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河流地貌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

2.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3. 河流地貌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入河流地貌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2. 介绍河流地貌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特征。

3. 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

4. 介绍河流地貌的研究方法和应用,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

2. 学生能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3. 学生能掌握河流地貌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第二章:河流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掌握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河流侵蚀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河流侵蚀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河流侵蚀作用的过程和影响。

2. 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定义和过程,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机制。

3. 介绍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因素,让学生了解影响河流侵蚀作用的各种因素。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河流侵蚀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学生能理解影响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河流搬运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河流搬运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掌握河流搬运作用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河流搬运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河流搬运作用的主要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河流搬运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河流搬运作用的过程和影响。

2. 讲解河流搬运作用的定义和过程,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河流搬运作用的机制。

3. 介绍河流搬运作用的主要因素,让学生了解影响河流搬运作用的各种因素。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河流搬运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学生能理解影响河流搬运作用的主要因素。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人教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人教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2.能够分析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3.能够掌握河流地貌对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的作用。

【教学重点】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2.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3.河流地貌对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的作用。

【教学难点】1.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2.掌握河流地貌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教学内容】一、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1.河流流域的概念和特征。

2.河流地貌的分类和特征。

3.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分布规律1.河流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2.河流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

三、河流地貌对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的作用1.河流地貌与水文循环的关系。

2.河流地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示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态、形成过程及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

二、知识传递(25分钟):1.河流流域的概念和特征。

教师介绍河流流域的概念、特征及其与河流地貌的关系。

2.河流地貌的分类和特征。

教师介绍河流地貌的分类及其特征,让学生掌握其形态、地貌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探究实验(4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探究,例如使用室内沙盘模拟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四、讨论总结(20分钟):1.河流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河流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2.河流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河流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总结河流地貌的影响因素。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河流地貌与水文循环的关系。

教师讲解河流地貌对水循环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水文循环的基本知识。

2.河流地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师讲解河流地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分析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河流地貌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学生准备:学习河流地貌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河流是如何形成地貌的吗?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2.理论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水流侵蚀、沉积等。

(2)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

(3)讲解河流地貌的类型:河谷、河漫滩、三角洲等。

3.案例分析(1)展示长江、黄河等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河流地貌类型,分析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3)小组分享: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4.实践应用(1)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周边河流地貌,分析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2)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五、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河流地貌的知识。

2.结合所学,分析家乡河流地貌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六、教学反思1.进一步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平时看到的河流,它们不仅仅是水流那么简单,它们还能塑造出独特的地貌。

你们知道河流是如何一步步改变地形地貌的吗?生(齐声):不知道,老师能给我们讲解一下吗?师:当然可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随着盛夏的来临,20__——20__学年度渐行渐远,回首来时路,没有惊喜,多的只是一份坦然,踏踏实实又一年。

一年来,按照学校部署和上级安排,我主要承担了七年级的地理课和兼职学校信息稿的书写以及学校博客反思的审核推荐,每月二七区多彩期刊中心校荐稿筛选上传,二七区教师进修网反思审核编辑,校教研组长和区地理兼职教研员。

一切都需要按部就班,一切都需要行走于惯常之间,也为了保证突出重点,我很自然地这样分割自己的时间,每天到校后重点备课、整理课件、导学案,批阅学生的作业、试卷,梳理待发信息稿件,以不耽误上课为基本点。

晚上回家进行策划信息稿方案,以及完成博客审核等,按要求进行教研策划和材料的搜集编撰。

虽然看起来忙了一点儿,但是有挑战就有拓展的空间,有参与就有学习提升的历练,慢慢多了一些从容,也就多了一些淡然。

不经意间,一年来,每周的课都能按时上完,每周平均三篇的信息稿也能及时上传,间周一次的教科研活动也有效上演,博客审核等工作也及时打点儿,另外也见缝插针参与了学习力课题等报告的完善。

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只要自己积极去干,不抱怨,忙中偷闲也会感受到快乐多一点。

比如博客中收获博友的关注和祝愿,让自己的成长看得见,再比如专注于教学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实践,不断追求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把握学生的兴趣点,课堂导入重在学习目标的唤醒和切入点,注重课堂中学生的体验和学以致用观,分别代表学校进行了课程纲要分享课和复习课,还进行了区观摩课教研,课堂达标中也频现亮点。

特别是在市教育局组织的送课下乡中受到与会教师的认同评点。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区分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说出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说出其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拟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2.通过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通过案例的分析学习和商量,综合分析河流不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感情、态度及价值观)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强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难点)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法。

通过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引出主题,带入新课。

(我的中国心)一曲中朗朗上口的歌词唱出了全球华人对祖国的深情赞美和无限向往,令海外游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同时曲中也提到对我国意义深远的两条河流长江和黄河,可见河流与我们的生活也紧密相关,除此之外,它也对我们的地表形态产生庞大的影响,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河流地貌。

环节二:新课教学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展示素材)长江上游(沱沱河、通天河)及下游(长江三角洲)俯瞰图(问题)我国地形复杂,河流众多,而河流所形成的地貌也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上图是亚洲第—长河长江的上游及下游局部,他们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学生活动)自主思考,答复。

上游山高谷深,上下起伏大,崎岖不平;下游地形平坦,河网密布,土壤深厚。

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上游以河流侵蚀为主而下游则以河流堆积为主。

(教师活动)同学们预习的都很不错,那什么是河流侵蚀,什么是河流堆积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河流侵蚀。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山岳的形成,发觉受不同力的影响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山,而河流侵蚀更多的是外力作用。

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其成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地表形态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概念:河流在侵蚀、搬运、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地貌。

2. 河流地貌的成因: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3. 河流地貌的类型:河谷、峡谷、瀑布、三角洲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河流地貌的概念、成因和类型。

难点: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利用模型或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特点和成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河流地貌的概念: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讲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分别讲解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4. 展示河流地貌类型:通过图片和模型,介绍河谷、峡谷、瀑布、三角洲等河流地貌类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河流地貌的特点和成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河流地貌示意图,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地描述河流地貌的概念,理解其成因,并能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研究地表形态的变化,并能通过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或模型制作,来加深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通过学习河流地貌的形成,认识到自然力量的伟大和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河流地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模型。

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

3.掌握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4.能够分析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

2.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难点1.掌握河流地貌间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2.分析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

3.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4.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河流地貌间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2.视频教学:利用视频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

3.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学习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2.河流发育需要的主要条件。

学习方法1.课件讲解2.小组讨论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态及其分布,引出课题;2.学习内容:–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河流发育需要的主要环境条件;3.学习方法:–课件讲解;–小组讨论;4.拓展:学生查找资料并作报告,介绍全球主要的河流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学习内容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2.河流垂直侵蚀和水平侵蚀的关系。

学习方法1.视频教学2.小组讨论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视频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引出课题;2.学习内容:–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河流垂直侵蚀和水平侵蚀的关系;3.学习方法:–视频教学;–小组讨论。

4.拓展:学生通过制作模型,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第三课时: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学习内容1.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2.案例分析:代表河流地貌类型的河流及其分布区域。

学习方法1.案例分析2.小组讨论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及其分布,引出课题;2.学习内容:–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案例分析:代表河流地貌类型的河流及其分布区域。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特征和形成过程;2.掌握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发育规律;3.加深对地质学和地貌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征;2.河流的分类和发育规律;3.河流地貌与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发育规律;2.教学难点:河流地貌与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述:通过PPT和板书,介绍河流地貌的定义、特征、分类和发育规律;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河流地貌与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图片或视频展示河流地貌的景观,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并引出河流地貌的概念。

2. 新知传授(30分钟)(1)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征教师通过PPT和板书,介绍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包括河床、河谷、河漫滩等,让学生对河流地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河流的分类和发育规律教师通过PPT和图片,介绍常见的河流分类,如根据发源地、形成过程等分类,以及河流的发育规律,如河道侵蚀、河流的改道等。

同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河流的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40分钟)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如长江、亚马逊河等,让学生分析该河流的地貌特征,并探讨与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河流的治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加深对河流地貌的理解和应用。

4. 总结和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激发学生对地质学和地貌学知识的兴趣。

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让有兴趣的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河流地貌相关的话题。

六、教学评估1.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河流地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对河流地貌与环境和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3.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PPT和电子白板;2.案例分析材料;3.相关拓展阅读材料。

关于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关于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关于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分类2.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3. 河流侵蚀作用4. 河流搬运作用5. 河流沉积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原理。

2.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河流地貌的认识。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分类及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河流地貌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原因和地质作用的掌握程度。

2. 结合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PPT、案例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相关河流地貌的视频、文章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 配备地理模型或沙盘,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分类及形成原因。

2. 第3-4课时:讲解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教案: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其发育过程;2.认识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特征;3.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4.培养学生对地貌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其发育过程;2.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特征。

教学难点:1.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2.培养学生对地貌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践,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示意图,地貌变化实例照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以例子引入,例如黄河、长江等著名的河流地貌,让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河流地貌。

2.思考问题: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观察和分析河流地貌?二、讲授(30分钟)1.定义河流地貌,介绍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河流地貌是由河流运动和侵蚀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其发育经历了剥蚀、运移和沉积三个阶段。

2.讲解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特征:a.冲沟地貌:泛滥面积小,流速快,谷底狭窄,侵蚀作用明显。

b.斜坡地貌:泛滥面积小,流速快,谷底较宽。

c.平原地貌:泛滥面积大,流速慢,谷底宽阔,沉积作用显著。

d.三角洲地貌:河流入海后,由于流速减慢而沉积形成的三角洲地形,形状呈三角形。

3.探讨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a.形成原因:河流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河流的长期剥蚀和侵蚀作用,以及河流的沉积作用。

b.对环境的影响:河流地貌的形成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造成流域内的水文循环,对人类经济和生活产生影响。

三、实践探究(40分钟)1.观察河流地貌的实例照片,分析河流地貌的类型和形成原因。

2.到附近的河流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河流的地貌特征。

四、总结(10分钟)1.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回答以下问题:河流地貌的定义是什么?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有哪些阶段?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有哪些特征?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教师总结并强调河流地貌对环境的影响。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一部分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在“河流侵蚀地貌”中,教材先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然后详细分析了河谷的形态及演变过程。

在“河流堆积地貌”中,教材主要介绍了典型的地貌类型:冲积平原。

并对构成冲积平原的三个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二、学情分析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溯源侵蚀、河漫滩等,而且本节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

高一的学生对于河流有一定的认识,也都有对聚落的直观概念。

同时,高一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一定兴趣,由机械记忆逐渐变为以理解记忆为主。

加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

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难度较小,但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地貌的分类;了解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了解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分布,理解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对比不同流水作用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把获取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运用于学习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章节。

2.教具:地形图、河流地貌模型、PPT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PPT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如长江、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河流地貌,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的空间分布。

(2)讲解河流地貌的分类,如河流阶地、河流三角洲、河流冲积扇等。

2.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1)利用河流地貌模型,演示河流侵蚀、搬运、堆积等过程。

(2)分析河流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如初期侵蚀阶段、中期拓宽阶段、晚期堆积阶段等。

3.讲解河流地貌的影响因素。

(1)分析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因素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讲解人为因素,如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等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以某地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其成因及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对该地区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四)课堂小结2.强调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结合所学内容,绘制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

2.分析家乡河流地貌的特点,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资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河流地貌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内容可能未能充分展开,需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这张地形图,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学生:“这里有一个河流三角洲,那里有一个河流阶地。

教案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教案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教案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河流地貌的定义、分类和形成条件,理解河流地貌的发展过程;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基本的地貌分析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地图解读,理解河流地貌的发展过程;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河流环境的意识,关注河流环境问题。

二、教学内容1.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2.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3.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定义、分类和发育过程;2.难点: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条件和发展过程。

四、教学方法1.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实地观察和地图解读,总结出河流地貌的发展过程;2.实验法:通过模型实验,观察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方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引入: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兴趣;(2)问题导入:提问学生对河流地貌的认识,并请学生描述自己所在地的河流地貌特点。

2.知识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条件,包括河流的形成条件、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的影响因素等。

(3)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包括河道形态的演化、河流侵蚀和沉积的过程等。

3.实践操作(1)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选择附近的河流进行观察和记录,理解河流地貌的实际情况。

(2)通过模型实验,观察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河流地貌发展过程的理解。

4.提升拓展(1)通过展示一些知名的河流地貌,引发学生对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的思考。

(2)小组讨论:讨论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方法,并向其他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

5.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实地观察和讨论,共同总结河流地貌的定义、分类、形成条件和发育过程。

六、教学评价1.定性评价:观察学生对河流地貌的理解程度,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定量评价:设计一道选择题和一道应用题,测试学生对河流地貌的掌握情况。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过程;2.掌握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3.了解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2.掌握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2.了解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PPT、河流地貌示意图;学生:笔记本、教材。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河流地貌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兴趣,并提问:“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河流?有没有观察到河流的形状、大小、流速等差异?”引导学生回顾对河流的初步认识。

第二步:讲授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2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包括降雨、地势、岩石的差异、植被覆盖等因素。

并且结合实例讲解,如冲积平原、峡谷、三角洲等。

第三步:探究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30分钟)教师根据教材,展示不同形态的河流地貌示意图,包括由上游到下游依次为峡谷、河谷、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等。

学生根据示意图和教材内容,讨论并总结不同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

第四步:分组讨论河流地貌发育过程(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河流地貌形态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和总结该河流地貌形成的过程,并利用PPT或海报等形式呈现给全班。

第五步:讨论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0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讨论和总结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供水、发电、运输、农业发展等方面,以及可能带来的自然灾害。

第六步: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查找一个实际案例,了解该案例中河流地貌对当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写一篇综述报告。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形态的河流地貌;2.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地理学者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深入了解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

3.请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河流地貌形成的经典案例,并做出报告。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河流地貌的主要特征。

教学内容:1. 介绍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

2. 解释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3. 强调河流地貌在地理学和相关领域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河流地貌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

2. 介绍河流地貌的主要特征,包括河谷、河床、河岸、三角洲等。

3. 讨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如水流冲刷、沉积、侵蚀等。

4. 强调河流地貌在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如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等。

教学资源:1. 河流地貌图片和示意图。

2. 相关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的情况。

第二章:河流侵蚀作用教学目标:2. 掌握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介绍河流侵蚀作用的定义和分类。

2. 解释河流侵蚀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3. 探讨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河流侵蚀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河流侵蚀的定义。

2. 介绍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如机械侵蚀、化学侵蚀等。

3. 解释河流侵蚀作用的过程和机制,如水流冲刷、溶解等。

4. 探讨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水流速度、沉积物供给等。

教学资源:1. 河流侵蚀作用的示意图和案例图片。

2. 相关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的情况。

第三章:河流沉积作用教学目标:1. 理解河流沉积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掌握河流沉积的主要类型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2. 解释河流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3. 探讨河流沉积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河流沉积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河流沉积的定义。

2. 介绍河流沉积的主要类型,如悬移质沉积、推移质沉积等。

3. 解释河流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机制,如水流速度减缓、沉积物沉积等。

4. 探讨河流沉积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水流速度、沉积物供给等。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河流地貌的成因;2.理解河流地貌特征及演变过程;3.辨认河流的凹岸和凸岸;4.认识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5.说出河流为聚落分布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产生的不利影响;6.掌握河流对聚落分布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2.通过图片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3.结合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地貌特点;4.通过图片认识河流对聚落产生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地理,学会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地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和生活联系密切;2.通过看黄河三角洲不同年份的图片,结合课本中的资料,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意识。

【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河谷的演变过程;3.流水堆积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4.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2.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节课中,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我们知道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内力和外力,那么,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河流地貌及其对聚落分布产生的影响。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介绍:下面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这是位于长江上游虎跳峡,这个是长江下游的一张图片,它们都是河流地貌,所以,河流地貌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地貌,按照地貌成因可以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地貌(一)河流侵蚀地貌播放幻灯片并介绍:要学习河流侵蚀地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河流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怎么形成的,首先,看第一点什么是河流侵蚀地貌。

从概念上来理解的话,它指的是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掀起和破坏地表物质,这样的话,所形成的地貌咱们称它为河流侵蚀地貌。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对课标的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

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①学法:讨论探究法(课堂上通过与同桌的讨论,相互交流,探究学习,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共同成长的目的)、观察对比法(课堂上观察图片并进行对比,达到提高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的目的)。

②教法: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结合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课件)、引导启发教学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情感提升的目的)、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河流的发育及演变过程。

②区分沟谷与河谷。

③理解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式。

④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基本形态。

⑤归纳出河流在侵蚀的同时往往也会发生堆积作用,从而形成河流的堆积地貌。

⑥综合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各种堆积地貌的形态、分布地区。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③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人手学习地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②在学习中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③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相关推荐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合集,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教材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河谷的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

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2.教材第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其形成过程。

【三维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洪积-冲击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发生的位置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能力目标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图片导入投影展示:师问:看投影上的几幅图,看看这些地貌的形成与什么因素影响有关?(学生看图回答)生答:第一幅主要受内力作用,其余三幅受外力作用。

教师总结: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地貌还受到流水、风、冰川、生物等的影响。

引出外力作用的含义。

过渡:我们生活在黄河入海口,流水形成的地貌比较常见,尤其是河流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是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创设意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思维空间,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

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导入地理课,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回忆河流可以形成哪些地貌。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投影展示小实验视频:(联系实际生活中流水的流动状况,请同学合作探究后填写下面表格)投影表格表: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谷的影响过渡实际上河谷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形成河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河谷的形成原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内容,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投影河流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图片,并绘制剖面图。

利用图形分段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图1教师讲解:图1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

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

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

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

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

(学生对照图形理解。

)注意:河谷是从沟谷发育而来,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水源,即沟谷一旦获得稳定的水源补给就变成河谷。

图2教师讲解:从图2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这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如图3所示)图3(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尽量用图形来解释,注意河漫滩形成,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内容作准备。

)图4教师讲解:河流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

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

从图4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图5(用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概括河流的发育过程。

)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河流侵蚀作用下,沟谷最终发育成了一条河谷,那么,在发育形成的河流中,图5中,A、B、C的名称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是否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河流的侵蚀地貌呢?(不是)那么它们是什么地貌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学生阅读相关教材,熟悉ABC三类地貌。

)图62.河流堆积地貌1.冲积平面的组成。

(讲解)冲积平原一般是由 A.洪积—冲积平原,B.河漫滩平原,C.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

(讲解)图中A所代表的就是洪积—冲积平原。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它们的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流速放慢,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河流出山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支汊,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

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

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

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讲解)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中下游地区。

在这里,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

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如图7所示)图7(讲解)三角洲平原分布在河口地区。

这里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

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处,由于流速减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点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

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

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讲解)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课堂活动:请思考,河流及河流的冲积平原对聚落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向思考。

答案:有利方面:河流可以起到供水、航运的作用;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利于建设和对外联系。

不利方面: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易受到洪水的威胁,山区河谷中易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教师讲述:在平原低地,聚落一般沿河呈线状分布,通常要加高、加固河堤。

我国华北平原耕地连片,常形成大规模乡村,空间形态多为团块状;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耕地破碎,乡村规模较小,一般沿河分布。

活动探究:根据教材“聚落的位置与发展”图分析:(1)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A 地;而在河流中下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稍高的B 地?(2)A 、B 两地的聚落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答案:(1)河流的上游在山区,地势较为陡峭,A 地海拔相对较低,地势相对平坦。

离河流近,便于取水。

B 地在冲积扇上。

地势平坦开阔,同时在两河交汇处,交通便利,地势较高,有利于抵御洪水。

(2)河流干、支流汇合处,地势平坦,利于农耕和基建;便于人、物流的集聚和中转;同时还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因此是城市发育的较理想环境。

(说明河流对城市的选址有深远影响)(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干、支流汇合处,地势平坦,利于农耕和基建;便于人、物流的集聚和中转;同时还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因此是城市发育的较理想环境。

)【板书设计】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侵蚀地貌:以河谷为例河流堆积地貌:以冲积平原为例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1.河流地貌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_________________地貌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思路解析:河流地貌按成因可以分为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答案:侵蚀 沉积2.下列地貌类型中属于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珠江三角洲 ②成都平原 ③“V ”形谷 ④“U ”形谷 ⑤华北平原 ⑥长江三峡思路解析: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华北平原是流水的沉积地貌;“V ”形谷是流水的侵蚀地貌,长江三峡也是长江水切断峡谷,所以也属于流水的侵蚀地貌;“U ”形谷是冰川侵蚀地貌。

答案:①②⑤3.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这种侵蚀作用叫做()A.溯源侵蚀B.下蚀C.侧蚀D.上蚀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溯源侵蚀的概念。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的流水侵蚀为溯源侵蚀。

答案:A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平原,在地堑的基础上经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A.渭河平原B.松嫩平原C.华北平原D.太湖平原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主要知识。

四个选项都是经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但是在地堑基础上形成的却只有渭河平原。

答案:A2.对黄淮海平原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流水侵蚀作用B.河流堆积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风化作用思路解析:黄淮海平原地处黄河下游,是由黄河、淮河、海河等高含沙河流共同冲积而成的,河流的堆积作用对黄淮海平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答案:B3.河流的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对河谷的影响依次是()A.伸长、加深、展宽B.展宽、加深、伸长C.伸长、展宽、加深D.展宽、伸长、加深思路解析:河流溯源侵蚀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延伸,下蚀使河流加深,侧蚀使河流加宽。

答案:A4.据图4-3-1判断,岛屿若干年后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图4-3-1思路解析:先根据纬度判断该河在北半球,再根据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所以该河B岸(右岸)侵蚀严重,故若干年后,岛屿将与A岸(左岸)相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