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一、1、材:材是一座殿堂的斗拱中用来做拱的标准断面的木材,按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第决定用材的等第。
除做拱外,昂、枋、襻间等也用同样的材。
唐代以前的相当时期内,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各个构件当中,已经形成了某种比例关系。
衡量的单位就是斗拱中一个拱子的高度称为一材。
拱高又称材高,拱宽又称材宽,两层栱子相垒时其中间空档的高度又称为栔高,材高加栔高称为足材。
宋《营造法式》规定以材高为计算斗栱、梁枋各种构件尺度的单位。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衡量构件的单位更简化为“斗口”,即用材宽为计算单位。
不仅斗栱梁枋用斗口计算,平面中开间也用斗口计算,设计更趋简化。
宋代用材高宽比为15:10,足材高21;清代为14:10,足材高为20。
宋清两代用材的比例虽相差不多,但用材的实际大小则不同。
栔高的变化,宋清两代规定都是6分,但实际测量中发现唐辽金元各代的栔高多大于此规定。
明清多与规定相符。
2、铺作: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成组的斗栱称为铺作,并按其位置不同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二是指在一组斗栱之内,每一层或一跳的栱或昂和其上的枓称为一铺作。
二、栱1、唐代栱子的式样都是直栱,元代以前正心栱多隐刻,明清时期已不多见。
早期的“翼形栱”,明清时已经发展成为形式固定的“三幅云”。
清代许多地方建筑常喜用雕花栱。
栱头分瓣,唐代仍有内ao。
宋《营造法式》规定除令栱为五瓣外,其余各栱一律四瓣。
清代规定瓜子栱泥道栱为四瓣,慢栱三瓣,令栱仍为五瓣。
元代以前转角铺作中常用鸳鸯交首栱,明代尚有,清代已不见使用。
明代以前常用的小栱头于明末清初已改为用昂,不再使用。
栱子的长度,宋清两代规定相同,泥道栱与瓜子栱等长为62分,令栱长72分,慢栱最长为92分。
辽金建筑多不遵此制。
辽代建筑中一般是泥道栱比瓜子栱稍长,令栱与瓜子栱相近。
金代出现三者等长的例子。
金代晚期始与《营造法式》一致。
2、骑槽:与斗栱出跳成正交的一列斗栱的纵中线谓之槽,华栱横跨槽上,一半在槽外一半在槽内,谓之骑槽。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一、1、材:材就是一座殿堂的斗拱中用来做拱的标准断面的木材,按建筑物的大小与等第决定用材的等第。
除做拱外,昂、枋、襻间等也用同样的材。
唐代以前的相当时期内,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各个构件当中,已经形成了某种比例关系。
衡量的单位就就是斗拱中一个拱子的高度称为一材。
拱高又称材高,拱宽又称材宽,两层栱子相垒时其中间空档的高度又称为栔高,材高加栔高称为足材。
宋《营造法式》规定以材高为计算斗栱、梁枋各种构件尺度的单位。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衡量构件的单位更简化为“斗口”,即用材宽为计算单位。
不仅斗栱梁枋用斗口计算,平面中开间也用斗口计算,设计更趋简化。
宋代用材高宽比为15:10,足材高21;清代为14:10,足材高为20。
宋清两代用材的比例虽相差不多,但用材的实际大小则不同。
栔高的变化,宋清两代规定都就是6分,但实际测量中发现唐辽金元各代的栔高多大于此规定。
明清多与规定相符。
2、铺作:有两重含义,一就是指成组的斗栱称为铺作,并按其位置不同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二就是指在一组斗栱之内,每一层或一跳的栱或昂与其上的枓称为一铺作。
二、栱1、唐代栱子的式样都就是直栱,元代以前正心栱多隐刻,明清时期已不多见。
早期的“翼形栱”,明清时已经发展成为形式固定的“三幅云”。
清代许多地方建筑常喜用雕花栱。
栱头分瓣,唐代仍有内ao。
宋《营造法式》规定除令栱为五瓣外,其余各栱一律四瓣。
清代规定瓜子栱泥道栱为四瓣,慢栱三瓣,令栱仍为五瓣。
元代以前转角铺作中常用鸳鸯交首栱,明代尚有,清代已不见使用。
明代以前常用的小栱头于明末清初已改为用昂,不再使用。
栱子的长度,宋清两代规定相同,泥道栱与瓜子栱等长为62分,令栱长72分,慢栱最长为92分。
辽金建筑多不遵此制。
辽代建筑中一般就是泥道栱比瓜子栱稍长,令栱与瓜子栱相近。
金代出现三者等长的例子。
金代晚期始与《营造法式》一致。
2、骑槽:与斗栱出跳成正交的一列斗栱的纵中线谓之槽,华栱横跨槽上,一半在槽外一半在槽内,谓之骑槽。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1. 中国古代建筑:指中国古代时期所建立的建筑物,包括宫殿、神庙、城墙、寺庙、园林等。
2. 木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木材构造,如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
木结构建筑物通常采用榫卯结构,具有轻巧、灵活、透气性好的特点。
3. 石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石材构造,如中国的城墙、古代寺庙等。
石结构建筑物通常具有耐久、坚固的特点。
4. 青砖黄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其中青砖指用黏土烧制而成的砖瓦,颜色呈青灰色;黄瓦指用黄土制成的瓦片,颜色呈黄色。
5. 斗拱:指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拱形结构,由一组石块或木片构成,形状呈斗或V形。
斗拱常用于建筑物的门户、门洞等处,具有美观、坚固的特点。
6. 筒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瓦片,形状呈筒状,通常用于建筑物的屋面覆盖。
筒瓦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具有防水、隔热、密封等功能。
7. 石槽木构: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就是利用尺寸吻合的槽和凸榫连接木构件,而木构件与石构件的接触面上滴有树脂。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
8. 斗拱砖券: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装饰性砖石构件,呈斗形或拱形,常用于门窗的上方或屋檐下。
斗拱砖券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的立面装饰,具有美观、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9. 园林: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融入人工建筑物、植物、水景等元素的园艺景观。
园林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精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10. 南方水乡建筑:指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以水乡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基础,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水泥墙体,屋顶多用瓦片覆盖。
南方水乡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和生活方式而闻名,如苏州园林、杭州湾的民居等。
11. 北方民居:指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农村民居建筑。
北方民居常采用砖木结构,建筑形式严谨,屋顶多采用筒瓦覆盖,具有抗寒、保暖的特点。
12. 角楼:指中国古代城墙或寺庙建筑物的一种特殊形式,位于建筑物的角落,用于加强建筑物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宫殿是居住的处所,古时候私人居住的地方叫“宫”;接待大众,办公集会的场所称为“殿”。
殿像我们现在的客厅,宫则是自己的卧房。
而殿与堂一样,现在多半称之为讲堂、会堂;自己的住宅,则称为宫。
堂是居住建筑中对正房的称呼,一般是一家之长的居住地,也可作为家庭举行庆典的场所。
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瑰丽。
室内常用隔扇、落地罩、博古架进行空间分割。
有时也作佛堂。
亭体积小巧,造型别致,可建于园林的任何地方,其主要用途是供人休息、避雨。
亭子的结构简单,其柱间通透开辟,柱身下设半墙。
从亭的平面来看,可分为正多边形亭、长方形和近长方形亭、圆亭和近圆亭、组合式亭等等,从立体构形来说,又可分为单檐、重檐和三重檐等类型。
台是最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之一,早期的台是一种高耸的夯土建筑,古代的宫殿多建于台之上。
古典园林中的台后来演变成厅堂前的露天平台,即月台。
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
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
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四方、六角或八角,常呈两层,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
与楼近似,但较小巧。
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多为两层的建筑,四面开窗。
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有时也特指女子的卧房。
轩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以敞朗为特点的建筑物;也用作书斋、茶馆的字号斋一般是书房,或者读书的地方。
榭水边建筑,人们在此倚栏赏景。
凭藉景而设,除了水边,有的也设于花间。
榭不但多设与水边,而且多设于水之南岸,视线向北而观景。
建筑在南,水面在北,所见之景是向阳的;若反之,则水面反射阳光,很刺眼,而且对面之景是背阳的,也不好看。
另外,榭在临水处多设栏,坐凳栏杆,又叫美人靠、吴王靠,相传是吴越时吴王与美人西施游赏观景之物,这也是文化了。
后来这种美人靠栏杆多经诗词描述,更增其文化内涵。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
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有单檐和重檐。
重檐顶:槛墙: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
版筑墙:以厚木板为模板,立于拟建墙的两侧,中间填土,用木夯夯实。
一般土要分层填夯,板也随之上移,这样筑出来的墙叫板筑墙。
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为山墙,主要与邻居的建筑隔开和防火。
封火墙: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封火作用。
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墀头。
影壁(照壁):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及装饰的墙壁,有的座下有座子,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
如意蹋跺: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龙尾道: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
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基座(宫殿、坛庙的主殿等)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瓜柱(蜀柱、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减柱造:在不影响整座殿宇屋顶负重、安全的前提下,减去一些立柱。
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
靠背栏杆(美人靠、吴王靠):美人靠,就是给坐凳栏杆加一个靠背,它也是栏杆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人们在游园疲累时临时在这里坐坐,稍稍休息一会儿。
美人靠的靠背不是直立的,而是略向后仰,人们坐在之上可以向后仰、向后靠。
美人靠的靠背有曲线,靠在那里会觉得十分舒服。
古建筑术语解释
古建筑术语解释[一顺一丁] 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 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1.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
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2.都柱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有的厅堂平面中仅设一颗柱子的做法。
都柱一名称后来也被借用来指称汉代科学家张衡所制作候风地动仪中间的一根上粗下细的铜柱,是该仪器的中枢结构。
3.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4.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4.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4.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4.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4.4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
4.5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
5.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6.栌斗:斗拱的最下层,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拱.7.华拱:宋式的一种拱的名称,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8.泥道拱:栌斗口内与华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横拱(宋称).最外跳在挑檐檩下,最内跳的单层横拱.9.令拱:每一跳的跳头,单层横拱.10.双层斗拱:分别叫瓜子拱(下方短粗),慢拱(上方细长).(宋)11.交互斗:为于横拱与华拱相交处,承托横拱和华拱传来的双向合力的拱.12齐心斗:在华拱或横拱正中承托上一层拱正中的斗.在令拱上方中心,承托枋传来的力的斗.一般有两个.13.栱:雕刻成的突出横梁,通常为木质,位于斗之上,支撑主梁。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建筑的世界里,有许多特殊的名词,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1. 亭台楼阁:亭、台、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构造形式。
亭是一种供人休憩的小型建筑,通常建在园林、公园等景观的中心位置;台是一种以基座为主体的建筑,常见于庭院和神庙中;楼是多层建筑,有丰富的功能,如居住、办公、观赏等;阁是一种多层建筑,通常用于存放文物或展览。
2. 宫殿:宫殿是古代帝王的居住地,也是朝廷政务的中心。
宫殿通常由前殿、中殿、后殿等组成,每个殿内有不同的功能。
宫殿建筑注重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往往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威严。
3. 寺庙:寺庙是宗教信仰场所,供奉神佛。
寺庙通常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组成。
寺庙建筑注重精神上的净化和人与自然的融合,往往采用宏伟壮丽的建筑形式。
4. 园林: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是人们修建和营造的艺术景区。
园林常见的构件有假山、池塘、廊桥、亭台等。
园林注重营造一种自然、和谐、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观,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5. 古塔:古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高耸建筑,通常有四面或多面的塔刹。
古塔作为一种宗教建筑,常用于收藏经典书籍或保存舍利。
古塔建筑形式独特,充满着神秘和宁静的氛围。
6. 民居:民居是古代普通人居住的建筑。
中国的民居有着丰富多样的类型,如四合院、土楼、吊脚楼等。
民居注重舒适和实用,体现了中国人的居住哲学和生活方式。
7. 廊桥:廊桥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人行通道,常见于园林景区和古村落。
廊桥建筑形式多样,有石拱桥、木板桥等。
廊桥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能为人们提供赏景的场所。
8. 抱厦:抱厦是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构造形式。
它由支撑柱和房梁组成,形状类似于人抱着的姿势,因此得名。
抱厦常见于古代宫殿和寺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建筑技术难度。
文博考研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文博考研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建筑的名词解释,供你参考:
1. 台基:台基又称基座,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到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等作用。
2. 开间:指中国古建筑中两根相邻柱子之间的距离,是衡量建筑规模的重要指标。
3.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由斗、拱、昂等部件组成,主要用于支撑屋檐和承接梁架。
4. 榫卯: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通过将榫头插入卯口中来实现连接。
5. 雀替:雀替是中国古建筑中置于梁枋与柱子之间的支撑结构,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6. 脊兽:脊兽是中国古建筑屋脊上的装饰物,通常由琉璃或陶土制成,具有辟邪、镇宅等象征意义。
7. 藻井: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性结构,多呈穹窿形,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8. 分心斗:分心斗是斗拱组合中的一种形式,指的是在柱头枋上放置的斗拱,用于承托撩檐枋。
9. 重檐:重檐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屋顶形式,指的是在屋顶上重叠两层或以上的屋檐。
10. 垂脊:垂脊是中国古建筑屋脊的一种形式,指的是沿着山墙的屋脊,常用于硬山顶和悬山顶建筑。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曰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古建名词解释
古建名词解释[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般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多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
[十八斗]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 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
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有单檐和重檐。
重檐顶:槛墙: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
版筑墙:以厚木板为模板,立于拟建墙的两侧,中间填土,用木夯夯实。
一般土要分层填夯,板也随之上移,这样筑出来的墙叫板筑墙。
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为山墙,主要与邻居的建筑隔开和防火。
封火墙: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封火作用。
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墀头。
影壁(照壁):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及装饰的墙壁,有的座下有座子,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
如意蹋跺: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龙尾道: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
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基座(宫殿、坛庙的主殿等)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瓜柱(蜀柱、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减柱造:在不影响整座殿宇屋顶负重、安全的前提下,减去一些立柱。
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
靠背栏杆(美人靠、吴王靠):美人靠,就是给坐凳栏杆加一个靠背,它也是栏杆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人们在游园疲累时临时在这里坐坐,稍稍休息一会儿。
美人靠的靠背不是直立的,而是略向后仰,人们坐在之上可以向后仰、向后靠。
美人靠的靠背有曲线,靠在那里会觉得十分舒服。
【营造学堂】中国古建筑专业名词解释
【营造学堂】中国古建筑专业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曰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古建筑的名词解释
古建筑的名词解释古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丰富内涵。
它们凝聚着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建筑美学的追求。
以下是对古建筑常见名词的解释,带你深入了解这一千年古老的建筑艺术。
1. 亭台楼阁:亭台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亭台是指建在水面上的小型建筑物,常用于赏景或休憩。
楼阁则是高耸入云的建筑,除了供人休息观赏外,也常用于仪式和娱乐活动。
2. 角楼:角楼是古代城墙或城门中的一种建筑物。
它位于城墙或城门的拐角处,通常用作防守和瞭望。
角楼形式多样,既可以是方形的,也可以是圆形、六角形甚至多边形的。
3. 台基:台基是支撑古建筑主体的基座。
它通常是石砌的,用于提高建筑的高度和稳定性。
台基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根据建筑的规模和用途而有所不同。
4. 梁柱:梁柱是古代建筑中承担荷载的结构构件。
梁是横向承载力的主要构件,通常横跨在柱子之间,起到支撑和分布力量的作用。
柱子则是直立的纵向承重结构,起到支撑梁和屋顶的作用。
5. 彩绘:彩绘是古建筑装饰中常见的一种技法。
通过将颜料涂在墙面、梁柱等建筑元素上,使建筑物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彩绘可以表达建筑物所代表的题材、历史故事和宗教信仰等,是古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6. 青砖:青砖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
它由粘土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呈现出青灰色的外观。
青砖既坚固耐用,又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广泛应用于屋顶、墙壁和地面的建造。
7.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拱形结构。
它由多个拱石构成,形成一个类似梯形的结构。
斗拱不仅可以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还可以增强建筑的美观度,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寺庙、宫殿和园林建筑中。
8. 花样木构:花样木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传统的木结构形式。
它采用木材进行雕刻和拼接,形成具有装饰性和结构性的木构件。
花样木构常用于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造型,展示了古代木工的高超技艺。
9. 石雕:石雕是利用石材进行雕刻艺术的一种形式。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与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与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与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与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与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就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就是朝廷宫室,后面就是市场与居民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二画
1、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
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2、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
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3、九脊屋顶即歇山顶。
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4、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
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
三画
1、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2、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
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3、门屋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
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4、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
5、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
又注《礼记。
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
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
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
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四画
1、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
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
2、五土五谷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
3、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
4、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
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
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5、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
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6、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
皇陵有内外三
10、铺作狭义说是斗栱;广义说是指斗栱所在的结构层。
唐宋建筑斗栱所在的铺作结构层对木构架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1、厦两头宋代歇山建筑有两种称谓:在殿阁称“九脊殿”,非殿阁称厦两头造
2、普拍枋宋代建筑阑额与柱顶上四周交圈的一种木构件,犹如一道腰箍梁介于柱子与斗栱之间,既起拉结木构架作用,又可与阑额共同承载补间铺作。
明清称为平板枋
3、阑额联络檐柱(副阶柱),上承补间铺作的枋料。
清代称额枋。
如位于室内柱头上,则称内额,若于阑额下,再加一层枋料,则称由额。
如不穿入柱头而在柱顶上放一根通长达整个建筑物立面的硕大枋料,则称为檐额,檐额下用绰幕枋承托
十三画
1、缝凡中心线均称缝,如柱列的中心线称为柱缝,槫断面的垂直方向中心线称为槫缝,转角铺作上的斜栱斜昂称之为“斜出跳一缝”
2、阙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故称门阙。
天子用三出阙(即每侧用三层阙体组成),诸侯用而出阙。
3、木质木柱之下用扁圆形横纹木料作垫块,以阻隔地面水分上升。
最早的木质建于五代华林寺大殿,宋明普遍用之。
4、叠瓦脊宋代屋脊用瓦层层压叠而成,顶部覆一筒瓦,与元代以后用分段烧制的空心通脊不同。
建筑物高大,脊也相应提高,用的脊瓦层数也多。
5、殿身宋代建筑中重檐建筑的概念是有殿身外面包一圈外廊(称之为副阶周匝)。
殿身是相对于副阶而言,指上檐所盖的那一部分空间。
假如殿身7间,加副阶周匝,古代文献记录有时称此殿为9间,有时称7间
6、溜金斗栱由外檐有昂而室内无天花的斗栱发展而来,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盛行于明清二代不用天花的殿宇内
7、错银兆域图在铜版上用镀银法画的陵区平面图
8、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
9、腰檐塔与楼阁平坐下之屋檐
十四画
1、槏柱窗旁的柱,或用于分隔板壁、墙面的柱,属小木作,不承重。
十五画
1、槽宋代殿阁类建筑的术语,指殿身内用一系列柱子与斗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栱所在的轴线。
《营造法式》载有殿阁分槽平面图4种: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
2、撩檐枋宋代斗栱外端用以承托屋檐的枋料。
此枋荷载大,故断面高度为其他枋的1倍。
如用圆料,则称撩风槫,其下以小枋料或替木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