1999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4)2000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4)2001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5)2002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5)2003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5)2004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6)2005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6)2006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6)2007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7)2009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8)2010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8)2011年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8)2012年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9)第二部分城市规划原理试题分类 (12)【第一部分:城市总体规划】 (12)【第二部分:居住区规划】 (13)【第三部分: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 (14)【第四部分:中、外城市建设史】 (15)【第五部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5)【第六部分:城市规划其他相关内容】 (15)第三部分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原理内容纲要 (16)第一部分城市规划原理历年真题(1994-2012)1994城市规划原理试题一、名词释义(20分)城市规划区邻里单元城市规模土地级差二、试对一个国外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评述,并绘制总体规划简图。
(30分)三、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总体规划进行评述。
附简图。
(25分)四、试论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以及与总体规划的关系。
(25分)1995城市规划原理试题一、名词释义(每个4分)1、可持续发展2、分区规划3、商务中心4、货物流通中心5、城市居住用地6、邻里单位二、简述题(每题12分)1、设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必要性。
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对城市发展规模如何确定?3、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和意义。
4、编制居住区综合技术指标的目的是什么?1996城市规划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1、人类住区(HumanSettlement)2、中心商务区(CBD)3、市域规划4、道路红线5、日照间距二、简述题1、简述我国目前法定的规划阶段、主要内容和编制、审批程序。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PPT文档69页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PPT文档69页](https://img.taocdn.com/s3/m/cff5237b84868762cbaed585.png)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6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第一章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1.城市的概念: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3.城市的特征: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1)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2)近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城市布局变化;城市与环境;居住条件恶化;卫生条件差;环境污染;交通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5.城镇化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3)“S”型曲线:三个阶段及其特征: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缓慢加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的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中国城镇化的特征:速度慢,发展不平衡,东南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农业社会,城市化差异大。
中国的城镇化已步入s型曲线的第二阶段----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中小城市发展的模式:多元化第二章1.古代、中外城市规划理念思路(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和社会等级的深刻影响,南北向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方法由住宅组合2.现代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背景:1.问题:1)城市公共利益与公共领域;社会矛盾与平/贫民问题;2)政府与市场;领域与范围;技术与手段;2.背景: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协和村: 1817年欧文提出“新协和村”。
居住人口300-2000人,耕地面积0.4英亩。
取消天井、胡同、小巷,村中央建设公共大院,设置食堂、幼儿园、小学等。
1825年,带领900人移居美国印地安那州,购买了12000英亩土地建设共产村,2年后失败。
)2)城市卫生与工人住房: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3)城市美化运动;4)巴黎改建(1853年奥斯曼主持巴黎改建。
道路网为“大十字干道加环状路”。
爱丽舍田园大道作为东西轴线,将布伦、维星斯公园引入市区。
除市中心外还设置了若干区中心,形成功能分区,对后来的城市规划发展影响巨大。
)(路网改建、功能分区);3.田园城市: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其主要思想:1)城市与乡村结合,城市周围拥有永久性农业用地作为防止城市无限扩大的手段;(限制区域)2)限制单一城市的人口规模,当单一城市的成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应新建另一个城市来容纳人口增长,形成“社会城市”;(限制人口)3)实行土地公有制,由城市经营者掌管土地;(制度)4)设置生产用地,以保障城市中大部分就近就业;(保障)4.近现代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的区别:传统:从考虑城市物质空间建筑学、美学及工程手段入手,着重形态近现代:解决城市问题,社会改造;政府干预;对私人活动实施控制城市规划的实质是政府的一种公共干预手段技术、立法、公共政策5.当代城市规划发展新形势(了解)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环境创新;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变革城市规划必须从单向封闭转向复合开放,从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蓝图走向动态过程的把握和导控,从刚性规划转向弹性规划,从指令性转向引导性,以此应对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1.城市规划基本任务: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要素:具有限定的空间范围;作为实现社会、经济等发展目标的技术手段;以物质空间为作用对象;包含政策性因素和社会价值判断;2.法定规划体系: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资源分配)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规模)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核心城市)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交通及基础设施)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城市内部规划)4.城市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乡/村庄规划,略)1)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其它上层次法定规划为依据,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按照人口与产业、就业岗位的协调发展要求,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按照有效配置公共资源、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合理确定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3)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4)强制性内容: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5.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规划: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考虑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对具体地块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提出控制指标,作为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
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内容:确定地块界线、确定土地使用性质;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
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
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第四章1.区域发展特征城市密集区与城镇群的发展;城市体系的结构转型;以土地、资源和环保为主的区域协调;农村问题与城乡统筹;2.面临问题:3.转变重点:突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突出资源与环境保护和空间管治;突出建设标准的确定与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布局;强调按照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科学合理的划定城市规划区;4.空间管制分区禁止建设区: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地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河湖湿地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π地下水源核心区π山区泥石流易高发区π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π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π限制建设区:多数是自然条件较好的生态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区,需要科学合理的引导开发行为,城市建设用地尽量选择避让;二级水源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π山区泥石流中易发区π基本农田保护区π风景名胜区的非核心区π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π山前生态保护区π适宜建设区: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是建设行为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5.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增长率法;相关分析法;资源环境承载力法;基础设施承载力法第五章战略发展(略)第六章可能会出评析题本章重点:1.用地分类(了解)2.城市用地比例结构: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即可人均建设用地在100m23.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居住用地布局原则、典型居住区类型:TOD、邻里关系4.不同类型土地的分布特征、选址条件5.工业用地的选址要求、风向与工业用地的分布工业与仓储用地的布局特点、与城市的关系工业布局与交通的关系1.用地分类2. 用地比例3.城市用地评价:自然条件评价:工程地质条件:着重在与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方面的评析;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工业布置对江河下游的影响;气候条件(风向);地形条件建设条件评价: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经济构成用地的经济性评价用地评价注意点:为城市总体规划服务;考虑建设的经济型和安全性,同时还要考虑用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从环境的整体意义上考察个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后果用地评定的分类: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三类城市建设用地:一类:用地的条件优越二类:改善后才可用于建设三类:不适于修建的用地不同城市用地类型的划分也不同,用地分类具有地方性和实用性,不同地区不能比较4.居住用地布局原则:居住是城市中最主要得基本职能,人均居住用地18~28m2/人;自然环境优良;居住用地一般要形成一定规模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