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_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2. 提出了现有建筑鉴定的后续使用年限,根据现有建筑设计 建造年代及原设计依据规范的不同,将其后续使用年限划分为 30、40、50年三个档次。 后续使用年限(Continuous seismic working life或 Continuing seismic service life):对现有建筑经抗震鉴 定后继续使用所约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建筑不需重 新鉴定和相应加固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 设计使用年限(Design working life):设计规定的结构或 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其预订目的使用的时期。 设计基准期(Design reference period):为确定可变作用 及与时间有关的材料性能等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
二、抗震鉴定的主要标准规范
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2.《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 3.《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114-2008) 4.《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 5.《危险房屋鉴定标准》 (JGJ 125-99)2004年版 6.《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 7.《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 8. 抗震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通知
一、什么样的建筑物需要进行抗震鉴定?
1. 接近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需要继续使用的建筑。 2. 原设计未考虑抗震设防或抗震设防要求提高的建筑。 3. 需要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的建筑。 4. 其他有必要进行抗震鉴定的建筑。
如:遭受灾害(地震、火灾、爆炸、撞击)受损的建筑, 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或质量低劣的建筑等。
(GB50011-2001) ● 2001年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颁布实施 ● 该阶段的特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322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公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322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09.06.05
•【文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322号
•【施行日期】2009.07.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定额
正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322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23-2009,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1.0.3、3.0.1、3.0.4(1、2、3)、4.1.2、4.1.3、4.1.4、4.2.4、5.1.2、5.1.4、5.1.5、5.2.12、6.1.2、6.1.4、6.1.5、6.2.10、6.3.1、7.1.2、7.1.4、7.1.5、9.1.2、9.1.5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九年六月五日。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版最新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版最新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是为了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减少损坏程度,保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规范。
2009年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是当前最新版本,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评定和鉴定提出了一系列详细的要求。
1.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背景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制定是在日益频发的地震灾害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技术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的。
2009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考虑了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抗震设计水平等因素,为建筑物抗震性能评定提供了更为具体和细致的指导。
2.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主要内容2009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抗震性能等级划分标准: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重要程度、地震烈度等因素,将建筑物划分为不同的抗震性能等级,提出相应的评定要求。
•抗震设防烈度要求:规定了不同性能等级建筑物对地震作用的承受能力要求,包括水平抗震力、侧移位移、层间位移等指标。
•抗震设防措施规定:提出了针对不同结构形式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措施,包括约束筋加固、墙体加固、剪力墙加固等技术要求。
•抗震评定报告要求:规定了抗震性能评定报告的内容及形式,要求评定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分析和评定结论等内容。
3.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意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实施对于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严格遵守抗震鉴定标准,可以有效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抗震风险,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2009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发布,为各地建筑抗震评定工作提供了统一的依据,有助于提高我国地震防灾减灾的整体水平,推动建筑业抗震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结语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版的最新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地震防灾减灾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只有遵循标准规范,严格执行抗震鉴定标准,才能有效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
希望各地相关单位能够严格执行标准要求,不断加强抗震工程建设,共同为建设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而努力。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一、引言建筑抗震鉴定是评估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过程,旨在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尽可能减少损害,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GB50023-2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我国建筑抗震设计和抗震鉴定的基本标准,是指导抗震鉴定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建筑抗震鉴定的意义建筑抗震鉴定是对建筑物结构、材料和施工工艺等进行综合评估,判定其在受到地震作用时的抵抗能力和安全性。
通过抗震鉴定,可以及时发现建筑物存在的抗震隐患,提出加固改造方案,保障建筑物在地震灾害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GB50023-2009的主要内容1.总则GB50023-2009规定了建筑抗震鉴定的范围、目的、基本原则和术语定义等内容,明确了鉴定的程序和要求。
2.鉴定对象建筑抗震鉴定的对象主要包括新建建筑、既有建筑、不满足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的建筑以及需要重新鉴定的建筑等。
3.鉴定内容GB50023-2009详细规定了建筑抗震鉴定的内容,包括结构体系、结构性能、材料性能、基础及基础土、结构连接等方面的评估要点。
4.抗震鉴定等级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地震烈度等因素,GB50023-2009划分了抗震鉴定的不同等级,确定不同等级的鉴定标准和要求。
四、建筑抗震鉴定的流程1.准备工作包括搜集建筑结构资料、评估鉴定目的、制定鉴定计划等准备工作。
2.现场调查对建筑物进行现场勘测,包括结构构件、材料性能、基础状况等方面的调查。
3.资料分析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4.鉴定报告根据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结果,编制建筑抗震鉴定报告,提出改善建议和加固措施。
五、建筑抗震鉴定的意义1.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通过抗震鉴定,及时发现和解决建筑物的抗震隐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维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建筑抗震鉴定可以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对人员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人员安全。
3.推动抗震工程发展建筑抗震鉴定是抗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抗震工程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抗震鉴定标准2009版
一、什么样的建筑物需要进行抗震鉴定?
1. 接近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需要继续使用的建筑。 2. 原设计未考虑抗震设防或抗震设防要求提高的建筑。 3. 需要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的建筑。 4. 其他有必要进行抗震鉴定的建筑。
Hale Waihona Puke 几点说明: ⑶ 现有建筑增层时的抗震鉴定,情况复杂,标准未作规定。对 现有建筑进行装修和改善使用功能的改造时,若不增加房屋层数, 应按鉴定标准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并确定结构改造的可能性; 若进行加层改造,一般来说,加层的要求应高于现有建筑鉴定而 接近或达到新建工程的要求,此时可以采用综合抗震能力鉴定的 原则,但不能直接套用抗震鉴定标准的具体要求。 ⑷ 不得按标准的规定进行新建工程的抗震设计,或作为新建工 程未执行设计规范的借口。
三、我国抗震鉴定标准的沿革
1. 试点起步阶段(1966~1976) ● 《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稿),1964
1968年编制了京津地区一般民用建筑、单层工业厂房、旧 建筑、农村房屋及烟囱、水塔等的抗震鉴定标准(草案)和抗 震措施要点。 ●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试行) TJ11-74
2. 提出了现有建筑鉴定的后续使用年限,根据现有建筑设计 建造年代及原设计依据规范的不同,将其后续使用年限划分为 30、40、50年三个档次。 后续使用年限(Continuous seismic working life或 Continuing seismic service life):对现有建筑经抗震鉴定 后继续使用所约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建筑不需重新 鉴定和相应加固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 设计使用年限(Design working life):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 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其预订目的使用的时期。 设计基准期(Design reference period):为确定可变作用 及与时间有关的材料性能等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都江堰市基督教堂框架结构, 底部结构轻微破坏, 出屋面塔楼严重破坏。
都江堰市天地仁商务酒店, 五层框架结构,建于2007年, 屋顶小塔楼倾倒。
3、防震缝和变形缝的震害
a 缝宽不足; b 缝内落入物造成破坏; c 防震缝两侧相邻建筑物楼层高度不同发生互撞时, 缝两侧为不同材料建造时由于结构动力特性不同, 地震反应不同可能有相位差,地震时碰撞的震害加重; d 防震缝未彻底断开造成震害.
(三)、各类结构构件破坏形态
1、框架结构整体倒塌
都江堰市某五层框架结构, 整体叠压式倒塌
汶川县映秀镇漩口 中学某框架结构, 建筑整体退台式倒塌
2、框架柱 a 柱顶部破坏是现浇混凝土框架柱最多见的震害:
(1)柱端混凝土酥碎、散落、竖向钢筋压屈; 柱顶大偏心受压,使受拉侧作用效应超过钢筋混凝土柱的弯曲抗拉强 度。 (2)斜裂缝 柱头顺斜裂缝下滑错动,钢筋顺斜裂缝方向弯曲,严重者混凝 土全部崩落,上层梁板下塌,柱内纵筋压弯成灯笼状。其主要原因 是水平地震作用使柱顶受到压、弯、剪联合作用下,在柱顶刚度变化 处,由于主拉应力破坏而形成45度斜裂缝或在地震反覆作用下形成交 叉裂缝,进而压崩斜裂缝端部混凝土,严重时全部崩落并使纵筋外露 弯曲。 (3)竖向裂缝 主要是箍筋不足或梁柱相交处箍筋布置较差所致。
底层抗震墙底部混凝土压碎 都江堰市中国移动电信大楼 基本完好
抗震墙连梁X形裂缝
b 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 框架一抗震墙结构体系,是框架结构体系和的抗震墙组成 的双重结构体系。总体耐震性能好,延性较好,震害很轻,。
都江堰市公安局大楼中等破坏,
抗震墙连梁X形裂缝
11层框架-抗震墙结构
抗震墙底部混凝土 压碎主筋压屈
都江堰市华夏广场商住楼, 五层框架结构,底层柱上端破坏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一、前言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是我国对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标准的发布旨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失。
通过对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可以评估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破坏程度,为制定抗震加固方案提供依据。
二、建筑抗震鉴定的定义建筑抗震鉴定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的过程。
通过抗震鉴定,可以了解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强度、位移容许值等参数,评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三、建筑抗震鉴定的内容建筑抗震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及抗震设计方案的分析和评定;2.建筑物结构材料的性能评价;3.建筑物的地基状况及基础承载能力的评估;4.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变形及破坏程度评估。
四、建筑抗震鉴定的流程建筑抗震鉴定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建筑物的相关资料,包括设计图纸、构造参数等;2.实地考察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地基情况等;3.进行结构安全性评估,评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级;4.根据评定结果提出相应的抗震加固建议。
五、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的意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建筑抗震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该标准为建筑抗震鉴定工作提供了统一的规范,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六、结语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是建筑抗震领域的重要技术文件,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单位应严格依照该标准进行抗震鉴定工作,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
愿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建筑抗震工作的不断提升。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
2009年发布的《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是我国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标准之一,旨在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确保公共安全。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物抗震鉴定的基本要求、程序和评定方法,对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范。
一、基本要求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要求建筑物必须满足一定的抗震性能指标,保证在地震发生时不会造成严重破坏或倒塌。
具体要求包括:建筑物结构必须符合相关规范、材料必须符合强度要求、连接件必须牢固可靠等。
二、鉴定程序
建筑抗震鉴定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包括实地调查、结构分析、地震动力学计算、抗震性能评定等步骤。
通过这些程序可以全面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为后续的改造和加固提供依据。
三、评定方法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规定了多种评定方法,如静力分析法、动力分析法、试验鉴定法等。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使用情况,选择适合的评定方法进行分析,准确评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四、意义与应用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发布对建筑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评定,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09年的《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为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建议相关单位和个人密切关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更新与变化,不断提升抗震鉴定的水平,推动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最新版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最新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起源于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和监测需求,是为了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完整性和人员安全。
2009年发布的最新版标准充分考虑了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并对鉴定方法和评定指标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鉴定对象建筑抗震鉴定标准适用于各类建筑物,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工业厂房等。
通过对建筑结构的力学性能和抗震性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为加固改造提供重要依据。
鉴定内容建筑抗震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建筑结构材料和构件:对建筑主体结构所采用的材料、构件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包括材料的质量、强度、连接方式等。
2.结构荷载和设计参数:审查建筑结构承受的荷载情况,检查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并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3.结构稳定性:通过对结构的稳定性分析,评估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破坏形式和程度,判断结构的破坏状态和承载能力。
4.结构加固和改造方案:根据鉴定结果,提出相应的加固和改造方案,包括结构加固的设计方法、材料选用和施工工艺等。
鉴定流程建筑抗震鉴定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资料收集:收集建筑结构的相关设计文件、施工图纸、技术资料等,对建筑结构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
2.现场勘察:对建筑结构进行现场勘查,检查结构的实际情况,包括裂缝、变形等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和监测。
3.分析评估:根据资料收集和现场勘察的结果,进行结构的力学分析和抗震性评估,判断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报告编制:根据分析评估的结果,编制鉴定报告,明确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的改进措施,为后续的加固改造提供依据。
结语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发布是为了提高建筑结构在地震灾害中的抗震性能,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建筑业应该密切关注抗震鉴定标准的更新和完善,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提高整体抗震水平,为社会的安全发展提供保障。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一、引言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是针对建筑抗震鉴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和提高建筑抗震鉴定的质量和水平。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制定的,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住宅、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
建筑抗震鉴定是评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能够为建筑物的维护、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三、建筑抗震鉴定的主要内容1.抗震鉴定的基本原则–尊重事实–全面客观–量化评估–综合分析2.抗震鉴定的基本流程–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抗震分析–鉴定意见3.抗震鉴定的评价指标–结构安全等级–抗震性能等级–抗震措施建议4.抗震鉴定的报告编制–报告结构–报告要求–报告格式四、建筑抗震鉴定的实施要求1.抗震鉴定机构应具有相关资质和经验,并遵守国家相关规定。
2.抗震鉴定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靠。
3.抗震鉴定报告应及时提交委托单位,并对结果进行解释说明。
4.建筑抗震鉴定机构要对鉴定结果负责,并严格保护委托单位的信息安全。
五、建筑抗震鉴定的意义和作用建筑抗震鉴定作为一项重要的安全评估工作,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为抗震设计、加固改造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六、总结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是建筑行业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推动建筑抗震鉴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行业各相关单位要严格执行本标准,提高抗震鉴定工作的质量,为建筑安全保驾护航。
以上是关于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的内容介绍,希望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
建筑抗震鉴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建议相关单位和机构加强抗震鉴定工作,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是我国建筑领域的重要标准之一,它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
建筑抗震鉴定是指对建筑物的结构体系、材料和构件等进行抗震性能的评定和鉴定,以确定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的出台,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对鉴定的范围和目的进行了明确规定。
其中,鉴定的范围包括建筑物的结构体系、材料、构件及连接件等方面,旨在评定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鉴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级,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对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其中,鉴定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和实用性等,要求鉴定工作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技术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定,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鉴定的方法包括资料收集、现场勘察、试验分析等,要求鉴定工作必须全面、细致地进行,确保评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对鉴定的技术要求和程序进行了具体规定。
其中,鉴定的技术要求包括建筑物结构的抗震性能、地震动参数、抗震设防烈度等方面,要求鉴定工作必须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鉴定的程序包括鉴定申请、资料准备、鉴定组织、鉴定方案确定、鉴定实施、鉴定报告编制等,要求鉴定工作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最后,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对鉴定的结果和意义进行了明确说明。
其中,鉴定的结果包括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级、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等,要求鉴定工作必须给出科学、客观、公正的评定结果。
鉴定的意义在于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损失。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的出台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精)
g 楼梯柱
(1)框架中的楼梯斜梁和踏步板构成类似竖向钢筋混凝土斜撑,作用于 楼梯柱或支承中间平台梁板的框架柱,以致这些柱承受更大的地震剪力。
(2)有时,楼梯平台柱上下与框架梁连接,实际形成短柱而加重了震害。
(3)在构造上应按短柱考虑,控制轴压比,加密箍筋间距是合适的。
3、框架梁 a 梁端:斜裂缝裂缝正八字形、竖裂缝; b 梁的跨中在中部1/3跨度范围内出现竖向裂缝; c 短梁出现斜裂缝,且斜裂缝延伸很长。 4、梁柱节点
填充墙设置不合理使框架柱形成短柱而剪切破坏等形式。
(2)填充墙框架 这种结构形式主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应用较多。 特点:
嵌砌于框架间的填充砖墙在地震时与钢筋混凝土框架 共同承受地震水平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填充墙框架 的侧移; 填充墙的破坏是最为普遍; 框架平面内嵌砌砖填充墙时,柱上端易发生剪切破坏。 外墙框架柱在窗洞处因受窗下墙的约束而发生短柱型剪切 破坏。
都江堰市中医院住院部大楼,七层框架结构, 平面L形,一翼完全倒塌
2、立面布置
a 有裙房等的大底盘建筑,若裙房与主楼相连而不设缝, 体形的突变引起刚度突变,使主楼在接近裙房的楼层 相对较为柔弱,地震时因塑性变形集中效应而产生过大 层间侧移,导致严重破坏; b 房屋高度与高宽比。房屋愈高,受到的地震作用和倾覆力 矩愈大,破坏的可能性也愈大; c 上部为抗震墙等刚性结构,下部为框架,出现的倾覆破坏; d 突出屋顶的收进建筑破坏严重; e 顶层空旷大房间震害严重; f 高低层毗连房屋震害加重。
(适用于约上世纪七十年代及以前的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 B 类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鉴定时,房屋的适用的最大高度参考 89规范的规定。(适用于约上世纪八十年代及至2001年建筑,后续 使 用年限为40年);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荟萃知识]
专业精制
10
(4)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一般多用于民用建筑的住宅、宿舍, 其震害都较轻。小开间现浇抗震墙也只是出现轻微裂缝。
专业精制
11
4、竖向刚度不均匀使震害加重
(1)底部刚度小
由于底层抗侧移刚度和屈服强度骤然减低,位移增大, 屈服强度系数比上面各层小的多,引起底层严重破坏甚至 倒塌。
专业精制
22
(三)、各类结构构件破坏形态 1、框架结构整体倒塌
都江堰市某五层框架结构, 整体叠压式倒塌
专业精制
汶川县映秀镇漩口 中学某框架结构, 建筑整体退台式倒塌
23
2、框架柱
a 柱顶部破坏是现浇混凝土框架柱最多见的震害:
(1)柱端混凝土酥碎、散落、竖向钢筋压屈; 柱顶大偏心受压,使受拉侧作用效应超过钢筋混凝土柱的弯曲抗拉强 度。
(2)斜裂缝 柱头顺斜裂缝下滑错动,钢筋顺斜裂缝方向弯曲,严重者混凝 土全部崩落,上层梁板下塌,柱内纵筋压弯成灯笼状。其主要原因 是水平地震作用使柱顶受到压、弯、剪联合作用下,在柱顶刚度变化 处,由于主拉应力破坏而形成45度斜裂缝或在地震反覆作用下形成交 叉裂缝,进而压崩斜裂缝端部混凝土,严重时全部崩落并使纵筋外露 弯曲。
破坏。
专业精制
9
(3)框架-抗震墙结构
a 钢筋混凝土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两类抗侧力构件组成, 抗震墙提供比框架大得多的抗侧移刚度,承受整体弯曲能 力占70%以上;
b 由于框架、抗震墙协同工作时,抗震墙顶部框架的反向 水平力将使抗震墙各个截面弯矩大幅度减小,墙体弯曲变形 以及由此产生的侧移和层间侧移显著减少,震害也相对减轻。 也使砖围护墙和填充墙的震害显著减轻 。
Y形平面由于地震时侧移差异而使震害加重。
抗震鉴定标准50023-2009讲义
抗震承载能力的简化验算
对于刚性体系、整体性好、 对于刚性体系、整体性好、易损部位局部满足要求的 刚性体系 多层砖房,只要依据砂浆强度、设防烈度按表5.2.9-1 多层砖房,只要依据砂浆强度、设防烈度按表 检验抗震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当满足限值时, 检验抗震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当满足限值时,无需 进行第二级鉴定,即可通过抗震鉴定。 进行第二级鉴定,即可通过抗震鉴定。 说明: 说明:表5.2.9-1中数值是基于以下几个前提条件计算 中数值是基于以下几个前提条件计算 得到 层高实心粘土砖墙; ①240厚、3m层高实心粘土砖墙; 厚 层高实心粘土砖墙 承重纵、横向开洞的水平面积率分别为50%和 ②承重纵、横向开洞的水平面积率分别为 和 25%以下; 以下; 以下 因此使用上不满足上述条件时应根据结构的具 体情况进行乘以系数调整。 体情况进行乘以系数调整。
1、总则 总则
1.0.1 (经过鉴定达到的目的) 经过鉴定达到的目的) 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现有建筑 现有建筑, 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现有建筑,在预期的后续使用年限 内具有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 内具有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后续使用 年限50 年的现有建筑,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 年限 年的现有建筑,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 相同的设防目标; 设计规范》GB50011 相同的设防目标; 后续使用年限少于 年的现有建筑, 少于50 后续使用年限少于 年的现有建筑,在遭遇同样的 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程度略大于按后续使用年限50 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程度略大于按后续使用年限 年鉴 定的建筑。 定的建筑。 现有建筑:除古建筑、新建建筑、危险建筑以外, (现有建筑:除古建筑、新建建筑、危险建筑以外, 迄今仍在使用的既有建筑。 迄今仍在使用的既有建筑。 后续使用年限: 后续使用年限:对现有建筑按本标准经抗震鉴定后继 续使用所约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 续使用所约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建筑不需重新 鉴定和相应加固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 鉴定和相应加固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
抗震鉴定中的地震作用折减之钢筋混凝土结构
抗震鉴定中的地震作用折减之钢筋混凝土结构既有建筑的抗震鉴定与新建工程的抗震设计所采用地震作用不同,若仍按照现有规范的地震作用进行抗震鉴定,将增加既有建筑加固的技术难度和加固工程量,经济效应较差。
因此,既有建筑抗震鉴定的设防目标和新建建筑的设防目标相当,但由于后续使用年限的不同,地震作用的取值和抗震构造措施均应有一定的降低。
目前,由于《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55021-2021)(以下简称“21通规”)的实施,地震作用折减的出现较为混乱的情况,本文将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现行的《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以下简称“09抗鉴标”)是依据给定期限内发生大于某一烈度的超越概率与50年设计基准期内发生大于某一烈度的超越概率相同为前提,确定地震作用的折减。
文献6给出了全国平均意义下不同设计使用年限对应的地震作用调整系数,见表1所示。
09抗鉴标将既有建筑的后续使用年限划分为30、40、50年三个档次,即A类、B类、C类建筑,对应的地震作用修正系数为0.75、0.88、1.00。
表1 第一水准下不同设计使用年限对应的地震作用修正系数09抗鉴标给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鉴定两种方法: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构件抗震承载力两种,并采用了以下折减策略。
1、特征周期的调整(反应谱调整)A类建筑和B类建筑的反应谱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下简称“89抗规”)执行,89抗规的反应谱(以下简称“鉴定谱”)形状与现行抗规反应谱(以下简称“设计谱”)相同,但将近震定义为设计地震分组第一、二组,远震定义为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
鉴定谱的场地特征周期比设计谱要小0.0~0.1s,导致速度控制段下降,间接实现地震作用折减,见图1所示,相应地震作用折减见表2所示。
表2 鉴定谱相对于设计谱的地震作用折减系数图1 鉴定谱与设计普对比(摘自:程绍革《中国建筑抗震鉴定五十年》)2、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γ的折减09抗鉴标3.0.5条规定,当采用构件抗震承ra载力计算法时,A类钢筋混凝土构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乘以0.85的折减系数,相当于构件内力组合设计值折减了0.85倍(即重力荷载代表值和地震作用的组合值折减0.85)。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修订介绍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修订介绍
程绍革
【期刊名称】《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年(卷),期】2010(032)001
【摘要】汶川地震后,<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及时进行了修订,并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本文对新版鉴定标准的主要修订内容进行了介绍,包括现有建筑抗震设防水准的规定,现有建筑后续使用年限的概念及确定方法,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建筑的抗震鉴定方法,以及重点设防类建筑的抗震鉴定要求等.
【总页数】5页(P117-121)
【作者】程绍革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北京,10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18+.4
【相关文献】
1.《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J],
2.基于砌体结构案例分析的中国GB50023-95《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与美国FEMA154/155标准对快速抗震鉴定方法规定的比较研究 [J], 张翼
3.中国将修订建筑抗震标准震区房屋是修订重点 [J], 钟茜
4.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局部修订)审查会在京召开 [J],
5.《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标准修订要素介绍 [J], 周安寿;王利;张寿林;鲁锡荣;张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部分
4 场地、地基和基础4.1 场地4.1.1 6、7度时及建造于对抗震有利地段的建筑,可不进行场地对建筑影响的抗震鉴定。
注:①对建造于危险地段的建筑,场地对建筑影响应按专门规定鉴定。
②有利、不利等地段和场地类别,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划分。
4.1.2 8、9度时,建筑场地为条状突出山嘴、高耸孤立山丘、非岩石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等不利地段,应对其地震稳定性、地基滑移及对建筑的可能危害进行评估;非岩石斜坡的坡度及建筑场地与坡脚的高差均较大时,宜估算局部地形导致其地震影响增大的后果。
4.1.3 在河岸或海边的乙类建筑,当液化层面向河心或海边倾斜时,应判明液化后土体滑动与开裂的危险。
4.2 地基和基础4.2.1 符合下列的情况,可不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鉴定:(1)丁类建筑;(2)6度时各类建筑;(3)7度时地基基础现状无严重静载缺陷的乙、丙类建筑;(4)8、9度时,不存在软弱土、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的乙、丙类建筑。
4.2.2 地基基础现状的鉴定,应着重调查上部结构的不均匀沉降裂缝和倾斜;当基础无腐蚀、酥碱、松散和剥落,上部结构无不均匀沉降裂缝和倾斜,或虽有裂缝、倾斜但不严重且无发展趋势,该地基基础可评为无严重静载缺陷。
4.2.3 存在软弱上、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地基基础,可根据烈度、场地类别、建筑现状和基础类型,进行液化、震陷及抗震承载力的两级鉴定。
符合第一级鉴定的规定时,可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
静载下已出现严重缺陷的地基基础,应同时审核其静载下的承载力。
4.2.4 地基基础的第一级鉴定应符合下列要求:4.2.4.1 基础下主要受力层存在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时,对下列情况可不进行液化影响的判别:(1)对液化沉陷不敏感的丙类建筑;(2)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液化初步判别要求的建筑;(3)液化土的上界与基础底面的距离大于1.5倍基础宽度。
4.2.4.2 基础对主要受力层存在软弱土时,对下列情况可不进行建筑在地震作用下沉陷的估算:(1)8、9度时,地基土静承载力标准值分别大于80KPa和100KPa;(2)基础底面以下的软弱土层厚度不大于5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少于 40 年,条件许可时应采用 50 年。 3 在 2001 年以后(按当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系列设计)建造的现有建筑,后续使用年
本标准对现有建筑经抗震鉴定后继续使用所约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建筑不需重新 鉴定和相应加固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 2.1.3 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4 抗震鉴定 seismic appraisal
4
3 基本规定
3.0.1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应包括下列内容及要求: 1 搜集建筑的勘察报告、施工和竣工验收的相关原始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应根据鉴定的
需要进行补充实测。 2 调查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的程度、施工质量和维护状况,发现相关的非抗震缺陷。 3 根据各类建筑结构的特点、结构布置、构造和抗震承载力等因素,采用相应的逐级鉴定
注:1 本标准中,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分别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的简称;
1.0.4 现有建筑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按下列规定选择其后续使用年限: 1 在 70 年代及以前建造经耐久性鉴定可继续使用的现有建筑,其后续使用年限不应少于
6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4.1 场 地 4.1.1 6、7 度时及建造于对抗震有利地段的建筑,可不进行场地对建筑影响的抗震鉴定。
注:1 对建造于危险地段的建筑,场地对建筑影响应按专门规定鉴定; 2 有利、不利等地段和场地类别,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划分。
方法,进行综合抗震能力分析。 4 对现有建筑整体抗震性能做出评价,对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应说明其后续使用年
限,对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提出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 3.0.2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应根据下列情况区别对待:
1 建筑结构类型不同的结构,其检查的重点、项目内容和要求不同,应采用不同的鉴定方 法。
2.2.2 材料性能和抗力
M y -构件现有受弯承载力
Vy -构件或楼层现有受剪承载力
R -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f -材料现有强度设计值 fk -材料现有强度标准值 2.2.3 几何参数 As -实有钢筋截面面积 Aw -抗震墙截面面积 Ab -楼层建筑平面面积
3
B -房屋宽度 L -抗震墙之间楼板长度、抗震墙间距,房屋长度 b -构件截面宽度 h -构件截面高度 l -构件长度,屋架跨度 t -抗震墙厚度 2.2.4 计算系数 β -综合抗震承载力指数 γ Ra -抗震鉴定的承载力调整系数 ξy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ξ0 -砖房抗震墙的基准面积率 ψ1 -结构构造的体系影响系数 ψ 2 -结构构造的局部影响系数
际情况确定。
γ Ra -抗震鉴定的承载力调整系数,除本标准各章节另有规定外,一般情况下,可按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值采用,A 类建筑抗震
鉴定时,钢筋混凝土构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承载力抗 震调整系数值的 0.85 倍采用。
A 类建筑的抗震鉴定,当符合第一级鉴定的各项要求时,建筑可评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不 再进行第二级鉴定;当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时,除本标准各章有明确规定的情况外,应由第二 级鉴定做出判断。
B 类建筑的抗震鉴定,应检查其抗震措施和现有抗震承载力再做出判断。当抗震措施不满足 鉴定要求而现有抗震承载力较高时,可通过构造影响系数进行综合抗震能力的评定;当抗震措施 鉴定满足要求时,主要抗侧力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低于规定的 95%、次要抗侧力构件的抗震承 载力不低于规定的 90%,也可不要求进行加固处理。 3.0.4 现有建筑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的基本内容及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墙体在楼层高度 1/2 处的净截面面积与同一楼层建筑平面面积的比值。 2.1.7 抗震墙基准面积率 characteristic ratio of seismic wall
以墙体面积率进行砌体结构简化的抗震验算时所取用的代表值。 2.1.8 结构构件现有承载力 available capacity of member
1总 则
1.0.1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行以预防为 主的方针,减轻地震破坏,减少损失,对现有建筑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并为抗震加固或采取其 他抗震减灾对策提供依据,制定本标准。
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现有建筑,在预期的后续使用年限内具有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后续使用 年限 50 年的现有建筑,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相同的设防目标; 后续使用年限少于 50 年的现有建筑,在遭遇同样的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程度略大于按后续使用 年限 50 年鉴定的建筑。 1.0.2 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9 度地区的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不适用于新建建筑工程 的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的评定。
限宜采用 50 年。 1.0.5 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现有建筑,其抗震鉴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后续使用年限 30 年的建筑(简称 A 类建筑),应采用本标准各章规定的 A 类建筑抗震 鉴定方法。
2 后续使用年限 40 年的建筑(简称 B 类建筑),应采用本标准各章规定的 B 类建筑抗震 鉴定方法。
通过检查现有建筑的设计、施工质量和现状,按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 安全性进行评估。 2.1.5 综合抗震能力 compound seismic capability
整个建筑结构综合考虑其构造和承载力等因素所具有的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 2.1.6 墙体面积率 ratio of wall section area to floor area
的规定采用;其中,场地的设计特征周期可按表 3.0.5 确定,地震作用效应(内力) 调整系数应按本标准各章的规定采用,8、9 度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应计算竖向地
震作用;
R -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采用;
其中,各类结构材料强度的设计指标应按本标准附录 A 采用,材料强度等级按现场实
3 检查结构材料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当低于规定的最低要求时,应提出采取相应的抗震 减灾对策。
4 多层建筑的高度和层数,应符合本标准各章规定的最大值限值要求。 5 当结构构件的尺寸、截面形式等不利于抗震时,宜提高该构件的配筋等构造抗震鉴定要 求。 6 结构构件的连接构造应满足结构整体性的要求;装配式厂房应有较完整的支撑系统。 7 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应满足不倒塌伤人的要求;位于出入口及人流通道等 处,应有可靠的连接。 8 当建筑场地位于不利地段时,尚应符合地基基础的有关鉴定要求。 3.0.5 6 度和本标准各章有具体规定时,可不进行抗震验算;当 6 度第一级鉴定不满足时,可通 过抗震验算进行综合抗震能力评定;其他情况,至少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按本标准各章规定的具 体方法进行结构的抗震验算。
表 3.0.5 特征周期值 (s)
场地类别
设计地震分组
Ⅰ
Ⅱ
Ⅲ
Ⅳ
第一、二组
0.20
0.30
0.40
0.65
第三组
0.25
0.40
0.55
0.85
3.0.6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要求,可根据建筑所在场地、地基和基础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作下 列调整:
1 Ⅰ类场地上的丙类建筑,7~9 度时,构造要求可降低一度。 2 Ⅳ类场地、复杂地形、严重不均匀土层上的建筑以及同一建筑单元存在不同类型基础时, 可提高抗震鉴定要求。 3 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0.15g 和 0.30g 的地区,各类建筑的抗 震构造措施要求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 8 度(0.20g)和 9 度(0.40g)采用。 4 有全地下室、箱基、筏基和桩基的建筑,可降低上部结构的抗震鉴定要求。 5 对密集的建筑,包括防震缝两侧的建筑,应提高相关部位的抗震鉴定要求。 3.0.7 对不符合鉴定要求的建筑,可根据其不符合要求的程度、部位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影响的 大小,以及有关的非抗震缺陷等实际情况,结合使用要求、城市规划和加固难易等因素的分析, 提出相应的维修、加固、改变用途或更新等抗震减灾对策。
5
当本标准未给出具体方法时,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规定的
方法,按下式进行结构构件抗震验算:
S ≤ R / γ Ra
(3.0.5)
式中 S -结构构件内力(轴向力、剪力、弯矩等)组合的设计值;计算时,有关的荷载、地震
作用、作用分项系数、组合值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1 当建筑的平、立面,质量、刚度分布和墙体等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在平面内明显不对称时, 应进行地震扭转效应不利影响的分析;当结构竖向构件上下不连续或刚度沿高度分布突变时,应 找出薄弱部位并按相应的要求鉴定。
2 检查结构体系,应找出其破坏会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对重力的承载能力的 部件或构件;当房屋有错层或不同类型结构体系相连时,应提高其相应部位的抗震鉴定要求。
3 后续使用年限 50 年的建筑(简称 C 类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 1.0.6 下列情况下,现有建筑应进行抗震鉴定:
1 接近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需要继续使用的建筑。 2 原设计未考虑抗震设防或抗震设防要求提高的建筑。 3 需要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的建筑。
2 对重点部位与一般部位,应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检查和鉴定。
注:重点部位指影响该类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和易导致局部倒塌伤人的构件、部件,以及地震时可能造成次生灾 害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